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平凡而偉大的母親歷史人物
孟母是是一位頗有見地,善於教子的賢德女性。孟子能夠成為中興儒學的「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力於這位母親的教育。《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名句,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
孟子名孟柯,出生於現在山東省鄒城市北的鳧村(今屬於曲阜市)。《列女傳》記載,孟家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游戲、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於經常看到出殯送葬的人群從附近經過,因此,孟軻與其他孩子就「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他們模仿送葬的人群,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戲。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讀書,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會讓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決定搬家,帶著孟軻遷居到遠離墓地的廟戶營村。廟戶營村位於現在的鄒城市西北部,當時,這里是一處繁華的集鎮。孟軻置身於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逐漸又同集鎮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買吆喝,討價還價,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覺得這里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這樣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
在這個集鎮上剛剛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決定再一次搬遷自己的住處。他們搬到了學宮的旁邊。這所學宮位於現在鄒城南門崇教門外路東,是孔子之孫即子思設宮講學的地方,後人稱它為「子思書院」。後來子思的學生在此授徒講學。孟母想,孩子在學宮的附近居住,必然會受到學宮氣氛的影響,長大以後讀書也方便。母子搬遷到這兒後,天資聰穎的孟軻果然被書院里的琅琅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里跟著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孟母很高興自己終於找到了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從此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後來孟母把孟軻送入學宮,隨子思的弟子學習,使孟子從此走上學業之路。
孟母斷機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遷一樣是母親教子故事的典範。孟子雖然天性聰穎,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頑皮。到學宮學習了一段時間後,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了,貪玩的本性難移,有時就逃學,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知道他又逃學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織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斷。孟子問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回答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教育孟軻,學習就像織布,靠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了,布就織不成了,常常逃學,必然學無所成。
孟軻幡然大悟,從此勤學苦讀,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終於成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母對於家庭一生操勞,盡管孟子已經長大成人,但對孟子的教育和督促從來沒有放鬆過。在齊國,孟子多次向齊宣王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鍾酬謝孟子,但是卻不肯積極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想去願意採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對兒子說:「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孟母的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猶豫一掃而空,孟子隨離家周遊列國,受到了各國的空前歡迎,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
就在這個時候,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在親眼看著兒子成功的時刻,滿懷著一個母親成功的歡欣,一病不起。在歸葬故鄉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向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
❷ 平凡中體現偉大的事例
1、大連市公共汽車司機黃志全,在行車中突然心臟病發作。在生命的最後一分鍾里,他用最後的力氣做了三件事:把車緩緩地停在路邊並拉下手動剎車閘;把車門打開讓乘客安全地下了車;將發動機熄滅確保了車和乘客的安全。做完了這三件事,他趴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
2、葉志平,被廣大網友親切地稱為「史上最牛校長」。作為校長,他知道,確保娃娃的安全責任重大,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進行安全教育,一遍又一遍在組織避險演習。當大地震驟然來臨時,2200多娃娃在1分36秒中全部撤離到操場上。
3、地震發生時,譚老師正在教室上課,他正講得起勁時,房子突然開始劇烈地抖動。譚老師意識到情況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
聽到老師的喊聲,同學們迅速沖出教室。房子搖晃得越來越厲害,可還有四名同學已經來不及沖出去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下,自己弓著背,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蓋著四名學生。隨著轟隆隆一陣響,水泥板重重地砸在譚老師的身上,房子塌了。
經過一天一夜的搜尋,譚老師和四名學生終於被找到,「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學生們都還活著!」
4、地震發生時,他正在教學樓例行巡查,突然,一陣地動山搖,「不好,地震!」苟老師腦海中出現了這個可怕的念頭。
出於本能,他大聲地喊叫,讓學生趕快逃走,可他自己卻一次又一次地沖回教學樓救出學生。
當他再一次沖到三樓抱起兩名孩子向樓下跑時,頂樓轟然坍塌,一塊重約一噸的磚塊和混凝土砸向他的小腿,他將兩個孩子「藏」在懷中,用自己的身軀擋住了從天而降的磚塊。
5、在甘肅山區有位叫張學成的小學教師,被人稱為教壇的保爾。他就是值得我們尊敬的甘為奉獻者之一,他的事跡使無數的讀者聞之落淚。
他任教的小學是當地條件最為艱苦的地區。就在張學成任教不到一年的時候,接二連三的不幸降臨到他身上。先是一次普通的靜脈注射,意外地使他下身偏癱;接著,他的左腿在進行化療時,不慎造成大面積燒傷;此後,他的左腳又遭到感染做了植皮手術。
1998年秋季,他又被醫生告知患有潰瘍性結腸炎,而且可能會發生癌變。病痛折磨著他的肉體,但並沒有削減他對教育的熱愛。路不能走了,他讓妻子牽著毛驢接送;講台上站不住了,他就趴在講桌上講課;學生們多次哭著把老師抬進教室。
冰雪天里,妻子抄起鐵杴在前面為他鏟腳窩,張學成緊跟身後,一跌一撞地向學校走去。一段正常人只需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夫妻倆卻攙扶著足足要走5個多小時。
他對學生關愛備至,即使在債台高築、生活異常艱難的情況下,仍然經常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為貧困生墊交學雜費、買學慣用品。他身殘志堅、紮根山區、獻身教育的事跡被廣為傳頌,被人們譽為「教壇保爾」。
❸ 名人傳中名人的偉大中的平凡
名人姓名:貝多芬
出生年代:1770-1827
名人職稱: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尊稱為「樂聖」。
名人國家:德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是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他在自己短短的五十七年生涯里,為人類留下了無價的音樂寶藏,因此,世人尊稱他為「樂聖」。
貝多芬於 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祖父和父親都是宮廷音樂家。貝多芬從小就具有十分敏銳的樂感,他的父親發現這一點後,決心把他培養成另一個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好以此作為他的搖錢樹。但貝多芬不具備莫扎特那樣的演奏天賦,他是在父親的棍棒下學會音樂的。當時年僅五歲的貝多芬經常被父親鎖在屋裡,從早到晚地彈奏鋼琴和拉小提琴。小貝多芬經常強忍著痛苦和委屈在鋼琴上一遍遍地練習,如果不是貝多芬具有非凡的音樂天才的話,他就可能就會永遠厭惡音樂了。
貝多芬的音樂成長道路異常艱苦,但他憑借自己的刻苦,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五歲開始學習鋼琴,八歲就公開舉行演奏會,十歲開始作曲。他的第一位老師聶費對他的幫助極大,聶費拓展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並教會了他許多音樂技能,這為他後來的創作打下了深厚基礎。
1792年,貝多芬來到了「音樂之都」維也納。為了獲得更多的音樂知識與創作技能,他先後拜海頓、阿爾布雷希茨貝格、薩利埃里等名師學習,他努力學習他們的音樂創作技藝與經驗,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與此同時,他還廣泛閱讀各種文學和哲學書籍,從中汲取豐富的知識營養,終於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高度修養的藝術家。
貝多芬的音樂風格是鮮明獨特,他的作品中熱烈激昂、振奮人心的斗爭音調十分突出,這與貝多芬堅強的個性及其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意識是緊密相聯的。貝多芬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革命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創作,他追求「自由、平等、博愛」,渴望全人類的解放。貝多芬把這些思想與觀點作為音樂創作的基本內容,在作品中體現出革命的斗爭精神與人民的願望。發果說莫扎特的音樂是清澈的泉水,貝多芬的音樂就是熊熊烈火,迸發著熾熱的激情。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一生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作品受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風格輕快流暢;中期作品則體現了他自己的特有的音樂風格,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復雜,同時出現了浪漫主義的因素。
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九部交響曲、一部歌劇——《費德里奧》、五部鋼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協曲、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十首小提琴奏鳴曲、十六首弦樂四重奏。管弦樂序曲:《埃格蒙特》、《柯里奧蘭》以及大量的聲樂器樂及戲劇音樂作品。這些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音樂作品對貝多芬以後的歷代作曲家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今這些偉大的作品已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一筆豐厚的寶藏。
1827年3月26日,這位偉大的、不屈不撓的音樂巨人終因貧病交加而與世長辭。
米開朗琪羅(1475~1564)
Michelangelo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雕刻家,畫家,建築師。1475 年3月6日生於阿雷佐附近的卡普雷塞,1564年2月18日卒於羅馬。早年在佛羅倫薩畫家D.吉蘭達約的作坊當學徒,後因愛好雕刻轉入以保存古雕刻遺物最多的美第奇庭園工作。早期作品是17歲時創作的浮雕《階梯旁的聖母》和《山陀兒之戰》,粗朴壯實,沉靜莊重,深得古典風格的真髓,表明他一開始就追求強烈運動中的人體表現。
米開朗琪羅
❹ 平凡中見偉大的事例
1、10歲的董玉培在映秀鎮小學讀四年級。地震那天,董玉培她們班正在二樓的教室上科學課,樓房坍塌了,董玉培隨著走廊重重摔到地上。清醒後,董玉培發現自己肚子邊趴著一個同校二年級的女同學,該同學頭部的鮮血染紅了一大片廢墟;同時,自己的左手邊也躺著一個女同學。
董玉培活動了一下四肢,發現右肩膀劇烈疼痛(後來醫生檢查是肩膀脫臼),其他的感覺很正常。董玉培連忙使勁推開自己身邊的一些小水泥塊,連滾帶爬從廢墟里鑽了出來,然後使勁扒開水泥塊救出兩個女生(其中一個已遇難) 。
2、一塊水泥板倒下來,壓在汶川縣漩口中學初三學生向孝廉的身上。這位13歲的小姑娘醒來後,模糊中看到縫隙外邊有亮光,接著再次昏迷。此時,一個聲音喚醒了她,是同學馬健。「我哭著對他說,馬健你別走,等我死了再走吧。
馬健說,『我不會走的,你是班上年紀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你一定要堅持住。』」馬健一邊喊著「堅持,堅持!」一邊瘋了似地用雙手刨著水泥碎塊。大約4個小時後,向孝廉終於被刨了出來,而馬健的雙手已經血肉模糊。
3、一九六一年九月,全團上下一致推舉雷鋒為撫順市人大代表。雷鋒參加完人代會回到連里就擔任了二排四班班長,在他的帶領下,四班成了「四好班」,雷鋒也成了全連的四好的班長。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鋒見公路上一位婦女懷里抱著一個小孩,手裡還拉著一個小孩,身上還背著包袱,在嘩嘩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著。
雷鋒忙上前一打聽,才知道這位大嫂從外地探親歸來,要去十幾里外的樟子溝去,她著急地說:「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澆迷糊了,這還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
雷鋒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個大一點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溝走去,寧願自己淋得透濕,也不讓她們受罪。他們一直走了兩個多小時,才把那對母子安全送到家。
4、1952年10月中旬,在抗美援朝一次戰斗中,邱少雲所在營奉命擔負潛伏任務。潛伏前,邱少雲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寫道:「寧願自己犧牲,決不暴露目標,為了整體,為了勝利,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願獻出自己的一切」。
執行任務中,邱少雲在距敵前沿陣地60多米的草叢中潛伏時,敵人突然向潛伏區逼近,為了掩護潛伏部隊,指揮所命令炮兵對敵進行打擊。
敵人遭到打擊後出動飛機偵察,並盲目發射偵察燃燒彈,一顆燃燒彈正好落在邱少雲身邊,飛迸的火星濺落在他的左腿上,燒著了他的棉衣、頭發和皮肉。
但為了不暴露潛伏部隊,他嚴守紀律,咬緊牙關,雙手深深插進泥土中,以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劇痛,一聲不吭、一動不動,直至壯烈犧牲,年僅26歲。
5、2005年3月31日中午,江蘇省金壇市城南小學組織學生觀看革命傳統教育影片,在學生隊伍過馬路時,一輛小轎車飛馳而來。危急中,52歲的女教師殷雪梅毅然張開雙臂,奮力將走在馬路中央的6名學生推到路邊,而自己卻被車子撞飛到25米外。
孩子得救了,但殷雪梅卻永遠地走了。殷雪梅是位普通的小學教師。她用愛心教書育人,以真情關愛學生終於職守,更在危急關頭用生命鑄就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❺ 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有著平凡中見偉大的精神
我愛迷人的四季 我喜歡,我喜歡奼紫嫣紅的春天,因為春天可放飛理想風回箏。春天給我們送來溫答暖的陽光,我們沐浴在金色的春天裡。我喜歡,我喜歡綿綿細雨的春天,因為春雨是那麼稀少珍貴。春天是那麼生機勃勃,趣味盎然! 我喜歡,我喜歡滿目蒼翠的夏天,因為夏天可縱情泳池游泳。夏天給孩子們帶來歡樂,他們是夏季里最快樂的天使。我喜歡,我喜歡狂風暴雨的夏天,因為夏雨是那麼豪爽乾脆。夏天的荷花給我們露出笑臉,夏天的荷葉向我們展示魅力。 我喜歡,我喜歡紅葉似火的秋天,因為秋天可郊外野炊登山。秋天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喜訊,收獲的喜悅掛在人們的臉上。我喜歡,我喜歡冷雨敲窗的秋天,因為秋雨是那麼思緒萬千。色彩斑斕的秋天給人們留下美好的夢想。 我喜歡,我喜歡白雪皚皚的冬天,因為冬天可快樂地打雪仗。我喜歡,我喜歡鵝毛大雪的冬天。因為冬雪是那麼賞心悅目。冬天給人們帶來特別的驚喜,北國風光是那麼吸引遊客。人們在雪地里盡情地劃著雪橇,歡樂的笑聲響徹雲霄。 我喜歡,我喜歡千變萬化的四季,因為四季的變化令人驚奇。我喜歡,我喜歡豐富多彩的季節。因為季節是那麼變化多端。四季的景色輪流經過,我們又長了很多季節的見識。
❻ 平凡中見偉大
有一句話:再怎麼偉大的人,首先是一個平凡的人;再怎麼偉大的事,首先是回一件平凡的事。答
人,是從平凡逐漸走向偉大的。人的偉大,往往是表現在平凡的生活和小事上,而不是表現在驚天動地的事件中。
所以,在寫人記事時,最好的素材是平凡小事,平凡生活。
❼ 抗震救災中平凡中見偉大的人物和事情,演講稿急需謝謝
我們是農民嘛~有的是力氣~~
發表時間: 2008年05月24日 18時35分 評論/閱讀(2/11)本文地址: http://qzone.qq.com/blog/290133545-1211625326
自從四川大地震發生之後,全國及至全世界的目光到聚焦到這里,從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中,我們能看到飽受創傷的災民,看到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看到與死神搏鬥的白衣天使,看到來自志願者、慈善機構等等忙碌的身影,但是也許電視機前的我們永遠不會看到這樣一群人…………
據一位正在四川做志願者的天涯網友電話爆料,在救災現場,活躍著這么一群農民工,把在當地救援的解放軍都感動得落淚。
他們是山東莒縣一個村的村民。領隊的叫劉中明,是一個種田的農民。12日晚上聽說四川地震後,他馬上與同村的另外九個村民商量,決定立馬趕赴四川幫助救援。14日凌晨一點多,帶著自家做的山東大煎餅和裝滿水的水壺,坐上其中一位村民劉守華的一輛三輪車,劉中明等10個農民踏上了抗震救災之路。他們在三輪車上用歪歪扭扭的字體寫上了:「山東莒縣農民救災志願者」十一個字。可能,他們是這次四川大地震後最早出發的志願者了。
因為是三輪車,不能上高速,他們只好一路走國道或省道,一路上要交過路費、過橋費。(平均50公里一個收費站)10個人擠在一個小車廂里,餓了吃煎餅,渴了喝口水,就這樣,他們趕了三天三夜大概2000多公里的路,來到了四川。因為路不熟,他們是靠問路問過來的,這一路上遭遇了多少白眼和誤解,有許多的人嘲笑他們開的車這么破爛,也有人說他們是為了不交路費才打出救災的牌子,沒有人相信這幾個農民真的要去四川當志願者。但是他們沒有停下腳步,只想快點到達災區。
到四川之後他們就直奔災區,首先來到了廣元,幾天後又到了綿陽,如今又輾轉到了安縣,他們每天搭帳篷、為各地來的運送救災物資的貨車卸貨,幾天來搭建起帳篷200多頂,卸下的救災物資則已經數不清了。
天涯工作人員電話聯系劉中明,當我們問到會不會覺得太累了,劉中明靦腆一笑:「我們是農民嘛,有的是力氣。」時間已經是22日晚上的九點四十五分了,電話里頭的劉中明表示等下還要去卸貨,至於什麼時候回家,還沒有定,因為「這里還有很多事情。」家裡的農活,走之前已經讓親戚幫忙了。采訪的最後,我們問劉中明此刻的感想,他說:「我覺得自己的力量太小了……」
下午給我們電話介紹這幾位農民志願者的單先生說:「他們吃了很多的苦,連奮戰在救災第一線的解放軍戰士都對我說被這幫農民工兄弟感動得落淚了。但是他們這一路過來都不被人理解,也沒有人在意他們。忙了這么多天,他們唯一的希望是——回去的時候能不能省點過路費,過橋費。」
讓我們記住這個救援隊的名字:「山東莒縣農民救災志願者」,記住它的成員:劉中明、劉光波、劉中富、劉中停、劉中彩、劉守華、劉守秋、劉守欣、劉守貴、劉光瑞。
讓我們記住他們.....
❽ 平凡中見偉大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張瑞敏
2、把現在正做的事做好,就對永恆有了交待。———拉瓦特
3、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簡單的事做好即不簡單。—— 韓寒
4、不要光贊美高聳的東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樣不朽。——菲·貝利
5、不以小事為輕,而後可以成大事。——(法)拿破崙
6、大的靈魂,常寓於平凡的軀體。——英國
7、對於平凡人來說,平凡就是幸福。 ——尼采
❾ 名人在平凡中成就偉大的事例有哪些
1、袁隆平
名人在平凡中成就偉大的事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他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卻做了很大的貢獻。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2、司馬遷
司馬遷默默無聞遭受弓形,最終在監獄里寫成了《史記》,成為千古佳話,流傳至今。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9)體現平凡中見偉大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司馬遷早年經歷
西漢景、武年間(時間不詳),在黃河龍門的一個小康之家中,司馬遷出生了。司馬遷的祖父司馬喜在漢文帝詔入栗米受爵位以實邊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換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於徭役。
年幼的司馬遷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習字讀書,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漢武帝建元年間,司馬談到京師長安任太史令一職,而司馬遷則留在龍門老家,身體力行,持續著耕讀放牧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