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黑水歷史人物

黑水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3 14:49:01

歷史人物的壯舉,比如像趙一曼那樣的歷史人物還有哪些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為推翻滿清政權和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 ,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劉胡蘭(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別名劉富蘭,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優秀共產黨員。
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進中共婦女幹部訓練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做婦女工作,擔任婦救會秘書,後為主任,並成為中共候補黨員。14歲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15歲英勇就義,毛澤東主席知道後非常傷心,專門為劉胡蘭題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她也是唯一三代領導人均為其題字的英雄。
夏明翰(1900—1928),字桂根,湖南省衡陽縣人,出生在湖北秭歸,12歲隨全家回鄉。1917年,出身豪紳家庭的夏明翰違背祖父心願報考新式學校。1919年在衡陽參加學生愛國運動。1924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並負責農委工作。1925年兼任湖南省委組織部長、農民部長和長沙地委書記。極力主張武裝農民。1927年春,任全國農民協會秘書長兼武漢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秘書。6月,調回湖南,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兼組織部長。中共八七會議後,在湖南積極參加組織秋收起義。10月,兼任平(江)瀏(陽)特委書記。1928年初,調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同年2月,在漢口被敵人逮捕。1928年3月20日(農歷2月29日),夏明翰在武漢漢口余記里被殺,時年28歲。

⑵ 哪些歷史人物對治理河流有突出貢獻

1·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治理了衡水、漳水、黃河、淮水等;南至荊州,治理了長江、漢水等;西至三危山地區(今甘肅境內,敦煌縣東),治理了黑水、渭水等;東至揚州,治理了松江、錢塘江、浦陽江等。禹主要採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河流,共疏導了九條大河,還在一些地區修築了堤防。上述地區的河流被疏通後,人們開始安居樂業,並在周圍肥沃的土地種植了各種作物,並且心悅誠服的向天子進奉當地特產。此外,禹還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並在治水的過程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擾。從此,黎、苗不再北侵,長江中游處於安定時期。

2·林則徐以虎門銷煙名聞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個「能人」。嘉應觀建成106年後的1831年,林則徐出任河東道河道總督,負責黃河中下游防汛。林則徐在河道任上是出了名的認真。他上任的時候正是冬天。冒著嚴寒,林則徐沿黃河兩岸千里巡視,檢查防汛物資儲備,「無一垛不量,無一廳不拆」。查到誰弄虛作假立馬撤職查辦。道光皇帝誇他:「向來河工查料垛,從未有如此認真者!」鴉片戰爭失敗後,林則徐被發配新疆。這時候黃河又在開封決了口,束手無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則徐調回來堵口。百病纏身的林則徐到開封後精心設計堵口方案,並與民工一起打樁抬土,最終堵上了決口。

3.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設石人水尺,這是中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施。他還在今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木江(今邛崍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綿水(今綿遠河)等灌溉和航運工程,以及修索橋,開鹽井等[1]。他也修築了一條連接中原、四川與雲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懷念他的功績,建造廟宇加以紀念。北宋以後還流傳著李冰之子李二郎協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廟是老百姓對李冰父子治水偉業的紀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對灌區水利工程維護的技術要領。而每年的清明時節,當地的居民都會在二王廟舉行祭祀活動和開水(歲修完工後放水)典禮。李冰現在已成為都江堰灌區老百姓所崇拜的神靈,而與水有關的宗教活動則加強了在灌區管理中政府與用水戶之間的聯系。

4.西門豹初到鄴城時,看到這里,草百業人煙稀少,田地荒蕪蕭條,一片冷清。後來才趁河伯娶妻的機會,懲治了地方惡霸勢力,遂頒布律令,禁止巫風。教育了廣大的百姓。原先出走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園。同時,他又親自率人勘測水源,發動百姓在漳河開圍挖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還實行「寓兵於農、藏糧於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鄴城民富兵強,成為戰國時期魏國的東北重鎮。

⑶ 黑龍江有史以來最著名的歷史人物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東北的省份。早在距今三至四萬年的舊石器時期,此地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這里分布著肅慎、 貊和東胡三大族系的先民。公元前2000多年,肅慎向帝舜獻 矢石 。肅慎在漢代稱挹婁,魏晉稱勿吉,隋唐稱 金代稱女真,清代始稱滿洲。黑龍江地區最早建立的地方政權是戰國後期的夫余國。唐代設室韋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契丹滅渤海後,一度建東丹國。金代建都於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市白城)。遷都燕京(含北京)後,在黑龍江地區元代為遼陽行省所屬開元路、水達達路。明代在東北設奴兒干都指揮使司,轄384衛、24所。清初設寧古塔昂邦章京,後移吉林,改稱吉林將軍,並增設黑龍江將軍,分別管轄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17世紀80年代,清政府取得雅克薩戰役的勝利,打擊了沙俄侵略氣焰,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中俄東段國界。19世紀中葉,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割去我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黑龍江省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設有黑龍江、嫩江、松江、合江、牡丹江五省,不久合為黑龍江、松江兩省。1954年合並為黑龍江省,省會設在哈爾濱市。 黑龍江省有滿、朝鮮、回、蒙古、達斡爾、錫伯、鄂倫春、赫哲、鄂溫克、柯爾克孜10個世居民族,在歷史上對促進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對保衛祖國作出過特殊的貢獻。早在南北朝時期,走出大興安嶺的鮮卑人在中原建立北魏政權,留下了雲岡、龍門等藝術瑰寶。金代摧毀了腐朽的北宋政權,促進了中原和黑龍江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達斡爾人首先打響了抗俄的第一槍。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是黑龍江人首先進行了江橋抗戰。東北抗日聯軍共有11個軍,除一、二軍在南滿外,有9個軍在黑龍江活動,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抗日戰爭勝利後,黑龍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完整的省份,哈爾濱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座大城市。黑龍江各族人民消滅了近7萬政治土匪,鞏固了革命根據地,又送出自己的子弟近70萬人,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並將大批糧食、被服和軍用物資送往前線,支援解放全東北、解放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黑龍江省已逐步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煤炭、石油、林業和機械工業基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沿邊已形成開放帶,邊境貿易有很大發展,全省經濟也有較快增長。 優秀人物* 在長時期的歷史發展中,黑龍江地區涌現出許多優秀人物。如:東明,北夷索離人,夫余政權的創始者;大祚榮,粟末人,渤海國創始者,713年,唐廷冊封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阿骨打,女真族完顏部人,率軍滅遼,於1115年建立大金國;薩布素,第一任黑龍江將軍,1685年和1686年,兩次率軍組織了雅克薩戰役,打敗沙俄侵略軍;壽山,1900年任黑龍江將軍,俄軍入侵時,曾派兵圍攻哈爾濱俄國駐軍,同時阻擊由璦琿入境之敵,兵敗自殺殉職;程德全,1907年,改黑龍江將軍轄區為行省後出任第一任巡撫;方拱乾,流人,曾著《寧古塔志》(又名《絕域紀略》);李金鏞,漠河金礦自俄方收回後,1887年首任主持開礦事宜,4年後漠河金礦年產達3.7萬兩;馬駿,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被中共北方區委派往黑龍江,在哈爾濱組織「救國喚醒團」,從事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馬佔山,1931年,日軍大舉進犯黑龍江,馬佔山就任黑龍江省主席,組織了江橋抗戰;周保中,東北抗日聯軍五軍軍長;趙尚志,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李兆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趙一曼,1935年任中共珠河區委書記,同年被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英勇就義;蕭紅,女作家,著有《生死場》,出版時魯迅親為校對並作序,她的作品還有《紅的果園》、《牛車上》、《馬伯樂》、《呼蘭河傳》等;王進喜,石油工人,全國勞動模範,參加大慶石油會戰時,五天五夜,堅守井場,被譽為「鐵人」,是會戰的第一標兵。

⑷ 四大東北抗日英雄人物都有誰

1、楊靖宇

楊靖宇(1905年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2、趙尚志

趙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漢族,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東北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

1925年之後,趙尚志領導創建中共巴彥抗日游擊隊北滿珠河反日游擊隊隊長,後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北滿抗聯總司令,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東北抗聯第二路軍副總指揮。

趙尚志與李兆麟等創建了珠河、湯原抗日游擊根據地。1942年2月12日,趙尚志在戰斗中身負重傷後犧牲。

3、周保中

1932年4月,到東北牡丹江地區發動抗日武裝斗爭。8月,應救國軍總司令王德林聘請為救國軍總參議,前方司令部參謀處長,將一部分願意堅持抗日斗爭的救國軍將領和部隊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並與當地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游擊隊組建成綏寧抗日同盟軍。

1933年1月9日,周保中和王德林指揮救國軍守衛東寧阻擊日軍第八旅團進犯。4月,被中共滿洲省委派往寧安,創建抗日武裝。9月6日,協調救國軍余部與東滿游擊隊聯合攻打東寧縣城三岔口。

4、李兆麟

李兆麟,男,漢族,遼寧省燈塔市鏵子鎮小榮官屯人。中共北滿省委主要領導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曾任中共滿洲省委軍委負責人,珠河反日游擊隊副隊長、哈東支隊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代理政治部主任、第三軍政治部主任、北滿抗日聯軍總政治部主任和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等職。

5、馮仲雲

馮仲雲於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曾任中共東北反日總會黨團書記,中共滿洲省委巡視員、秘書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政治部主任兼珠河中心縣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政治部主任、第三路軍政委。

⑸ 黑龍江省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東北的省份。早在距今三至四萬年的舊石器時期,此地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這里分布著肅慎、

⑹ 十個歷史人物事跡

1、秦始皇嬴政

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親政。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2、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

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3、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4、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辟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台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5、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

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漸多疑,殺害功臣,並且聽信文獻皇後之言,廢黜太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仁壽四年(604年)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6、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後竇氏。

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於用兵。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

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7、魏徵

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下曲陽縣(今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群書治要》總編、《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8、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

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追尊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後,追謚聖武皇帝。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追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

9、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劉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至

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傳位其孫朱允炆。

10、康熙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⑺ 歷史:古時的黑山黑水

黑水城,西夏城名,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北。西夏十二監軍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最初是因額濟納河而得名,額濟納,原是西夏黨項族語,意為「黑水」。該河來源於祁連山的雪水。每年,祁連山上融化的部分雪水,都要匯成河流,向北流向內蒙古阿拉善盟的額濟納草原,最後注入最北端的居延海中。這條由雪水匯成的河流,就是古代人稱為「黑水」的額濟納河。 黑水城,位於額濟納河下游的巴丹吉林沙漠的邊緣地帶,因旁邊有黑水河流過,所以取名為黑水城。元代時又稱「亦集乃城」、「哈拉浩特」,仍為黑色都城之意。
20世紀初,俄國軍人科茲洛夫和英國人斯坦因才在黑水城發現了大量的西夏文獻,並運送出境。這一發現被公認為是繼19世紀末、20世紀初殷墟甲骨、敦煌遺書之後的中國第三大考古文獻發現。
傳說過去黑水城是西夏都城,最後一位君主號稱黑將軍。他英武蓋世,所向無敵,在與漢族爭霸中原時,出師不利,退守孤城。中原大軍久攻不克,見城外額濟納河流貫其間,便以沙袋塞其上流,斷絕城中水源。守城者於城內掘井,至極深而滴水未見。黑將軍被迫全力出戰,未戰前,以所存白金八十餘車連同其他珍寶傾入井中,又親手殺死自己的妻小,以免落入敵手,然後率士卒出戰,終因寡不敵眾戰敗身亡。
中原軍隊攻陷黑水城後,大肆搜尋而未能得見寶藏。關於這段歷史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黑將軍戰敗後並沒有死,而是向東南方向撤退。在距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巴音浩特不遠的地方,曾留下了他的盔甲和戰袍。這一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但其中藏寶的傳說卻吸引著不少人。俄國的科茲洛夫就是著迷於神秘的黑水城的人物。
黑水城始建於公元11世紀初,是西夏王朝設在北部邊境的一座重要的軍事城堡,也是西夏十二軍司之一黑山威福軍司的治所,故又有「威福軍城」之稱。城堡早在西夏王朝正式建國以前就已建成。盡管城市規模較小,但因它是河西走廓通往漠北的必經之路和交通樞紐,所以,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在西夏建國以前,黑水城一帶就已有大量居民,在這里耕耘牧獵、繁衍生息。西夏建國後,為了加強這一地區的管理,以防東面遼國和漠北蒙古的侵入,西夏王朝曾先後調集兩個統軍司來駐守黑水城及整個居延地區。並將大批人口遷到黑水城一帶定居,讓他們在當地屯墾造田、生產糧食,以滿足大批軍民的生活需要.
到西夏鼎盛時期時,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單純的軍事城堡,逐漸變成一座經濟、文化都較為發達的繁榮城市。當時的黑水城內,官署、民居、店鋪、驛站、佛教寺院以及印製佛經、製作工具的各種作坊布滿了城區,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這種情況大約持續了近200年之久。
公元1226年,北方「蒙古汗國」的成吉思汗率領大軍征伐西夏,首先攻克了黑水城,並由此南下,直取西夏的國都中興府,次年,西夏滅亡。元朝建立後,黑水城依然沿用。而且受到元朝統治者的重視。當時這一地區劃歸甘肅行省,稱「亦集乃路」元朝在這里設置了亦集乃路總管府,管轄這一地區及西寧、山丹兩州。
由於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內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元朝統治者不僅派遣了大量軍隊來黑水城駐防,還從各地遷來許多漢族和蒙古族人,來這里與當地人共同發展農牧業生產。當時,各族人民利用額濟納河的水利資源開渠造田,經過數十年的奮斗,先後屯田近萬畝。
元朝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原來的黑水城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在原有城池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了擴建改造。擴建後的黑水城,東西寬450米,南北長380米,是原來城市面積的3倍。擴建後的城市,不僅增加了城區面積,而且加強了城市的防禦能力。當時的黑水城,城牆高達10米,城內有登城馬道7條,設有寬約6米的東、西城門兩座,並在城門外加築了瓮城。在四面城牆的外側還修築了馬面、角台等御敵建築。
在當時的城區內,分布有街市、官署,驛站、學府、寺院等區域和百姓、官員、兵卒的住宅區;有直通城門的東、西大街和南北街巷組成的整齊街道。街道兩側,布滿了各種店鋪,有飯館、酒店、客棧、錢庄、雜貨店、衣帛行、馬具作坊等。並有馬市、柴市及交換農牧產品的互市場所。黑水城,不僅城內十分繁榮,而且在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區和繁華熱鬧的街市。當時,居住在黑水城一帶的固定人口約有七八千人之多。
在黑水城眾多的建築中,宗教建築是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黑水城,曾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歷史上曾建造過許多宗教寺院。有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等不同的建築。其中以佛教建築最多,而且佔地面積也最大。在西北角的城牆上,至今還聳立著5座寶瓶似的佛塔。最高的一座達13米。佛塔是用土坯壘成,雖經數百年的風沙侵襲,今天依然聳立雲端,成為黑水城獨具魅力的標志。
元朝時期的黑水城,不僅是一座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繁榮城市,而且還是當時「北走嶺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東往銀川」的交通要沖和元朝西部地區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十四世紀中葉,這里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昔日的綠洲,被沙漠吞噬,變成了一片荒漠。昔日繁華昌盛的黑水城也變成了一座廢城。現在它們的痕跡依稀可辨。磚石,瓦塊,陶瓷殘片,鐵器,雕刻,泥佛,風化的白骨,破裂的石磨,塊壘等當年的遺物。在古城遺址的西北角上,端坐著12米高的西藏覆缽式佛塔,古樸,圓融,安詳,是黑城的標志性建築。
城內,荒涼滿目,流沙下遍布官邸、寺廟和民居的頹垣斷壁,到處都散落著各種瓷器和碎片。黑釉刻花、白釉褐彩,以及鈞瓷和南方的龍泉瓷等等。城外還有幾座殘缺不全的喇嘛塔,像是守城的衛士肅然而立。在古城遺址的西北角上,端坐著12米高的西藏覆缽式佛塔,古樸,圓融,安詳,是黑城的標志性建築。
風沙填埋一座城市也許需要更多的時間,但在當地卻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隋朝時,有一天天氣顯得十分怪異,忙碌的人們雖然在心裡嘀咕,但都無暇深究,在沉悶的城中往返穿梭著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並高聲叫賣他背的棗梨:「棗梨!棗梨!」雖然老人叫賣得非常起勁,但由於他的要價太高而無人問津,天黑之後,老人出城而去。
當時駐守此城的隋朝大將韓世龍聞聽此事覺得十分蹊蹺,百般思索之後恍然大悟:「棗梨不正是早離嗎?」遂果斷地率領全城軍民離開黑水國。果然,在人們離開不久,狂風大作,風沙從天而降,整個城池很快被沙掩埋……這一傳說還有史料記載,說韓世龍「去後一夕被沙掩埋」。
被沙掩埋的不僅僅是一個城池,連同黑水國一同沉睡在沙海之中的還有無數珍貴的文物。相信有一天對黑水國遺跡的勘察,總會揭開這個古城神秘消失的原因……

⑻ 英勇無畏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要說中國歷史上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時代,三國時期絕對是能夠排得上前三的。有人認為,三國歷史之所以聞名於天下,全歸功於《三國演義》。其實,這是片面地理解。

《三國演義》的確豐富了我們對於三國歷史的認知,但是其實這本書也是在廣泛收集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的情況下進行的撰寫。我們要知道的是,三國歷史其實一直都在民間流傳,除了《三國志》之外,其中的故事還被編寫成了各種話劇,流傳百年。可見,三國時期對於中國的影響頗深。



事實也的確如此,趙雲雖強,但是一生的確也沒打過什麼多耀眼的戰績,除了個人英雄行為。

⑼ 查詢歷史人物

黃振華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一個分外陌生的名字,不過這倒也真切地符合先生那種不求聞達的處世精神。他一生與語言文字結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風華正茂之時,在人民大學協助吳玉章先生,為漢字改革工作貢獻良多;此後二十多年身為「右派」,在呂叔湘先生關心之下依靠多語種的翻譯工作為生;七十年代末重新投入正式工作,雖輾轉於多個工作單位之間,仍然在中國北方民族古文字如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的解讀方面成果倍出;九十年代初從北京圖書館敦煌資料中心退下來以後仍然筆耕不輟,在自己書籍匝地的斗室中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立意新穎、論證充分的文章,尤其是對漢字式文字的溯源和漢藏共同語的構擬見解發人深省。可惜的是,他的羸弱身體不允許他本人把這些思想一一付諸身體力行的實踐,他的治學經驗也因為沒有正式的學生繼承而難以為人熟識。
黃先生原就學並畢業於民國時期的哈爾濱外國語專科學校,這所後來並入黑龍江大學俄語系的學校造就了他極為出色的俄語功底。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新疆博物館推出的《新疆探察史》、《蘇聯中亞考古》內容翔實准確,文字洗練暢達,即是先生的盛年佳譯;而他隨即發表在《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第二期)上的《評蘇聯近三十年的西夏學研究》一文,就是在彼時西夏研究漢文資料還相當缺乏的國內對西夏學水平遙遙領先的蘇聯學者工作的一個總體評價。該文全無時下流行評論文章一味追捧的俗氣,大量的篇幅是一針見血地指出蘇聯學者雖有1929年沙俄軍官科茲洛夫中國西北邊陲黑水城西夏書庫發掘的巨額收藏之便利,但因漢學功底欠佳和某些意識形態的影響而導致了西夏研究中不容忽視的缺憾和疏漏。這些都是主要倚仗黃先生所立足的深湛俄語功底,可稱得上是新時期中國西夏研究對國外先進成果的奪胎換骨第一文,同時,這篇文章也體現出黃振華先生一以貫之的學術風格——嚴於律己也嚴於待人,字里行間的文字火葯味隨處可見,即便是同當時還頗有痕跡的大小字報作文風格相比也難分軒輊,只是黃文並不針砭個人而完全針對學術建設,並且對他人錯漏「一抓一個准兒」的特點使內行的對手看了只有心折的份兒。在他的文章《西夏語同義詞詞源研究芻議》、《西夏語同義詞詞源研究再議》(分別見《民族語文》2002年第五期、2003年第五期)中,老先生對自己參與的《〈文海〉研究》一書中的失誤深表懺悔,並毫不留情地指出自己當時急於送交出版社「實際上是整理稿已五易寒暑,正值需要研究成果以資提升職稱」之時;現在我們自然理解這種現實的際遇和需要,因而也就更為欽佩先生這種無情解剖自己行為中的心態。
這位老先生,實在也稱得上是個學習語言的天才。俄語自不必說,他對英、法、德、日等常用外國語運用也很嫻熟;除此之外,他還校譯過羅馬尼亞某政要在中國發行的羅語文集漢譯本。值得一提的是,先生還精通不少稀奇古怪的古代語言和文字:像在中世紀曾享國一個世紀有餘、並與當時地處中原的宋王朝對峙過的遼、夏、金政權都創制過自己的官方文字,此即今已湮沒不傳的契丹文、西夏文和女真文,這是黃先生用力的重點,他對這幾種文字的認識自是非同一般的深刻;而另外幾種曾經流行於中亞地區和中國西陲的古文字——記錄東伊朗語的粟特文、於闐文和記錄印度西北方言的佉盧文,他也有過相當深入的研究,八十年代出版的幾種綜述中國民族古文字的《圖錄》和相關期刊、論文集中這方面的文章如《粟特文及其文獻》、《於闐文賢劫經千佛名號考證》、《鄯善佉盧文書所見王號考》零零星星,卻都顯出黃先生在這方面的篳路藍縷之功。據說當年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時,別人不認識的古怪語文都找他辨認,他也總是不會令人失望;遙想此情,面對斯人,「活字典」一詞忽然顯得格外栩栩如生。時至今日,佉盧文在中國據說也只有少之又少的學者認識,而粟特文這種曾經流行於盛唐時期長安城胡商之間的「國際性語文」在黃先生身後幾乎又成了一片空白,無人可識呵!
在當代的國內,一個外語(含民族語)研究者最怵的,恐怕就是對自己母語文字的深刻認識和精湛掌握。黃先生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例外,這尤其有助於他釋讀與漢字關系密切的中國北方民族古文字。譬如對西夏人自編的《廣韻》式字書《文海》的校勘和在此基礎上對西夏語音的構擬,他就是完全採用了清代陳澧《切韻考》中系聯《廣韻》反切上下字總結出中古漢語聲紐、韻部、調類的傳統方法對西夏文字進行類似的分析處理,這種方法西夏研究前賢從未嘗試過,但卻又同西夏人襲用漢字小學研究成果的實際軌跡絲絲入扣;這是黃先生熟諳傳統國學經典的生動表現。而先生在二十一世紀初連續發表的一系列論文(《漢字的傳播及其借用模式》、《納西哥巴文字源流考》、《古體彝文字源考》)集中論述了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乃至納西哥巴文、彝文、韓文、日文等漢字式文字的共同點之根本就在於對漢語俗字的大量借用,這體現出他對漢語俗文字文獻的熟悉也非常人所及。想像我們自己對其中某一方面的掌握還欠深入,而黃先生卻在多方面齊頭並進且都不嫌膚淺,我們不得不欽服於他幾十年如一日同書齋為伴的執著和切實!
我去過老先生家兩次,一踏進門的唯一印象似乎就是四面八方頂天立地的書架和其間滿滿當當的書。與一般人的收藏多以中文古籍或國內出版物為特色迥異,這里的藏書以外文資料為主,其中覆蓋相對常見的俄、英、法、德、日、希臘、拉丁、希伯來、阿拉伯語,也有多數人並不熟悉的粟特語、於闐語、薩莫耶德語(與芬蘭語、匈牙利語相近的語言)資料,許多國內根本無法覓見的外語資料,在這里卻可以信手而得。所以,據說季羨林先生深為器重的當代倆學人「南徐北黃」,其中之一就是這位老黃先生(另一位是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的徐文堪先生,以東方印歐語如伊朗語、吐火羅語的研究為特長);而我們都知道,季先生的專業是研治語系歸屬為所謂印歐語系的梵語、吐火羅語等,而他的這種惺惺相惜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與黃、徐二位都深得印歐語這一語言研究重鎮的三昧不無關系吧。
語言學在近現代的巨大飛躍,正是仰仗十九世紀歐洲學者對日耳曼語、羅曼語、波羅的—斯拉夫語以及處於東方的印度—伊朗語的形態比較而歸納、總結出系統、嚴整的印歐語系理論並由此奠定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學科這一點。雖然從《馬氏文通》開始這一套方法論就由我國的語言學先賢源源不斷地引進,但是真正切實掌握幾種印歐語並及時汲取這套完整理論不斷完善成分的艱苦行為,在語言氛圍完全不同的中國,時至今日卻難以發現,比如我們就很少了解分布位置偏東的阿爾巴尼亞語和亞美尼亞語在二十世紀中葉被西方研究者最終劃歸印歐語系的細節,而阿爾巴尼亞語同巴爾干諸語言的混同、亞美尼亞語長期受伊朗語的浸潤,其間的演化模式其實極可比擬於發生在東亞土地上藏緬語和南島語的相互融合以及漢語對南方壯侗—苗瑤語言的質變影響。當我們在慨嘆域外的成功經驗常常難以及時有效地促進國內相應研究領域的突破之時,老黃先生通過自我鑽研而在印歐語言學這種「樞紐性絕學」方面的深入就尤其令人矚目——他的努力最終仍未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則是孤掌難鳴的結果呵!
先生不輕易見客——我也是有幸通過他的一個摯友從中說合才得允進門的,然而他對待後學卻頗為熱情。在得知我有心研習閃米特語言時,他就贈送我一本國內難覓的攜帶型希伯來文—英文對照舊約全書;而在給我講一些問題需要例證時,他不顧自己嚴重的心臟病,還常常爬上爬下找尋書稿指點我閱讀,我於心不忍卻又無法阻止,只好看著他一頓忙活後抓起氧氣袋猛吸一氣。我同先生雖然就只有兩次會面,但那兩個熱情似火、放言恣肆的下午,卻令我久久回味不止。記得其時先生談得最多的,是漢藏語言語源學的突破問題。把握一種語言內具體語匯的來龍去脈,實質上就是在為語言系屬的建立和完善奠基,由此才有可能催生出更為一般的學科方法論,前述印歐語系的建立和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誕生軌跡正是如此。今天漢藏語系假說在求證道路上進展的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我們又何不安安心心冷靜下來、實實在在地研究印歐語系完善的歷程呢?黃先生因有多種印歐語研習的切身體驗,因而在這方面已有了一些獨到的想法。他就認為,散見於卷帙浩繁的漢文古籍中對一個語義要素的多重文字表述,實際上正反映了在不表音的漢字外殼之下隱藏的現今多種民族語言的古代形態,漢字的「書同文」功能遠非秦始皇欽定的那麼晚近和自覺;而後來遼、夏、金三朝仿漢官方文字的出現,實際上也只是基於政治原因和民族意識的一種暫時性刻意凸顯——與黨項語言密切吻合的西夏文字在夏亡後仍繼續使用於河西走廊直至明代中期這一事實,正從反面表明漢字所具有的這種超語言功能。先生對漢藏共同語的研究,就是得益於這樣一把「逢鎖必開」的鑰匙,他在納西哥巴文、古彝文等方面的研究才剛剛開了個頭;只可惜,天不假人呵!就像我們的另一位「國寶級人物」——終身矢志譯介希臘文獻的羅念生先生那樣,「希望老天再給半年時間,用詩體譯完《伊利亞特》」——然而,由於住所供暖的提前中斷誘發急性肺炎,剛剛掙脫癌症魔爪的羅先生只能帶著三分之二事業未竟的遺憾,在1990年悵然離開人世——這種遺憾實際上也就不是他個人的,而成為我們整個民族的了。
黃先生對語言的恢宏研習,也並非僅僅停留在個別語言的孤立攻克之上。早在他供職於人民大學語言研究所之時,就編寫出《比較文字學講義》、《西方語言結構介紹》等油印本教授學生。而先生的壯年譯作《十九世紀末以前的語言學史》(科學出版社,1960年)譯筆流暢、行文簡凈,體現出譯者對原著理論的深入了解和對原文語言的熟練掌握,既得到了呂叔湘先生的高度贊揚,也成為很多人進入語言學殿堂必經的門檻;清華大學中文系已將此書列入學生的必讀書目之中並准備再版,然而老黃先生已不能——似乎也無須——對其再作校定並看到它的重新問世了!
去年冬去拜謁先生時,先生就指點我在處理具體語匯比對時,一要注意所用語詞時代可比性與民族文化交融歷史一致性的相互吻合,二要牢記歷史語音演變時「寧求由繁至簡」的不二法門。先生平生所至誠服膺的,似乎只有法國漢學大師伯希和,他曾親口對我說:「十個黃振華捆在一起也打不過一個伯希和。」——這話不由得令人想起「反右」時有人提出全國人民一人一條史料從而超越陳寅恪先生對中國史籍非凡熟諳程度的「逸聞」來。依我的粗淺體會,伯大師師從法國漢學大家沙畹,通曉多種東西方語言,長於精微考證中准確的感悟,這種悟性——既不拘泥於瑣碎材料的完全准確,也與東方哲學精神內核相通——正是建立在大師本人浩博厚實的中西學基礎之上、而在大師身後卻是吉光難再的了,放眼國內,境況尤艱——或許,這也是老黃先生難得共鳴的真正原因吧。
黃先生在漢藏語研究方面最大的貢獻,是在至今普遍成就極為薄弱的語源學領域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方法並對其作了初步的展開應用,他的不少未刊手稿中深刻體現了這一目前尚不為更多人知曉的思想。當時我還接受了一項任務,就是整理先生關於西夏文字結構剖析的一份手稿,這份稿件是用寫過的字紙裝訂起來的,上面用粗粗的毛筆痕跡謄抄了六千多個西夏字,字里行間則是其他細痕筆跡的逐字解剖演示和相應的注釋,其篇章的簡陋掩飾不住內容的一目瞭然和發人深省。今日想來,此舉既含讖語,又甚有「託孤」之意,我是後學,才智鮮及,唯當盡心竭力,既不辜負老先生拳拳囑托,亦勿使此思此想從此湮沒而真的沉寂下去。

2003年7月20日初稿
2003年11月24日改訂

附錄:黃振華先生主要論著簡目

1.《評王靜如先生的西夏學近著》;載《考古》1974年第6期。
2.《評蘇聯近30年的西夏學研究》;載《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第2期。
3.《女真文國信牌的發現》(合作);載《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第2期。
4.《契丹文「山」、「山』」考——契丹文字結構新探》;載《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2期。(註:此處第二個「山」字右上角的單引號表明這是一個類似的契丹字,非筆誤)
5.《於闐文及其研究》;載《中國史研究動態》1981年第3期。
6.《粟特文及其文獻》;載《中國史研究動態》1981年第9期。
7.《於闐文》;載《中國民族古文字》,北京: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1982年。
8.《女真文》(合作);載《中國民族古文字》,北京: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1982年。
9.《明代女真文奴兒干永寧寺碑新釋》;載《中國地方史志》1983年第2期。
10.《女真字奧屯良弼詩刻石初釋》(合作);載《民族語文》1983年第2期。
11.《〈文海〉研究》(合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12.《西夏文字典〈文海〉、〈文海雜類〉及其研究——兼談從西夏文文獻看西夏社會概況》;載《中亞學刊》第一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13.《蘇聯的烏孫考古》(合作);載《烏孫史料匯編》,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14.《西夏文賣地文書考釋》;載白濱[主編]《西夏史論文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
15.《論西夏語音系統的構擬》;載白濱[主編]《西夏史論文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
16.《日本的西域考古學和歷史學研究》;載《考古學參考資料》1984年第3、4期合刊。
17.《契丹文〈郎君行記〉新釋》;載《宋遼金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8.《契丹文天干名稱考》;載《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4期。
19.《蘇聯的敦煌學研究》;載《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通訊》1985年第4期。
20.《法國敦煌學研究述略》;載《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通訊》1985年第5期。
21.《吐蕃文化對西夏文化的影響》;載《藏族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22.《西夏文字典「音同」的版本和校勘》(合作);載《民族古籍》1986年第1期。
23.《契丹文地支名稱考》;載《民族古籍》1986年第2期。
24.《黑誠新出西夏文音同初探》;載《文物》1987年第7期。
25.《黑水城出土西夏本類林考辨》;載《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
26.《番漢合時掌中珠》(合作整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
27.《明代重刊漢藏合璧西夏譯經題記》;載《藏學研究文選》,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28.《西夏本類林譯文試釋》;載《固原師專學報》1990年第2期。
29.《寧夏新出帶梵字密宗器物》;載《文物》1990年第2期。
30.《西夏語詞》部分;載黃布凡[主編]《藏緬語族語言詞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31.《明代〈河西譯語〉試釋》;載《固原師專學報》1991年第4期。
32.《西夏文孫子兵法三家注管窺》;載李範文[主編]《西夏文史論叢(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33.《西夏文音同序跋考釋》(合作);載李範文[主編]《西夏文史論叢(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34.《西夏文天盛律令進律表考釋》(合作);載李範文[主編]《西夏文史論叢(一)》,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35.《類林研究》(合作);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36.《鄯善佉盧文書所見王號考》;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2期。
37.《西夏語詞彙》部分;載《藏緬語語音和詞彙》,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年。
38.《於闐文賢劫經千佛名號考證》;載《中國民族古文字》,北京: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1993年。
39.《契丹文字新釋》;載《文史》第卅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40.《佉盧文貴霜王號研究》;載《西域考察與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41.《清抄明代〈河西譯語〉再釋》;載《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北京: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1996年)。
42.《白狼王遠夷樂德歌新解》;載《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43.《歲陰歲陽名義考》(合作);載《燕京學報》1999年新第6期。
44.《漢字的傳播及其借用模式》;載趙麗明、黃國營[主編]《漢字的應用與傳播》,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年。
45.《納西族哥巴文字源流考》;載《燕京學報》2000年新第9期。
46.《西夏語同義詞詞源研究芻議》;載《民族語文》2002年第5期。
47.《古體彝文字源考》;載《文津學志》2003年第1期。
48.《西夏語同義詞詞源研究再議》;載《民族語文》2003年第5期。

「右卿仁兄雅玩」............無解啊~~~

⑽ 十位歷史人物的事跡

一.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生平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鐵木真,他曾經是一位叱吒風雲、顯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他的業績對於我國各民族的融合和現今版圖的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廟號太祖。成吉思汗生於蒙古貴族世家。約在1170年,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後,蒙古部眾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鐵木真投靠札木合,隨他游牧。鐵木真籠絡人心,招徠人馬,最後脫離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魯朵。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稱汗。札木合率領札答闌、泰赤烏等十三部來攻,鐵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戰,因實力不敵而敗退,史稱十三翼之戰。1196年,鐵木真和克烈部脫里汗出兵助金,於斡里札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打敗塔塔兒人。金授鐵木真以察兀忽魯(部長)官職,封脫里汗為王(脫里從此稱王汗,語訛為汪罕)。鐵木真與王汗聯兵攻打古出古·乃蠻部,回師途中又與乃蠻本部相遇。王汗見敵勢盛,不告而退,把鐵木真留在乃蠻兵鋒之下。鐵木真發覺後,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魯倫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敵前。王汗大敗。因為有許多蒙古部眾在王汗處,鐵木真怕他們被乃蠻吞並,對自己不利,便派稱為四傑的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領兵援救王汗,擊退乃蠻。鐵木真在部落爭戰中善於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了對王汗的臣屬地位。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與札木合聯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盟)大戰獲勝,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佔領了呼倫貝爾高原,實力猛增。1203年王汗對鐵木真發起突然襲擊,鐵木真敗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鐵木真乘王汗不備,奇襲王汗牙帳,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歸附鐵木真。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乃蠻太陽汗的斡魯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里台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蒙古國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劃分和固定在95個千戶中。千戶下設百戶、十戶。千戶那顏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戶內的牧民不能任意離開千戶組織,對那顏有人身隸屬關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戶作為領民分給諸弟諸子,形成左右手諸王。又以木華黎、博爾術為左右萬戶那顏,即兩個最大的軍事長官。把怯薛(禁衛軍)擴充到1萬人,征調千戶那顏、百戶長、十戶長的子弟充當怯薛,以此控制全國。設札魯忽赤掌管戶籍、詞訟等行政、司法事務。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傳統的草原貴族斡魯朵發展起來的游牧軍事封建國家機器。蒙古國建立後,大批原來的部落人口被分編在不同千戶中,許多部落的界限從而泯滅,開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對此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鄰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兒、哈剌魯等部分別在1207年、1209年、1211年歸附成吉思汗。

勃興的蒙古貴族渴望佔有大量財富。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納女請和。1211年,又率領大軍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軍佔領中都,在遼西消滅金守軍,攻佔北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1218年,滅西遼。1219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向花剌子模發動了侵略戰爭。他幾路進兵,分割包圍了各戰略重鎮,各個擊破,採用大規模屠殺、夷平城市、簽發被俘人眾打頭陣等殘酷手段震懾敵人,解除自己後顧之憂。戰場上的主動權全在蒙古一方。1219年,蒙古軍圍攻訛答剌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等城,術赤、窩闊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剌子模都城玉龍傑赤(今土庫曼烏爾根奇),拖雷一軍進入呼羅珊地區。哲別、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窮追花剌子模統治者摩訶末算端,後者逃至裏海孤島病死。哲別、速不台率軍繼續西侵,遠抵克里木半島。1221年,拖雷佔領呼羅珊全境。成吉思汗追擊新算端札闌丁至印度河,不獲而還。1222年,在佔領區置達魯花赤監治。1223年,還撒麻耳干駐冬,次年起程還國。成吉思汗西征,進行歷史上罕見的大屠殺、大破壞,給中亞各族帶來極大災難。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1227年夏歷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臨終提出聯宋滅金的戰略。大皇後孛兒台生子四人:長子術赤,為欽察汗國諸汗之祖;次子察合台,為察合台汗國諸汗之祖;第三子窩闊台,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後人為元代和伊利汗國皇室。忽蘭皇後生一子闊列堅,後裔入元封河間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攻金滅夏,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軍事才能卓越,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戰具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13世紀主要封建國家社會危機深重,為成吉思汗實行大規模軍事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元世祖忽必烈
(1215~1294)

元朝的創建者。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忽必烈為藩王時,便熱心於學習漢文化。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後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並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里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

同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台遠征雲南,滅大理國。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師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的消息傳來,忽必烈仍揮軍自陽邏堡渡長江,圍鄂州(今湖北武漢),並以軍接應從雲南北上的兀良合台軍。這時,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徵兵圖謀汗位,忽必烈立即採納漢人郝經的獻計,與宋約和,輕騎北返燕京。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於開平,建元中統。在中央設中書省,以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10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於和林。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託,出兵擊敗阿里不哥。在與阿里不哥鏖戰的同時,中統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機叛亂,被忽必烈迅速鎮壓。李的叛亂引起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於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可嚴密對漢人的防範。此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中統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為至元。經過從中統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損益,新王朝的各種制度大體上確立下來。至元八年(1271),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次年,確定以大都為首都。中央集權政治的重新確立,恢復了正常的統治秩序,對人民的賦役剝削限制在一定的數額之內,並採取了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如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等。但是,這個政權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後舊制。這些制度在元代始終保留下來,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元代的社會矛盾愈益激化。同時,忽必烈又積極著手消滅南宋的戰爭,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十三年,下臨安,十六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余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

全國統一後,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都有了發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馬。阿合馬從中統初便主管中央財政,多方搜刮,權勢日重。後阿合馬獨擅朝政。十九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此後,忽必烈又先後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而告終。同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但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

三.明太祖朱元璋

太祖朱元璋,字國瑞,生於1328年,父母早逝,家境貧寒,年輕時曾入寺為僧。1352年率眾投紅巾軍,參加元末的農民起義,攻下南京後運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壯大軍力,前後擊破陳友諒,張士誠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建元「洪武」。
朱元璋稱帝後半年,北伐軍攻克大都,元亡。統一全國後,朱元璋採取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措施。改革中央的地方的行政機構。廢除丞相制,設立六部,直接由皇帝負責。調整軍事機構,推行科舉制度,加強法制。加強了皇帝的統治。
朱元璋稱帝後,開始大肆誅殺有功之臣,並大興文字獄。對明處文化思想起了嚴重的束縛作用。
朱元璋在位31年,死於1398年時年71歲。

四.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一:冉閔
五胡亂華,漢人傳奇英雄冉閔,勝過所有古西臘神話人物。卻沒有得到歷史應有的評價。當時正如古書所描繪"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漢人冉閔忍辱二十年得機起兵造反,力圖匡復華夏,滅胡無數,血洗親人之仇,亡國之恨!及至群胡圍攻。首戰,冉閔以五千漢家子,大破胡騎七萬。次戰,漢騎一千,敗其三萬。再戰,誅胡軍三十萬,凡此十數戰,項羽再世鏖兵金匱,校戰玉堂也不復如此矣。漢家軍威振於北朝,冉閔立我漢家精神,不復為任人屠割之羔羊。

在中國,沒有任何"缺點",幾乎"完美"的岳飛,文飛祥都可輕易取消"民族英雄"稱號。如果岳飛沒有內部阻撓,成功"收復中原",同樣要殺很多胡人。他也會背上"種族屠殺"的罪名。

時過一千六百多年,冉閔的豪壯語任激動人心:

"諸胡亂我中國,也已數十年,今我與諸君盡誅天下胡族,共雪我中原百姓血海深仇。" ——大會英,致書各地。

閔遣使臨江告晉曰:"胡逆亂中原,今已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朝廷不答。

"天下大亂,你們這些凶禽一樣,人面獸心的蠻夷尚且可以稱王稱帝,何況我乃是堂堂中華英雄!"——被俘拒降。

冉閔死,遏陘山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天以不雨以示大哀無淚。天地大慟無非屈聖賢辱,千年不得昭雪。連上蒼都知道冉閔的冤屈,上天都感動了。
二:冉有:
春秋時儒者。冉氏,名求,字子有。魯國人。孔丘弟子。曾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家臣。孔子稱其「可使治賦」。冉有幫助季氏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孔子對此極為不滿,聲稱冉求不再是他的學生,要弟子「鳴鼓而攻之」。

我不太懂評價歷史任務,你可以按照這些文字去查找在網路對他們的評價,網路也有

閱讀全文

與黑水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