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西直河村的歷史及故事

西直河村的歷史及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03 11:33:26

① 關於黃河的歷史人物及故事

大禹治水,三國家門而不入,眾人皆知王景治水:王景,字仲通,學問淵博,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尤其擅長水利工程技術。他對於治理黃河的利害得失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所以,當漢明帝向他詢問治理黃河的有關問題時,他對答如流,深得漢明帝的贊賞,就委派他去治理鄭州一帶的黃河。王景治理黃河是在新河道上開展大規模治理工程,主要內容有修築黃河和汴河堤防、建分水和減水水門、整治河道等,實施改河、築堤、疏浚等工程。這次治理黃河施工一年,動員民工數十萬,使黃河新河道與汴渠、濟水分流。王景治理黃河以後,一直到唐朝,黃河安流了800年,沒有出現過較大的水患。王景治理黃河動用了數十萬人,施工期長達一年,耗資無數。後人對王景治理黃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歷史上稱為「王景治河」。《後漢書》中評價說:「(王景治河)底績遠圖,復禹弘業。」將王景和遠古治水的大禹相比。清朝的魏源在其《古微堂記·籌河篇》中說:「王景治河,千年無患。」指出了王景治理黃河給百姓帶來的幸福和安寧。王景治理黃河確實是治黃史上一次重要的實踐,並取得了良好效果。自東漢至唐,黃河的安流與王景治河有關,王景系統地修建了從鄭州的滎陽到山東黃河入海口漫長的黃河大堤,穩定了公元11年決口後的黃河的河床,並使黃河與汴河之水分流,河不侵汴,汴水也得以安流,不再泛濫。這條新的黃河大堤,是黃河下游距離大海最近的路線,也是一條理想的行洪泄沙路線。同時,王景還在黃河上每隔十里立一水門,這起到了分淤減洪的重要作用。王景治河成功以後,鄭州一帶的泛濫區又成了良田,百姓交口稱贊。東漢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四月,也就是王景治理黃河成功的當年,漢明帝親自來到現在鄭州的滎陽,巡視黃河大堤,了解黃河的治理情況。千里的黃河大堤始於鄭州的滎陽,黃河的安危系於鄭州的滎陽,王景在鄭州的滎陽治理黃河,說明了鄭州的滎陽在黃河水利史上的地位無比重要。唐朝以後,黃河的河道淤積加快,尤其到了五代以後,黃河決口泛濫成災的記載又多起來,黃河防洪與治理又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歷史故事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便率領20多萬人馬(號稱80萬)南下。此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並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佔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曹操軍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戰馬無糧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
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贊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乾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系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鬆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余船,引軍退走。
赤壁市赤壁山上的鐫字 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迴曹仁後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且軍中出現瘟疫,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地主 階級的統治,使腐朽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並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揚 、 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綉等。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 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揚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 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昌,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 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 ,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為爭取戰略上的 主 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 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昌;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於禁 率步騎2000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 難 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 ,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昌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昌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昌,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操,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系,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 速佔領沛縣 ,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有人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兒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 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發布討曹檄文,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 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顏良倉促應戰被斬殺,袁軍潰敗。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600,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 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順利退回官渡。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沒有獲勝,退回營壘堅守。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製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 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雙方相持3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 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荀

③ 與西部有關的歷史故事

1、班超

班超生於書香世家,其父班彪(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過世前已約略完成《漢書》的輪廓)、兄班固(《漢書》的主要編纂者)、妹班昭(班固亡後續撰《漢書》),均為揚名後世的"史筆",而班超卻不願子承父業,從小就想效法張騫,為國立功。公元62年,31歲的班超隨母親和哥哥班固來到洛陽。

當時父親已死多年,家境貧寒,他只得靠給官府抄書維持生活。這差事枯燥、勞苦且薪低。「為人有大志」的班超在得知匈奴犯邊的消息後,把筆一扔,發出誓言,要像西漢張騫、傅介子那樣,建功西域,以圖封侯,報效國家。

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班超跟隨同鄉、奉車都尉竇固離開洛陽,出擊匈奴,於當年冬天到達涼州(今甘肅清水縣北),開始了他「平生懷仗劍,投筆事戎軒」的戰斗生涯。班超不僅是成語「投筆從戎」的語源,同時也是歷代投筆從戎者的榜樣及祖師。這時的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可謂大器晚成。

2、樓蘭古國

歷史上,樓蘭是西漢時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張騫通西域後,樓蘭成為東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是西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古絲綢之路南北兩道早些時候就從樓蘭分道。樓蘭作為亞洲腹部的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重要作用。漢朝匈奴和周圍一些游牧民族國家經常為爭奪樓蘭進行大規模戰爭。

公元前4000年左右,人們猜測,氣候乾燥造成了人口大遷移:高山冰山萎縮,河流水量也有可能減少造成古城衰落;河流變遷使得居民遷徒,樓蘭廢棄······還有人提出,人類活動是造成羅布泊地區環境變化的主要因素。

「我們認為,樓蘭興衰是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變化的綜合反映」夏訓誠認為,單種因素無法全面揭示樓蘭興衰的原因。樓蘭地區生活著一支以游牧為生的金發碧眼的原始歐洲人種,他們在那裡留下幾具干屍,就神秘地失蹤了。

當時的樓蘭王國還是羅布泊附近一個半耕半牧的弱小國家,絲綢之路開通後,樓蘭成為中西交通的樞紐。由於樓蘭王安歸與匈奴勾結,不斷的在絲綢之路上劫殺漢使,漢朝大將軍霍光便派傅介子前往西域刺殺安歸。傅介子帶著刺客來到樓蘭,假稱要賞賜安歸金幣。

安歸大喜,應邀與傅介子一起飲酒,傅介子有意灌醉安歸,將其扶到屏風後,命兩名刺客殺了安歸。左右王公貴族見狀紛紛逃散。傅介子立即宣告樓蘭國民:「安歸王對漢朝犯下了死罪,天子派我來殺掉他,現在漢朝的部隊已趕到,改力在長安納為人質的安歸的弟弟慰屠焉為新王國。」傅介子斬下安歸的首級,派快馬送回長安,懸於長安未央宮北門下示眾。

3、老爺嶺

「老爺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隴縣固關鎮西北角隴山山脈與關山山脈的交匯處,之所以把這里稱作「老爺嶺」,是因為很早以前在這個隴山山脈與關山山脈交接的埡口上有一座關帝廟(老爺廟),所以這里就被稱作了「老爺嶺」。

「老爺嶺」為汧隴故道,是古時隴州(今隴縣)通往甘肅省中部天水、隴西和平涼的重要通道。因此,這里一直以來就被視為中原皇朝防範西北少數民族入侵的重要關卡,軍事地位十分重要。

在「老爺嶺」山下東7公里處就是現在隴縣的「固關鎮」,「固關鎮」以前稱作「隴關」,西漢武帝年間,政府在此道上設立「隴關」(大震關),又叫「大需用關」。所以從陝西隴縣西北角「老爺嶺」山麓通往甘肅中部地區的這條道路也被稱作「隴關道」。

「隴關道」原是絲綢之路的商旅行道,又是重要的軍事通道。西漢時期張騫開辟了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他從長安出發,第一個驛站就是這里。在唐朝貞觀元年(627)高僧玄奘法師(唐僧)去天竺取經、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聯姻,都是從此道經過。

唐朝大歷年間(766—779),為了防禦吐蕃的東進,朝廷令馬燧在隴州西部的通道上立石植樹,從此「隴關道」阻塞。唐宣宗大中三年(849),秦州復歸唐朝統治後,「隴關道」又重新暢通,大中六年(852年)隴州防亂御史薛逵上書唐朝政府將對大震關的軍事駐防南移至今咸宜河縱深8公里處的新關「安戎關」(俗稱咸宜關)。

闡明在「安戎關」駐軍,一方面離隴州較近;二則可以利用騎兵兼顧左右,控制關山一代所有的關卡,所以大震關兵部被逐漸廢棄,後人將「大震關」故址稱作「固關」(實為「故關」),在宋、元時期,陝西隴縣境內的「隴關道」仍為官方的驛路,明代「隴關道」又被阻塞。

4、青藏鐵路的「紅色娘子軍」

在青藏鐵路10萬建設大軍中,活躍著一支「紅色娘子軍」,她們就是由中鐵十一局26名女職工組成的排軌生產隊伍,被譽為「進入生命禁區的雪蓮花」。

這群來自「魚米之鄉」的姑娘們,笑言「睡覺半夢半醒、吃飯不覺餓飽、不知是男是女」,卻創造了高原排軌日產量世界紀錄,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和「全國五一巾幗獎」等多項榮譽。「夫妻交流靠簡訊,驕兒見面竟稱姨。

」一幕幕感人的細節,令台下聽眾心動不已。「參與青藏鐵路建設,是一次心靈的凈化,是一次靈魂的升華」。

應廣軍以一首改編的軍旅歌曲《為了誰》作為報告會的結束語:「為了誰,為了西部的騰飛,為了祖國大地美。手牽銀線到拉薩,迎來雪域高原汽笛長鳴鐵龍騰飛。我雖苦我雖累,為了祖國和人民,奉獻青春今生無悔!」

5、文成公主進藏

唐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

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④ 關於任河的歷史故事

我國河流受「西高東低」地勢影響,大小河流自西至東、由北向南流淌為常版規。然而,在大巴山權腹地流淌了數萬年的任河,卻反其道而流之,先由東向西,後擊穿大巴山山脊折而向北流淌,從川入陝,在巴山北麓匯入漢江,改寫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自然法則,俗稱「任河倒流八百里」,是全國倒流距離最長的內陸河流,成為大巴山一道奇特的自然景觀。

⑤ 客家土樓的故事或歷史

客家土樓的故事或歷史:

土樓居民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飢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

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

土樓很注重防禦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

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鬥。 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禦,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

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恙」的故事。

(5)西直河村的歷史及故事擴展閱讀:

客家土樓的結構分類:

客家土樓主要有3種典型,就是五鳳樓、方樓、圓寨。

1、五鳳樓,從整體看,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卑意識,可以肯定,它是客家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續發展,在其群體組合中,只有軸線末端的上堂屋(主廳)採用了堅厚的夯土承重牆。

2、方樓:方樓的布局同五鳳樓相近,但其堅厚土牆從上堂屋擴大到整體外圍,十分明顯的是,防禦性大大加強。

3、圓寨,在圓形建築物中,三堂屋已經隱藏,尊卑主次嚴重削弱;寨是堡壘,防禦功能上升到首位,儼然成為極有效的准軍事工程。

4、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⑥ 北京市懷柔區的歷史及傳說

懷柔區的歷史沿革

2000年,懷柔縣轄10個鎮、5個鄉,總人口296002人,各鄉鎮人口: 懷柔鎮 112662 雁棲鎮 17475 北房鎮 18134 楊宋鎮 17016 廟城鎮 24296 橋梓鎮 22485 懷北鎮 15915 湯河口鎮 7174 渤海鎮 16608 九渡河鎮 16446 琉璃廟鄉 6913 寶山寺鄉 4517 碾子鄉 3458 長哨營滿族鄉 7536 喇叭溝門滿族鄉 536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12月30日,國務院批准懷柔縣撤縣設區。2002年2月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京政發[2002]6號)批復:(1)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懷柔縣,設立懷柔區。以原懷柔縣行政區域為懷柔區行政區域。懷柔區人民政府駐懷柔鎮府前街。(2)在懷柔鎮內設立泉河、龍山兩個街道辦事處,其餘鄉鎮建制及行政區劃不變。2002年4月16日,懷柔區正式掛牌。
2002年,懷柔區轄2個街道、12個鎮、2個鄉:泉河街道、龍山街道;懷柔鎮、雁棲鎮、北房鎮、楊宋鎮、廟城鎮、橋梓鎮、懷北鎮、湯河口鎮、渤海鎮、九渡河鎮、琉璃廟鎮、寶山鎮;長哨營滿族鄉、喇叭溝門滿族鄉。

2005年,懷柔區轄2個街道(龍山街道、泉河街道)、3個地區(懷柔地區、廟城地區、雁棲地區)、12個鎮(懷柔鎮、廟城鎮、楊宋鎮、北房鎮、雁棲鎮、懷北鎮、渤海鎮、九渡河鎮、橋梓鎮、琉璃廟鎮、湯河口鎮、寶山鎮)、2個民族鄉(喇叭溝門滿族鄉、長哨營滿族鄉)。共有29個社區、284個村委會。面積2122.62平方千米,人口 27.3萬人。

北京市懷柔區位於東經116o17'-116o53'北緯40o14'-40o04'之間,屬北京郊區。懷柔距首都50公里,總面積2557平方公里,人口30萬。

●以著名的萬里長城為界,懷柔北依群山、南偎平原,層次鮮明的分為深山、淺山、平原三類不同地區,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88.7%,宜林山場林木覆蓋率為41%,境內地勢南低北高,海拔高度在34 米-1661米之間,北部山區屬燕山支脈, 南部平川屬華北平原。境內有水庫18座,4級以上河流17條,均屬朝白河水系。

●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形成懷柔豐富物產。板栗-產量和出口量均佔全市70%;西洋參-全國最大的種植基地;虹鱒魚-肉質細、味道鮮;果脯、古鍾御酒-國內國際享有盛譽。改革開放後,勤勞智慧的懷柔人憑借地理、資源優勢,在這片古老而封閉的土地上創造性的開發建設,形成了規模龐大、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的工業、農業、旅遊服務業三大生產體系,1992年懷柔跨入全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行列,1994年被評為全國小康縣和綠化百佳縣。

●916路客車 :每天由東直門至懷柔汽車站對開,由早晨5:30至下午6:00,每20分鍾發車一次,在懷柔縣城設有環行線,有懷柔汽車站、懷柔三中、富樂小區、大地廣場、湖光小區、第一幼兒園、仿膳飯庄等12個車站。 936路客車 :每天由東直門至懷柔喇叭門鄉,早晨6:00由東直門發車,喇叭溝門返京的最晚車為下午4:00,間隔最長時間為60分鍾發車一次,沿途經過懷柔縣城、雁棲湖、紫雲山、幽穀神潭、九穀口、雲蒙山等旅遊景點。游6路客車 :每年4月至10月,每周六和周日上午(旺季每天),由北京宣武門、東四十條發車,直通慕田峪長城、紅螺寺、雁棲湖,下午返京,發車時間:每日上午7-10時。游16路 :每年4月至10月,每周六和周日上午(旺季每天),由北京宣武門、東大橋等站發車,直通紅螺寺和青龍峽景區,下午返京,發車時間:每日7-10時。

1.紅螺山紅螺寺景區位於懷柔區城北5公里的紅螺山南麓,距北京市區55公里,景區總面積800公頃,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浸潤,奇妙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成就了紅螺山紅螺寺為一方完美殊勝、絕塵脫俗的「凈土佛國」。

2. 紅螺寺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布局嚴謹,氣勢雄偉。它背倚紅螺山,南照紅螺湖,山環水繞,林木豐茂,古樹參天。紅螺寺處於紅螺山山前的千畝蒼翠的古松林之中,形成一幅「碧波藏古剎」的優美的畫卷

3. 千年古剎紅螺寺背倚的紅螺山屬燕山余脈,山勢巍峨雄武,南襟華北平原京北腹地,在歷史上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名山。紅螺山一山雙峰,比肩聳立,西峰海拔812.9米,東峰海拔811.9米,紅螺雙峰兩翼舒展,引帶群山,遠遠望去,酷似一隻大鵬鳥,護衛著古剎寺院。 沿紅螺山萬米的登山步道登臨山頂,放眼四望,山原湖澤,氣象萬千。北眺燕山,白岩青壑,層巒如煙,蒼茫遼闊,極目幽暝;萬里長城猶如九首游龍,蜿蜒隱現,穿梭於峰壑之間,密雲水庫、青龍峽、雁棲湖、懷柔水庫、紅螺湖盡收眼底。

歷史上,懷柔是古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考古人員在懷柔區多處發現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遺跡。

春秋戰國時代,懷柔是燕秦活動的戰略要地,屬於燕國范圍,距燕國都城「薊」最近的漁陽郡的首府即位於懷柔區北房鎮的梨元庄村。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後仍設漁陽郡,秦始皇對漁陽一帶邊遠地區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視,築長城、修馳道,都路經漁陽。

西漢時,漁陽在經濟、軍事、民族交流方面都佔有重要位置。

西漢中期漢王朝在漁陽設鐵官,冶鑄農器、兵刃和製造五銖錢,還不斷在漁陽一帶與少數民族交戰,並曾派重兵屯戍。

漁陽地區長期處於少數民族和漢族交鋒的前線,對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魏以後,漁陽郡的戰略位置逐漸衰落,西晉正式廢除漁陽建制,懷柔屬於燕國范圍。

十六國時,雖然恢復了漁陽郡名稱,但先後遷至武清、三河,隋、唐遷至今天津薊縣,位於懷柔的漁陽不復存在。

隋、唐至元朝末年,懷柔始終沒有形成獨立的建制,唐朝建立的懷柔縣為現今的順義區。

明朝元年(1368年)12月,改順州為順義縣,改檀州為密雲、懷柔二縣,這是在現在的懷柔區城建立區一級建制的開始。

明正德8年(1513年),升昌平為州,懷柔為昌平州屬縣。

清順治初年,懷柔縣為順天府所轄22縣之一。

民國2年,北京地區設京兆地方,懷柔為京兆地區20縣之一。

懷柔區出自《詩經·周頌·時邁》中的「懷柔百神」,意思是招來安撫。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設立懷柔縣。
懷柔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經有了「懷柔」這個名稱,公元1368年明朝設置的懷柔縣與今天的懷柔區管轄范圍基本相同。在古代漢語中,「懷」是來的意思,「柔」是安撫的意思。「懷柔」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是以德施政,民族團結,交融發展。

⑦ 河北省歷史故事

1、邯鄲學步的故事: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壽陵少年。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

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2、趙雲的故事:

趙雲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劉備入川與劉璋決裂後,趙雲與諸葛亮、張飛等帶兵開始了對西川的掃盪行動,在共同攻下巴東郡以及巴郡以後,趙雲與張飛在江州分兵,去平定江陽、

犍為兩郡。犍為郡是當時蜀中的大郡,與蜀郡、廣漢郡號稱三蜀,也是蜀中賦稅的主要來源。 趙雲獨自率軍平定蜀中大郡後從成都南面與劉備等完成對成都的合圍。

3、河伯娶婦的故事:

魏文侯(魏斯)命西門豹為鄴城縣令。當地巫祝、三老勾結廷掾、豪長,假借河神娶婦,以少女投河,詐取百姓財物。西門豹微服私訪,洞察其情,即將計就計。

三月十五日為河神娶婦之期,西門豹親至河邊送親,故指新婦容貌不佳,命巫祝、三老、廷掾稟明河神,容重選佳麗,將三人相繼投入河中。百姓醒悟,河神娶婦之事遂絕。

4、郭守敬的故事:

郭守敬是邢州邢台縣(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

郭守敬運用他改進、創造的天文儀器,進行了許多精密的天文觀測,從而使《授時歷》的編制有了可靠的觀測基礎。他所從事和領導的觀測項目甚多,如冬至時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表、

四海測驗、黃赤交角以及一些歷元時刻的測定,其中大部分數據都是中國古代歷法史上最精確的,或近於最佳的。

5、竇建德的故事:

竇建德是貝州漳南(河北故城縣)人。隋朝末年河北農民起義領袖,東漢大司空竇融後代,遼東宣王竇拓玄孫。

竇建德帶領孫安祖進入高雞泊,舉兵反叛,全家坐罪遇害。率部歸順高士達起義軍,先後擊敗魏刀兒、宇文化及、孟海公等,建立夏國,稱雄於河北。

⑧ 關於西藏的歷史故事和傳說

西藏的歷史故事:

大約公元1世紀前後,高原上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經過多年的和戰,又集結成若干個部落聯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聯盟、阿里地區的象雄王國和雅魯藏布江以北的蘇毗部落聯盟最為強大。

這時,拉薩河的古名「吉曲」已經出現,現在拉薩所在地,則被人稱為「吉雪沃塘」,意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壩子」。

松贊干布率大臣、部屬從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這片亘古以來荒涼沉寂的平野,立刻變得熱鬧而繁忙。松贊干布經過仔細勘察,決定截斷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著山南宣洩,紅山周圍顯露出一大片平野。

他在這里建宮堡,修寺廟,營造軍民住房。據說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築紅山堡寨,就是布達拉宮的前身。這座巨石壘成的宮堡,兀立紅山之巔,氣勢非常雄壯。

吐蕃王朝從此風生水起,松贊干布制定法律,劃分行政區域,分封官職,力主對外交流,贊普屬下設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鹽商;六匠指噶龍鐵匠、噶如鞍匠、弓匠、劍匠、鎧甲匠、神塑匠等。商業和手工業的形成和發展,對促進拉薩城的興盛起著明顯的作用。

拉薩城始建於公元7世紀,之前這里叫卧馬塘,是蘇毗部落管轄的放牧場。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全藏,將政治中心從山南轉移到拉薩,建立了強大的吐蕃奴隸制王朝,並修築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最初的布達拉宮等寺廟宮殿。

公元9世紀吐蕃王朝崩潰,伴隨公元11世紀西藏佛教後弘期的興起,拉薩成為很多高僧大德弘教之地。13世紀,元朝中央政府把西藏納入統一版圖,元、明中央政府先後在西藏地方扶持薩迦王朝和帕木竹巴王朝,西藏的政治中心一度轉移至日喀則的薩迦和山南地區。

13世紀中葉,前藏十三萬戶長之一的蔡巴,在拉薩東面修建蔡巴寺、貢唐寺,此後歷代蔡巴戶長組織力量疏通拉薩河道和加固河堤。

14世紀中葉,帕木竹巴地方政權取代薩迦地方政權後,支持宗喀巴及其弟子,在拉薩修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強化了拉薩的宗教「聖城」地位。

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冊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政權,以拉薩為政權的中心,拉薩城市有了新的發展。

1951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管拉薩,1960年正式設立拉薩市。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後,拉薩墨本管轄拉薩市區中心部分(林廓路以內)。

1960年設拉薩市。1964年原林芝專區所屬林芝(駐尼池村)、米林(駐東多村)、工布江達(駐介德)、墨脫4縣劃入拉薩市領導。墨竹工卡縣遷駐工卡;林芝縣遷駐普拉。拉薩市轄11縣。

西藏的傳說

1、倉央嘉措的故事

傳說,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雖為達賴,但生性自由,在一次的游歷中愛上一個民間女子,並難以自拔,甚至溜出寺院與其相會。

在20歲那年這驚俗之戀得到了徹底的爆發,大師准備為他授比丘戒的時候,他竟悲憤的想要自殺。為愛情的自由,凡人可以逃亡,小喇嘛可以還俗,只有他,作為達賴佛教第一人,無處躲,也無處逃。

為了阻止倉央嘉措,一些當地的勢力甚至派人將瑪吉阿米姦汙,告訴他這是一個如何污穢的女子,而卻說,世間一切的污濁都不足以沾染瑪吉阿米的聖潔。現在有一座餐廳,坐落在八廓街。

2、拉姆拉措

據說有緣之人還可從拉姆拉錯湖水的倒影中看出神喻的前生和來世。每一個去神湖朝拜的人,只要虔誠地向湖中凝望,神湖就能顯現出各種景象,可以啟示未來的命運。歷代的轉世靈童,都是在湖的啟示下尋找,在成為之後也都要到神湖朝拜一次。

傳說十三世達賴圓寂時面向東方,且拉薩至東北方向天空出現異樣彩雲,預示了轉世靈童誕生的方域。後來五世熱振活佛繞湖三周,在拉姆拉錯觀看神諭。該湖也是無數善男信女探求自己命運的寶鏡。

3、拉薩的由來

相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娶得大唐文成公主入藏。為了慶祝此事,決心要好好建設王都。但當時的吐蕃王都,還是一片荒草沙灘之地。

文成公主由於精通天象地氣,善觀五行風水,她觀察拉薩的地形,發現其好像一個仰卧的羅剎女(即母夜叉),認為選拉薩作為國都實在是對國極為不利。

於是公主建議在拉薩外圍建立四個寺廟,以鎮住女魔的四肢。她又算出拉薩中心的卧馬湖是母夜叉的,湖水便是母夜叉的血液,都應想辦法鎮住。於是,公主根據五行之說,主張用白羊背土填湖。

藏王松贊干布聽從了公主的意見,就在卧馬湖動工,填湖造寺,建成了著名的大昭寺。拉薩原稱「山羊地」,便由此得名。

大昭寺建成後,藏王便把文成公主由長安帶來的釋加牟尼佛像供在廟內,從此各地善男信女紛紛前來朝拜。久而久之,這塊神聖的「邏娑」(山羊地)因音似,便被稱為「拉薩」,即「聖地」了。

(8)西直河村的歷史及故事擴展閱讀:

西藏,簡稱「藏」。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西藏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土地面積為120218947.91公頃,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僅次於新疆。2014年末常住人口約317.55萬人。

西藏北鄰新疆,東接四川,東北緊靠青海,東南連接雲南;周邊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國家及地區接壤,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藏

閱讀全文

與西直河村的歷史及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