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最傑出的十位物理學家是誰
牛頓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3.1.4-1727.3.31)——英格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不過現在人們仍不知道萬有引力等力的作用機制。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里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並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3.14-1955.4.18)——美籍德裔猶太人,舉世聞名的物理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系」、激光的提出者,「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振動的粒子)——不擲骰子的上帝。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麥克斯韋
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1831.06.13-1879.11.5)——19世紀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麥克斯韋主要從事電磁理論、分子物理學、統計物理學、光學、力學、彈性理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電磁場理論,將電學、磁學、光學統一起來,是19世紀物理學發展的最光輝的成果,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綜合之一。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這種理論預見後來得到了充分的實驗驗證。他為物理學樹起了一座豐碑。造福於人類的無線電技術,就是以電磁場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玻爾
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 ),丹麥物理學家。他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玻爾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哥本哈根大學科學碩士和博士,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曾獲丹麥皇家科學文學院金質獎章,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榮獲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亨利·卡文迪許
卡文迪許
亨利·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又譯亨利·卡文迪什,1731年10月10日—1810年2月24日),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他首次對氫氣的性質進行了細致的研究,證明了水並非單質,預言了空氣中稀有氣體的存在。將電勢概念廣泛應用於電學,並精確測量了地球的密度,被認為是牛頓之後英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在卡文迪許漫長的一生中,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其中,他是分離氫的第一人,把氫和氧化合成水的第一人。由於卡文迪許在化學領域的傑出貢獻,後人稱他為「化學中的牛頓」。卡文迪許在物理學上最為人推崇的重大貢獻之一,是他在年近70歲時完成了測量萬有引力常量的扭秤實驗,從而使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不再是一個比例性的陳述,而成為一項精確的定量規律,引力常量的測定也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可靠性提供了最重要的實驗佐證。
伽利略·伽利雷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將定量分析引入物理學,愛因斯坦認為是他開創了近現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著名實驗,從此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他創制了天文望遠鏡來觀測天體,他發現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並親手繪制了第一幅月面圖。先後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太陽黑子、太陽的自轉、金星和水星的盈虧現象等等。這些發現開辟了天文學的新時代。
理查德·費曼
理查德·費曼(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費曼是十九世紀末,俄羅斯和波蘭猶太人移民到美國的後裔。美國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提出了費曼圖、費曼規則和重正化的計算方法,是研究量子電動力學和粒子物理學不可缺少的工具。費曼還發現了呼麥這一演唱技法,曾一直期待去呼麥的發源地-----圖瓦,但是最終未能成行。 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第一位提出納米概念的人。
理查德·費曼
狄拉克
保羅·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8.8-1984.10.20)——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並對量子電動力學早期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曾經主持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
並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度過他人生的最後十四個年頭。
他給出的狄拉克方程可以描述費米子的物理行為,並且預測了反物質的存在。
1933年,因為「發現了在原子理論里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薛定諤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和埃爾溫·薛定諤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馬克斯·普朗克
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全名: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語: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量子論、量子理論)重要創始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之一。普朗克早期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熱力學。因發現能量量子而對物理學的進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普朗克的另一個鮮為人知偉大的貢獻是推導出波爾茲曼常數k。他沿著波爾茲曼的思路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得出波爾茲曼常數後,為了向他一直尊崇的波爾茲曼教授表示尊重,建議將k命名為波爾茲曼常數。普朗克的一生推導出現代物理學最重要的兩個常數k和h,是當之無愧的偉大物理學家。1929年與愛因斯坦共同獲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邁克爾·法拉第
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國物理學家、化學
家,也是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生於薩里郡紐因頓一個貧苦鐵匠家庭,僅上過小學。1831年,他作出了關於電力場的關鍵性突破,永遠改變了人類文明。[法拉第和威廉·休艾爾發明了許多如「電極」、「離子」等耳熟能詳的字。邁克爾·法拉第是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的學生和助手,他的發現奠定了電磁學的基礎,是麥克思韋的先導。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在電磁學方面做出了偉大貢獻。法拉第發明的是第一台發電機,是第一台將物體的動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雖然裝置簡陋,但它卻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發電機的祖先。
⑵ 求有關物理名人的成長史和成功史
楔子 1947年的春天,一位年已歲,由二次大戰英國海軍剛退役的年輕人,想從事與生物有關的研究工作,他向英國的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提了一個申請博士班獎助金的研究計畫(1),他寫道:「引起我興趣的領域是有關蛋白質、病毒、細菌或染色體結構的研究,長期的目標是希望能了解這些物質組成原子的空間分布,這個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研究領域,可稱做生物的化學物理。」他指的,其實就是所謂的分子生物。這個年輕人名叫柯立克(F.Crick)。他在戰前是學物理的,因為戰爭而沒有拿到博士學位,退伍後,對於留在海軍從事水雷的研究不感興趣,所以打算換個行業。他選擇了上述的研究工作,只是因為那是他平常閑聊時,喜歡談的話題,至於這種研究工作的性質及未來展望,他並不清楚。分子生物這個字眼,最早見諸於1938年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年度報告(2),當年的主任韋佛(W.Weaver)在報告中提到:「現在有一個新的學門逐漸成型,且已漸漸開啟了生命細胞的奧秘,本基金會的重點之一便是資助這個利用現代科技來研究生命現象的計晝──這學門我們姑且稱作分子生物。」當時所指的現代科技是X光晶體衍射技術。由於X光的波長與原子間的距離相近,它很適合用來研究原子在晶體內的排列。衍射技術是布拉格爵士(Sir L. Bragg),在年僅22歲大學剛畢業時所發明的方法,他因此於25歲(1915年)時,就得到諾貝爾物理獎,到現在這仍然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年輕的記錄。在1940年代,X光已經成功地用來確定像氯化鈉等的晶體或礦石晶體的結構,如果能將此技術推展到生物分子的話,則對於生命現象的了解必然有所突破。我們現在知道,當時想法非常正確。自從柯立克與沃森(J.Watson)在1953年提出DNA的雙螺旋分子模型(3)後,不僅為利用X光來判斷分子結構立下里程碑,更重要的,由該結構所提供的信息,使得遺傳基因的研究步入了分子基因的領域。判定分子結構的分子生物為,也因分子基因研究的開始,使得後期的分子生物研究,幾乎與分子基因研究成為同義字。本文的目的,除了分析分子生物研究的來龍去脈,使大家了解分子生物的本意外,也要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分子生物為什麼有這么快速的發展。這與它能隨時融入不同背景的科學家,來達到科技整合的目標,有相當大的關系。現在則從物理學家在分子生物發展過程的貢獻,來探討物理與分子生物這兩個學科彼此間的影響及未來的展望。物理學家與生命科學
──從波爾和薛定諤談起物理學家對生命科學有興趣由來已久。統計力學的大師波爾茲曼(Boltzman)在1886年就說過(5):"如果問我到底我們這個世紀應如何稱呼,我會說這是一個自然機制觀的世紀,也是個達爾文的世紀。"雖然波爾茲曼這番話只是表示他對達爾文的敬重,但也可反映出他對生物科學的喜愛。可是二十世紀的物理學家對於分子生物,則不僅是"鑒賞"的角色,事實上,他們直接參與,並且主導了整個學科的發展方向,有趣的是這個發展的關鍵人物之一,正也是近代量子物理的主角──波爾(N.Bohr)。事情的開始是在1932年,這一年也正是近代物理的豐收年(6),各個新粒子(如中子、正電子、重氫)相繼發現,物理學家也在這一年開始使用加速器來研究基本粒子,而波爾所在的哥本哈根,當時更是好漢雲集,成了量子力學的重鎮。波爾於1932年八月十五日,在哥本哈根一個國際研討會里作了一次通俗性的演講,在座的有丹麥的王子、首相,當然也有世界各地到哥本哈根進修及訪問的物理學家,其中有一位波恩(M.Born)的學生德布呂克(M.Del-brück),剛由德國哥廷根畢業不久,從柏林趕來,聽到了波爾的演講,從此改變了德布呂克的一生,使他致力於生物物理的研究,也引發了分子生物的革命性研究。波爾的演講題目是「光與生命」(7),這個講題後來在《自然》(Nature)雜志發表,對於物理哲學也有相當大的沖擊。波爾對生命科學有興趣,可能來自於父親的影響。他的父親是個相當有名的生理學家,曾經因為發現人類紅血球的血紅蛋白與氧氣(O2)的吸附曲線呈S型,且與血液中的酸鹼度有關而聞名。在這個演講里,他提出一個生命現象的"互補假說"。他認為我們對於生命現象的了解,恐怕也會受限於類似量子力學之波動與粒子互補的特性,使得我們無法用准確的物理定律來說明生命現象;假如這個假說正確的話,對於生命與物理之間互補關系的了解,就可能找出新的物理法則。這對於當時的年輕物理學家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因為物理的基礎研究,在狄拉克(P.Dirac)於1928年寫出他的相對論電子方程式之後,大家以為根本的物理問題都已經獲得解決,當時有個大師及時指出了另外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自然使人振奮。我們現在知道,一切的生命現象都可以使用已知的物理定律及化學准則來解釋,因此當時波爾的想法是錯誤的,但是整個生命科學的研究,卻因德布呂克的執著及他對科學求真的精神,而展開了分子生物的新局面。德布呂克決定進入生物物理的領域後,除了在初期與人研討光合作用的現象,以深入了解波爾所提到的光與生命的相關性外,他自己在遺傳基因的研究上,找到了適合他深入探討的題目,而在1935年發表一篇論文<<基因突變的本質與基因的構造>>(8)。他的這篇論文發表在一個不見經傳的德文雜志,照說讀者並不會多,可是當時的物理界,科學家之間的彼此訪問及討論相當頻繁,文章的抽印本很容易在專家之間流傳,其中之一到了波動力學的創始者薛定諤(E.Schr
⑶ 歷史物理學家排名
楊振寧在華裔物理學家中排第一,不過世界前十還是夠嗆,英國的《物理學》期刊讓 130 位在世的頂尖物理學家投票,選出世界史上最偉大物理學家的排名。可惜的是,這份排名只有前 10 名,他們是: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伽利略、玻爾、海森堡、費曼、狄拉克、薛定諤、盧瑟福。沒有楊振寧先生。然後還可以查到的幾次票選分別是2005年、2007年的物理論壇投票,和2009 年的谷歌點擊熱點分析,排出的前 10 名物理學家與千禧年的略有微小差異,但也都沒有楊振寧先生。
物理學里大師都是一些開門人,牛頓打開了經典物理的大門,牛頓是現代物理學奠基人,歷史第一無可爭議。物體宏觀運動規律都可由牛頓力學解釋,物理學大廈的框架被完整搭建。雖然伽利略在門邊進進出出,但他嘴笨,第一個對世界大喊「這有一扇門」的是牛頓,之後除了很多大師都是進入牛頓這扇門之後才有的。
下一個是愛因斯坦,他打開了一扇門,於是出現了新的研究方向,催生出一大堆大師,不得不說量子力學是進入愛因斯坦的門後長出來的,愛因斯坦是重建物理學大廈的第一人,歷史第二爭議不大。愛因斯坦是時空與引力的重塑者,相對論改變了人們固有的絕對時空觀,不僅是一次物理學上的革命,更是一次哲學思想上的革命,讓人們重新思考關於時間、空間、存在與運動。
楊振寧也開了一道門,不過相對前兩位,門小了很多,可能以後門里會出現新的大師吧。楊振寧在新時代重新構建物理學大廈,證明弱相互力的宇稱不守恆,規范場理論對於基本力的大統一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前幾年物理學界的權威人士對他們進行了排名,楊振寧排名第十五。許多國人看不好楊振寧是認為他對中國貢獻不大,晚年又回到中國養老。
麥克斯韋統一電磁場詮釋光的本質,排名歷史第三。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場與磁場,使其成為萬有引力之外的又一大作用力。
伽利略的成就不大,但是伽利略的工作為牛頓的現代物理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⑷ 急!!!求一篇論文——中國歷史上的物理
二.磁學成就
磁石的吸鐵性及其應用
我國是對磁現象認識最早的國家之一,公元前世紀左右成書的《管子》中就有「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的記載,這是關於磁的最早記載。類似的記載,在其後的《呂氏春秋》中也可以找到:「慈石召鐵,或引之也」。東漢高誘在《呂氏春秋注》中談到:「石,鐵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在東漢以前的古籍中,一直將磁寫作慈。相映成趣的是磁石在許多國家的語言中都含有慈愛之意。
我國古代典籍中也記載了一些磁石吸鐵和同性相斥的應用事例。例如《史記·封禪書》說漢武帝命方士欒大用磁石做成的棋子「自相觸擊」;而《椎南萬畢術》(西漢劉安)還有「取雞血與針磨搗之,以和磁石,用塗棋頭,曝干之,置局上則相拒不休」的詳細記載。南北朝(512~518年)的《水經注》(酈道元)和另一本《三輔黃圖》都有秦始皇用磁石建造阿房宮北闕門,「有隱甲懷刃人門」者就會被查出的記載。《晉書·馬隆傳》的故事可供參考:相傳3世紀時智勇雙全的馬隆在一次戰役中,命士兵將大批磁石堆壘在一條狹窄的小路上。身穿鐵甲的敵軍個個都被磁石吸住,而馬隆的兵將身穿犀甲,行動如常。敵軍以為馬隆的兵是神兵,故而大敗(「夾道累磁石,賊負鐵鏜,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無所溜礙」)。古代,還常常將磁石用於醫療。《史記》中有用「五石散」內服治病的記載,磁石就是五石之一。晉代有用磁石吸出體內鐵針的病案。到了宋代,有人把磁石放在耳內,口含鐵塊,因而治癒耳聾。
磁石只能吸鐵,而不能吸金、銀、銅等其它金屬,也早為我國古人所知。《淮南子》中有「慈石能吸鐵,及其於銅則不通矣」,「慈石之能連鐵也,而求其引瓦,則難矣」。
磁石的指向性及其應用
在我國很早就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並制出了指向儀器 司南。《鬼穀子》中有「鄭子取玉,必載司南,為其不惑也」的記載。稍後的《韓非子》中有「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記載。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記有「司南之杓(勺子),投之於地(中央光滑的地盤),其柢(勺的長柄)指南」。不言而喻,司南的指向性較差。北宋時曾公亮與丁度(990~1053)編撰的《武經總要》(1044年)在前集卷十五北宋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中記載的指南魚就是如此。其法是把薄鐵片剪成魚形,燒紅後把尾部蘸入水中,使魚尾指向正北方位,並且稍微向下傾斜,然後取出,魚形薄鐵片就被磁化,讓它浮在水面,就成為可以指向的指南魚。
這種利用地磁場進行磁化的方法,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現和發明,包含有豐富的科學道理。近代科學表明,磁鐵的磁性是由磁疇的規則排列形成的,非磁鐵由於磁疇排列雜亂無章而不具磁性。魚形薄鐵片燒紅以後,內部磁疇活動加劇,沿南北方向放置,可以在強大的地磁場作用下,使磁疇順著地磁場的方向排列。蘸入水中,則可以使磁疇的規則排列比較快地固定下來。至於魚尾稍微向下傾斜,是由於地球磁場的磁傾角作用,可以增大磁化的程度,這也反映了當時中國已經發現了地球的磁傾角。歐洲人用同樣的方法進行人工磁化,比中國晚了四百多年,磁偏角的發現是哥倫布在航海探險中於1492年發現的,而磁傾角的發現則還要更晚一些時候。
我國古籍中,關於指南針的最早記載,主要的有如下幾條:
《塋原總錄》卷一說:客主的取,宜匡四正以無差,當取丙午針。於其正處,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
意思是說,要定東西南北四正的方向,必須取丙午向的針,然後在丙、午的位置,「中而格之」,找出正南的方向。亦即讓針指丙午中間的方向,則午向就是正南方向。《塋原總錄》是一部相墓書,撰於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年)。作者楊維德是當時的天文學家、星占學家和堪輿學家,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左右任司天監保章正,專司占候變異。這條記載中所說的針,雖沒有明確指出是什麼針,但從字里行間可以斷定是磁針無疑,說明當時已把磁針與羅經盤配套,作為定向的儀器,並且已發現了地球的磁偏角,定為正南偏東7.5度。
《夢溪筆談》卷二十四說: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水浮多盪搖,指爪及碗唇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為最善。其法取新纊中獨繭縷,以芥子許蠟,綴於針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夢溪筆談》是北宋沈括所著,撰於公元1088—1095年間。這條記載明確指出指南針是方家(堪輿家)首先發明和使用的,用的是「磁石磨針鋒」的人工磁化方法製成,並且記述了水浮、置指甲上、置碗唇上和懸絲等四種指南針的裝置方法,以及各種方法的長處和缺陷,使人們對當時的指南針有較清晰的認識。文中所說的指南針「常微偏東」,說明沈括也已注意到磁偏角。
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指南針在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有多種裝置方法,並已由指南針發現了地球的磁偏角,從而也表明指南針至少已經行用了一段時期。由此可以推斷,指南針至遲發明於十一世紀初期。如果把指南針的發明時代上溯到十世紀時的唐末或五代,也是不無根據的。如王伋(王趙卿,約十世紀末)曾留有「虛危之間針路明」的詩句;(10)佚名的《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經》(約900年)中說:「今之象占,以正針天盤,格龍以縫針地盤」(11)等。這里所說的「針路」、「正針」、「縫針」等,極可能就是用指南針與羅經盤配套定向的術語。
南宋時,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記述了將指南龜支在釘尖上。由水浮改為支撐,對於指南儀器這是在結構上的一次較大改進,為將指南針用於航海提供了方便條件。
指南針用於航海的記錄,最早見於宋代朱彧(yù)的《萍洲可談》:「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以後,關於指南針的記載極豐。到了明代,遂有鄭和下西洋,遠洋航行到非洲東海岸之壯舉。西方「關於指南針航海的記載,是在1207年英國納肯(A. Neckam,1157~1217)的《論器具》中。
其它與磁有關的自然現象
極光源於宇宙中的高能荷電粒子,它們在地磁場作用下折向南北極地區,與高空中的氣體分子、原子碰撞,使分子、原子激發而發光。我國研究人員在歷代古籍中業已發現,自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751年,有關極光記載達474次。在公元1~10世紀的180餘次記載中,有確切日期的達140次之多。在西方最早記載極光的,當推亞里士多德,他稱極光為「天上的裂縫」。「極光」這一名稱,始於法國哲學家伽桑迪。
太陽黑子,也是一種磁現象。在歐洲人還一直認為太陽是完美無缺的天體時,我國先人早已發現了太陽黑子。根據我國研究人員搜集與整理,自前165年~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史書中觀測黑子記錄為127次。這些古代觀測資料為今人研究太陽活動提供了極為珍貴、翔實可靠的資料。
遺憾的是,關於磁的認識盡管極為豐富,而關於磁現象的本質及解釋,往往又是含糊的,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就連被稱作「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的沈括,對磁現象也認為,「莫可原其理」,「未深考耳」,致使在我國歷史上,一直未能產生可與英國吉爾伯特《論磁》比美的著作。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墨子已經得到了力×力臂=重×重臂的杠桿原理,對力、運動、靜止、時空等概念,墨子也都有著精闢的論述。墨子認為,運動是由於物體受力的作用而發生,在空間中表現為位置的移動,在時間上表現為先後的變化;時間和空間既是連續的,又是由不可再分的時間基元「始」和空間基元「端」所構成的。墨子的這些力學成就,以之與古希臘物理學相比,毫不遜色。
⑸ 歷史上最偉大的五位物理學家,分別會是誰呢
物理學是目前最系統化的一門自然科學,按貢獻大小對物理學家進行排名是很常見的。幸好偉大物理學家的貢獻比較清晰明確,前幾個位次上應該不存在比較大的爭議。
前三名排完了,再朝後就不是很容易了。伽利略有實力進入前五,把他排在第四位吧。他是近代科學的奠基人,給出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將實驗引進到科學研究中,並用實驗去檢驗真理。另外,伽利略的研究還注重數學和邏輯。
排完伽利略就會發現,已經不可能在第五的位置上安排一位確定的物理學家。有實力爭奪這個位置的科學家已經非常多,狄拉克、海森堡、薛定諤、盧瑟福、法拉第,甚至近代物理沒有誕生之前的阿基米德、亞里士多德、開普勒也有實力爭奪這個位子。不論他們坐在那個位子上,他們的豐功偉績不會被人類遺忘。
⑹ 中國歷史上的物理名人
祖沖之 園周率
他對劉歆、張衡、鄭玄、闞譯、王番、劉徽等科學家的工作進行了仔細研究,一一駁正了他們的錯誤,導出了許多極有價值的結果。准確到7位有效數學的園周率數值便是人所共知的例子。
墨翟 數學、力學、聲學、光學
1.在力學方面,墨家給「力」下了符合科學的定義。對杠桿平衡的研究,不僅考慮到力的大小,而且考慮到力臂的長短,實際上提出了力矩的概念。可以說,墨家已經發現了杠桿的平衡條件。
此外,墨家對運動和時間、輪軸、斜面、圓球運動以及浮力等問題,都有深刻的論述。
在聲學方面,墨家的突出成就是把固體傳聲和聲音共鳴在軍事上的巧妙運用。
2.在光學方面,墨家研究得更多。他們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此外,墨家對飛鳥的影子、物體的本影和半影、凹面鏡和凸面鏡的成像現象等,也都作了許多研究。
張衡 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 渾天儀 侯風儀
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真研究了這三種學說,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他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渾天理論,大膽地對天象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的多的「渾天儀」。創制了一個能夠精確在表演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還創造了一種測定風向的儀器——侯風儀,又叫相風銅鳥。是在一根五丈高的桿頂安放一隻銜著花的銅鳥,可以隨著風向轉動。鳥頭所對的方向就是風向。
沈括 《夢溪筆談》
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夢溪筆談》中所記載這方面的見解和成果,涉及力學、光學、磁學、聲學等各個領域。特別是他對磁學的研究成就卓著。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第一次明確地談到磁針的偏角問題。在光學方面,沈括通過親自觀察實驗,對小孔成像、凹面鏡成象、凹凸鏡的放大和縮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動的論述。他對我國古代傳下來的所謂「透光鏡」(一種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圖案花紋的銅鏡)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較科學的解釋,推動了後來對「透光鏡」的研究。此外,沈括還剪紙人在琴上做過實驗,研究聲學上的共振現象。沈括還是最早發現地理南北極與地磁場的N,S極並不重合,所以水平放置的小磁針指向跟地理的正南北方向之間有一個很小的偏角。被稱為磁偏角。
魯班 機械、土木、手工工藝
一次攀山時,手指被一棵小草劃破,他摘下小草仔細察看,發現草葉兩邊全是排列均勻的小齒,於是就模仿草葉製成伐木的鋸,他看到各種小鳥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就用竹木削成飛鷂,藉助風力在空中試飛。開始飛的時間較短,經過反復研究,不斷改進,竟能在空中飛行很長時間,公輸般一生注重實踐,善於動腦,在建築、機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他能建造「宮室台榭」;曾製作出攻城用的「雲梯」,舟戰用的「勾強」;創制了「機關備制」的木馬車;發明了曲尺、墨斗、刨子、鑿子等各種木作工具,還發明了磨、碾、鎖等。由於成就突出,建築工匠一直把他尊為「祖師」。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發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魯班尺。又如墨斗、傘、鋸子、刨子、鑽子等,傳說均是魯班發明的。這裡面都包含著原始的物理科學知識。
魯班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製造的鎖,機關設在裡面,外面不露痕跡,必須藉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
《墨子》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製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這可不可以認為,是原始航空科學的先頭兵
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製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
⑺ 關於物理歷史分科的作文怎麼寫
分科
分科了.
寫下這三個字,心理竟然有點空,沒有一點感覺.
還記得高一下期,物理和化學的苦惱,分數總遊走在及格與不及格的邊緣.然後,把一切希望寄託在分科上.
當無悔地在報名表上填上「文科「兩個字時,我落了一滴淚.可能是對理化的留戀吧.
龍說,堅持你的選擇,地老天荒,我都支持你。這句話讓我感動了好久.他說讓我不要忘記細節,要跟我的名字一樣,留心,他讓我隨時系好鞋帶,卻不知我不常穿帶我鞋帶的鞋子.
今年的形勢不同,我們班有20多個學文的,有班裡的1/3.在這個重理請文的學校里又多了這么多的「弱勢者「.我們在僅有的幾個文班裡艱難的呼吸.
分科了,分班了,開始補課了.
學校只讓我們歇了5天,就來勢惡劣第一輪的補課.14班和以前的班很近,上自習是,總能聽到過去的老班在數學,真的很想去聽,可是不能.他們開始他們的重力加速度,酸鹼鹽和什麼反應,試管里冒出一個個氣泡……我們則開始,世界史,什麼地方種什麼,哲學……每個地方的風景都不一樣.
我給原班的一個同學拿歷史書給她看,密密麻麻記的全是筆記.她默然了.她給我講他們每天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各一張卷,習題冊上也有很多,我也默然了.然後我們一起放聲大笑,但是怎麼笑著笑著,眼淚就那樣悄悄流出來了.
找了關系,到了文科最好的班.班主任教數學,先是聽說厲害,後來就證明了.
補課期間,早上七點到班,比別的班都早十到十五分鍾.每天早上去,有時看到13和15班的燈都沒有亮,而我們班裡卻坐滿了人,那滋味,有些許驕傲和無奈.中午和晚上也都一樣,都比別的班早到很多.真的無奈.其實老師也是為我們好,但就是心裡不平衡,可能習慣就好.
班主任還有句話:"你們現在想的不遠,可我想的是兩年以後的高考,同學們,就在眼前啊!"高考,從我開始懵懂,不知道為什麼,就特別想去上海上大學,特別想去復旦上.復旦,很遙遠的學校.在這里,盡管是省直屬重點高中,全國排名百名以內的高中.文科考上的應該最多也不過十個.河南分數居高不下,復旦,交大自主招生又不面向全國,這是否又是另一個無奈?
現在心情好了很多.前一段的無名之火就那樣消失了,不見了.新的同桌也不錯,以前班裡的同學.在地理老師講人口問題是,我邁過頭給她說,我和琳支持咱國家的政策,俺倆要當單身貴族.然後我在她的眼中就看到了眾多的不理解.呵,這是在我的意料之中.
閉上眼睛,又睜開,前方還是黑黑的黑板除了課表什麼也沒有.是的,我需要改變.原來成長是一件悄無聲息的事,等你發現,早已物是人非.
我們都在長大.
⑻ 高中物理學史,人物事件
新課標高考高中物理學史(新人教版)
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 )
一、力學:
1、1638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用科學推理論證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一樣快;並在比薩斜塔做了兩個不同質量的小球下落的實驗,證明了他的觀點是正確的,推翻了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即:質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錯誤的);
2、1654年,德國的馬德堡市做了一個轟動一時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3、1687年,英國科學家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即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4、17世紀,伽利略通過構思的理想實驗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得出結論: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同時代的法國物理學家笛卡兒進一步指出: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5、英國物理學家胡克對物理學的貢獻:胡克定律;經典題目:胡克認為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彈簧的彈力才與彈簧的形變數成正比(對)
6、1638年,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一書中,運用觀察-假設-數學推理的方法,詳細研究了拋體運動。
17世紀,伽利略通過理想實驗法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同時代的法國物理學家笛卡兒進一步指出:如果沒有其它
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7、人們根據日常的觀察和經驗,提出"地心說",古希臘科學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大膽反駁地心說。
8、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三大定律;
9、牛頓於1687年正式發表萬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實驗裝置比較准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國劍橋大學學生亞當斯和法國天文學家勒維烈(勒維耶)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並觀測到海王星,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苞用同樣的計算方法發現冥王星。
9、我國宋朝發明的火箭是現代火箭的鼻祖,與現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現代火箭結構復雜,其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決於噴氣速度和質量比(火箭開始飛行的質量與燃料燃盡時的質量比);
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被稱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級火箭和慣性導航的概念。多級火箭一般都是三級火箭,我國已成為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第三個國家。
10、1957年10月,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1號"帶著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1、20世紀初建立的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表明經典力學不適用於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
12、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三定律;牛頓於1687年正式發表萬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比較准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體現放大和轉換的思想);1846年,科學家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並觀測到海王星。
選修部分:(選修3-1、3-2、3-3、3-4、3-5)
二、電磁學:(選修3-1、3-2)
13、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並測出了靜電力常量k的值。
14、1752年,富蘭克林在費城通過風箏實驗驗證閃電是放電的一種形式,把天電與地電統一起來,並發明避雷針。
15、1837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電場概念,並提出用電場線表示電場。
16、1913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精確測定了元電荷e電荷量,獲得諾貝爾獎。
17、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1787-1854)通過實驗得出歐姆定律。
18、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尼斯(或昂納斯)發現大多數金屬在溫度降到某一值時,都會出現電阻突然降為零的現象--超導現象。
19、19世紀,焦耳和楞次先後各自獨立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的規律,即焦耳--楞次定律。
20、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電流可以使周圍的小磁針發生偏轉,稱為電流磁效應。
21、法國物理學家安培發現兩根通有同向電流的平行導線相吸,反向電流的平行導線則相斥,同時提出了安培分子電流假說;並總結出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判斷電流與磁場的相互關系和左手定則判斷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到磁場力的方向。
22、荷蘭物理學家洛侖茲提出運動電荷產生了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侖茲力)的觀點。
23、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發現電子,並指出:陰極射線是高速運動的電子流。
24、湯姆生的學生阿斯頓設計的質譜儀可用來測量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分析同位素。
25、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勞倫茲發明了迴旋加速器能在實驗室中產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動能僅取決於磁場和D形盒直徑。帶電粒子圓周運動周期與高頻電源的周期相同;但當粒子動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時,根據狹義相對論,粒子質量隨速率顯著增大,粒子在磁場中的迴旋周期發生變化,進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難。
26、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定律。
27、1834年,俄國物理學家楞次發表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8、1835年,美國科學家亨利發現自感現象(因電流變化而在電路本身引起感應電動勢的現象),日光燈的工作原理即為其應用之一,雙繞線法制精密電阻為消除其影響應用之一。
四、熱學(3-3選做):
29、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發現懸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現象--布朗運動。
30、19世紀中葉,由德國醫生邁爾、英國物理學家焦爾、德國學者亥姆霍茲最後確定能量守恆定律。
31、1850年,克勞修斯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稱為克勞修斯表述。次年開爾文提出另一種表述: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取熱,使之完全變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稱為開爾文表述。
32、1848年 開爾文提出熱力學溫標,指出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指出絕對零度(-273.15℃)是溫度的下限。T=t+273.15K
熱力學第三定律:熱力學零度不可達到。
五、波動學(3-4選做):
33、17世紀,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確定了單擺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單擺叫秒擺。
34、1690年,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了機械波的波動現象規律--惠更斯原理。
35、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發現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多普勒效應。【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遠離,f減少】
36、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的論文,提出了電磁場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電磁波是一種橫波
37、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
38、1894年,義大利馬可尼和俄國波波夫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揭開無線電通信的新篇章。
39、1800年,英國物理學家赫歇耳發現紅外線;
1801年,德國物理學家裡特發現紫外線;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倫琴射線),並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張X射線的人體照片。
六、光學(3-4選做):
40、1621年,荷蘭數學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規律--折射定律。
41、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成功地觀察到了光的干涉現象。
42、1818年,法國科學家菲涅爾和泊松計算並實驗觀察到光的圓板衍射-泊松亮斑。
43、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
1887年,赫茲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種電磁波
44、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兩條基本原理:
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45、愛因斯坦還提出了相對論中的一個重要結論--質能方程式:。
46.公元前468-前376,我國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經》中記載了光的直線傳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鏡和球面鏡成像等現象,為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
47.1849年法國物理學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測出了光速,以後又有許多科學家採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測定光速,如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的旋轉棱鏡法。(注意其測量方法)
48.關於光的本質:17世紀明確地形成了兩種學說:一種是牛頓主張的微粒說,認為光是光源發出的一種物質微粒;另一種是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動說,認為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某種波。這兩種學說都不能解釋當時觀察到的全部光現象。
七、相對論(3-4選做):
49、物理學晴朗天空上的兩朵烏雲:①邁克遜-莫雷實驗--相對論(高速運動世界), ②熱輻射實驗--量子論(微觀世界);
50、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物理學的三大發現:X射線的發現,電子的發現,放射性的發現。
51、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兩條基本原理:
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52、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能量子假說:物質發射或吸收能量時,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個最小的能量單位,即能量子;
53、激光--被譽為20世紀的"世紀之光";
八、波粒二象性(3-5選做):
54、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受其啟發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55、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中的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康普頓效應,證實了光的粒子性。(說明動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同時適用於微觀粒子)
56、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57、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大膽預言了實物粒子在一定條件下會表現出波動性;
58、1927年美、英兩國物理學家得到了電子束在金屬晶體上的衍射圖案。電子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相比,衍射現象影響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質子顯微鏡的分辨本能更高。
十、原子物理學(3-5選做):
59、1858年,德國科學家普里克發現了一種奇妙的射線--陰極射線(高速運動的電子流)。
60、1906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發現電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61、1913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通過油滴實驗精確測定了元電荷e電荷量,獲得諾貝爾獎。
62、1897年,湯姆生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可分,有復雜內部結構,並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
63、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助手們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並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 -15m。
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被其學生查德威克於1932年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由此人們認識到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64、1885年,瑞士的中學數學教師巴耳末總結了氫原子光譜的波長規律--巴耳末系。
65、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波爾最先得出氫原子能級表達式;
66、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有復雜的內部結構。
天然放射現象:有兩種衰變(α、β),三種射線(α、β、γ),其中γ射線是衰變後新核處於激發態,向低能級躍遷時輻射出的。衰變快慢與原子所處的物理和化學狀態無關。
67、1896年,在貝克勒爾的建議下,瑪麗-居里夫婦發現了兩種放射性更強的新元素--釙(Po)鐳(Ra)。
68、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發現了質子,
並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中子。
69、1932年,盧瑟福學生查德威克於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中子,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70、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用α粒子轟擊鋁箔時,發現了正電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71、1939年12月,德國物理學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轟擊鈾核時,鈾核發生裂變。63、1942年,在費米、西拉德等人領導下,美國建成第一個裂變反應堆(由濃縮鈾棒、控制棒、減速劑、水泥防護層等組成)。
72、1952年美國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聚變反應、熱核反應)。人工控制核聚變的一個可能途徑是:利用強激光產生的高壓照射小顆粒核燃料。
73、1932年發現了正電子,1964年提出誇克模型;
粒子分三大類:媒介子-傳遞各種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輕子-不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電子、中微子;
強子-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質子、中子、超子)和介子,強子由更基本的粒子誇克組成,誇克帶電量可能為元電荷.
物理學史專題
★伽利略(義大利物理學家)
對物理學的貢獻:
①發現擺的等時性
②物體下落過程中的運動情況與物體的質量無關
③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將實驗與邏輯推理結合在一起探究科學真理的方法為物理學的研究開創了新的一頁(發現了物體具有慣性,同時也說明了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
經典題目
伽利略根據實驗證實了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錯)
伽利略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錯)
伽俐略首先將物理實驗事實和邏輯推理(包括數學推理)和諧地結合起來(對)
伽利略根據理想實驗推論出,如果沒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體,一旦具有某一個速度,將保持這個速度繼續運動下去(對)
★胡克(英國物理學家)
對物理學的貢獻:胡克定律
經典題目
胡克認為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彈簧的彈力才與彈簧的形變數成正比(對)
★牛頓(英國物理學家)
對物理學的貢獻
①牛頓在伽利略、笛卡兒、開普勒、惠更斯等人研究的基礎上,採用歸納與演繹、綜合與分析的方法,總結出一套普遍適用的力學運動規律--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經典力學(也稱牛頓力學或古典力學)體系,物理學從此成為一門成熟的自然科學
②經典力學的建立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
經典題目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並總結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許用實驗測出了引力常數(對)
牛頓認為力的真正效應總是改變物體的速度,而不僅僅是使之運動(對)
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體力學的基礎(對)
★卡文迪許
貢獻:測量了萬有引力常量
典型題目
牛頓第一次通過實驗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錯)
卡文迪許巧妙地利用扭秤裝置,第一次在實驗室里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的數值(對)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
觀點:
①重的物理下落得比輕的物體快
②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經典題目
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的自然狀態是靜止的,只有當它受到力的作用才會運動(對)
★開普勒(德國天文學家)
對物理學的貢獻 開普勒三定律
經典題目
開普勒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行星運動規律(錯)
托勒密(古希臘科學家)
觀點:發展和完善了地心說
哥白尼(波蘭天文學家) 觀點:日心說
第谷(丹麥天文學家) 貢獻:測量天體的運動
威廉?赫歇耳(英國天文學家)
貢獻:用望遠鏡發現了太陽系的第七顆行星--天王星
湯苞(美國天文學家)
貢獻:用"計算、預測、觀察和照相"的方法發現了太陽系第九顆行星--冥王星
泰勒斯(古希臘)
貢獻:發現毛皮摩擦過的琥珀能吸引羽毛、頭發等輕小物體
★庫侖(法國物理學家)
貢獻:發現了庫侖定律--標志著電學的研究從定性走向定量
典型題目
庫侖總結並確認了真空中兩個靜止點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對)
庫侖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錯)
富蘭克林(美國物理學家)
貢獻:
①對當時的電學知識(如電的產生、轉移、感應、存儲等)作了比較系統的整理
②統一了天電和地電
密立根 貢獻:密立根油滴實驗--測定元電荷
昂納斯(荷蘭物理學家) 發現超導
歐姆: 貢獻:歐姆定律(部分電路、閉合電路)
★奧斯特(丹麥物理學家)
電流的磁效應(電流能夠產生磁場)
經典題目
奧斯特最早發現電流周圍存在磁場(對)
法拉第根據小磁針在通電導線周圍的偏轉而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錯)
★法拉第
貢獻:
①用電場線的方法表示電場
②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③發現了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E=n△Φ/△t)
經典題目
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對)
法拉第發現了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對)
奧斯特對電磁感應現象的研究,將人類帶入了電氣化時代(錯)
法拉第發現了磁生電的方法和規律(對)
★安培(法國物理學家)
①磁場對電流可以產生作用力(安培力),並且總結出了這一作用力遵循的規律
②安培分子電流假說
經典題目
安培最早發現了磁場能對電流產生作用(對)
安培提出了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公式(錯)
狄拉克(英國物理學家)
貢獻:預言磁單極必定存在(至今都沒有發現)
★洛倫茲(荷蘭物理學家)
貢獻:1895年發表了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公式(洛倫茲力)
阿斯頓
貢獻:
①發現了質譜儀 ②發現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
勞倫斯(美國) 發現了迴旋加速器
★楞次 發現了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湯姆生(英國物理學家)
貢獻:
①發現了電子(揭示了原子具有復雜的結構)
②建立了原子的模型--棗糕模型
經典題目
湯姆生通過對陰極射線的研究發現了電子(對)
★盧瑟福(英國物理學家)
指導助手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記住實驗現象)
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記住內容)
發現了質子
經典題目
湯姆生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學說,後來盧瑟福用 粒子散射實驗給予了驗證(錯)
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學說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的發光現象(錯)
盧瑟福的a粒子散射實驗可以估算原子核的大小(對)
盧瑟福通過對α粒子散射實驗的研究,揭示了原子核的組成(對)
★波爾(丹麥物理學家)
貢獻:波爾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釋了氫原子光譜)
經典題目
玻爾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論運用於原子系統上,成功解釋了氫原子光譜規律(對)
玻爾理論是依據a粒子散射實驗分析得出的(錯)
玻爾氫原子能級理論的局限性是保留了過多的經典物理理論(對)
★貝克勒爾(法國物理學家)
發現天然放射現象(揭示了原子核具有復雜結構)
經典題目
天然放射性是貝克勒爾最先發現的(對)
貝克勒爾通過對天然放射現象的研究發現了原子的核式結構(錯)
★倫琴 貢獻:發現了倫琴射線(X射線)
★查德威克 貢獻:發現了中子
★約里奧?居里和伊麗芙?居里夫婦
①發現了放射性同位素
②發現了正電子
經典題目
居里夫婦用α粒子轟擊鋁箔時發現電子(錯)
約里奧?居里夫婦用α粒子轟擊鋁箔時發現正電子(對)
★普朗克 貢獻:量子論
★愛因斯坦
貢獻:
①用光子說解釋了光電效應
②相對論
經典題目
愛因斯坦提出了量子理論,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說(錯)
愛因斯坦用光子說很好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對)
是愛因斯坦發現了光電效應現象,普朗克為了解釋光電效應的規律,提出了光子說(錯)
愛因斯坦創立了舉世矚目的相對論,為人類利用核能奠定了理論基礎;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說,深刻地揭示了微觀世界的不連續現象(錯)
★麥克斯韋
貢獻:
①建立了完整的電磁理論
②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並且認為光是一種電磁波(赫茲通過實驗證實電磁波的存在)
經典題目
普朗克在前人研究電磁感應的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電磁理論(對)
麥克斯韋從理論上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赫茲用實驗方法給予了證實(對)
麥克斯韋通過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錯)
附高中物理學史(舊人教版)
1、1638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
①論證重物體不會比輕物體下落得快;
②伽利略的通過斜面理想實驗和牛頓邏輯推理得出牛頓第一定律;伽利略通過斜面實驗得出自由落體運動位移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
③伽利略發現擺的等時性(周期只與擺的長度有關),惠更斯根據這個原理製成歷史上第一座擺鍾
2、英國科學家牛頓
1683年,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
1687年,發表萬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比較准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
3、17世紀,伽利略理想實驗法指出:
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
4、20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
經典力學不適用於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
5、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
提出開普勒三定律;
6、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
利用扭秤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
7、1752年,富蘭克林
(1)過風箏實驗驗證閃電是電的一種形式,把天電與地電統一起來,並發明避雷針。
(2)命名正負電荷
(3)1751年富蘭克林發現萊頓瓶放電可使縫衣針磁化
8、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1787-1854)
通過實驗得出歐姆定律。
9、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尼斯
大多數金屬在溫度降到某一值時,都會出現電阻突然降為零的現象--超導現象。
10、1841~1842年 焦耳和楞次
先後各自獨立發現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效應的規律,稱為焦耳--楞次定律。
11、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
電流可以使周圍的磁針偏轉的效應,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12、荷蘭物理學家洛侖茲
提出運動電荷產生了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洛侖茲力)的觀點。
13、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
(1)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現象;
(2)提出電荷周圍有電場,並用簡潔方法描述了電場-電場線。
14、1834年,楞次
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
15、1832年,亨利
發現自感現象。
16、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
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
17、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
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
18、公元前468-前376,我國的墨翟
在《墨經》中記載了光的直線傳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鏡和球面鏡成像等現象,為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
19、1621年荷蘭數學家斯涅耳
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規律--折射定律。
20、關於光的本質有兩種學說:
一種是牛頓主張的微粒說:認為光是光源發出的一種物質微粒;
一種是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動說:認為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某種波。
21、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
觀察到了光的干涉現象
22、1818年,法國科學家泊松
觀察到光的圓板衍射--泊松亮斑。
23、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
發現X射線(倫琴射線)。
24、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
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
25、1905年愛因斯坦
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
26、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
提出了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
27、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
預言了實物粒子的波動性;
28、1897年,湯姆生
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說明原子可分,有復雜內部結構,並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
29、1909年-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
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並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 -15 m 。
30、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
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也有復雜的內部結構。
31、1919年,盧瑟福
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
32、1932年查德威克
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中子,由此人們認識到原子核的組成。
33、1932年發現了正電子,1964年提出誇克模型;
粒子分為三大類:
媒介子,傳遞各種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輕子,不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電子、中微子;
強子,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如質子、中子;強子由更基本的粒子誇克組成,誇克帶電量可能為元電荷的或 。
34.密立根
測定電子的電量
35.瓦特在1782年研製成功了具有連桿、飛輪和離心調速器的雙向蒸汽機。
36.人類對天體的認識從"地心說-托勒密"到"日心說-哥白尼"到"開普勒定律"再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直到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比較准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萬有引力定律顯示出強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