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誰愛研究昆蟲 有名的昆蟲學家外國的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 ),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文學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回(相傳荷答馬為古代希臘兩部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昆蟲界的維吉爾」.出生後的幾年間,法布爾是在離該村不遠的馬拉瓦爾祖父母家中度過的,當時年幼的他已被鄉間的蝴蝶與蟈蟈這些可愛的昆蟲所吸引.
② 昆蟲的歷史有多悠久
我們知道,早在四億年前,昆蟲就已經登上了地球這個大舞台。經過時代的演變,眾多昆蟲們逐漸在這個大舞台上站穩了腳跟,世代繁衍下去。那麼在古老的無蟲時代,你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古老的昆蟲時代是怎樣興起的嗎?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老的昆蟲世界,享受昆蟲的點點滴滴!
在「先寒武時代」,人們並不知道地球上生活著什麼樣的生物。進入地質時代後,由於空氣、水分的形成,地球上開始逐漸具備了各種生命體得以生存的外在條件,但人類至今還是很少發現五億七千萬年前的生物化石。因此說,從地質時代初到五億七千萬年前的這30餘億年間,人類並不清楚當時地球上存在著什麼生物,這段漫長的時期,就被稱為「先寒武時代」。
其後,地球開始進入顯生代,而顯生代可以根據所發現的化石種類、形狀的變化,而又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所謂古生代,是指地質時代中的五億七千萬年前至兩億四千五百萬年前的這段時期。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又可以從古生代里劃分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六個時期。
在先寒武時代的末期,地球上開始出現了一些身體構造較復雜、不具外殼的生物;而到了寒武紀,生物界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其中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硬殼生物的出現。這個發現可以讓我們大膽地推測:在進入寒武紀後,生物群體為了對抗外界的沖擊,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傷害,它們或許已經開始具備了以幾丁質、石灰質形成的外殼。
另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生物種類的增加。先寒武時代的末期,地球只有一個大都是覆蓋著寒冷氣候的超大的岡瓦納陸地。但在古生代初期,岡瓦納古大陸開始分裂,隨著氣候變暖,分裂後的各大陸間形成了適合生物棲息的淺海,因此引來了一場生物的「大爆發」。
一場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使得動物分類學上的各門動物幾乎都已經出現了,昆蟲所屬的節肢動物門也有多種動物再次出現了。這個時期的生物界產生了明顯的進化和多樣化變異。
③ 史前昆蟲資料
節肢動物是最早登陸的動物物種,很可能早在奧陶紀(距今5億到4.4億年前)就已經開始嘗試在陸地上生存。正是這些早期陸生節肢動物在陸地上演化並產生昆蟲。
Eophrynus,泥盆紀的古生物,看起來象蜘蛛,但它並不是蜘蛛,也不見得就是現代蜘蛛的祖先
志留紀和泥盆紀 —— 4.39億年至3.63億年前
過去已知最早的昆蟲是在泥盆紀中期出現,是種小而且無翅的昆蟲。在2004年2月的自然雜志上刊登了一個論文,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抽屜里塵封了1個世紀的化石被發現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昆蟲化石,其歷史是4億年(泥盆紀早期)。這個歷史比我們的祖先,最早登陸的脊椎動物要早了3千萬年。這個古老的昆蟲有一個原始的大顎,基部有兩個關節,可以有效地咀嚼食物。這樣的大顎只在有翅的昆蟲中找得到,不同於衣魚或者石蛃的兩段式顎,因此科學家猜測這種動物可能有翅膀。不過由於這個化石來自溫泉,一個不能讓翅膀完好保存的地方,在化石中沒有發現翅膀。
那些原始的昆蟲是由什麼動物進化而來呢?科學家推測,昆蟲的假想祖先應該是具有同律體節的蠕蟲狀動物,每個體節都有一對附肢。這樣的祖先在進化成昆蟲的過程中,身體前部的幾個體節集中並癒合形成了頭部,這些體節上的附肢則演變成了觸角和口器;緊接在頭部後面的三個體節仍然保持各自獨立,但是每一個體節發育了一對強有力的運動器官——足,後來還發育了兩對翅膀,形成了昆蟲胸部的運動中心;胸部後面的體節變化很小,但是附肢卻一般都退化掉了,僅有腹末體節的附肢演變成了尾須和產卵器官。
在那個最早的昆蟲出現的時候,地球的陸地由一個巨大的位於南半球的古陸和位於赤道的比較小的大陸組成,由於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沒有更大的動物同它們競爭,昆蟲慢慢地演化並在這兩個大陸上擴展開來,畢竟,還需要幾千萬年後才會有慢騰騰的兩棲動物來到陸地上,而且這些緩慢的兩棲動物還不能遠離水邊,擴散的范圍非常小,所以對於昆蟲來說,除了昆蟲自己和其他一些節肢動物,並沒有強有力的天敵。
圖上顯示的是位於南半球的超大陸岡瓦納大陸(Gondwanaland),以及位於赤道,由勞侖提亞古陸(Laurentia)和巴提亞古陸(Baltica)碰撞形成的大陸(由今天的北美和西北歐組成,跟北約大聯合差不多)
這個時代的昆蟲以那些通過孢子散布的植物以及真菌為食(當然也包括它們自己,對於那些食肉的昆蟲來說),並伴隨植物的演化而演化。下圖是那個時代的植物
左圖是一種叫做Aglaophyton major的植物,結構非常簡單,圖中左方取了一個橫截面,顯示了它的假維管組織;中間的是Horneophyton,結構復雜了一些,它是一種奇維管植物(bizzare vascular plant);右邊的則是最復雜的植物。不過這些植物還都沒有進化出葉子和根。這個時候的植物在某些組織結構上和苔蘚具有共通之處
在這個時期,植物的高度在發展,孢子植物的孢子由小演化到大,伴隨植物,具顎昆蟲的口器也在發展,用於咀嚼植物和孢子。
④ 歷史上誰愛研究昆蟲
法布爾 著有《昆蟲記》
⑤ 昆蟲記的主要人物簡介
1、蟬
能夠很容易的在穴道內爬上爬下,對於它是很重要的,因為當它爬出去到日光下的時候,它必須知道外面的氣候如何。所以它要工作好幾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才做成一道堅固的牆壁,適宜於它上下爬行。在隧道的頂端,它留著手指厚的一層土,用以保護並抵禦外面空氣的變化,直到最後的一霎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氣的消息,它就爬上來,利用頂上的薄蓋,以便測知氣候的狀況。
2、舍腰蜂
我記得有一次去一家絲廠,在那裡我見到過一個舍腰蜂的巢。它把自己的巢建在機房裡,並且為自己選擇了剛好是在大鍋爐的上面的天花板上的一個地方。看來,它真是慧眼獨具啊!它為自己選擇的這個地點,整個一年,無論寒暑,也無論春夏秋冬的變遷,溫度計所顯示的溫度,總是不變的120度,只是要除去晚上的時間,還有那些放假的日子。很顯然,在這些日子裡,鍋爐里並沒有加熱,所以,溫度當然會隨之有所變化的。這個事實很明顯地告訴我們,這個小小的動物對溫度真是要求很高啊!而且,地點的家和他也是個非常會為自己挑選地點的傢伙。
3、螳螂
但那個可憐的蝗蟲移動到螳螂剛好可以碰到它的時候,螳螂就毫不客氣,一點兒也不留情地立刻動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擊打那個可憐蟲,再用那兩條鋸子用力的把它壓緊。於是,那個小俘虜無論怎樣頑強抵抗,也無濟於事了。接下來,這個殘暴的惡魔鬼勝利者便開始咀嚼它的戰利品了。它肯定是會感到十分得意的。就這樣,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地對待敵人,是螳螂永不改變的信條。
4、螢
螢常常要利用一種爬行器——為了彌補它自己腿部,以及足部力量的不足——爬到瓶子的頂部去,先仔細的觀察一下蝸牛的動靜,然後,做一下判斷和選擇,尋找可以下鉤的地方。然後,就這么迅速地輕輕一咬,就足以使對手失去知覺了。這一切就發生在一瞬間。於是,一點兒也不拖延,螢開始抓緊時間來製造它的美味佳餚——肉粥,以准備作為數日內的食品。
5、蜘蛛
在六種園蛛中,通常歇在網中央的只有兩種,那就是條紋蜘蛛和絲光蜘蛛。它們即使受到烈日的焦灼,也絕不會輕易離開網去陰涼處歇一會兒。至於其他蜘蛛,它們一律不在白天出現。它們自有辦法是工作和休息兩個互不相誤,在離開它們的網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隱蔽的場所,是用葉片和線捲成的。白天它們就躲在這裡面,靜靜地,讓自己深深地陷入沉思中。
擴展資料
《昆蟲記》是一本講昆蟲生活的書,涉及蜣螂、螞蟻、西緒福斯蟲等100多種昆蟲。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現在已知的昆蟲種類約100萬種,占所有已經知曉的動物種類的5/6;並且仍有幾百萬的未知曉的昆蟲仍待人類去發現和認知。法布爾在19世紀中期,於學校教課之餘,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間觀察各類昆蟲,為之定名,為之謳歌。
《昆蟲記》分十卷,每一卷分17~25不等的章節每章節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歷、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在該書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蟲恪守自然規則,為了生存和繁衍進行著不懈的努力。作者依據其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經歷和成果,以人性化觀照蟲性,以蟲性反映社會人生,其重點介紹了他所觀察和研究的昆蟲的外部形態、生物習性,真實地記錄了幾種常見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死亡等。
⑥ 昆蟲記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它熔合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關照蟲性,又用蟲性專反觀社會人生,屬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這本書以忠實於法文原著整體風貌及表達特色為選擇原則, 讓世界讀者首次領略昆蟲們的日常生活習性以及特徵的描述等。《昆蟲記》是法布爾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斗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
⑦ 法布爾是昆蟲學發展到什麼時期的代表人物
法布爾是昆蟲學發展到初期時期的代表人物。
法布爾之所以被我們記憶,就是因為他使用一生專的時間去了解昆蟲,屬在他之前,很少有人專門研究昆蟲這些和我們人類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的生物,法布爾是第一個專門研究的科學家,也是研究昆蟲最為深入的科學家之一。
他使用自己一生將近七十年的時間在關注這件事情,採用三十年的時間來完成自己的專著《昆蟲記》。在這部巨著中,他用水彩繪畫的700多幅真菌圖,深受世界人們的贊賞及喜愛,也正是這部巨著奠定了法布爾在昆蟲學界的歷史地位,他開啟了這個學科的研究基礎。
⑧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有:
1、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2、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3、奇謀成霸業、經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5、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⑨ 昆蟲記人物形象
法布爾在熱愛昆蟲、親近昆蟲和了解昆蟲的過程中,都始終恪守「事實第一」的原則,他從來不走輕松簡單的終南捷徑,也不輕易相信權威學說。他相信科學、注重觀察和尊重真相。他的最大興趣,就在於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發現自然界蘊含著的科學真理。他撰寫《昆蟲記》時,一
貫「准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麼,也不忽略什麼」。追求真理,探求真相、揭示把握自然科學,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勞動。他將一切品質和才華匯集在這種精神之下,為人類做出自己獨特的奉獻。正是憑借著這種求真精神,他才成為昆蟲世界裡的一名最佳引導者,把這個生動有趣的昆蟲世界展示給所有的人,人們無法拒絕他的誠心引領,在昆蟲世界裡獲取了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如果沒有那樣的精神,就沒有《昆蟲記》,人類的精神之樹上將少一顆智慧之果。
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斗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法布爾的心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和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正是這種對於生命的尊重與熱愛的敬畏之情,給這部普普通通的科學著作注入了靈魂,他以人文精神統領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以人性觀照蟲性,
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在他的筆下,每一隻昆蟲都同人類一樣有靈性,會說話,會唱歌。胡蜂、蒼蠅、蜣螂、螞蟻、蟬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甚或有些讓人討嫌的昆蟲,經過法布爾的細致觀察後,顯示出生性美好的一面。因而也被視為動物心理學的奠基之作。
⑩ 法布爾是歷史人物嗎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