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名字中帶祥字的歷史人物
你好!
漢代的王祥卧冰求鯉
明代的文天祥絕不降元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貳』 名字中間帶烺字的歷史人物
於 烺(1903-1940) ,掖縣抄抗日民主政府縣長。襲 字炳齋。山東省文登市大水泊鎮井南村人。 在省立第八中學讀書時,因參加五四運動,被開除學籍。後去濟南市私立正誼中學讀書,期間加入國民黨。在柘楊山南被槍殺。1985年5月13日,中共煙台市委發出72號文件,為其平反昭雪,恢復名譽,並恢復黨籍,充分肯定了他對創建膠東革命根據地作出的貢獻。
『叄』 中國歷史名人名字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3、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贊為古今之盛軌, 後世眾多文藝作品也多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之紀念。
4、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另說淮陰區)人。
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梁、項羽,未得到任用。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經蕭何保為大將,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
劉邦兵敗於彭城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平定魏國。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劉邦收其精兵後背水一戰擊敗趙國,派人降服燕國。
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奇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劉邦成皋兵敗奪其精兵後,奉命攻打齊國,並於濰水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
韓信攻打楚國,項羽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劉邦聽從張良、陳平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失敗。
漢五年,帶兵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死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 因人誣告貶為淮陰侯。呂後與蕭何合謀, 誘殺於長樂宮鍾室,夷滅三族。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聯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5、關漢卿
關漢卿(1234年以前-約1300年),原名不詳,字漢卿,號已齋(又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
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最著名的是《竇娥冤》。
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一枝花·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為「曲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韓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漢卿
『肆』 哪個歷史人物名字里有潤字
錢驍成:名字帶「潤」字的歷史人物很多,比如:毛澤東,字潤之,又名:毛潤之;杜潤生......等等。
『伍』 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
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論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2、孫武(約公元前535-?),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3、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名政(正),嬴姓秦氏,又名趙政(趙正。先秦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秦莊襄王之子,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戰國末期秦國君主、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4、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5、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在後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詩人杜甫也有贊揚諸葛亮的《蜀相》名篇傳世。
6、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曾出現另一個民間起義的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陸』 中國歷史名人中,名字里帶有"信"或『義』字的嗎
李信,生卒年不詳,字有成,槐里(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專將領。李信在滅燕國之戰屬中立有大功,並參與滅齊之戰。
韓王信(?-前196),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
鮑信(151年-192年),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人。東漢末年濟北相,討伐董卓的諸路人馬之一。
石守信(928年-984年) ,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北宋開國將領。
李義府(614年-666年),瀛州饒陽(今河北饒陽)人,唐朝宰相。
史朝義(?—763年),突厥人,生於寧夷郡,史思明長子,是安史之亂的領導者之一。
張全義(852年-926年),初名居言,又名宗奭(朱溫賜名),字國維。唐末至五代時期將領。
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柒』 中國所有名人名字大全
2019-05-07
聊聊
春秋:齊桓公(小白)、管仲、隰朋、鮑叔牙、易牙、豎刁、鄭庄公(寤生)、太叔段、祭足、潁考叔、公子糾、宮之奇、公孫無知、晉文公(重耳)、狐突、狐偃、狐毛、介子推、里克、邳鄭、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石碏、石厚、州吁、鄭突、鄭忽、老子、孔子、孫武、左丘明、伍子胥、范蠡、西施、勾踐、闔閭、夫差、文種、專諸、要離、慶忌、吳王僚、伊尹、燭之武、公子光、魏舒、晏嬰、慶父 戰國:樂毅、吳起、孫臏、龐涓、廉頗、趙牧、趙奢、趙括、項燕、田單、韓非、荀子、莊子、墨子、惠子、孟子、燕丹、荊軻、高漸離、樊於期、孟嘗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鄒忌、白起、商鞅、李悝、藺相如、屈原、魏斯、樂羊、西門豹、孔伋、楊朱、聶政、申不害、屍佼、趙武靈王、匡章、淳於髡、張儀、蘇秦、田辟疆、田忌、鬼穀子、甘德、石申、李冰、扁鵲、范雎、蔡澤、郭隗、唐蔑、宋玉、觸龍、毛遂、魯仲連、公孫龍
秦:嬴政、呂不韋、李斯、尉繚、王翦、王賁、李信、蒙驁、蒙武、蒙恬、嬴扶蘇、嬴胡亥、趙高、章邯、司馬欣、董翳、李由、甘羅、嫪毐、陽泉君、嬴子嬰、嬴成矯、徐福、盧生、陳勝、吳廣、項梁、項羽、張良、韓信、蕭何、劉邦、陳平、周勃、夏侯嬰、曹參、范增、項伯、項庄、樊噲、英布、彭越、熊心(楚懷王)、龍且、酈食其、鍾離昧、周殷、灌嬰、周章、魏咎、趙歇、田儋、田臧、李歸、鄧說、伍徐、張賀、庄賈、朱雞石、余樊君、王離、陳余、張耳、宋義、涉間、蘇角、李左車、田榮、殷通
漢:劉邦、蕭何、曹參、韓信、張良、英布、周勃、周亞夫、呂雉、呂祿、呂產、陳平、灌嬰、灌夫、郅都、寧成、張湯、東方朔、劉徹、劉啟、劉安、衛青、衛子夫、霍去病、霍光、劉賀、田蚡、竇嬰、蘇建、蘇武、司馬相如、卓文君、司馬談、司馬遷、揚雄、李廣、李陵、王莽、趙飛燕、趙合德、劉秀、馬援、鄧禹、吳漢、蓋延、趙破奴、張騫、劉細君、王昭君、梁冀、陳蕃、竇武、何進、盧植、皇甫嵩、朱雋、班超、班固、班昭、董卓、蔡邕、袁紹、袁術、鄭玄、張衡、賈誼、晁錯、郭解、劇孟
三國: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黃忠、馬超、魏延、法正、龐統、周瑜、司馬懿、徐庶、曹丕、曹植、曹彰、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滿寵、蔣濟、韓浩、陳群、張遼、徐晃、許褚、典韋、張郃、於禁、樂進、李典、曹仁、文聘、張燕、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敦、夏侯淵、夏侯霸、夏侯威、姜維、魯肅、呂蒙、陸遜、張昭、張紘、虞翻、丁奉、徐盛、陳武、潘璋、甘寧、太史慈、蔣欽、周泰、董襲、駱統、廖化、馬謖、王平、蔣琬、劉禪、孫亮、凌統、費禕、諸葛瑾、公孫淵、鄧艾、鍾會、諸葛恪、司馬師、司馬昭、孫皓、曹髦
晉:司馬炎、司馬衷、賈充、賈南風、王祥、羊祜、王渾、王浚、陸機、陸雲、周處、劉琨、謝逖、陶侃、孫秀、劉淵、石勒、石虎、王彌、苟晞、潘岳、石崇、左思、王覽、王導、嵇康、阮籍、阮咸、劉伶、王戎、杜預、荀勖、何曾、張華、司馬攸、司馬瑋、司馬亮、司馬倫、司馬冏、司馬穎、司馬顒、司馬乂、司馬越、段匹磾、張寔、劉曜、劉聰、司馬睿、王羲之、王獻之、桓溫、謝安、謝玄、謝道韞、桓玄、苻堅、姚萇、慕容垂、陶淵明、王敦、司馬道子、孫恩、謝琰、王恭、殷仲堪、瘐楷、盧循、徐道覆、王猛
南北朝: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元雍、元琛、元暉、法慶、爾朱榮、酈道元、劉裕、劉義隆、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劉義康、劉湛、宇文泰、高歡、高洋、宇文覺、高長恭、蕭道成、袁粲、褚淵、劉秉、蕭衍、蕭統、陳霸先、陳叔寶、謝靈運、楊大眼、元英、邢杲、萬俟丑奴、阮孝緒、王筠、蕭寶卷、陳慶之、蕭子雲、蕭子顯、楊炫之、蘇綽、祖沖之、賀拔岳、賀拔允、賀拔勝、侯景、魏收、王僧辯、蕭繹、庾信、宇文護、斛律光、顧野王、江總、綦毋懷文、顏之推、施文慶、沈客卿
隋:楊堅、楊廣、楊勇、翟讓、李密、楊素、楊玄感、獨孤皇後、賀若弼、韓擒虎、牛弘、史萬歲、宇文愷、楊玄感、宇文述、何妥、何稠、裴矩、陳棱、宇文化及、楊林、王世充、宇文智及、宇文成都、陰壽、劉焯、李春、楊俊、楊秀、楊諒、盧思道、操天成、明克讓、虞慶、鄭譯、梁士彥、宇文善、竇榮定、長孫冕、高穎、智永禪師、伍建章、伍雲召、伍天錫、魚俱羅、邱瑞、定彥平、魏文通、新文禮
唐:李淵、李世民、侯君集、李靖、魏徵、房玄齡、杜如晦、柴紹、程知節、尉遲恭、秦瓊、長孫無忌、李存恭、封德彝、段志玄、劉弘基、徐世績、李治、武則天、太平公主、韋後、李隆基、楊玉環、王勃、陳子昂、盧照鄰、楊炯、王之渙、安祿山、史思明、張巡、雷萬春、李白、高力士、杜甫、白居易、王維、孟浩然、杜牧、李商隱、郭子儀、張易之、張昌宗、來俊臣、楊國忠、李林甫、高適、王昌齡、孫思邈、玄奘、鑒真、高駢、狄仁傑、黃巢、王仙芝、文成公主、松贊干布、薛濤、魚玄機、賀知章、李泌、韓愈、柳宗元、上官婉兒 五代十國:朱溫、劉仁恭、丁會、李克用、李存勖、葛從周、王建、劉知遠、石敬瑭、郭威、柴榮、孟昶、荊浩、劉彟、張及之、杜宇、高季興、喻皓、歷真、李茂貞、朱友珪、朱友貞、劉守光、盧文進、李嗣源、馮行襲、康義誠、薛貽矩、朱弘昭、馮贇、李存孝、霍存、張歸霸、張延壽、氏叔琮、朱瑾、朱珍、張存敬、牛存節、李罕之、樂從訓、王師范、康懷英、王彥章、時溥、秦宗權、史懿、蘇逢吉、楊邡、桑維漢、耶律德光、安重榮、邊光范、袁繼忠、李筠、薛懷讓 宋:趙匡胤、趙匡義、石守信、慕容延釗、曹彬、潘美、趙普、楊業、田重進、王禹偁、林逋、楊延昭、楊文廣、包拯、狄青、寇準、范仲淹、司馬光、歐陽修、蘇軾、蘇轍、王安石、呂惠卿、曾布、曾鞏、蘇洵、宋江、方臘、岳飛、秦檜、韓世忠、梁紅玉、趙構、朱熹、柳永、黃庭堅、秦觀、晏殊、晏幾道、陸游、辛棄疾、魏良臣、李清照、唐婉、史彌遠、韓佗胄、賈似道、丁大全、文天祥、陸秀夫、高俅、蔡京、楊戩、童貫、張叔夜、韓錡、岳雲、張憲、梅堯臣、蘇舜欽、呂文煥、呂文德、楊幺、沈括
元:鐵木真、術赤、窩闊台、察合台、拖雷、忽必烈、博爾術、博爾忽、木華黎、赤老溫、歐陽貞、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鄭光祖、周德清、夏鎮、蒙哥、土土哈、床兀兒、不花帖木兒、燕鐵木兒、撒敦、唐其勢、泰不花、王保保、伯顏、脫脫、陳也先、倪雲林、司居敬、速渾察、相威、黃道婆、圖帖睦爾、雪別台、劉傑、楊瓊、鄭露、明玉珍、劉福通、陳友諒、陳友定、張士誠、徐壽輝、柯九思、彭瑩玉、倪文俊、張必先、張定邊、妥歡貼睦爾(元順帝)、趙孟頫、管道升、康里脫脫、魯明善、汪汝懋、張雨、賽典赤·贍思丁、盛懋、黃公望、察罕鐵木兒、亦黑迭兒丁、也里迷失、王開
明:朱元璋、劉基、宋濂、高啟、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鄧愈、湯和、沐英、馮勝、朱亮祖、傅友德、朱允炆、朱棣、鄭和、鐵鉉、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唐賽兒、唐寅、文徵明、祝枝山、周文賓、馮夢龍、吳承恩、湯顯祖、戚繼光、嚴嵩、嚴世蕃、胡宗憲、俞大猷、譚綸、海瑞、李時珍、徐霞客、宋應星、王守仁、高拱、張居正、馮保、徐階、王振、劉瑾、魏忠賢、崇禎皇帝、正德皇帝、天啟皇帝、王承恩、陳圓圓、張獻忠、李自成、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毛文龍、王世貞、顧起元、何可綱、趙率教、祖大壽、丘睿、柳如是、李香君、鄧子龍、徐渭、王抒、楊大中、方孝孺、齊泰、黃子澄
清:皇太極、順治、多爾袞、孝庄、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康熙、洪承疇、吳三桂、范仁寬、納蘭明珠、索額圖、姚啟聖、施琅、尚可喜、耿精忠、雍正、年羹堯、隆科多、李衛、乾隆、紀曉嵐、劉墉、和紳、和琳、阿貴、福康安、張廷玉、周培公、熊賜履、李光地、陳廷敬、於成龍、南懷仁、湯若望、林則徐、關天培、嘉慶、道光、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林鳳翔、李開芳、陳玉成、李秀成、田文鏡、洪宣嬌、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慈安、奕昕、左宗棠、曾國藩、曾國荃、劉永福、李鴻章、榮祿、張之洞、李蓮英、鄧世昌、丁汝昌、曹雪芹
中國歷史名人大全, 周武王姬發 周幽王 勾踐 夫差 商鞅 嬴政賈夫人 姜子牙 黃飛虎 周文王 李靖 比干 聞太師 姜後 伯邑考 費仲 紂王 齊桓公 姜小白 楚莊王 羋侶 秦穆公 嬴任好 宋襄公 子茲甫 范蠡 鄭庄公 姬寤生 吳王 闔閭 孔子 孫武 魯班 周呂尚 劉邦 劉徹 王莽 霍光 曹參 英布 盧綰 彭越 虞詡 王允 李膺 梁冀 李固 劉濞 晁錯 淳於長 霍光 張騫 桑弘羊 賈誼 陳平 張良 蕭何 周亞夫 陳湯 班超 霍去病 竇嬰 衛青 鄧禹李廣利 李廣 韓信 竇憲 東方朔 耿弇 周勃 鄧禹 寇恂 賈復 吳漢 項羽 虞姬 范增 丁 儀(正禮) 丁 奉(承淵) 丁 原(建陽) 丁 謐(彥靖)關羽(雲長) 丁 廙(敬禮) 於 禁(文則) 士孫瑞(君榮) 山 濤(巨源) 衛 瓘(伯玉) 馬 磾(翁叔) 馬 良(季常) 馬 忠(德信) 馬 超(孟起) 馬 謖(幼常) 馬 騰(壽成) 王 允(子師) 王 雙(子全) 王 平(子均) 王 匡(公節) 王 戎(睿沖) 王 觀(偉台) 王 甫(國山) 王 連(文儀) 王 沈(處道) 王 肅(子雍) 王 修(叔治) 王 渾(玄沖) 王 路(文舒) 王 頎(孔碩) 王 祥(休徵) 王 朗(景興) 王 基(伯輿) 王 謀(元泰) 王 粲(仲宣) 王 睿(土治) 韋 康(元將) 太史慈(子義) 毛 玠(孝先) 公孫度(升濟) 公孫瓚(伯圭) 文 欽(仲若) 文 聘(仲業) 尹 奉(次曾) 鄧 艾(土載) 鄧 芝(伯苗) 鄧止颺(玄茂) 孔 伷(公緒) 孔 昱(世元) 孔 融(文舉) 母丘甸(子邦) 母丘儉(仲恭) 甘 寧(興霸) 左 慈(元放) 盧 植(子干) 申 耽(義舉) 田 豐(元皓) 田 疇(子泰) 田 豫(國讓) 史 渙(公劉) 樂 進(文謙) 馮 習(休元) 司馬師(子元) 司馬防(建公) 司馬炎(安世) 司馬昭(子尚) 司馬儁(元異) 司馬朗(伯達) 司馬望(子初) 司馬徽(德操) 司馬懿(仲達) 邊 讓(文禮) 吉 穆(思然) 吉 邈(文然) 畢 軌(昭先) 呂 布(奉先) 呂 范(子衡) 呂 凱(季平) 呂 岱(定公) 呂 虔(子恪) 呂 據(世議) 呂 蒙(子明) 朱 雋(公偉) 朱 然(義封) 伍 孚(德瑜) 伍 瓊(德瑜) 任 峻(伯達) 華 陀(元化) 華 歆(子魚) 華 核(永先) 伊 籍(機伯) 向 朗(巨達) 全 琮(子璜) 劉 巴(子初) 劉 永(公壽) 劉 協(伯和) 劉 先(始宗) 劉 邠(令元) 劉 劭(孔才) 劉 表(景升) 劉 岱(公山) 劉 備(玄德) 劉 放(子棄) 劉 寵(祖榮) 劉 勛(子台)
劉 曄(子揚) 劉 陶(子奇) 劉 理(奉孝) 劉 焉(君郎) 劉 琰(威碩) 劉 禪(公嗣) 劉 虞(伯安) 劉 廙(恭嗣) 劉 璋(季玉) 劉 繇(正禮) 劉 瑢(文衡) 劉 馥(元穎) 羊 祜(叔子) 關 羽(雲長) 許 允(土宗) 許 攸(子遠) 許 劭(子將) 許 靖(文休) 許 褚(仲康) 許 慈(仁篤) 孫 禮(德達) 孫 匡(季佐) 孫 權(仲謀) 孫 休(子烈) 孫 觀(仲台) 孫 堅(文台) 孫 和(子孝) 孫 河(伯海) 孫 亮(子明) 孫 桓(叔武) 孫 峻(子遠) 孫 資(彥龍) 孫 乾(公祜) 孫 皓(亢宗) 孫 皎(叔明) 孫 翊(叔弼) 孫 綝(子通) 孫 策(伯符) 孫 登(子高) 孫 瑜(仲異) 劉 靜(幼台) 孫 韶(公禮) 邯鄲淳(子叔) 嚴 畯(曼才) 社 預(元凱) 社 襲(子緒) 杜 瓊(伯瑜) 杜 微(國輔) 楊 儀(威公) 唐 阜(義山) 楊 修(德祖) 楊 洪(季休) 楊 彪(文先) 楊 暨(休先) 李 嚴(正方) 李 典(曼成) 李 勝(公昭) 李 恢(德昂) 孝 通(文達) 李 福(孫德) 李 撰(欽仲) 吾 粲(孔休) 邴 原(根矩) 來 敏(敬達) 步 騭(子山) 吳 質(季重) 岑 晊(公孝) 何 進(遂高) 何 宗(彥英) 何 晏(平叔) 何 曾(穎老) 何 顒(伯求) 應 劭(仲遠) 辛 毗(佐治) 辛 敞(泰雍) 宋 忠(仲子) 張 飛(翼德) 張 遼(文選) 張 休(叔嗣) 張 華(茂先) 張 紘(子綱) 張 茂(彥林) 張 松(永年) 張 郃(雋乂) 張 承(仲嗣) 張 南(文進) 張 昭(子布) 張 津(子雲) 張 特(
『捌』 名字好聽的歷史人物
名字好聽的歷史人物:文天祥
戚繼光,林則徐,岳飛,關羽
……
『玖』 請問在千千萬萬個中國歷史人物當中,名字後面有個「和」字的有誰
趙和
和,後唐明宗朝為西川雲州使。
金和
金和,字弓叔,一字亞匏,上元人。貢生。有《來雲閣詩稿》。
來和
和字弘順,京兆長安人。周初,為夏官府下士,累遷少卜上士,賜爵安定鄉男。遷畿伯下大夫,進封洹水縣男。大象中,拜儀同。隋受禪,進爵為子。開皇末,進位開府。
釋道和
釋道和(1057~1124),俗姓潘,興化仙遊人。住真州長蘆寺、成都金繩禪院。稱祖照道和禪師。為青原下十三世,法雲本禪師法嗣。徽宗宣和六年卒,年六十八。
孫和
和,陳留人。泰始中為太子中庶子,出為遼東太守。
虞和
虞和,南朝齊藏書家、書法家。餘姚人。少好學。家多藏書。然家貧屋漏,唯恐浸濕墳典,乃舒被以蓋書,書獲全而被大濕。時人比以高風。與司馬憲、袁仲明、孫銑等人皆以學稱。官至中書侍郎、廷尉。精於書法,古今妙跡,五體皆通。
查善和
查善和,字用咸,號東軒,宛平人。
胡用和
胡用和,天門山人。由元入明,其生平不詳。
藍采和
藍采和,不知何時人。常衣破藍衫,六銙黑木腰帶。一腳著靴,一腳跣行。夏則衫內加絮,冬則卧於雪中,氣出如蒸。每行歌城市乞索,持大拍板踏歌,似狂非狂。歌詞極多,率皆仙意。以錢與之,或散失,亦不顧。見貧人,即與之,及與酒家。後踏歌於濠梁間酒樓,乘醉輕舉,雲中擲靴、衫、腰帶、拍板,冉冉而去。
李少和
李少和,永嘉人。住大羅山白鹿洞。太宗、真宗嘗召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賜額。
劉彥和
劉彥和,哲宗時人。
林懋和
林懋和,明藏書家、文學家。字惟介。閩縣人。6歲喪父,家赤貧,好讀書,伯父任會稽縣令,多次勸他不要以讀書誤事,不聽,讀書更加勤奮。後遷居於姑母家,攜帶經書隨往,姑母又不喜歡,而姑父視為才子,並借給圖書。嘉靖二十年中進士,入翰林為庶吉士,官廣東左布政使。苦於幼時讀書難,遂將官俸之資,一半用以購書,遂藏書數萬卷。年老辭官後,乃閉戶遍覽。喜詩文,為文秀麗典則。年80餘卒。
王彥和
王彥和,號鷗盟先生,崇德人。有詩名於高宗紹興間。晚年貧甚,病卧馬頭村,楊冠卿為作文丐於朋從。
沈和
沈和,字和甫。生年不詳。杭州人。其生父早逝,母再嫁黃姓。元代後期知名曲家黃天澤即其同母異父弟。後寓居江州。對功名利祿相當淡薄,則其曾出仕為官,或即官於江西,後可能辭官隱居。其能詞曲、善書法、通音律。
顧和
和字君孝,榮族子。王導為揚州,辟從事,累遷司徒掾;尋為長水校尉東海王沖主簿。永昌初,除司徒左曹掾。太寧初,王敦請為主簿,遷太子舍人、車騎參軍、護軍長史。王導為揚州,請為別駕,遷散騎侍郎。司空郄鑒請為長史,領晉陵太守。咸康初拜御史中丞,遷侍中,轉吏部尚書,徙領軍將軍、太常卿、國子祭酒。康帝時遷尚書僕射,更拜銀青光祿大夫,領國子祭酒,遷尚書令。太和七年遜位,拜左光祿大夫。卒贈侍中司空,謚曰穆。有集五卷。
李基和
李基和,字協萬,號梅崖,漢軍旗人。康熙癸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知縣,官至江西巡撫。
錢和
錢和,北宋藏書家。錢塘九里松人。字岊仲。官至秘閣,知荊南府。以藏書多而知名。曾建藏書閣為「傑閣,」蘇軾曾閱覽過他的藏書,遂提筆為他書寫門額為「錢氏書藏」。
邱和
邱和,字國瑞,崇安人。寧宗慶元二年進士,調光澤縣主簿。以時事日非,與從弟善相約棄官歸。
危和
危和(1166~1229),字應祥,號蟾塘,又號閑靜居士,臨川人。稹弟。寧宗開禧元年進士。嘉定七年於上元主簿任立祠祀程顥。知德興縣。理宗紹定二年卒,年六十四。
蕭和
和,爵里未詳。
張憲和
張憲和,字聞惺,平湖人。咸豐己未舉人,歷官武岡知州。
張孝和
張孝和,太宗淳化時關中人。
朱沖和
朱沖和,錢塘酒徒,與張祜同時。
祖惟和
祖惟和,宋遺民,就作品觀察,似為蘇州道士。
郭廣和
郭廣和,徽宗大觀四年通判金州。
李景和
李景和,湖口人。太宗淳化三年進士。
李仲和
仲和,開元時擢書判拔萃科。
李宗和
宗和,貞元九年進士。
陸法和
法和不知何許人,有道術,在梁以破任約武陵王紀功為都督郢州刺史,封江乘縣公,加司徒。元帝敗滅,舉州入齊,為大都督、太尉,荊州刺史、安湘郡公,入朝再為太尉,無疾而死。文宣令開棺視之,空棺而已。
翁同和
翁同和,(1830~1904)清末政治家、書法家、藏書家。字聲甫,一作笙家、號叔平,一號韻齋、瓶生、瓶廬等。江蘇常熟人。咸豐進士。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師傅。歷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在政治、軍事上支持張之洞,反對李鴻章。戊戍變法時,向光緒帝薦康有為,支持維新派。變法第4天,慈禧太後命光緒帝將他開缺回籍。變法失敗後,將他革職,不久病死。
薛利和
薛利和,字天益,興化人。仁宗景佑五年進士。歷知春、潮、韶三州。累遷屯田員外郎。神宗熙寧間,通判廣州。
楊紹和
楊紹和,(1830~1875)清藏書家。字彥合,號勰卿。山東聊城人。楊以增子,官戶部郎中。同治四年進士,擢右贊善轉侍講,任翰林院編修。父以藏書富聞名,創「海源閣」。他亦專心於收藏圖書,曾收有怡親王弘曉的後裔端華所藏之書及黃丕烈、汪士鍾等人舊藏,與瞿氏「鐵琴銅劍樓」南北相鼎峙,時有「南瞿北楊」之稱,為北方圖書之府。
楊承和
承和,穆宗時為內樞密使。
張志和
張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人。年十六,舉明經。肅宗時待詔翰林。後不復仕進,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叟。
趙惟和
趙惟和(978~1013),字子禮,宋宗室燕王德昭第五子。太宗端拱元年授右武衛將軍。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知澄州,四年遷右千牛衛大將軍,六年卒,年三十六。真宗嘗錄其稿二十二軸,親制序,藏於秘閣。
『拾』 名字中間帶祥的名人
孔祥熙 宋靄齡的老公,四大家族孔家人
李祥祥 《中國夢之聲》2013年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