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視劇娘道中隆延宗的大哥是誰
《娘道》中,隆家大少爺隆傳宗扮演者是於鴻洲。
於鴻洲,滿族人,出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是一位職業演員,出演多部有名的電視影視作品。
Ⅱ 娘道里的隆繼宗和隆延宗的性格
戳我的頭像,自己拿資源哦~
Ⅲ 在荊門生長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1、邊居誼(公元13世紀在世,卒於1274年) 湖北隨州人,南宋著名抗元將領。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因屢立戰功,官至賬前都統。邊居誼為抗擊元軍,率領軍民構築沙洋堡、新城堡。十月,元軍從襄陽進兵,攻陷沙洋、新城(今沙洋縣李市鎮附近),新城守軍在邊居誼的帶領下,譜寫了一曲與新城共存亡的壯歌。元軍以高官厚祿引誘邊居誼投降,邊居誼不予理睬。新城被元軍攻陷,三千勇士皆殉國,最後邊居誼拔劍在手,仰望蒼天,高呼「邊居誼寧死不降。」說完,劍刃一橫,熱血飛濺,自殺末死,他又用最後一點力氣滾進熊熊烈焰。 元末明初,江陵府學正孔克學憑吊新城遺址時,曾寫七絕一首:「鐵石肝腸死末休,孤城高倚漢江秋。三千血戰皆忠義,不效襄陽事敵仇。」目前,李市鎮附近有新城遺址和居誼廟。
2、周培公(公元1632—1701)中國歷史上明末清初人物,文武兼備,剛正毅勇,才智過人,恪盡職守,深諳治世之策,深得為人之道,是康熙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平定察哈爾和吳三桂叛亂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挽大清於危難之中。
舒成龍
3、舒成龍(公元1700─1771年) 字御天,清代河北任丘人。20歲在恭王府辦事。雍正九年(1731年)到戶部營田司供職,後為候補知州;先在兵部車駕司實習三年,期滿分發湖北任地方行政長官。先任谷城知縣,乾隆八年(1743年)升任荊門知州。 舒成龍來到荊門,首先改革田賦政令,廢除原有的包攬徵收田糧的里書制,印刷的應交納的《易知由單》,分發農產,既通俗易懂,又避免農產上當受騙和被勒索。設立正副鄉約和地保,褒揚好人好事,打擊鄉霸刁民,宣講鄉規民約,使社會風氣和習俗漸有好轉。 在舒成龍到任前一年,漢江荊門段的鄭家潭河堤被洪水沖垮,沙洋地段上上下下全部遭災,民不聊生。舒成龍一到任,便集全州之力,將沙洋官堤築高加固,另新增小江湖月堤一道,石磯十座和排水閘兩座。還將白鶴寺舊堤與青冢村的民堤統一加固合修,提高抗洪能力。鄭家潭決口淹沒民田七十餘頃,舒成龍請求朝廷永遠免徵淹田稅賦每年白銀319兩,南漕米156擔,解除民困。舒成龍上任伊始,發現荊門無一部完整州志,迅即組織人員修荊門州志,以供後世查閱。 舒成龍治理荊門州,正值康、乾盛世,國家太平,農業豐收,物資充裕,百姓安居樂業。他抓住有利時機,興辦公益事業。首先,興建龍泉書院,重建州署、荊門驛站、陸夫子祠、南門文運橋、西門來龍橋、後港聚仙橋等。還設立育嬰堂和養濟院,在沙洋碼頭置救生渡船;維修荊門城垣,修葺城隍廟,興築社稷壇、先農壇,重修孔廟學宮等,深得群眾擁護。舒成龍為此奔波忙碌,沒有一天空閑。 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於舒成龍治理荊門州政績卓著,乾隆皇帝兩次召見,升任廣西平樂府同知。荊門民眾聯名稟呈,請求留任;加之《荊門州志》編纂未果,朝廷內閣同意舒成龍僅在吏部掛同知官銜,繼續留在荊門州治事。舒成龍還將治事重點放在啟迪民智方面。他認為官員效忠國家,民眾孝順父母,是「天人之道」。為弘揚先賢,尊重賢能,培育人才,他帶頭斥資在荊門城西修建老萊山莊、孝隱亭,以紀念著名道教創始人之一、二十四孝之首老萊子;擴建陸文安公祠、講經台,以紀念南宋理學家、教育家、荊門知軍陸九淵;評選鄉賢,祀奉歷代名儒,如荊門「三孫」、「二朱」、楚國名相孫叔敖等。他先後在荊門州城、沙洋鎮、馬良山修建龍泉、漢上、內方三書院,選送優秀子弟課讀。在龍泉書院東側修築荊園和方塘,引龍泉、蒙泉、惠泉之水穿越九曲橋、書齋、講堂,注入文明湖,湖畔亭台樓閣,美不勝收。 乾隆二十年(1755年),吏部升任他為湖南衡州知府。離荊赴任時,荊門士民沿途擺設香案餞行,官轎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三天後才在依依不合的人群中離開荊門地界。荊門民眾為紀念這位大德州牧,為其建立紀念祠堂。
4、老萊子(約公元前599年一約公元前479年),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肇始人之一。楚國人,出生於康王時期,卒於惠王時期。著書立說,傳授門徒,宣揚道家思想。遺著有《老萊子》16篇(一說15篇),漢魏時亡佚。有少數言論在《子書》、《戰國策》等書籍中有所收錄,從中可以管其生平和思想觀點。在荊門城西象山東北麓竹皮河畔,有一幽靜處--老萊山莊,傳說是春秋時期楚國名士老萊子隱居之處。 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受困於陳、蔡,楚昭王迎孔子來楚國。孔子外出,遇其弟子。弟子返家,告訴老萊子:「有人於彼,修上而趨下,示僂而後耳,視若營四海,不知誰氏之子。」老萊子說:「是丘也,召而來。」孔子見面,向老萊子請教怎樣輔助國君。老萊子訓導:「你對世人的痛苦感到哀傷,卻輕視你的作為給萬代子孫帶來的禍患,這究竟是貧乏無知還是無法達到目的呢?與其贊譽唐堯而非議夏桀,不如堯、桀而亡,收起那些褒貶,反乎自然必有損傷,不安不靜必生邪惡。對人作事從容隨物,故常成功。有什麼辦法,你自以為賢能啊!」要孔子改變那種志在經營四海,以賢能自負的態度。從中同時也流露出戒除驕矜,淡泊名利,亡卻好惡,順乎自然的思想主張。他還用「齒、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這些語言,多為各國名家策士摘引。他的思想屬「言道家之用」雖然謀求的不是治國之道,但仍有一定關注社會的內容。後來道家莊子「群人南面之法」。則擴大發展了老萊子消積、無為的一面。 老萊子不願「受人官祿、為人所制」,隱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無前479年)發生「白公勝之亂」,繼而陳國南侵,為避亂世,從河南遷來湖北,隱居在荊門蒙山(現改名為象山)東北(後人稱老萊山莊,遺址在今荊門市自來水公司院內,有孝田、順井遺址),「葭牆蓬室,木床蓍席,衣蘊食藪,墾山播護。」楚惠王自駕車前往,迎接老萊子到郢都出任官職,輔助國政。他謝絕說:「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為避免楚惠王再來聘求,他棄去茅舍,渡過長江,至江陵江南地區棲身,過著「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之,據其遺粒足以食也「的隱居生活。 老萊子生活在社會發生激劇變革的春秋時代,因看不慣世間的名利角逐和諸侯兼並,隱居在荊門象山腳下,墾荒耕田,奉養雙親。老萊子不僅追求精神的愉悅,做一名散淡、逍遙的山村野夫,而且他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孝子。在我國民間流傳的《二十四孝圖》中有一幅「老萊娛親圖」,講的是老萊子70歲時,為解除年邁雙親的孤寂,穿戴孩童的綵衣花帽,手裡擺弄著小撥浪鼓,手舞足蹈地在父母面前嬉笑耍樂,他還玩弄小雞小鴨,做出小童天真無邪的活潑樣子。 後人以「老萊衣」比喻對老人的孝順。唐代詩人孟浩然曾作詩曰:「明朝拜嘉慶,須著老萊衣。」
5、聶紺弩(公元1903-1986年) 京山縣城關人,字干如,曾用筆名耳耶、二鴉、簫今度等,是我國現代老一輩著名的多才作家,新聞工作者,雜文家,古典文學研究學者,詩人。 聶紺弩早年曾在馬來西亞、緬甸,當過教員和報紙編輯。在三十年代初,他寫過許多小說、詩歌、劇本。在抗日戰爭時期尤其以寫雜文著稱。由於他的文學根底扎實,信筆寫來,旁徵博引,借古諷今,揮灑自如,他的雜文風格酷似魯迅,為文壇所稱道。解放初,他為研究「三紅金水」等古典文學巨著作出了貢獻。有詩作《散宜生詩集》 和小說《天壤》和《紺弩小說集》。 1923年在緬甸仰光《覺民日報》、《緬甸晨報》當編輯時,讀到「 五四」時期在北京出版的《新青年》,深受影響。1924年考入廣州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第2期,參加過國共合作的第一次東征。20年代中期,曾去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1927年回國。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30年代中期,先後編輯《中華日報》副刊《動向》和雜志《海燕》。這時,他以短小精悍、犀利潑辣的雜文,引起讀者注意。抗日戰爭時期,聶紺弩在桂林與夏衍、宋雲彬、 孟超、 秦似編輯雜文刊物《野草》。「 皖南事變」後不久,他在《野草》上發表了《韓康的葯店》,從詼諧中體現譏刺,回擊了國民黨掀起的反共逆流,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雜文集《歷史的奧秘》、《蛇與塔》,都是作為《野草叢書》出版的。前者雜論社會現象,後者評說婦女問題。後來又以二者為基礎,編為《二鴉雜文》出版。解放戰爭時期,他的散文集《沉吟》和雜文集《血書》出版。《沉吟》通過人物記述表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血書》是對黑暗現實的針砭、撻伐,並熱情歌頌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公布的土地改革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聶紺弩在香港辦報期間,仍以雜文為武器,批判各種怪現狀、怪議論,宣傳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聶紺弩在雜文寫作上,有意學習魯迅的筆法,但又形成自己的風格:行文恣肆,用筆酣暢,反復駁難,淋漓盡致,在雄辯中時時顯出俏皮。他的作品多已收錄於《聶紺弩雜文選》(1955)、《聶紺弩雜文集》(1981)、《聶紺弩散文》(1981)。 聶紺弩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香港《文匯報》主筆,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等職。
6、陸九淵(公元1139--1193年) 字子靜,自號象山,人稱象山先生,荊門老百姓稱之為陸夫子。南宋高宗紹興九年二月(公元1139年4月)生於江南西路撫州金溪縣(今江西省撫州地區金溪縣)延福鄉青田裡。光宗紹熙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卒於荊湖北路荊門軍(今湖北省荊門市)知軍事任內。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與朱熹齊名,人稱「朱、陸」。 陸夫子五歲發蒙,他從小就聰明好思。三、四歲時就向父親提出「天地何所之」,這樣深邃的哲學問題。七、八歲,「舉止異凡兒,見者敬之」。他讀古書,見「宇宙」兩字,別人解說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他頓然大悟說:「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二十四歲參加鄉試,高中第四名,是年冬十月二十七日其父陸賀病逝。 三十三歲,再次鄉試,以易學中舉、得解。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三十四歲,春試南宮。夏五月,廷對,賜同進士出身。 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五十三歲,得旨之荊門。秋七月四日啟行,九月三日至二泉(荊門軍)。 陸九淵千里迢迢從江西到荊門上任後,正值金兵南侵壓境,他便主持構築荊門城,並開挖了護城河渠。還大刀闊斧地改革荊門軍的稅收弊端和不合理體制以及官場的陳規陋習,重視整軍習武。廢除了荊門境內稅卡,減免捐稅,一時間荊門商賈雲集,稅收日增,民訟漸息,盜賊斂跡。 陸九淵清正廉明,秉公執法。有人告狀,他不拘早晚,親自接見受理。斷案多以調解為主。如控訴的內容涉及隱私、違背人倫和有傷風化的,就勸說告狀人自動撤回上訴,以便維護社會道德風尚的淳厚。只有罪行嚴重、情節惡劣和屢勸不改的才依律懲治。所以民事訴訟越來越少,到上任第二年,來打官司的每月不過兩三起。 陸九淵一生的輝煌在於創立學派,從事傳道授業活動,受到他教育的學生多達數千人。他以「心即理」為核心,創立「心學」,強調「自作主宰」,宣揚精神的動性作用。他的學說獨樹一幟,與當時以朱熹為代表的正宗理學相抗衡。1145年4月,他與朱熹在江西上饒的鵝湖寺會晤,研討治學方式和態度。朱熹持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主張通過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內心的知識;陸九淵持主觀唯心主義觀點,認為應「先發明人之本心然後使之博覽」,所謂「心即是理」,毋須在讀書窮理方面過多地費功夫。雙方賦詩論辯。陸指責朱「支離」,朱譏諷陸「禪學」,兩派學術見解爭持不下。這就是史學家所說的「鵝湖之會」、「鵝湖大辯論」。陸九淵的思想經後人充實、發揮,成為明清以來的主要哲學思潮,一直影響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界。著名學者郭沫若、馬一浮都認為深受陸九淵思想的影響。陸九淵在象山東坡築亭,宣講理學,聽眾往往多達數百人。荊門原先閉塞的民風和鄙陋習俗顯著改變。各級主管部門交相列舉陸九淵在荊門的政績奏報朝廷。益國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強調,荊門軍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長官「躬行」的榜樣。 1193年初,陸九淵在荊門病逝,棺殮時,官員百姓痛哭祭奠,滿街滿巷充塞著弔唁的人群。出殯時,送葬者多達數千人。他死後,謚為「文安」。 為紀念陸九淵,後人將荊門蒙山改稱象山,在荊門城西象山東麓當年陸九淵講學的象山書院遺址興建陸文安公祠(俗稱陸夫子祠和陸公祠)。
7、孫叔敖(公元前約630年-公元前593年),蒍氏,名敖,字叔敖,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期思)人。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楚莊王時官令尹(相當於宰相)。據《荊門直隸州志》記載,孫叔敖居荊門白 土裡(後改稱孫家山,在荊門、荊州交界處)。 孫叔敖拜令尹時,傾國吏民皆來朝賀。有位布衣老者姍姍來遲,嚴肅地對他說,地位越高越要體恤下情,官職越大越要謙虛謹慎,俸祿越厚越不能有貪心。你能謹守這三條,就足以把國家治好。孫叔敖把老者的話當作座右銘牢記在心。他任國相後,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間和睦同心,風俗淳美;執政寬緩不苛卻有禁必止,官吏不做姦邪之事,民間也無盜賊發生。他不僅勤政廉儉,而且文武兼備、厲行變革,個人身世也極有傳奇色彩。正如清代詩人鄭機詩中所吟頌的:"惟楚有材舉亦殊,叔敖入相海之隅。虞邱薦牘輸巾幗,優孟陳情勝士夫。圍鄭回轅非畏事,城沂命日有深圖。功名豈盡埋蛇報,陰騭從來信不誣。"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把孫叔敖的事跡列為《史記·循吏列傳》之首,記載:「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稱贊他是一位奉職守法、善施教化、仁厚愛民的好官吏。《繹史-列女傳-樊姬》記載孫叔敖:「王以為令尹,治楚三年而庄王以霸」。楚莊王能夠「一鳴驚人」而稱霸中原,是與孫叔敖的輔佐分不開的。東漢邯鄲淳根據《史記》記載,寫了《楚相孫叔敖碑》,贊揚他「受純靈之精,懷絕世之才,有大賢次聖之質」。荊門知州舒成龍在《荊門直隸州志-文苑》中收錄了這篇碑文,並加了按語,稱孫叔敖為「荊之鄉獻」。 孫叔敖十分熱心水利事業,主張採取各種工程措施,「宣導川穀,陂障源泉,灌溉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鍾天地之愛,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家富人喜。」他帶領人民大興水利,修堤築堰,開溝通渠,發展農業生產和航運事業,為楚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他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和沮漳河下游等地的水利工程,為千古傳頌。 孫叔敖由於行政、治軍有功,楚莊王多次重額封賞,孫叔敖堅辭不受。他一生廉潔,毫無貪圖之心,為官多年,家中卻沒有積蓄,臨終時連棺槨也沒有,因此受到後人的敬重。司馬遷《史記》中記為"循吏"第一。 戰國時,有個小孩叫孫叔敖。他的奶奶常常給他講兩頭蛇的故事,說誰如果不小心,遇到了兩頭蛇,必死無疑。 一天,孫叔敖外出玩耍,不巧遇到了兩頭蛇,他急忙搬起石頭砸死了它。然後又挖了 個坑,把蛇埋了。之後,哭著回到了家裡,撲到媽媽懷里說:「媽媽,我活不長了,我今天遇到了兩頭蛇。」 媽媽問它兩頭蛇在哪裡?他說:「我怕別人也遇到它,所以,我把它埋了。」 媽媽笑著誇他是個為別人著想的好孩子。又告訴他,兩頭蛇其實是一種畸形的蛇,人遇到了是不會死的。 後來孫叔敖成了楚國的宰相。他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著想,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
Ⅳ 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4、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5、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Ⅳ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有:
1、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2、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3、奇謀成霸業、經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5、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Ⅵ 歷史人物
秦檜的故事
南宋高宗年間。有一天,皇後在後宮設宴,召集各位官太太和貴婦人參加。
席間,御廚端上來一道菜——淮青魚。這種魚因為產量稀少,因此相當名貴。皇後很得意地招呼大家享用,還特別問宰相秦檜的老婆王氏:「你吃過這種魚嗎?」
王氏不假思索,回答道:「經常吃,我們家比這大的淮青魚都有,娘娘您要想吃,我明天就給您進奉幾條。」
王氏以為找到了一個拍皇後馬屁的好機會,回到家裡就把這事對秦檜說了,沒想到秦檜聽後大驚失色,說:「你這個蠢女人,闖了大禍了知不知道?」
王氏生氣地說:「我是為你在宮內鋪路,你不領情還罷了,反過來還責罵我。」
「唉!」秦檜嘆了口氣,也不理王氏,在房裡皺著眉頭來回轉悠。忽然,他的眉頭一展,高聲對外面喊道:「來人啊!去,買幾條大草魚,明天讓夫人送去宮里。」
「什麼?你讓我送草魚?」王氏莫名其妙,「那值幾個錢!而且它雖然看起來像淮青魚,但皇後娘娘可是行家,一看就知道。你想魚目混珠,不要命了?」
「你送淮青魚才真的叫不要命了!聽我的,明天就送大草魚進宮。」秦檜冷冷地說道。
第二天,皇後看到王氏送來的草魚,大笑道:「我昨天還跟皇上說,淮青魚天下珍饈,不信秦愛卿家會比皇家還要多。原來是你給搞錯了,把這些普通的大草魚當成淮青魚了,哈哈哈……」
Ⅶ 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有哪些
1、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
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4、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
5、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Ⅷ 《延禧攻略》順嬪的歷史人物原型是誰
是容妃。和卓氏,維吾爾族人,傳說中的香妃形象的原型。
雍正十二回年九月十五日出生,答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日,封和貴人;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冊封為容嬪;乾隆三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冊封為容妃。
歷史上,容妃一入宮乾隆就給了她常貴人的封號,讓她不用從答應開始做起,雖然後宮女人不斷,但乾隆對她始終有幾分念念不忘,因此後來還賜予她順嬪的位分。
從封號能看得出來容妃的性子應該是偏溫順謙恭那一類的,乾隆作為帝王,自然喜歡聽話的女人,香妃也是憑借這一點才能保持聖寵長久不衰的。
容妃的故事歷來非常迷人。傳說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
容妃是總督愛必達之女、遏必隆曾孫女,有一妹名為希光,為滿洲著名烈婦。容妃的父親愛必達是遏必隆的孫子,音德(一譯尹德)的兒子。
在歷史中,容妃可謂是曇花一現,在1788年之前,乾隆十分疼愛她。但是好景不長,也不知是什麼原因惹惱了乾隆,被連降兩級,有嬪轉為貴人,直到去世。說到這降級之事,在史書上也無一記載,看來也只有容妃和乾隆帝自己心裡知道了。
Ⅸ 秦皇島歷史人物
秦皇島出了哪些名人
韓愈啊·不知道他叫韓昌黎嗎?還有馬玉濤,劉秉義,兩位版老歌唱家 始皇不是咱權秦皇島人!·
http://..com/question/5336836.html
http://bbs.qhd.com.cn/dispbbs.asp?boardid=2&id=9697
Ⅹ 儒林外史典型人物介紹
儒林外史典型人物介紹:
1、王冕
王冕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作者據此進行了改編。王冕在小說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小說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點,正如回目所說「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王冕作為一個士人作為一個「名流」,在他身上體現著中國士人的精神。
2、周進
周進原本是個教書先生,對科舉考試極為熱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卻連個秀才都沒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來到省城開科取士的考場貢院,觸景生情,傷心欲絕,竟一頭撞到木板上,暈了過去。醒來以後,他滿心悲愴無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滿地打滾。這一幕被幾個商人見到了,他們出於憐憫,湊錢幫這個可憐的老頭兒捐了個監生。周進欣喜不已,向他們叩頭謝恩。後來,借著監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舉人,接著又中了進士,到廣東為官。
3、范進
范進時年五十餘歲,連秀才都沒考中,家中窮困不堪,他臘月還穿著單衣,凍得他直打哆嗦,廣東雖然氣候溫暖,但臘月時節溫度也不高。周進見到他,便想起了自己當年的慘狀,在惺惺相惜之下,將他錄取為秀才,後來又將他錄取為舉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進中舉」的癲狂鬧劇。
4、嚴致和
嚴致和即嚴監生,清雍正朝規定,秀才中凜生,凜生被選入國子學稱貢生,次於凜生、凜生選入國子學成為監生,而且當時一些未能入府、州、縣學而欲考舉人者,可以出資捐一監生資格參加鄉試,或直接出錢捐一監生,此種情況統稱之為捐建或者例監。嚴監生就是書沒讀過太多,他這個監生也是花錢捐來的監生。他最被人熟知的橋段莫過於臨死前那兩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幾個侄兒以及奶媽怎麼也猜不中嚴監生到底說的是什麼,而趙氏一語道破,原來是燈中有兩莖燈草,嚴監生怕它費油才使得嚴監生難以合眼,待趙氏挑去一根,嚴監生便一口咽了氣。
5、嚴致中
嚴致中是一個貢生,經考選等方式進入設於京師的國子學以後就稱為貢生。這類人社會地位相對較高,嚴貢生也是因為自己是個貢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嚴監生,入監者一般要求「學行端莊,文理悠長」,但是在作者筆下的嚴貢生卻恰恰相反,是一個十足的衣冠禽獸。嚴貢生的第一次出場是在第四回中,范進在服喪期被張靜齋勸說一同前去湯知縣那裡「打秋風」,剛到高要縣坐定準備喝些茶水,嚴貢生便進來搭汕,當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見湯知縣時,便開始稱自己與湯知縣是老相熟,又編造了一段與湯知縣相遇的故事,還誇贊湯知縣的為人,只是為了顯現對湯知縣的了解。
6、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號超人,溫州府樂清縣人。小說在匡超人的行為描寫中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是表現質朴孝順的匡超人,二是表現泯滅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個淳樸的農村少年,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對父親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動、小說最初對匡超人的行為描寫是表現他純朴孝順的一面。
在流落他鄉時,他受社會影響逐步發生了變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馬二先生,並受馬二先生的影響,把科舉作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後,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養」,以名士自居,以此作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會給他這樣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間,一步步走向墮落。他吹牛撒謊,鑽取功名,賣友求榮,忘恩負義,變成一個衣冠禽獸。
7、沈瓊枝
沈瓊枝是教書先生沈大年的女兒,遵父命嫁給鹽商宋為富為妻。但到了鹽商宋為富府上之後,才知道是一場騙局,鹽商宋為富原來是娶沈瓊枝為妾。瓊枝父狀告宋為富,宋重金賄賂知縣,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瓊枝帶著金銀細軟獨自去往南京,開始了她新的獨立生活。
(10)隆延宗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
《儒林外史》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儒林外史》脫稿後即有手抄本傳世,後人評價甚高,魯迅認為該書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適認為其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在國際漢學界,該書更是影響頗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傳世,並獲漢學界盛贊,有認為《儒林外史》足堪躋身於世界文學傑作之林,可與薄伽丘、塞萬提斯、巴爾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並論,是對世界文學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