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襄樊建設時期的襄樊名人有誰(含簡歷)
卞和 ·伍子胥 ·宋玉 ·劉玄 ·王逸、王延壽 ·劉秀 ·龐德公 ·蒯越 ·蔡瑁 ·龐統 ·馬良 ·馬謖 ·楊儀 ·廖化 ·向朗 ·向寵 ·向充 ·習郁 ·習鑿齒 ·杜審言 ·韋睿 ·張柬之 ·孟浩然 ·杜甫 ·張繼 ·皮日休 ·魏玩 ·米芾 ·任亨泰 ·王聰兒·單懋謙·楊洪勝 ·劉公 ·程克繩 ·謝遠定 ·吳德峰·黃火青·陳荒煤 ·張光年 襄樊歷史名人與中華石文化 李 念 襄樊,因著名的古城襄陽與隔漢江相望的古埠樊城合稱而得名,這里地靈人傑,自古以來人才輩出,遐爾聞名。其中有五位歷史名人為中華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們是:卞和、米芾、龐蘊、米萬鍾、諸葛亮。 卞和 卞和(約公元前768年——公元前688年)是春秋時代楚國荊(今襄樊南漳)人,因獻玉而聞名古今。《韓非子》載,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南漳縣巡檢鎮金壤坪村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玉印岩」,傳為卞和得玉處),獻給楚厲王,厲王使玉工鑒別,說是石頭,有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到武王即位,卞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也使玉工鑒別,仍說是石頭,武王又以卞和有欺君之罪,而斷其右足。後來文王即位,卞和抱其璞而哭於荊山之下,三天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聽說後派人去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吾非悲刖(斷足)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狂,此吾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寶玉,因此稱「和氏壁」,並封卞和為零陽侯。《韓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飾以五彩;……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 卞和的「和氏之璧」,從楚厲王時獻寶,文王時命名為「和氏璧」,並將「和氏壁」獎給功臣昭陽,到:赤山失寶、張儀蒙冤、繆賢買璧、趙惠文王抄家搶璧、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刻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於其上、將「和氏璧」精製成傳國玉璽、命名為「傳國寶」,後經各代封建王朝爭奪,直到民國為止,共經歷了2670年。可以說,這應該是中華賞石史上經歷最扭折、經過的帝王最多、演繹的故事最多、內涵最豐富、價值最高的一塊石頭。 米芾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遷襄陽,後定居潤州(今鎮江)。以恩補浛光尉,歷知雍丘縣、漣水軍、太常博士、知無為軍,召為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米芾自稱楚國後人,因而別號「米襄陽」。米芾有三怪:穿戴常仿效唐代人;好潔成癖,從不與人同用手巾等物;愛石成癖,並創立了一套一直沿用至今的賞石鑒別理論,即「透、露、瘦、皺」(指對太湖石的鑒賞)。 自《宋史·文苑傳》和宋代杜綰所著我國第一部石譜——《雲林石譜》至今,近千年來,幾乎所有關於賞石方面的書籍,都對米芾賞玩奇石的軼事有所記載,皆為人知,勿需贅述。國內外的賞石家,只要提起米芾,無不敬之、仰之。 與此同時,在中國書法史上,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一起,被稱為「宋四家」。蘇軾稱米芾的書法是「風檣陣馬,沉著痛快」、「超妙入神」、「當與鍾(繇)王(羲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畫也很高妙,他自謂其畫為「心畫」,筆隨心到,信筆為之。他變古創新,妙意師真,超出筆墨蹊徑之外,「一洗萬古凡馬空」,首開「雲中山色,四面峻厚」之畫風,終於「顛」出了一座曠古絕倫的「米氏雲山」。試想,如果米芾不「顛」、不拜石,不從石頭上得到一些感悟,他能在書畫藝術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嗎? 龐蘊 從筆者手頭上現有的資料來看,龐蘊的生卒年代不可考,襄陽城南十五公里處的「龐居洞」據說龐蘊夫婦在此居住過。其它的筆者了解不多,但在甘肅省清水縣,可以說是無人不知,被稱為「中國一絕」的「龐公石」正因為他而名揚天下。 相傳,唐代湖廣襄陽居士龐蘊,經仙人點化,教其在「一口飲盡西江水」處修行。一日,龐蘊游至上邽(今清水縣)小華山,見一條小河繞山而過,山上鬱郁蔥蔥,鳥語花香,山下小溪碧澈,潺潺而過,其景妙不可言,似仙人所示之景,遂問牧童:「此為何地何水?」牧童曰:「此乃小華山,山下西江水(今牛頭河)。」居士頓悟,便在小華山結廬隱居,廣結善緣,臨終時把聚寶盆扔進峽谷,以濟天下,頓時變成深綠緻密、溫潤如玉的寶石,「龐公石」因此而得名。「龐公石」也叫「龐公玉」。在我國,以人而名的石種尚不多見,作為同鄉和後人,筆者實在是為龐公高興。 米萬鍾 米萬鍾,(公元1570年—1628年),字仲詔,號友石,書畫家,按察使、太僕少卿。米萬鍾雖然不是在襄樊出生的,也沒有在襄樊干過什麼事,但是他與襄樊有割不斷的血脈關系,因為他是米襄陽的第十六世嫡孫。明萬曆三十六年授六合縣令,《六合縣志》稱其「仁明慈惠,兼水鏡慈母之心,有石癖,似南宮(米芾),其書畫亦妙絕一時,時有邢、張、米、董之稱,又雲南董北米。」 六合雨花石之所以聞名於世,應歸功於米萬鍾,米萬鍾任六合縣令時,簿書之暇,觴詠於靈岩山,見溪中文石累累,詫為奇觀,於是命人廣為收集。《六合縣志》載:「邑令所好,風行景從,源源而來,多多益善。自茲以往,知音競賞,珍奇琳琅。」他不僅藏石、賞石,還畫石,編有《靈岩石子圖》。由於明代萬曆年間在六合縣出現了採石熱,南京才形成了雨花石市場。 諸葛亮 對於襄樊人來說,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是「外籍」人士。但諸葛亮對襄樊的影響和為襄樊作出的貢獻,遠遠超過了「本地人」。他從13歲隨其叔父諸葛玄避亂襄陽到27歲被劉備請走,在襄樊整整生活了十四年。人們都知道,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天才的軍事家、偉大的思想家、著名的經濟家,是名高萬古的世之楷模,兼事君之節、開國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術於一身的「完人」,是智慧之神。可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古今中外「第一玩石大師」。《三國志·諸葛亮傳》、《隆中志》、《襄陽記》、《水經注》等典籍均有記載。不過,諸葛亮「玩賞石頭」的方式不與人同罷了。他玩賞的石頭是: 抱膝石。青少年時期的諸葛亮就有俊逸之才、英霸之器,是一個有作為,不同凡響的人物,他在古隆中躬耕苦讀之餘,經常坐在一塊岩石上抱膝長吟,後人將這塊石頭稱為「抱膝石」。歷代名人多有對此石的詩作或楹聯。 梁甫岩。諸葛亮好為《梁甫吟》,他常到在隆中草廬西側的一塊大青石上引吭長吟,抒發情懷,後人為不忘前賢的這一雅緻情趣,遂將此石稱為「梁甫岩」。 棋盤石。作為傑出軍事家的諸葛亮,對棋文化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古隆中隱居時,經常和他的岳父黃承彥、朋友徐庶、龐統、石廣元、崔州平、孟公威、馬良等人一起在草廬對面的樂山上下棋切磋棋藝,從中領悟布陣爭戰的奧妙。此石上面的紋理如棋路一般,縱橫交錯,排列有序,還有楚河漢界。 以上三塊諸葛亮曾經「玩」過的石頭,除棋盤石外,其餘二塊在明朝時即分別形成了「隆中十景」之一。可惜的是,以上三個重要的遺跡性文物景點,分別在1963年和1968年修築襄陽至南漳、尹集至泥嘴的公路時被炸毀。 石枕。諸葛亮在古隆中隱居時,睡覺用的是石枕頭。出山後,這個石枕頭就留在了古隆中。 卵石壘成八卦陣。當年,諸葛亮離開襄陽前往四川的途中,在長江邊聚集卵石,壘成聞名於世的八卦陣,縱橫棋布,反復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景、杜、死、驚、開,每時每刻變化無端。一方面作為軍事操練使用,更主要的阻止了東吳大將陸遜的進攻。所以後人有詩贊揚說:「茫茫平沙中,積石排隊伍」、「奇才列石盡玲瓏,銳比精兵十萬雄」、「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諸葛亮把石頭「 玩活了」,「玩」成了十萬雄兵。 以上五位歷史人物,都與襄樊有著割不斷的關系,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荊山腳下獻玉人——卞和 一夜急白了頭的名將——伍子胥 著名辭賦家——宋玉 更始帝——劉玄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東漢文學家——王逸、王延壽父子 襄陽大名士——龐德公 足智多謀之士——蒯越 襄陽大族——蔡瑁 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 蜀漢名臣——馬良 智計之士——馬謖 有才幹、性狷狹的將軍——楊儀 以果烈著稱的大將——廖化 家庭藏書之最的長史——向朗 都亭侯——向寵 向後主劉禪建議立諸葛廟的尚書——向充 襄陽侯——習郁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 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 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杜審言 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韋睿 恢復大唐社稷的宰相——張柬之 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 詩聖——杜甫 《楓橋夜泊》詩作者——張繼 詩人、思想家——皮日休 與李清照並稱的襄陽女詞人——魏玩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 明朝狀元——任亨泰 白蓮教八路兵馬總指揮——王聰兒 文淵閣大學士——單懋謙 辛亥革命義士——楊洪勝 共進會第三任總理——劉公 中共鄂北第一個黨小組的創建人——程克繩 第一任襄陽黨團特支書記——謝遠定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吳德峰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黃火青 《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張光年
B. 襄樊的名人有哪些
襄陽市原名襄樊市,2010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原襄樊市襄陽區更名為襄陽市襄州區。襄陽市地處湖北省北部,居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中游,秦嶺大巴山余脈,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和汽車工業基地,鄂、豫、渝、陝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襄陽市同樣還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魅力城市」、「中國三國文化之鄉」、「中國紅嘴相思鳥之鄉」。古襄陽城歷史悠久,轄地廣闊(唐代時古襄陽城轄地最大,相當於當今三個省的地盤了)。南北交匯的地理位置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自古就是藏龍卧虎棲鳳之地,孕育出無數英豪、俊秀、蓋世巨擘,他們中不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史學家、詩人、書法家等等。
據史載,從史前至民國初,襄樊的歷史名人達130餘人。他們中有2人當皇帝,14人當宰相。如:谷城人伍子胥,春秋時為吳國相國;棗陽人劉玄、劉秀,東漢時做了皇帝;襄陽人張悌,三國時是吳國的丞相、軍師;南朝宋、齊大臣柳世隆,一門五宰相,為世罕見;襄陽人張柬之,唐武則天時官拜鳳閣鸞台平章事(丞相);老河口人張士遜,宋仁宗趙禎時官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襄陽人范宗尹,宋高宗時拜為參政知事、中書門下平章事,年僅三十;谷城人王之望,明孝宗時官拜資政殿大學士;谷城人方岳貢,明崇宗時官至戶部兼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襄陽人單懋謙,清同治時官拜文淵閣大學士等。
古襄陽自古以來才子薈萃,群星璀璨。戰國時期,宜城人宋玉,是屈原的大弟子、著名的辭賦家。東漢時棗陽學者劉珍著有《東觀漢記》,長達140多卷。宜城人、文學家王逸《楚辭章句》,開注釋楚辭之先河。三國時期,以「襄陽才子」龐德公為首的王粲、司馬徽、諸葛亮等或切磋詩文,或議論時事。王粲的《登樓賦》、諸葛亮的《隆中對》即誕生於此。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著有《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五言律詩的開拓者杜審言和他的孫子有《詩聖》之稱的杜甫、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以及張繼(孟浩然和張繼是襄陽的本土名人)、皮日休(皮日休是襄陽竟陵人,今湖北天門人。皮日休是襄陽的過境名人,22歲起,皮日休曾在襄陽城隱居10年)等。在襄樊出生的北宋書畫家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大家」。此外,劉表、司馬徽、羊祜、劉弘、山簡、牛序、釋道安、釋慧遠、蕭統、歐 陽修、岳飛、李自成等一大批過境襄陽的歷史傑出人物,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襄陽方面死纏著其中之一的過境名人諸葛亮先生不放,大作特做文章,而對襄陽出生的眾多本土名人置之不理,這是典型的對本土歷史名人缺乏自信心的一種表現了。
C. 有關襄樊籍名人的故事
襄樊,因著名的古城襄陽與隔漢江相望的古埠樊城合稱而得名,這里地靈人傑,自古以來人才輩出,遐爾聞名。其中有五位歷史名人為中華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們是:卞和、米芾、龐蘊、米萬鍾、諸葛亮。
卞 和
卞和(約公元前768年——公元前688年)是春秋時代楚國荊(今襄樊南漳)人,因獻玉而聞名古今。《韓非子》載,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南漳縣巡檢鎮金壤坪村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玉印岩」,傳為卞和得玉處),獻給楚厲王,厲王使玉工鑒別,說是石頭,有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到武王即位,卞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也使玉工鑒別,仍說是石頭,武王又以卞和有欺君之罪,而斷其右足。後來文王即位,卞和抱其璞而哭於荊山之下,三天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聽說後派人去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吾非悲刖(斷足)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狂,此吾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寶玉,因此稱「和氏壁」,並封卞和為零陽侯。《韓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飾以五彩;……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
卞和的「和氏之璧」,從楚厲王時獻寶,文王時命名為「和氏璧」,並將「和氏壁」獎給功臣昭陽,到:赤山失寶、張儀蒙冤、繆賢買璧、趙惠文王抄家搶璧、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刻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於其上、將「和氏璧」精製成傳國玉璽、命名為「傳國寶」,後經各代封建王朝爭奪,直到民國為止,共經歷了2670年。可以說,這應該是中華賞石史上經歷最扭折、經過的帝王最多、演繹的故事最多、內涵最豐富、價值最高的一塊石頭。
米芾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遷襄陽,後定居潤州(今鎮江)。以恩補浛光尉,歷知雍丘縣、漣水軍、太常博士、知無為軍,召為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米芾自稱楚國後人,因而別號「米襄陽」。米芾有三怪:穿戴常仿效唐代人;好潔成癖,從不與人同用手巾等物;愛石成癖,並創立了一套一直沿用至今的賞石鑒別理論,即「透、露、瘦、皺」(指對太湖石的鑒賞)。
自《宋史·文苑傳》和宋代杜綰所著我國第一部石譜——《雲林石譜》至今,近千年來,幾乎所有關於賞石方面的書籍,都對米芾賞玩奇石的軼事有所記載,皆為人知,勿需贅述。國內外的賞石家,只要提起米芾,無不敬之、仰之。
與此同時,在中國書法史上,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一起,被稱為「宋四家」。蘇軾稱米芾的書法是「風檣陣馬,沉著痛快」、「超妙入神」、「當與鍾(繇)王(羲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畫也很高妙,他自謂其畫為「心畫」,筆隨心到,信筆為之。他變古創新,妙意師真,超出筆墨蹊徑之外,「一洗萬古凡馬空」,首開「雲中山色,四面峻厚」之畫風,終於「顛」出了一座曠古絕倫的「米氏雲山」。試想,如果米芾不「顛」、不拜石,不從石頭上得到一些感悟,他能在書畫藝術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嗎?
龐蘊
從筆者手頭上現有的資料來看,龐蘊的生卒年代不可考,襄陽城南十五公里處的「龐居洞」據說龐蘊夫婦在此居住過。其它的筆者了解不多,但在甘肅省清水縣,可以說是無人不知,被稱為「中國一絕」的「龐公石」正因為他而名揚天下。
相傳,唐代湖廣襄陽居士龐蘊,經仙人點化,教其在「一口飲盡西江水」處修行。一日,龐蘊游至上邽(今清水縣)小華山,見一條小河繞山而過,山上鬱郁蔥蔥,鳥語花香,山下小溪碧澈,潺潺而過,其景妙不可言,似仙人所示之景,遂問牧童:「此為何地何水?」牧童曰:「此乃小華山,山下西江水(今牛頭河)。」居士頓悟,便在小華山結廬隱居,廣結善緣,臨終時把聚寶盆扔進峽谷,以濟天下,頓時變成深綠緻密、溫潤如玉的寶石,「龐公石」因此而得名。「龐公石」也叫「龐公玉」。在我國,以人而名的石種尚不多見,作為同鄉和後人,筆者實在是為龐公高興。
米萬鍾
米萬鍾,(公元1570年—1628年),字仲詔,號友石,書畫家,按察使、太僕少卿。米萬鍾雖然不是在襄樊出生的,也沒有在襄樊干過什麼事,但是他與襄樊有割不斷的血脈關系,因為他是米襄陽的第十六世嫡孫。明萬曆三十六年授六合縣令,《六合縣志》稱其「仁明慈惠,兼水鏡慈母之心,有石癖,似南宮(米芾),其書畫亦妙絕一時,時有邢、張、米、董之稱,又雲南董北米。」
六合雨花石之所以聞名於世,應歸功於米萬鍾,米萬鍾任六合縣令時,簿書之暇,觴詠於靈岩山,見溪中文石累累,詫為奇觀,於是命人廣為收集。《六合縣志》載:「邑令所好,風行景從,源源而來,多多益善。自茲以往,知音競賞,珍奇琳琅。」他不僅藏石、賞石,還畫石,編有《靈岩石子圖》。由於明代萬曆年間在六合縣出現了採石熱,南京才形成了雨花石市場。
諸葛亮
對於襄樊人來說,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是「外籍」人士。但諸葛亮對襄樊的影響和為襄樊作出的貢獻,遠遠超過了「本地人」。他從13歲隨其叔父諸葛玄避亂襄陽到27歲被劉備請走,在襄樊整整生活了十四年。人們都知道,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天才的軍事家、偉大的思想家、著名的經濟家,是名高萬古的世之楷模,兼事君之節、開國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術於一身的「完人」,是智慧之神。可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古今中外「第一玩石大師」。《三國志·諸葛亮傳》、《隆中志》、《襄陽記》、《水經注》等典籍均有記載。不過,諸葛亮「玩賞石頭」的方式不與人同罷了。他玩賞的石頭是:
抱膝石。青少年時期的諸葛亮就有俊逸之才、英霸之器,是一個有作為,不同凡響的人物,他在古隆中躬耕苦讀之餘,經常坐在一塊岩石上抱膝長吟,後人將這塊石頭稱為「抱膝石」。歷代名人多有對此石的詩作或楹聯。
梁甫岩。諸葛亮好為《梁甫吟》,他常到在隆中草廬西側的一塊大青石上引吭長吟,抒發情懷,後人為不忘前賢的這一雅緻情趣,遂將此石稱為「梁甫岩」。
棋盤石。作為傑出軍事家的諸葛亮,對棋文化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古隆中隱居時,經常和他的岳父黃承彥、朋友徐庶、龐統、石廣元、崔州平、孟公威、馬良等人一起在草廬對面的樂山上下棋切磋棋藝,從中領悟布陣爭戰的奧妙。此石上面的紋理如棋路一般,縱橫交錯,排列有序,還有楚河漢界。
以上三塊諸葛亮曾經「玩」過的石頭,除棋盤石外,其餘二塊在明朝時即分別形成了「隆中十景」之一。可惜的是,以上三個重要的遺跡性文物景點,分別在1963年和1968年修築襄陽至南漳、尹集至泥嘴的公路時被炸毀。
石枕。諸葛亮在古隆中隱居時,睡覺用的是石枕頭。出山後,這個石枕頭就留在了古隆中。
卵石壘成八卦陣。當年,諸葛亮離開襄陽前往四川的途中,在長江邊聚集卵石,壘成聞名於世的八卦陣,縱橫棋布,反復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景、杜、死、驚、開,每時每刻變化無端。一方面作為軍事操練使用,更主要的阻止了東吳大將陸遜的進攻。所以後人有詩贊揚說:「茫茫平沙中,積石排隊伍」、「奇才列石盡玲瓏,銳比精兵十萬雄」、「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諸葛亮把石頭「 玩活了」,「玩」成了十萬雄兵。
以上五位歷史人物,都與襄樊有著割不斷的關系,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D. 襄陽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人物及故事
古隆中在鄒灣漢襄抄陽城北50里,與所有史書里關於亮家的方向和距離都不符合,證明古隆中是明清以來襄陽說們造的假「故居」。
考古證實司馬懿隨曹操接受劉琮投降時進的是鄒灣漢襄陽城,此時諸葛亮一年前已離開南陽卧龍崗躬耕地去當劉備軍師了。
東漢襄陽並沒隆中地名,只有一個阿頭山,也與諸葛亮沒啥關系。
曹操和司馬懿要奪取的是襄陽城,咋能不知襄陽在何處?
鄒灣遺址就是漢襄陽城,有司馬懿丟印為證,劉琮投降是在鄒灣襄陽城,如欺騙曹操到中廬或宜城投降,劉琮還能不被砍頭嗎?
漢江邊上是渡口軍營,劉表不可能把襄陽建到自己墳地里。劉琮也不能在自已父親墳地里投降。
再說襄陽名稱也對不上號,應稱漢陰才對,充分說明襄陽是三國後移過址仍用舊名。漢江邊上的襄陽滿城也挖不出唐代以前的文物,劉表墓又埋在城中央,毀祖墳建城少說也得比劉表晚上幾代人才能乾的事情。說明建城最早也只能是在晉代開始的。漢江邊上的襄陽城與諸葛亮扯不上一毛錢的關系!古隆中更是與諸葛亮不沾邊!
2013考古成果顯
司馬懿章被發現
孔明寓居已不見,
襄陽帶名把城遷。
現襄陽城是陰宅,
劉表族墳城中埋,
對照錯址找孔明,
亮家不在古隆中。
E. 湖北襄樊有哪些名人呀!
卞和 ·伍子胥 ·宋玉
·劉玄 ·王逸、王延壽
·劉秀 ·龐德公 ·蒯越
·蔡瑁 ·龐統 ·馬良
·馬謖 ·楊儀 ·廖化
·向朗 ·向寵 ·向充
·習郁 ·習鑿齒 ·杜審言
·韋睿 ·張柬之 ·孟浩然
·杜甫 ·張繼 ·皮日休
·魏玩 ·米芾 ·任亨泰
·王聰兒·單懋謙·楊洪勝
·劉公 ·程克繩 ·謝遠定
·吳德峰·黃火青·陳荒煤
·張光年
襄樊歷史名人與中華石文化
李 念
襄樊,因著名的古城襄陽與隔漢江相望的古埠樊城合稱而得名,這里地靈人傑,自古以來人才輩出,遐爾聞名。其中有五位歷史名人為中華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們是:卞和、米芾、龐蘊、米萬鍾、諸葛亮。
卞和
卞和(約公元前768年——公元前688年)是春秋時代楚國荊(今襄樊南漳)人,因獻玉而聞名古今。《韓非子》載,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南漳縣巡檢鎮金壤坪村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玉印岩」,傳為卞和得玉處),獻給楚厲王,厲王使玉工鑒別,說是石頭,有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到武王即位,卞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也使玉工鑒別,仍說是石頭,武王又以卞和有欺君之罪,而斷其右足。後來文王即位,卞和抱其璞而哭於荊山之下,三天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聽說後派人去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吾非悲刖(斷足)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狂,此吾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寶玉,因此稱「和氏壁」,並封卞和為零陽侯。《韓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飾以五彩;……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
卞和的「和氏之璧」,從楚厲王時獻寶,文王時命名為「和氏璧」,並將「和氏壁」獎給功臣昭陽,到:赤山失寶、張儀蒙冤、繆賢買璧、趙惠文王抄家搶璧、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刻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於其上、將「和氏璧」精製成傳國玉璽、命名為「傳國寶」,後經各代封建王朝爭奪,直到民國為止,共經歷了2670年。可以說,這應該是中華賞石史上經歷最扭折、經過的帝王最多、演繹的故事最多、內涵最豐富、價值最高的一塊石頭。
米芾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遷襄陽,後定居潤州(今鎮江)。以恩補浛光尉,歷知雍丘縣、漣水軍、太常博士、知無為軍,召為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米芾自稱楚國後人,因而別號「米襄陽」。米芾有三怪:穿戴常仿效唐代人;好潔成癖,從不與人同用手巾等物;愛石成癖,並創立了一套一直沿用至今的賞石鑒別理論,即「透、露、瘦、皺」(指對太湖石的鑒賞)。
自《宋史·文苑傳》和宋代杜綰所著我國第一部石譜——《雲林石譜》至今,近千年來,幾乎所有關於賞石方面的書籍,都對米芾賞玩奇石的軼事有所記載,皆為人知,勿需贅述。國內外的賞石家,只要提起米芾,無不敬之、仰之。
與此同時,在中國書法史上,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一起,被稱為「宋四家」。蘇軾稱米芾的書法是「風檣陣馬,沉著痛快」、「超妙入神」、「當與鍾(繇)王(羲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畫也很高妙,他自謂其畫為「心畫」,筆隨心到,信筆為之。他變古創新,妙意師真,超出筆墨蹊徑之外,「一洗萬古凡馬空」,首開「雲中山色,四面峻厚」之畫風,終於「顛」出了一座曠古絕倫的「米氏雲山」。試想,如果米芾不「顛」、不拜石,不從石頭上得到一些感悟,他能在書畫藝術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嗎?
龐蘊
從筆者手頭上現有的資料來看,龐蘊的生卒年代不可考,襄陽城南十五公里處的「龐居洞」據說龐蘊夫婦在此居住過。其它的筆者了解不多,但在甘肅省清水縣,可以說是無人不知,被稱為「中國一絕」的「龐公石」正因為他而名揚天下。
相傳,唐代湖廣襄陽居士龐蘊,經仙人點化,教其在「一口飲盡西江水」處修行。一日,龐蘊游至上邽(今清水縣)小華山,見一條小河繞山而過,山上鬱郁蔥蔥,鳥語花香,山下小溪碧澈,潺潺而過,其景妙不可言,似仙人所示之景,遂問牧童:「此為何地何水?」牧童曰:「此乃小華山,山下西江水(今牛頭河)。」居士頓悟,便在小華山結廬隱居,廣結善緣,臨終時把聚寶盆扔進峽谷,以濟天下,頓時變成深綠緻密、溫潤如玉的寶石,「龐公石」因此而得名。「龐公石」也叫「龐公玉」。在我國,以人而名的石種尚不多見,作為同鄉和後人,筆者實在是為龐公高興。
米萬鍾
米萬鍾,(公元1570年—1628年),字仲詔,號友石,書畫家,按察使、太僕少卿。米萬鍾雖然不是在襄樊出生的,也沒有在襄樊干過什麼事,但是他與襄樊有割不斷的血脈關系,因為他是米襄陽的第十六世嫡孫。明萬曆三十六年授六合縣令,《六合縣志》稱其「仁明慈惠,兼水鏡慈母之心,有石癖,似南宮(米芾),其書畫亦妙絕一時,時有邢、張、米、董之稱,又雲南董北米。」
六合雨花石之所以聞名於世,應歸功於米萬鍾,米萬鍾任六合縣令時,簿書之暇,觴詠於靈岩山,見溪中文石累累,詫為奇觀,於是命人廣為收集。《六合縣志》載:「邑令所好,風行景從,源源而來,多多益善。自茲以往,知音競賞,珍奇琳琅。」他不僅藏石、賞石,還畫石,編有《靈岩石子圖》。由於明代萬曆年間在六合縣出現了採石熱,南京才形成了雨花石市場。
諸葛亮
對於襄樊人來說,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是「外籍」人士。但諸葛亮對襄樊的影響和為襄樊作出的貢獻,遠遠超過了「本地人」。他從13歲隨其叔父諸葛玄避亂襄陽到27歲被劉備請走,在襄樊整整生活了十四年。人們都知道,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天才的軍事家、偉大的思想家、著名的經濟家,是名高萬古的世之楷模,兼事君之節、開國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術於一身的「完人」,是智慧之神。可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古今中外「第一玩石大師」。《三國志·諸葛亮傳》、《隆中志》、《襄陽記》、《水經注》等典籍均有記載。不過,諸葛亮「玩賞石頭」的方式不與人同罷了。他玩賞的石頭是:
抱膝石。青少年時期的諸葛亮就有俊逸之才、英霸之器,是一個有作為,不同凡響的人物,他在古隆中躬耕苦讀之餘,經常坐在一塊岩石上抱膝長吟,後人將這塊石頭稱為「抱膝石」。歷代名人多有對此石的詩作或楹聯。
梁甫岩。諸葛亮好為《梁甫吟》,他常到在隆中草廬西側的一塊大青石上引吭長吟,抒發情懷,後人為不忘前賢的這一雅緻情趣,遂將此石稱為「梁甫岩」。
棋盤石。作為傑出軍事家的諸葛亮,對棋文化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古隆中隱居時,經常和他的岳父黃承彥、朋友徐庶、龐統、石廣元、崔州平、孟公威、馬良等人一起在草廬對面的樂山上下棋切磋棋藝,從中領悟布陣爭戰的奧妙。此石上面的紋理如棋路一般,縱橫交錯,排列有序,還有楚河漢界。
以上三塊諸葛亮曾經「玩」過的石頭,除棋盤石外,其餘二塊在明朝時即分別形成了「隆中十景」之一。可惜的是,以上三個重要的遺跡性文物景點,分別在1963年和1968年修築襄陽至南漳、尹集至泥嘴的公路時被炸毀。
石枕。諸葛亮在古隆中隱居時,睡覺用的是石枕頭。出山後,這個石枕頭就留在了古隆中。
卵石壘成八卦陣。當年,諸葛亮離開襄陽前往四川的途中,在長江邊聚集卵石,壘成聞名於世的八卦陣,縱橫棋布,反復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景、杜、死、驚、開,每時每刻變化無端。一方面作為軍事操練使用,更主要的阻止了東吳大將陸遜的進攻。所以後人有詩贊揚說:「茫茫平沙中,積石排隊伍」、「奇才列石盡玲瓏,銳比精兵十萬雄」、「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諸葛亮把石頭「 玩活了」,「玩」成了十萬雄兵。
以上五位歷史人物,都與襄樊有著割不斷的關系,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荊山腳下獻玉人——卞和
一夜急白了頭的名將——伍子胥
著名辭賦家——宋玉
更始帝——劉玄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東漢文學家——王逸、王延壽父子
襄陽大名士——龐德公
足智多謀之士——蒯越
襄陽大族——蔡瑁
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
蜀漢名臣——馬良
智計之士——馬謖
有才幹、性狷狹的將軍——楊儀
以果烈著稱的大將——廖化
家庭藏書之最的長史——向朗
都亭侯——向寵
向後主劉禪建議立諸葛廟的尚書——向充
襄陽侯——習郁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 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
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杜審言
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韋睿
恢復大唐社稷的宰相——張柬之
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
詩聖——杜甫
《楓橋夜泊》詩作者——張繼
詩人、思想家——皮日休
與李清照並稱的襄陽女詞人——魏玩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
明朝狀元——任亨泰
白蓮教八路兵馬總指揮——王聰兒
文淵閣大學士——單懋謙
辛亥革命義士——楊洪勝
共進會第三任總理——劉公
中共鄂北第一個黨小組的創建人——程克繩
第一任襄陽黨團特支書記——謝遠定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吳德峰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黃火青
《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張光年
F. 襄陽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襄陽籍的名人:
荊山腳下獻玉人——卞和 一夜急白了頭的名將——伍子胥 著名辭賦家——宋玉 更始帝——劉玄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東漢文學家——王逸、王延壽父子 襄陽大名士——龐德公 足智多謀之士——蒯越 襄陽大族——蔡瑁 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 蜀漢名臣——馬良 智計之士——馬謖 有才幹、性狷狹的將軍——楊儀 以果烈著稱的大將——廖化 家庭藏書之最的長史——向朗 孫吳丞相——張悌 都亭侯——向寵 向後主劉禪建議立諸葛廟的尚書——向充 襄陽侯——習郁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 唐代名相——柳渾 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杜審言 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韋睿 恢復大唐社稷的宰相——張柬之 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 詩聖——杜甫(祖籍襄陽) 《楓橋夜泊》詩作者——張繼 唐代著名禪僧,菏澤宗之祖——神會 詩人、思想家——皮日休 與李清照並稱的襄陽女詞人——魏玩 南宋初宰相——范宗尹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 明朝狀元——任亨泰 白蓮教八路兵馬總指揮——王聰兒 文淵閣大學士——單懋謙 辛亥革命義士——楊洪勝 辛亥革命領導人,共進會第三任總理——劉公 中共鄂北第一個黨小組的創建人——程克繩 第一任襄陽黨團特支書記——謝遠定 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兼第十六旅旅長——羅忠毅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吳德峰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黃火青 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 《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張光年 從襄陽棗陽走出的開國中將——田維楊 文化部副部長、電影局局長——陳荒煤 酷口相聲演員——賈玲 當代作家——蔣方舟 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亞運會冠軍——黃秋爽
非襄陽籍,與襄陽有關的名人
千古名相——諸葛亮(山東沂南人) 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大者——王粲 三國名士----徐庶 荊州牧——劉表 昭明太子(生於襄陽)——蕭統 梁武帝——蕭衍 鎮南將軍——劉弘 西晉鎮南大將軍——杜預 魏末征南大將軍——羊祜 馬克思主義在襄陽的最早傳播者——蕭楚女(湖北漢陽人) 襲殺襄陽王的「八大王」——張獻忠 【延安柳樹澗(今屬陝西定邊東)人】 抗戰名將,民族英雄——張自忠 建都襄陽的「闖王」——李自成 宋理宗時期京湖制置使——李曾伯(今河南武陟縣西人) 收復襄陽等六郡的抗金名將——岳飛 曾生活(隨州)為官(谷城)於襄陽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
G. 襄樊有哪些名人
襄陽市原名襄樊市,2010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原襄樊市襄陽區更名為襄陽市襄州區。襄陽市地處湖北省北部,居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中游,秦嶺大巴山余脈,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和汽車工業基地,鄂、豫、渝、陝毗鄰地區的中心城市。」襄陽市同樣還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魅力城市」、「中國三國文化之鄉」、「中國紅嘴相思鳥之鄉」。古襄陽城歷史悠久,轄地廣闊(唐代時古襄陽城轄地最大,相當於當今三個省的地盤了)。南北交匯的地理位置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自古就是藏龍卧虎棲鳳之地,孕育出無數英豪、俊秀、蓋世巨擘,他們中不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史學家、詩人、書法家等等。
據史載,從史前至民國初,襄樊的歷史名人達130餘人。他們中有2人當皇帝,14人當宰相。如:谷城人伍子胥,春秋時為吳國相國;棗陽人劉玄、劉秀,東漢時做了皇帝;襄陽人張悌,三國時是吳國的丞相、軍師;南朝宋、齊大臣柳世隆,一門五宰相,為世罕見;襄陽人張柬之,唐武則天時官拜鳳閣鸞台平章事(丞相);老河口人張士遜,宋仁宗趙禎時官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襄陽人范宗尹,宋高宗時拜為參政知事、中書門下平章事,年僅三十;谷城人王之望,明孝宗時官拜資政殿大學士;谷城人方岳貢,明崇宗時官至戶部兼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襄陽人單懋謙,清同治時官拜文淵閣大學士等。
古襄陽自古以來才子薈萃,群星璀璨。戰國時期,宜城人宋玉,是屈原的大弟子、著名的辭賦家。東漢時棗陽學者劉珍著有《東觀漢記》,長達140多卷。宜城人、文學家王逸《楚辭章句》,開注釋楚辭之先河。三國時期,以「襄陽才子」龐德公為首的王粲、司馬徽、諸葛亮等或切磋詩文,或議論時事。王粲的《登樓賦》、諸葛亮的《隆中對》即誕生於此。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著有《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五言律詩的開拓者杜審言和他的孫子有《詩聖》之稱的杜甫、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以及張繼(孟浩然和張繼是襄陽的本土名人)、皮日休(皮日休是襄陽竟陵人,今湖北天門人。皮日休是襄陽的過境名人,22歲起,皮日休曾在襄陽城隱居10年)等。在襄樊出生的北宋書畫家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大家」。此外,劉表、司馬徽、羊祜、劉弘、山簡、牛序、釋道安、釋慧遠、蕭統、歐 陽修、岳飛、李自成等一大批過境襄陽的歷史傑出人物,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襄陽方面死纏著其中之一的過境名人諸葛亮先生不放,大作特做文章,而對襄陽出生的眾多本土名人置之不理,這是典型的對本土歷史名人缺乏自信心的一種表現了。
H. 襄樊的著名歷史人物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
I. 襄樊有什麼歷史名人, 以及其事跡
襄陽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流域中游,秦嶺大巴山余脈。其貫通南北、承啟東西的地理位置,自古即為交通要輳,有七省通衢的美譽。襄陽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楚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歷史,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鐵打的襄陽、華夏第一城池、兵家必爭之地的稱號。漢水穿城而過,分出南北兩岸的襄陽及樊城,隔漢江相望,兩城在歷史上都曾是軍事與商業重鎮。1949年以後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分設襄城、樊城2區
劉秀,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時代。
諸葛亮
對於襄樊人來說,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是「外籍」人士。但諸葛亮對襄樊的影響和為襄樊作出的貢獻,遠遠超過了「本地人」。他從13歲隨其叔父諸葛玄避亂襄陽到27歲被劉備請走,在襄樊整整生活了十四年。人們都知道,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天才的軍事家、偉大的思想家、著名的經濟家,是名高萬古的世之楷模,兼事君之節、開國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術於一身的「完人」,是智慧之神。可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古今中外「第一玩石大師」。《三國志·諸葛亮傳》、《隆中志》、《襄陽記》、《水經注》等典籍均有記載。
龐統(179-214),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期,劉備的重要謀士,才智與諸葛亮齊名,官拜軍師中郎將。在進圍雒縣時,統率眾攻城,不幸被流矢所中而亡,時年三十六歲,英年早逝。劉備悲痛萬分,追賜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親自為其挑選墓地,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現於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城西的鹿頭山白馬關處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龐統祠墓。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後世詩人有「最尚杜工部之繫心國民」之語(《載敬堂集》)。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米芾,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太原,遷居襄陽。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精於鑒別。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名員,字子胥,楚國人。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忌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帶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遂成為諸侯一霸。公元前483年,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齊國。太宰喜乘機進讒,說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夫差聽信讒言,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後9年,吳國果然為越所滅
。。。。。。
襄樊地區 人傑地靈 傑出人物數不勝數 以上僅為代表
J. 襄陽有哪些歷史名人
感謝大家於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辛勤勞作,只為等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穿衣搭配,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發財的小手關注小編吧
【卞和】
春秋時楚國人,荊(今襄陽南漳)人,又名和氏,和氏璧的發現者,春秋時楚民。相傳他在荊山得一璞玉,兩次獻給楚王,都被認為是石頭,以欺君之罪被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後,他懷抱璞玉坐在荊山下痛哭。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果是寶玉,遂稱此玉為「和氏之璧」。此璧後傳入趙,再轉於秦。因獻玉而聞名古今。
【宋玉】
(前290―前223),又名子淵,戰國時鄢(今襄陽宜城)人。相傳他是屈原的學生,是繼屈原之後的浪漫主義楚辭大家。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相傳所作辭賦甚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錄有賦16篇,今多亡佚。流傳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但後3篇有人懷疑不是他所作。所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來。戰國後期楚國辭賦作家。
【劉秀】
(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白水鄉(今湖北省棗陽市)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王粲】
(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三國時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學家。其祖為漢朝三公。獻帝西遷時,王粲徙至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後到荊州依附劉表。劉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軀體羸弱,不甚見重。劉表死後。王粲勸劉表次子劉琮,令歸降於曹操。曹操辟王粲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魏國始建宗廟,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同拜侍中。其時舊制禮儀廢弛,朝內正要興造制度,故使王粲與衛覬等典其事。王粲強記默識,善算術行文;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有《王侍中集》。王粲與魯國孔融、北海徐幹、廣陵陳琳、陳留阮?、汝南應?、東平劉楨,合稱「建安七子」。王粲為"七子之冠冕",文學成就最高。他以詩賦見長,《初征》《登樓賦》《槐賦》《七哀詩》等是其作品的精華,也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和詩的代表作。
【諸葛亮】
(181-234),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習鑿齒】
(??383),字彥威,東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襄陽(原湖北襄樊,於2010年11月26日復更名襄陽)人。世代為荊楚豪族,東漢襄陽侯習郁之後人。習鑿齒多才多藝,少有志氣,博學廣聞,以文筆著稱,談名亦稱著一時。與清談之士韓伯、伏滔相友善。精通玄學、佛學、史學、主要著作有《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逸人高士傳》、《習鑿齒集》等。其中《襄陽耆舊記》是中國最早的人物誌之一。《漢晉春秋》亦為影響深遠的史學名著。初為荊州刺史桓溫的別駕(有「刺史之半」之稱。)桓溫北伐時,也隨從參與機要。後桓溫企圖稱帝,習鑿齒著《漢晉春秋》以制桓溫野心。因忤桓溫,遷為滎陽太守。不久辭職歸鄉。習鑿齒亦精通佛學,力邀著名高僧釋道安到襄陽弘法。亦在我國佛學史上產生深遠影響。前秦苻堅攻陷襄陽,將鑿齒和道安法師二人接往長安,說:「朕以十萬師取襄陽,所得唯一人半,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因習有腳疾,故稱半人)」[1]後襄陽為晉室收復,習鑿齒被征以國史職事,未就而卒。
【釋道安】
南北朝時高僧,翻譯家。本姓衛,常山撫柳(河北冀州)人。十二歲出家,受「具足戒」(僧侶的最高戒律)後,二十四歲至業城(河南臨彰縣),成為佛圖澄的弟子。佛圖澄死後,道安因避戰亂,顛沛流離於翼,晉,豫一帶,後在襄陽,長安等地總結了漢代以來流行的佛教學說,整理了新譯舊譯的經典,編纂目錄,確立戒規,主張僧侶以「釋」(釋迦牟尼)為姓。培養了慧遠、慧持等高僧。
【蕭統】
(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維摩,南朝梁代文學家,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梁武帝蕭衍長子,母親為蕭衍的貴嬪丁令光,又稱丁貴嬪。於天監元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於531年去世,死後謚號「昭明」,故後世又稱「昭明太子」。主持編撰的《文選》又稱《昭明文選》。
【孟浩然】
(689?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游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交誼甚篤。有詩名。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朴,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庄》、《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新、舊《唐書》有傳。
【米芾】
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岳山人等。漢族,後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勛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為武職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輔,官至武衛將軍。其母閻氏,曾為宋英宗趙曙皇後高氏的乳娘。
米芾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初師當時某位秀才,後是歐陽洵、柳公權,字體緊結,筆畫挺拔勁健,後又轉師王羲之、王獻之,體勢展拓,筆致渾厚爽勁,自謂「刷字」,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其繪畫擅長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書法中的點入畫,用大筆觸水墨表現煙雲風雨變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稱米氏雲山,富有創造性。
米芾傳世的書法墨跡有《向太後挽辭》、《蜀素帖》、《苕溪詩帖》、《拜中嶽命帖》、《虹縣詩卷》、《草書九帖》、《多景樓詩帖》等,無繪畫作品傳世。著《山林集》,已佚;其書畫理論見於所著《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等書中。
米芾書法宋代以來,為後世所景仰,其作書謂「刷字」,意指其作書行筆方法與前人不同。
《宋史》載:「米元章初見徽宗,命書《周官》篇於御屏。書畢,擲筆於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惡札,照耀皇宋萬古。』徽宗潛立於屏風後聞之,不覺步出縱觀。」公元1107年,米芾病逝,享年57歲。
還有王聰兒,陳真,羅忠毅,現代有袁姍姍,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