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兩晉時期的歷史故事

兩晉時期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5 08:45:00

㈠ 兩晉的歷史

西晉(265年—316年),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名,由晉武帝司馬炎於265年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西晉為時僅五十一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三十七年。265年,晉王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316年,為漢國(前趙)所滅。西晉統一僅37年,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統一,所謂「曇花一現」。318年,琅邪王司馬睿於南方建立東晉,中國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 科名片

東晉(316年-420年),中國朝代名,是由西晉皇室後裔司馬睿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朝廷,統治范圍因為中原陸沉,形成特殊的統治形式。因少數民族內遷,建都洛陽的晉朝(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與北方的十六國並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在東北和西北、北方的領土聯系不暢,長期以屬國的形式間接統治。東晉時代,也曾經內部四分五裂。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安帝,建立劉宋,進入南北朝時期。

㈡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故事並介紹。

  1. 三顧茅廬,劉備為求賢而三次來到茅廬來請諸葛亮出山。

2.草船借箭,諸葛亮草船借箭。

3.出師未捷身先死,諸葛亮大業未成病逝於五丈原。

4.只欠東風,赤壁之戰一切安排妥當只缺少東南風。

5.單騎救主,長坂坡之戰,劉備妻子丟失,趙雲不顧情況危急,而單騎沖入敵方前去救幼小的後主阿斗。

6.過五關斬六將,關羽為尋兄辭別曹操,一路上闖關殺將,往河北前進。

7.火燒赤壁,赤壁之戰,東吳黃蓋詐降曹操,以火攻打敗曹操。

8.七擒孟獲,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

9.火燒連營,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10.白帝城託孤,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稱若劉禪無才諸葛可以取而代之。

㈢ 兩晉時期發生的小故事

晉惠帝執政時期,有一年發生飢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百姓因此專活活餓死。消息被迅速屬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善良」的晉惠帝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情,經過冥思苦想後終於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曰:「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㈣ 晉代的經典歷史故事

祖逖中流擊楫
自從匈奴人佔領中原,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劉琨的好友祖逖也帶了幾百家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行列中,祖逖主動出來指揮,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糧食、衣服給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領。
到了泗口(今江蘇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經有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恢復中原。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勸琅琊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於皇室內部自相殘殺,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現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們去收復失地。那麼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
司馬睿並沒有恢復中原的打算,但是聽祖逖說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辭,勉強答應他的請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至於人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辦法。
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家鄉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文言是『中流擊楫」),向大家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佔領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他的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他們停下來一面製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就向北進發了。
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復了許多失地。當時,長江以北還有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占據堡塢,互相爭奪。祖逖說服他們停止內爭,跟隨他一起北伐,對不聽號令、依附敵人的,就堅決打擊。祖逖的威望就越來越高了。
劉琨在北方聽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興,說:「我夜間枕著兵器睡覺等天亮,就是一心要消滅敵人。現在祖逖跑到我前面去了。」
公元319年,陳留地方的豪強地主陳川投降後趙國主石勒,祖逖決定發兵進攻陳川。石勒派兵五萬援救,被祖逖打得大敗。接著,後趙的將領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韓潛又爭奪蓬陂(在河南開封市附近)城。戰鬥了四十天,相持不下,雙方的軍糧都發生了困難。
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裝滿了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著,運到了晉營,裝作運糧的樣子。最後又派了幾個兵士扛著幾袋米,運到半路上,故意停下來休息。
桃豹在趙營內看到晉兵運來那麼多的米,自然眼紅,就趁晉兵休息的時候,派了大批兵士來搶。晉兵丟下米袋就逃。趙營里早已斷了糧,搶到了一點米,只能夠勉強維持幾天,但是大家看到晉營里軍糧那麼充足,軍心就動搖起來了。桃豹趕快派人向石勒求救。
過了幾天,石勒派了一千頭驢子裝運了糧食接濟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報,在路上設下伏兵,把後趙的糧食全部截奪下來。這樣一來,桃豹再也支持不住,連夜放棄陣地逃跑了。
祖逖領導晉兵艱苦鬥爭,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後趙的兵士陸續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晉元帝即位後,因為祖逖功勞大,封他為鎮西將軍。
祖逖在戰斗的艱苦環境中,和將士們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節約,把省下的錢盡量幫助部下。他還獎勵耕作,招納新歸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關系疏遠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樣熱情地對待。生地的百姓都很擁護他。
有一次,祖逖舉行宴會招待當地父老。人們高興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著眼淚說:「我們都老了,今天能夠在活著的日子裡看到親人,死了也可以閉上眼睛了。」
祖逖一面操練士兵,一面擴大兵馬,預備繼續北伐,收復黃河以北的國土。哪兒想到昏庸的晉元帝對祖逖竟放心不過,怕祖逖勢力太大了不好控制,派了一個戴淵來當征西將軍,統管北方六州的軍事,叫祖逖歸他指揮。祖逖辛辛苦苦收復失地,反而受到朝廷的牽制,心裡很不舒坦。
不久,祖逖聽說他的好友劉琨在幽州被王敦派人害死,又聽說晉元帝跟王敦正在明爭暗鬥,心裡又是憂慮,又是氣憤,終於得病死了。豫州的男女老少聽到祖逖去世的消息,像死了自己的親人一樣傷心。
祖逖雖然沒有完成恢復中原的事業,但他那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一直被後代的人所傳誦。

㈤ 魏晉時期的歷史故事

洛陽紙貴
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贊,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
然而,左思寫成《三都賦》卻是歷經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視的;沒有伯樂識才,也許這篇《三都賦》便成為一堆廢紙,不得流傳。
在左思小時候,他父親就一直看不起他。父親左雍從一個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見兒子身材矮小,貌不驚人,說話結巴,倒顯出一副痴痴獃獃的樣子,常常對外人說後悔生了這個兒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還對朋友們說:「左思雖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這種鄙視,開始發憤學習。當他讀過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雖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氣魄,華麗的文辭,寫出了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京城氣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虛而不實、大而無當的弊病。從此,他決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
為寫《三都賦》,使得筆筆有著落有根據,左思開始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收集好後,他閉門謝客,開始苦寫。他在一個書紙鋪天蓋地的屋子裡晝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個滿意的句子。經過十年,這篇凝結著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可是,當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給別人看時,他卻受到了譏諷。當時初入洛陽的陸機也曾起過寫《三都賦》的念頭,他聽說名不見經傳的左思寫《三都賦》,給弟弟陸雲寫信說:「京城裡有位狂妄的傢伙寫《三都賦》,我猜他寫成的東西只能給我用來蓋酒壇子!」
左思的《三都賦》在文學界品評時,那些文人們一見作者是位無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細看,搖頭擺手,把一篇《三都賦》說得一無是處。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沒,找到了著名文學家張華。
張華先是逐句閱讀了《三都賦》,然後細問了左思的創作動機和經過,當他再回頭來體察句子中的含義和韻味時,不由得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動了。他越讀越愛,到後來竟不忍釋手了。他稱贊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氣不重文章,他們的話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謐先生很有名氣,而且為人正直,讓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薦給世人!」
皇甫謐看過《三都賦》以後也是感慨萬千,他對文章予以高度評價,並且欣然提筆為這篇文章寫了序言。他還請來著作郎張載為《三都賦》中人魏都賦做注,請朱中書郎劉逵為蜀都賦和吳都賦做注。劉逵在說明中說道:「世人常常重視古代人東西,而輕視新事物、新成就,這就是《三都賦》開始不傳於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薦下,《三都賦》很快風靡了京都,懂得文學之人無一不對它稱贊不已。甚至以前譏笑左思之人--陸機聽說後,也細細閱讀一番,他點頭稱是,連聲說;「寫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斷定若自己再寫《三都賦》決不會超過左思,便停筆不寫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將它貶得一錢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時。這其中當然有鑒別力高低人區別,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們是否重視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識英才的問題。

㈥ 魏晉的歷史故事詳細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世說新語?容止》
魏晉時期,《庄》、《老》盛行,士子們都以追求象徵莊子理想人格的「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的仙子形象為美,所以名士們都非常注重儀容服飾上的修飾,出門前非但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還要手執麈尾(羽扇),身配玉環、香囊等各種器物掛件,這樣出門方能凌波微步,望若神仙。
可惜這些名士們往往「過猶不及」,只夠得上「型男」的標准,卻跟不上莊子「神男」的腳步。事實上,在如此追求莊子逍遙飄逸形象的魏晉南北朝,只有一個人在形象上真正直追莊子,那人便是嵇康。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大約190公分,晉一尺為24.5厘米),粗頭亂服,不加修飾,常常一個半月都不沐浴洗漱;可在當時人眼中,嵇康卻仍然同春風般爽朗,同青松般俊秀,同美玉般皎潔,可見其真是天生麗質難自棄,美得讓人無語了。一次,嵇康上山采葯,一個老樵夫遠遠望見他的神采,不禁喃喃自語:「仙子啊,真是仙子啊!」
「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是當時人對嵇康的形象的一句定評,可以說嵇康的「龍章鳳姿,天質自然」直追莊子的「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讓後世所有仰慕莊子形象的士子均高山仰止,望塵莫及。
當然,與那些身嬌體弱,上不了馬,開不了弓,只能袖手談玄的名士不同,身為皇親國戚(娶沛穆王曹林之女長樂亭公主為妻)的嵇康還非常重視體力勞動。他常常與好朋友向秀在自家房舍外的大樹下打鐵,並通過打鐵這樣的實際勞動,自食其力,養活自己。魏晉風度中,嵇康打鐵,陶淵明種地,都是士大夫主動走進社會,切身感受老百姓實際生活的表現,這在中國士大夫階層中尤為難得。此外,嵇康還通過打鐵掙錢,服務人民,練就了一身強壯的體魄。他那健美的肌肉,魁梧的身材,即便以古希臘的審美標准看,也是第一流的美男子。想那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比嵇康也只是形似,而遠不及嵇康之神韻啊。
嵇康不但在形象上逍遙飄逸,在學問上也是一代宗師。相傳,嵇康從未師從任何人,但卻能從書本中自得其神。事實上,竹林七賢中,嵇康最為多才多藝,藝術成就也最大。論詩,雖然鍾嶸的《詩品》中,將阮籍列為上品,將嵇康列為中品。但人們一談起魏晉風度,首先想到的不是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阮籍《詠懷詩》),而是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潛《飲酒之八》)和嵇康的「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贈兄秀才入軍》)。而相對於陶淵明的自然平淡,嵇康的「目送歸鴻,手揮五弦」更是古今多少中國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畫面啊!
論文章,嵇康更遠勝其餘六人,他的名作《養生論》、《答難養生論》、《琴賦》、《聲無哀月論》、《釋私論》等,皆清峻雋遠,意蘊悠長。如《釋私論》:「夫稱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於矜尚;體亮心達者,情不系於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於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全文流暢自然,簡潔明晰,行雲流水間,其「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論點宛若清水出芙蓉。事實上,縱觀中國文學史,這樣簡潔流暢,意脈連貫的論文也是不多見的。
論音律,阮籍最好的琴曲《酒狂》也遠不能同嵇康的《廣陵散》相媲美。除《廣陵散》外嵇康還創作了被稱為「嵇氏四弄」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並與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中國古代一組著名的琴曲。隋朝時煬帝甚至把「九弄」列為朝廷取士的條件之一,可見其影響之大。至於《廣陵散》,又名《聶政刺韓王》,是嵇康根據古曲加工而成,與俞伯牙的《高山流水》並稱為「稀世之音」,為中國五千年音樂史之最高成就。
論書法,嵇康更以一手草書獨步當世,憑他那灑脫的個性,自然的玄性,以及詩賦音律全方位的藝術功底,嵇康的草書既酣暢淋漓,又有龍鳳之美,難怪唐朝張懷瓘要在他的名著《書斷》中對嵇康的不在筆墨、出自自然的書法風格贊嘆不已。
當然嵇康最令人高山仰止的既不是他的天姿秀出,也不是他的才情四溢,而是其獨立健全、震古爍今的人格偉力。嵇康所處的年代正值魏晉之交,當時司馬氏為穩固統治,以名教的名義大肆殺戮異己,誅滅了曹爽、何晏、夏侯玄等八大名族。《晉書》也屢次提到當時「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可見政治環境之險惡。嵇康的一個至交山濤(也是竹林七賢之一)為司馬昭心腹並身居吏部侍郎這樣的高位。一次他離職高升,便邀請好友嵇康來接替自己的位置。想必山濤這么做也出於好心,他希望嵇康能借這次機會改變與司馬氏不合作的態度,以便躲過血淋淋的屠刀。可他太不了解自己的朋友了,或者說他太低估人類的高貴品質了,剛腸疾惡的嵇康接到邀請後,為顯示決不於司馬氏合作的態度,斷然作書與舉薦他的山濤絕交。
在這篇響震千秋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嵇康先是將山濤這類趨炎附勢的官僚描寫成「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的沒主見的怪物;緊接著又闡述自己追逐自由的決心,就如麋鹿雖身掛金飾,但仍志在豐草;然後,嵇康又寫了自己不適合做官的「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將矛頭直指權臣司馬昭,公開宣揚自己「非湯武而薄周孔」。要知道,當時名士王肅、皇甫謐等人為替司馬氏篡位製造禮教依據,杜撰了許多湯武周孔的名言。嵇康在這里說自己「非湯武而薄周孔」,等於公開反對司馬氏篡魏,這無疑戳到了人家的疼處,據說司馬昭讀畢此文,對嵇康深為嫉恨,殺心頓起。
嵇康作書與舉薦他的摯友山濤絕交,體現了他不為強權所迫,不為榮華所惑的獨立人格。然而中國古代幾乎每一個統治者都是外仁義而內陰狠的,他們絕不會容忍任何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出現,去揭露他們的虛偽,去挑戰他們的專制,更何況嵇康面對的是以濫殺濫賞聞名的司馬氏集團。所以,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一出,他的生命也就進入了倒計時。
孟子曾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句話也被後人視為一個儒者所應有的氣節風骨。可是,那個年代,司馬氏集團雖然口口聲聲說「以孝治天下」,但路人皆知,司馬氏集團最是不忠不孝。公元260年,司馬昭甚至指示手下刺殺皇帝曹髦,而面對弒君這樣的大悖倫常,朝野上下卻一片鴉雀無聲。那些平日里滿嘴之乎者也的儒者,全都瞎了嗎?不,是他們在榮華前丟棄了「富貴不能淫」;那些平時一口一個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儒者,全都啞巴了嗎?不,是他們在刺刀下忘卻了「威武不能屈」。那個時候,只有嵇康,也唯有嵇康,敢直言揭露司馬氏的虛偽醜陋,敢辛辣批判司馬氏肆意歪曲的「湯武周孔」。可見,被後世諸多假道學批評為「離經叛道」的嵇康,才是儒學最堅定的捍衛者和執行者,他捍衛了儒學最原汁原味的精神內核,決不允許半點政客的虛假污穢去褻瀆它。
賞心悅目啊,嵇康非但「龍章鳳姿,天質自然」直追莊子的「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他的「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顏延之《五君詠?嵇中散》)同樣直逼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嵇康身上真正體現了道學「神人」和儒學「聖人」的統一。
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墨跡未乾,短短數年之後,前蜀的臣子李密同樣面對司馬氏集團的徵召,「聰明」的他揮筆寫就了一篇《陳情表》,從而成了如今中學教科書的必備篇目。
李密的《陳情表》雖然同樣是表達自己不願出仕的意願,但與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的酣暢淋漓、鋒芒畢露迥異的是,這一中學教科書名篇,言詞委婉,意蘊曲折。李密緊抓司馬氏集團「以孝治天下」的大綱,誠惶誠恐地假借祖母年老體弱需人盡孝為由,既卑微又討巧地謝絕了晉武帝司馬炎的徵召。
如果說司馬氏集團「以孝治天下」是虛偽的、無恥的,是用「孝道」的外衣來遮掩他們的殘暴,那麼,身為亡臣,對蜀漢有眷戀之情,對亡蜀的司馬氏集團有怨恨之意的李密,以老祖母為擋箭牌,從而拒絕徵召,又何嘗不是同樣的虛偽無恥?又何嘗不是同樣用「孝道」的外衣來遮擋自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人格的淪喪呢?
從這點上說,李密甚至不如明清之交的吳偉業。人家吳偉業雖也是大丈夫人格淪喪,但好歹沒拿「九十六歲的老祖母」說事兒,反而在自己的臨終絕筆中寫得明明白白:「故人慷慨多奇節。為當年、沉吟不斷,草間偷活……脫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吳偉業《賀新郎?病中有感》)明言自己是貪生怕死,苟且偷生,既難以面對犧牲的故友,也知道難以避免後世的恥笑。吳偉業雖說的是糗事,但一字一句,飽含血淚,情感真摯,讓人多少生些憐憫之情。哪像李密的《陳情表》,什麼「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什麼「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也太假了吧(盡管站在他的立場上,他也是沒辦法)。
當然,筆者在此並不是要否認李密《陳情表》的價值,畢竟存在即價值,《陳情表》那麼多年都是中學教科書的必選篇目,自然是有它的價值。畢竟,對現實生活中的你我而言,平時向領導上級請個假,寫份報告什麼的,李密的那種意思隱晦,語言婉轉的「陳情法」,還是有很高實用價值的。畢竟,現實生活中,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那樣放言無羈,鋒芒畢露。若真是那樣,那倒是有損和諧社會的和諧了。
嵇中散①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②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世說新語?雅量》
正如前文所說,表面以孝治天下,但實際上濫殺濫賞的司馬氏集團,對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所流露出的決不與他們合作的態度,和公開反對他們篡位的立場,都深為忌恨,必殺之而後快。
果然,就在《與山巨源絕交書》發表的一年後,司馬氏集團便拿嵇康的另一封私人信件說事兒,誣告他「言論放盪,害時亂教」,並以此為由,判處他極刑。
這件事的經過是,嵇康的一個朋友呂安,其妻子被他的哥哥呂巽姦汙,當呂安得知此事後,准備告發呂巽。不想,呂巽竟惡人先告狀,誣告呂安不孝。早已投靠司馬氏集團的呂巽控告與嵇康同屬一個陣營誓不與司馬氏合作的呂安。司馬氏集團當然黨同伐異,判呂安有罪,並將他發配邊疆。面對朋友的無辜蒙冤,早知此事原委的嵇康,自然義憤填膺,斷然寫下《與呂長悌絕交書》,信中為呂安仗義執言,怒斥呂巽(字長悌)的禽獸行為。
自古以來,將他人文章或書信中的只言片語,單獨剝離出來,斷章取義,並以此為由,影射出罪名,是中國歷代統治者鏟除異己的慣用手段。而嵇康的這封情緒激烈、意氣慷慨的書信,自然也撞到了司馬氏集團的槍口上。很快,這封信就被呂巽告發,司馬氏集團也正好以此信為由將嵇康逮捕下獄。
負責審理此案的是司馬昭的心腹寵臣,時任司隸校尉的鍾會。出身高等士族的鍾會(魏太傅鍾繇之子)雖只比嵇康小兩歲,但早年卻是嵇康的瘋狂粉絲。一次,鍾會寫了篇《四本論》,很想讓嵇康指導一番,借名家點評,增加自己的學術聲望。可是,剛走到偶像家門口,鍾會擔心一旦嵇康就自己的《四本論》發問,而自己又難以應對,那豈不是糗大了。所以,亦步亦趨的鍾會,終於還是沒敢敲門而入,只是偷偷地將《四本論》從嵇康家的窗戶下塞入,然後就三步並作兩步地跑掉了。
後來,鍾會漸漸得寵於司馬昭,成了朝廷里的紅人。事業有成的鍾會,便決定再次拜訪嵇康。這次為了顯示對嵇康的尊重,鍾會特意穿上了精緻華麗的衣裳,並帶了大量賓客,一同步行去洛陽城外拜謁嵇康。
鍾會一行人浩浩盪盪來到時,嵇康正與向秀在柳樹下打鐵。嵇康似乎並不喜歡這一大群貴族子弟來打擾他的安寧生活,所以並未招呼他們,而是繼續埋頭打鐵。鍾會幾次都向他投去渴望交談的目光,但嵇康看都沒看他一眼。就這樣,鍾會和他的一大群賓客在柳樹下默默地許久注視著嵇康打鐵。最後,見嵇康始終沒有接待的意思,鍾會也只有無奈地招呼他帶來的賓客,一同打道回府。臨走時,嵇康忽然放下錘子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聽後,也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一問一答,看似都漫不經心,卻反應了二人的博學和才智。因為,答句和問句顯然都語出佛學經典《維摩經》第五卷,說的是文殊菩薩探病維摩詰的故事。維摩詰的話是:「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菩薩的回答是:「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也就是說,嵇康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是在表達對鍾會的歡迎,但也提醒他,朋友相交,貴在知心,不必如此刻意。而鍾會雖也引用了文殊菩薩的答語,為自己爭回了些顏面,但顯然他的胸襟遠不及文殊菩薩那般開闊、豁達。從此之後,鍾會就對嵇康由愛生恨,一直想找機會報復。
這次鍾會以司隸校尉的身份主審嵇康案件,自然要好好利用,對嵇康加以報復。他先是進言主子司馬昭,說道:「嵇康,是當代卧龍,千萬不能讓他有機會施展才能。今日,主公治理天下,已高枕無憂。唯獨需要提防嵇康這樣不肯合作的大名士啊。」話中,將嵇康比作司馬氏的死敵卧龍——諸葛亮,無疑刺激到了司馬昭最脆弱、敏感的神經,可謂陰毒至極。
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被無辜下獄,在魏國上下激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數千名在地方上極有聲望的豪傑之士,紛紛上書,要求同嵇康一同入獄,並希望以此向當局施加壓力,營救嵇康。面對如雪片般飛來的封封請願信,司馬昭顯然感到了嵇康強大的政治號召力,正處於殺戮政敵前的緊張和亢奮狀態。
此時,候准時機的鍾會,又乘機火上澆油,他向司馬昭說道:「今日四海昇平,天下歸心,但嵇康卻始終不願臣服主公,而且怠慢禮法,藐視朝綱。昔日,姜子牙誅殺齊人華士,孔子殺戮魯人少正卯,都是因為這些所謂名士,恃才傲物,蠱惑群眾,輕蔑禮法;所以聖人才執禮教之劍,殺之。現在,嵇康、呂安等人言論放盪,煽動民眾,誹謗禮教,為自古聖賢所不能容。所以,主公您應當處死嵇康,以敦正風俗,清潔王道。」這一番話,博學巧思的鍾會,特意用姜子牙和孔子誅殺不願與之合作的名士的典故,對司馬昭殺害嵇康,加以鼓動。而早對嵇康有必殺之心的司馬昭,聽到聖人也有過殺害異己的例子,更是血脈賁張,理直氣壯。當下,就簽署了嵇康的死刑令。(孔子誅殺魯國名士少正卯一事,最早見於《荀子?宥坐》篇,但其真實性歷來存在很大爭議。這里鍾會引用此典,很可能是以訛傳訛。)
一代大名士嵇康,就這樣因為一封與朋友絕交的私人信件《與呂長悌絕交書》,而被統治者扣以「言論放盪,害時亂教」的罪名,判處死刑。這樣的判罰看起來強詞奪理,不可理喻,但絕非司馬氏集團所獨創,也非司馬氏集團所獨有。事實上,中國的歷代統治者在對待不肯與之合作的具有獨立人格的大名士時,都不屑於精選案件,巧設罪名,而都喜歡隨手拈來一個案件,胡亂地扣上一個罪名,便草率結案,置之於死地。這種做法看起來荒誕不經,但卻有其深刻的用意。因為唯有這種毫不講理、專橫野蠻的殺戮,才能徹底顯示專制的絕對性,造成對人心巨大的威懾,營造社會空前的恐怖。所以,這樣簡單荒謬的冤案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數不勝數。而這樣的恐怖政治手段,也沒什麼技術含量,歸結起來,就十二個字:胡亂逮捕,草率結案,迅速處決。
為了盡量降低政治風險,嵇康被判死罪後的不久,就被推上了法場。一早就得到風聲的魏國上下各界,迅速行動起來。黎明時分,三千名太學生集體上書司馬昭,要求拜嵇康為師,以期免其死罪。與此同時,魏國地方上的數千名豪傑,也從四面八方湧入京城,聲援嵇康。而嵇康在朝中的摯友阮籍、山濤也曾先後面見司馬昭,希望能救嵇康一命。
太學生的集體上書,地方豪傑的群起響應,當時名士的聯名救援,無疑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示威。然而,中國歷代的專制統治者,從來也沒有在民意前,退讓過哪怕半步。客觀地說,嵇康的強大政治號召力,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司馬昭先是不動聲色,支走了阮籍、劉伶等人,後又密令大量軍隊戒嚴在刑場四周,准備隨時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等一切部署妥當,他才派人進入法場,向大家宣布他維持嵇康死刑原判的法令。
此法令一經宣讀,在法場上炸開了鍋。三千血氣方剛的太學生群情激憤,他們開始推搡戒嚴在刑場四周的衛兵,小規模的肢體沖突也在刑場四周,時時暴發,隨處可見。「釋放嵇康,釋放嵇康」的聲浪更是一浪高過一浪,響徹刑場所在的東門。此時,面對戒嚴的士兵,激憤的學生,喧鬧的刑場,還有身邊的親友,嵇康的眼神卻還是空無一人的孤獨。他回頭看了看日影,知道時候尚早,就對哥哥嵇喜說:「哥,我的片玉古琴帶來了嗎?」
「我帶著,喏。」嵇喜哽咽著把琴遞給了嵇康。
嵇康摸著他心愛的片玉古琴,若有所思,隨後便用他那纖塵不染的雙手,撥動了銀色的琴弦。
只聽,嵇康的琴聲一起,喧鬧的刑場立刻平靜了下來。那琴聲起先是如此的空靈、飄逸,令人彷彿置身於秀美的峨眉之巔,望著煙霧繚繞的層層白雲,感受著自然的偉大和神奇。然後,這琴聲,又變得慷慨、激越,讓人好似置身於血染的戰場之上,望著仁人志士的前仆後繼,感受到生命的頑強和不屈。一會兒,這琴聲,又變得清秀、溫婉,讓人似乎置身於清麗的小橋之邊,望著生生不息的股股清泉,感覺到自然的永恆和圓滿。嵇康的親友,三千多太學生們,靜靜地聆聽著嵇康最後的琴曲,聽著聽著,在場的所有人包括部分戒嚴的士兵和監斬的官員,都忍不住淚如雨下,泣不成聲。可是,此時嵇康的眼神,依舊是那樣空無一人的孤獨。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贈兄秀才入軍》),嵇康臨刑彈琴時,心境還是那樣的超越、平和。
隨著嵇康在片玉古琴上的最後一次彈撥,他完成了中國文化中永遠值得後人高山仰止的一段畫面。
「袁淮曾讓我教授他《廣陵散》,可我沒答應,如今這《廣陵散》從此成了絕響。」嵇康在完成中國文化里「永恆的瞬間」之後,略顯遺憾地說。
「斬。」大約三分鍾後,隨著監斬官的一聲令下,一顆集道家「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與儒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頭與身體分離了。嵇康,時年僅三十九歲。
「上帝死了」。對當時尚有良知的士子百姓而言,嵇康的被殺,無異於「上帝死了」。此後,在司馬氏集團的淫威前,他們紛紛選擇了逆來順受,再沒有人敢像嵇康那樣站出來,直言揭露司馬氏集團虛假醜陋,恐怖兇殘。就連「竹林七賢」的其餘六人,也統統歸順司馬氏帳下,不敢再有箕山之志(嵇康摯友向秀在嵇康死後,也乖乖去司馬氏手下任職,在司馬昭面前,申明自己沒有「箕山之志」)。
當然,就如中國音樂史上的偉大作品《廣陵散》通過《神奇秘譜》得以流傳至今一樣,嵇康的高大獨立的人格,雖然可能被扼殺一時,但總有伸張的一天。正如南朝著名詩人顏延之在《五君詠?嵇中散》中所言: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驗默先,吐論知凝神。立欲忤流議,尋山洽隱論。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
詩末,「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慷慨悲壯,響徹古今,歷來為嵇康的仰慕者所激賞。其中,「龍性難訓」一詞,後來更是演化為對那些具有高尚人格,又敢於堅持自我,並為之不懈奮斗的人們的贊譽(這點上說,褒義的「龍性難訓」迥異於貶義的「桀驁不馴」)。
對於今天生活在和諧社會的我們而言,或許我們沒必要像嵇康那樣,認真到勇敢,追求生命的絕對高尚與純潔。但我們同樣可以像嵇康那樣追求自我生命價值的高度自覺。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高度尊重自己的人生觀、審美觀,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對自我人生價值的追逐,尊重並創造出「自我」的獨一無二。
總之,雖然我們做不到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烈火涅槃,但對「自我生命」的高度認同,我們還是力所能及的。

㈦ 兩晉時期的歷史故事

1、賈後亂政

290年晉武帝去世,晉惠帝繼位 ,外戚楊駿託孤輔政,出汝南王鎮守許昌。野心勃勃的皇後賈南風干政。當時楊駿執政,與賈後對立,楊駿為了鞏固自身勢力,任命其親信掌管禁軍,此舉使宗室諸王與某些大臣不滿。

東晉初期,朝廷採取以攻為守態度抵禦北方 。317年祖逖意圖北伐,晉元帝給予充分支持,不僅從庫存數千匹布帛中取出三千匹支援,晉元帝命祖逖相機收復中原。

他招募流民建立軍隊北上,晉元帝還先後派自己的次子和司馬颺出兵配合祖逖 ,並與當地塢堡合作,最後成功收復黃河以南領土,與石勒隔河相持。

但由於東晉發生內亂,朝廷於321年派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各軍守壽陽,鎮西將軍祖逖不願隸屬其下,修武牢沿黃河防禦,又得知朝廷內部王敦和劉隗矛盾重重,憂憤而死。王敦因為祖逖去世而不必顧慮遂叛變 。

祖逖軍由其弟祖約率之,最後也隨蘇峻叛變。由於晉朝內部矛盾,失地得而復失。晉成帝時則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們以荊州為中心,意圖發動北伐。但是因被抵制,所以沒有實現統一。庾氏兄弟相繼去世後,朝廷先後由褚裒、殷浩、謝尚、桓溫、司馬勛等多次北伐 。

346年晉穆帝時,桓溫、周撫、司馬無忌、毛穆之、袁喬等討伐成漢,次年討滅。349年石虎死,晉廷派褚裒北伐,失敗。桓溫多次破壞北伐,在褚裒北伐失敗後引軍東下武昌與殷浩爭權。

晉廷不許,改以殷浩、司馬勛、謝尚負責北伐。352年殷浩聯合羌將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擊敗。次年殷浩再度北伐,為姚襄所襲,殷浩被桓溫彈劾罷免。

354年桓溫伐前秦,但由於苻健采堅壁清野戰術 ,桓溫又態度消極不進,最後晉軍缺糧而撤退 。

356年,桓溫討伐河南姚襄,擊潰之並攻佔洛陽,修謁皇陵。

358年桓溫不顧朝廷要求其駐守經營洛陽,僅留毛穆之三千人守洛陽,自行南撤。等到晉哀帝及晉廢帝(即司馬奕)相繼為帝之後,桓溫已經控制兵權。

當時北方呈現前秦、前燕代涼割據的局勢,洛陽為前燕佔領。桓溫為了准備專權,於369年討伐前燕 。當時燕軍大敗,晉軍進駐枋頭(今河南浚縣附近)與燕將慕容垂對峙。最後晉軍缺糧而退,慕容垂率軍追殺,晉軍大敗。

371年桓溫廢晉帝司馬奕為東海王,改立司馬昱為簡文帝。隔年簡文帝去世,晉孝武帝繼位,373年桓溫要求「九錫」,大臣謝安、王坦之拖延該事,不久桓溫病死 ,東晉暫時中止了北伐。

(7)兩晉時期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1、晉朝開國皇帝

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晉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

咸熙二年(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改元泰始。咸寧五年(279年),司馬炎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

建國後,他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並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太康年間,西晉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但滅吳後,司馬炎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葬峻陽陵。

2、歷史評價

司馬炎在位20多年。他曾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受時代的影響,他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用了漢代以來的分封制,嚴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權的鞏固。

再加上他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公開賣官,宮中姬妾近萬人,上行下效,各級官吏不理政事,鬥富成風,奢侈之風盛行,加速了西晉王朝的滅亡。

晉武帝去世不久,西晉王朝就發生了「八王之亂」,這場戰亂長達16年,加上天災不斷,瘟疫流行,廣大勞動人民又開始大批死亡或流離失所,「太康繁榮」的盛景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前期能厲行節儉,虛心納諫,用人唯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後期則熱衷於安逸享樂,以致荒淫無度,君臣賽富。前明後暗是對晉武帝最公正的評價。

㈧ 晉朝有趣的歷史故事資料

一、千古江山

公元280年,晉朝名將王浚的水軍攻近建業城,東吳主孫皓在進行一番幾乎是徒勞的抵抗後出城投降,這標志著輝煌的三國時代終於告一段落,大晉一統天下,後人稱之為「三國歸晉」。

完成一統天下這一偉業的是司馬炎,司馬懿之孫,司馬昭長子,司馬一家三代,都是精明強干之輩,祖父司馬懿,與諸葛亮周旋多年,終於拖死這一千古名相,並奪取魏國大權,而他父親司馬昭,不單掌控魏國大權,還南征滅了蜀漢,劉姓江山傳了這么多年,終於徹底斷了。到了司馬炎這代,他終於取魏而代之,並一統天下。

中國幾千年歷史,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但是這一統天下的君主實在沒幾個,而司馬炎和其他幾位相比,唯一值得一說的也就是他的「仁」了,司馬炎取曹魏代之,但是卻沒有殺魏帝曹奐,而是封其為陳留王,而且准許他用皇帝儀仗,上書時不必稱臣,這種事也就晉朝出現,而原來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被封為安樂公,現在東吳主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都得善終。或許是因為司馬家出身士族的關系,司馬炎和身邊大臣關系不錯,大臣說話也是很隨便,即便說他壞話也是一笑了之,仔細看。晉朝一代都是如此,君弱臣強。大臣比皇帝橫多了。

司馬炎不能稱之為明君,全因他只打下了江山,卻沒有為這個江山打好基礎,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而他選的白痴皇帝和藩王領兵在外的制度為西晉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假如他的皇帝兒子不是白痴一般,而藩王即便想作亂也沒機會,假如沒有藩王領兵這樣的制度,那朝政再亂也不會象八王之亂這樣。

八王之亂象一個攪肉機,中原的力量全部耗盡於此,中原形成了真空,原本臣服於中原的游牧民族便以各種借口進入中原,這便是後世常稱的五胡亂華。

中原亂成一片,先是匈奴,後是羯,鮮卑,一窩蜂的進來,先是對晉朝,後來是自己內部也打,亂糟糟一片,司馬睿,這個和司馬炎已經算是很遠很遠的遠親慌慌張張跑到當年被司馬炎打下的東吳都城建康,在王導的鼎力支持下,過起了小朝廷的日子。

或許是一下子成了皇帝,要享享清福,或許是江南的風光太好,捨不得離去,司馬睿不想回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北方去了。

南方還算穩定,但是北方就苦了,能走的都走的,留下來的老百姓只能受胡族的欺壓,即便不欺壓,這兵荒馬亂的,日子也不好過。人每到痛苦的時刻,最大的希望便是從天邊降下一個神靈,至少是英雄來拯救自己。

祖逖嘗試過,他以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北伐,在無比艱難的情況下與後趙作戰,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領土,而且毫無私心,實在是一位大英雄,但是他沒有完成北伐的使命便去了。

於是人們把希望寄託在號稱項羽轉世的冉閔身上,但是這希望被慕容恪的連環馬扼殺了。

然後大家又把希望轉到南方,一個叫桓溫的將軍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可是當這個將軍來到長安城下,大家才發覺這位將軍更重視的是南方的權力,所以他轉了一圈便回去了。

曾經一度,那個仁和的苻堅和摸虱子的王猛給大家帶來了希望,不過王猛早早便逝去了,而那個仁和的苻堅一下子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意孤行發動了南征。可惜,人心還是向著東晉,運氣還是在南方這邊,淝水一戰,東晉大勝,雖然沒有收復全部失地,但是前秦卻土崩瓦解了。

或許慕容家族才是希望所在?這個一家都英俊非凡的家族有慕容恪、慕容垂這樣不世出的名將,一統天下或許不是什麼難事吧。可惜世事難料,參合陂一戰,慕容家族從此衰落。

大家並不知道,這樣的痛苦還要過上幾百年,直到一個叫隋的朝代建立才會暫時結束,在這段時期里,所有的人只是匆匆過客,在歷史書上留下幾筆便走了,只是有些人留的多些,有些人留的少些。

我們總是崇拜那些留的多的人,即便那是虛名,但是至少能留給後人無盡的話題。而其中的一些人,我們稱之為英雄,像祖逖。而在英雄之中,有些人創造了一個時代,他們製造了歷史。

請先記住這位創造了一個時代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劉裕。

二、英雄出身自寒門

公元363年,東晉哀帝興寧元年,劉裕出身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他的祖籍是彭城(今江蘇徐州),即那位西楚霸王項羽的都城,當年傳說上天會讓西楚霸王項羽轉世,大家認為是冉閔,但是要說劉裕也未嘗不可。當然,劉裕和項羽的關系還不如和項羽的死對頭劉邦那樣密切。

或許是兩漢過於輝煌的關系,那時反正是姓劉的總能和劉邦這位老祖宗扯上關系,於是真正光復漢室的劉秀說自己是漢室宗親,三分天下的劉備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這位日後成為一朝之主的劉裕也說自己是漢室宗親。

不過,他的漢室宗親可就比較遠了,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怎麼也能算是劉邦直系子孫,而劉裕的祖先是楚元王劉交,乃劉邦之弟,雖然也是漢室宗親,但是卻是旁系的旁系。而且此時已經不是漢朝末年了,而是東晉了,他這個漢室宗親的身份,卻不能為他得來半點好處,他的漢室宗親的身份,只能作為談資罷了。其實硬要說的話,那位匈奴人劉淵也稱自己是漢室宗親,還建立了漢國呢。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劉裕沒有以重建漢室,而是取了一個曖昧的「宋」作為自己的朝代稱號吧。

那是後話了,公元363年,我們這位日後的帝王還剛出生,面臨隨時會夭折的危險。

大凡帝王出生,大家都會給什麼吉兆,比較夢見吞紅日啊,龍鳳下凡啦,總之是很特別的事,那劉裕出生有什麼吉兆呢?可惜,假如真有這個吉兆,我們也無從得知了,因為劉裕的娘親趙氏已經在劉裕出生後便已經死去了。

劉裕的家境並不是很好,生父劉翹只是做一個無油水的小吏,安葬妻子便要花去一大批錢,而撫養嬰兒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古代人還沒有象現代這樣用奶粉喂養的習慣和條件,只能用母乳喂養,而這樣就要請奶水足的女子做奶媽,可是這樣是要花錢的,古代小說里說到書生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抱著孩子四處求人,吃百家奶,而且大都是飢一頓飽一頓的。劉翹估計也沒這樣的時間和臉皮,何況想到這孩子剋死了妻子就氣不打一處來,就准備拋棄劉裕。

要是按照古代演義的說法,這劉裕被拋棄後一定是被哪位達官貴人的下人揀到,帶回去,然後這達官貴人家裡又無小孩,便當做親生孩子養,長大之後繼承家業,日後與親生父親相認,那是喜劇,與親生父親反目成仇,那是悲劇,與親生妹妹相愛,那是雷雨了。要是按照西方歷史的寫法,劉裕會被狼收養,最後成為一個英雄,建立起一個叫羅馬的國度。要是按照武俠小說的寫法,那劉裕會被哪個和尚道士收養,或者是深山中的高人,長大學成一身武藝,日後發覺自己的身世撲朔迷離,原來自己是某個……

打住打住,劉裕的身世還沒這么戲劇性,在千鈞一發之際,他被自己的族中叔叔劉萬和叔母杜氏所救,杜氏做他的奶媽,並且寄住在他家中。作為一個叔母和奶媽,杜氏對他極好,甚至為了他,連自己的次子劉懷敬的奶也顧不得喂,據說之後劉懷敬智力有點問題,便是因為斷奶太早的關系,劉裕日後對劉懷敬一家也甚是照顧,恩寵有加,也是為了報這一恩情吧。不過假如要說是杜氏看出劉裕日後的成就,那也誇張了些,當年劉備被劉元起看重,那是因為劉備已經成年,顯出一定潛質。要說杜氏能看出嬰兒的劉裕有帝王之相,也不可思議了些。杜氏這樣做,完全是一種同情吧。

劉裕在叔母家兩年,才回到家,然後用一句比較通俗的話說,茁壯的成長著。成為一個「雄傑有大度,身長七尺六寸,風骨奇偉,不事廉隅小節」的奇男子了。

不過這位奇男子可沒什麼好風評,此時劉裕的生父劉翹已經病逝,他續娶的妻子,也便是劉裕的後母蕭氏獨自撫養劉裕和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劉裕對待繼母很是孝敬,只是他的職業不是很好,以賣履為生,這和他的前輩,劉備到是很象。說起來也奇怪,當時劉家並不是沒有人才,劉備那時劉表劉璋的個人條件都比劉備要好得多,而劉裕時期也有劉牢之這位北府名將。但是卻總是劉備劉裕這樣出身貧寒成就一番偉業。

不過說起來,劉家最出名的四位君主,劉邦劉秀劉備劉裕,年輕時都沒什麼好習慣,劉邦被自己的父親看不起,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劉秀年輕時喜歡包庇收留不法分子,顯然就是地方一霸,劉備雖然還求求學,也喜歡拉幫結伙,做個小混混,看他打督郵的那脾氣,火氣還挺旺,到了劉裕這代,也沒什麼改進,也是不愛讀書,游手好閑的緊,而且更進一步,還有愛賭博的超級壞習慣。甚至因為欠錢,還被人綁起來打,要不是好友王謐幫他還債,我們在史書上也只能見到一位姓劉名裕的賭徒因為欠錢不還而被活活打死,以此告誡世人的例子了。當然,這個例子只會出現在一些筆記中,不會出現在帝王本紀里了。

劉裕日後有沒有改掉這壞習慣,不得而知,不過看他日後作戰用兵,甚是行險大膽,而且每每成功,不知是不是賭博練出來的,不過他的將才可比他的賭才厲害的多了。

其實劉裕不但愛賭博,還喜歡吹牛,一次在竹林寺,眾僧說他有龍光在身,還有射箭傷蛇,傳為王者的傳說,這和他前輩劉邦那個斬白蛇的故事幾乎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估計是劉裕書讀的少,編故事也不圓,不過劉裕成事後,這些故事便堂而皇之的進入正史了。

我們還是把眼光再放到整個天下吧,此時的西方,羅馬帝國的首都已經遷移到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很快就要分裂成東西兩邊,羅馬城不久將被蠻族攻克,東方的中國,北方前秦帝國就象那個傳說中的大秦帝國一樣蒸蒸日上,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才王猛輔佐在仁和的蠻族君王苻堅身邊,一統北方後逝去,而此時的苻堅正在事業高峰期,中原、塞北、西域、遼東、巴蜀,漢晉原有的疆域已經大部在其手,只有南邊的東晉,還是守著漢人正統的名號,實在是他的眼中釘。

然而這個眼中釘又實在太難啃,東晉政權雖然偏安,但是還算得人心,而且也出了幾個將才,當時的漢人也極為善戰,苻堅按壓不住一統天下的野心,終於不顧勸阻,率領百萬大軍南下,然而,淝水一戰,東晉士族中那位白面書生一般的名將謝玄,大敗苻堅,前秦帝國內部的矛盾集體大爆發,轉眼間,那個一統北方的大帝國便土崩瓦解了。而東晉也無力北進,天才名將謝玄不久便染病逝去。

再回到劉裕那,淝水之戰時劉裕才21歲,歷史上沒有記載他參與了這次百年罕見的大戰役。事實上,此時的他還沒有參軍,或許是淝水之戰北府軍的驍勇引發了他的豪心吧,或許是想出頭,他准備參軍。

東晉時期還沒有科舉制度,當官主要途徑是推薦,而且實權大官職大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象劉裕這樣沒有背景,家世背景貧寒的平民充其量象他父親那樣做個小吏,或許命運好還可以做一任地方官,但是要做大官是不可能的。

不過兩晉承襲漢制,軍功受封賞極多,一般平民要成就事業,最好的辦法也只有參軍一途。當時並沒有後世那樣「好男不當兵」的習慣,雖然一般平民大都以務農為生,但是對參軍也沒有什麼歧視,朝廷也不會在小兵臉上刻字,尤其晉朝兵制此時已經由府兵制度向募兵制度發展,赫赫有名的北府軍,也是以招募北方流民組成的。

但是,參軍易,要成就偉業難,晉朝士族勢力強大,掌握實權的大都是世家大族,象桓溫,謝玄,都是出自名門望族,才能掌握實權,象劉裕這樣的寒人,要成就偉業,掌握大權,並不容易。

不過,這也是唯一的路了,劉裕參軍,或許是自身條件不錯,他就任冠軍將軍孫無終司馬,開始了他的輝煌的軍旅生涯。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㈨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故事 這是我們的歷史作業,要形成書面作業啊 ——打得好重賞

三國的來你就看三國演義吧。
兩晉:源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祖逖北伐、桓溫北伐、劉裕北伐、謝玄之死、淝水之戰,自己到網路上搜一下這些故事的過程。
南北朝:劉裕的缺月陣、劉裕之死、徐渭政變、劉義隆殺徐渭、劉義隆殺檀道濟、劉義隆勵精圖治、劉劭殺劉義隆、劉駿兵變、劉子業殺劉子鳶、劉彧兵變、劉昱暴虐、南齊建立、齊高帝之死、南齊武帝蕭賾勵精圖治、南齊明帝奪權、南齊東昏侯暴虐、侯景之亂、陳朝建立、陳朝幾代皇帝圖治、陳後主昏君、北魏建立、北魏滅北涼、北魏宗愛殺帝、北魏孝文帝改革、六鎮起義、葛榮兵敗、爾朱榮兵變、高歡討逆、北魏分裂、高洋篡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高洋迫害兄弟、高洋之死、高演奪位、北齊武成帝暴虐並禪讓、北齊後主荒唐、北齊滅亡、北周三代皇帝和宇文護爭斗、北周武帝滅北齊、北周三總管之亂、楊堅建隋。
自己一個一個把事情過程到網路上搜。

閱讀全文

與兩晉時期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