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交響樂歷史和人物
交響樂發端於16世紀歐洲。多少年自己算吧(500年左右)……
具體幾人不知道了,交響樂史上也沒內定論……我列舉容幾位著名的吧~及其特色。
施特勞斯家族:音樂題材豐富,手法變換多端演奏基本是大作品形式(序曲,圓舞曲,進行曲,波爾卡等),通俗易懂,旋律優美,高雅華麗,氣勢磅礴美不勝收。
巴赫:古樸典雅,親切自然,節奏流暢,旋律優美,清澈透明委婉動聽的特點,在古典音樂中獨樹一幟。
古典樂派:海頓(交響樂之父),樂神莫扎特,樂聖貝多芬,巨人勃拉母斯。
莫扎特:旋律真是太優美了,始終洋溢著一種青春的活力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你。
貝多芬:他的作品太好但太凝重,並賦予思想和哲理不太容易接受。
勃拉母斯:含蓄內斂,氣度非凡我很喜歡他的作品,但入門的曲子不多,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是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他的交響樂第2第4很好聽,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最好聽。
浪漫樂派和民族樂派:瓦格那,李斯特,伯撩茲,舒伯特,舒曼,門德爾松,德沃夏克,比才,柴可夫斯基,肖邦,斯美塔那,布魯克那等。太多啦~不一一介紹了……
小弟才疏學淺只懂那麼多了……
⑵ 中國樂器發展史
1、遠古時期
以狩獵及歌舞伴奏為主,用的是打擊樂器,如磬、陶鍾、銅鍾、祝、敔、管、篪、笙、、等,在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發展,但遵循著由不定音到固定音、種類少到多、不定型到定型、、等等途徑。
2、夏商時期
樂器增多,如婸鼓、鈴、編鍾、塤、龠、言、、、等,出現的是有定音的擊樂器和多管樂器,漸漸地人們也掌握了純四度、大小三度、大二度及小二度的音程關系。
3、先秦時期
樂器不但增加,如擊樂器:鼓、鍾、鏞、雅、祝、簧、築、、,吹奏樂器:簫、管、龠、笙、塤、笛、竽、、,彈弦樂器:琴、瑟、箏等,表達的性能更加提高。
4、秦漢隋唐時期
樂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彈奏樂器(如琴、瑟、箜篌、琵琶、五弦琵琶、、、)得到空前的繁榮與發展。琵琶則是唐代最為重要的樂器,專以演奏宮廷燕樂為主。漢代開始琵琶類樂器使用了平均律,且急速發展。
5、遼、宋、西夏與金時期
承隋唐樂器,廣泛地應用弦樂器(如嵇琴、軋箏),另有新樂器的產生,如義手笛、羌笛、簫管等吹奏樂器以及葫蘆琴、、等弦樂器,還有流行在西北邊區的馬尾胡琴。
6、元代時期
在元統治初期的對內外戰爭,客觀上引起國內各民族間,及本國與外國文化的交流。這時期出現了新的樂器,如三弦、火不思、七十二弦琵琶、魚鼓、雲璈、、、等。
7、明清時期
樂器有較大發展與集中,特別是胡琴類擦弦樂器(如二胡、京胡、板胡、馬頭琴、、、)與嗩吶蘆簧樂器。笙與古琴兩類由於復古勢力的勃興,加上其古典價值,在國家音樂方面佔了重要地位。
(2)玩樂器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樂器歷史:
樂器是人類早在原始時期已擁有的文明財富之一。圍繞樂器的來歷,自古以來中外均有許多傳說和神話,並長期被據為樂器的起源與發展之說。
如中國許多古書記載:「女媧作簫」、「女媧作笙」、「伏羲作簫」、「伏羲作琴」、「庖犠氏作瑟」、「倕作鍾」、「伶倫入昆倫山采竹為笛」、「黃帝命伶倫鑄十二鍾」、「黃帝殺虁以其皮為鼓」等。
所述均為公元前四、五千年前的事,尚未或剛剛進入銅器時代,不可能有笙簧和鑄鍾等工藝很復雜的產品。那時的人對絕對音高可能有些概念,但對樂律未見有多少認識,象上述那些復雜的旋律性樂器不可能出現那麼早。
那些傳說中的人物,是否實有其人,至今史學上仍存疑待探索。所述樂器實有其物,但任何人不可能一下子造出那樣完美的樂器。樂器都是逐步演進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擁有樂器,是無疑的。據考,中國在遠古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前),已有一些土鼓、磬、鍾鈴、骨哨、葦籥、塤等。
可能還有苓、管、篪、笙。至夏商(公元前21世紀前至前11世紀),除此前的樂器得到發展,如出現定音的編鍾、編磬,以及鞀、言(大簫)、笙等,說明已有初淺的音高音程概念。
到周代,見於記載的樂器約近70種(有重名的),出現了對樂器分類的「八音」,有了琴、瑟等撥弦樂器。
⑶ 樂器中那種擁有感人的歷史
二胡由胡琴發展而來,是弓弦類中流行最廣的樂器。
劉天華和阿炳是近代兩位傑出的二胡音樂家。
二胡:由胡琴發展而來,曾被稱為胡琴或南胡。流傳之廣非其它樂器可比。音色優美、表現力強,是我國主要的拉弦樂器之一,在獨奏、民族器樂合奏、歌舞和聲樂伴奏以及地方戲曲、說唱音樂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中國歷代禁忌頗多,二胡在清初亦曾遭禁。說的是清嘉慶接位後,尊乾隆為太上皇,一時朝廷形成二皇共政之局面。於是有關這「二皇」的事物、名目皆遭忌諱。戲曲唱腔中「二簧」,似有影射「二皇」之嫌,被看作是對嘉慶的不敬。而二胡上的兩根弦--老弦、子弦亦稱二(兒)弦,又惹了「二皇」。更有甚者,若是在演奏二胡的過程斷了老弦或者子弦,那簡直是要遭殺頭的大禍。於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二胡被禁止,一直到晚清各種矛盾激化,朝庭無暇顧及時,梨園藝人手中方才響起二胡聲。
二胡是民族樂器弓弦類樂器中使用最普遍,又是最具有中國民樂氣質和特點的樂器。二胡的重要性和在民樂隊中的地位最為突出。主要流行於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和珠江流域尤其在長江以南地區,二胡往往專指獨奏和民族樂隊使用的一種,例如江南絲竹、廣東音樂中的主奏樂器。在南方地區,二胡的使用要廣泛得多,南方的許多地方戲,如越劇、錫劇、滬劇、黃梅戲、淮劇、粵劇中,都以二胡為主要樂器。所以,二胡又稱為「南胡」。
二胡的前身是唐宋時的奚琴、嵇琴和胡琴。奚琴因出自北方游牧民族奚人而得名。歐陽修《試院聞奚琴作》詩雲:奚琴本自男人樂,男人彈之雙淚落。早期奚琴為彈撥樂器,後來才出現擦弦樂器奚琴。陳腸的《樂書》載: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就其所附圖看,為竹製琴桿,筒狀琴筒,無千斤,是後世二胡的雛形。自宋代始出現馬尾胡琴。沈括《夢溪筆談》載:"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於。"《元史·禮樂志》述其形制:"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到明代,胡琴加上了圍定弦長的千斤,已與今天的的形制大體相同。自明末以後拉弦樂器崛起,成為音樂活動(特別是戲曲演出)中的主奏樂器,演奏的技巧已相當高超,展示了特有的魅力。但在傳統的音樂體系中,二胡等弓弦樂器的地位還是很低,而且主要用來伴奏,很少作正規場合的獨奏,更沒有專為二胡寫的獨奏曲。到20世紀的第二個10年,著名民族音樂家劉天華,致全力於民族器樂(主要是二胡)的研究改進和創造,吸收了西洋小提琴的一些技法,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把二胡提高到可供獨奏的地位,進入大雅之堂。他還將二胡納入高等音樂學府的教學之中,設立了二胡專業,編寫了最早的二胡教本和一套練習曲,創作了《病中吟》等10首二胡獨奏曲,開創了二胡藝術的新紀元。當時周萬春樂器號的店主著名的中國民族樂器製作師周榮庭先生,(劉天華先生和周榮庭先生都曾拜三十年代江南絲竹名手周少梅為師)根據蔣鳳之,陸修堂等南北著名演奏家的要求協同探討,對傳統二胡的琴桿和琴筒進行了改革,製作了洋山柄頭二胡(現月彎頭)和逥紋頭二胡,為後來蘇州二胡的改革打下了基礎。六十年代始,在時任蘇州民樂廠技術科長的周榮庭先生支持對二胡進行全面改革下,在專家反復論證和全體技術人員的探索下,經十餘年的努力,終於為現在二胡制訂了較為科學的新規格。
現在,二胡已成為流行最廣的樂器之一,無論是大街小巷還是窮鄉僻野,處處皆可聞到二胡聲。
⑷ 希臘神話中以射箭和樂器彈奏著稱的人物有哪些
太陽神阿波羅很擅長彈奏七弦琴,美妙的旋律有如天籟;阿波羅又精通箭術,他的箭百發百中,從未射失;阿波羅也是醫葯之神,把醫術傳給人們;而且由於他聰明,通曉世事,所以他也是寓言之神。阿波羅掌管音樂、醫葯、藝術、寓言,是希臘神話中最多才多藝,也是最美最英俊的神祇,阿波羅同時是男性美的典型。
月亮女神阿耳忒彌斯掌管狩獵,照顧婦女分娩,保護反抗和蔑視愛神的青年男女。與阿波羅一樣:喜歡森林、草原,因而也是狩獵女神。亦被視為野獸的保護神。
⑸ 樂器歷史最悠久的是什麼
◆塤的歷史
塤是中國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一種吹奏樂器之一,大多由泥土製成。據考古學家考證,塤產生於史前時代,首次發掘是在西安的半坡遺址,該遺址記載了大約7000年前繁榮的母系氏族社會的人類文明。
塤是一種用陶土燒制的樂器,同其它樂器一樣,它是伴隨著勞動而產生發展的。塤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那時,我們的祖先在用石榴星狩獵時發現,若對准石榴星上用來系繩索的小孔吹氣,可以發出嗚嗚的聲音,這種聲音很像野獸的鳴叫聲,古人就用它來誘惑野獸,這大概就是原始單孔塤的雛形了。
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塤,一個是7000年前我國浙江杭州灣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一孔塤,另外兩個是我國西安半坡村母系社會遺址出土的。其中一個只有吹孔,另一個除吹孔外,還有一個音孔,能吹兩個音。這兩個塤大約也有6700多年的歷史了。
◆塤的發展
還在我國山西、甘肅、河南、山東省等地出土過。從出土文物看,塤經歷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塤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前些年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塤,有三個音孔,能吹四個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塤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塤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塤的種類
塤的種類很多,除了傳統的卵形塤,還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等多種類型。傳統的塤多為卵形塤,現在則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等多種,樣式美觀,工藝精細。
◆塤的音色
塤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綿綿不絕,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也許正是塤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就賦予了塤和塤的演奏一種神聖、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樂書》說:「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和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後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鍾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鍾,要皆中聲之和而已」。
古人將塤的聲音形容為立秋之音,更使我們體會到一幅朦朧而另人神往的藝術畫面:秋天是金黃色的,是冷靜的,是另人深思的,時光流逝,又有一種淡淡的悲凄和感傷。秋風掃落葉的現實,又使人平添幾分愁緒。這就是塤的聲音,這就是立秋之音。
中國古人吹塤,吹了幾千年,其聲濁而喧喧然,寄託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對時光長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時光仍在無情地推進;中國古人吹塤,吹了幾千年,其聲悲而幽幽然,融匯了古代墨客騷人們對封閉而沉重的中國歷史無可奈何的批判精神,但歷史仍然在按中國既定的軌跡運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塤,不是一般用來把玩的樂器,塤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這就難怪它「質厚之德,聖人貴焉」了。
⑹ 有哪些音樂歷史人物
中國音樂歷史--20世紀的20位風雲人物
回首20世紀中國音樂的百年歷程,情隨時遷,感慨系之。世紀對中國來說是個榮辱參半的世紀,我們曾經背負奴隸的枷鎖,忍受貧困落後的恥辱,但20世紀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更是一個奮發圖強的世紀,中國人將重整昔日的輝煌和自信。
有鑒於此,我們遴選出20位曾經或依然影響著20世紀中國音樂發展的風雲人物。歷史是人類所有永恆主題的大舞台,音樂史則有如顆顆音樂家寶石穿綴而成的玉珠串,那些富於歷史意義的天才創舉一旦發生,便會決定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進程,這就是所謂風雲人物的含義。
1.李叔同(1880年--1942年)
本世紀中國學堂樂歌著名作者,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一個進士、鹽商家庭,自幼聰穎,少年時便以詩畫、篆刻聞名。1901年入上海南洋公學, 1905年--1910年就讀日本東京上野美術專科學校,研習美術、音樂,在此期間與歐陽予倩等人創立我國最早的話劇演出團體「春柳社」,並成為名噪一時的《茶花女軼事》、《黑奴籲天錄》的主角。190 6年春,以個人之力編輯出版我國最早的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一生經歷傳奇,集新舊文化為一身。創編歌曲達70多首,對後世影響甚巨。
2.肖友梅(1884年--1940年)
本世紀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奠基人,作曲家、教育家、音樂理論家。廣東中山人。1912年赴德國學習音樂,以論文《中國17世紀前管弦樂隊之歷史研究》獲哲學博士。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支持下於上海創辦中國近現代音樂歷史上第一所音樂學院--國立音樂院(即後來的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中國音樂教育事業先驅,在創辦專業音樂教育機構和培養專業音樂人才方面功不可沒。
3.黎錦輝(1891年--1967年)
本世紀近代專業音樂創作兒童歌舞音樂代表人物和作曲家。湖南湘潭人,曾創辦「中華歌舞專科學校」、「中華歌舞劇團」等音樂團體。追隨五四運動精神,熱衷於改革普通音樂教育和推廣國語,作品極好地繼承了學堂樂歌的優秀傳統,反映出五四時代科學與民主的精神。其劇作廣泛傳唱全國,收入當時中小學音樂教科書,影響甚巨。
4.王光祈(1892年--1936年)
本世紀中國現代音樂歷史中音樂學研究領域先驅。四川溫江人,自幼受到較深的封建文化熏陶。1927年入柏林大學主攻音樂學。研究范圍寬泛,傳世17 種論著。不僅是當時東亞最早實踐比較音樂學研究方法並提出頗具開創性見解的學者,更是中國近代音樂歷史上第一個以外文向世界各國介紹中國音樂的音樂學家。
5.梅蘭芳(1894年--1961年)
本世紀最富盛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原籍江蘇,生於北京。承其家傳,9歲學戲,14歲搭喜連成科班。嗓音圓潤,唱腔柔婉,身段優美,表演細致,享譽全國。先後排演《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在擴大京劇藝術的表現力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繼王瑤卿後,以長期舞台實踐為基礎,將青衣、花旦、刀馬旦融為一體,鞏固並發展了「花衫」 這一行當。中年形成雍容華貴的「梅派」藝術?影響深遠。
6.劉天華(1895年--1932年)
本世紀近代專業音樂發展歷史中民族器樂大師、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江蘇江陰人,文學家劉半農之弟。1909年開始接觸西洋管樂。1914年執教家鄉中學過程中先後隨江南民間音樂家周少梅等人學習二胡、琵琶;之後悉心研習多種民族樂器,記錄整理民間樂譜,並進入音樂創作領域。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之後兼任於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機構。曾以五線譜准確記錄梅蘭芳唱腔,並收集珍貴民間樂譜數種,為當時民間音樂創作教學領域最活躍者。
7.賀綠汀(1903年--1999年)
本世紀抗日救亡運動專業音樂創作代表人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湖南邵陽人。建國後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19 34年,學生時代的他即以《牧童短笛》和《搖籃曲》分獲「徵求中國風味的鋼琴曲」頭獎和名譽二等獎,其中《牧童短笛》較早地將中國旋律和西洋復調手法進行了成功結合,令世人矚目。1934年至1938年間,曾為16部電影配樂,其中一些歌曲如《天涯歌女》等廣為流傳。
8.黃自(1904年--1938年)
本世紀上半葉專業音樂創作的代表,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江蘇川沙人。1916年北京清華學校學習,始學音樂。 1924年赴美留學,主攻心理學,兼攻音樂。1929年回國執教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以嚴謹高質量著稱,培養出一批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作曲家,在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史上功不可沒。清唱劇《長恨歌》為我國現代音樂史第一部該類體裁的作品,音樂會序曲重詞是第一部在國外受到好評的交響性管弦樂曲。
9.聶耳(1912年--1935年)
本世紀「左翼音樂運動」的旗手,國歌曲作者,作曲家,雲南玉溪人。自幼喜愛音樂,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左翼聯盟」主要成員。在不到三年的創作生涯中,為後輩留下了一批寶貴的財富。他的創作主要集中在群眾歌曲和抒情歌曲領域,前者以《義勇軍進行曲》、《前進歌》為最重要,後者則以《鐵蹄下的歌女》、《塞外歌女》為最突出。他是我國現代音樂發展史中第一個准確而又深刻地反映我國無產階級形象的作曲家。
10.冼星海(1905年--1945年)
偉大的人民音樂家、作曲家。原籍廣東番禺,自幼酷愛音樂。
1930年赴法國學習,先後師從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後考入巴黎音樂學院主攻作曲和指揮,在此期間曾創作頗受好評的《風》、《遊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創作真實反映了本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拯救民族危亡進行抗日斗爭的生活。創作有《游擊軍》、《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等數百首。
11.馬思聰(1912年--1987年)
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廣東海豐人。1923年赴法留學,於巴黎從奧博德菲爾學習小提琴,後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布舍里小提琴班。建國後出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等職,「文革」中受迫害,1966年11月移居美國。德才兼備的藝術家,他不僅是中國近現代音樂歷史中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當時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教育家。小提琴曲《牧歌》等奠定了中國近現代小提琴音樂的基礎。
12.王洛賓(1913年--1996年)
西部歌王,作曲家,民間音樂收集家。北京人,192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到山西,1938年7月到蘭州,在當地開展抗日歌詠活動。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入新疆。在甘肅、新疆等地廣泛接觸西北各少數民族音樂,記錄並譯配了大量維吾爾、哈薩克族民歌,如《達坂城的姑娘》、《半個月亮爬上來》等,由於其深入持久地紮根西北,成為開發我國西北少數民族音樂寶庫的先驅。
13.朱踐耳(1922年--)
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出生於天津,讀書於上海,課余隨錢仁康學習和聲並自學鋼琴。1955年留學蘇聯,師從謝 ·巴拉薩年,1960年回國。創作力旺盛,體裁多樣,與羅中釒容並稱「南朱北羅」之稱。歌曲《敲碎你的腦袋》、《唱支山歌給黨聽》等曾唱遍大江南北。大量作品如民樂合奏《翻身的日子》、《敘事詩「思凡」》、管弦樂《節日序曲》等風格獨特,語言多變,在交響音樂中擅長將歐洲傳統技法、西方現代技法和中國民族風格三者融匯之,音響效果獨特,別具一格。
14.羅中(1924年--)
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四川三台人。1947年以筆名普薩創作了首部作品《山那邊呦好地方》,大獲成功,從此逐漸全心轉向作曲。他的創作風格多樣,主要集中在交響音樂領域,通過各種不同題材和體裁形式的融合,在借鑒西洋傳統技法和某些現代技法並使之民族化的方面進行了有益而大膽的探索,積累了豐富寶貴的經驗。主要創作有合唱《十里長街送總理》以及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等。
15.周廣仁(1928年--)
本世紀中國著名女鋼琴家,音樂教育家。原籍浙江寧波,出生於德國漢諾威,1935年回國。1955年隨中央音樂學院蘇聯鋼琴家塔圖良進修,1956 年在第一屆舒曼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多次代表中國出訪。在其努力和倡導下,19 83年9月成立以社會廣大青少年為對象的星海青少年鋼琴學校。短短1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鋼琴教育的普及發展方興未艾,她被譽為「中國鋼琴教育之母」。
16.王酩(1934年--1997年)
本世紀中國現代輕音樂重要代表作曲家之一,上海人。1964年到中央樂團從事音樂創作,對中國輕音樂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先後為電影《小花》、《櫻》、《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知音》、《紅衣少女》等影片配樂,其中故事片《小花》的音樂榮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音樂獎。大量電影、電視劇插曲家喻戶曉,如《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妹妹找哥淚花流》等。
17.施光南(1940年--1990年)
著名作曲家,祖籍浙江金華,以歌曲創作影響廣泛,70年代初即寫有《最美的贊歌獻給黨》、《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群眾歌曲,1976年後創作了《周總理,你在哪裡》、《祝酒歌》等著名作品。1978年後到北京中央樂團,寫有《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膾炙人口的集群眾性和藝術性為一身的歌曲。同時,留有著名歌劇《傷逝》。
18.歌劇《白毛女》創作集體
歌劇《白毛女》創作集體成員由劇本執筆賀敬之、丁毅,作曲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熾等人組成。該劇在新秧歌運動和秧歌劇創作的豐富經驗基礎上,吸收和借鑒了外國歌劇的某些特點,大膽進行新的創造。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較為成熟的大型新歌劇,具有劃時代意義。
19.譚盾(1957年--)
中國當代作曲家,80年代以來新潮音樂創作領域的代表人物。在學期間即已創作大量體裁的作品,並頻頻獲獎,如交響曲《離騷》等。作品技法富於探索性,風格新穎。1983年--1985年風格發生明顯改變,從純真、質朴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當代人的情感出發,創作出《弦樂隊慢板》等作品。是目前國際樂壇最活躍和最具有影響力的中國作曲家之一。
20.崔健(1961年--) 聽歌
中國搖滾樂第一人,80年代中國流行歌壇的代表,第一個被國際搖滾樂壇承認的中國搖滾歌手。他很早便涉足音樂領域,14歲隨其父學習小號,1981 年加入北京交響樂團達7年之久。1985年聽到英國威猛樂隊的訪華演出,受到很大震動。1986年,第一次聽到甲殼蟲樂隊的唱片,同年,隨著《一無所有》在工人體育館演出後,一發不可收拾,自組樂隊,問鼎中國搖滾歌壇。之後《新長征路上的搖滾》系列以及而後的《讓我睡個好覺》等,可謂代表了當時中國搖滾樂發展的最高水平,對後來各路搖滾樂隊產生重大影響。
⑺ 下面樂器歷史最悠久的是
塤是中國迄來今所發現的最早的一源種吹奏樂器之一,大多由泥土製成。據考古學家考證,塤產生於史前時代,首次發掘是在西安的半坡遺址,該遺址記載了大約7000年前繁榮的母系氏族社會的人類文明。
塤是一種用陶土燒制的樂器,同其它樂器一樣,它是伴隨著勞動而產生發展的。塤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那時,我們的祖先在用石榴星狩獵時發現,若對准石榴星上用來系繩索的小孔吹氣,可以發出嗚嗚的聲音,這種聲音很像野獸的鳴叫聲,古人就用它來誘惑野獸,這大概就是原始單孔塤的雛形了。
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塤,一個是7000年前我國浙江杭州灣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一孔塤,另外兩個是我國西安半坡村母系社會遺址出土的。其中一個只有吹孔,另一個除吹孔外,還有一個音孔,能吹兩個音。這兩個塤大約也有6700多年的歷史了。
⑻ 關於樂器的歷史。
焦尾琴:
有一次,蔡邕路經吳縣,見一個挑夫在江邊用三根木棍捆成三腳架,掛著一專口大鐵鍋燒水。火點屬燃後,他就去挑水去了。燃燒的木材在噼啪聲中散發出一種梧桐木特有的香味。蔡邕好奇地上前一看,原來一塊老桐木板正著了火在燃燒著。他連忙把這塊木頭抽了出來熄滅了火,雙手捧著,細細端詳,愛不釋手。這時燒火的挑夫回來了,責問蔡邕為何抽掉他生火的木材。蔡邕說:「你知道嗎?這是一塊很好的梧桐木,是作琴的好材料,你卻當柴燒了。你肯賣嗎?多少錢?」挑夫說:「既然你有用,就拿去用好了」。蔡邕深深地感謝挑夫。回到住地就動手把它雕成一張七弦琴,因琴尾正好在燒焦的地方,故給它起名為「焦尾琴」。這架「焦尾琴」與齊恆公的「號鍾琴」、楚莊王的「繞梁琴」、司馬相如的「綠綺琴」並列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
⑼ 四會「樂器之都」的由來
四會是 玉器之都
四會市是「中國玉器之鄉」和「中華翡翠(玉器)加工基地。四會的玉器市場聞名遐邇,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該市玉器市場品種齊全,款式多樣,能夠生產加工低、中、高檔不同系列產品。這里的玉器種類主要有擺件、玩件、掛件和飾件。擺件如傳統人物、歷代美人、觀音、佛像;掛件如花卉件、花鳥蟲魚等各類動物;飾件如玉鐲、玉扣、玉珠、旦面、介子、杏心等。四會玉器產品不僅種類齊全,而且工藝水平精湛,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玉雕佳作層出不窮,如英雄長伴、八仙賀壽,猴子獻桃、五子運財、觀音坐蓮等作品成為玉雕珍品,滿足了不同客商的需要。有一種用玉做成的酒杯,不僅形態優美,而且有美化酒的功能,能改變酒的結構,使酒變得醇厚香甜,軟綿適口,王翰的《涼州詞》里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詩句,說的就是這種類型的酒杯。 四會有著悠久的玉器加工歷史,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政府就鼓勵和引導興辦了一批玉器加工廠,隨後,從事玉器加工的隊伍逐步壯大,70年代初,面對四會玉器加工從業人員眾多、組織不強等狀況,政府組建了四會工藝廠,招收一批民間玉雕老藝人以及掌握基本雕刻技術的男女青年200多人,組成技術骨幹,並廣招學徒,放手發展。同時,工廠通過技術骨幹互相切磋、交流,彼此學習,以老帶新,互相促進,玉雕技術水平大大提高,由原來只能加工生產傳統的低檔產品提升到因材設計、因材施藝的較高檔工藝品生產。四會工藝廠一度成為全省小有名氣的玉雕工藝廠。改革開放以來,面對蓬勃發展的玉器加工行業,該市先後建設了長3000多米、容納600多個銷售鋪位的玉器街;規模較大的"四會玉器城";專業化的大市場天光墟。還成立了四會玉器商會,逐步引導玉器行業向市場化、規模化、行業化方向發展。
不清出任何與樂器有關的
⑽ 古人常說「琴棋書畫」,那麼歷史上有哪些琴藝很厲害的人物呢
我認為琴棋書畫中的琴大概是指古琴吧。原本古琴有五根琴弦,加了兩根成為了七根。琴棋書畫行在四者之首,可見古人是非常重視古琴的。當然,歷代中都出過很多優秀的彈琴者。
我們曾學過一篇文章是伯牙與鍾子期。伯牙是春秋戰國時的人,他談的琴也非常的厲害,有一種高山流水的感覺。
郭沔是南宋浙派古琴的創始人。他創作了「泛滄浪」「飛鳴吟」「秋雨」「步月」等很多琴曲。而《瀟湘水雲》一曲則成為流傳至今的著名作品。也是近代最受歡迎的琴曲之一。
《瀟湘水雲》一曲藉助瀟湘河流,雲水蒼茫的景色,抒發了山河破碎,身世飄零的感慨。旋律開闊,跌宕起伏。他無論是思想內容,曲式結構,技術技巧都比較完善。至今不失為琴家絕唱被眾多琴家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