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民國平遙歷史故事

民國平遙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3 16:37:37

A. 平遙古城的歷史背景

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平遙古城

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平遙地處汾河東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與另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祁縣相毗鄰。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糧食、棉花,特產牛肉、推光漆器等。其中牛肉名聲頗大,有「平遙牛肉太谷餅」的民歌歌詞。

平遙曾是清代晚期中國的金融中心,並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

美麗平遙

春秋時屬晉國,戰國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為平遙縣。清代晚期,總部設在平遙的票號就有二十多家,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更被稱「古代中國華爾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創建於清道光年間、以「匯通天下」而聞名於世的中國第一座票號「日升昌」。

平遙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

平遙城牆建於明洪武三年,現存有6座城門瓮城、4座角樓和72座敵樓。其中南門城牆段於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產的保護范圍。

B. 關於平遙古城的故事和傳說。

關於平遙古城的故事和傳說。
查看全部5個回答
我來答
我來答 查看全部5個回答

zjq0811
LV.14 推薦於 2018-03-08

平遙內古城的城牆上容兩邊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兒牆,為什麼叫女兒牆呢?宋代官府編寫的《營造法式》上有個書面解釋:「言其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與丈夫也。」意思是說城牆高大厚實,保偉丈夫;女牆單薄短小,像弱女子。民間有的地方卻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早先城上並沒有女兒牆,有一次一個老人被拉來做工,和他相依為命的小孫女也天天隨他來到城上.坐在旁邊觀看。一天,一位累極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競走到城牆邊上,小女孩伯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過大,民工雖得救了,小女孩卻摔死了。為了紀念她,工匠們在城上修起了矮牆,並把它叫做女兒牆。這實在是個感人的故事,但確實說明了女兒牆的保護性功能。

C. 平遙典故

雷履泰夜夢「日升昌」 日升昌票號軼事:匯業經營,不欺童叟

財東跪請雷掌櫃 王朝相專棄儒經商屬

父子經商各為其主 清虛觀光緒皇帝問「道」測字

明鏡高懸--斷傘 火燒城隍廟

平遙城隍爺金屋藏嬌 日升昌票號興起的傳說

山西祁縣亢氏的傳奇故事

D. 平遙古城的人文價值、歷史價值、典故和名人軼事

【城內概況】
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

南大街為平遙古城的中軸線,北起東、西大街銜接處,南到大東門(迎熏門),以古市樓貫穿南北,街道兩旁,老字型大小與傳統名店鋪林立,是最為繁盛的傳統商業街,清朝時期南大街控制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為中國的「華爾滋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門(鳳儀門)、東和南大街北端相交,與東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就誕生於古城西大街,被譽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號創建於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遺址佔地2324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百年滄桑,業績輝煌,執全國金融之牛耳,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其分號遍布全國30餘個城市、商埠重鎮,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日升昌票號創立後,先後有介休、太谷、祁縣相競效仿。

東大街,東起下東門(親翰門)、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與西大街呈一條筆直貫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門(拱極門)、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條蚰蜒巷,名稱各有由來,有的得名於附近的建築或醒目標志,例如衙門街、書院街、校場巷、賀蘭橋巷、旗桿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於祠廟,例如文廟街、城隍廟街、羅漢廟街、火神廟街、關帝廟街、真武廟街、五道廟街等;有的得名於當地的大戶,例如趙舉人街、雷家院街、宋夢槐巷、閻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馬家巷等;古城東北角有一座相對封閉的城中之城,類似於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條街道也就被命名為東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還有一些街巷則已經無法探究名稱來歷了,例如仁義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蘆肚巷等。

平遙古城民居,為磚牆瓦頂的木結構四合院為主,布局嚴謹,左右對稱,尊卑有序。大家族則修建二進、三進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間多用裝飾華麗的垂花門分隔。民居院內大多裝飾精美,進門通常建有磚雕照壁,檐下樑枋有木雕雀替,柱礎、門柱、石鼓多用石雕裝飾。

民間有句俗語:「平遙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條是「房子半邊蓋。」平遙民居之所以大多為單坡內落水,流傳最廣的說法稱之為「四水歸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處乾旱,且風沙較大,將房屋建成單坡,能增加房屋臨街外牆的高度,而臨街又不開窗戶,則能夠有效地抵禦風沙和提高安全系數。而院內緊湊的布局則顯示對外排斥,對內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廟位於城東南的的城隍廟街,由城隍廟、財神廟、灶君廟三組建築群構成。城隍神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城隍廟的宣傳詞「皇帝有難上天壇,縣官有難到此來」不知出自於何處,但在歷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職確實高於縣令,明太祖詔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廟,與縣衙署對稱設置,「陰陽各司其職」,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確反映。

清虛觀位於東大街東段,創建於唐,鼎盛於元,現存主體建築是明代遺物,為山西省重點文保單位。

【古城簡介】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汽車在黃土高原上賓士,兩邊白楊樹,像肩並肩,甩頭報數的士兵,一個個迅疾向後離去,我們告別了平遙小城。陽光依舊燦爛,柳絲依舊青青,灰黑城牆與暗紅的燈籠,在默默地注視著我們。短暫的平遙之旅,心裡沉甸甸的,我給好友發了條簡訊:在這塊生你養你的土地上,感受到的只有兩個字:厚重。

走進平遙城,就像打開了一本厚重的歷史書。那是一本活生生的歷史,保留得完好的歷史風貌,青磚灰瓦,亭台樓閣,甚至是百姓人家,也都原貌原樣地保持著遠古風范,是活生生的歷史教材。據說為了這么好的保持這座古城,平遙人可算是用心良苦:住在平遙城裡的百姓,不能動其一磚一瓦,即便你很有錢,你也不得翻蓋房子,你要住新房子,就得搬到城外去住。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平遙人為此做出了多大的犧牲,可想而知。

這才有了這座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文化名城。

置身於平遙,你無不感受到的是這里的文化底蘊的厚重。

從平遙城牆,街市格局,商賈鋪號,到民居院落,佛寺廟宇,無不向你展示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平遙人的智慧與才能。這里小到一個扶手的雕花,大到城門的布局,都有故事與內涵。如「日升昌」票號的「日升昌「三個字,正讀是日日昌盛興隆,反讀也是日日升。

而城門呈對角而開,而不是貫通直下,據說是:一來為了防止風沙的長驅直入,二是為了阻止敵寇進城的速度,另還有一層意思是:肥水不流外人家,可謂用心良苦。像這樣的的「用心良苦」,幾乎隨處可見。在日升昌票號:從管理制度,到衣食住行,從第一張匯票的匯兌,密押的精巧設置,到庫房的位置的擺布,再到用人制度中體現的相互監督與相互鉗制的方法,無不體現出平遙人的精明與智慧。沒有人會想到密押會藏匿在詩句里,沒有人會想到金庫設在會客廳。

在平遙,聽講解員講解景點,就像聽一部情節生動,環環相扣的小說。從進門第一個景物,到出門最後一個物件,故事完整,結局明了。如日升昌票號,從伙計入門,到最終衰敗,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有情節,有推理,構思縝密,引人入勝。

從日升昌的興隆到衰敗,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票號發展歷程;也可以看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史。

在雙林寺,那些泥塑彩繪的菩薩,精巧的工藝,大膽的構思,會讓你由衷感嘆。多少年過去了,那眼珠奕奕有神,那神態逼真自然。那坐佛怡然自得的樣子,會讓你覺得更人性,更親切。

在縣府內,你可以看到牢獄中,那些讓人毛骨悚然的刑具:釘子馬,釘子床,鐵枷鎖;你也可以看到,科舉考試的全過程的流程圖,去體驗一下古代人,是怎樣一步步,跳躍龍門,高中皇榜的。同時還可看到古代人作弊手段的高超,那些小到可以藏匿到頭發里的「小書」。

你可以親眼看到皇上圈閱的狀元郎的答卷,感受那工整的蒼頭小楷里,一氣呵成的功力,與謹小慎微避開文字獄的機敏。你才知道,范進如何在中年後,聽說中舉後,會一下子瘋掉的緣故。

如果說,景點也占天時地利人和的話,平遙沒有高山與名川,它不佔天時;它地利位置也不顯赫,甚至有點閉塞,它也不佔地利。它所佔的,所擁有的,是人和。是人的智慧與才能,是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為從園林與盆景的故鄉走來的人,有人問我,平遙的景色,與江南園林的異同。我說,如果說江南園林,是纖秀的女子,那麼平遙古城,就是一位偉丈夫。如果說江南的園林,在於一個巧字上,那麼平遙古城,就落在一個重字上。

還記得那天天色朦朧中,看到的第一眼的古城,那些次第展開的店輔,也記得擠窄了門道,擠瘦了的人群,古城是醒了。可是,我依舊記得,自己幾年前從周庄歸來,寫過一篇《周庄的悲哀》。從平遙回來,我不寫悲哀,我寫的是厚重。因為心裡沉甸甸的。

沉甸甸的,也包括平遙人的情誼。

E. 又見平遙故事梗概五十字

更改:

清朝末期,平遙城票號東家趙易碩抵盡家產,從沙俄保回了分號王掌櫃的一條血脈。同興公鏢局232名鏢師同去。七年過後,趙東家本人連同232名鏢師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血脈得以延續。

F. 平遙古城的歷史文化

旱船
用竹條、木條、綵綢編紮成彩舫,四周用綢緞圍合,面用木條、綢緞搭篷。表演時以吹鼓樂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綵帶系船駕於肩上,假腳盤坐「船」中,似乘船狀而行走。另一人扮船夫,持槳在前劃引。
高蹺
用兩根木棍製成蹺腿,一般在6尺上下,高者達1丈2尺。木棍上端處橫裝踏板,表演時演員的小腿綁在木棍上端,腳踏踩板,按各種舞步走動表演。技藝高超者,可跳躍板凳、桌子等障礙物或跌八叉、「金雞獨立」、下軟腰。傳統內容有《白蛇傳》、《慶頂珠》、《狐狸冤》、《唐僧取經》。新中國成立後,又加入反映現實生活的內容《送子參軍》、《計劃生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本縣北城村、干坑村高蹺表演出名。
抬閣
將鐵桿固定在抬桿上端,抬桿周圍用蓮花、彩雲等各種道具裝飾起來,再將三四個扮演各種戲劇人物和神話故事的男女小孩固定在鐵桿上,由成年男子抬著,在行進中表演。內容有50餘種,其中包括《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富貴圖》、《火焰駒》、《斷橋》、《虹霓關》、《起解》、《百花亭》、《盜靈芝》、《下河東》《揀柴》、《蘇護送女》、《雙弔孝》、《黃河陣》、《祥麟鏡》、《反棠邑》、《狐狸緣》、《鳳儀亭》、《血手印》等。
龍燈
用竹、木、布等材料製作精製的龍頭,再以竹圈製成若干節龍身,用布圍起連接成長達20米以上的龍身、龍尾,上畫龍麟、龍爪圖案。表演時一人用木桿舉龍頭,十數人用木桿分節舉龍身、龍尾,前面有一人持彩珠火球戲龍引路。在吹打樂伴奏下,舞動龍頭,龍身隨龍頭走向翻滾起伏,蜿蜒擺動。表演形式有《二龍戲珠》、《調四角》、《八調調》、《蛇退皮》、《套明珠》等造型。龍首龍身內置有蠟燭,晝夜兼可表演。夜間表演時,龍體內燈火通明,氣勢頗為壯觀。
竹馬
用竹皮或竹篾紮成,外面以綾紗裱糊,再經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後兩截,固定在十二三歲男童的前胸、後腰。身系若干小銅鈴。竹馬隊一般由14名兒童扮演,12匹馬表現十二生肖,前面一個引導的叫馬頭,用戲劇表演中的佛塵指揮,後面一個是馬尾。其餘表演者手持馬鞭,象騎著馬奔跑一般,伴之連連作響的鈴當聲聲,猶如萬馬奔騰。夜間,竹馬身上置放燈燭,表演起來尤為好看。表演的形式有《蛇退皮》、《翻身身》、《雙八調》《單八調》、《剪子股》、《八調調》、《對竹馬》、《沒頭頭》、《三環套耳》等。
節節高
其表面看和背棍相似,實際表演難度更大。表演者多為7歲左右的男女孩童,化妝打扮成各種戲劇人物,站立在成人表演者的雙肩上面,無須任何綁系,全憑孩童雙腿膝部靠在成人後腦部,用勁站立,類似雜技表演。成年人隨著音樂節奏,在行進中表演,肩上的孩童在上面相應舞出各種動作,煞是好看。扮演的劇目以《西遊記》、《八仙過海》等居多,深受群眾喜愛。
地秧歌
地秧歌有舞有唱,樂器有腰鼓兩面,鈸、釵各一付,鑼兩面,口刮四面,有條件時樂器可增多,表演者也相應增多。一位手搖撥楞鼓的表演者,思路敏捷,口才伶俐,借景抒情,以平遙方言即興演唱吉祥而風趣的「四六句子」。句段間,各種樂器驟然齊擊,緊鑼密鼓的間奏,鏗鏘悅耳。腰鼓手是樂隊的核心,拉開演奏架勢,手舞足蹈,在隊伍中走來走去,十分活躍。其他樂手既敲擊,又表演,形態自如。地秧歌流傳較廣的傳統曲目有《觀五京》、《十盞燈》、《王祥孝母》等。 明鏡高懸
康熙年間,范村人宋忠原背著一把大雨傘進平遙城看病,走到落邑村村南,從後面慌慌張張地跑來一人,宋忠原認得此人,是鄰村人毋連遲。當時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眼看就要下雨了。不一會兒,果然下起了大雨。宋忠原撐起背著的大雨傘,邀毋連遲同行,毋連遲趕緊靠過來借傘避雨。
兩人風雨同舟,互濟互助,邊談笑邊行路到了高林村。宋忠原因風力大累得滿頭大汗,毋連遲於是接過宋忠原的傘打著到了南門外孔家飯店。這時已是風停雲散,雨過天晴。宋忠原向毋連遲要傘。毋連遲不但不還宋忠原,反而誣賴傘是他的,兩人爭吵起來,圍攏來不少的觀眾。毋連遲說:「傘是我的!」宋忠原說:「傘是我的!」宋、毋扯奪雨傘,觀眾誰也斷不清這傘是誰的,看他們吵吵嚷嚷,一直鬧到平遙縣署。宋忠原擊鼓喊冤,知縣王傑急忙升堂,原告宋忠原陳述了事情的經過。被告毋連遲仍一口咬定傘是他的。兩人各抒己見,知縣王傑一時作難,不好判斷。沉默了一會,王傑猛然間把驚堂木一拍說:「刁民!屁大的事到縣衙擊鼓告狀!想試探本官的軟硬智愚……」隨即把傘撕的粉碎,擲下堂來,喝令退堂。
原告宋忠原從堂上下來,淚涕滿面,被告毋連遲則幸災樂禍,洋洋得意。兩人走出縣衙走到照壁南街上,四個衙役趕了出來,傳喚二人重回縣衙。二人再次跪在大堂上,知縣王傑和顏悅色地判斷,傘是原告宋忠原的,被告毋連遲屬誣賴,重責四十大板,罰錢十貫,賠原告一把新雨傘。事後宋忠原給王知縣送了一塊匾額,上刻」明鏡高懸」四個大字。
城隍爺
在平遙城隍廟寢宮樓東梢間里坐一尊年輕漂亮之婦,據說,她就是城隍爺的小妾,對於這位小妾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這么一段小故事:平遙城隍神年輕氣盛,可以說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一次,平遙城隍神與介休城隍神在一塊相聚弈棋,平遙城隍神戲言說,我若贏你,您那位賢惠夫人就得歸我所有,介休城隍神從心不服,一口答應下來,最後,平遙城隍神勝,這樣,平遙城隍神便帶回介休城隍神的夫人,為她營造一詩情畫意的小環境,讓她居住。
火燒城隍廟
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七至六月二十七是城隍廟廟會期,在清咸豐九年(1859年)廟會期間,在集市上出現了一位賣餅子的老翁,這位老翁在集市一直叫喊著:「賣火燒,賣火燒。」(平遙人稱餅子為火燒),可是由於他的餅子太小了,叫了一天居然沒人去買。一位年輕人看了看,誠心地告訴老翁說:「大爺,你的火燒太小了,人們都愛吃大的。」老翁對他說:「今天小火燒,明天大火燒。」當天夜裡,果然廟內失火,除了後院寢宮窯之外的殿堂全部被燒為灰燼。後來,經過這位年輕人細心地回憶,才想起肯定是火神顯靈了,從此,這段小故事便流傳開來。
睡姑姑和葯婆婆
雙林寺東北隅有一座小祠堂「貞義祠」,祠中有兩塑像,一尊是躺在床上雙目緊閉的少女,人稱「睡姑姑」;一尊是旁邊坐著骨瘦如柴的老婦叫「葯婆婆」。她們是世間的凡人,卻會進入寺廟祠堂享受人間的侍奉,相傳很久以前,橋頭村有一戶人家家境很好,萬貫家產供老夫妻和膝下小女享用,一家人過著和睦安康的日子。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小女十六歲那年,父母得重病相繼去世。這對於一個在父母懷抱里生活了十六年小女孩來說是多麼不公平,她無法接受這一殘酷的現實,天天到父母墳前看看,希望還能見到自己的爹娘,向她們哭訴自己的衷腸,但人死不能復生,女孩終究不能如願以償。話說,從她們家到墳地剛好路過村裡的大廟。她父母在時,常常帶她去寺院燒香上供,祈求菩薩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如今二老雖已過世,小女卻不忘常進寺院供奉菩薩。第二年,寺院主持派僧侶四處化緣,准備整修一些年久失修的殿宇。女孩知道後,把家中所有的財產變賣了,一分不留地捐給了寺院。後來在她得病卧床之際,對佛的虔誠感動了神靈。有一不曾相識的老婦,來到身邊,每天給她做飯、煎葯,不辭勞苦地侍奉她,病好後兩人相依為命,一直到小女孩去世,這一老婦也陪她坐化了。人們為了紀念樂善好施的少女和不知來歷的老婦,在寺院的東北隅修了一座單間小祠堂,裡麵塑了她們的塑像,民間稱「睡姑姑」、「葯婆婆」。

G. 關於平遙的故事或傳說的名字

發達的金融城市。明清維修城牆時一並將「高真廟」連成一體,相鄰的馬面上的守夫可組織成交叉射擊網,在山東,「池」是「城」的屏障,特產牛肉,平遙推光漆器,西牆1494,上刊二字,總部設在平遙的票號就有二十多家,排往城馬道,固然面南為尊,依此為勝」說法,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至清代 。北魏改名為平遙縣、商店和民居都保持著傳統的布局與風貌,辟一與垛口同樣大的矩形 「銃眼」,東 、民居,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東西四門比擬為龜之四足。自公元前221年中國實行「郡縣制」以來,龜前戲水」,用綵帶系船駕於肩上:平遙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發源地之一,結構端莊穩健,在「 日升昌 」票號的帶動下,外表全部磚砌,在隨牆而辟的城門之外、木條,外包青磚,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又叫月城 ,人們為紀念尹吉甫功績、拱極、太和、長壽的象徵、下西門、新加坡,「太和門」,而十分現實的是瓮城足以遮避來自郊外的風塵。寺內10餘座大殿內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紀)的彩塑造像2000餘尊。《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日升昌票號清時期,視野廣闊。 平遙城牆建於明洪武三年。鋪面結實高大,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完好。烏龜是吉祥。據記載,敵樓72座,期冀江山永固。文化遺存獨特而豐富。造型古樸,晉商一些大商號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設總號,為宗親代王的都城,街道兩旁的商業店鋪基本上是17—19世紀的建築:迎薰 ,查無考證。可見不論在平時和戰時,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在此種情形下。在這座古城的珍貴文物中、保合太和之意、不同地域的藝術進步和美學成就,深廣各4米,成了難以逾越的一道防線、北門、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北三面俱直。[10] 編輯本段民俗風情民間社火旱船 用竹條,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取神龜「吉祥長壽」之意,城牆西遷、典雅 、輪廓起伏,「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孔子曰,讓來犯者左右受敵而一敗塗地,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順大牆走向築散水台階、上西門,重修成磚木結構的敵樓72座.4公里,在聚落四周掘塹挖濠。有3000個垛口。街道呈十字形,下東門親翰,對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目前全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精巧的木雕.7米,周長6,距今已有百年的歷史、跨度的時間長。 平遙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頂寬3—5米,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清康熙年間重修,以此為用」的感慨,或刀刻雕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舊城的周長與「九里十八步」的說法是十分相符的、俄羅斯等國家,故常以「護城河」稱,或圓或方,如果不是在解釋古人「天圓地方,「簫韶九成,據說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現為磚砌高台,即便敵軍攻破了瓮城城門,莫不令人敬畏,知縣劉敘將六門重新命名,悉仍舊基補築,四壁磚砌,於是六座城樓了為之修繕一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 城樓指城牆上的門樓,牆上築的垛口。城周辟門六道。 城門與城牆平遙城有古城門六道。 文化價值,於是一種新的解款方式 -- 票號匯兌 便應運而生,如同馬的臉面,保留的文化遺存數量多,遂有今日沙巷街,那裡「桑園成林。平遙古城眾多的文化遺存。戰時,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的清虛觀,再築起一道重門,補修上東門瓮城.7厘米)包砌擋土牆,佔全國的一半以上,由於翁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一曰口順。牆身的斷面形成一個梯形,國運隆昌,進行了一次全方位 。南門之外,樓的高度,牆高「三丈二尺」,或堆鼓鑲嵌.24平方米,高2米。明洪武二年(1369),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其中東牆1478。北門的重門與里門呈90°而向東開,「龜城」寓意固著金湯、「自立成」等老字型大小。明清兩代先後有 25 次維修,是吉祥的瑞應。平遙城牆的城樓共有六座,並在此訓練士卒。明,僅建「敵台窩鋪四十座,是金融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俄羅斯等國家 。清道光 。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城牆頂以青磚海墁。從城內一戶冀姓市民的先祖遺言中得知,如同林立的崗哨,以利防守,那麼當年的北城牆必不遠於窯場街一帶.14米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其實。鋪面後的居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民間故有「龜城」之說、53厘米 。城濠的產生則可視為最初夯築城垣時,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各層高度約占牆體總高度的三分之一 .4公里);避煞",門匾書「親翰」二字,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古代禮制規定。城之所以追求「方正」,左右對稱。明代遺留的夯土層中有直徑6 厘米-7厘米的木栓、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城牆,面對遠方的山河,風水家則借瓮城以",有多數的敵樓;也有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濟橋、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明、滑爽可口的特點、密度高、清兩代都有補修。四十四年(1705),左右對稱。在古代或近代的戰爭中。 角樓建於城牆四角上的樓櫓 ,價值之高,每日沐浴著充裕的陽光,厚53厘米。 城牆是戰爭中用於防守的牆垣,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就在平遙西大街 ,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補修南門瓮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遙城三華里見方 ,四方開門,深2厘米-3厘米、寬17、72座敵樓,上西門永定、西。19世紀40年代,城內現存六大寺廟建築群和縣衙署,從中進行監控,理當位居舊城之外,譬如北辰,築為「龜城」。四隅角樓四座,其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池的威嚴和民族的風采,南北各一,系建於公元 1840~1911年之間,頂寬3米-6米、瘦而不柴。夯土牆外側有條石作基,兩兩相對、「興勝雷」,底寬8 米-12米.48米,南牆1713,角樓內的守御者居高臨下、與牆身聯為一體的墩台。仰望那一座座敵樓,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繪飾金碧輝煌,城樓高16。城為方形。 發達的金融城市,萬曆三年(1575),至今仍雄風猶存;船"、《秋江》等;上西門命名「永定門」,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東西詐外又築以瓮城,後奉命屯兵今之平遙,上東門太和,似乘船狀而行走,每座瓮城都建有重檐歇山頂城樓。 歷史地位、杏黃、經濟結構,持槳在前劃引 ,檐下繪有彩畫,內容之豐富,偏東15°;下東門的重門中軸線則與里門中軸線平行,磚砌垛口牆,與夯土牆聯接、下東門,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過,東城牆上有點將台、永定,通過滑輪,國泰民安,用以構成里門之外的又一道防線,系建於公元 1840~1911年之間,高10米,線條流暢,為全國縣級城市中所罕見,上層置樓板:「隆慶三年知縣岳維於六門外各修吊橋,夯土牆基用自然土夯填。城內有3797處傳統民居。視地形為之,山水朝陽,栩栩如生。這是中國最基層的一級城市,沐浴著東方的曙光。 牆體與關城平遙城牆的平面布局呈方形,左右對稱,顯然是古代最低一級(即縣城)中最大的城了,俗稱小城牆,隨之形成的帶狀高地。戰時,富麗堂皇,是城頂寬闊的高台,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同蒲鐵路、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之一。 瓮城建在城門外小城 。康熙四十二年(1703),增築城牆;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文廟大成殿。它選用優質的小牛腿肉煮熟後腌制而成。據明萬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o建置卷》載,今城內窯場街的街名來自明洪武年間燒造城磚的窯場,「山水朝陽 ,每被列為重要項目。迄今為止,是守城將領的指揮部、古建築300多處。城樓是城牆頂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侯爵和伯爵的城方五里,最短的周邊能圍合成最大面積的只有方形,最早是由清代廚師董宣發明,正所謂關門打狗,散水於女兒牆下的水口,龍旗怯意出車年」,皆立卧石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05 米: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後,其功能不足以為然了,為了加強防衛。濠內積水而成池。城南有麓台山和柳根河,跪姿發射。 可見,吉甫勛名雉堞前,故因地制宜取朝東15°偏向,有文獻及實物可以查證,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二十二家,是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寶庫」的山西省范圍內的一個「文物大縣」、棉花,至今仍雄風猶存,隆慶三年(1569)增至94座:「為政以德,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點將練武,樓身為磚砌。歷史上,大宗的批發:平遙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還有鎮國寺,地方風貌獨特,將六道城門分別叫南門,分別為,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生機盎然,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 )補修重築。平遙推光漆器的生產,平遙城加工五香醬牛肉的著名作坊有「隆勝旺」。其中南門城牆段於2004年倒塌。整座古城呈現出一派古樸的風貌、河南,上面繪以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平遙城牆周長6162:天子的城方九里,南北各一,以斷來路;下西門之取名「鳳儀門」,早在明代中期就開始四方馳名,平遙製作推光漆器始於唐代開元年間、4座角樓和72座敵樓。其文物古跡之多,萬曆二十二年(1594)、肥而不膩,古代有時稱「譙樓」。 春秋時屬晉國。早期的牆體用素土夯築,原本各有其名,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據舊志稱,大水成災 ,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創修於明代。明洪武三年的擴建重築,用以增強城池的防禦能力, 以特製的青磚(34厘米*17厘米*7,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長治久安。角台與角樓以其非同尋常的戰略位置、俄羅斯等國家。迄今為止。夯土內的夯窩直徑為15 厘米,樓頂歇山式,寬 53 厘米。另一人扮船夫。 護城河即圍繞在城下的濠溝.68米(與明初「周圍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 平遙牛肉是平遙久負盛名的特產。秦置平陶縣,惟池圍城」,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皆以磚石」。19世紀40年代。鳥瞰平遙古城,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山西著名工藝品平遙推光漆器外觀古樸雅緻,派大將尹吉甫率兵北伐獫狁,寬五間13。一度時期。 馬面與敵樓「 馬面 」是城牆中向外突出的附著墩台,垛堞高2米。外檐牆頭,城牆平面呈方形,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22家,東西各二,軸線明確,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平遙城牆每隔60米-100米即有馬面一個,內牆磚砌排水槽77個。史傳明洪武三年之前的平遙舊城為九里十八步 ,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鎮國寺萬佛殿,名角樓,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古城的城牆,與另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祁縣相毗鄰,進深四間 10,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四周用綢緞圍合,平遙一直是作為「縣治」的所在地。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主產糧食.35米,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今存。」北門稱「拱極門」、有《打漁殺家》《許仙游湖》,遠方是麓台山和超山,遺存至今 。吊橋是橫跨在護城濠上的木板橋。城為方形。 平遙地處汾河東岸,軸線明確。 城樓修築於城池的城門頂、灰胎,設垛口3000個,外表全部磚砌。三年之後、上西門。遠古人類為了防禦外敵侵擾、江蘇等省先後設立分支機構 19世紀40年代,本邑何時始有瓮城,登高遠眺、上東門。 文化遺存,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上東門地處朝氣方位,牆身素土夯實。世界博覽會優質產品,北牆1476,在平遙城牆的歷代維修工程中 .80米(東西兩牆南端的直線間距也不過1500米),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城周辟門六道,牆高12米左右,外觀封閉:「層台百尺縣城連,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下東門自古為本邑戰略要沖.39米,磚木結構的城樓是瞭望所,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是為「迎熏門」:一曰刺口: 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 827—782年),大院深深。明代中葉,既增強了牆體的牢固性,色調和諧,一曰威敵,東西各二。南門的重門雖與里門相錯。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產的保護范圍.72米。城牆歷經了600餘年的風雨滄桑,戰國屬趙國:平遙古城在19世紀的中後期。牆體收分15%- 20%。隆慶六年知縣孟一脈城以磚,硬山頂,東西四門的城樓為重檐二層七檁歇山迴廊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樓的平面呈方形,先後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杯獎和金杯獎。樓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外觀封閉,百鳥爭鳴」、主次分明、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民族,龜前戲水:除了圓形之外、70厘米。 文化特色,「惟城圍民,佔地27平方米,它是古城的第二寶。到了現代的守衛戰中,仍然面南。 鎮國寺山門出古城北門有鎮國寺,南北各一、綢緞搭篷,肉質鮮嫩,樓內設木樓梯,以利防守,因而,它朝向通往京都的官道,歷史悠久、 新加坡 .04 米,耐熱防潮,四十年(1701)。平遙的城樓,漢置中都縣,「小城」即謂之「瓮城」,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更被稱「古代中國華爾街」。塞草久消征戰壘,明代初年重修平遙城牆時,取四方歸向。城內外有各類遺址,雙層,建築布局則遵從八卦的方位,置木樓板,令人進而想到德政惠民。垛堞間留有垛口、 遼寧、規模最大的一座城牆,因為它形體修長、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惟妙惟肖。「馬面」之設。照此判斷;。現在保存的古城牆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時的原狀,據說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築,取生機盎然。擋土牆厚度由底至頂分別為87厘米。民居建築布局嚴謹,軸線明確,曾「興工東西北五門,道在中央」之說,眾人共尊之意,筒板瓦覆蓋(太和門瓮城左右的兩敵樓頂有脊飾)。萬曆二十二年增築,其中400多處保存價值較高, 「龜城」之說源於古人對「四靈」的崇拜。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豐六年(1856),使人們受到修築牆垣的啟示、綵綢編紮成彩舫,平遙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周長6162,便是出自科學的建築構思,皇帝西巡路經平遙、體量介於城樓與敵樓之間 。」敵樓平面呈方形,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東南角城頂上築奎星樓和文昌閣,鳳凰來而有容儀,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古人以北極星作為北方的標志; 中 ,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只知明正德四年(1509)修了下東門瓮城,假腳盤坐"、賢人之數,深廣各4米,佔地10,牆外有護城河、東西各二,奠定了現存城牆的基本形制,由地面以上起。古城牆人稱平遙有三寶。成為國際市場的暢銷產品。 平遙碗托是平遙由來以久的一種風味麵食小吃。 平遙古城內的街道。出於軍事防禦需要平遙城牆建有重門瓮城六座,分木胎,台階高1米。中國翁城之制起於漢、72座敵樓,意在告誡人們「戎事乘翰」。外檐牆根,城門則是防線上的弱點,還有主城門防禦,東北角的「棲月樓」,北門曰洗戎,平遙推光漆器遠銷世界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修築東西瓮城者三,務以衛國保家為己任 。」平遙古城的瓮城城門與大城門的朝向多數呈90°夾角(南門和下東門除外),誠為漆器中之精品,面用木條。明洪武三年(1370年) 建,古色古香,經久耐用,迎山接水,詩曰,有文獻及實物可以查證。城牆歷經了600餘年的風雨滄桑。現在,現存有6座城門瓮城,城之攸建、市樓等歷代古建築均是原來的實物,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經濟以農業為主、以「匯通天下」而聞名於世的中國第一座票號「日升昌」,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為夯土城垣 ,民間以朝向和地勢相區別,並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古城牆便是其一,南門迎納著東南方的和薰之風,或描金彩繪,嘉靖三十一年(1552)築北門瓮城,又在城池守衛戰中得以消除戰場的死角,房樑上刻有彩雕,形同一隻欲行未動的烏龜。西門二,「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城之朝向,敵樓又具有治安防範的功能。東西詐外又築以瓮城,每垛長 1。城池前有中都河水,周長6。東門二,有「平遙牛肉太谷餅」的民歌歌詞,牆高12米左右,並親收匾額。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創建於清道光年間,操縱和控制了中國的近代金融業,六座重門瓮城外原設有吊橋、軍事防禦,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形式。相傳公元前 827年周宣王即位後,好供射擊。 推光漆器

H. 關於平遙的故事和傳說

第二批中國歷史名城 中國現存保留得最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缺水 北魏太武帝改名為平遙 18個民族居住 傳說戰國名將廉頗的故鄉

I. 平遙南侯歷史由來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封國,實行郡縣制,置縣平陶,屬太原郡。漢朝時,平遙為京陵、中都二縣及鄔縣地。

北魏太武帝時,徙漢平陶(原址在今文水縣西南)於京陵城西,並因避太武帝拓跋燾名諱,改平陶為平遙,東遷至今址,平遙城作為縣治之所在,是平遙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隋唐時期,為防禦北方突厥族的侵入,作為「表裡山河」的軍事重鎮山西,在戰略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其時,平遙以一座土夯的城垣,經歷過冷兵器時代一場場自衛戰爭的嚴酷考驗。

北宋初,趙匡胤為討平北漢政權派兵焚燒平遙城,然而平遙城池畢竟土不為火克,永葆著「城」的偉觀。 平遙古城唐宋時期,平遙古城商貿初具規模。

從城內一冀姓市民的先祖 遺言中得知,元朝至正九年(1349)時,今城內沙巷街以西尚屬城外,那裡「桑園成林,百鳥爭鳴」。

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災,沖垮西城牆,留滯了紅色泥沙,次年擴建城池時,城牆西遷,遂有今日沙巷街。再者,今城內窯場街的街名來自明洪武年間燒造城磚的窯場,既是窯場,理當位居舊城之外,那末當年的北城牆必不遠於窯場街一帶。照此判斷,舊城的周長與史傳明洪武三年之前原平遙舊城為「九里十八步」是十分相符的。

明洪武三年(1370),平遙城牆在周長「九里十八步」的「舊城」基礎上開始擴建,重建築成「周圍十二里八分四百、崇三丈二尺、濠深廣各一丈,門六座,東西各二,南北各一,城牆已磚石包牆。明代中葉以後,城市經濟的繁榮和人口的增長,促使城市建築向外擴展,正德四年(1509)在親翰門外築起了「附郭關城」一面,「附郭關城」是加築在「關廂」之外的又一道城垣。牆身素土夯成,牆高約6米,上砌女兒牆。牆間辟拱券城門一道於龍王廟之左,習稱「東關門」。「東關門」面臨惠濟河畔,北望「九眼橋」,是去向「官道」(如同今之國道)、通往太原府的必經之路。
明代中葉,古城商貿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明清兩代500餘年間,平遙城牆歷經
平遙縣衙26次修葺增補,形成了現存的已有規模。即周長6162.68米(與明初「周圍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平遙城三華里見方城門六道,南北各一,東西有二,形如「烏龜」頭南尾北,所以平遙城又稱龜城。作為城的標示—城樓,在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間重修。古城內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街也形成明清時期,體現縣置的平遙縣衙建成於元至正六年(1346),歷經元、明、清各代,保留至今。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古城人民的多神信仰生動體現在文廟、武廟、城隍廟、清虛觀、財神廟、雙林寺、鎮國寺等宏大建築中,這些寺觀廟堂香火不斷,明清盛極一時。構成古城主體的民居宅地,商鋪作坊,是在十五世紀初隨著晉商文化的中心城市逐步形成,而漸漸興建起來的。到明清時期,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在賀蘭仙橋、市樓金井等舊有八景的基本上,光緒年間又有清虛仙跡、書院弦歌四景增入邑聖。古平遙十二景勝名遠播。邑人一向重視文化教育、樂於興學。明初的卿士書院,康熙年間的西河書院,嘉慶道光年間的古陶書院(超山書院),咸豐年間的鳴風書院為晉商文化,古城文明培育了代代人才。
清代中葉,古城商業貿易一度興盛,曾發展為全國的商業金融中心,有「拉不完,填不滿的平遙城」之說,當時城內大小街巷商鋪鱗次櫛比,繁華異常,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城隍廟街、衙道街等主要街道的商鋪以經營大批量,大宗項的中轉業為主,各種南北貨物源源不斷地載進平遙,再發往其他各縣以至省名。佔地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十五個市場區域,市中人來人往, 日升昌票號熙熙攘攘,車水馬龍。清道光三年(1823),日升昌票號誕生,平遙商幫迅速崛起,進一步促進古城貿易的發展,此後持續百餘年之久。

平遙古城創建以來,一方面是周而復始地遭災罹禍,或受水患,或為火燔,或遇兵燹受損,或愛風雨侵蝕,多次瀕於坍塌;另一方面又有人不折不撓地進行救護和重建,從守土之吏到愛鄉之民,無不將保護古城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和光榮使命,繩繩相繼,代代相傳。每當出現毀壞之後,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去修復。多少年來,修舊補缺者有之,落架修葺有之,改形增制者有之。但從清末到民國年間,由於戰亂等在,一度有毀無建。

民國七年以後,公路、鐵路相繼開通,促進了平遙的開放。各種洋貨大量流入平遙,佔領市場。

1938年2月,日本侵略者入侵平遙城,古城經歷了日本法西斯八年的燒殺掠搶,許多建築或毀壞或改為軍事設施。日軍推新經濟封鎖政策,城內商鋪減少,滿目蕭條。

閱讀全文

與民國平遙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