1. 有關於歷史故事的讀後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李老師點評:
小作者圍繞《中國歷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發表感想,對黃道婆這位歷史人物進行了歌頌。感情真摯,行文流暢。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實在不容易。有一點不足之處在於,小作者就故事談故事,視角不夠開放。建議在寫作之前,要靜下心來,列好提綱。
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2. 歷史教學如何感悟歷史的美
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美源於生活並再現生活。人類進步的每一個腳印,都向人們傳達著前人審美心理的種種信息。沒有美,沒有對美的追求,就沒有進步,就沒有創新。歷史教材中的一個個美點,一條條美線,—片片美面,構成—個美學系統,這是一個有待開發的寶庫。時代要求歷史教師要勇敢地帶領學生走進這個充滿美的寶庫,以積極態度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一)歷史的自然美
歷史的自然美之一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美。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展現出珍稀罕見的奇觀。如有「歐洲巨龍」之稱的阿爾卑斯山,它是」大白然的宮殿」;有被形象地稱為「地球之肺」的南美亞馬遜雨林;有舉世無雙的南極冰雪;在中國有奔騰不息的母親河 —黃河長江,有湖光山色秀美的蒼山洱海,有「童話世界」美稱的幾寨溝,有如詩如畫的桂林山水……從南極到北極,從日出到日落.自然在動靜之間積聚的魅力是永遠讀不完的華美書卷。
在歷史教學中欣賞大門然的美,可以使學牛視野遼闊、胸襟開闊,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欣賞大自然的美,還可以激發學生對自然、對祖國、對生活的熱愛和激情。
歷史的自然美之二是指千百年來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所創造的人文景觀融入自然中體現出來的「天人合一」的美。世界有人才有美,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是歷史上的壯麗篇章。如在教 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品味戰國時李冰修築的抗洪分流的都江堰,隋朝開鑿的貫通南北、浩浩盪盪的大運河,秦朝修築的氣勢磅礴、蜿蜒不絕的萬里長城,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雄偉的南京長汀人橋,壯觀的人民大會堂,絕妙的北京頤和園等,這些人文景觀無不體現了人類智慧的結晶。這不僅是國人民的寶貴遺產,而且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而在世界歷史教材中我引領學生暢游埃及尼羅河畔神秘莫測的金字塔;曾經鬱郁蔥蔥、奼紫嫣紅的古巴比倫空中花園;希臘的雅典衛城;瑪雅人的博南帕克神廟壁畫;德國科倫大教堂等,這些古跡都以震撼人心的美使世界人民神往。在這里,美已經打破了民族、階級、時代、地域的局限,普遍引起人民的觀賞和喜悅。學生可從中得到這樣的啟示,既然美的創造屬於全人類的,那麼,在實踐中創造美的事物,不僅是為中華民族,而且是為全人類所作出的
二,歷史的藝術美
藝術美在歷史學科的美育中同樣佔有重要地位。藝術美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它以其鮮明的形象性、直觀性,對人的心靈和情感產生強大的穿透力。
在歷史教材中,最常見的藝術美包括雄偉的歷史建築、巧奪天下的雕刻、美妙的書法、精彩的文學作品、優美的音樂舞蹈等。
建築被譽為凝固的藝術。現存世界卜最古老的石拱橋——隋朝李春設汁的趙州橋,秦始皇仿集天下建築之靈秀修建的阿房宮,中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一故宮,反映出天地之間關系的天壇,反映漢藏藝術交流融合的布達拉宮,代表中國石刻藝術最高峰的龍門石窟,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一…敦煌莫高窟……都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瑰寶。
我引領學生欣賞初唐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步輦圖》,觀察出畫家的筆力剛健,線條盤屈如鐵絲;欣賞盛唐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感受出畫家強烈的立體感和人物衣帶飄飄若飛的意境;而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彷彿把我們帶回到東京汴河兩岸如畫的風光里和東京城內的繁華的景象中;義大利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卻沖著我們每一個欣賞她的人露出神秘的微笑……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學生們感受到了那震撼人心的藝術美。
我指導學生臨摹書聖王羲之那「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蘭亭序》;盛唐顏真卿那氣勢雄渾、勁健灑脫的書法作品《多寶塔碑》;中唐柳公權那方折峻麗、骨力勁健的書法名作《玄秘塔碑》等。經過自己動手,學生們體會出了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
古人擅長用詩歌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唐朝詩人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豪邁奔放,氣勢磅礴,想[象豐富,手法誇張,美不勝收;鮮卑族的《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繪成群的牛羊,放牧在蒼茫無際的原野,讓人不禁聯想起[景色如畫的塞外風光; 《荷馬史詩》描述了奧德賽的英雄氣魄。[這一切都源於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源於其心靈深處,說明
對美的渴求是人類的本性。
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使學生的心靈得到陶冶和凈化,促進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發展,增強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對於實現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人生觀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歷史的社會美
社會美表現為歷史人物的美。歷史是由人類創造的,人物美應是歷史中社會美的核心。在中外歷史上,傑小人物燦若星辰,'他們的嘉言善行、人格魅力都是對學生進行品行美、心靈美教育'的最好素材。 :
在歷史教學中,我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認識歷史人物:從冥冥鴻荒中女蝸補天、精衛填海、後羿射日的神活和普羅米修斯為人間盜火而殉身的傳說,到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從不辱使命出使西域的張騫、班超,到率領浩浩盪盪的船隊七下西洋的鄭和;從「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精忠報國」的岳飛,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從主持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到甘願以生命喚醒民眾的譚嗣同;從追求自然科學真理的哥白尼、布魯諾,到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馬克思、恩格斯,他們都是美育的重要範例。這些先進人物身上無不體現著人類美的本質.即社會美的核心—心靈美。
數不勝數的這些歷史人物能讓學生深深地感悟到人物所具有的人格美,對於啟迪學生美好的心靈,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素養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總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這些美的素材,向學生傳;播美,激勵學生去發現和贊賞人類所創造的知識與成就,去欣賞美的自然,美的社會,美的人生,美的自我。歷史課的審美教育;不僅能使教學行為得到審美升華,使學生成為全面、和諧、自主;發展的人,而且還能讓教師在塑造審美世界的同時,也完成了對自我的審美塑造~
3. 歷史課課前演講5分鍾歷史小故事,不要太常見的,有感想和出自哪裡,大概300字。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孔子的後面一句我們不一定聽說過但一定深有感觸,和前面一句連起來就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正——言順——事成,組成了一般做事的道理,這種思想常引導我們要在事情發展的時候首先給它正名。
孟子在中年的時候游說各國,也遇到過正名的事情。在齊宣王處,齊王詢問孟子:「武王伐紂,難道是卻有其事?」孟子平淡的回答道:「在文獻中有記載。」齊宣王基於禮法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很短,只有四個字,卻可以把儒家尊為賢明的君主周武王推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他簡短的問:「臣弒其君,可乎?」武王伐紂,在歷史中是人心所向,關於這一點,看似沒有什麼可以議論的。而在齊宣王看來,在禮法森嚴的封建時代,發生一件以臣子的位置殺害君主的事情,維護禮法的孟子似乎是無法辯駁的,那麼儒家尊重的賢明君主,也不過是一個亂臣賊子,篡奪王位的惡徒而已。要是孟子想說明武王的英明,倒像承認臣子可以弒君,滑稽無比,今後他要是再次提及禮儀,大概無非成為別人的笑柄而已。
儒家的正名,在孔子那裡,成為了一柄利器,使「亂臣賊子懼」,而孟子直率而溫和地給予齊宣王的回答,可以讓人想見,在他犀利的言辭、敏捷的思辨、銳利的目光背後,使得「正名」這種思考方式具有了昏庸的君主也要恐懼的力量。
孟子說:「竊取仁德的人叫做賊,殘害義理的人叫做殘,賊殘的人叫做『獨夫』。我只聽說武王誅殺了一個『獨夫』,而沒有聽說過他殺掉了君主啊。」
孟子對自我品德的認可,往往超越於權貴之上,這一個恃禮法以自傲的優秀思想者,即使是威嚴的君王,比起他一生追求的思想來,君主也要避讓三分。面對齊宣王的時候,孟子提醒他要自我反省,也成為了那個戰火連連的時代里精彩的一幕。
孟子與齊王在一起的時候,問道:「如果有人把妻兒託付朋友去國外辦事,回來發現他們正在受凍挨餓,應該怎麼對待?」齊宣王說:「和他絕交。」「獄官管不好下級,怎麼辦?」「撤掉他。」「四海之內得不到良好的治理,怎麼辦?」齊宣王在孟子提出這一個問題後,環顧左右,把話題扯開了。我們今天說「顧左右而言他」,最初這種神情就是齊宣王流傳下來的。
4. 講述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談談自己的體會感悟
歷史著名的故事「卧薪嘗膽」就是告訴我們生於憂患的最好說明,一個人在優越的環內境里待久了容,就會失去鬥志。還有范仲淹苦讀的故事,你聽說過嗎?當年范仲淹生活極其窮苦,他每天把粥放濃了,然後切開成四份,每頓吃一份,一個富人見范仲淹在這樣環境里,依然用心讀書,就覺得他將來必成大器。於是,決定給范仲淹好的生活條件,但范仲淹拒絕了,他怕自己會因優越的條件,而不願在去吃苦。
5. 說說你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的一點感受
評價體系依然陳舊落後,教師在新課改中缺乏積極性、創造性與主動性
新課程標准所提倡的評價理念理順了教學與評價(考試)的關系,使評價的內涵得到極大擴展,評價不等於考試,考試只是評價的手段之一。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學校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都以其所教班級的考試成績作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標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於這樣的評價體系最易操作,簡單明了。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由於學校評價教師只看學生筆頭考試的成績,只重視考試結果,甚至把這作為教師評先(進)樹優(秀)的最主要的衡量標准,教師也就只有想盡一切辦法提高學生的筆頭考試成績(而並非其綜合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想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也就難上加難。於是歷史教師就越來越不會講故事了。因為他的職業生存不允許他去講故事,他要在優勝劣汰中保住飯碗,他要完成雜七雜八的教學任務,所以他不會講故事了,他們會了應試訓練,會了照本宣科,會了編選試題,會了下載試卷,會了中考走向分析,會了知識點之間無血無肉的連接。課本中歷史人物不再鮮活,歷史事件不再生動,「歷史」只是密密麻麻的代碼。當學歷史完全為了考試的時候,歷史學科還有什麼人文味?沒有故事的歷史課堂該是怎樣的滋味?新課改所倡導的多種評價體系並舉的理念也就有其名而無其實了。因此,不少教師都感嘆:新課改除了加大教師的工作量與工作壓力以外,與以往相比,換湯不換葯。話雖誇張,但也道出了不少教師的心聲。
6. 初中歷史教學現狀的幾點感悟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因而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重視課堂教學過程,採用切實有效的方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和取得預期教學效果。
一、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豐富歷史教學內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歷史雖然講述的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但是我們要看到:歷史是有生命的,歷史的生命源於生活。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將歷史史實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豐富歷史教學內容,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1. 利用學生的生活常識,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內容
在歷史教材中,不僅包含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還有一些關於社會生活、習俗方面的內容,利用好歷史教材本身所蘊涵的「生活」內容,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而且有利於學生對歷史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我們現在的生活進行聯系、對比,找出其中的相同點與區別,尋找沿襲和改革的痕跡,通過對比得出什麼結論。通過教師有效、得法的引導,學生將宋代生活與現代習俗做了比較,並且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這樣的課堂教學,必然是活躍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學,必然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也必然能夠促進學生進行思考探索,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2. 聯系時事熱點,豐富歷史教學內容。
中學生年齡小,熱情高,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慾,對於時事熱點問題具有很高的關注度,他們希望了解這些時事熱點,並且希望跟老師和同學進行溝通和交流。自古以來就是政史不分家,時事熱點問題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現這些時事熱點問題與歷史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將它們引進課堂,將教材內容與時事熱點結合起來進行講解,不僅豐富了歷史教學內容,而且可以使學生積極學習、主動思考,並對一些歷史現象、歷史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比如學習八年級下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時,教師可以聯系現階段的時事熱點來解析兩岸的交往:2005年4月連戰一行來訪問,簽訂了兩岸互惠互利的有關協議;2006年4月14日連戰一行來北京參加海峽兩岸「經貿合作論壇」,隨後,宋楚瑜等人相繼訪問大陸,兩岸高層交流越來越頻繁;隨著「三通」的實現,民間交往也進入了新的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通過這樣的聯系教學,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寓教於樂,提高教學過程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而然地會主動學習,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因此,教師必須利用各種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充滿趣味性。
1. 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
玩是孩子的天性,中學生年紀小,正是愛玩愛鬧的時候,而將游戲引進課堂教學之中,可以發揮游戲的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游戲情境中進行自主地探索,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學習活動的有效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第13課《秦王掃六合》時,關於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所採取的措施,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游戲:讓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家鄉方言來朗誦同一段話,結果可想而知,什麼樣的口音都有,大家的情緒一下被調動起來了,也認識到了統一文字語言的重要性,在歡聲笑語中對秦朝的鞏固統一的措施有了深刻的理解。
2. 利用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歷史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是常見的教學手段之一。歷史教學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歷史故事,在日常教學中,如果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插入一些歷史故事,將會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比如學習八年級下第1 課《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插入奕山「馬桶御洋兵」的故事,讓學生在笑的同時感受到清朝將領的愚昧無知,清朝統治階級的軟弱無能,也深刻地認識到戰爭失敗的原因。當然,歷史故事只是課堂教學的調劑和使課堂教學趣味化的一種教學手段,要有原則性,不能為了調動學生的興奮度,而濫用歷史故事,導致本末倒置、主次不分,避免出現課堂氣氛雖然活躍、但是學生根本沒有學到知識的現象。
三、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1. 有效利用教學輔助手段,為歷史教學增添「異彩」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走進中學歷史課堂,並且發揮著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深受師生的歡迎。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聲像、圖片、文字、視頻等手段營造一個動態的歷史情境,展示了更加豐富的歷史信息,在大量的聲電光影信息中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感受,節省了教師的時間,增大了課堂知識的容量,有利於重難點問題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學習八年級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時,教師可以將開國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內容製成精美的課件,通過原聲再現、場景再現等手段,激發了學生的情緒,就會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 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教學相長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歷史教師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及時地收集學生反饋的學習情況,從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形式,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中,學生的表情、學生的回答、學生的練習、學生的疑惑等都是反饋學習信息的途徑,教師要注意觀察,將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及時地分析。這樣做不僅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改變教學計劃,還能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查漏補缺、鞏固知識,也會使教師的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