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典名曲《十面埋伏》描述的是哪場戰役
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1)古曲十面埋伏哪段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十面埋伏》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斗場景的琵琶音樂。
樂曲由來
傳統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關於《十面埋伏》產生於何時迄今尚無定說,曲譜最早見於《華秋萍琵琶譜》(1819)。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一文中記述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
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後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埋伏》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目都有所不同。如:《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 《李氏譜》名《睢陽平楚》,隋秦漢子作;一名《睢陽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調》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② 琵琶大麴<十面埋伏>講述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這個典故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 公元前年10月,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的南邊,劉邦下令暫停追擊,派出使者與韓信、彭越等人聯絡,許諾日後與他們共分天下,並把臨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給他們。果然,使者紛紛回報,諸侯即將發兵。不久,各路諸侯出兵,攻擊項羽軍隊,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項羽軍隊不斷收縮,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諸侯軍隊蜂擁而至,把項羽軍隊重重包圍了起來。 漢軍「十面埋伏」,形如天網,楚軍固守垓下,勢如鳥雀。此刻,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斗;劉邦軍的進攻捷報頻傳。 垓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戰就這樣展開了。 為了進一步動搖和瓦解楚軍,一天夜裡,劉邦要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聽了,益發懷念自己的家鄉。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軍帳里喝酒。他—面喝酒、一邊激昂慷慨地唱起歌來,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據說他的愛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拔劍自刎而死。項羽見大勢已去,帶了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南逃。第二天天亮,劉邦發覺項羽突圍而去.便派灌嬰帶領五千騎兵追連趕。 項羽渡過淮河,繼續跟隨他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到陰陵(在今安徽定遠縣四北),迷了路,陷進湖沼地帶,被漢軍追及。項羽領兵且戰且退,退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只剩下二十八名士兵。河邊正停靠著一條小船。烏江亭長請他上船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接著對亭長說:「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若非吾故人乎?」呂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此項王也。」項羽便說道:「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說完就自刎而死了。 有的學者認為,「十面埋伏」發生在徐州的九里山。因為《水滸傳》中分明寫著:「九里山前擺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所以時至今日,徐州人仍然認為城北「九里山」為漢兵「十面埋伏」的戰場。在「九里山」的山上,曾經有「磨旗石」,傳說是劉邦的大將樊噲插旗、指揮軍隊的地方。在「九里山」的山下,有村名「八里屯」,傳說是漢王屯兵的地方。而徐州的城東,有一座子房山,相傳,是以劉邦的大臣張良的名字命名,張良在這兒深夜吹簫,瓦解了楚軍鬥志。
③ 求《十面埋伏》的歷史典故
「十面埋伏」是四面八方廣布伏兵的意思,表現一種不可逆轉的軍事態勢。這個典故出自楚專漢相爭這場屬戰爭。
漢高帝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10月,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的南邊,劉邦下令暫停追擊,派使者命韓信、彭越與自己在固陵會師,聯合追擊項羽。此後的作戰形勢,基本上構成了對項羽軍「十面埋伏」的戰略包圍。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五、六十萬漢軍重重包圍,項羽十萬楚軍節節敗退,退至距彭城東南八十公里的垓下時,就寸步難行了。
通過三年多的楚漢相爭,漢王劉邦終於取得了軍事上的絕對優勢。漢軍「十面埋伏」,形如天網,楚軍固守垓下,勢如鳥雀。此刻,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斗;劉邦軍的進攻捷報頻傳。
垓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十面埋伏」的戰爭就這樣展開了。
④ 歌曲《十面埋伏》的創作背景內容是什麼
《十面埋伏》是在陳奕迅宣布結束與英皇合作的背景下,黃偉文聽到陳奕迅的嗓音一時產生靈感並結合陳奕迅的曲風所創造出來的。
歌詞如下:
聞說你時常在下午 來這里寄信件
逢禮拜留連藝術展 還是未間斷
何以我來回巡邏 偏仍然和你擦肩
還仍然在各自宇宙 錯過了春天
只差一點點即可以再會面
可惜偏偏剛剛擦過 十面埋伏過 孤單感更赤裸
總差一點點先可以再會面
彷佛應該一早見過 但直行直過
只差一個眼波 將彼此錯過
遲兩秒搭上地下鐵 能與你碰上么
如提前十步入電梯 誰又被錯過
和某某從來未預約 為何能見更多
全城來撞你 但最後處處有險阻
只差一點點即可以再會面
可惜偏偏剛剛擦過 十面埋伏過 孤單感更赤裸
總差一點點先可以再會面
彷佛應該一早見過 但直行直過
只等一個眼波
軌跡改變角度交錯 寂寞城市又再探戈
天空閃過燦爛花火 和你不再為愛奔波
總差一點點先可以再會面
悔不當初輕輕放過 現在懲罰我 分手分錯了么
分開一千天 天天盼再會面
只怕使你先找到我 但直行直過
天都幫你去躲 躲開不見我
(4)古曲十面埋伏哪段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十面埋伏》是香港歌手陳奕迅演唱的一首歌,由黃偉文作詞,郭偉亮作曲,收錄於2003年發行的粵語專輯《Live For Today》。此歌也是西門子手機的廣告曲。
《Live For Today》中由陳奕迅親自參與監制,並找來多位音樂人陶喆、Eric Kwok及梁翹柏等創作11首歌,其中《幸災樂禍》更遠赴美國錄音及混音。專輯中的歌曲名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像專輯名《Live For Today》。
2003年,陳奕迅父親捲入了官司,和女友的感情也多次傳出有變,年中推出的粵語專輯《LiveForToday》里有兩首好作品,一首是主打歌《十面埋伏》一首是最近熱播電視劇的主題歌《歲月如歌》。
⑤ 音樂名作《十面埋伏》有哪些歷史背景
琵琶曲《十面來埋自伏》(簡稱《十面》,又名《淮陰平楚》),是根據公元前202年,楚漢在垓下決戰時,漢軍擊敗楚軍這一歷史事實集中概括寫成的。
據明代王猷定(1598~1662)《四照堂集》所記載:「《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非,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這些描寫與《十面埋伏》的音樂意境極為相似,可以斷定,《楚漢》即《十面埋伏》之前身。
清代華秋蘋編的《琵琶譜》中收入的《十面》,是《十面埋伏》的最早版本。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王君錫傳譜、李芳園編《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亦收此曲,更名為《淮陰平楚》,雖記為隋代秦漢子作,歷史上實無秦漢子其人。所以,如同很多民間音樂一樣,《十面埋伏》的作者仍屬「實無考證」之列。
⑥ 十面埋伏歷史成語故事
公元前202年10月,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版的南邊,劉邦權下令暫停追擊,派出使者與韓信、彭越等人聯絡,許諾日後與他們共分天下,並把臨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給他們。果然,使者紛紛回報,諸侯即將發兵。不久,各路諸侯出兵,攻擊項羽軍隊,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項羽軍隊不斷收縮,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諸侯軍隊蜂擁而至,把項羽軍隊重重包圍了起來。
⑦ 在古典名曲《十面埋伏》中,這是記錄的哪一場著名的戰役
楚漢戰爭垓下決戰。
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回垓下之戰。垓下之戰,漢答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
垓下之戰,是楚漢之爭中起決定性的戰役,垓下之戰,劉邦勝利,項項羽烏江自刎,至此以後劉邦開始了漢王朝的統治。
⑧ 十面埋伏的成語故事 歷史典故出自哪兒
【成語來】: 十面埋伏
【拼音】: shí mià源n mái fú
【解釋】: 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指周圍布置了重重埋伏。
成語典故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韓信屬於楚軍的行列,曾經多次參加戰爭,但是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後來楚軍由項羽指揮,可是項羽卻不肯重用韓信,因此他決定到劉邦領導的漢軍中找出路。韓信本來就不是什麼出名人物,所以到了漢軍中間他還是沒有機會,等了很長一段時間,可是還是沒有任何音訊,最後又無奈又生氣的韓信只好不告而別。漢軍大將蕭何知道韓信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立刻快馬加鞭把韓信給追了回來,然後又稟告漢王讓韓信做了大將。
韓信做了大將後,取得了關中的三秦之地,當韓信打敗齊國的同時,漢王正被楚霸王項羽逼得走投無路,這時韓信要求做齊王,漢王無奈只好答應,韓信率軍三十萬攻佔了蘇北,把項羽的楚軍圍在垓下,還專門針對項羽的驍勇採用了步步為營、的戰術,終於打敗了項羽的楚軍。
⑨ 簡介十面埋伏的由來和故事
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個段落,都標題可歸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營」全曲序引,表現出征前的金鼓戰號齊鳴,眾人吶喊的激勵場面。音樂有散漸快,調式的復合性及其交替轉換,更使音樂增加不穩定性。
(2)「吹打」。
(3)「點將」主題呈式,用接連不斷的長輪指手法(但輪一句輪一拂輪)和「扣、抹、彈、抹」組合指法,表現將士威武的氣派。
(4)「排陣」。
(5)「走隊」音樂與前有一定的對比,用「遮、分」和「遮、劃」手法進一步展現軍隊勇武矯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 表現決戰前夕夜晚,漢軍在該下伏兵,氣象寧靜而又緊張,為下面兩段作鋪墊。
(7)雞鳴山小戰 楚漢兩軍短兵相接,刀槍相擊,氣息急促,音樂初步展開。
(8)九里山大戰 描繪兩軍激戰的生死搏殺場面。馬蹄聲、刀戈相擊聲、吶喊聲交織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劃、排、彈、排」交替彈法,後用拼雙弦、推拉等技法,將音樂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項王敗陣。
(10)烏江自刎 先是節奏零落的同音反復和節奏緊密的馬蹄聲交替,表現了突圍落荒而走的項王和漢軍緊追不舍的場面;然後是一段悲壯的旋律,表現項羽自刎;最後四弦一「劃」後急「伏」(又稱「煞住」),音樂嘎然而止。
原曲還有:
(11)眾串凱。
(12)諸將爭功。
(13)得勝回營。衛仲樂先生的演奏指「自刎」止,後三段刪去不奏。今日諸家大多承用此法。
整曲來看,又有「起、承、轉、合的」布局性質。第一部分含五段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為「轉」部,第三部分含二段為「合」部。
⑩ 十面埋伏是根據什麼歷史故事來完成的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