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嶺南文化名人有哪些
嶺南文化氣息濃郁,歷史悠久,誕生了很多的文化名人,比如梁啟超,陳白沙等等,舉例如下:
一、關於嶺南文化名人簡介:
嶺南文化固然是嶺南全體民眾共同創造的,而在人文學科、文學藝術領域中的表表者,則是嶺南文化桂冠中最璀璨的明珠。嶺南文化的光華,是從一系列的傑出名字中放射而出的。我們說的「嶺南文化名人」,既包括了嶺南的文化名人,也包括嶺南文化的名人,二者略有異同。正是他們,成就了嶺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又體現了嶺南的文化特有的兼容氣派和世界意義。從張九齡到康有為、梁啟超,再到陳垣、陳寅恪、容庚、歐陽山、馬師曾、王起、陳殘雲、秦牧,等等,前賢往矣,聲華長存。
二、舉例詳解如下:
1、 陳白沙 (1428—1500)原名陳獻章。字公甫,別號石齋,廣東江門白沙鄉人。陳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被稱為「一代大儒」、「嶺南一人」。他受到推薦,被朝廷封授翰林院檢討而返鄉,設館教學,培養人才。他在宋明理學史上是一個承先啟後、轉變風氣的重要人物。他主張「自然為宗,忘己為大,無欲為主」,並以「心即理也」的觀點,弘揚自己的理學學說,因而創立了哲學領域的「嶺南學派」,亦稱「江門學派」。他的詩作有二千多篇。他的書法自成一家,貫以自創的「茅龍」筆寫字。如今,陳白沙祠、白沙公園、白沙墓、陳白沙父母墓、釣魚台等成了江門市的歷史勝跡。
2、 梁啟超 (1873年—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江門新會茶坑村人。是我國清末變法維新運動的領袖之一,近代史上一位名聲卓著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術家和文學家。他自幼聰明好學,積極進取。他在康有為主辦的萬木草堂就學四年,接受康有為的變法維新思想。1895年春天,他隨康有為進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他任《時務報》主筆時,發表了《變法通議》等文章。光緒皇帝宣布變法後,賜梁啟超為六品官銜。他逃亡日本後,提出「君主立憲」主張,介紹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辛亥革命勝利後,他回國任司法總長。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他予以公開揭露,與蔡鍔策劃反袁的護國戰爭。晚年,他棄政從文,曾任清華研究導師、北京圖書館館長。他生前著書1400多萬字,輯為《飲冰室合集》。
3、 陳少白 (1869年—1934年)廣東江門外海鎮人。他是追隨孫中山進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創立民國的元勛之一,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之一,是孫中山的親密戰友,曾被稱為中華民國的「國叔」,被清政府列為「四大寇」之一。於右任稱陳少白「中山三友,海外一人」。在革命勝利後,當時任非常大總統的孫中山禮聘他為總統府顧問,參與國事。但不久,他辭官歸里,甘於平淡。他在家鄉整飭鄉政,修築公路,建設市場,辦學育才,禁煙禁賭,澤被鄉民,群眾稱頌。他生前著有《興中會革命史要》、《興中會革命史別錄》。如今,陳少白故居、陳少白墓已成江門市的旅遊勝地。
4、李鐵夫 (1869年—1952年)原名玉田。廣東鶴山雅瑤陳村人。他是我國第一個到西方學習美術而達到高深造詣的藝術家,曾被孫中山譽為「東亞巨掰」和「我國美術界巨子」。他家境清貧,自幼喜愛繪畫,後隨堂叔出洋謀生,工作之餘,自學繪畫,考入惠靈頓美術學校學習油畫。在此期間,他追隨孫中山奔走革命,以賣畫所得和作品獎金支援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先驅者之一。1909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紐約美術大學,並加入「國際繪畫學院」、「美國美術學院」。當時,英美的美術權威稱贊他作品的色彩在美國首屈一指,他的油彩肖像畫為世界所推崇。新中國建立後,他以80歲高齡從香港回到廣州,擔任華南文藝學院教授、華南文聯副主席。1983年,當地政府在他的家鄉鶴山建造了鐵夫畫閣,供人瞻仰。
5、陳坦 (1880年—1971年)字援庵,廣東江門堂下鎮石頭鄉人。他在24歲時從事教學工作,結識了革命志士,投身民主革命。他任《時事畫報》論文主筆,撰文抨擊清政府昏庸腐敗;任《雞鳴錄》主筆,宣傳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後,他當過大總統秘書長、教育部次長、代理部長,擔任過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導師、京師圖書館長。解放後,他先後擔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長、哲學社會部學部委員。這期間,他撰寫了很多宗教史的著作,對歷史年代學、史源學、考古學、史科學等也有研究和著述。他畢生著作有三百餘萬字。因此,毛澤東主席稱贊陳坦為「國寶」。新會政府為之修葺一新的陳坦故居,先已成為人們景仰的地
㈡ 江門歷史名人介紹
江門名人
陳白沙:一代大儒陳白沙,本名陳獻章(1428~1500年),字公甫,號石齋,又號碧玉老人,因是新會白沙鄉人,故世稱白沙先生。白沙即今天的江門市新會區都會。 陳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被稱為「一代大儒」「嶺南一人」。據明史載,他身材修偉,有極聰慧的儀表,目光如星,右邊臉上,長了七顆好像北斗星座般的黑痣。從小就穎悟非凡,過目不忘,而且很有氣節,要做天地間的第一等人,即孟子所謂的「天民」。他19歲中鄉試,20歲參加會考,榜上有名,因而得以到京師進國子監讀書,投名師吳與弼門下,學問得以大進。
陳白沙經過這一段國子監的讀書生活,受了師友的熏陶,越發有志於學問。回歸故鄉之後,竟不假外求,在自己家裡築了一座陽春台,常靜坐其中,一意深思,學問更加精進。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廣東布政使彭韶上疏薦他,憲宗准奏,但他借口母親久病不去。巡撫右都御史朱英對他說,如果你不去,我就得負欺君之罪。陳白沙只好赴京。不久,即上疏請准終養母親天年。憲宗批准,授他以翰林院檢討之職。他在詩中說:「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他所過的生活,正如他所說的:「既買鋤頭又買書,半為農者半為儒。」
他終生致力於讀書、講學。在講學中,極力宣傳他的主張:在政治上,他主張「薄稅斂,減徭役,省刑罰」,以減輕農民負擔。在理學上,他主張一要「自覺」,二要「知疑」,三要「靜坐」。他說:「學無難易,在人自覺耳。才覺退,便是進也。」又說:「前輩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此外,他主張,「以自然為宗」「以靜坐為主」,並且要求學生端莊靜坐來澄清自己的胡思亂想。
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和理學家,他的學說得到學生的廣泛接受和贊同,陳白沙成為宋明理學史上一個承先啟後、轉變風氣的重要人物。以「自然為宗,忘己為大,無欲為主」「心即理也」等觀點為代表的理學學說,創立了哲學領域的「嶺南學派」,亦稱「江門學派」。
陳白沙多才多藝,精詩文、工書法、善畫梅。山居時,因為筆的供應不便,於是束茅草作筆,遂另成一家,號為茅筆字。他的字和畫,都被公認是精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一直就為時人所珍視。他的詩作有2000多首,其詩格調頗高,張翊評論他的詩,「專功而入神品,有古人所不到者」。
從他的詩中,不難看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如寫給他的得意弟子李承箕的相憶詩:「去歲逢君笑一回,經年笑口不曾開;山中莫謂無人笑,不是真情懶放懷。」可以想見他們師徒之間,「真有相視而莫逆者」,所以李承箕曾從湖北嘉魚到新會,涉江浮海,水陸萬重,四度去探謁白沙,這是何等的儒慕之情!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陳白沙病死於家鄉,被謚為「文恭」。明萬曆二年,朝廷詔建家祠於白沙鄉,即江門的陳白沙祠。至今,江門留有很多陳白沙的遺跡,如釣魚台、碧玉樓、白沙墓等,過去曾一度破壞,現已修復,供遊人參觀游覽。
古來讀書為做官,「學而優則仕」,白沙卻甘於寂寞,精思重教,終成大家。他不僅獨創學派,而且影響了一代弟子,著實令人敬佩。江門眾多的陳白沙遺址的修復,也正說明了後人對他的景仰和懷念。
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年),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1898年回京,積極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並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並,改建進步黨,與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積極參加反袁斗爭,為護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袁世凱死後,梁啟超出任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台,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親身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梁啟超也是一位著名學者。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1901至1902年,先後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歐游歸來之後,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寫下了《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其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學貫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一生著述等身,總約千萬余字,有多種作品集行世,以《飲冰室合集》較稱完備。
1912年回國,1918~1920年旅歐,回國後不遺餘力地從事講學和著述,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指導范圍為「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等。這期間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聖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等。主要著作收入《飲冰室文集》。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啟超在文學理論上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文學創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響最大。
梁啟超共有有9個子女: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達、思懿、思寧、思禮,其中思順、思成、思庄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王夫人所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為傑出的人才。
梁思順(令嫻)(1893年~1966年),長女,曾經生活在日本,並當父親的日語翻譯,1966年病逝。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長子,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其妻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因病早殤。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1912年-),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從事社會活動。
梁思寧(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現已離休,住在山東濟南。
梁思禮(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馮如:中國航天第一人,原名馮九如。1884年1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恩平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童年僅讀過幾年書,便輟學牧牛了。他從小喜歡製作風箏和車船等玩具。對神話故事尤其是飛天故事,更是滿心嚮往。
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年僅12歲的馮如,揮淚告別父母,隨親戚遠渡重洋,去美國三藩市謀生。到三藩市後,通過學習英語和科技知識以及目睹日新月異的先進機器,他認識到:國家富強,必有賴於機器,於是更加發憤學習,專攻機器製造。
馮如在紐約學習期間,出現了兩件轟動世界也震動馮如的大事。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首創動力載人飛機飛行成功,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在我國東三省廝殺,我同胞慘遭蹂躪。這兩件事,不僅進一步激發了馮如的愛國熱忱,而且也使他更加明確奮斗方向。1906年,馮如發誓說:「是(指製造機器)豈足以救國者,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苟無成,毋寧死」。他又說:「中國之強,必空中全用飛機,如水路全用輪船。」馮如不僅是第一個提出航空救國主張並為之奮斗終身的中國人,而且也是我國近代最早的軍事航空思想家。
1906年,馮如在紐約學習機器製造之後,重返三藩市,開始招徒製造機器,同時也開始收集有關設計、製造和駕駛飛機的資料。
10年的發憤學習和工作實踐,使馮如終於成為一名精通機械和電器技術的專家。他先後研製了抽水機、打樁機、發電機、有線電話和無線電報機等先進機電設備,在當地頗負盛名。《三藩市呼聲報》稱他為:「很有名氣的機械師和發明家」《三藩市考察者報》更贊譽馮如為「奧克蘭市天才的發明家」。當時曾有華僑富商集團邀請他主持一項發展祖國電力工業計劃,但他認為,興辦飛機製造工業更為迫切,更為重要。因此,他婉言謝絕邀請,並於1908年5月集資在奧克蘭市東九街359號創辦了以製造飛機為目標的「廣東製造機器廠」。當時僅有黃杞、張南和譚耀能3人參股,他們盡傾所有,連工具、材料折款在內也不過1000餘元。盡管人少力薄,但他們卻在近7.5平方米的廠房裡研製飛機,這正體現著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發展航空事業的精神。
經過多年努力,馮如終於在1909年9月,即世界第一架飛機問世不到6年的時間內,完成了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從而擠身於早期世界航空之林。
陳少白:陳少白(1869~1934年)名白,幼名聞紹,號夔石,江門外海人。1888年入廣州格致書院讀書,次年在香港結識孫中山。1890年1月由孫中山推薦人香港西醫書院。常與孫中山、尤烈。楊鶴齡一起傾談反清,被人稱為"四大寇"。1895年與孫中山、楊衢雲等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策劃廣州起義。起義流產後逃亡日本。1897年赴台灣,設立興中會分會。1899年回香港創辦(中國日報),任社長和總編輯,並組織出版(中國旬報),積極宣傳革命,與保皇派的(商報)論戰。1900年與畢永年、平山周等聯絡長江流域哥老會、廣東等地三合會的首領,在香港成立興漢會,推孫中山為總會長;10月惠州三洲田起義爆發,在香港負責接濟工作。1905年香港同盟會分會成立,任會長。翌年辭去(中國日報)社長職,從事實業。1911年廣州光復後,任廣東都督府外交司司長。後辭職,組織粵航公司,任總經理。1915年與李煜堂設立上海保險公司,任主席。1921年任孫中山總統府顧問,協助孫中山督師北伐。1922年後,致力家鄉建設。1934年在北平(今北京)去世,著有《興中會革命史要》、《興中會革命史別錄》等。
㈢ 江門名人有哪些(包括祖籍江門地區的)越全越好
陳白沙:一代大儒陳白沙,本名陳獻章(1428~1500年),字公甫,號石齋,又號碧玉老人,因是新會白沙鄉人,故世稱白沙先生。白沙即今天的江門市新會區都會。 陳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被稱為「一代大儒」「嶺南一人」。據明史載,他身材修偉,有極聰慧的儀表,目光如星,右邊臉上,長了七顆好像北斗星座般的黑痣。從小就穎悟非凡,過目不忘,而且很有氣節,要做天地間的第一等人,即孟子所謂的「天民」。他19歲中鄉試,20歲參加會考,榜上有名,因而得以到京師進國子監讀書,投名師吳與弼門下,學問得以大進。
陳白沙經過這一段國子監的讀書生活,受了師友的熏陶,越發有志於學問。回歸故鄉之後,竟不假外求,在自己家裡築了一座陽春台,常靜坐其中,一意深思,學問更加精進。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廣東布政使彭韶上疏薦他,憲宗准奏,但他借口母親久病不去。巡撫右都御史朱英對他說,如果你不去,我就得負欺君之罪。陳白沙只好赴京。不久,即上疏請准終養母親天年。憲宗批准,授他以翰林院檢討之職。他在詩中說:「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他所過的生活,正如他所說的:「既買鋤頭又買書,半為農者半為儒。」
他終生致力於讀書、講學。在講學中,極力宣傳他的主張:在政治上,他主張「薄稅斂,減徭役,省刑罰」,以減輕農民負擔。在理學上,他主張一要「自覺」,二要「知疑」,三要「靜坐」。他說:「學無難易,在人自覺耳。才覺退,便是進也。」又說:「前輩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此外,他主張,「以自然為宗」「以靜坐為主」,並且要求學生端莊靜坐來澄清自己的胡思亂想。
他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和理學家,他的學說得到學生的廣泛接受和贊同,陳白沙成為宋明理學史上一個承先啟後、轉變風氣的重要人物。以「自然為宗,忘己為大,無欲為主」「心即理也」等觀點為代表的理學學說,創立了哲學領域的「嶺南學派」,亦稱「江門學派」。
陳白沙多才多藝,精詩文、工書法、善畫梅。山居時,因為筆的供應不便,於是束茅草作筆,遂另成一家,號為茅筆字。他的字和畫,都被公認是精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一直就為時人所珍視。他的詩作有2000多首,其詩格調頗高,張翊評論他的詩,「專功而入神品,有古人所不到者」。
從他的詩中,不難看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如寫給他的得意弟子李承箕的相憶詩:「去歲逢君笑一回,經年笑口不曾開;山中莫謂無人笑,不是真情懶放懷。」可以想見他們師徒之間,「真有相視而莫逆者」,所以李承箕曾從湖北嘉魚到新會,涉江浮海,水陸萬重,四度去探謁白沙,這是何等的儒慕之情!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陳白沙病死於家鄉,被謚為「文恭」。明萬曆二年,朝廷詔建家祠於白沙鄉,即江門的陳白沙祠。至今,江門留有很多陳白沙的遺跡,如釣魚台、碧玉樓、白沙墓等,過去曾一度破壞,現已修復,供遊人參觀游覽。
古來讀書為做官,「學而優則仕」,白沙卻甘於寂寞,精思重教,終成大家。他不僅獨創學派,而且影響了一代弟子,著實令人敬佩。江門眾多的陳白沙遺址的修復,也正說明了後人對他的景仰和懷念。
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年),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1898年回京,積極參加「百日維新」。7月,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支持袁世凱,並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並,改建進步黨,與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積極參加反袁斗爭,為護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袁世凱死後,梁啟超出任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台,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親身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梁啟超也是一位著名學者。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1901至1902年,先後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歐游歸來之後,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寫下了《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其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學貫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一生著述等身,總約千萬余字,有多種作品集行世,以《飲冰室合集》較稱完備。
1912年回國,1918~1920年旅歐,回國後不遺餘力地從事講學和著述,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指導范圍為「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等。這期間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聖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等。主要著作收入《飲冰室文集》。1927年,離開清華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啟超在文學理論上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文學創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響最大。
梁啟超共有有9個子女: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達、思懿、思寧、思禮,其中思順、思成、思庄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王夫人所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為傑出的人才。
梁思順(令嫻)(1893年~1966年),長女,曾經生活在日本,並當父親的日語翻譯,1966年病逝。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長子,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其妻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因病早殤。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1912年-),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從事社會活動。
梁思寧(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現已離休,住在山東濟南。
梁思禮(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馮如:中國航天第一人,原名馮九如。1884年1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恩平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童年僅讀過幾年書,便輟學牧牛了。他從小喜歡製作風箏和車船等玩具。對神話故事尤其是飛天故事,更是滿心嚮往。
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年僅12歲的馮如,揮淚告別父母,隨親戚遠渡重洋,去美國三藩市謀生。到三藩市後,通過學習英語和科技知識以及目睹日新月異的先進機器,他認識到:國家富強,必有賴於機器,於是更加發憤學習,專攻機器製造。
馮如在紐約學習期間,出現了兩件轟動世界也震動馮如的大事。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首創動力載人飛機飛行成功,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在我國東三省廝殺,我同胞慘遭蹂躪。這兩件事,不僅進一步激發了馮如的愛國熱忱,而且也使他更加明確奮斗方向。1906年,馮如發誓說:「是(指製造機器)豈足以救國者,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苟無成,毋寧死」。他又說:「中國之強,必空中全用飛機,如水路全用輪船。」馮如不僅是第一個提出航空救國主張並為之奮斗終身的中國人,而且也是我國近代最早的軍事航空思想家。
1906年,馮如在紐約學習機器製造之後,重返三藩市,開始招徒製造機器,同時也開始收集有關設計、製造和駕駛飛機的資料。
10年的發憤學習和工作實踐,使馮如終於成為一名精通機械和電器技術的專家。他先後研製了抽水機、打樁機、發電機、有線電話和無線電報機等先進機電設備,在當地頗負盛名。《三藩市呼聲報》稱他為:「很有名氣的機械師和發明家」《三藩市考察者報》更贊譽馮如為「奧克蘭市天才的發明家」。當時曾有華僑富商集團邀請他主持一項發展祖國電力工業計劃,但他認為,興辦飛機製造工業更為迫切,更為重要。因此,他婉言謝絕邀請,並於1908年5月集資在奧克蘭市東九街359號創辦了以製造飛機為目標的「廣東製造機器廠」。當時僅有黃杞、張南和譚耀能3人參股,他們盡傾所有,連工具、材料折款在內也不過1000餘元。盡管人少力薄,但他們卻在近7.5平方米的廠房裡研製飛機,這正體現著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發展航空事業的精神。
經過多年努力,馮如終於在1909年9月,即世界第一架飛機問世不到6年的時間內,完成了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從而擠身於早期世界航空之林。
陳少白:陳少白(1869~1934年)名白,幼名聞紹,號夔石,江門外海人。1888年入廣州格致書院讀書,次年在香港結識孫中山。1890年1月由孫中山推薦人香港西醫書院。常與孫中山、尤烈。楊鶴齡一起傾談反清,被人稱為"四大寇"。1895年與孫中山、楊衢雲等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策劃廣州起義。起義流產後逃亡日本。1897年赴台灣,設立興中會分會。1899年回香港創辦(中國日報),任社長和總編輯,並組織出版(中國旬報),積極宣傳革命,與保皇派的(商報)論戰。1900年與畢永年、平山周等聯絡長江流域哥老會、廣東等地三合會的首領,在香港成立興漢會,推孫中山為總會長;10月惠州三洲田起義爆發,在香港負責接濟工作。1905年香港同盟會分會成立,任會長。翌年辭去(中國日報)社長職,從事實業。1911年廣州光復後,任廣東都督府外交司司長。後辭職,組織粵航公司,任總經理。1915年與李煜堂設立上海保險公司,任主席。1921年任孫中山總統府顧問,協助孫中山督師北伐。1922年後,致力家鄉建設。1934年在北平(今北京)去世,著有《興中會革命史要》、《興中會革命史別錄》等。
㈣ 江門外海名人故事
31世紀的來孤女艾蜜兒最大的源夢想,是希望自己趕快成長到可以打工的年紀,然後賺一大筆錢.體驗一下有錢人的生活.這天,一架從天而降的宇宙飛船出現在她的門前,當她不怕死地決定先「驗驗貨」的那一刻起,她的命運開始發生逆轉.飛船被炸、被太空人販子拐賣、誤上「賊船」、奇怪的打工任務、與海盜船長共處一室、遭遇不明生物,艾蜜兒的宇宙冒險生活很新鮮,又充滿著不可預知的危險性.一個瘦小單薄、身無所長的地球少女如何在全是成年男性的外星海盜船上生存下來?茫茫宇宙中.大大小小的行星星羅棋布,各類航線錯綜復雜,如何才能找到回家的路?看來,艾蜜兒要面對的難題,不僅僅是有勇氣就能解決自白……
㈤ 作文寫外海人的歷史文人故事
寫作文總是要反映社會生活,也就離不開寫人。要寫人,就得通過對人物的外貌、心理專、行為、屬語言等生動具體的描繪,才能使人物栩栩如生。在這里,外貌描寫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那麼,怎樣寫好人物外貌呢?步驟/方法理解外貌描寫的含義所謂外貌描寫,就是對人物外貌特徵,即人物的容貌、衣飾、神情、姿態、聲音等加以描寫。由於人物的外貌總是與他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性格特徵、脾氣愛好有密切關系,因此,我們總是要通過外貌描寫來表現人物的身份、職業和性格特徵,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2不要為寫外貌而寫外貌有些同學由於平日不注意觀察周圍的人物,在作文時往往不容易寫好人物的外貌。如有的為寫外貌而寫外貌,不是選擇特徵,用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而是把眼睛、鼻子、頭發、胡須、衣服、褲子.什麼都寫上去。變成了毫無意義的啰嗦文字。
㈥ 歷史上的陳氏名人
1、陳完
陳完(前-?),春秋時陳國公族,陳厲公媯躍之子,字敬仲(一說敬是謚號);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的始祖;其後裔中有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田穰苴,孟嘗君田文,吳孫子孫武,齊孫子孫臏,新朝皇帝王莽等。
㈦ 陳姓歷史名人
1、陳完:春秋時陳國公族,陳厲公媯躍之子,字敬仲(一說敬是謚號);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的始祖;其後裔中有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田穰苴,孟嘗君田文,新朝皇帝王莽等。
2、陳勝:字涉,秦末陽城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他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夫刺殺而死,陳勝死後被輾轉埋葬在芒碭山。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
3、陳湯:字子公,漢族,山陽瑕丘人,西漢大將。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經假託聖旨,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於,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官至射聲校尉、從事中郎,封關內侯,在長安去世。王莽掌權後,追謚陳湯為破胡壯侯。
4、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人 。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
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袁紹失敗後,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瑒、徐乾等同染疫疾而亡。
5、陳後主:陳太建十四年(隋開皇二年,582年)至陳禎明三年(隋開皇九年,589年)在位,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陳頊長子,母皇後柳敬言,南北朝時期陳朝最後一位皇帝。
㈧ 外海街道的歷屆名人
外海地居崖門上游,廣東西南之水乃注崖海而出,外海陳氏先祖除充分利用優越的地理環境發展生產外,還注重於道德文章,教育子孫,大振學風,培養人才。自明、清以來,科甲仕宦之盛,為一邑之冠!數百年來,這家族可稱得是「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當任歷朝仕宦者無數,而為國家建功立業、為革命無私奉獻、為經濟建設、文化科學有卓著成就者,不乏其人。除了遠代祖輩如賢相陳俊卿、民族英雄陳文龍、賢臣陳莘隱等外,明代有歷史名臣陳吾德。 陳吾德,字懋修,號「省齋」,生於明嘉靖八年(1529年),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陳吾德考選第二名舉人。過了十三年,又考中進士。他上京任聘,冊封為汶川郡王。 清末民初,有啟蒙教育家陳子褒,名榮袞,號耐庵。31歲參加鄉試,中第五名,還列在康有為之前。陳子褒平時論政,多重教育。他積極參加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維新。他於光緒25年(1889年)發表《八股文言之禍亡中國》,得到有識之士的好評。他是主張應用語體文的第一人。後來東渡日本,專門考察當地的中小學教育,羈留日本五年,回國之後,棄政從教,立志改良小學教育,用語體文編輯教科書多種,曾在澳門和香港建學校,對文化教育事業貢獻之大,堪稱為中國文化教育革新之先驅者。 民主革命元勛陳少白。陳少白與孫中山相識後,義結兄弟,共謀推翻清帝,建立共和之大業。1895年,籌劃廣州起義失敗,陳少白隨孫中山赴日本避難,在日本建立興中會。1899年,陳少白根據孫中山的意見,於香港開辦《中國日報》。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禮聘陳少白為總統府顧問。但不久,陳少白便辭官歸里,熱心於家鄉的建設。外海陳氏鄉親力推他出任鄉事委員會主席、民團保甲局長、鄉長兼新會縣第四區區長等職。他在任職期間,興建學校,開通公路,禁煙禁賭,建築市場,繁榮經濟,成績卓著。 民國期間的陳晉英,他留學日本宏文學院,曾任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教授,兩任開平縣縣長、廣東省民政廳廣州市社會局主任秘書,均有政聲。著有《百衲詩集》。 粵劇名宿陳非儂,他的演技馳名中外,與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文覺非、白玉堂等齊名。晚年還在香港創辦「非儂粵劇學院」,培養了李寶瑩、羅艷卿等大批戲曲人材,其女兒陳寶珠在香港影視界至今還卓有聲譽。 抗日戰爭期間,有一位劉胡蘭式的革命女烈士陳笑影,她是外海上街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陳笑影投入愛國救亡運動,次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41年12月,她被派到惠州、東莞、寶安抗日游擊隊設立的醫院任政治服務員。當時中共領導的游擊隊經常受到日偽軍的襲擊,環境很艱苦。醫院設在寶安縣南頭鎮鐵岡附近的山溝里,工作人員分散隱蔽。1942年5月的-天,日偽軍襲擊醫院,陳笑影為了掩護傷病員突圍,勇敢與敵軍周旋,傷病員才得以安全轉移,但她不幸被捕,受盡酷刑,寧死不屈,犧牲時年僅21歲。 陳德生,原名秋盛,外海上灣人。1950年10月,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一次激烈戰斗中,他奮不顧身用手榴彈炸壞了美軍三架坦克,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7軍授予」孤膽英雄「的稱號,記特等功一次。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獨立自主地位,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半殖民地化來看,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在政治上已經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特別是列強建立的租界,完全獨立於中國行政系統和法律許可權以外,是「國中之國」,成為列強推行侵華政策的基地。從半封建化來看,鴉片戰爭後,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要標志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一方面,東南沿海地區以棉紡織業為主的家庭手工業受到外來商品的巨大沖擊,另一方面,以絲茶為主的農產品日益商品
第一次鴉片戰爭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香港的命運。
嘉慶中葉後,清朝的統治日趨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國」自居,虛驕自大,閉目塞聽。而同一時期的歐美列強卻有長足發展,並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作為他們擴大海外市場的主要目標。而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業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國」思想,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外來的產品的需求很小。外國商人為攝取暴利,從華南將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鴉片的輸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鴉片的泛濫,影響了民眾的身心健康,使吏治敗壞導致中國白銀外流,政府財政收入短絀。道光延續自雍正以來的禁煙政策,但鴉片走私不但不見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態的發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覺。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討論禁煙的看法,朝野對禁煙的看法不一,最終打動道光帝的是當時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禁煙奏摺。林則徐一針見血地指出:鴉片不禁,幾十年後會弄的國貧民弱「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種局面顯然是道光帝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銀」是封建統治的兩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林則徐1839年3月抵達廣州,隨即開展禁煙,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曉諭外商呈交鴉片。同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二萬余箱(200多萬斤)鴉片。中國的禁煙措施,遭遇英國政府的強烈反對。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在林則徐的部署下,廣州軍民嚴陣以待。英軍無隙可乘,逐北犯廈門,也未得逞。又進犯並攻陷浙江定海,繼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將英國外交大臣的照會送交直隸總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門口外的穿鼻,與英軍統帥談判,議定草約,稱為《穿鼻草約》。中國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圓,英國歸還定海,兩國國交平行等。清政府大為震怒,於是清政府於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對英宣戰,並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率兵赴廣東作戰。次月,英軍攻佔虎門炮台,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琦善被鎖拿入京問罪。同年四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入侵的勇氣。
同年夏秋,英軍繼續擴大戰火,先後攻陷福建廈門,浙江定海,鎮海和寧波。皇侄奕經奉命赴浙江主持軍務,連遭挫敗,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英軍攻陷吳淞口炮台,守將陳化成戰死。之後,英軍一度侵佔上海,寶山,又闖入長江,攻陷鎮江,切斷京杭大運河南北交通,繼而直抵江南重鎮---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軍的炮口下,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他規定中國割讓香港,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元,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城市對外通商,此外英國還享有協議關稅,而通過《南京條約》補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的簽訂得到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優惠國待遇和開設租界等特權。美國,法國隨之也接蹱而至,先後脅迫清朝政府與他們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驅逐中國在澳門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強佔了澳門。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使中華帝國關閉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尖兵利炮打開。從此再也不能復合,美國總統泰勒隨即派全權大使乘軍艦到廣州,清政府已成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
法國軍艦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道光帝連忙跟他簽了《黃埔條約》。幾個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西方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下卷)他們一一和中國簽訂了條約,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條約》中英國人一樣享有的特權。中華帝國頓時陷入半殖民地狀態。五千年來,從未受此侮辱。
鴉片戰爭的影響
①社會性質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社會矛盾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革命任務變化。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
(1)根本原因: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大門被打開,但市場並沒有完全打開,英、法、美要求修約,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清政府拒絕了英、法、美三國的修約要求。
(3)直接原因: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從中國掠奪到的權益,要求在《南京條約》的基礎上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曾兩次以幫助鎮壓了太平天國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包括中國全境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無理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隨後,英法兩國即策劃了一場新的侵華戰爭,以武力來達到其罪惡的目的。這就是英法共同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法國以1856年2月法國神父馬賴在廣西西林從事非法活動被殺事件作為侵華借口。英國則急不可奈地製造了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亞羅號」事件。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走私船,曾經在香港領過一張登記證,已經過期。1856年10月,中國水師在廣州附近登上亞羅號拘捕匪徒,遭到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的抗議。盡管兩廣總督葉名琛同意交還在亞羅號上被捕的中國水手,英方卻不予理睬。10月下旬,英軍突然發動進攻,佔領廣州以南沿江各炮台,並一度沖進廣州城內。由於力量不夠,1857年1月英軍從省河撤退,等待援軍。
1857年9月,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統率海陸軍來到香港。10月,法國全權代表葛羅也率兵到達。12月中旬,英法聯軍5000餘人發動了對廣州的進攻,29日佔領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廣東巡撫、廣州將軍等人投降敵人,在英法監視下組織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地方傀儡政權。
1858年4月,英法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海面。5月20日,聯軍發動進攻,大沽炮台在經過頑強抵抗後失陷。英法艦隊隨即溯白河(即海河)而上,到達天津。清政府慌作一團,立即派大學士桂良等趕往天津議和。在英法的威嚇下,桂良於6月下旬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駐北京;開牛庄(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江寧(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僱用外人;外國傳教士入內地自由傳教;外國人往內地游歷通商;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來往;中國給英國賠款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在此以前,中俄、中美《天津條約》已先簽訂。同時,俄國用武力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割占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859年初,英、法政府分別任命普魯斯和布爾布隆為駐華公使。6月中,英法公使率軍艦到達大沽口外,拒絕清政府從北塘登陸的指定,蠻橫地要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換約。6月25日,英法軍艦向大沽炮台發動進攻。經過整頓的大沽守軍奮起反擊,擊沉擊傷英法兵艦十餘艘,斃傷侵略軍四、五百名。英法聯軍狼狽撤出大沽口。
1860年4月,英、法全權代表額爾金和葛羅率大批軍隊再度開到中國。5月下旬,英軍佔領大連灣。6月初,法軍占煙台,完成了對渤海灣的封鎖。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21日陷大沽炮台,24日佔領天津。清軍退守張家灣、通州(今通縣)一線。9月9日,聯軍向通州推進,21日在通州八里橋打敗清軍。次日,咸豐皇帝倉皇逃往熱河。10月初,聯軍佔領圓明園,在恣意搶劫破壞之後,又放火焚燒,一座世界上最瑰麗多姿的宮苑傑作就這樣毀於英法侵略軍之手。13日,北京留守當局向英、法投降,交出安定門,聯軍兵不血刃控制了北京城。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
㈩ 介紹一位歷史名人,一位華僑
梁啟超先生(1873-1929)
祖籍新會會城鎮。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1896年任上海《時務報》主筆,宣傳維新變法理論,1898年參與戊戍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繼續宣傳維新救國主張。大力倡導「新民運動」,啟發民智,救國救民;辛亥革命後,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段祺瑞政府財政總長。後組織「護國軍」反對袁世凱、張勛復辟帝制。1918年至1920年赴歐洲考察,潛心研究中西文化,「五四運動」時期提倡民主與科學,開白話文風氣之先。晚年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南開大學等校教授。在北京、南京、上海、長沙、天津等大學講學,為推動新文化運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一生述著宏富,集為《飲冰室合集》。
陳少白先生(1869-1934)
祖籍江門外海鎮。孫中山的密友,被稱為「四大寇」之一。1895年後先後在日本和台灣組織「興中會」,1905年回香港擔任「同盟會」會長,創辦《中國日報》,任社長兼總編輯。辛亥革命後任孫中山總統顧問,是辛亥革命元勛。
陳宜禧先生(1844-1929)
祖籍台山斗山鎮。華僑企業家,新寧鐵路的設計者和創始人,是華僑集資招股建鐵路的先驅者。新寧鐵路於1906年動工,1920年全線貫通。它以台城為中心,南抵斗山、西通白沙、北經公益過潭江入新會直達江門北街碼頭,全長133公里。是全國第二條由華僑投資建造的民辦鐵路,在中國鐵路建築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孫中山先生贊譽陳宜禧先生是一位「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