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故事將相和表演結束語

歷史故事將相和表演結束語

發布時間:2021-03-03 16:11:34

『壹』 將相和課本劇台詞(人物 秦王 藺相如 趙王 廉頗,三個故事都要

第一幕
時間:戰國時期
地點:趙國宮中
人物:藺相如
趙王
趙國眾大臣
〔幕啟: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得知,便寫了一封信給趙王,說
願意拿十五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
趙王眾愛卿,本王剛接到秦王來信,他說要用十五座城來換我的和氏璧,你們認為如何?
大臣甲大王,我看秦王不過是想把璧騙到手罷了,萬萬不可上他的當。
大臣乙大王,如果不答應秦王的請求,萬一他派兵來進攻怎辦?
趙王哎,這該如何是好!
(眾大臣議論紛紛,有人認為不應上秦王的當,不該把璧獻給秦王,有人則怕秦王
派兵來進攻,說應把璧獻給秦王。)
大臣丙大王,我聽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哦,快快把他請來。
(趙王派人去找藺相如,藺相如接到趙王的命令,匆忙入宮,上)
趙王你可是藺相如?
藺相如報告大王,在下正是。
趙王本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得知,便寫了一封信給本王,說願意拿
十五座城換這塊璧。你看怎麼辦?
藺相如 (想了一會兒)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
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
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幕落
第二幕
時間:與前幕相差十幾天
地點:秦國宮中
人物:藺相如
秦王
秦國眾大臣
〔幕啟:秦國宮中豪華無比,藺相如進了宮,見了秦王,獻上了和氏璧。秦王雙手捧
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
真是一塊美玉啊!
藺相如(看這情景,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上前一步)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
病,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
靠著柱子站定。 )
藺相如
(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
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
(十分慌張)別,千萬別。有話好好說,有話好好說。
(秦王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
和氏璧是塊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我才肯交出來。
秦王
(無奈)好吧!
(藺相如同秦王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回到賓館,他立即叫手下人化了裝,帶
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了。待到舉行典禮的日期,藺相如又笑容滿面地來到
秦國宮中。)
藺相如
(大大方方地說)大王,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
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用,
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
(秦王只好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藺相如回到趙國,趙王親自出城迎接,
回到宮中,趙王重賞了藺相如,封藺相如為上大夫。)
——幕落
第三幕
時間:與前幕相隔幾年
地點:澠池
人物:藺相如
趙王
秦王
廉頗
〔幕啟:秦王約趙王在澠池相見,趙王猶豫不決,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
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
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
秦王
久聞趙王的大名,聽說趙王識音樂,鼓得一手好瑟,今日是否讓本王見識見識?
趙王
那是那是。
(趙王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趙王看
此情景,也不敢說什麼。可藺相如坐不住了,他看到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
了。於是他走到了秦王面前。)
藺相如
大王,請您為趙王擊缶。
(秦王拒絕了。)
藺相如
請您為趙王擊缶。
(秦王還是拒絕。)
藺相如
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無可奈何,只好擊了一下缶。藺相如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
為趙王擊缶。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
趙王怎樣,只好讓趙王回去。而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回到趙國,趙王
重賞了藺相如,封藺相如為上卿。)
——幕落
第四幕
時間: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之後
地點:趙國
人物:藺相如
廉頗
藺相如手下人
〔幕啟:趙王封了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很不服氣。〕
廉頗
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靠一張嘴,
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
(藺相如聽到這話,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
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
可看不順眼了。)
手下人藺上卿見了廉將軍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
藺相如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
手下人當然是秦王厲害。
藺相如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
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
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
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去
請罪。)
廉頗藺上卿,我以前實在是……哎,慚愧,慚愧啊!
藺相如廉將軍,快快請起!
(從此以後,藺相如和廉頗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幕落

『貳』 《將相和》一文中,廉頗背著荊條去向藺相如請罪。請結合課文內容描寫他們當時的一段話(各兩句對話)

廉頗說:「藺相如,今天來就是為了為我說過的話道歉,我不該為了自己的一口氣而不為趙國的利益著想,是我太沖動了。請原諒我吧。」

藺相如說:「廉將軍,您能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已經是一大好事,再說,我早就原諒你了。我們繼續為趙國效勞吧。」



(2)歷史故事將相和表演結束語擴展閱讀: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之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

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局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局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叄』 將相和的故事梗概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肆』 將相和的三個故事

完璧歸趙
藺相如本趙國一門客,廉頗乃武將。
危難之時,藺進入秦國,將秦王欲霸回占的和氏璧給拿回來。有膽有答謀。回趙國後陞官。

澠池之會
趙王秦王澠池相會,藺相如以「五步之內血濺大王」要挾秦王,使秦王欲詆毀趙王的奸計不得逞。陞官為相,位居廉頗之上。

負荊請罪
廉頗不服藺相如,認為藺相如憑嘴舌之功,不可居其上,並稱「見必辱之」,藺相如卻躲著他。
後來得知藺是為了國家的團結與安危,才讓著他,廉很內疚,負荊請罪。

三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精密相連,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伍』 適合表演的歷史故事

應該可以弄來成三國,畢竟大家源都很熟悉,場景描寫也很容易~
而且如果要弄成大話版的也很容易~
如果要庄嚴點獨特的,不妨用淝水之戰,用兩個來演符堅符融,另外的兩個來演謝石謝玄~

大話搞笑版:兩對人的對話,可加入一些現代元素和流行音樂或語言進去。不用布景,只要兩對不同的衣服就可以了~

正式版:前秦方面兩符之間的對話,晉朝方便的一些活動和對話,最後突出歷史結果,用正式語言來描述和演。要大量的布景和服裝~

以上竟供參考~

『陸』 將相和的故事

《將相和》故事《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柒』 戲曲《將相和》唱詞

負荊請罪

藺相如 (唱西皮原板)
將相不和成何樣?
二虎相爭必有傷。
並非是藺相如膽小退讓,
怕的是將相不和有害家邦。
廉 頗 (內叫)走!
(唱西皮快板)
廉頗做事無分寸,
羞辱相國意氣生。
卸盔甲袒襟赤背將錯認,
背定紫荊杖一根。
含羞帶愧我把相府進。
(唱西皮搖板)
無知廉頗請罪名。
李 誠 老將軍過府。
藺相如 啊,老將軍來了?
李 誠 老將軍來了。
藺相如 哎呀妙啊!現在哪裡?
李 誠 他在這兒吶!
藺相如 老將軍在哪裡?老將軍。啊!老將軍,你這算何意啊?
廉 頗 哎呀丞相啊!俺廉頗只顧意氣相爭,得罪相爺,身背荊杖,求相爺看在同朝的份上,你要多多的,教訓吶!
(另:哎呀丞相啊!廉頗老邁昏庸,居功自傲,藐視賢才。深感丞相寬宏忍讓。俺廉頗愧無面目來見丞相。望丞相,看在同朝的份上,你要多多的,教訓吶!)
藺相如 (唱二黃三眼回龍、原板)
老將軍你何必身背荊杖,
有什麼衷腸話細說端詳。
我雖然在秦邦完璧無恙,
我雖然澠池會羞辱秦王。
我雖然僥幸封首相,
怎比得你老將軍,
東擋西除、南征北戰,
可算得是蓋世的忠良。
廉 頗 (唱二黃原板)
我這里謝過了賢明丞相,
從今後保江山文武全堂。
藺相如 (唱二黃原板)
走向前還大禮還懇你諒,
趙 王 (唱二黃散板)
見此情不由孤喜在心腸。
(白)幸喜將相和好,准備酒宴,眾卿同飲!
眾 謝大王。

『捌』 將相和成語故事

將相和是歷史典故不過也包括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澠池之會三個成語故事

『玖』 將相和 戲劇 內容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秦國是強國,經常欺壓弱國。公元前283年,秦王派使者到趙國,說要用15座城換趙國珍藏的寶貝「和氏璧」。「和氏璧」是一塊極珍貴的玉。

趙王就派一個叫藺相如的人去秦國交涉這件事。臨行前,藺相如對趙王說:「秦國交出城,我就把璧留在秦國;秦國不交城,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趙國。」

藺相如見到秦王後獻上和氏璧,秦王讓左右大臣傳看,大臣們都向秦王道賀。秦王得意洋洋,卻隻字不提換城的事。藺相如看出秦王根本不想換城,急中生智,上前對秦王說:「這玉雖然名貴,可也有點小毛病,很難看出,讓我來指給大王看看。」秦王信以為真,把璧遞給藺相如。藺相如拿到璧,向後退了幾步,靠著一根大柱子,瞪著雙眼,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人到趙國說情願以15座城換趙國的璧,可大王卻沒換城之意。如今璧在我手,大王若是逼我,我寧可把我的頭和這塊璧一起在柱子上碰碎!」說著,他真的做出要碰碎的樣子。秦王怕他真摔碎璧,忙道歉說:「先生別誤會,我哪能說了不算呢!」藺相如說:「大王如果誠意換璧,就應齋戒5天,再舉行一個接璧的隆重儀式,我才敢獻璧。」秦王只得答應了。

藺相如回到賓館,馬上派人化裝成商人將璧安全送回了趙國。

5天後,秦王召集大臣和各國使臣舉行了一個接璧儀式。藺相如從容地上前,對秦王說:「秦國一向不講信義,我怕受騙,早已派人把璧送回趙國了。」秦王大怒,藺相如又鎮靜地說:「大王,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以強欺弱,決沒有以弱欺強的道理。大王真心要璧,請先把15座城割讓給趙國,趙國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這些話說得頭頭是道,秦王當著眾大臣和使臣的面只得收斂怒氣,假笑說:「對,我們不應為一塊璧傷了兩國的和氣。」讓藺相如回國了。

後來,秦王又耍花招,公元前279年,他請趙王到澠(miǎn)池(現河南澠池縣西)赴會,設下埋伏,想扣押趙王。又是藺相如勇敢機智地對付秦王,再次保全了趙國不受屈辱。

回朝後,趙王拜他為相國,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

廉頗是位老將,很不服氣,他對手下人說:「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有什麼了不起,倒爬到我上頭去了。哼,我要給他顏色看看!」這話傳到了藺相如的耳朵里。有一天,藺相如出門,看到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就叫自己的車退到小巷裡,讓廉頗的車馬過去。藺相如手下的人責怪他太膽小怕事。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難道我會怕廉將軍嗎?我怕的是相國和將軍不和,秦國知道了,對趙國不利啊!所以我寧願容讓老將軍。」

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廉頗,廉頗聽了十分慚愧,他就裸著上身,背著荊條,跑到藺相如家裡請罪。見了藺相如,他跪下來說:「我是粗魯人,見識少,氣量窄,請您罵我打我吧。」

藺相如忙扶起廉頗,說:「您是趙國的老臣,是我的前輩,您能體諒我,我萬分感激,怎麼還給我賠禮呢。我實在不敢當。」

兩人激動地流下眼淚。從此,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趙國出力。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將相和」的故事。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秦、齊、楚、燕、韓、趙、魏,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么能幹。就封他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么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里,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么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裡啦!這么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秦國是強國,經常欺壓弱國。公元前283年,秦王派使者到趙國,說要用15座城換趙國珍藏的寶貝「和氏璧」。「和氏璧」是一塊極珍貴的玉。

趙王就派一個叫藺相如的人去秦國交涉這件事。臨行前,藺相如對趙王說:「秦國交出城,我就把璧留在秦國;秦國不交城,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趙國。」

藺相如見到秦王後獻上和氏璧,秦王讓左右大臣傳看,大臣們都向秦王道賀。秦王得意洋洋,卻隻字不提換城的事。藺相如看出秦王根本不想換城,急中生智,上前對秦王說:「這玉雖然名貴,可也有點小毛病,很難看出,讓我來指給大王看看。」秦王信以為真,把璧遞給藺相如。藺相如拿到璧,向後退了幾步,靠著一根大柱子,瞪著雙眼,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人到趙國說情願以15座城換趙國的璧,可大王卻沒換城之意。如今璧在我手,大王若是逼我,我寧可把我的頭和這塊璧一起在柱子上碰碎!」說著,他真的做出要碰碎的樣子。秦王怕他真摔碎璧,忙道歉說:「先生別誤會,我哪能說了不算呢!」藺相如說:「大王如果誠意換璧,就應齋戒5天,再舉行一個接璧的隆重儀式,我才敢獻璧。」秦王只得答應了。

藺相如回到賓館,馬上派人化裝成商人將璧安全送回了趙國。

5天後,秦王召集大臣和各國使臣舉行了一個接璧儀式。藺相如從容地上前,對秦王說:「秦國一向不講信義,我怕受騙,早已派人把璧送回趙國了。」秦王大怒,藺相如又鎮靜地說:「大王,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以強欺弱,決沒有以弱欺強的道理。大王真心要璧,請先把15座城割讓給趙國,趙國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這些話說得頭頭是道,秦王當著眾大臣和使臣的面只得收斂怒氣,假笑說:「對,我們不應為一塊璧傷了兩國的和氣。」讓藺相如回國了。

後來,秦王又耍花招,公元前279年,他請趙王到澠(miǎn)池(現河南澠池縣西)赴會,設下埋伏,想扣押趙王。又是藺相如勇敢機智地對付秦王,再次保全了趙國不受屈辱。

回朝後,趙王拜他為相國,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

廉頗是位老將,很不服氣,他對手下人說:「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有什麼了不起,倒爬到我上頭去了。哼,我要給他顏色看看!」這話傳到了藺相如的耳朵里。有一天,藺相如出門,看到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就叫自己的車退到小巷裡,讓廉頗的車馬過去。藺相如手下的人責怪他太膽小怕事。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難道我會怕廉將軍嗎?我怕的是相國和將軍不和,秦國知道了,對趙國不利啊!所以我寧願容讓老將軍。」

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廉頗,廉頗聽了十分慚愧,他就裸著上身,背著荊條,跑到藺相如家裡請罪。見了藺相如,他跪下來說:「我是粗魯人,見識少,氣量窄,請您罵我打我吧。」

藺相如忙扶起廉頗,說:「您是趙國的老臣,是我的前輩,您能體諒我,我萬分感激,怎麼還給我賠禮呢。我實在不敢當。」

兩人激動地流下眼淚。從此,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趙國出力。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將相和」的故事。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閱讀全文

與歷史故事將相和表演結束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