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尼采

歷史人物尼采

發布時間:2021-03-03 19:57:03

『壹』 尼采簡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著名德國哲學家。他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是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反應,直到下一個世紀—— 20 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採的哲學思想。

【生平】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著波蘭貴族血統並為此而感到自豪。1865年,尼采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古典語言學,並開始接觸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這些思想後來成為尼采哲學思考的起點。1869年,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了十年的漫遊生涯,同時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1889年,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1900年,尼采與世長辭,享年55歲。

尼採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採的父親是威廉四世的宮廷教師,他曾執教過四位公主,深得國王的信任,於是他獲得恩准以國王的名字為兒子命名。後來,國王指派尼採的父親到勒肯鎮擔任牧師,那個影響世界的天才尼采也就在這里出生。尼採回憶:「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尼采學話很慢,他老是用嚴肅的目光注視著一切,老牧師非常喜歡他,經常帶著他一起散步。尼采5歲時,父親不幸墜車震傷,患腦軟化症,不久就去世了。

不久他隨全家搬到了南堡(Naumburg),但是尼采並沒有忘記父親,父親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記憶當中,他希望以父親為榜樣成為一名牧師,因此他時常給夥伴們朗誦聖經里的某些章節,為此,他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由於父親過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們(他的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團團圍住,她們把他嬌慣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無常,因而變得孤僻,尼采曾經這樣講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在尼採的成長過程中,虔誠的清教徒母親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他後來終生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猶如石雕一般純朴。

10歲時他就讀於南堡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極感興趣。14歲時,進入普夫達中學,這個學校課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出了很多偉人,如詩人和劇作家Novalis,語言學家和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繼承者、偉大的先驗主義和道德哲學的代表費希特。可是尼采卻難以接受這種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意接近陌生人。這時的他除了理智的發展並有著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他感情生活的寄託。尼采幼年曾受教於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當他的母親為他聘請這位老師時,尼采就深感日後的生活離不開這樣的精神支持了。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學習神學了。他常聽同學們交談,有些人毫無信念和激情地重復黑格爾、費希物、謝林的各種公式,那些偉大的體系已經喪失了激發人的力量;還有一批人喜歡實證科學,閱讀福格特和比希納的唯物主義論文。這些都沒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詩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東西,他不再滿足於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尼採在修養和氣質上更是一名貴族,所以他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而且他從沒想過要過一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會對有節制的歡樂和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熱愛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各種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並把他們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結合起來。尼采還在校學習時就深深體會到精通和弘揚本國、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這充分地體現在他對古文字、文學,古典主義藝術的熱愛。他熱愛巴赫、貝多芬,以及後來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熱情褒揚的那位歌劇巨人——瓦格納。

1865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謝爾思(F. W. Ritschls)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也隨之到了那裡。當時的尼采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開始哲學沉思了。那時,尼采非常困惑:為何像叔本華那樣的天才會被現世所拋棄,其偉大的著作為何只在書架的偏僻角落才找得到?叔本華是這個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後也被認為是叔本華唯意志論的繼承者。這時的他,此外還從朗格、施皮爾、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裡汲取了傳統的抽象概念。

1867年,23歲的尼采應征入伍。他是近視眼,又是寡婦的獨子,本來可以倖免,但在薩多瓦和色當的神聖日子裡即便是哲學家也要去當兵。後來他在行軍中從馬上摔下來扭傷了胸肌並因此而退役。

1868年,他的導師李謝爾思向巴塞爾大學推薦他:「39年來,我親眼目睹了這么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但我還從未見到有一個年輕人像這位尼采一樣如此早熟,而且這樣年輕就已經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長壽,我可預言他將來會成為第一流的德國語言學家。他今年24歲,體格健壯,精力充沛,身體健康,身心都很頑強……他是萊比錫這里整個青年語言學家圈子裡的寵兒……您會說,我這是在描述某種奇跡,是的,他也就是個奇跡,同時既可愛又謙虛。」李謝爾思第一個向世間預言尼采是位天才。

1869年2月,尼采被聘為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系副教授。此後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對愉快的時期。在巴塞爾,他結識了許多年長和年輕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藝術史學家雅可布•波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盧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訪了華格納。同月28日,他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說,題為《荷馬和古典語言學》。當時,巴塞爾城裡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成為巴塞爾學術界的精英和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1870年,尼采被聘為正教授。不久傳來了德法開戰的消息,尼采主動要求上前線。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看到一隊軍容整齊的騎兵雄赳赳氣昂昂地穿城而過。突然間尼採的靈感如潮水般湧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斗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斗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

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爾大學講壇。他結識了神學家弗蘭茨•奧弗爾貝克(Franz Overbeck),兩人很快成為摯友並共居一所住宅。1872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專著《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這是一部傑出的藝術著作,充滿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像力;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學作品,充滿了反潮流的氣息。尼采並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擊最受尊敬的典範—大衛•斯特勞斯,以此抨擊德國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湯達曾發出忠告:我一來到世上,就是戰斗。」《悲劇的誕生》和《不合時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發表之後,引來了一片狂熱的喝彩聲,同時也遭到了維拉莫維茨領導的語言學家圈子的排斥。

1873年,尼采寫了《希臘悲劇哲學》的片斷(後以未完成的手稿出版)。1874年,尼采又完成了《不合時宜的思考》的第二部分《論歷史對生命的損益》、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華》。在這部作品中,他猛烈抨擊各沙文主義大學:「經驗告訴我們:國立大學慣於支持低劣哲學家,這是偉大哲學家發展的最大障礙……永遠也不會有一個國家會庇護柏拉圖和叔本華這樣的人……國家總是懼怕他們。」1875年10月,尼采結識了音樂家彼德•加斯特(P. Gast)。1876年,尼采完成了《不合時宜的思考》的第四部分《理查•華格納在拜羅伊特》。在這部作品中,他稱華格納為齊格弗里德,「他從不知道害怕為何物」,甚至把華格納稱為惟一真正藝術的奠基人。到了1876年8月,情況急轉直下。尼采出席了華格納主持的首屆拜羅依特音樂節。當時華格納創作的歌劇一夜一部地全部被搬上舞台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後一部分。尼採在這部著作中闡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恆輪回」的思想。這是他的兩個主要思想體系中的一個。而另一個「趨向權力的意志」的構思,由於他的身心崩潰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尼采評價自己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佔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給予人類的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饋贈。這部著作發出的聲音將響徹千年,因此它不僅是書中的至尊,真正散發高山氣息的書—人的全部事實都處在它之下,離它無限遙遠—而且也是最深刻的書,它來自真理核心財富的深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個吊桶無不滿載金銀珠寶而歸。這里,沒有任何『先知』的預言,沒有任何被稱之為可怕的疾病與強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謂教主在佈道,從不要無故傷害自身智慧的角度著眼,人們一定會首先聆聽出自查拉圖斯特拉之口的這種平靜的聲音的。『最平靜的話語乃是狂飆的先聲;悄然而至的思想會左右世界。』」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跡天涯時寫下的箴言、警句、辭條匯集起來,組成了兩個集子:《善惡的彼岸》( 1886年)和《道德的系譜》(1887年)。在這兩個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毀陳舊的道德,為超人鋪平道路,但是他陳述的一些理由卻難以成立。此外,這兩個集子中所闡述的倫理學的體系還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充滿刺激性的誇張。以下五部著作—《華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徒》、《看那這人》、《尼采反駁華格納》都是以極快的速度一氣呵成的。它們寫得標新立異,很有深度。但同時這些書也具有聞所未聞的攻擊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噓。

1889年,圖林的災難降臨了。尼采進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1897年4月,因母親去世,尼采遷居到位於魏瑪的妹妹伊麗莎白•福爾斯特-尼採的家中居住。在尼採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終是他的溫暖的避風港,作為這個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員始終圍著他轉,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精心呵護他,盡量滿足他的一切願望。但尼采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棄了這一切,像個苦行僧一樣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飄泊游盪,忍飢挨餓,沉思冥想。1900年8月25日,這位生不逢時的思想大師與世長辭了。「銀白的,輕捷地,像一條魚,我的小舟駛向遠方。」

【主要哲學思想】

尼采哲學在當時曾經被當作一種「行動哲學」,一種聲稱要使個人的要求和慾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的哲學。他的哲學具有傲視一切,批判一切的氣勢。這正是他的哲學被後現代主義欣賞的重要原因。

後現代主義對傳統哲學和現代哲學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對尼采哲學卻情有獨鍾,後現代主義者從尼采哲學中吸納了他們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學的基本思想觀點,甚至尼採的哲學風格。尼采哲學中的消解傾向成為後現代主義的精神支柱,尼采絕沒有想到,他成了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先驅。

對他來說,哲學思索家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學思索。他創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態迥異的奇特哲學,展示自己的哲學思想。他的哲學無須推理論證,沒有體系框架,根本不是什麼理論體系,是他對人生痛苦與歡樂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就已開始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盡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是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文化的沖動,現代文化顯得如此頹廢,這是現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尼采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他從叔本華那裡受到啟示,也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在認識論上,尼采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最徹底的批判。他認為,歐洲人兩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一切都寄託於上帝。雖然自啟蒙運動以來,上帝存在的基礎已開始瓦解,但是由於沒有新的信仰,人們還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採的一句名言「一聲斷喝——上帝死了」——是對上帝的無情無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說,自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指出上帝是該殺的。基督教倫理約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要是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尼采認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歷史必然性,它從被壓迫者的宗教,轉化為統治者壓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

殺死了作為神的上帝,又迎來了資本的上帝,資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被資本奴役,不會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斷喝的啟蒙價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認為,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人們獲得了空前的機會,必須建立新的價值觀,以人的意志為中心的價值觀。為此,要對傳統道德價值進行清算,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上帝的最後掩體,他深深的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蝕人們的心靈。尼采自稱是非道德主義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對現代理性也持批判態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學家開刀,他指出哲學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歷史感,幾千年來,凡是經哲學家處理的一切都變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無非是把流動的歷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恆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現實。結果是扼殺了事物的生滅變化過程,扼殺了生命。他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了偶然性的,動盪不定的,從而無法捉摸的世界。他說,實況是沒有的,一切都是流動的,抓不住的,躲閃的。哲學家的第二個特性是「拒絕感官的證據」,顛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證據是真實的,可信的,只是對它們加工時才塞進了謊言。哲學家的第三個特性是混淆始末,他們否認生長過程,進化過程。哲學家的第四個特性是運用語言中的「理性」強制人們犯錯誤。「是」與「存在」混為一談,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騙無知的人們。他認為,從蘇格拉底到現代人都狂熱的訴諸理性,是很荒謬的。人類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給人帶來自由和幸福;然而結果恰恰相反,理性處處與人的本能為敵,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帶來的謬誤是正確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類進步的標志,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碩果。歷史上一些傑出的哲學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理性本身沒有錯,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沒有理性,人類就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真理。沒有理性,人類將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學,將生命意志置於理性之上的哲學,非理性的哲學。作為對理性提出了挑戰,他提出了強力意志說。用強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傳統形而上學的地位。強力意志說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強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權勢,它是一種本能的,自發的,非理性的力量。它決定生命的本質,決定著人生的意義。 尼采比較了強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靜,精確,邏輯,生硬,節欲;強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慾望,狂放,活躍,爭斗。尼采認為,強力意志源於生命,歸於生命,它就是現實的人生。人生雖然短暫,只要具有強力意志,創造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就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強力意志作為最高的價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為人世間的不平等作了辯護。在尼采看來,人類與自然的生命一樣,都有強弱之分,強者總是少數,弱者是多數。歷史與文化是少數強者創造的,他們理所當然的統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級制度,卻肯定了人的等級制度,換湯沒換葯。

尼采還提出他的超人哲學,關於建構理想人生的哲學。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徵,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標和人生境界。尼采對現代人,現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夢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體的人,是一個虛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閃電那樣的氣勢和風格。尼采認為,超人還沒有現實的存在,它是未來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給現實的人生提出了價值目標;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採的唯意志論哲學價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尼采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肯定,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對工具理性和工業文明的否定性批判,開啟了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另一方面,對理性的批判,對傳統的否定也存在著片面性,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欣賞的一面。

【影響】

尼採的著作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種無比強大的沖擊力,它顛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傳統的價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後人類所必須面臨的精神危機。雅斯貝爾斯說尼采和克爾凱郭爾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栗,而此顫栗的最後意義尚未被估價出來。20世紀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藝術家都在尼採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發了他們富於創造性的作品的觀念和意象。雅斯貝爾斯、薩特、海德格爾、福柯和德里達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響的哲學家,而直接受他影響的文學家同樣數不勝數:茨威格、托馬斯·曼、肖伯納、黑塞、里爾克、紀德、還有離我們熟悉的魯迅。

【評價】

如果我們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尼採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結局是悲慘的。他是一個典型的失敗者:他的思想的發展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夠理解他的人寥寥無幾,可怕的孤寂始終包圍著他;最後,病魔緩緩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過來,人們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他的患病與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與著作都是無法想像的。

但是,任何一個沒有偏見的人拿起尼採的著作,都會發覺它們才氣橫溢、光彩奪目、豪氣沖天。當然,這裡面也夾雜了誇張和神經質式的自我陶醉。在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氣和驚人的洞察力輕而易舉地顛倒了各種公認的觀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贊揚了所有的邪惡。尼采並沒有建立一個封閉而龐大的哲學體系,他只寫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里行間並不證明什麼,只是預告和啟示;但恰恰不是憑借邏輯推理而是憑借神奇的想像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獻給人類的不只是一種新的哲學,也不僅僅是一首詩或一段警句,而且還是一種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採的生命歷程太短暫,閱歷太簡單,還沒有來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發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長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勵,也許他會把自己那粗糙混亂的觀念梳理成和諧優美的哲學。

無論如何,尼采思想是現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聳立的里程碑。在尼採去世後的一個世紀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如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里爾克、赫塞、托瑪斯•曼、斯蒂芬•喬治、蕭伯納、紀德、薩特和馬爾盧這樣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僅在德、法語區域聞名遐邇,而且還流傳於遙遠的北美、南美、亞洲、大洋洲、非洲。

尼采大無畏地反對哲學形而上學及其在認識論方面的絕對優勢;反對千百年來哲學以純理性觀察宇宙、運用邏輯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為中心的龐大思辯體系;他熱愛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奮發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間的價值,並且視自然界為惟一的真實世界,給歐洲古典哲學注入新鮮血液並開辟了古典語言學的嶄新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他開創了人類思想史的新紀元,哲學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後來劃分。在尼采之後,傳統的哲學體系解體了,哲學由非存在轉變為存在,從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測、玄而又玄轉變為引起億萬人心靈的無限共鳴。

『貳』 誰能告訴我尼採的簡介和生平事跡呢

  1. 簡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文獻。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2. 主要著作有:

    《權力意志》 《悲劇的誕生》《不合時宜的考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道德的譜系》等。

  3. 生平事跡:

    攻讀哲學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學習神學了。他常聽同學們交談,有些人毫無信念和激情地重復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公式,那些偉大的體系已經喪失了激發人的力量;還有一批人喜歡實證科學,閱讀福格特和比希納的唯物主義論文。這些都沒能吸引尼采,同時他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而且他從沒想過要過一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會對有節制的歡樂和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熱愛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各種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並把他們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結合起來。尼采還在校學習時就深深體會到精通和弘揚本國、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這充分地體現他對古文字、文學,古典主義藝術的熱愛。他熱愛巴赫、貝多芬,以及後來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熱情褒揚的那位歌劇巨人——瓦格納。

    1865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謝爾思(F. W. Ritschls)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也隨之到了那裡。當時的尼采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開始哲學沉思了。在萊比錫期間,他偶然地在一個舊書攤上購得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點上床,6時起床,沉浸在這本書中,心中充滿神經質的激動。後來他回憶說,當時他正孤立無助地經歷著某些痛苦的體驗,幾乎瀕於絕望,而叔本華的書就像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現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他覺得叔本華好像專門為他寫了這本書一樣。那時,尼采非常困惑:為何像叔本華那樣的天才會被現世所拋棄,其偉大的著作為何只在書架的偏僻角落才找得到?叔本華是這個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後也被認為是叔本華唯意志論的繼承者。這時的他,此外還從朗格、施皮爾、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裡汲取了傳統的抽象概念。同年因拒絕參加復活節聖餐引起了家庭的恐慌。

    1867年,10月,被徵召入南姆堡炮兵聯隊。從馬上摔下,胸骨受重傷。

    教授生涯

    1869年2月,年僅24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此後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對愉快的時期。在巴塞爾,他結識了許多年長和年輕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藝術史學家雅可布·布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從此成為瑞士人。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盧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訪了瓦格納。同月28日,他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說,題為《荷馬和古典語言學》。當時,巴塞爾城裡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成為巴塞爾學術界的精英和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

    1870年,尼采被聘為正教授。不久傳來了德法開戰的消息,尼采主動要求上前線。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看到一隊軍容整齊的騎兵雄赳赳氣昂昂地穿城而過。突然間尼採的靈感如潮水般湧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斗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斗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爾大學講壇。他結識了神學家弗蘭茨·奧弗爾貝克(Franz Overbeck),兩人很快成為摯友並共居一所住宅,彼此影響著對方。

『叄』 有關尼採的資料

理解尼采

汝信

在西方思想史上,尼采恐怕是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人們對他毀譽不一,用不同的觀點對他的思想作出各種各樣的解釋。尼采也常常遭到誤解,有人說「尼採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學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嚴重曲解的現象」(波達赫:《遭毀滅的尼采著作》)。在中國,尼采學說也是命運多蹇的。大概在尼采逝世後不久,他的學說就開始傳入中國。20世紀初努力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中國思想家梁啟超、王國維一直到魯迅、陳獨秀,大都對尼采作肯定的評價,推崇他破壞舊文化、創造新文化,解放思想的積極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梁啟超和魯迅都把尼采和馬克思相提並論,作為代表未來西方思想潮流的重要人物。但是,尼採在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間時興了一陣子,隨著德國法西斯主義的興起而出現「尼采熱」,尼采也被中國的法西斯信奉者歪曲利用,從此就背上了種種惡名。在很長時間內,尼採的名字在中國成為「禁忌」,他的書不再出版,關於尼採的研究也完全停頓了。

只是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面向世界以後,從80年代開始才逐漸恢復對尼採的研究,甚至一度又出現了「尼采熱」。我覺得經過一百來年的風風雨雨,幾經炎涼,現在應該是冷靜地坐下來認真地研究一下尼採的時候了,既不要帶著某種情緒去利用尼采達到什麼目的,更不要搞什麼市場炒作,要知道「市場上的蒼蠅」是最使尼采反感的。實事求是地說,過去中國人對尼採的理解,往往只是片斷的,或局限於少數個別著作,缺乏系統全面的研究。近十幾年來尼采著作的中譯和有關研究增多了,但至今真正有份量的全面系統的學術研究著作也還沒有問世。我們迫切期待著中國作者寫的那樣著作的出現。

作為思想家的尼采是充滿矛盾的復雜人物,要真正理解他談何容易。有過一個時期,尼采是批判的靶子,要批判他是太容易了。他的優點在於坦率,敢於毫不掩飾地說出自己的見解,所以他的錯誤觀點也很明顯突出,在他的著作中可以說是比比皆是。記得恩格斯說過,挑黑格爾的毛病很容易,但這是小學生的工作,真正困難的是從一大堆廢物里找出真正珍貴而有價值的東西。出身於基督教牧師的家庭,生長於婦女之手,卻成為反基督徒、反女性主義者,青年時代崇拜叔本華哲學,迷醉於瓦格納音樂,後來卻成為叔本華、瓦格納的激烈批判者,這是為什麼。

十幾年前我去魏瑪訪問,這是德國文化氣息最濃郁的極美的小城,那時德國尚未統一。與歌德、席勒那些文化巨匠在一起,尼采是無聲無息十分寂寞的。我去了尼采故居,他在那裡度過了生命的最後幾年。

我參觀了豐富的尼采檔案,到了他的住室,那裡只剩下他的胸像孤零零地放著,我看到他寂寞、孤獨、憂傷。我突然想人們讀他的書,寫了這許多關於他的書和文章,利用他的名義干這干那,但有幾個人真正理解他呢?晚年一直陪伴著他的親人,包括Eliza

『肆』 尼采是誰

Friedrieh Nietzsche
(1844—1900)

--------------------------------------------------------------------------------

尼采:英文名Friedrieh Nietzsche (1844—1900)這個在中國廣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的人物,有著他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特點。他是大學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業業從事教育的教授工作;他是哲學家,但他異常起勁地反對出現在他以前的諸家哲學。他高喊出一個驚世駭俗的口號:重新估定一切價值!不僅在東方,就是在西方哲學史上,尼采向來就是一個有爭論的人物。尼采哲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他以獨特的方式預示了現代西方社會中深刻的精神危機。

尼採的思想反映了當時正在形成的壟斷資產階級的要求和願望。他譴責自由資產階級,稱他們為因循守舊、苟且偷生的庸人,認為必須否定受理性主義、基督教以及人道主義的影響而日趨沒落的西方文明,提倡主觀戰斗精神和對生活的肯定態度,強調進化即是權力意志實現其自身的過程,人生的目的就在於發揮權力,擴張自我。鼓吹超人哲學,認為「超人」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他有權奴役群眾,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實現自己權力意志的工具。他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婦女解放運動,甚至譴責醫生拯救病人是一種犯罪。主張藝術是權力意志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藝術家就是高度擴張自我、表現自我的人。

但尼采也確乎提出過新的思想。當弗洛伊德正在醞釀他的精神分析學的時候,他吃驚地發現,尼采早已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和一切存在主義者都把尼采看作為他們開拓了道路的人。許多西方作者也極受其影響。尼採的學說預示了西方社會進入了價值觀念根本變化的時代,因此,可以說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們這個世紀的西方哲學思潮、文藝思潮和社會思潮。

『伍』 尼采是一個合格的近代哲學家嗎

是德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詩人,作家.這個在中國廣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的人物,有著他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特點.他是大學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業業從事教育的教授工作;他是哲學家,但他異常起勁地反對出現在他以前的諸家哲學.他高喊出一個驚世駭俗的口號:重新估定一切價值!不僅在東方,就是在西方哲學史上,尼采向來就是一個有爭論的人物.尼采哲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他以獨特的方式預示了現代西方社會中深刻的精神危機.\x0d尼採的思想反映了當時正在形成的壟斷資產階級的要求和願望.他譴責自由資產階級,稱他們為因循守舊、苟且偷生的庸人,認為必須否定受理性主義、基督教以及人道主義的影響而日趨沒落的西方文明,提倡主觀戰斗精神和對生活的肯定態度,強調進化即是權力意志實現其自身的過程,人生的目的就在於發揮權力,擴張自我.鼓吹超人哲學,認為「超人」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他有權奴役群眾,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實現自己權力意志的工具.他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婦女解放運動,甚至譴責醫生拯救病人是一種犯罪.主張藝術是權力意志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藝術家就是高度擴張自我、表現自我的人.\x0d但尼采也確乎提出過新的思想.當弗洛伊德正在醞釀他的精神分析學的時候,他吃驚地發現,尼采早已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和一切存在主義者都把尼采看作為他們開拓了道路的人.許多西方作者也極受其影響.尼採的學說預示了西方社會進入了價值觀念根本變化的時代,因此,可以說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們這個世紀的西方哲學思潮、文藝思潮和社會思潮.

『陸』 尼采是西方思想史上最具有爭議性的人物,那麼尼採的著作是否被人篡改過

很多人只要提到尼采就會想到法西斯,其實把尼采說成是法西斯的思想先驅是沒有任何根據的,而且在希特勒的《我的奮斗》中也沒有一處有引證尼採的話。既然如此,那為何人們會將尼采與納粹以及法西斯聯系起來呢?有學者認為,是因為有人篡改了尼採的作品。

在1961年義大利的學者蒙梯那裡和科利為了翻譯尼採的著作,所以就到德國的檔案室中查閱尼採的全部手稿,結果卻發現裡面重要的論文和斷片被舍棄了。

『柒』 關於哲學家尼採的生平以及思想

人物生平:
童年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附近洛肯村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尼採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3張)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 von Preußen,1795年10月15日-1861年1月2日),的生辰。尼採的父親是威廉四世的宮廷教師,他曾執教過四位公主,深得國王的信任,於是他獲得恩准以國王的名字為兒子命名。後來,國王指派尼採的父親到勒肯鎮擔任牧師,那個影響世界的天才尼采也就在這里出生。尼採回憶:「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寫過神學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幼兒時期的尼采是個沉默的孩子,兩歲半才學會說第一句話。 1849年7月,尼採的父親死於腦軟化症。數月後,年僅2歲的弟弟又夭折。當時尼采才5歲,親人接連的死亡,使這個天性敏感的孩子過早地領略了人生的陰暗面, Nietzsche, 1861
鑄成了他憂郁內傾的性格。後來他自己回憶說:「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裡找到了真實的快樂。」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遷居瑙姆堡,從此便生長在一個完全女性的家庭里。祖母關於其波蘭貴族家族史的灌輸對尼采貴族情結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著波蘭貴族血統並為此而感到自豪。但是尼采並沒有忘記父親,父親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記憶當中,他希望以父親為榜樣成為一名牧師,因此他時常給夥伴們朗誦聖經里的某些章節,為此,他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由於父親過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們(他的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團團圍住,她們把他嬌慣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無常,因而變得孤僻,尼采曾經這樣講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在尼採的成長過程中,虔誠的清教徒母親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他後來終生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猶如石雕一般純朴。
中學
10歲時他就讀於瑙姆堡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極感興趣。14歲時,進入普夫達中學,這個學校課 Nietzsche, 1864
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出了很多偉人,如詩人和劇作家諾瓦利斯,語言學家和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繼承者、偉大的先驗主義和道德哲學的代表費希特。可是尼采卻難以接受這種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意接近陌生人。這時的他除了理智的發展並有著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他感情生活的寄託。尼采幼年曾受教於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當他的母親為他聘請這位老師時,尼采就深感日後的生活離不開這樣的精神支持了。 1861年17歲尼采患嚴重疾病,首次出現健康惡化的徵兆,被送回家休養。3月接受基督教的按禮。
大學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學習神學了。他常聽同學們交談,有些人毫無信念和激情地重復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公式,那些偉大的體系已經喪失了激發人的力量;還有一批人喜歡實證科學,閱讀福格特和比希納的唯物主義論文。這些都沒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詩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東西,他不再滿足於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尼採在修養和氣質上更是一名貴族,所以他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而且他從沒想過要過一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會對有節制的歡樂和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熱愛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各種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並把他們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結合起來。尼采還在校學習時就深深體會到精通和弘揚本國、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這充分地體現在他對古文字、文學,古典主義藝術的熱愛。他熱愛巴赫、貝多芬,以及後來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熱情褒揚的那位歌劇巨人——瓦格納。 尼采
1865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謝爾思(F. W. Ritschls)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也隨之到了那裡。當時的尼采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開始哲學沉思了。在萊比錫期間,他偶然地在一個舊書攤上購得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點上床,6時起床,沉浸在這本書中,心中充滿神經質的激動。後來他回憶說,當時他正孤立無助地經歷著某些痛苦的體驗,幾乎瀕於絕望,而叔本華的書就像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現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他覺得叔本華好像專門為他寫了這本書一樣。那時,尼采非常困惑:為何像叔本華那樣的天才會被現世所拋棄,其偉大的著作為何只在書架的偏僻角落才找得到?叔本華是這個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後也被認為是叔本華唯意志論的繼承者。這時的他,此外還從朗格、施皮爾、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裡汲取了傳統的抽象概念。同年因拒絕參加復活節聖餐引起了家庭的恐慌。 1867年秋,尼採在瑙姆堡服為期一年的兵役,這次服役因他騎馬負傷而提前結束。在炮聲隆隆中,他低呼著:「叔本華保佑!」叔本華竟成了他的上帝。他從馬上摔下,胸骨受重傷。 1868年秋,尼採在萊比錫瓦格納姐姐的家裡結識了他仰慕已久的音樂大師瓦格納,兩人久久地談論他們共同喜愛的叔本華哲學。隨後的幾年中瓦格納和妻子成為尼採在藝術和理智方面的良師益友,一個家的代用品。並且得到他的導師李契爾思向巴塞爾大學的推薦:「39年來,我親眼目睹了這么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但我還從未見到有一個年輕人像這位尼采一樣如此早熟,而且這樣年輕就已經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長壽,我可預言他將來會成為第一流的德國語言學家。他今年24歲,體格健壯,精力充沛,身體健康,身心都很頑強……他是萊比錫這里整個青年語言學家圈子裡的寵兒……您會說,我這是在描述某種奇跡,是的,他也就是個奇跡,同時既可愛又謙虛。」李契爾是第一個向世間預言尼采是位天才的人。
教授生涯
1869年2月,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此後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對愉快的時期。在巴塞爾,他結識了許多年長和年 尼采
輕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藝術史學家雅可布·布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從此成為瑞士人。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盧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訪了瓦格納。同月28日,他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說,題為《荷馬和古典語言學》。當時,巴塞爾城裡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成為巴塞爾學術界的精英和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 1870年,尼采被聘為正教授。不久傳來了德法開戰的消息,尼采主動要求上前線。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看到一隊軍容整齊的騎兵雄赳赳氣昂昂地穿城而過。突然間尼採的靈感如潮水般湧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斗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斗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爾大學講壇。他結識了神學家弗蘭茨·奧弗爾貝克(Franz Overbeck),兩人很快成為摯友並共居一所住宅。
發表著作
位於德國魏瑪的尼采檔案庫
1872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專著《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這是一部傑出的藝術著作,充滿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像力;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學作品,充滿了反潮流的氣息。但是在這部哲學著作中已經形成他一生的主要哲學思想。尼采哲學的主題是生命的意義問題,而他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便是:靠藝術來拯救人生,賦予生命以一種審美的意義。尼采並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擊最受尊敬的典範—大衛斯特勞斯,以此抨擊德國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湯達曾發出忠告:我一來到世上,就是戰斗。」《悲劇的誕生》和《不合時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發表之後,引來了一片狂熱的喝彩聲,同時也遭到了維拉莫維茨領導的語言學家圈子的排斥。教授的名聲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損傷。 1873至1876年,尼采先後發表四篇長文,結集為《不合時宜的考察》一書。書的主題仍是文化批評。第一篇《告白者和作家大衛·施特勞斯》,以施特勞斯為例,批判了庸人型的學者。值得注意的是,書中第一次公開抨擊了普魯士的霸權主義,指出:普法戰爭雖以德國勝利告終,其險惡後果卻是使德國文化頹敗,「使德國精神為了「德意志帝國」的利益而遭失敗乃至取消」。此後尼采一貫立足於文化的利益而批判強權政治,並且在德國陷入民族主義的政治狂熱之時自稱是「最後一個反政治的德國人」。第二篇《論歷史對於生命的利弊》,指出生命因歷史的重負而患病了,呼籲解放生命,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第三篇《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抨擊哲學脫離人生,要求以叔本華為榜樣,真誠地探索人生問題。第四篇《瓦格納在拜洛伊特》,重點批判現代藝術。這篇文章名義上是替瓦格納音樂辯護,視為現代藝術的對立面,其實明揚暗抑,已經包含對瓦格納的批評。文章寫於1875與1876年間。在此之前,尼采內心對瓦格納已經產生了隔閡。 1878年1月,瓦格納給尼采寄去了一份變現基督教主題的《帕西法爾》的劇本,尼采沒有一字迴音。5月尼采把《人性的,太人性的》(該書包含有明顯批判瓦格納的內容)一書寄給瓦格納夫婦。從此,互相不再有任何往來。
漫遊生涯
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了十年的漫遊生涯,同時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 1882年4月,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請下,尼採到羅馬旅行。在那裡,兩位朋友把一個富有
尼采肖像(14張)魅力、極其聰慧的俄國少女莎樂美介紹給他,做他的學生。尼采深深墜入情網,莎樂美也被尼採的獨特個性所吸引。兩人結伴到盧塞恩旅行,沿途,尼采向莎樂美娓娓敘述往事,回憶童年,講授哲學。但是,羞怯的性格使他不敢向莎樂美吐露衷曲,於是他懇請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愛上了莎樂美。莎樂美對這兩位追求者的求愛都沒有允諾。最後,兩人只能保持著友好的接觸。然而尼採的妹妹伊麗莎白卻對他們的友誼滿懷妒恨,惡意散布流言飛語,挑撥離間,使他們終於反目。僅僅5個月,尼采生涯中的這段幸福小插曲就終結了。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後一部分。尼採在這部著作中闡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恆輪回」的思想。這是他的兩個主要思想體系中的一個。而另一個「趨向權力的意志」的構思,由於他的身心崩潰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尼采評價自己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佔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給予人類的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饋贈。這部著作發出的聲音將響徹千年,因此它不僅是書中的至尊,真正散發高山氣息的書—人的全部事實都處在它之下,離它無限遙遠—而且也是最深刻的書,它來自真理核心財富的深處,是取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個吊桶無不滿載金銀珠寶而歸。這里,沒有任何『先知』的預言,沒有任何被稱之為可怕的疾病與強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謂教主在佈道,從不要無故傷害自身智慧的角度著眼,人們一定會首先聆聽出自查拉圖斯特拉之口的這種平靜的聲音的。『最平靜的話語乃是狂飆的先聲;悄然而至的思想會左右世界。』」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跡天涯時寫下的箴言、警句、辭條匯集起來,組成了兩個集子:《善惡的彼岸》(1886年)和《道德的系譜》(1887年)。在這兩個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毀陳舊的道德,為超人鋪平道路,但是他陳述的一些理由卻難以成立。此外,這兩個集子中所闡述的倫理學的體系還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充滿刺激性的誇張。在尼采發瘋的前夜《瓦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徒》、《看那這人》、《尼采反駁瓦格納》一氣呵成。它們寫得標新立異,很有深度。但同時這些書也具有聞所未聞的攻擊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噓。
晚年
1889年,圖林的災難降臨了。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 生病的尼采
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數日後,他的朋友奧維貝克趕來都靈,把他帶回柏林。尼采進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親去世,尼采遷居到位於魏瑪的妹妹伊麗莎白·福爾斯特·尼採的家中居住。在尼採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終是他的溫暖的避風港,作為這個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員始終圍著他轉,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精心呵護他,盡量滿足他的一切願望。但尼采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棄了這一切,像個苦行僧一樣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飄泊游盪,忍飢挨餓,沉思冥想。 1900年8月25日,這位生不逢時的思想大師在魏瑪與世長辭,享年55歲。「銀白的,輕捷地,像一條魚,我的小舟駛向遠方。」

『捌』 尼采是誰

尼采,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的人:他是一個大學教授,一個詩人,一個哲學家,一個孤獨的漂泊者。他殺死了上帝,但他不是傳說中的那個惡魔。他是一個真實的人,曾有人說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們這個世紀的西方哲學思潮,文藝思潮和社會思潮。就讓我們從他的生平來窺探這一個在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個有爭議而又在二十世紀初掀起了政壇的軒然大波的~~尼采。

尼采生平簡介:

尼采出身於宗教家庭,據說他的祖先七代都是牧師,他父親曾任普魯士王國四位公主的教師並處於普魯士國王的庇護之下,他要求負責一個鄉村教區,於是被任命到了洛肯(Rocken),在四年後尼採在大家的期盼下於一八四四年十月十五日出生於這個鄉村中,而尼採在不久後就有了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他學話很慢。他老是用嚴肅的目光注視著一切,牧師很喜觀這個沈靜的小男孩,總是喜歡帶著他一起散步,而尼采永遠也不會忘記,而在尼采四歲時,父親不幸墜車震傷,不久就去世了。這件事將他完全震懾了,兩年後他的弟弟也去世。

不久他即全家搬遷到南堡(Naumburg),這時的尼采並沒有忘記父親,並希望以他為榜樣成為一名牧師,因此他時常給夥伴們朗誦聖經里某些章節,為此他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謂。從這時起圍繞著他周身的,都是女人—母親、妹妹、袓母和兩個姑姑。外在的世界,在戰火的動盪中喘息著,尼采卻生活在一片祥和平靜的氣氛中。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兩點奇特的事實:

1.尼采生於宗教家庭中,日後卻成為舉世聞名的反基督教的人。

2.尼採在女人的周圍與養育中長大,日後卻成為堅決的反女性主義者。

關於這兩點,我們或許可以由他日後的生活中詳細觀察。

九歲時,他開始展現出在音樂方面的才華。

十四歲時,進入普夫達(Pforta)中學,課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這學校出了很多偉人,如詩人和劇作家Novalis,語言學家和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Schlegel,以及哲學家和愛國者費希特。但尼采難以受這種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接近陌生人;再者以女性為中心的家庭所特有溫柔的生習慣,也不適宜他去接受普夫達的清規戒律,因此這時的尼采除了理智的發展有著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己為他的感情生活的兩條出路。

一八六四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進入波昂(Bonn)大學,那時他二十歲,開始研究語言學和神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繼續神學了,他念上浪費時間,在這里,他常聽同學們交談,有些人毫無信念激情地一遍遍重復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公式,那些偉大的體系已經完全喪失了激發人的力量,另一些喜歡實證科學的人則閱讀褔格特(Vogt)和比希納(Buechner)的唯物主義論文。尼采讀了這些論文,但不願再讀,他是一個詩人,要激情,直覺和具有神秘色彩的東西,不能滿足於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那些唯物主義者的青年還自稱是民主主義者,他們鼓吹費爾巴哈的人道主義哲學;而尼采不僅太像詩人,而且在修養和氣質上太像一個貴族,以至於能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他從沒想過要過安寧而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可能對一般人的幸褔不願在神學的空泛觀,對有節制的歡樂和有節制的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當然,他有自己明確的愛好,他對自己的趣味深信不疑,他熱愛希臘詩人,喜愛巴赫、貝多芬、拜倫。他對人生問題尚未作出任解答,在廿一歲的今天,他一如過去十七年那樣,將自己控制在一種訓練有素的沉默之中,寧可保持緘默而不願發表模稜兩可的意見,而在這段期間,尼采對基督教的信仰越發遠離了,他簡直要把基督的信仰拋棄,一八六五年復活節,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尼採的母親聽到她的兒子拒絕參加他們慣常的聖餐時,會如何的驚訝!事後尼採信給他的妹妹伊麗莎白說:「如果你祈求心靈的平和與快樂,相信好了!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真理的門徒,探索吧!!」。尼采拋棄了宗教問題的約束,對於威權便愈富反抗的精神,他的性情也漸趨急切,有一個時期還加入喝酒、唱歌、打鬥的團體。不久尼采便覺悟這種縱情的生活,深感人群中的喧囂只是帶來內心的空虛而已,於是他又重返往日的孤獨。

一八六五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的老師Ritschl到萊比錫(Leipzig)大學任教,尼采也隨著到了那裡,他去萊比錫大學注冊時,正趕上校慶,校長在向學生們訓話,他告訴學生們。在一百年前的今天,歌德曾經和他們的前輩們一起在這里注過冊:「天才自有其各自的道路」,這位謹慎的校長隨即補充說,沿著這些道路走是危險的,歌德不是一個好學生;在讀書時代,你們不要以他為榜樣。尼采燒掉了一些夾在作業本里的詩,重新投入學習,並訓練自己以極其嚴密的方法研究語言學。可是厭倦不久便卷土重來,他害怕波昂那一年的事重演,他的書信和筆記里又寫滿了大段大段相同的抱怨。而在萊比錫的幾年間,有兩大影響形成了尼採的個性,這便是叔本華的哲學和華格納的音樂。

對尼采影響最大的人:叔本華和華格納

在一八五年的冬季,有一天,尼采偶而在一家書店買到叔本華的巨著『意志和觀念的世界』(Die Welt alle und Vorstellung),他立刻被這位已逝六年的憂郁智者迷住了,他狂熱的喊著:我發現了一面鏡子,在這裡面,我看世界,人生和自己的個性被描述得驚人的宏壯。尼采深受叔本華那種獨抱孤懷的人所感動,但他並沒有染上悲觀色彩,雖然叔本華所感受到的時代痛苦,同樣地樍壓在尼採的肩膀上,後來尼采發現叔本華的悲觀思想可以用希臘藝術來醫好。尼采對他的朋友說:你要我證明叔本華的正確,我只能簡單地對你這樣說:我之所以能勇敢而自由地正視人生,是因為我的雙腳已找到了堅實的土地。形象地說吧,憂郁的潮水之所以沒有將我沖離自己的道路,是因為它們無法淹沒我的頭。

正當尼采陶醉於叔本華哲學的時候,恰巧又發現了一位天才,以音樂的形式表現著叔本華的思想,這位天才便是大名鼎鼎的劇作家華格納。當時華格納之所以吸引尼采,不僅由於他的偉大性,同時也因尼采深愛音樂之故。尼采欣賞華格納富有革命性的作品;他們都對叔本華懷著一分喜愛的感情,Tristan不僅贊美了叔本華無休止的,盲目的與掙扎的意志,而且還表現了一種沈醉的歡欣,這留給尼采一個啟示,使他腦中激起了古希臘戴歐尼索士(Dionysus)祭祀時的那種鼓舞興奮之情,這使得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討論希臘劇曲之餘,也還忘不了華格納的作品。

尼采和華格納認識三年,處女作:『悲劇的誕生』出版。在這里,尼采把希臘文化分成蘇格拉底以前和蘇格拉底以後兩個不同的階段,前者的文化是由健康的生命力所創造的,後者則是毫無生氣的理性的產物,尼采繼續說,現代的文化後像過去蘇拉底時期文化,只有華格納的音樂可以拯救這種文化的危機。尼采把一個藝術理想托於華格歌劇上面。華格納得到這樣的知己,他怎能藏得住內心的高興呢!無怪乎在完悲劇的誕生之後,對尼采叫喊著:我從來沒有讀過一本像這樣好的書,簡直偉大極了!

一八七六年夏季華格納離開Tribschen,到了拜壘(Bayreuth),在那兒建立了一座規模很大的國家歌劇院,正准備上演他的新作。華格納寫信催促尼採到拜壘看他排演,尼采滿懷興奮之情趕去,六月間尼采寫完有關華格納的論文(華格納拜壘),還稱贊華格納在表現自我內心深處的情感與體驗方面具有超人的能力。但在七月下旬他看完華格納『尼布龍根的指環』之劇作後,感到失望了,他認為整部劇都充滿了基督教的色彩,墮落的氣氛!華格納的歌劇變成人類的軟化劑,皇室以及優閑富裕的人們都成為華格納迷。正當華格納享有盛名時,尼采掉頭而去。他在克林根布倫(Klingenbrun)藏匿了十天,徘徊於波希米亞森林之中,就在這里,一個大的啟示:使他走向自己,尋找自己~而不再奢望那已破的幻影。幾天以後,他又回到拜壘,卻像個陌生人,我們無法想像在這幾個星期之內他是多麼的痛苦。最後尼采離開了拜壘,以後從沒有回去過,尼采後來寫著:「在我一生中最大的事是恢復健康,華格納是我唯一的病痛。」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把他的朋友華格納偶像化、神聖化,現在他不再想做華格納的信徒了,他要成為真實的自己;他不再忠實於友情的華格納,友情的華格納是建立在哲學精神的華格納之上的,這種精神消失了,友情也隨著暗淡!

這一年,尼采與他大學時代最親密的朋友洛德之間也產生了隔閡,導致了後來的破裂。尼采與洛德,同為李契爾教授的高足,可是兩人志趣迥異,洛德脫不開世俗之路,當學生時也有一番雄心,畢業後,逐潮滿足於平穩的學者生涯和小家庭生活,終究不過是一個平庸之輩。尼采卻始終保持著青年時代產生的使命感,靈魂不同,自然就沒有了共同語言。

這一年,尼采向荷蘭女子求婚而遭拒絕,後來他盡管一再試圖為自己覓一配偶,均不成功,而至死未婚。

這時他認識一位叫露.莎樂美,那時她幾乎不滿二十歲,是一個俄國人;她那驚人的理解力和富於理智的熱情常常受到人們的贊嘆;梅森伯格為她設想了一次戀愛,她把尼採的作品贈送給她;露.莎樂美讀了。似乎也理解了書里的內容,她非常詳細地向她介紹了這位非凡的男子;後來在相識且漸漸熟識之後,尼采對這個女孩子心懷好感的說:一位女性進入了他的生活,這對他來說是一種幸褔,這會有益於他的思索,從此之後,他的思緒會更活躍,感情會更豐富。當然他最好不娶露小姐,因為他鄙視所有肉體上的結合;也許他應該把自己的名字和她的名字聯在一起,以保護她不受那些惡意中傷者的流言蜚語,並通過這種精神上的結合,誕生出一個精神上的兒子:先知查拉斯圖拉。但莎樂美她卻不想結婚。而多疑的尼采,開始猜想他們一定在嘲笑自己,內心非常不安,尼采既沒有經驗也沒有必要的果斷來解決這種極其痛苦的局面,他的妹妹嫌惡莎樂美,助長了他的懷疑和積怨,她以一種蠻橫的方式,而且似乎未經尼采許可,干預了這件事,她給那位少女寫了一封信,這最終決定了這一決裂。莎樂美小姐怒不可遏,在這之後,尼采雖仍然不斷的尋找他的伴侶,但他終究孤獨一生。

一八七九年,尼采結束了十年教授生涯,從此開了他的沒有職業,沒有家室,沒有友伴的孤獨的漂泊生涯,也同時開始了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哲學學者,他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哲學家,一個獨創的哲學家。

當尼采認清,孤獨乃是真正的思想家的命運,他就甘於孤獨,並且愛自己的命運了,在既自願又被迫的孤獨中,在無家可歸的漂泊中,靠著微薄的教員退休金,尼采度過了他生命中最豐產的十年,倘若不是因為精神失常,這種孤獨的漂泊生涯會延續到他生命的終結。可是,一八八九年以後,他的神智始終處麻痹狀態,只是在母親和妹妹的護理下苟延無用的生命。他死於1900年,而他的生命在一八八九年實際上已經結束了。

『玖』 尼采是偉大的哲學家嗎

是德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詩人,作家。這個在中國廣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的人物,有著他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特點。他是大學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業業從事教育的教授工作;他是哲學家,但他異常起勁地反對出現在他以前的諸家哲學。他高喊出一個驚世駭俗的口號:重新估定一切價值!不僅在東方,就是在西方哲學史上,尼采向來就是一個有爭論的人物。尼采哲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他以獨特的方式預示了現代西方社會中深刻的精神危機。 尼採的思想反映了當時正在形成的壟斷資產階級的要求和願望。他譴責自由資產階級,稱他們為因循守舊、苟且偷生的庸人,認為必須否定受理性主義、基督教以及人道主義的影響而日趨沒落的西方文明,提倡主觀戰斗精神和對生活的肯定態度,強調進化即是權力意志實現其自身的過程,人生的目的就在於發揮權力,擴張自我。鼓吹超人哲學,認為「超人」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他有權奴役群眾,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實現自己權力意志的工具。他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婦女解放運動,甚至譴責醫生拯救病人是一種犯罪。主張藝術是權力意志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藝術家就是高度擴張自我、表現自我的人。 但尼采也確乎提出過新的思想。當弗洛伊德正在醞釀他的精神分析學的時候,他吃驚地發現,尼采早已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和一切存在主義者都把尼采看作為他們開拓了道路的人。許多西方作者也極受其影響。尼採的學說預示了西方社會進入了價值觀念根本變化的時代,因此,可以說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們這個世紀的西方哲學思潮、文藝思潮和社會思潮。

『拾』 尼採的生平簡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 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採的哲學思想。
1844年 10月15日誕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Sachsen)的洛肯鎮(Lutzen)。好幾代的祖父與父親皆為路德教派的牧師。 1849年 5歲 7月30日,父親得腦軟化症病逝。 1850年 6歲 舉家遷往塞爾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 1858年 14歲 10月起,在南姆堡近郊帕弗達預科學校讀書。 1864年 20歲 10月,進波恩大學,修習神學與古典語言學。 1865年 21歲 10月,轉入萊比錫大學。在一家舊書店中偶然讀到書本華的著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1866年 22歲 開始與李契門下厄爾溫·羅德(ErvinRohde)交往。 1867年 23歲 10月,被徵召入南姆堡炮兵聯隊。從馬上摔下,胸骨受重傷。 1868年 24歲 4月,因傷退伍。11月8日初識瓦格納。 1869年 25歲 2月,受聘巴塞爾大學,擔任古典文獻學的額外教授。4月,脫難普魯士國籍,成為瑞士人。5月17日初次訪問琉森(Luzern)近效托里普森的瓦格納家。5月28日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任講演,講題為「荷馬與古典文學」。與一生的摯友良師布克哈特(Jacob Buckchardt)締交。 1870年 26歲 3月,升為正教授。8月,普法戰爭爆發,志願從軍擔任衛生兵。罹赤痢與白喉。10月退伍,返巴塞爾大學。與神學家奧瓦貝克(Franz Overbeck)開始交往。 1871年 27歲 執筆《悲劇的誕生》。 1872年 28歲 1月,出版《悲劇的誕生》。2月——3月,在巴塞爾大學演講,發表《德國教育設施之前瞻》(歿後作為遺著初次出版)。 1873年 29歲 《不合時宜的考察》第一篇出版。發表《希臘人悲劇時代的哲學》中之部分文字(歿後作為遺稿初次出版)。 1873年 30歲 發表《不合時宜的考察》第二篇、第三篇。初讀法國作家斯湯達爾的小說《紅與黑》,如受電擊。 1875年 31歲 10月,初識音樂家彼德·卡斯特(ReterGast,本名HeinrichKoselitz)。 1876年 32歲 7月,《不合時宜的考察》第四篇出版。八月,貝魯特劇場演出第一次祝祭劇。9月,與心理學家保羅·李(RaulRee)締交,病況惡化。因病,巴塞爾大學課程請假休講。冬,與保羅·李及梅森伯格同任於索特林。10月11月在索特林與華格納作最後的晤談。撰寫了《人性,太人性的》最初的備忘錄。 1877年 33歲 9月,回巴塞爾,復於大學授課。 1877年 34歲 與瓦格納的友誼關系終結。1月3日瓦格納贈送《帕西法爾》(Rarsifal)一書。5月《人性,太人性的》第一篇出版;給瓦格納最後一封信,附《人性,太人性的》贈書一冊並扉頁致辭。 1879年 35歲 重病。辭去巴塞爾大學教席。《人性,太人性的》第二篇上半部出版。 1880年 36歲 發表《漂泊者及其影子》,後來作為《人性,太人性的》第二篇下半部分出版。春天,初抵日內瓦,10月,在日內瓦過乘冬。 1881年 37歲 1月完成《曙光》,6月出版,7月在西爾斯·馬莉亞過夏,8月,孕育了「永恆之流」的思想。11月27日,在日內瓦初次聆賞比才的《卡門》。 1881年-1882年 37-38歲 執筆《快樂的知識》並於同年出版。 1882年-1888年 38-44歲 對一切的價值作價值轉換的嘗試。 1882年 38歲 3月,至西西里旅行。四月開始與羅·落樂美交際。5月,完成《快樂的知識》(Diefroliche Wissenschaft),並出版。11月以後,在拉伯羅過冬。 1883年 39歲 2月,瓦格納病逝。執筆撰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部,6月,出版。7月,執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二部。12月,在威尼斯過冬。 1884年 40歲 1月,在威尼斯,執筆撰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三部。8月斯泰因訪尼采。11月起執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四部(1885年私家出版),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罪與罰》,深深感動。 1885年 41歲 執筆《善與惡的超越》。 1886年 42歲 5-6月,在萊比錫與厄爾溫·羅德最後一次之晤面。7月,《善與惡的超越》出版。 續寫《快樂的知識》第五部。 1886年 43歲 7月,完成《道德的譜系》,11月,私家出版。11月11日,致厄爾溫·羅德最後一封信。 1888年 44歲 1月,因丹麥文藝史家布蘭斯的介紹始知有齊克果其人。4月,第一次往在托里諾(Torio)。布蘭德斯在哥本哈根大學開「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講座」。5月-8日執筆《瓦格納事件》,9月出版,《狄奧尼索斯之頌》脫稿。8月-9月撰寫《偶像的黃昏》(1889年出版)。9月,撰寫完反《反基督》,10月-11日撰寫《瞧!這個人》,12月撰寫《尼采對華格納》《心理學家的公文書》,死後收入全集中出版。 1889年 45歲 1月初旬,在托里諾遭到最後的打擊,患了嚴重的中風。出現精神分裂現象,被送進耶拿大學醫院精神科,母親趕來照顧。 1897年 53歲 復活節,母親病逝。與妹妹福爾斯塔-尼采移居魏瑪(Weimar),由其妹朝夕看護。 1900年 56歲 8月25日在魏瑪咽下最後一口氣息,8月28日葬於故鄉洛肯鎮。死後與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斯賓諾莎、康德、叔本華、黑格爾並列為世界哲學史上不朽的思想家。
人物生平
童年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3張)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附近洛肯村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尼採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採的父親是威廉四世的宮廷教師,他曾執教過四位公主,深得國王的信任,於是他獲得恩准以國王的名字為兒子命名。後來,國王指派尼採的父親到勒肯鎮擔任牧師,那個影響世界的天才尼采也就在這里出生。尼採回憶:「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寫過神學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幼兒時期的尼采是個沉默的孩子,兩歲半才學會說第一句話。 Nietzsche, 1861
1849年7月,尼採的父親死於腦軟化症。數月後,年僅2歲的弟弟又夭折。當時尼采才5歲,親人接連的死亡,使這個天性敏感的孩子過早地領略了人生的陰暗面,鑄成了他憂郁內傾的性格。後來他自己回憶說:「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裡找到了真實的快樂。」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遷居瑙姆堡,從此便生長在一個完全女性的家庭里。祖母關於其波蘭貴族家族史的灌輸對尼采貴族情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著波蘭貴族血統並為此而感到自豪。但是尼采並沒有忘記父親,父親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記憶當中,他希望以父親為榜樣成為一名牧師,因此他時常給夥伴們朗誦聖經里的某些章節,為此,他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由於父親過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們(他的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團團圍住,她們把他嬌慣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無常,因而變得孤僻,尼采曾經這樣講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在尼採的成長過程中,虔誠的清教徒母親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他後來終生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猶如石雕一般純朴。
中學
10歲時他就讀於瑙姆堡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極感興趣。14歲時,進入普夫達中學,這個學校課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出了很多偉人,如詩人和劇作家諾瓦利斯,語言學家和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繼承者、偉大的先驗主義和道德哲學的代表費希特。可是尼采卻難以接受這種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意接近陌生人。這時的他除了理智的發展並有著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他感情生活的寄託。尼采幼年曾受教於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當他的母親為他聘請這位老師時,尼采就深感日後的生活離不開這樣的精神支持了。 Nietzsche, 1864
1861年17歲尼采患嚴重疾病,首次出現健康惡化的徵兆,被送回家休養。3月接受基督教的按禮。
大學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學習神學了。他常聽同學們交談,有些人毫無信念和激情地重復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公式,那些偉大的體系已經喪失了激發人的力量;還有一批人喜歡實證科學,閱讀福格特和比希納的唯物主義論文。這些都沒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詩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東西,他不再滿足於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尼採在修養和氣質上更是一名貴族,所以他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而且他從沒想過要過一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會對有節制的歡樂和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熱愛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各種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並把他們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結合起來。尼采還在校學習時就深深體會到精通和弘揚本國、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這充分地體現在他對古文字、文學,古典主義藝術的熱愛。他熱愛巴赫、貝多芬,以及後來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熱情褒揚的那位歌劇巨人——瓦格納。 尼采
1865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謝爾思(F. W. Ritschls)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也隨之到了那裡。當時的尼采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開始哲學沉思了。在萊比錫期間,他偶然地在一個舊書攤上購得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點上床,6時起床,沉浸在這本書中,心中充滿神經質的激動。後來他回憶說,當時他正孤立無助地經歷著某些痛苦的體驗,幾乎瀕於絕望,而叔本華的書就像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現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他覺得叔本華好像專門為他寫了這本書一樣。那時,尼采非常困惑:為何像叔本華那樣的天才會被現世所拋棄,其偉大的著作為何只在書架的偏僻角落才找得到?叔本華是這個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後也被認為是叔本華唯意志論的繼承者。這時的他,此外還從朗格、施皮爾、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裡汲取了傳統的抽象概念。同年因拒絕參加復活節聖餐引起了家庭的恐慌。 1867年秋,尼採在瑙姆堡服為期一年的兵役,這次服役因他騎馬負傷而提前結束。在炮聲隆隆中,他低呼著,「叔本華保佑!」叔本華竟成了他的上帝。他從馬上摔下,胸骨受重傷。 1868年秋,尼採在萊比錫瓦格納姐姐的家裡結識了他仰慕已久的音樂大師瓦格納,兩人久久地談論他們共同喜愛的叔本華哲學。隨後的幾年中瓦格納和妻子成為尼採在藝術和理智方面的良師益友,一個家的代用品。並且得到他的導師李契爾思向巴塞爾大學的推薦:「39年來,我親眼目睹了這么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但我還從未見到有一個年輕人像這位尼采一樣如此早熟,而且這樣年輕就已經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長壽,我可預言他將來會成為第一流的德國語言學家。他今年24歲,體格健壯,精力充沛,身體健康,身心都很頑強……他是萊比錫這里整個青年語言學家圈子裡的寵兒……您會說,我這是在描述某種奇跡,是的,他也就是個奇跡,同時既可愛又謙虛。」李契爾是第一個向世間預言尼采是位天才的人。
教授生涯
尼采
1869年2月,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此後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對愉快的時期。在巴塞爾,他結識了許多年長和年輕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藝術史學家雅可布·布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從此成為瑞士人。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盧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訪了瓦格納。同月28日,他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說,題為《荷馬和古典語言學》。當時,巴塞爾城裡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成為巴塞爾學術界的精英和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 1870年,尼采被聘為正教授。不久傳來了德法開戰的消息,尼采主動要求上前線。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看到一隊軍容整齊的騎兵雄赳赳氣昂昂地穿城而過。突然間尼採的靈感如潮水般湧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斗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斗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爾大學講壇。他結識了神學家弗蘭茨·奧弗爾貝克(Franz Overbeck),兩人很快成為摯友並共居一所住宅。
發表著作
位於德國魏瑪的尼采檔案庫
1872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專著《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這是一部傑出的藝術著作,充滿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像力;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學作品,充滿了反潮流的氣息。但是在這部哲學著作中已經形成他一生的主要哲學思想。尼采哲學的主題是生命的意義問題,而他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便是:靠藝術來拯救人生,賦予生命以一種審美的意義。尼采並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擊最受尊敬的典範—大衛斯特勞斯,以此抨擊德國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湯達曾發出忠告:我一來到世上,就是戰斗。」《悲劇的誕生》和《不合時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發表之後,引來了一片狂熱的喝彩聲,同時也遭到了維拉莫維茨領導的語言學家圈子的排斥。教授的名聲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損傷。 1873至1876年,尼采先後發表四篇長文,結集為《不合時宜的考察》一書。書的主題仍是文化批評。第一篇《告白者和作家大衛.施特勞斯》,以施特勞斯為例,批判了庸人型的學者。值得注意的是,書中第一次公開抨擊了普魯士的霸權主義,指出:普法戰爭雖以德國勝利告終,其險惡後果卻是使德國文化頹敗,「使德國精神為了"德意志帝國"的利益而遭失敗乃至取消」。此後尼采一貫立足於文化的利益而批判強權政治,並且在德國陷入民族主義的政治狂熱之時自稱是「最後一個反政治的德國人」。第二篇《論歷史對於生命的利弊》,指出生命因歷史的重負而患病了,呼籲解放生命,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第三篇《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抨擊哲學脫離人生,要求以叔本華為榜樣,真誠地探索人生問題。第四篇《瓦格納在拜洛伊特》,重點批判現代藝術。這篇文章名義上是替瓦格納音樂辯護,視為現代藝術的對立面,其實明揚暗抑,已經包含對瓦格納的批評。文章寫於1875與1876年間。在此之前,尼采內心對瓦格納已經產生了隔閡。 1878年1月,瓦格納給尼采寄去了一份變現基督教主題的《帕西法爾》的劇本,尼采沒有一字迴音。5月尼采把《人性的,太人性的》(該書包含有明顯批判瓦格納的內容)一書寄給瓦格納夫婦。從此,互相不再有任何往來。
漫遊生涯
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了十年的漫遊生涯,同時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 1882年4月,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請下,尼採到羅馬旅行。在那裡,兩位朋友把一個富有魅力、極其聰慧的俄國少女莎樂美介紹給他,做他的學生。尼采深深墜入情網,莎樂美也被尼採的獨特個性所吸引。兩人結伴到盧塞恩旅行,沿途,尼采向莎樂美娓娓敘述往事,回憶童年,講授哲學。但是,羞怯的性格使他不敢向莎樂美吐露衷曲,於是他懇請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愛上了莎樂美。莎樂美對這兩位追求者的求愛都沒有允諾。最後,兩人只能保持著友好的接觸。然而尼採的妹妹伊麗莎白卻對他們的友誼滿懷妒恨,惡意散布流言飛語,挑撥離間,使他們終於反目。僅僅5個月,尼采生涯中的這段幸福小插曲就終結了。尼采肖像(14張)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後一部分。尼採在這部著作中闡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恆輪回」的思想。這是他的兩個主要思想體系中的一個。而另一個「趨向權力的意志」的構思,由於他的身心崩潰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尼采評價自己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佔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給予人類的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饋贈。這部著作發出的聲音將響徹千年,因此它不僅是書中的至尊,真正散發高山氣息的書—人的全部事實都處在它之下,離它無限遙遠—而且也是最深刻的書,它來自真理核心財富的深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水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放下去的每個吊桶無不滿載金銀珠寶而歸。這里,沒有任何『先知』的預言,沒有任何被稱之為可怕的疾病與強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謂教主在佈道,從不要無故傷害自身智慧的角度著眼,人們一定會首先聆聽出自查拉圖斯特拉之口的這種平靜的聲音的。『最平靜的話語乃是狂飆的先聲;悄然而至的思想會左右世界。』」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跡天涯時寫下的箴言、警句、辭條匯集起來,組成了兩個集子:《善惡的彼岸》( 1886年)和《道德的系譜》(1887年)。在這兩個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毀陳舊的道德,為超人鋪平道路,但是他陳述的一些理由卻難以成立。此外,這兩個集子中所闡述的倫理學的體系還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充滿刺激性的誇張。在尼采發瘋的前夜《瓦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徒》、《看那這人》、《尼采反駁瓦格納》一氣呵成。它們寫得標新立異,很有深度。但同時這些書也具有聞所未聞的攻擊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噓。
晚年
1889年,圖林的災難降臨了。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 生病的尼采
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數日後,他的朋友奧維貝克趕來都靈,把他帶回柏林。尼采進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親去世,尼采遷居到位於魏瑪的妹妹伊麗莎白?福爾斯特-尼採的家中居住。在尼採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終是他的溫暖的避風港,作為這個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員始終圍著他轉,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精心呵護他,盡量滿足他的一切願望。但尼采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棄了這一切,像個苦行僧一樣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飄泊游盪,忍飢挨餓,沉思冥想。 1900年8月25日,這位生不逢時的思想大師在魏瑪與世長辭,享年55歲。「銀白的,輕捷地,像一條魚,我的小舟駛向遠方。」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尼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