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誰知道「吉」姓的由來,「吉」姓里有哪些名人呢
吉姓為多源姓,同姞、姒、媯、姬、姜、嬴一樣也是起源於母系姓氏的中的一個大姓。
一、姞姓之吉:出自姞姓所改,姞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之一。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是遠古黃帝有個裔孫叫伯儵,受封於南燕國(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賜姓姞。後來他的子孫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傳姓吉。
二、姬姓之吉,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是上古周宣王有個賢臣叫尹吉甫,他的支庶後代以祖字為姓,世代相傳姓吉。
三、羊舌姓之吉:漢族羊舌復姓中有改吉姓者。
四、外族改漢姓之吉:300多年前女真族的後裔滿人入主中原後,有一些滿族旗人改姓「吉」。如清天聰年間戰功彪炳的大將吉思哈,他本姓烏蘇氏,是滿洲鑲白旗人;清嘉慶年間的兩廣總督吉慶,他本姓覺羅氏,是滿洲正白旗人,等等。清代青海西寧土司吉保是西番人,其後代也以吉為姓。原海南瓊中、保亭、樂亭三縣交界處有72峒黎民本無姓氏,後由大總管統一定為吉姓。土家族吉桑氏,其漢姓也是吉。當今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薩克族、朝鮮族、傣族等民族中,也有人以吉為姓。
五、得姓始祖伯儵
北燕國國君始於召公奭。當時在今河南汲縣還有一個姞姓的燕國,史稱南燕,始封國君為伯儵,並賜姓姞。據《左傳》稱南燕國為燕,稱燕國為北燕,倒是南燕國的史事較北燕早得多地頻頻見於記載。後伯儵的子孫省去女旁,稱吉氏,世代相傳姓吉。故吉氏後人尊伯儵為得姓始祖。
六、遷徙分布
中華吉(姞)姓源流悠悠,至今已有五千餘年的歷史。....上古之時,「吉姓」和「姞姓」族群的時空分布當是「多元並行」的,在中原地區的「華夏部族集團」中就有多支「吉姓」和「姞姓」部族,其中既有游牧族、也有農耕族,如「馴馬造車船」的「吉光」部族和「作臼作舂」的「姞姓雍氏」當為典型的游牧族和農耕族。除了中原地區外,東部地區的「東夷部族集團」中也有「吉姓」部族,如上古的「吉夷氏」、夏初時教後羿學射的「吉甫」等,當是東部地區的「吉姓族人」。....在先秦和秦以後,「上古十二姓」之一的「姞」姓,逐漸被「吉」或其他姓氏所取代,原先的各「姞姓氏族」要麼改以「吉」為姓氏,要麼就改以「燕、須、雍、鄂、闞、光、楊、孔、尹、蔡、魯」等為姓氏。....到了漢唐時期,中原吉氏族人的聚居地主要分布於陝、豫、晉、鄂等地,並從中涌現出馮翊、洛陽等吉氏郡望。其間,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後,隨著中原吉氏族人的遷徙,冀、蘇、魯、皖、甘等地已有吉氏族人定居落籍,浙、贛、川、湘等地也已成為吉氏族人的活動領域。....五代宋元時期,中原吉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常因戰亂或其它原因從原聚居地南渡,多次遷徙到江南各地定居,粵、桂、閩等地又成為吉氏族人的新遷居地。元末明初,山西吉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陝、冀、魯、豫、皖、蘇等地;而蘇、皖吉氏族人中則有隨軍而遷雲、貴者。到了明代中葉,吉氏族人開始遷入台、瓊等地。
2007年人口排名中吉姓在202位。
七、家族名人
吉中孚:唐代鄱陽人。官至戶部侍郎,大歷十才子之一。
吉 翂:字彥霄,馮翊郡蓮勺縣人,世代居住在襄陽。翂從小孝順父母。十一歲時,母親去世,他悲傷地連一口水也不喝,幾乎餓壞了。親朋鄰里對此都很驚異。天監(梁武帝年號)年初,翂父任吳興郡原鄉縣令,遭到奸吏誣陷,被逮捕押到京城大獄。翂時年15歲,聽到消息後,他到大路上號哭,哀請過往的高官幫忙救他的父親,直感動得行人紛紛落淚。吉翂父親雖是無辜,但恥於遭獄吏審訊,於是便違心地招了供,按交待的罪應處死刑。翂聞訊後就去擊鼓驚動朝廷,翂請求以死換回父親的活命。梁武帝感到非常驚奇,給司法官蔡法度下令說:「吉翂請求以死償父命,孝義實在可嘉;只是他還是個孩子,所以他未必能想出這個主意,你可以嚴加威脅和誘哄,審得實情。」蔡法度接受任務回到衙署,在公堂上擺滿繩索刑且具,厲聲問翂說:「你替父去死,皇上已經允許,接下去就應該處死;但刀鋸無情,你真的想死嗎?再說你還是個孩子,因此你決不會想出這個主意,一定是被人指使的。那人姓什麼叫什麼,你要一一如實回答。假如你有反悔,我也答應你。」吉翂回答說:「我雖蒙昧智弱,但怎麼會不知道死的可怕呢?只是弟弟們都還年幼,唯有我年齡稍大,不忍心看著父親被處死,而自己延緩著苟活下去,這就是我獨立拿主意,求請皇帝的理由。如今我要為救回父親而不惜一死,讓屍骨葬在九泉之下,這不是小事,怎麼會受人指使呢?皇帝恩准我替父去死,這對我好比登天成仙一樣,怎麼會反悔呢?蔡法度知翂已經鐵心,威脅無用,就轉而誘哄,對他說:「皇上知令尊無罪,馬上就要釋放並諒解他,我看你神采儀表都很出眾,稱得上是個好孩子,現在假如回心轉意,那麼你們父子可雙雙活命。為何以此美妙年華,卻苦苦要求去死呢?」翂回答說:「所有大魚小魚螻蛄螞蟻,尚且受惜自己的生命,何況人呢?怎麼願被碾成粉末,只是我父親深遭告發,定會按刑律處死。所以想用個人的死,希望延緩父親的性命。如今我合上眼睛,伸長脖,來聽憑處死現情恩已盡,別無他想,再無一言可答,吉翂剛被關押時,獄吏依法將很重的腳鐐手銬都給他戴上,蔡法度可憐他年幼,命人將他的腳鐐手銬摘去。另讓人給他換一副小的,吉翂說:「我請求替父先死,身為一句死囚,只應該增加刑具,怎麼能減少呢?」始終不肯減去身上的刑具。蔡法度把這一情況全部上奏,梁武帝於是下令赦免,釋放了吉翂的父親。
吉 旼:鄱陽人,唐代文人,官至御尉卿,享年八十八歲,為九老會(即「香山九老」,指的是唐代文人胡杲、吉旼、劉貞、鄭據、盧貞、張渾、白居易及李元爽、禪僧如滿九位老者。他們因志趣相投,結為九老會。此圖繪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三月二十四日,九老在白居易之居處歡聚,既醉且歡之際賦詩畫畫的情景。)成員之一。
吉士瞻:字梁容。梁朝蓮勺人,事武帝,為官清正廉潔,所至有名績,家無余積。
吉中孚:唐代鄱陽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始為道士,後官校書郎,登宏辭。興元中,官至翰林學士、戶部侍郎。詩一卷,今存一首。
吉惟善:明朝開州人。性安靜,精通理學,不事舉業。專心於學問,不圖功名利祿。署州學事,儀矩整肅,為後學宗師。卒於家。
吉文元: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太平天國十三年(1863年)追封祝王。
吉思哈:清朝人,當了二年兩廣總督的大官,但很清廉,深受人敬重。
吉夢熊:字毅揚,號渭,幼年跟隨長兄夢資讀書,於清乾隆壬申(十七年)考中進士,並選點為翰林。在朝歷任御史、太僕寺卿等京官,彈劾不避權貴,聲譽滿天下。後升為順天府尹,治績卓著,並兩次出任福建省主考官。由於他為人耿直,學識淵博,被調入直上書房,曾教讀諸皇子達三十餘年。在編纂《四庫全書》時,選任為全書總校閱;乾隆四十九年,被邀參與朝廷舉辦的千叟宴。後以通政使告老還鄉。著有《研經堂文集》三卷、《詩集》十三卷、《丹陽聞見錄》六十卷。後一種未能刊行。吉夢熊的書法勁遒,又是當時朝廷命官,故當時為家鄉人題寫匾額甚多,特別在丹陽西鄉一帶。吉夢熊原為該地區人,任官後始移居縣城。最近在建山鄉蕭家祠堂里,發現吉夢熊為該宗祠題寫的對聯一副,仍保持完好,確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吉光片羽了。
吉夢蘭:字會亭,是夢熊胞弟,幼年也曾隨長兄夢齎讀書。乾隆丁丑(二十二年)考中進士,隨即點為翰林,並奉命學習滿文。他聰穎過人,未及三月;便大有成就,不幸英年早逝,功業無成。著有《香畹集》,士瑛則有《誦芬堂集》。
吉士瑛:字伯英,是吉夢蘭的兒子,與父合稱「父子翰林」。嘉慶壬戌(七年)中進士,並選拔為翰林。九年;調任詞林典故協修官,後外調,先後任山東新城、冠縣知事。精工書法,擅長顏體。
吉鴻昌:字世五(1895-1934),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人。著名抗日將領。早年入伍,在西北軍馮玉祥部歷任旅長、師長、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等職。民國19年(1930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中原大戰後,任國民黨第二路軍副總指揮。民國20年(1931年)9月因反對蔣介石反共內戰和賣國投降政策,被蔣強令出國。1932年2月回國,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5月聯合馮玉祥、方振武等在張家口組成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任同盟軍第二軍軍長兼北路前敵總指揮。失敗後,在北平、天津等地從事抗日活動。1934年11月19日,在天津市法租界國民飯店被捕。24日在北平(今北京市)英勇就義。年39歲。
② 姓吉的 名人、
歷史名人:吉翂:字彥霄,馮翊郡蓮勺縣人,世代居住在襄陽。 吉旼:鄱陽人,唐代文人。吉鴻昌:字世五(1895-1934),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人。 還有快男 吉傑、希望你滿意哦。。
③ 吉氏家族的歷史人物
我只知道吉鴻昌,著名抗日將領。39歲英勇就義。
④ 姓吉的最早的人是誰
吉姓
歷史來源
「吉」源出:
1、出自姞姓所改,姞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之一。據《唐書 宰相世系表》所載,是遠古黃帝有個裔孫叫伯儵,受封於南燕國(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一帶),賜姓姞。後來他的子孫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傳姓吉。
2、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是上古周宣王有個賢臣叫尹吉甫,他的支庶後代以祖字為姓,世代相傳姓吉。
吉姓後增的一些來源:
1、漢族羊舌復姓中有改吉姓者。
2、300多年前女真族的後裔滿人入主中原後,有一些滿族旗人改姓「吉」。如清天聰年間戰功彪炳的大將吉思哈,他本姓烏蘇氏,是滿洲鑲白旗人;清嘉慶年間的兩廣總督吉慶,他本姓覺羅氏,是滿洲正白旗人,等等。
3、清代青海西寧土司吉保是西番人,其後代也以吉為姓。
4、原海南瓊中、保亭、樂亭三縣交界處有72峒黎民本無姓氏,後由大總管統一定為吉姓。
5、土家族吉桑氏,其漢姓也是吉。
6、當今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薩克族、朝鮮族、傣族等民族中,也有人以吉為姓。
得姓始祖
伯儵。據古籍文獻記載上也可以看出燕國地位的微末。燕國國君的世系自召公奭至燕惠侯,中間九世無名無溢,自燕惠侯以下有溢無名。燕國史事見於記載已遲至春秋之後一百餘年,而且第一件大事記載的就是齊伐山戎路經燕國,第二件大事是國君款逃奔齊國,都是藉助齊國史官的記載記下的。當時在今河南汲縣還有一個姞姓的燕國,史稱南燕,始封國君為伯儵,並賜姓姞。據《左傳》稱南燕國為燕,稱燕國為北燕,倒是南燕國的史事較北燕早得多地頻頻見於記載。後伯儵的子孫省去女旁,稱吉氏,世代相傳姓吉。故吉氏後人尊伯儵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吉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吉姓起源於兮姓。上古時黃帝分封他的一個孫子於南燕國(今河南省延津縣一帶),同時黃帝還賜給他一個「姞」姓,後來他的子孫省去女旁,簡化成「吉」,並保留至今。這一支吉姓多聚居於洛陽一帶。吉姓還有一支起源,時間上比較晚,是在西周時期。當時周宣王時有大臣叫兮甲,字吉甫。吉甫能文能武,為周朝的中興立下了顯赫戰功。他的家族很昌盛,子孫後代中有以他的字命氏的,稱為吉氏。在古代,吉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馮詡。
吉(姞)姓源流的歸納與演繹
中華吉(姞)姓源流悠悠,至今已有五千餘年的歷史。....上古之時,「吉姓」和「姞姓」族群的時空分布當是「多元並行」的,在中原地區的「華夏部族集團」中就有多支「吉姓」和「姞姓」部族,其中既有游牧族、也有農耕族,如「馴馬造車船」的「吉光」部族和 「作臼作舂」的「姞姓雍氏」當為典型的游牧族和農耕族。除了中原地區外,東部地區的「東夷部族集團」中也有「吉姓」部族,如上古的「吉夷氏」、夏初時教後 羿學射的「吉甫」等,當是東部地區的「吉姓族人」。....在先秦和秦以後,「上古十二姓」之一的「姞」姓,逐漸被「吉」或其他姓氏所取代,原先的各「姞姓氏族」要麼改以「吉」為姓氏,要麼就改以「燕、須、雍、鄂、闞、光、楊、孔、尹、蔡、魯」等為姓氏。....到了漢唐時期,中原吉氏族人的聚居地主要分 布於陝、豫、晉、鄂等地,並從中涌現出馮翊、洛陽等吉氏郡望。其間,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後,隨著中原吉氏族人的遷徙,冀、蘇、魯、皖、甘等地已 有吉氏族人定居落籍,浙、贛、川、湘等地也已成為吉氏族人的活動領域。....五代宋元時期,中原吉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 一樣,常因戰亂或其它原因從原聚居地南渡,多次遷徙到江南各地定居,粵、桂、閩等地又成為吉氏族人的新遷居地。元末明初,山西吉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 之一,分遷於陝、冀、魯、豫、皖、蘇等地;而蘇、皖吉氏族人中則有隨軍而遷雲、貴者。到了明代中葉,吉氏族人開始遷入台、瓊等地。到了清代,一些滿族旗人 改而姓吉,中華吉氏族群中又增添了新成員。清康雍乾以後,冀、魯、豫等地的吉氏漢族人中有因闖關東而定居於東北者。清咸同年間太平天國時期,江南吉氏族人 中則有因避戰亂而遷居江北者。....如今,中華吉氏族群在時空上「多元並行」分 布的特徵更為顯著,除了漢族和滿族的吉氏外,在黎族、土家族、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薩克族、朝鮮族、傣族等民族中,都有以「吉」為姓的。吉氏薪 傳,瓜瓞綿長。鳥瞰神州大地,吉氏族群早已星羅棋布;專注台瓊寶島,吉氏族人正在辛勤奮斗;掃描東南亞乃至全球,在世界各地也都能見到中華吉氏族人的身影了
⑤ 古代有沒有姓吉的詩人
吉旼
鄱陽人,唐代文人,官至御尉卿,享年八十八歲,為九老會(即「香山九老」,指的是唐代文人胡杲、吉旼、劉貞、鄭據、盧貞、張渾、白居易及李元爽、禪僧如滿九位老者。他們因志趣相投,結為九老會。此圖繪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三月二十四日,九老在白居易之居處歡聚,既醉且歡之際賦詩畫畫的情景。)成員之一
吉旼
鄱陽人,唐代文人,官至御尉卿,享年八十八歲,為九老會(即「香山九老」,指的是唐代文人胡杲、吉旼、劉貞、鄭據、盧貞、張渾、白居易及李元爽、禪僧如滿九位老者。他們因志趣相投,結為九老會。此圖繪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三月二十四日,九老在白居易之居處歡聚,既醉且歡之際賦詩畫畫的情景。)成員之一。
吉士瞻
字梁容。梁朝蓮勺人,事武帝,為官清正廉潔,所至有名績,家無余積。
吉中孚
唐代鄱陽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始為道士,後官校書郎,登宏辭。興元中,官至翰林學士、戶部侍郎。詩一卷,今存一首。
吉大用
為吉永祚祖父,貢生,任順天府通州州判;
吉祥
字汝禎(1534—1595),別號振齋,博士子弟,迪功郎,例加周府奉祀,為吉大用之子,吉永祚之父。
吉永祚
(?—1634)河南輝縣人(今河南省輝縣峪河鎮吉家崗村),按《明史·忠義》記載,永祚公為萬曆年間(1573—1619)例貢,出任陝西鳳縣主簿,崇禎七年(1634)閏八月時會賊(指流寇,實為農民起義軍)至,知縣棄城遁,永祚公倡義拒守,城陷死之,後贈漢中衛經歷。
吉惟善
明朝開州人。性安靜,精通理學,不事舉業。專心於學問,不圖功名利祿。署州學事,儀矩整肅,為後學宗師。卒於家。
吉文元
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太平天國十三年(1863年)追封祝王。
吉思哈
清朝人,當了二年兩廣總督的大官,但很清廉,深受人敬重。
吉夢熊
字毅揚,號渭,幼年跟隨長兄夢資讀書,於清乾隆壬申(十七年)考中進士,並選點為翰林。在朝歷任御史、太僕寺卿等京官,彈劾不避權貴,聲譽滿天下。後升為順天府尹,治績卓著,並兩次出任福建省主考官。
吉夢蘭
字會亭,是夢熊胞弟,幼年也曾隨長兄夢齎讀書。乾隆丁丑(二十二年)考中進士,隨即點為翰林,並奉命學習滿文。他聰穎過人,未及三月;便大有成就,不幸英年早逝,功業無成。著有《香畹集》,士瑛則有《誦芬堂集》。
吉士瑛
字伯英,是吉夢蘭的兒子,與父合稱「父子翰林」。嘉慶壬戌(七年)中進士,並選拔為翰林。九年;調任詞林典故協修官,後外調,先後任山東新城、冠縣知事。精工書法,擅長顏體。
⑥ 吉氏家族的歷史人物
吉鴻昌
字世五(1895-1934),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人。著名抗日將領。早年入伍,在西北軍馮玉祥部回歷任答旅長、師長、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等職。民國19年(1930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中原大戰後,任國民黨第二路軍副總指揮。民國20年(1931年)9月因反對蔣介石反共內戰和賣國投降政策,被蔣強令出國。1932年2月回國,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5月聯合馮玉祥、方振武等在張家口組成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任同盟軍第二軍軍長兼北路前敵總指揮。失敗後, 在北平、天津等地從事抗日活動。1934年11月19日,在天津市法租界國民飯店被捕。24日在北平(今北京市)英勇就義。年39歲。
⑦ 姓吉的古人,明星,有哪些
快男。吉傑!
⑧ 近代歷史人物中姓吉的
吉鴻昌
吉鴻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恆立,抗日英雄,愛國將領,河南專省扶溝人。1913年入屬馮玉祥部,從士兵遞升至軍長,驍勇善戰。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為主任委員,秘密印刷《民族戰旗》報,宣傳抗日,聯絡各方,准備重新組織抗日武裝。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遭軍統特務暗殺受傷,遭工部局逮捕。為置吉鴻昌於死地,宋美齡不遺餘力,她拿公款向租界行賄,將吉鴻昌引渡到北平軍分會。11月24日,經蔣介石下令,吉鴻昌被殺害於北平陸軍監獄,時年39歲。
2009年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⑨ 姓「吉」的三字歷史人物
吉士瞻
字梁容。梁朝蓮勺人,事武帝,為官清正廉潔,所至有名績,家無余回積。
吉中孚答
唐代鄱陽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始為道士,後官校書郎,登宏辭。興元中,官至翰林學士、戶部侍郎。詩一卷,今存一首。
吉大用
為吉永祚祖父,貢生,任順天府通州州判。
吉永祚
(?—1634)河南輝縣人(今河南省輝縣峪河鎮吉家崗村),按《明史·忠義》記載,永祚公為萬曆年間(1573—1619)例貢,出任陝西鳳縣主簿,崇禎七年(1634)閏八月時會賊(指流寇,實為農民起義軍)至,知縣棄城遁,永祚公倡義拒守,城陷死之,後贈漢中衛經歷。
吉惟善
明朝開州人。性安靜,精通理學,不事舉業。專心於學問,不圖功名利祿。署州
學事,儀矩整肅,為後學宗師。卒於家。
吉文元
廣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太平天國十三年(1863年)追封祝王。
⑩ 找姓吉的名人!
....一、先秦時期(前2700—前206) ....1、黃帝的姞姓兒子:傳說為黃帝之子二十五宗中的一個。今人考證後認為,黃帝的姞姓兒子當系古代「五 帝」之初「黃帝部族聯盟」中「姞姓部族」的首領,黃帝賜其「姞姓」,他得姓後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隨著「姞姓氏族」的發展壯大與子孫蕃衍,其後裔又 建立了「姞姓」的「雍、燕、鄂、密須(密、須)、闞、光、楊、孔、尹、蔡、魯、允、斷、敦、逼、郅、雖」等氏族。(據《國語》、《詩經》、《左傳》、《史 記》、《漢書》、《潛夫論》、《風俗通》、《玉篇》、《廣韻》、《青山彭氏敦睦譜》等) ....2、雍父:姞姓雍氏,古雍國(今陝西鳳翔——扶風雍水邊)人。傳說為黃帝之臣,是他最早發明了臼或舂,增進了五穀的食用價值。今人認為,「姞姓雍氏族」是中國古代陝西雍水流域的一個農耕部族。(據《世本》、《玉篇》) ....3、吉光:傳說為黃帝的第八代孫、帝嚳(帝俊)的第五代孫。今人考證後認為,吉光當系古代「五帝」帝嚳 (帝俊)時「黃帝部族聯盟」中「吉光部族」的首領。該部族是中國古代陝晉黃河沿岸的一個游牧部族,以「神馬」為圖騰,其族人善於捕捉野馬、馴養駿馬,還發 明了水陸交通工具——船和車。(據《山海經》、《史記》、《潛夫論》、《抱朴子》) ....4、吉夷氏:傳說為古帝。今人認為,吉夷氏當系古代「東夷部族集團」中「吉姓部族」的首領。(據《姓譜》、《路史》) ....5、伯倏:姞姓燕氏。傳說為黃帝裔孫,封於南燕,賜姓曰「姞」。今人認為,伯倏是古南燕國(今河南延津東北——汲縣西)的開國君主,他得姓後建立了「姞姓燕氏族」。(據《左傳》、《說文》、《新唐書》、《辭海》) ....6、後稷元妃(女):姞姓,古南燕國人。傳說在「五帝」堯舜時她嫁給了周族的始祖後稷(即「姬棄」),成為後稷的長妃;她養育了周族的先人,從而使周族興旺起來。(據《左傳》、《說文》、《潛夫論》、《通志》、《辭海》) ....7、吉甫:傳說在夏代之初曾教「東夷部族集團」首領羿(即「後羿」)學射,系古代「東夷部族集團」中「吉姓部族」人。(據《帝王世紀》) ....8、鄂崇禹:姞姓鄂氏。商代末年時鄂國(今河南沁陽,周初遷徙湖北鄂城)國君。時稱「南伯侯」,商紂王時位列商王朝的「三公」,因反對商紂王的暴虐而被殺害。(據《左傳》、《史記》) ....9、吉立:傳說為商紂王時太師聞仲的門將,當系商代「吉姓」方國人。這個「吉姓」方國是商代的一個侯爵國,該方國可能是古代「吉光部族」後裔所建。(據《姓源》、《封神演義》) ....10、伯吉父:姞姓雍氏,西周時雍國的國君。(據1974年12月陝西扶風縣北橋村出土「伯吉父鼎」銘文) ....11、善夫吉父:姞姓雍氏,西周雍國人,伯吉父的親屬。曾為周王掌管御廚。(據1974年12月陝西扶風縣北橋村出土「善夫吉父鬲」銘文) ....12、密須康公:姞姓密須氏,西周時密須國(今甘肅靈台以西一帶涇水上游)的國君。周恭王(共王)四年 攻密時被殺,密須國人葬其屍於洞山之陽半山腰。現康公的古冢還在,冢高10米,系「姞姓」族人留在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祖先墓葬。(據《世本》、《史記》、 《通志》、《靈台縣志》) ....13、楊姞(女):姞姓,西周楊國(今山西洪洞坊堆—永凝堡一帶)人,晉侯夫人。公元前800年左右嫁給晉穆侯為妻。(據1993年山西曲沃—翼城交界處天馬—曲村出土「楊姞壺」銘文、李學勤《中華姓氏譜》、王光堯《從新出土之楊姞壺看楊國》) ....14、蹶父:姞姓燕氏,南燕國人。西周宣王時(前827—前782)任周王朝卿士,他身材高大,十分勇武,曾為周宣王出使各國,向各諸侯傳達周王朝的政令。(據《詩經》) ....15、韓姞(女):姞姓,南燕國人,蹶父的女兒。西周宣王四年(前824)時嫁給韓侯為妻。(據《詩經》) ....16、尹吉甫(約前853—前775):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父),尹是官名。西周中 葉,「姞姓鄂國」(今湖北鄂城)被楚國熊渠所滅,「姞姓鄂氏」中的一支(其中就有尹吉甫的先祖)遷徙至楚西北的房陵(今湖北房縣),改其姓氏為「兮」,故 尹吉甫原本是「姞姓鄂氏」的後裔。尹吉甫在西周宣王時(前827—前782)任周王朝的尹官,他既是驅逐玁狁(嚴允)、安定成周(洛陽)、中興周室的名 臣,還是「兮甲盤」的製作者和《詩經》的創作者。據台灣學者李辰冬考證,整個《詩經》三百首均系尹吉甫一人在周宣王三年到周幽王七年期間(前825—前 775)所作。尹吉甫享年七十八歲,其後裔中的一支以「吉」為姓氏,而另一支則以「尹」為姓氏。(據《詩經》、《元和姓纂》、《風俗通》、《廣韻》、《玉 海》、《萬姓統譜》、《辭海》、李辰冬《談詩經的作者問題》、楊書案《佚名的絕唱》等) ....17、宋雍氏:姞姓雍氏,春秋時宋國的大夫。(據《左傳·桓公十一年》、《史記·鄭世家集解》) ....18、雍姞(女):姞姓,宋雍氏之女。春秋時嫁給鄭庄公,生子為「鄭厲公」。鄭厲公於「前700—前697年」和「前679—前673年」先後兩次登基執政。(據《左傳·桓公十一年》、《史記·鄭世家集解》) ....19、燕仲父:姞姓燕氏,春秋時南燕國的大臣。鄭庄公二十年(前724)見傳。(據《漢書》) ....20、燕姞(女):姞姓,南燕國人,春秋時嫁給鄭文公。傳說燕姞因「夢蘭之喜」而生子,故給其子取名曰「蘭」。鄭伯蘭(即鄭穆公)於「前627—前606年」登基執政。(據《左傳·宣公三年》、《潛夫論》、《辭海》) ....二、漢代(前206—220) ....1、吉恪:漢代時為漢中太守。(據《廣韻》、《通志》、《玉海》、《萬姓統譜》) ....2、吉華:字伯房,漢代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司空掾。(據《太平御覽》、《金石萃編》) ....3、吉充:字叔才,漢代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司空掾。(據《太平御覽》、《金石萃編》) ....4、吉苗:字元裔,漢代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太尉掾。(據《太平御覽》、《金石萃編》) ....5、吉閎:漢代人,幼有美名,九歲時就能通曉《尚書》。(據《太平御覽》) ....6、吉仲考:漢代人,與長史威都為友。(據《風俗通》) ....7、吉瞻:漢代馮翊同州(今陝西大荔)刺史。(據《金石續編》) ....8、吉漢:漢代記史,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據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 ....9、吉濟:漢代奏曹掾,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據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 ....10、吉鳳:漢代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據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 ....11、吉本(《三國演義》中作吉平):後漢獻帝時太醫令,建安廿三年(218)與耿紀、韋晃等謀攻許昌,燒丞相曹操的長史王必之營,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未成功而被殺。(據《三國志》、《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海》) ....12、吉邈:字文然,吉本之子,參與吉本衛漢反曹。(據《三國志》) ....13、吉穆:字思然,吉本之子、吉邈之弟,參與吉本衛漢反曹。(據《三國志》)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 ....1、吉茂:字叔暢,東漢、三國魏時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人,好書不恥,建安初年(196)隱處武功南山,被州里舉為茂才,後任臨汾令,拜議郎,為官清靜,不欺吏民,景初中(238)卒。(據《三國志》、《太平御覽》、《通志》、《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 ....2、吉干:三國魏黃初元年(220)時鑄鼎之工匠。(據《新五代史》) ....3、吉朗:西晉馮翊蓮勺(今陝西)人,晉愍帝時任御史中丞。建興四年(316)西晉王朝滅亡時,朗嘆 曰:「吾智不能謀,勇不能敵,何忍君臣相隨,北面事賊虜乎?吾對君不忠,為民不德。」遂舉刀自殺殉國。後代吉氏家人為紀念這位「為國盡忠、為民盡德」的先 人,就以「忠德堂」作為馮翊吉氏家族的宗祠堂號。(據《通鑒》、《晉書》、《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張學銜《華夏百家姓探源》) ....4、吉挹:字祖沖,吉朗之孫。東晉孝武帝初(373),前秦苻堅攻陷東晉梁益,經桓豁舉薦,率兵抵抗苻 堅,屢挫其銳;任魏興太守,尋加輕車將軍、領晉昌(今山西定襄)太守,功拜員外散騎侍郎;後來苻堅部下韋鍾圍攻魏興,城陷後不言不食而死。(據《晉書》、 《通志》、《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 ....5、吉翰:字休文,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南朝劉宋武帝初,為龍驤將軍道憐的參軍,清謹勤正; 文帝元嘉四年(427)任梁、南秦二州(今陝西漢中、甘肅成興)刺史、將軍等職,在任時業績顯著,後遷徐州刺史,監豫州、梁郡諸軍事;元嘉九年至廿八年 (432—451)期間,著《秦紀》十一篇;享年六十卒於官,追贈征虜將軍。(據《宋書》、《南史循吏傳》、《史通》、《通志》、《玉海》、《中國人名大 辭典》) ....6、吉謀:南朝劉宋時(420—479)秘書郎。(據《萬姓統譜》) ....7、吉文甫:南朝劉宋時(420—479)散騎常侍,到梁時(502—589)著有《釋字同音》三卷、《十五代略》一卷。(據《隋書》) ....8、吉毗:南北朝西秦乞伏暮末時(428—429)為西秦將軍。(據《北史西秦列傳》、《玉海》) ....9、吉士瞻:字梁容,馮翊蓮勺(今陝西)人,南朝梁武帝時(502—549)為太子衛率,遷任南陽、武 昌太守,以功歷巴東相、建平太守,後為梁、秦二州刺史,為官清廉,家無余積。其謚號曰「胡」。(據《梁書》、《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歷代人物謚 號封爵》) ....10、吉翂:字彥霄,馮翊蓮勺(今陝西)人,世居襄陽(今湖北襄樊),南朝梁武帝天監初年(502)十 五歲時,其父被吏所誣,乃為父擊鼓鳴冤,並願代父死,其父因此得寬宥,故有「老童撾鼓」之說;後為萬年縣監,上任數月後,當地風氣立變。(據《梁書》、 《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張學銜《華夏百家姓探源》) ....11、吉底俱:南朝梁(502—557)時僧人,善畫。姚最雲:「外國比丘,既華戎殊體,無以定其差品。」(據《續畫品》、《歷代名畫記》、《圖繪寶鑒》、《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 ....12、吉苟子:南北朝東魏時(534—550)民望(今河南長葛)人。(據《金石萃編》) ....13、吉貴:北朝北齊天保三年時(552)為功曹,野王縣(今河南沁陽)人。(據《金石萃編》) ....14、吉邕:北朝北齊天保三年(552)時馮翊(今陝西)人。(據《金石續編》) ....15、吉清仁、吉元可、吉先華:北朝北齊天保八年時(557)馮翊(今陝西)人。(據《金石續編》) ....16、吉璜頸:北朝北齊天保八年時(557)唯那(今河南登封)人。(據《金石續編》) ....17、吉伯仁:北朝北齊天統三年(567)時河南偃師人。(據《金石萃編》) ....四、隋唐五代時期(589—960) ....1、吉藏(549—623):隋代佛教學者,三論宗創始人。本姓安,原藉安息。其祖因避仇移居南海,家於交趾、廣州間,後遷金陵(南京)而生藏。(據《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海》) ....2、吉子:隋開皇十三年時(593)馮翊(今陝西)人,為漢代同州刺史吉瞻的後代,才高學博。(據《金石續編》) ....3、吉善行:晉州大通堡(今山西臨汾)人,唐初道士,唐高祖武德三年四月(620)授朝散大夫,命主宗祠祭祀。(據《杜詩鏡銓》、《封演見聞記》) ....4、吉哲:唐初易州(今河北易縣)刺史,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新唐書》) ....5、吉頊:吉哲之子。敢言事,以進士及第;周武則天時(690—705)任右肅政中丞、朝靖大夫,進任 天官侍郎、同鳳閣鑾台平章事,曾建議召還相王(李旦)、廬陵王(李顯),被武則天所採納;後因倡導立唐中宗(李顯),到唐睿宗(李旦)初(710)贈御史 大夫。(據《新唐書》、《金石萃編》、《中國人名大辭典》) ....6、吉琚:吉哲之子。唐、周時雩令(陝西戶縣縣令),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新唐書》、《金石萃編》) ....7、吉皓:字叔明,周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前為前尉,馮翊(今陝西省)人。(據《金石萃編》) ....8、吉曠:唐開元(713—741)中期集賢院書手,能解畫。(據《歷代名畫記》、《歷代畫史人物匯傳》、《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 ....9、吉渾:吉頊之子。唐時為司勛郎中,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新唐書》、《金石萃編》) ....10、吉溫:吉琚之子。唐天寶初年(742)為新豐丞,經李林甫引用,升戶部郎中兼禮二部侍郎;為官嚴酷,與羅希奭一道,有「羅鉗吉網」之稱號,後被楊國忠遣人殺死。(據《新唐書》、《金石萃編》、《中國人名大辭典》) ....11、吉逵:馮翊人,唐「大歷十才子」吉中孚的父親。(據吉世芳《吉氏五千年》) ....12、吉中孚(726—794):唐開元十四年(726)生於馮翊郡華陽縣柳市(今陝西華陽柳子鎮), 後居關中、楚州(今江蘇淮安),晚年居鄱陽(今江西波陽)。在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766—779),與盧綸、韓翊、耿湋、錢起、司馬曙、苗發、崔 峒、夏侯審、李端十人皆以能詩出名,號稱「大歷十才子」,名聲震動京都長安,著有詩集一卷。後中進士,授萬年(長安)尉、校書郎,登宏辭科成為翰林學士, 歷任諫議大夫、戶部侍郎、署理度支郎中等職,致仕(退休)後歸隱鄱陽。(據《新唐書》、《全唐詩》、《中國人名大辭典》、吉世芳《吉氏五千年》) ....13、吉皎(757—847):唐代馮翊郡大荔縣(今陝西大荔)人,才子,晚年以御尉卿之職致仕後居洛 陽香山,與白居易(772—846)、胡杲、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一說李元爽)、盧貞(一說禪僧如滿)等人一同宴遊,名列「九老會」,被後人 稱為「香山九老」。唐武宗會昌五年(845),九老同在洛陽香山履道坊作「九老詩」、繪「九老圖」。(據《新唐書》、《全唐詩》、《玉海》、《中國人名大 辭典》、《辭海》) ....14、吉逾:善詩文,曾於唐德宗二年(781)在范陽縣(今河北涿縣)雲居上寺題詩一首,並刻石立碑於該寺。唐憲宗元和四年(809)任范陽縣縣丞。(據《續古文苑》) ....15、吉益:吉逾之子,唐德宗二年(781)與吉逾一起,也在范陽縣(今河北涿縣)雲居上寺題詩一首。(據《續古文苑》) ....16、吉陶余、吉潛:吉逾之侄,唐德宗二年(781)與吉逾一起,也在范陽縣(今河北涿縣)雲居上寺題詩一首。(據《續古文苑》) ....17、吉宏宗:唐憲宗元和三年(808)時,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據《唐會要》) ....18、吉倫輔: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時,為京兆府興平縣(今陝西渭河平原中部)都曹。(據《金石萃編》) ....19、吉庸:唐大中十二年(858)郎官石柱題名中有其名,為司勛郎中。(據《金石萃編》) ....20、吉師老:晚唐詩人,其詩富含仙風道骨,有「大歷十才子」之遺韻,《萬首唐人絕句》中收其詩兩首。(據《萬首唐人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