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譚嗣同歷史人物評價400字左右

譚嗣同歷史人物評價400字左右

發布時間:2021-03-03 15:30:59

『壹』 歷史上的譚嗣同是怎樣的人

一提起譚嗣同,人們就會想起「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專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屬這首讓人盪氣回腸的詩句。就會想起「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這番慷慨赴義的獨白。梁卓如稱譚嗣同為: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康南海贊揚譚嗣同:挾高士之才,負萬夫之勇,學奧博而文雄奇,思深遠而仁質厚,以天下為己任,以救中國為事,氣猛志銳~

『貳』 對近代史人物譚嗣同的評價 (3000字左右)

譚嗣同(1865~1898),近代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復生,號壯飛,又號回華相眾生、東答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湖南瀏陽人。清末巡撫譚繼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俠,長於劍術。曾六赴南北省試,因不喜科舉時文,屢考不中。
1884年入新疆劉錦棠幕。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慘敗,譚嗣同認識到要使國富必先變法,遂與唐才常等在湖南瀏陽籌建算學館,創辦新學,並撰文提出變法主張,開湖南維新之先河。後北游訪學,遍交維新之士,結識了梁啟超,1897年,和梁啟超等在湖南長沙辦時務學堂,並擔任《湘報》主編,積極宣傳變法主張,提倡「日新」思想,要求實行資本主義的政治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1898年6月11日,光緒下詔變法,譚嗣同被徐致靖薦入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協助光緒推行新政。後被袁世凱出賣,變法遭慈禧太後的殘酷鎮壓,9月24日被捕入獄,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就義時年僅33歲。代表著作《仁學》,遺著編為《譚嗣同全集》。

『叄』 譚嗣同的生平事跡是什麼

戊戌變法進行到高潮時,由於袁世凱的告密,導致譚嗣同被捕。

為振興祖國而獻身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公元1865年3月10日出生於北京。他生長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封建官僚家庭,受過嚴格的封建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其父親譚繼洵曾官至湖北巡撫。譚嗣同從小胸懷大志,為人瀟灑,文章新奇開放。父親向來為人謹慎經常教育他,因此父子倆關系比較緊張。譚嗣同從10歲起即從師於篤好經世之學的歐陽中鵠,後在著名俠客大刀王五門下學藝。他鄙視科舉,好今文經學,很欣賞顏元、龔自珍、王夫子、黃宗羲等人的著作。自公元1884年起,他開始漫遊了西北、東南各省,行程達八萬余里。這不僅使他開闊了眼界,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也使他親眼目睹了下層人民飢寒交迫的悲慘生活,從而產生了挽救民族危亡,為振興祖國而獻身的念頭。

公元1895年,甲午戰爭的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譚嗣同受到極大刺激。他憤而賦詩曰: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公元1896年春,譚嗣同在北京結識了梁啟超,極受梁啟超的贊賞。他對康有為的變法主張非常欽佩,自稱是康有為的「私塾弟子」。此後,他積極投身於維新變法運動之中,並於公元1897年初,完成了他的主要著作《仁學》。在《仁學》中,譚嗣同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倫理道德,號召人們沖破封建倫常的羅網。公元1898年初,譚嗣同回到湖南。他主持時務學堂,創辦南學會,出版《湘報》,每次集會,都有數百人前來聆聽譚嗣同的慷慨陳辭,很快使湖南成為維新運動的重要基地。

軍機四卿

公元1898年6月,光緒皇帝下詔變法。受維新大臣徐致靖的舉薦,譚嗣同被征入京參與新政,授予四品卿銜,在軍機處任職。與楊銳,林旭、劉光第時稱「軍機四卿」。譚嗣同喜出望外,為了報答「聖恩」,他不顧「殺身滅族」的危險,不辭辛苦地積極推行新政。光緒皇帝准備召開懋勤殿,設置顧問官,命譚嗣同起草聖旨,並要求穿插一些前代的典型事例,說自己將親自到頤和園去請示慈禧皇太後。譚嗣同退朝後對別人說:「我這才知道皇上一點權力也沒有」。

當時榮祿是京師的總督,袁世凱以監司身份在天津練兵。光緒皇帝下詔提升袁世凱為侍郎,並要他到京師朝見。

光緒皇帝兩次召見了擁有兵權並表示過擁護維新的袁世凱,引得頑固派舉朝驚駭。一些守舊的大臣紛紛到慈禧太後那裡去告狀,慈禧的親信、當時的直隸總督榮祿連忙調兵遣將以備不測。外面紛紛傳說榮祿將利用光緒皇帝到天津閱兵的機會廢掉光緒皇帝。光緒皇帝感到處境危機,於是向楊銳下了一道密詔,其中光緒皇帝以緊迫的語氣向楊銳敘述了自己的皇位很難保住,慈禧太後隨時都會對他下毒手,希望楊銳等維新人士採用新的辦法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不要違背慈禧太後的意思,明確表示出自己試圖找到一個折衷的方法,使變法繼續進行下去。

不願意逃跑的志士

維新人士聽了痛哭流涕。此時,譚嗣同自告奮勇去充當說客,勸說袁世凱舉兵,殺榮祿、錮慈禧、救光緒、護新政,結果反遭袁世凱的出賣。政變發生時,他同梁啟超正在寓所苦籌辦法。當搜捕康有為的消息傳來,譚嗣同鎮定自若,從容地對梁啟超說:「以前我們沒有辦法救皇上,現在我們沒有辦法救康先生。我是不怕死的,就讓他們來捉拿吧!」梁啟超勸他一起逃跑,他執言不肯,反勸梁啟超說:「如果沒有人躲過這次災難,將來也就無人繼承我們的變法大業,如果沒有人因變法而死,我們也就無法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其後,譚嗣同又與大刀王五策劃營救光緒皇帝,但由於事起倉促,計劃落空。這時,譚嗣同的處境已十分險惡,許多人勸他出走,都被他一拒絕。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諸自嗣同始!」他決心為變法流血犧牲,以此來喚起民眾的覺醒。

英勇就義

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在獄中,他撫今追昔從容自若,用煤渣在牢房的牆壁上欣然題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9月28日,清政府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將譚嗣同和林旭、劉光第、楊銳、康廣仁、楊深秀斬首於北京菜市口刑場,史稱「戊戌六君子」。在行刑前,譚嗣同橫眉冷對,正氣凜然,面對屠刀,他面不改色,對著上萬名圍觀者大聲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使得劊子手不寒而慄,使在場觀眾為之震撼。這年譚嗣同才33歲。

譚嗣同死後,大刀王五收殮了他的屍首。次年,他的遺骸運回湖南瀏陽,安葬於城外石山下。後人為了表示對這位維新志士的敬慕,在墓前華表上刻下這樣一副對聯:

亘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

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

譚嗣同的死表現了愛國志士們為了國家的強盛而不惜犧牲生命的英雄氣概,同時也說明了改良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國想要求得富強,就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肆』 全面評價譚嗣同在歷史中的作用

譚嗣同(1865—1898),漢族,湖南瀏陽人,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三歲,為世稱「戊戌六君子」之一。

梁啟超評譚嗣同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其千古名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譚哥臨刑之前抒發的絕唱。意謂是我生為變法而生,死為變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義膽,像昆侖那樣高聳譚哥生如昆侖,死如昆侖。「譚在獄中,意氣自若,終日繞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牆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

『伍』 歷史上的譚嗣同是怎樣的人

譚嗣同這種志士,精神固然可嘉,但是歷史影響其實是很有限的。戊戌變法中的康有為和梁啟超都活了下來,但是後來他們對歷史基本沒有什麼影響。當年戊戌變法,之所以能夠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主要原因在於光緒皇帝希望變法圖強,但是光緒皇帝依靠的人肯定是不行的。認真分析一下,梁啟超,康有為,譚嗣同這些人,支持他們的人有哪些?滿清的官員大部分肯定不會支持,因為他們要淘汰就官吏;讀書人肯定不會支持,因為他們要廢掉科舉,採用新學堂;士兵肯定不會支持,因為他們要建立新軍隊。

『陸』 從某個角度來說譚嗣同這個歷史人物

從他的行為上看,他無疑是個君子,敢於為國家為民族為革命奉獻出自己版寶貴的生命權,這是值得肯定的,從這點看他是個英雄。
但是同時他的思想又有時代的局限性,導致把希望寄託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不敢否定封建主義,同時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不敢發動人民群眾,從這點看,他無疑是個失敗的革命者。
不過總體上他們的行為還是對封建思想造成了較大的沖擊,開闊了人們的思想和眼界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忘採納...

『柒』 解讀歷史人物譚嗣同

清末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湖南瀏陽人。父繼洵,官至湖北巡撫。少年時博覽群書,好任俠,喜詞章,富於思想。青年時期為父命所迫,曾六赴南北省試,因不喜科舉時文,屢考不中。在此期間,他目睹了清王朝統治腐敗,益思奮發有為,立志救國救民,故自名壯飛。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慘敗,喪權失地,群情憤慨。譚嗣同痛感自己的精力多敝於考據詞章,無補於事,決心致力於維新變法。遂與唐才常等在瀏陽籌建算學館,創辦新學,並撰文提出變法主張,首開湖南維新之風。為追求新思想,學習新知識,他於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北游訪學,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自然科學發生興趣。在訪學中,還遍交維新之士,結識了梁啟超,並通過梁啟超進一步了解到康有為的維新思想觀點。1896-1897年,他以父命入資為候補知府,在南京待委,時往上海與梁啟超討論學問,研究變法理論,還潛心讀書,與楊文會研討佛學,撰成其代表性著作《仁學》。1898年2月,譚嗣同回到湖南,與唐才常等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湘報》等,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為全國最富朝氣的一省。6月11日,光緒帝下詔宣布變法。譚嗣同被薦,奉召進京,參與新政。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封建頑固派,反對新政。譚嗣同等幻想得到袁世凱對變法維新的支持,但迅即被袁出賣。慈禧太後於9月21日發動政變,對維新派殘酷鎮壓。譚嗣同拒絕出走。24日,被捕下獄。28日與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等同被殺害,世稱戊戌六君子。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捌』 對譚嗣同的評價

對譚嗣來同的評價:
是一位站在時代前自列的熱衷於改革不計個人得失的政治家,他臨危不懼,崐視死如歸,千方百計關懷同志,認識到變法必須流血,超越了歷史上主張革新崐的政治家的認識。
但他把變法的希望寄託在皇上身上,希望來一個「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崐至死認為要保「變法」事業必須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廣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鮮崐血來促進維新運動和國家昌盛,是同他「酬聖主」的思想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崐歷史發展恰與他的願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運動的再興,而是宣告改崐良運動的結束,這就是他的階級局限性。

『玖』 譚嗣同的事跡概括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光緒回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答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

(9)譚嗣同歷史人物評價400字左右擴展閱讀:

個人成就

譚嗣同一生致力於維新變法,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是維新派中的最激進者。早年在湖南舉辦新政,利用時務學堂培養了大量的維新志士。

軼事典故

在瀏陽乃至中國的歷史上,維新志士譚嗣同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偉丈夫,他為戊戌變法慷慨赴義的壯舉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譚嗣同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劍膽琴心」的雅號。

在才常路的「譚烈士專祠」里,曾經有一幅譚嗣同攝於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歲,外穿月白色長衫,內著玄色武士裝,左手叉腰,右手持劍,濃眉俊目,閃閃似電,有一種立如山嶽、傲視死神的凜然正氣。譚嗣同短暫的一生中,兩劍三琴陪伴他度過了不少蒼茫歲月。

『拾』 譚嗣同的人物性格

外表文質彬彬 ,思想卻反叛開放,喜歡破舊立新,文通武略,才情洋溢,機智版聰敏。自幼飽讀聖言詩書,卻不權受八股文章熏陶,反封建,富正義感,不平則鳴,有理想及抱負。一方面自視、高傲、能言善辯、得理不饒人,一方面卻浪漫感性,剛柔並重 。

閱讀全文

與譚嗣同歷史人物評價400字左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