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寧夏歷史上少數民族著名人物
李元來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黨自項拓跋氏,原名拓跋元昊,後改稱嵬名曩霄,小字嵬理,黨項族,西夏開國皇帝。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
馬化龍,曾用名馬朝清(1810年12月15日———1871年1月13日),哲合忍耶第五輩穆勒師德,教內稱十三太爺,經名「穆罕默德·艾依乃瑪·阿倆毛倆乎「,道號」托布爾·屯拉」,"尊號"賽義德·束海達依(即殉道者的領袖)。他在西北回民和當地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是一位頗有影響的歷史人物。
Ⅱ 寧夏歷史上都有哪些文化名人
9,孫朝捷 寧夏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嘉峪關營游擊。
孫朝捷,清代將領,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甘肅嘉峪關營游擊。
10,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 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1,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2,司九經 清代康熙時寧夏人,官至總兵
司九經,字聖典,清代將領,甘肅省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以涼州把總隨征昭莫多有功,累擢至宣化鎮總兵。後因故罷歸,康熙末以准部攻擾西藏,清軍西征,戰死於西海。司九經一輩子騎馬打仗,征川、滇、塞北及西藏,平定邊疆,過著艱苦的軍旅生活,受人贊揚。
13,馬德昭 清代晚期任固原提督
馬德昭,回族。生卒年不詳,號自明。四川省閬中人,青年時以武生投於清將向榮部下,以功得參將稱號。因病歸鄉休養一段時間,後又被清廷起用守衛黃河。因在河南、陝西間作戰有功
14,劉芳名 清代順治年間任寧夏總兵
劉芳名,字孝五,(?—1660),清朝將領。明末清初寧夏(今銀川市)人。明末為吳三桂屬下,官柳溝總兵。後隨三桂降清,仍原職。順治元年(1644),因罪削職,改隸漢軍正白旗。二年,調寧夏總兵。訓練家鄉子弟,鎮壓農民起義軍,擢四川提督。旋授右都督,仍鎮寧夏。六年,攻殺叛將劉登樓。又疏陳在寧夏充實人口,發展生產,被採納實行。十六年,奉調福建,駐江寧(今江蘇南京),對鄭成功作戰。旋病卒。
15,清朝末期「西北五馬」的興起
「五馬」家族雖然同是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人,又均系回族穆斯林同胞,且皆為馬姓,但他們在祖籍地和祖源上卻出於不同省區、互不相關的3個家庭———祖籍陝西省的馬占鰲家族、祖籍甘肅省的馬千齡家族和祖籍青海省的馬海晏家族。一、西北回族武裝力量的生成
自乾隆末年起,西北回族穆斯林人民反清斗爭屢興不已,至同治年間則匯集成為一場持續十餘年、遍及陝、甘、寧、青、新五省的巨大民族運動。這次運動正是諸馬起家的開端。
16, 楊增新(1862—1928),字鼎臣、子周,號藎臣,男,漢族,蒙自縣人。曾任新疆都督兼市政使。
清光緒十五年(1889),楊中己丑科第127名進士,被選用甘肅中衛縣知縣。時該縣百姓不堪官府和富室壓迫剝削,揭竿起義。楊督兵鎮壓有「功」,被擺升河州知州,後遷任甘肅武備學堂總辦。三十三年調任新疆陸軍學堂總辦,次年經新疆巡撫聯魁保薦入京,陛見慈清太後和光緒皇帝,被調任新疆阿克蘇道尹。辛亥革命前夕,又調任鎮迪道尹兼新疆提法使。
17,王禎 清末民初任七星渠總領
王禎:寧夏中寧縣恩和鄉人,卒於1918年3月5日,曾率鄉親們在孫家灘開渠十四里,由北河子引水灌溉,名「王禎渠」,即後來的安灘渠。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王禎被推任七星渠總領,任職二十一年。光緒二十六年創修紅溝倒虹吸水洞,一直使用到民國27年。民國6年又創修成七星渠口進水涵洞,使七星渠與清水河山洪分流,其分流作用後來失效,但控制渠道進水進沙的作用顯著。到1958年按原方位改建成進水閘
18, 傅 清 清朝大臣,任過固原提督
傅清(?-1750)清朝大臣,固原提督。姓富察。滿洲鑲黃旗人、李榮保之次子,大學士傅恆之弟。初為侍衛,歷官至天津鎮總兵、固原提督。乾隆中,先後以副都統、都統銜兩次出任駐藏大臣。請復通藏塘汛,防備准噶爾。乾隆十五年,西藏繼任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勾結准噶爾陰謀叛亂時,設計殺死叛首後被圍自殺。追封一等伯爵,謚襄烈。
Ⅲ 寧夏歷史著名人物
1,李彝超 五代後唐時,黨項拓拔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
李彝超,五代時後唐黨項拓拔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
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後唐明宗李嗣源企圖用「調防」的辦法兼並夏州,受到黨項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的堅決抵制,明宗被迫妥協。夏州黨項的政治威望日益提高,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李彝超之前,定難節度使已經歷任了拓跋思柬,拓跋思恭,李彝昌和李仁福四名黨項平夏部首領。歷史上,李彝超應屬拓跋思柬族孫,為小說需要特改為其子。李彝超,做過夏州左都押衙、防遏使,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二月戊午(十二日),定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朔方王李仁福去世;庚申(十四日),三軍打算立李彝超為帥,以李仁福的名義向後梁朝廷上奏說:「臣疾已甚,已委彝超權知軍州事,乞降真命。」(《舊五代史。一百三十二卷。李彝超傳》)
2,任得敬 西夏賊臣,先叛宋降西夏,後謀與夏皇帝分國
任得敬:原為宋朝西安州判,1137年以城降西夏,夏崇宗命其權州事。任得敬以獻女給夏崇宗為妃,而被擢為靜州(今靈武市東)防禦使,其女在大德四年(1138年)八月被力為皇後,任得敬升為靜州都統軍。夏崇宗死後,任皇後被封為太後。後因平定蕭合達叛亂和鎮壓訛起事,升為翔慶軍(治在今吳忠市境內)並封西平公。1149年入朝為尚書令,次年升任中書令。1156年任得敬為國相,把持朝政。弟任得聰為殿前太尉,任得恭為興慶府尹,其侄任純忠為樞密都承旨,任氏兄弟遂擅夏政。隨後,任氏勢力不斷膨脹。1160年任得敬進封為楚王,還封為「秦晉國王」、太師、上公、總領軍國重事等職稱,出入儀從與皇帝相仿。陰謀進一步篡國。天盛十七年(1165年),任得敬於西平府(今寧夏吳忠市)興建宮殿,企圖將西平府、夏州作為其領地。
乾元年(1170年),任得敬脅迫夏仁宗分國土之半歸其統治。夏仁宗被迫答允,分西南路及西平府、靈州羅龐嶺(今甘肅武威境)等地歸楚國。任得敬又迫使仁宗上表金國,要求對楚國予以承認,被金世宗拒絕。任得敬結怨於金,轉通南宋,約夾攻金國。後陰謀敗露,夏仁宗得金國支持,捕殺任氏兄弟族黨。任得敬分國失敗。
3,李德明 西夏王國的奠基人
李德明(981~1031) 西夏王國的奠基者。李繼遷之子,小字阿移。李繼遷死,李德明嗣位,年二十四。對內保境息民,恢復生產;對外附遼和宋,專力向西發展。1005年,遼冊封他為西平王。次年,宋授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並允許在保安軍設立榷場。李德明統治後期,西夏農業經濟有了明顯的發展。西向進兵,殺吐蕃大首領潘羅支,奪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又出兵攻打甘州(今甘肅張掖北)回鶻,初戰失利,乃陳兵阻絕其通貢宋朝的道路。
1028年,派子李元昊須兵消滅了甘州回鶻。兩年後,又略取了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和沙州(今甘肅敦煌東)。西夏勢力直抵玉門關,據有整個河西走廊。他營建宮室、館驛、橋道,講定禮儀制度,追尊李繼遷為皇帝,立李元昊為皇太子。1020年,由西平府遷都懷遠鎮(原屬靈州,今寧夏銀川市),改名興州。1031年死。景宗時追謚光聖皇帝,廟號太宗,陵號嘉陵。
4,野利任榮 西夏文創制人
野利任榮是黨項族中的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對中國文化典籍非常精通。是西夏王朝建立初期各種典章制度的參與者和謀劃者,曾受元昊委託親自主持創制了中國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字——西夏文。是元昊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元昊封他為謨寧令(天大王)。
5,夏崇宗 西夏皇帝
夏崇宗(1084—1139),名乾順。夏惠宗長子,梁氏生。西夏皇帝。其祖母梁太後晚年得孫,十分鍾愛,常親自提抱著顧。天安禮定元年(1086)七月,太後和秉常先後去世,乾順即帝位,年僅3歲,由母後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輔政。是年八月改元天儀治平。次年(1087)正月,宋朝遣使冊封乾順為夏國王。
6, 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
李元昊--西夏皇帝
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一個嬰兒在靈洲(今寧夏靈武)呱呱墜地,他剛出生就啼聲英棄,雙目炯炯。他就是後來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李元昊。少年時代的元昊,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帶百餘騎兵,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三蓋相隨,左右簇擁,煞是耀武揚威。他幼讀詩書,對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優傾心於治國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善於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
7,楊景周 清代末期曾任平羅、中衛等縣知事
楊景周:原名兆熊,又名雲浚,字景周,號佛華,行一,出生於清代末期的安徽省懷遠縣,學歷邑庠生,南京高等學堂理科畢業,格致科舉人,分部七品小京官,三年以後,主事用。後至甘肅省歷任西寧、平羅、岷縣等縣知事。任中衛縣知事曾獲六等嘉禾章。 離任返里後,曾任師資養成所所長,懷遠縣立初中校長
8, 王樹楠 進士,歷史學家,清代末任中衛縣知事、慶涇固道道員, 王樹楠(1851—1936年)字晉卿,祖籍熱河承德直古北口小興州,生於直隸保定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鄧家莊耕讀之家。王樹楠七歲入家塾,八歲學做詩,「齠齡穎異,出語驚人」。十六歲入邑庠,(註:邑庠:縣學堂。)次年補廩膳生。1872年以讀書優異被舉薦為貢生,朝考以教職候選。當時直隸總督曾國藩聘請其祖父在省城保定蓮池書院講學,他在書院隨讀。曾國藩聞其名,專門召見指導讀書治學、詩古文義法,訓勉鼓勵,談話兩個多小時,他深以為榮。後來李鴻章任直隸總督,見其文章,拍案驚贊,十分賞識,稱之為「蘇長公後第一人」。24歲被聘為通志局修纂,26歲考中舉人。在志局先後任職十二年,同時繼續在蓮池書院攻讀治學。他素好考訂之學,以文會友,結識了勞乃宣、吳汝綸、曾紀鴻、薛福成、朱采、趙銘等一代名士,相互質疑問難,獲益良多,但在科舉考場中卻屢次失意。到1887年36歲才會試中進士。初被點任戶部廣西司主事。
他自感小京官碌碌無為,徒耗歲月,而地方官尚可直接為民造福,實現治國安邦抱負,於是報請外放,改任知縣,從此步入仕途,開始仕宦生涯。 1886年後,歷任四川青神、資陽、富順、寧夏中衛縣知事。
9,孫朝捷 寧夏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嘉峪關營游擊。
孫朝捷,清代將領,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甘肅嘉峪關營游擊。
10,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 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1,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2,司九經 清代康熙時寧夏人,官至總兵
司九經,字聖典,清代將領,甘肅省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以涼州把總隨征昭莫多有功,累擢至宣化鎮總兵。後因故罷歸,康熙末以准部攻擾西藏,清軍西征,戰死於西海。司九經一輩子騎馬打仗,征川、滇、塞北及西藏,平定邊疆,過著艱苦的軍旅生活,受人贊揚。
13,馬德昭 清代晚期任固原提督
馬德昭,回族。生卒年不詳,號自明。四川省閬中人,青年時以武生投於清將向榮部下,以功得參將稱號。因病歸鄉休養一段時間,後又被清廷起用守衛黃河。因在河南、陝西間作戰有功
14,劉芳名 清代順治年間任寧夏總兵
劉芳名,字孝五,(?—1660),清朝將領。明末清初寧夏(今銀川市)人。明末為吳三桂屬下,官柳溝總兵。後隨三桂降清,仍原職。順治元年(1644),因罪削職,改隸漢軍正白旗。二年,調寧夏總兵。訓練家鄉子弟,鎮壓農民起義軍,擢四川提督。旋授右都督,仍鎮寧夏。六年,攻殺叛將劉登樓。又疏陳在寧夏充實人口,發展生產,被採納實行。十六年,奉調福建,駐江寧(今江蘇南京),對鄭成功作戰。旋病卒。
15,清朝末期「西北五馬」的興起
「五馬」家族雖然同是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人,又均系回族穆斯林同胞,且皆為馬姓,但他們在祖籍地和祖源上卻出於不同省區、互不相關的3個家庭———祖籍陝西省的馬占鰲家族、祖籍甘肅省的馬千齡家族和祖籍青海省的馬海晏家族。一、西北回族武裝力量的生成
自乾隆末年起,西北回族穆斯林人民反清斗爭屢興不已,至同治年間則匯集成為一場持續十餘年、遍及陝、甘、寧、青、新五省的巨大民族運動。這次運動正是諸馬起家的開端。
16, 楊增新(1862—1928),字鼎臣、子周,號藎臣,男,漢族,蒙自縣人。曾任新疆都督兼市政使。
清光緒十五年(1889),楊中己丑科第127名進士,被選用甘肅中衛縣知縣。時該縣百姓不堪官府和富室壓迫剝削,揭竿起義。楊督兵鎮壓有「功」,被擺升河州知州,後遷任甘肅武備學堂總辦。三十三年調任新疆陸軍學堂總辦,次年經新疆巡撫聯魁保薦入京,陛見慈清太後和光緒皇帝,被調任新疆阿克蘇道尹。辛亥革命前夕,又調任鎮迪道尹兼新疆提法使。
17,王禎 清末民初任七星渠總領
王禎:寧夏中寧縣恩和鄉人,卒於1918年3月5日,曾率鄉親們在孫家灘開渠十四里,由北河子引水灌溉,名「王禎渠」,即後來的安灘渠。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王禎被推任七星渠總領,任職二十一年。光緒二十六年創修紅溝倒虹吸水洞,一直使用到民國27年。民國6年又創修成七星渠口進水涵洞,使七星渠與清水河山洪分流,其分流作用後來失效,但控制渠道進水進沙的作用顯著。到1958年按原方位改建成進水閘
18, 傅 清 清朝大臣,任過固原提督
傅清(?-1750)清朝大臣,固原提督。姓富察。滿洲鑲黃旗人、李榮保之次子,大學士傅恆之弟。初為侍衛,歷官至天津鎮總兵、固原提督。乾隆中,先後以副都統、都統銜兩次出任駐藏大臣。請復通藏塘汛,防備准噶爾。乾隆十五年,西藏繼任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勾結准噶爾陰謀叛亂時,設計殺死叛首後被圍自殺。追封一等伯爵,謚襄烈。
六齣蕭關的漢武帝
東漢三百六十五功臣之一的梁統
東漢「賢輔梁商」
「涼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規
自學成才的針灸學家皇甫謐
愛國憂民的傅燮
在寧夏大興水利的刁雍
高平起義的領袖胡琛、萬俟丑奴
唐朝中興名將韓游環
中興唐朝的少數民族領渾瑊
北宋名將曲珍
北宋御夏名將周美
宋代抗戰派名將劉琦
宋代抗金名將吳玠
南宋抗金名將吳璘
西夏王朝的奠基者李繼遷
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李元昊
西夏文字的創制者野利仁榮
西夏中興之王李仁孝
西夏儒學大師斡道沖
元代名臣高智耀
元代名將來阿八赤
元代名臣楊朵兒只
致力於邊防事業的楊一清
石城起義領袖滿俊
清初第一良將趙良棟
為寧夏水得事業作出貢獻的王全臣、通智
清代回民起義領袖馬化龍
一代教長馬元章
十大中將韓練城
甘軍創始人董福祥
不一定全,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寧夏有哪些歷史典故
坐落在賀蘭山腳下的歷代西夏帝王後妃的陵墓,是這個歷史上盛極一時的王朝的回神秘背影。
西夏,是寧夏歷答史上最重要的階段之一,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以寧夏地區為政治、經濟中心。這個立國長達189年的王朝,曾與宋、遼、金等政權分庭抗禮,最盛時,其疆域包括如今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和內蒙古一些地區。
而如今,這個沒有在正史中被記載的王朝,只剩夯土墳丘的西夏陵,孤零零地聳立在平原上,顯示出這個民族骨子裡的硬朗與悲壯。
西夏王朝由黨項人所建立,這個民族與寧夏產生深刻的聯系,則始於唐朝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則前往靈州(今寧夏靈武)整頓兵馬,並在此地即位,是為唐肅宗。駐扎靈州的朔方節度使即中興名將郭子儀,依靠靈州的兵馬,唐皇室才算穩住了心神。
在寧夏,像這樣的峽谷地貌十分常見,因而也被不同朝代的兵家用作屯兵之地。
Ⅳ 寧夏的名人與他們的事跡
1、馬世龍
馬世龍(1594年~1634年),明末將領,字蒼淵,或蒼元,漢族將領。寧夏衛(今寧夏銀川)人。由世職武舉中試,歷任宣府(今河北宣化)游擊,永平(今河北盧龍)副總兵,署任都督僉事、三屯營(今河北遷西西北)總兵官。
當時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出鎮遼東,推薦馬世龍隨行,擔任山海(今河北山海關)總兵,協助自己鎮守遼東。
崇禎六年(1633年)五月,蒙部插漢、虎敦兔連合河套各部大舉進犯寧夏,寧夏總兵官賀虎臣戰死,明廷任命馬世龍代理寧夏總兵官。
世龍生長於寧夏,對寧夏山川、地理、形勝十分熟悉,加之攻防戰備有方,半年之內,與來犯之敵在賀蘭山一帶和玉泉營、棗園堡等地數戰皆捷,斬斃敵軍二三千之多,世龍威名大震西陲。崇禎七年(1634年),病逝。追贈太子太傅,世襲錦衣僉事。
2、徐琦
徐琦(1385—1453),字良玉,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出生在寧夏衛(今寧夏銀川市)。祖籍是錢塘(今浙江杭州市)。
因為他的祖父犯了王法,被朝廷發配到寧夏戍守邊疆,全家跟隨來到寧夏,就以寧夏為籍貫,成了寧夏人。
徐琦自幼聰明過人,讀起書來過目不忘,被人們稱贊為「塞上神童」。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二十三歲的徐琦在鄉試中以優秀的成績考取舉人。
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年僅二十七歲的徐琦在全國會考中再以優異的成績高中進士,成為明代寧夏的第一位進士。
3、渾瑊
渾瑊(jiān)(736年-800年1月1日),本名日進,鐵勒族渾部皋蘭州(今寧夏青銅峽南) 人。唐朝名將,朔方節度留後渾釋之之子。
渾瑊早年隨父於朔方軍征戰。安史之亂爆發後,先後為李光弼、郭子儀、仆固懷恩的部將,大小數十戰,軍功最盛。仆固懷恩叛亂時,吐蕃軍十萬入侵,渾瑊率二百騎兵沖陣,大破吐蕃。
涇原兵變時,渾瑊於奉天力戰,大破數萬叛軍。並率軍收復咸陽,出任奉天行營兵馬副元帥,封咸寧郡王。會同馬燧率軍討平李懷光叛亂,再升為檢校司空,出鎮河中。
貞元三年(787年),渾瑊奉命主持唐蕃平涼會盟,但疏於防備,遭吐蕃伏擊,渾瑊奪馬逃歸。此後仍鎮河中。次年,加邠、寧、慶副元帥。
貞元十二年(796年),升任檢校司徒兼中書令。貞元十五年十二月(800年1月),渾瑊去世。獲贈太師,謚號「忠武」。
渾瑊精通騎射、武功過人,時人常將其與金日磾相提並論。他生性謙虛謹慎,雖位至將相,但從未有自矜之色,深受唐德宗信任,得以保持功名終生。
4、皇甫嵩
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彭陽)人。東漢末期名將,雁門太守皇甫節之子、度遼將軍皇甫規之侄。
皇甫嵩出身於將門世家,最初被舉為孝廉、茂才。漢靈帝時被征為侍郎,遷北地太守。黃巾起義爆發後,皇甫嵩與呂強上疏請求解除黨禁,被授為左中郎將,率兵討平黃巾之亂,「威震天下」。
戰後被拜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里侯。到任後,他奏請減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稅。後因得罪權宦趙忠、張讓而被罷免,改封都鄉侯。中平五年(188年),被起用為左將軍,擊破王國叛軍。
董卓掌權時,皇甫嵩遭董卓陷害,經其子皇甫堅壽求情,才得以保全性命。董卓被誅後,皇甫嵩出任征西將軍,誅滅其宗族。晚年歷任車騎將軍、太尉、光祿大夫、太常等職。
興平二年(195年),皇甫嵩去世,獲贈驃騎將軍。唐德宗時,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位列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5、蕭寶夤
蕭寶夤(485—530年),一作蕭寶寅,字智亮,東海蘭陵(今山東臨沂市蘭山區)人。南北朝時期南齊宗室、北魏大臣,齊明帝蕭鸞第六子,東昏侯蕭寶卷和齊和帝蕭寶融同母兄弟,母為敬皇後劉惠瑞。
初為南齊建安王,後改封鄱陽王,歷任琅琊太守、江州刺史、前將軍。梁武帝蕭衍得勢,殺害南齊宗室,遂逃亡北魏,拜揚州刺史,封丹陽郡公,迎娶孝文帝元宏之女南陽公主為妻。身在北魏,心系復國,屢次興兵攻打梁朝,官至散騎常侍、車騎將軍、尚書令,封齊王。
秦州叛亂,拜雍州刺史,保衛關中。孝昌三年(527年),聽聞酈道元任關右大使,遂起兵反叛,先後殺害酈道元和南平王元仲冏,自稱大齊皇帝,年號隆緒,定都長安。次年兵敗,投奔萬俟丑奴。永安三年(530年),平定萬俟丑奴之亂後,解送長安,賜死於駝牛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世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渾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皇甫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蕭寶夤
Ⅵ 寧夏歷史上出現哪些名人
六齣蕭關的漢武帝
東漢三百六十五功臣之一的梁統
東漢「賢輔梁商」版
「涼州三明」之一權的皇甫規
自學成才的針灸學家皇甫謐
愛國憂民的傅燮
在寧夏大興水利的刁雍
高平起義的領袖胡琛、萬俟丑奴
唐朝中興名將韓游環
中興唐朝的少數民族領渾瑊
北宋名將曲珍
北宋御夏名將周美
宋代抗戰派名將劉琦
宋代抗金名將吳玠
南宋抗金名將吳璘
西夏王朝的奠基者李繼遷
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李元昊
西夏文字的創制者野利仁榮
西夏中興之王李仁孝
西夏儒學大師斡道沖
元代名臣高智耀
元代名將來阿八赤
元代名臣楊朵兒只
致力於邊防事業的楊一清
石城起義領袖滿俊
清初第一良將趙良棟
為寧夏水得事業作出貢獻的王全臣、通智
清代回民起義領袖馬化龍
一代教長馬元章
十大中將韓練城
甘軍創始人董福祥
Ⅶ 你知道哪些寧夏名人事跡
1,李彝超 五代後唐時,黨項拓拔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
李彝超,五代時後唐黨項拓拔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
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後唐明宗李嗣源企圖用「調防」的辦法兼並夏州,受到黨項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的堅決抵制,明宗被迫妥協。夏州黨項的政治威望日益提高,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李彝超之前,定難節度使已經歷任了拓跋思柬,拓跋思恭,李彝昌和李仁福四名黨項平夏部首領。歷史上,李彝超應屬拓跋思柬族孫,為小說需要特改為其子。李彝超,做過夏州左都押衙、防遏使,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二月戊午(十二日),定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朔方王李仁福去世;庚申(十四日),三軍打算立李彝超為帥,以李仁福的名義向後梁朝廷上奏說:「臣疾已甚,已委彝超權知軍州事,乞降真命。」(《舊五代史。一百三十二卷。李彝超傳》)
2,任得敬 西夏賊臣,先叛宋降西夏,後謀與夏皇帝分國
任得敬:原為宋朝西安州判,1137年以城降西夏,夏崇宗命其權州事。任得敬以獻女給夏崇宗為妃,而被擢為靜州(今靈武市東)防禦使,其女在大德四年(1138年)八月被力為皇後,任得敬升為靜州都統軍。夏崇宗死後,任皇後被封為太後。後因平定蕭合達叛亂和鎮壓訛起事,升為翔慶軍(治在今吳忠市境內)並封西平公。1149年入朝為尚書令,次年升任中書令。1156年任得敬為國相,把持朝政。弟任得聰為殿前太尉,任得恭為興慶府尹,其侄任純忠為樞密都承旨,任氏兄弟遂擅夏政。隨後,任氏勢力不斷膨脹。1160年任得
Ⅷ 寧夏當代都是有哪些名人
李冰
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專家。秦昭王時任蜀守,精通天文地理,善於治水。上內任不久即領導和容組織人民在古蜀國水利建設基礎上,大興水利。首先是修建位於灌縣境內岷江上游的都江堰。主要措施是將江心淤積的沙洲改造成魚嘴形的壩,故名魚嘴,迎合水流將岷江幹流分為內外兩江,控制內江江水,避免洪水之患,通過支流兼收灌溉航行之利。渠首工程後延部叫金剛堤,堤尾築有一條橫亘於內外江的堰埂,稱飛沙堰,起泄洪作用,保持內江正常流量。內江出水口稱灌口,也叫寶瓶口。寶瓶口、飛沙堰和魚嘴為都江堰三大主體工程。還在成都平原修治許多分水渠道,形成一個完整的灌溉網路。此外還主持青衣江的溷崖,導治什邡等縣的洛水和邛崍等縣的汶井江。這一系列的大規模水利建設,便利了灌溉和航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陸海」,不知飢饉的「天府」。他還在蜀發展食鹽生產,治理蜀郡成績顯著,千百年來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被尊稱為「川主」,各地還修有「川主祠」,以表達對他的懷念。 (生卒年月不詳)
Ⅸ 歷史上銀川名人
銀川名人
李德明
【李德明】(?~1031)北宋時黨項族首領。於1004年其父內黨項族首領、西容平王李繼遷死後繼位,遼封西平王,宋封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在位期間依附宋朝,加強了黨項奴隸主貴族的力量,擴展了統治領域。1020年派人在懷遠鎮修建宮城殿宇,改懷遠鎮為興州,將都城由西平府遷到興州,確立了銀川古城中心城市的地位。
Ⅹ 寧夏古代有哪些名人
六齣蕭關的漢武帝
東漢三百六十五功臣之一的梁統
東漢「賢輔梁商」
「涼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規
自學成才的針灸學家皇甫謐
愛國憂民的傅燮
在寧夏大興水利的刁雍
高平起義的領袖胡琛、萬俟丑奴
唐朝中興名將韓游環
中興唐朝的少數民族領渾瑊
北宋名將曲珍
北宋御夏名將周美
宋代抗戰派名將劉琦
宋代抗金名將吳玠
南宋抗金名將吳璘
西夏王朝的奠基者李繼遷
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李元昊
西夏文字的創制者野利仁榮
西夏中興之王李仁孝
西夏儒學大師斡道沖
元代名臣高智耀
元代名將來阿八赤
元代名臣楊朵兒只
致力於邊防事業的楊一清
石城起義領袖滿俊
清初第一良將趙良棟
為寧夏水得事業作出貢獻的王全臣、通智
清代回民起義領袖馬化龍
一代教長馬元章
十大中將韓練城
甘軍創始人董福祥
1,李彝超 五代後唐時,黨項拓拔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
李彝超,五代時後唐黨項拓拔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
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後唐明宗李嗣源企圖用「調防」的辦法兼並夏州,受到黨項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的堅決抵制,明宗被迫妥協。夏州黨項的政治威望日益提高,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李彝超之前,定難節度使已經歷任了拓跋思柬,拓跋思恭,李彝昌和李仁福四名黨項平夏部首領。歷史上,李彝超應屬拓跋思柬族孫,為小說需要特改為其子。李彝超,做過夏州左都押衙、防遏使,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二月戊午(十二日),定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朔方王李仁福去世;庚申(十四日),三軍打算立李彝超為帥,以李仁福的名義向後梁朝廷上奏說:「臣疾已甚,已委彝超權知軍州事,乞降真命。」(《舊五代史。一百三十二卷。李彝超傳》)
2,任得敬 西夏賊臣,先叛宋降西夏,後謀與夏皇帝分國
任得敬:原為宋朝西安州判,1137年以城降西夏,夏崇宗命其權州事。任得敬以獻女給夏崇宗為妃,而被擢為靜州(今靈武市東)防禦使,其女在大德四年(1138年)八月被力為皇後,任得敬升為靜州都統軍。夏崇宗死後,任皇後被封為太後。後因平定蕭合達叛亂和鎮壓訛起事,升為翔慶軍(治在今吳忠市境內)並封西平公。1149年入朝為尚書令,次年升任中書令。1156年任得敬為國相,把持朝政。弟任得聰為殿前太尉,任得恭為興慶府尹,其侄任純忠為樞密都承旨,任氏兄弟遂擅夏政。隨後,任氏勢力不斷膨脹。1160年任得敬進封為楚王,還封為「秦晉國王」、太師、上公、總領軍國重事等職稱,出入儀從與皇帝相仿。陰謀進一步篡國。天盛十七年(1165年),任得敬於西平府(今寧夏吳忠市)興建宮殿,企圖將西平府、夏州作為其領地。
乾元年(1170年),任得敬脅迫夏仁宗分國土之半歸其統治。夏仁宗被迫答允,分西南路及西平府、靈州羅龐嶺(今甘肅武威境)等地歸楚國。任得敬又迫使仁宗上表金國,要求對楚國予以承認,被金世宗拒絕。任得敬結怨於金,轉通南宋,約夾攻金國。後陰謀敗露,夏仁宗得金國支持,捕殺任氏兄弟族黨。任得敬分國失敗。
3,李德明 西夏王國的奠基人
李德明(981~1031) 西夏王國的奠基者。李繼遷之子,小字阿移。李繼遷死,李德明嗣位,年二十四。對內保境息民,恢復生產;對外附遼和宋,專力向西發展。1005年,遼冊封他為西平王。次年,宋授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並允許在保安軍設立榷場。李德明統治後期,西夏農業經濟有了明顯的發展。西向進兵,殺吐蕃大首領潘羅支,奪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又出兵攻打甘州(今甘肅張掖北)回鶻,初戰失利,乃陳兵阻絕其通貢宋朝的道路。
1028年,派子李元昊須兵消滅了甘州回鶻。兩年後,又略取了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和沙州(今甘肅敦煌東)。西夏勢力直抵玉門關,據有整個河西走廊。他營建宮室、館驛、橋道,講定禮儀制度,追尊李繼遷為皇帝,立李元昊為皇太子。1020年,由西平府遷都懷遠鎮(原屬靈州,今寧夏銀川市),改名興州。1031年死。景宗時追謚光聖皇帝,廟號太宗,陵號嘉陵。
4,野利任榮 西夏文創制人
野利任榮是黨項族中的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對中國文化典籍非常精通。是西夏王朝建立初期各種典章制度的參與者和謀劃者,曾受元昊委託親自主持創制了中國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字——西夏文。是元昊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元昊封他為謨寧令(天大王)。
5,夏崇宗 西夏皇帝
夏崇宗(1084—1139),名乾順。夏惠宗長子,梁氏生。西夏皇帝。其祖母梁太後晚年得孫,十分鍾愛,常親自提抱著顧。天安禮定元年(1086)七月,太後和秉常先後去世,乾順即帝位,年僅3歲,由母後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輔政。是年八月改元天儀治平。次年(1087)正月,宋朝遣使冊封乾順為夏國王。
6, 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
李元昊--西夏皇帝
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一個嬰兒在靈洲(今寧夏靈武)呱呱墜地,他剛出生就啼聲英棄,雙目炯炯。他就是後來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李元昊。少年時代的元昊,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帶百餘騎兵,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三蓋相隨,左右簇擁,煞是耀武揚威。他幼讀詩書,對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優傾心於治國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善於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
7,楊景周 清代末期曾任平羅、中衛等縣知事
楊景周:原名兆熊,又名雲浚,字景周,號佛華,行一,出生於清代末期的安徽省懷遠縣,學歷邑庠生,南京高等學堂理科畢業,格致科舉人,分部七品小京官,三年以後,主事用。後至甘肅省歷任西寧、平羅、岷縣等縣知事。任中衛縣知事曾獲六等嘉禾章。 離任返里後,曾任師資養成所所長,懷遠縣立初中校長
8, 王樹楠 進士,歷史學家,清代末任中衛縣知事、慶涇固道道員, 王樹楠(1851—1936年)字晉卿,祖籍熱河承德直古北口小興州,生於直隸保定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鄧家莊耕讀之家。王樹楠七歲入家塾,八歲學做詩,「齠齡穎異,出語驚人」。十六歲入邑庠,(註:邑庠:縣學堂。)次年補廩膳生。1872年以讀書優異被舉薦為貢生,朝考以教職候選。當時直隸總督曾國藩聘請其祖父在省城保定蓮池書院講學,他在書院隨讀。曾國藩聞其名,專門召見指導讀書治學、詩古文義法,訓勉鼓勵,談話兩個多小時,他深以為榮。後來李鴻章任直隸總督,見其文章,拍案驚贊,十分賞識,稱之為「蘇長公後第一人」。24歲被聘為通志局修纂,26歲考中舉人。在志局先後任職十二年,同時繼續在蓮池書院攻讀治學。他素好考訂之學,以文會友,結識了勞乃宣、吳汝綸、曾紀鴻、薛福成、朱采、趙銘等一代名士,相互質疑問難,獲益良多,但在科舉考場中卻屢次失意。到1887年36歲才會試中進士。初被點任戶部廣西司主事。
他自感小京官碌碌無為,徒耗歲月,而地方官尚可直接為民造福,實現治國安邦抱負,於是報請外放,改任知縣,從此步入仕途,開始仕宦生涯。 1886年後,歷任四川青神、資陽、富順、寧夏中衛縣知事。
9,孫朝捷 寧夏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嘉峪關營游擊。
孫朝捷,清代將領,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甘肅嘉峪關營游擊。
10,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 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1,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2,司九經 清代康熙時寧夏人,官至總兵
司九經,字聖典,清代將領,甘肅省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以涼州把總隨征昭莫多有功,累擢至宣化鎮總兵。後因故罷歸,康熙末以准部攻擾西藏,清軍西征,戰死於西海。司九經一輩子騎馬打仗,征川、滇、塞北及西藏,平定邊疆,過著艱苦的軍旅生活,受人贊揚。
13,馬德昭 清代晚期任固原提督
馬德昭,回族。生卒年不詳,號自明。四川省閬中人,青年時以武生投於清將向榮部下,以功得參將稱號。因病歸鄉休養一段時間,後又被清廷起用守衛黃河。因在河南、陝西間作戰有功
14,劉芳名 清代順治年間任寧夏總兵
劉芳名,字孝五,(?—1660),清朝將領。明末清初寧夏(今銀川市)人。明末為吳三桂屬下,官柳溝總兵。後隨三桂降清,仍原職。順治元年(1644),因罪削職,改隸漢軍正白旗。二年,調寧夏總兵。訓練家鄉子弟,鎮壓農民起義軍,擢四川提督。旋授右都督,仍鎮寧夏。六年,攻殺叛將劉登樓。又疏陳在寧夏充實人口,發展生產,被採納實行。十六年,奉調福建,駐江寧(今江蘇南京),對鄭成功作戰。旋病卒。
15,清朝末期「西北五馬」的興起
「五馬」家族雖然同是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人,又均系回族穆斯林同胞,且皆為馬姓,但他們在祖籍地和祖源上卻出於不同省區、互不相關的3個家庭———祖籍陝西省的馬占鰲家族、祖籍甘肅省的馬千齡家族和祖籍青海省的馬海晏家族。一、西北回族武裝力量的生成
自乾隆末年起,西北回族穆斯林人民反清斗爭屢興不已,至同治年間則匯集成為一場持續十餘年、遍及陝、甘、寧、青、新五省的巨大民族運動。這次運動正是諸馬起家的開端。
16, 楊增新(1862—1928),字鼎臣、子周,號藎臣,男,漢族,蒙自縣人。曾任新疆都督兼市政使。
清光緒十五年(1889),楊中己丑科第127名進士,被選用甘肅中衛縣知縣。時該縣百姓不堪官府和富室壓迫剝削,揭竿起義。楊督兵鎮壓有「功」,被擺升河州知州,後遷任甘肅武備學堂總辦。三十三年調任新疆陸軍學堂總辦,次年經新疆巡撫聯魁保薦入京,陛見慈清太後和光緒皇帝,被調任新疆阿克蘇道尹。辛亥革命前夕,又調任鎮迪道尹兼新疆提法使。
17,王禎 清末民初任七星渠總領
王禎:寧夏中寧縣恩和鄉人,卒於1918年3月5日,曾率鄉親們在孫家灘開渠十四里,由北河子引水灌溉,名「王禎渠」,即後來的安灘渠。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王禎被推任七星渠總領,任職二十一年。光緒二十六年創修紅溝倒虹吸水洞,一直使用到民國27年。民國6年又創修成七星渠口進水涵洞,使七星渠與清水河山洪分流,其分流作用後來失效,但控制渠道進水進沙的作用顯著。到1958年按原方位改建成進水閘
18, 傅 清 清朝大臣,任過固原提督
傅清(?-1750)清朝大臣,固原提督。姓富察。滿洲鑲黃旗人、李榮保之次子,大學士傅恆之弟。初為侍衛,歷官至天津鎮總兵、固原提督。乾隆中,先後以副都統、都統銜兩次出任駐藏大臣。請復通藏塘汛,防備准噶爾。乾隆十五年,西藏繼任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勾結准噶爾陰謀叛亂時,設計殺死叛首後被圍自殺。追封一等伯爵,謚襄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