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顏文姜的歷史淵源
博山還流傳著一句話:
寅時娶進顏家女,卯時死了郭家郎。 別尋思這只是一句專話,一輩一輩地屬流傳下來,哪知道這裡面有著多少婦女的冤屈和苦難,可不是幾句話能說到底的。在從前爹娘包辦買賣婚姻的世道里,流傳著 沖喜 的壞風俗,男的病得不中用了,婆家要娶,婦方也得去。那時候,鳳凰山前住著戶姓郭的人家,老兩口有一男一女,給兒子說下了青州府顏家莊的一門親事。未過門的媳婦叫顏文姜。她十九年那年,婆婆想把她娶進門,偏偏在這時候兒子得了重病,眼看就不行了。公公主張把日子往後拖拖,婆婆說: 定下媳婦,買下的馬,這陣不娶還等什麼時候? 兒子病得越重,她娶得越急,還說給兒子沖喜呢!可憐顏文姜早晨進了郭家的門,沒過一個時辰就做了寡婦。她心想,公公婆婆這么大年紀了,小姑又小,自己要是不支撐這個家,叫老人小姑怎麼辦?不管怎樣,不能閃得他們樹倒無蔭。顏文姜不光心地善良,還又能幹勤快,她上侍候公婆,下照看小姑,上炕剪子下炕刀,給一家人做了棉的做單的,做了吃的喝的,真是從早忙到晚,夜裡還推磨到四更。天有陰晴,月有圓缺。可是顏文姜,日接月,月接年的,年頭到年底,總是這樣苦苦地忙活著。
㈡ 淄博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淄博歷史名人
蒲松齡,世界短篇小說之王,所著《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光輝的短篇小說集。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山東淄川人,出身於一個破落的讀書世家。由於受家庭和社會風氣的影響,少年時代就醉心於科舉,19歲時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振一時,但後來卻屢試不第,生活窮困潦倒,不得不以教書授徒為業。72歲時才授例得一名歲貢。正是這種坎坷的生活道路,使他對清王朝黑暗的統治有深刻的體會。為了發泄自已的不滿,他「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駐成孤憤之書」,寫就一代名著《聊齋志異》。這部著作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現行本共有491篇作品,有的作品出自作者的見聞,有的作品是對過去題材的發展和創造,但絕大多數篇章是根據搜集來的民間傳說編寫的。他通過塑一些可受的妖狐鬼怪形象,盡情地鞭撻了腐朽的封建社會和科學制度,熱情地謳歌了自由、個性解放和反封建禮教精神,滿懷激情地贊頌了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揭露了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壓榨。反映社會現實,為勞動人民伸冤,是這部著作最深刻的思想內容之一。
齊桓公(?—前643),名小白,系姜齊第15代國君,在位43年。公元前685年, 齊襄公被殺,小白與公子糾回國爭位,被管仲一箭射中衣帶鉤,幾乎喪命。小白乘勢裝死,騙過管仲,加緊趕路,在高等人的接應下,奪得君位。他應鮑叔牙之諫,從魯國接回管仲,任以國政,尊為仲父;進行改革。他依靠群臣智謀,實行「參其國而伍其鄙」、「作內政而寄軍令」、「相地而衰征」等政策,又即山鑄錢,煮海為鹽,使齊國大治,國富兵強。外交上親鄰國,退還所佔魯國、燕國的土地,討伐淫亂諸侯,一戰即服萊、莒等31國。當時,周室衰微,諸侯強暴,狄人南侵,中原不安,他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幫助燕國打敗山戎;並存邢救衛,制止了戎狄對中原的進攻;又聯合中原諸侯南攻蔡、楚,與楚盟於召陵;還曾平定東周王室的內亂,干預諸侯國君的廢立。前651年舉辦葵丘之會,周襄王派人參加。他在位43年,「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公元前645年,管仲、隰朋等人相繼死去,桓公不聽管仲遺言,又起用佞臣易牙、豎刁、開方三人。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重,三人乘機作亂,桓公被餓死,屍體停放67天才得收斂。齊國由此中落。今臨淄區鄭家溝南二王冢傳為他和齊景公的墓。齊故城西北有高台,名「桓公台」,傳說是他會見諸侯和檢閱兵馬的地方。
鮑叔牙(?—前644)齊人,與管仲為友。以善於知人為後世所稱道。公元前694年,齊襄公淫亂無常,襄公諸弟紛紛外逃。管仲、召忽輔佐公子糾逃往魯國,鮑叔牙輔小白,逃到莒國。公元前685年,齊國內亂,國君被殺,他得到消息,帶小白搶先回國,打敗公子糾,奪得政權。小白即位為桓公,要任他為相。他推辭說:「您要治理齊國,我與高即可勝任;若想稱霸諸侯,非管仲不可。」又說管仲有五大長處,都超過自己。他勸小白別計一箭之仇,請回管仲,委以重任。管仲相齊後,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國政。管仲下世後,鮑叔牙繼管仲為相,周年而歿。後來,鮑叔知人與管鮑之交的故事一直作為美談,流傳於世。管仲曾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淄博歷史名人(古代部分) 1,趙執信 生於康熙元年(1662年)卒於乾隆九年(1744年),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殿試二甲進士, 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升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 2,趙振業,明天啟乙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入清以後,作過山西、江南兩布政司參議。青州府益都縣顏 神鎮人。趙執信曾祖父。 3,趙進美,明崇禎庚進士,入清以後,官至福建按察使。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人。趙執信叔 祖 。 4,孫廷銓,字枚光,顏神(今博山)大街人官至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要職。1662年(康熙 元年),官拜內秘書院大學士,入參機務 5,蔣天珍,清道光年間山東博山人,官居太常寺卿,國子監祭酒從四品,捐地建博山爐神廟,洪覺寺,並重修 紅門,及顏文姜祠建築群,蔣今長之子,死後葬於博山城西二槐樹。 6,蔣今長,清嘉慶年間山東博山人,官居中書科中書舍人,捐修博山顏文姜祠山門,永濟橋,玉皇宮等建築, 三子蔣天珍,蔣天錦,蔣天鈞皆在京為官。死後葬於博山城西二槐樹。 7,董永,西漢千乘人(今淄博市高青縣高苑城古城)被列入宣傳封建倫理道德的《孝子傳》。後來董永 被封了個小官,死後葬在周村城東南方的大埠山上,其墓至今仍保持原祥。11,陳仲,名定,也叫陳 仲子,田仲,於陵中子等,是戰國時的著名賢士。 8,林放,字子邱,春秋魯國人,是孔夫人的得意弟子之一 9,歐陽高,字子陽,高青人,西漢今文《尚書》歐陽之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10,胡母生,字子都,臨淄人,西漢今文經學之一公羊學派的代表人物。 11,主父偃(?-前126年),武帝時期名臣。臨淄人, 12,王應統(1664—1715),字緒光,號敏齋,祖籍山東長山縣,出身書香門第 為山東總河中軍副將改 任神木副將。後又歷任江南總漕中軍副將,文登副將等。提升創業河北總兵,鎮守懷慶。 13,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另柳居泉士,山東淄川人 創作出《聊齋志》異為後世留下了不朽的 文學遺產。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14,畢自嚴,周村王村鎮西鋪村人, 明天啟年間官至戶部尚書。子畢際有。 15,畢際有,周村王村鎮西鋪村人,曾官至江南揚州,後因事受牽連,罷官回鄉。父畢自嚴。 16,劉鴻訓(1565—1634),字默承,號青岳,周村太和庄(又叫劉家寨子)人崇禎即位任命這禮部尚書 ,東閣大學士又提拔為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即宰相),主持朝政。 17,劉一相(1542—1624),行二,字維衡,號靜所,又號頃陽。周村太和庄人被任命為山西澤洲高平縣 知縣升為南京吏科給事中遷為陝西按察院司僉事,分巡隴右道 山衛知事。山西稷山縣知縣 18,孟雒川 ,濟南府章邱縣舊軍鎮人,阜祥,泉祥,瑞蚨祥,瑞蚨祥東家 19,史朝佐,字君輔,祖籍武定州人。被皇帝授翰林院庶吉士、監察御史任為貴州巡撫被晉升為太僕寺少 卿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晉升他為兵部右侍郎、兵侍郎等職 20,顧炎武,字寧人,又名絳、亭林,曾自稱蔣山庸,江蘇崑山人 21,李少君,字雲翼,武帝時期齊國方士,臨淄人, 22,淳於意 (約公元前205-?)臨淄人,西漢初期著名醫學家,因曾任齊太倉長 23,薛鳳祚(Xue Fengzuo, 1600-1680)中國數學家、天文學家。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卒於 清康熙十九年(1680)。字儀甫,山東益都金嶺鎮(今山東淄博)人。 24,扁鵲,姓秦,名越人,又號盧醫,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 前三一O年),祖國醫學的開創和奠基者,齊國人,被後世譽為「醫聖」。 25,賈思勰,生卒年不詳,北魏(公元386~543年)時人,曾任高陽(今山東臨淄西北)太守。所著《齊 民要術》為我國人類文化史尤其是科技史上一部劃時代的巨著, 26,李化熙(1593-1669),字五弦,號長白小樵。祖籍山西省盂縣,李化熙先後被任命為河州府推官、 河間府推官、天津兵備道、四川巡撫等職。他接皇帝聖旨周村今日無稅,天天今日。 27,轅固,又名轅固生(「生」是「先生」的意思),今桓台縣田莊鎮轅固村人,是西漢《詩》學四大流 派之一《齊詩》的創始人。 28,蔣天鈞,清道光年間山東博山,官居禮部次郎,與兄弟蔣天珍捐地建爐神廟,修洪覺寺(蔣家祠堂)今博山 公園北, 並重修紅門,及顏文姜祠建築群 。蔣今長之子。死後葬於博山城西二槐樹。 29,高珩(1614~1696)字蔥佩,號念東,淄川人,明·崇禎十六年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宮至刑 部左侍郎,為清初有名詩人, 30,劉德培(?~1863)字雪田,後改為春田,淄川區開河村人反對清王朝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 31,孫之獬,山東博山和尚房村人,明天啟年間進士,官至侍講,清兵入關請降, 清世祖賜禮部右次郎 32,畢道遠(1810-1889)字仲任,號東河。淄川縣萬家莊(今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萬家莊)人。初任翰林院 散館檢討、山西正主考官、記名御史、司經局洗馬。1851年(清咸豐元年)充國史館纂修,後歷任翰林 院侍講、侍讀學士,文淵閣校理,順天鄉試同考官、廣西正主考官,國子監祭酒,內閣學士兼禮部侍 郎、兵部侍郎,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總督倉場。1882年(清光緒 八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順天鄉試副主考兼署兵部尚書。後任禮部尚書、經筵講官、武英殿總裁、 玉牒館副總裁兼管順天府府尹。 33,焦雲龍(1840-1901)字雨田。長山縣丁家莊(今屬淄博市周村區賈黃鄉)人。歷任陝西省三原、安康、 富平、長安、咸寧等縣知事,綏德、商川知州,潼關廳同知等職 34,蔣其綸,清道光年間山東博山人,著名篆修。清人王筠的《說文解字句讀》三十卷初刻本題:"漢太尉 南閣祭酒許氏記,安邱王筠撰集,相國壽陽祁春浦夫子鑒定,益都陳山嵋、晉江陳慶鏞訂正,博山蔣 其崘書篆。" 35,呂尚 姓姜,名尚,字子牙,東呂鄉東呂里人(今日照市東),其先祖伯夷掌管四岳有功,封於呂( 今河南宛縣),子孫從封地改姓,故名呂尚。封呂尚為齊侯,都營丘,是為齊太公。36,齊桓公 (?~公元前643年)呂(姜)姓,名小白,是春秋時呂(姜)氏齊國第十五代國君。推行「尊王攘 夷」的政策,救亡扶危,以順討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7,晏嬰(約公元前585年~前500年)字仲,謚號「平」,故後人也稱其為晏平仲,或尊稱為晏子。齊國 夷維(今山東省高密)人。他繼任齊國正卿,歷仕靈公、庄公、景公三朝,執政近五十年,是春秋時期 和管仲齊名的政治家。 38,仇維禎,字庸足,淄川縣東官莊村人出生於窮苦人家,在明朝天啟、崇禎年間,先後任戶部、禮部、 刑部、兵部四部尚書,領北京兵部大司馬銜。順治皇帝下旨賜御葬,並親筆御書塋林正面碑文:「贈 資政大夫、南京戶部尚書、北京兵部大司馬仇公維禎之墓。」並讓山東巡撫張玉衡親自督建仇家石林。 39,管仲(約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潁上(今安徽省潁上南)人管仲輔 佐齊桓公近40年人們把他安葬在齊國都城臨淄城南的牛山上,為他樹立了高大的石碑,永遠紀念他對 後世的功德。 40,鮑叔牙 (?~公元前644年)臨淄人,春秋時齊國大夫,管仲、鮑叔牙多年友善,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 從公元前681年開始,齊桓公在這一旗幟下向外發展,取得了極大成功,雄霸中原三十多年。的治世 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信任。 41,田穰苴 生卒年代不詳,春秋末期齊國著名軍事家因曾居官大司馬,故歷史上多以司馬穰苴稱他。齊 景公親到城外迎接,並拜他為大司馬,使掌兵權。 42,齊威王(?~公元前320年) 名因齊,田齊桓公田午之子。公元前356年繼位,在位36年。以善於納 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 43,孫臏 戰國時傑出軍事家。齊國阿(山東聊城地區)人,是春秋時期著名兵法家孫武的後代,原名孫賓 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漢墓中發現了《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竹簡。經整理考證,得知《孫臏兵 法》分上下兩編、30篇,1.1萬多字,是我國古代軍事著作 44,齊宣王 (?~公元前301年) 田辟疆,公元前320年繼齊威王為田氏齊國第五代國君。公元前314年 ,燕國發生內亂,他乘機發兵干涉。只50天就攻佔了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幾乎滅亡了燕國。 45,田 單 臨淄人,系田氏王族遠房子孫,世居安平(今臨淄區皇城鎮石槽盛),戰國末以敗燕復齊之 功,封安平君,相齊襄王。 46,左思 (約公元250~305年)字太沖,臨淄人,西晉時著名文學家。《三都賦》構思十年乃成。一時京 城豪貴之家競相傳抄,洛陽紙張為之昂貴。左思由此,名傾「太康文壇」。 47,左棻(?~公元300年)字蘭芝,臨淄人,西晉時女文學家,是我國最早的女詩人。晉武帝貴人也。永康 元年三月十八日薨 四月廿五日葬峻陽陵西徼道內 48,房玄齡 (579~648)名喬,字玄齡,號喬松,臨淄人。公元637年(貞觀十一年),唐太宗詔封房玄齡 等14位開國功臣為世襲刺史。卒後,太宗令其陪葬「昭陵」,謚號「文昭」 49,段成式 (約803~863年) 字柯古,臨淄人,唐代文學家。系唐朝開國功臣段志玄裔孫。官至太常少 卿 50,高溪 字型大小白兔先生 男 春秋齊國世臣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等作亂,殺齊襄公自立,他用計誅除亂黨, 擁立公子小白為齊桓公. 51,寧戚 又作寧武 男 衛固人 春秋時齊國大夫,相國管仲用為大司田,主管農業生產,著有<<相牛經>> 一卷 52,國佐 男 春秋齊國世臣 公元前589年晉,魯,衛,曹合兵伐齊,齊敗.他游說晉國主將欲克,訂盟於袁婁 53,王廷揚,山東周村人康熙二十三年中武 舉,但不喜做官,一生隱居於市 王應統父親 54,劉孔懷,山東周村劉家寨子人,劉洪訓之子 55 ,左熹, 臨淄人過太原相、弋陽太守,後升殿中侍御史 左思父親 56,段文昌,臨淄人唐穆宗時(812~824)宰相。段成式父親 57,段安節,臨淄人唐代音樂家,官朝議大夫,著有《樂府雜錄》《琵琶故事》各1卷。段成式之子 58,徐文驤,周村油坊街人,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進士、曾任刑部主事, 59,韓源 周村韓家窩(阿)村人 太僕寺卿管少卿事 60,韓取善周村韓家窩(阿)村人(萬曆五年,1577年)又考中進士,任工部主事。山西按察司分巡冀北道按察使 61,韓萃善 周村韓家窩(阿)村人,明萬曆二年(1574年) 考中進士,授官常州府推官; 62,徐華清(1788-1850)字際唐。臨淄縣(今淄博市臨淄區)徐家圈村人臨淄歷史上惟一的武狀元直隸提標 右營游擊,後升任甘肅省參將升哈密協副將擢升福建陸路提督。後謚「威振侯 63,翟鳳翀(公元1577-1634),字爾騰,號凌玄,山東淄川西河人,明末名臣。歷任直隸吳橋(今河北省吳橋縣)、邱縣(今河北邱縣)等地知事,河南道御史、遼東巡撫、山西按察使經歷、南京光祿少卿、大理寺少卿、督察院右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職 64,任浚(睿),字文水,號海王(一說字海王號汶水)。生於明萬曆二十三年(乙未,1595),卒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正月初二日,年六十二歲。益都縣夏庄(今博山區下庄鄉下庄村)人。 初任芮城知縣,又調任榆次,御史監軍大梁清軍入關後,任浚被召入京,授戶部左侍郎,督理京雀錢法。又晉都察右都御史。因管漕糧有法,三年後遷為刑部尚書 65,孫寶侗(1638--1677)字仲愚(一作仲孺)清初顏神鎮人,是相國孫廷銓的次子(長子寶仍是趙執信的岳父王漁洋的妹夫),著有《惇裕堂集》行世。
㈢ 博山顏文姜祠最高處的玉皇閣多少米
一人多高……
㈣ 博山顏文姜廟會什麼時候
歷史傳統上每年農歷三月十五、四月十八和七月初三有三次廟會,七月初三為顏文姜壽辰之日,前四天以顏文姜「回婆家」民俗活動開始,廟會規模最為盛大。
㈤ 顏文姜的故事
一天, 顏文姜挑著尖底筲又去石馬挑水,那正是伏頂子時候,她盡管動身早,去的路上也沒敢歇歇,緊攆緊攆的,到了石馬村打上水,天就大半頭午了。
人都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那日頭火毒火毒的,顏文姜挑著一大擔水,過了一彎又一彎,上了一坡又一坡,走完了石頭蛋子路,爬到了石馬嶺上面。遠路無輕擔,累得她氣喘喘的,通身汗濕得水澆一樣。
她望著山山嶺嶺,說道: " 黃河還有澄清日,我這苦日子什麼時候才能熬到頭呀! " 話聲才落,就聽到 " 咴咴 " 的一聲馬叫,轉臉看到一個白鬍子老漢牽著匹白馬走了過來。這老漢善模善樣,一看就知道是個善良厚道的人。
老漢站住了,說: " 看你累得汗暴露水的,快放下歇歇吧! " 顏文姜道: " 這挑的是尖底筲,沒法放呀。 "
老漢笑了笑,說: " 這好辦。 " 只見他用馬鞭朝青石上指了指,青石板上立時出現了兩個窩落,不大不小,不深不淺,可幫可底正好能放下兩個尖底筲。直到如今石馬嶺上還有兩個窩落,傳說,那老漢是太白金星。
打這以後,顏文姜挑水時,到了石馬嶺,便能夠放下擔子歇一歇了。有一次,她在那地方遇到了老漢,老漢說: " 我這馬渴了,你把筲里的水給我的馬飲飲吧? " 顏文姜忙答應說: " 用前面這一筲飲,回去我喝,後面那一筲給公公婆婆喝。 "
飲完了馬,老漢送給了她一支鞭子,囑咐說: " 你回家把這鞭子放進水缸里,用水時就提一提,多用多提,少用少提,千萬不要提過了頭,還得記住,這事不能讓任何人知道,不然,會出危險的。 " 說完,一陣風過來,老漢和馬一起都不見了。
後世影響:
這孝婦河往北直流入淄川縣境內,河水清清亮亮的,兩岸柳樹成蔭。從那以後不光是鳳凰山前有了甘甜的泉水,連沿河的人家也都能喝到甜水了。
人們感激善良、勤勞的顏文姜,便在泉水的上頭修了個顏神廟。這就是先有孝婦河,後有顏神廟的傳說,那廟還保留到如今,顏文姜的故事也千人講了萬人講。
㈥ 博山都有什麼故事(除顏文姜,孝婦河,石蛤蟆故事以外)
據《兩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工丁緩善做博山爐,能夠重疊雕刻奇禽怪獸以做香爐的表專面裝飾,博山爐工藝之繁屬,遠遠超過後來出現的五足或三足香爐。北宋考古學者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像海之四環。」 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名,是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見的為青銅器和陶瓷器。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實際上確有此地,其地在蓬萊以西的山東魯中,淄博市博山區境內,博山區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該區東南。自古博山一帶(古稱顏神鎮)是我國古代陶瓷、窯業的重要產地。博山爐之名即寓爐蓋似群山之外觀,又合產地之名。
㈦ 彥文姜的故事
文姜廟會 在博山算是非常隆重了,每年一次。接回娘家,送回婆家,再給顏奶奶過生日等等等等一系列.
記得去年時候還和BF搶著去摸轎來,今年二十九送回婆家來時因為下雨,沒趕上去看,昨天七月初三倒是趕上看給顏奶奶過生日了,也算沒錯過吧!
顏奶奶和泰山奶奶還是還好的一對姐妹花呢,還有姐妹合殿。玉姐和顏妹。在出琉璃和瓷器的博山地捻,有一座鳳凰山,山前有一個顏神廟,大殿修得真夠奇了,琉璃瓦、盤龍柱,整個大殿一根梁也沒有。不過更奇的還是殿前那眼泉子,泉水說不出有多麼清亮,多麼甘甜,長年不斷流成了一條河,我們叫它孝婦河。先有孝婦河,後有顏神廟,博山流傳著一句:「寅時娶進顏家女,卯時死了郭家郎。」在從前父母包辦買賣婚姻的世道時,流傳著「沖喜」的壞風俗。在顏文姜十九歲那年,婆婆想把她娶進門沖喜!可憐的顏文姜早晨進了郭家的門,沒過一個時辰就做了寡婦。但她卻識大體,她上侍候公婆,下照顧小姑,做了吃的做喝的,從早忙到晚。心想:公婆年紀大,小姑子又小,自己不能閃得他們樹倒無蔭,要撐起這個家。
公公待她還好,婆婆卻又狠又毒,一包壞心眼。她轉過身罵兒媳是「掃帚星」,掉過臉罵兒媳婦是「喪門旋」也從來不讓顏文姜走娘家。有一天,娘家託人捎口信,叫她回去看看,婆婆卻讓她當天去,當天回,這擺明是刁難她,從鳳凰山到青州的顏家莊,往返得40里,當天打來回時間都跑在路上了。但顏文姜不想錯過這個機會,一句話也沒敢言語,連忙答應了。婆婆見這招難不住她,又生出歪主意,讓她拿上塊布做成七雙鞋,八又襪,等回來一並做好。顏文姜一聽,來回走四十里山路,還要做七雙鞋八雙襪,這不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嗎?但她還是一句怨言也沒有,又連忙答應了。但因為回來時最後還是一雙鞋沒來得做好就被婆婆狠狠地打了一頓。
那一陣,鳳凰山前沒有甜水,要喝甜水都得十里外的石馬去挑,那時候的路要多難走有多難走。但是顏文姜還是不管三伏六月,還是冷冬數九都照常去挑,只為一家人能喝上甜水。婆婆千方百計刁難顏文姜還嫌不夠,又生出了個壞點子,特地做了一對尖底筲,讓她挑水用。這樣,一擔挑上水,路上連歇息一下也不能,一路直走不住下,便是鐵打的肩膀也受不了!一天,顏文姜又挑著尖底筲去石馬挑水,挑上水時,已經快到中午,中伏的天,日頭火毒火毒的。遠路無輕擔,挑著一大擔子水累得她氣喘吁吁,通身濕透,她望著山山嶺嶺,說道:黃河還有澄清日,我這苦日子什麼時候才能熬到頭呀!話音一路,轉臉看到一白鬍子老漢牽著匹白馬走來,一看就是個善良厚道的人。老漢讓她放下水歇歇腳,顏文姜說:我挑的是尖底筲沒法放。老漢笑了笑,用他的馬鞭朝青石上指了指,青石板上出現了兩窩落,正好放兩個尖底筲。(直到如今石馬嶺上還有兩個窩落,傳說,那老漢是太白金星)
打這以後,顏文姜路過此地就能歇歇腳了。有一次,她又在那遇到了老漢,老漢說:我馬渴了,你把你筲里的水給我馬飲飲吧,顏文姜忙答應。飲完了馬,老漢送給他一隻鞭子,囑咐道,你回家把鞭子放進水缸,用時就提一提,多用多提,少用少提,千萬不要提過了頭,還得記住,不能讓任何人知道,不然,會出危險的。說完,老漢和馬一起不見了。回去後,顏文姜悄沒聲地把馬鞭放進屋裡水缸,一試果然不差,從此,她再也不用爬山過嶺到石馬挑水了。可天長日久後,看到顏文姜不去挑水卻還有甜水喝,婆婆又疑惑了起來,問顏文姜,她也不說,又把兒媳惡口冷舌咒罵了夠,越覺得這事蹊蹺古怪。
這一天,婆婆忽然蜜口甜舌地讓文姜回娘家看看,顏文姜沒多想,第二天就高高興興地回了娘家。她頭腳剛走,婆婆便和小姑進了屋,翻了個遍找可疑的東西。末了,揭開缸蓋,看到鞭子,罵到:真是昏了頭啦,水缸里還泡著個杭杭子做什麼?「氣得順手往外一拽,扔到地上,就在這時,山崩地裂的響了一聲,那水柱有一擋粗,順著擄沿往外涌了出來,滔滔滾滾翻著浪子朝院子沖去。
這時顏文姜剛走出不遠,剛爬上對面的山嶺,聽到轟隆一聲響,回頭一看,鳳凰山前全變成一片水,她知道出事了,連忙返身趕回家,只見公公婆婆小姑都在水裡蹬歪,她一手拉著婆婆,一把拽著公公,用腳挑起小姑,一下子坐到了水缸口上。水立即消失,水缸不見了,鞭子也沒有了,就在她坐過的地方,冒出了甘甜的泉水,嘩嘩地長年淌不完,人們把這泉子叫靈泉,流成的河叫孝婦河。
㈧ 博山民間故事誰知道
相傳黃帝即位之初,養性愛民,不好戰伐,精力全用在教民鑽燧生火、蒸谷為飯、造車穿井及馴養禽獸以作家畜這些事上。 有一天,容成和沮誦、蒼頡、伶倫等大臣來參見黃帝,見其悶悶不樂,便詢問緣故。黃帝說:「我調教百禽,就是沒見過傳說中的鳳凰,不知它是什麼模樣?」 大臣們都講不出所以然,便跟著黃帝一起去請教見多識廣的天老。天老道:「鳳凰的長相,前身似鴻,後身似鱗,蛇頸魚尾,龜體龍紋,下巴如燕,口喙像雞。全身羽毛皆成文字:首文戴德,頸文揭義,背文負仁,腹文入信,翼文循禮。當它揚起脖頸,振開雙翅時,色彩斑斕,五光備舉。而且飲食有儀注,交遊有選擇。鳴叫時聲若金鼓,飛翔時百鳥相隨。普天下的禽類中,惟有鳳凰能究萬物,通天地,覽九州,觀八極,因此被尊為百鳥之王。」 「為什麼我從無福分親眼一睹這樣的神鳥呢?」黃帝追問天老。他的心思,已完全被鳳凰的光彩形象吸引住了。 天老說,鳳凰顯形,是祥瑞之兆。所以它只在太平盛世才出現,能見它一掠而過,已不容易,能見它高翔藍天,就是幸運;能見它棲息枝頭,算有大福;能見它春秋兩至,即稱萬幸;倘能見它舞於庭前,百鳥都來朝拜,那真叫作千年萬載才得一遇的無比祥瑞了! 黃帝聽罷,發怒道:「我即位以來,敬天愛民,廣施德政,兵戈不用,宇內和平。難道這不是盛世?為什麼連鳳凰一掠而過亦不得見呢?」 對啊,大臣們也隨聲附和黃帝,對天老之言產生了疑惑。 天老冷笑道:「蚩尤在東方為害,少昊在西方造孽,炎帝在南方騷擾,顓頊在北方搗亂,四帝各以方色稱號,交相謀逆,釀作災禍。君危於上,民患於下,這能叫盛世嗎?」 黃帝聞言,悚然改容,立即向天老認錯。接著便作旃旗,起營壘,早弓矢,登戰車,開始討伐四帝。先在阪泉降伏炎帝,後在涿鹿擊殺蚩尤,少昊、顓頊等望風披靡,相繼來降。天下就此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華夏部落三千,都派人來歌功頌德,連諸北儋耳之國亦紛紛來貢,表示擁戴。 這一天,遠近臣僕子民聚集在橋山下的草坪上,由黃帝親自率領,共祭天地神明,歡慶中華一統,祈禱豐收,歌舞昇平。當伶倫指揮樂隊奏響庄嚴雄渾的昆侖之樂時,藍天白雲間,突然傳來錚錚咚咚的鍾鼓之聲。大家聞聲仰望,啊,只見一隻華美絢麗的大鳥,正展開強韌的翅翼,抖動著五彩的翎毛,在高空翱翔。 「鳳凰!鳳凰!」橋山前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 緊接著,數不清的珍鳥靈雀全都飛來了,環繞著鳳凰翩飛起舞,引亢鳴囀,從而把人間的喜悅歡慶,推向了高潮…… 優美的神話,流傳了幾千年。據說在堯、舜、禹、湯和周公執政的時代,鳳凰又數度出現,這以後便少見了,而百鳥朝鳳的景象,更是罕聞。但後人依照傳說,繪成了《百鳥朝鳳》(也稱《百鳥朝王》、《儀鳳圖》等)的圖畫。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泛喻君主聖明,河晏海清,天下歸附,亦可用來表達人們對太平盛世的無限期盼。尤其重要的是,鳳凰還是中華文明的一個象徵,氣氛熱烈、儀態紛陳的《百鳥朝鳳》瑞圖,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嚮往和平與幸福的傳統心態寫照。 2 孝婦河的傳說: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博山八陡村有個顏氏婦女出嫁的那天丈夫突然暴病死亡,於是婆母硬說顏氏女是「掃帚星」,剋死了丈夫,從此顏氏女便受起了婆母的虐待,每天必須到十里外的地方去挑水。為了不讓顏氏女途中休息,婆母還特意找人做了兩只尖底水筒。但是顏氏女對婆母總是逆來順受,百般的孝順。顏氏女的至孝終於感動了神仙,一天,在顏氏女挑水回村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童顏鶴發的老人,老人用他那龍頭拐杖在石板上敲了兩下,路上立刻出現了兩個石坑,正好放下兩只尖底水筒,從此,顏氏女挑水可以休息了。過了些日子,顏氏女又遇上了老人,老人對顏氏女的孝順稱贊了一番,然後拿出一條馬鞭子,讓她帶回家,把鞭子系在水瓮里,水少了,只要提一提鞭子,水就會漲上來。顏氏女回家一試果然很靈,從此也就不再受挑水的痛苦了。婆母見顏氏女不再去挑水。但天天甜水不斷。心裡很奇怪,於是心生一計。便把顏氏叫到身邊說:「你嫁到我家來三年多了,也沒有回一趟娘家,現天給你兩天假,回去看看你娘吧」。顏氏女聽了很高興,臨走時問婆婆:「娘,還帶點活嗎?」婆婆假惺惺地說:「活不多,今天去,明天來,七雙襪子,八雙鞋」。盡管如此,顏氏女還是欣然領受了。顏氏女回到娘家,母女倆抱在一起一邊哭,一邊訴說離別之情。第二天,就要回家了,活還沒有做呢。於是請來了七姑八姨,三嬸四嫂,不多時做完了七雙襪子八雙鞋。顏氏女帶上做好的鞋襪趕忙回婆家去了。剛走到村頭。就聽村裡人聲嘈雜,亂成一片。出什麼事了,顏氏女趕往家裡跑,啊!村子裡大街小巷洪水滾流。顏氏女回家一看。婆母手裡拿著那支馬鞭子,早已淹死在水瓮邊,看到這種情景顏氏女連忙舉起鞭子向北一指。洪水立即滾滾向北流去,流成了一條河,這就是孝婦河的由來。
㈨ 誰知道博山顏文姜顏奶奶是古代哪個皇帝封的一個神
春秋齊國孝婦顏文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