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歷史交往很深的人物
當然是劉備關於張飛啊
歷史上是君臣關系,感情上這三個人是盟兄弟,根據古代回的說法他們是結拜兄答弟。
另有《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在劉備鄉里聚合徒眾時,關羽、張飛就已投其門下。劉備後為平原相,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在人多集會的場合)侍立終日。」「恩若兄弟」形容的是三人關系密切,並不一定是真正的兄弟,關羽、張飛對劉備大多時間還是「稠人廣坐,侍立終日」的君臣關系
2. 有哪些歷史人物讓你感觸頗深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人物數以萬計。他們中有些是大英雄;有些是千古大帝;有些是女中豪傑。他們中有詩人;有大畫家;有大文豪。但對於產我來說我獨自喜愛明朝時的李時珍。因為我也是學醫的,對於祖國醫學我也比較感興趣。
李時珍有精湛的醫術、愛護百姓、熱愛學習、自強不息的精神。他是我們醫學生學習的榜樣。
3. 請描述一下對你影響很深的文學人物,歷史人物或者藝術作品
我個人比較喜歡<<飄>>,其中的女主並不是一個單純意義上的好人或壞人,作專者把她刻畫的很深刻屬,她不僅有虛榮,自私等為人不可取的缺點,但是也有很可貴的負責,目的性強等優點。尤其是對我們最有啟發意義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可以讓我們在很多時候用到!
4. 歷史上深明大義的人物
那可多了去了,車載斗量,不可勝數。
其實 「義」 的本意專就是 「益」屬 ,是 「應該」 的意思。
中國的儒家文化,規定了許多的 「益」 ,在在,論語》 裡面有深刻全面的敘述,大家看一看。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優秀人物,深明大義的人層出不窮。
遠的不說,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 宋子文 先生,就是深明大義的人,他是國民黨裡面最堅決地主戰派,力主對日本侵略進行堅決的抵抗。不像張學良那樣的弱智無能,也不像蔣介石那樣的猶豫不決。宋子文先生看到政府的軟弱,與蔣介石發生巨大分歧,就毅然辭去本兼各職,在國際上奔走呼號,嚴厲譴責日本的侵略罪行,爭取國際上的同情與支持。利用美國的 「租借法案」 取得了不受限制的援助,取得了英國的外匯援助。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解放斗爭做出巨大貢獻。
5. 對你影響最深的歷史人物是誰為什麼
沒二話,於謙。這個人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於謙的文學修養也很高,一首石灰吟千古傳頌,而兩袖清風的典故也出自其詩作: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秧。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閻閭話短長。
6. 歷史人物比較
東方晦指東方朔
東方朔(前154-前93)
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東北)人。性詼諧幽默,善辭賦,武帝時大臣、文學家。 武帝即位初年,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也給漢武帝上書,上書用了三千片竹簡,兩個人才扛得起,武帝讀了二個月才讀完。在自我推薦書中,他說:「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養長大成人。我十三歲才讀書,勤學刻苦,三個冬天讀的文史書籍已夠用了。十五歲學擊劍,十六歲學《詩》,《書》,讀了二十二萬字。十九歲學孫吳兵法和戰陣的擺布,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鉦鼓。這方面的書也讀了二十二萬字,總共四十四萬字。我欽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三寸。雙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齒潔白整齊得像編排的貝殼,勇敢像孟責,敏捷像慶忌,廉儉像鮑叔,信義像尾生。我就是這樣的人,夠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武帝讀了東方朔自許自誇的推薦書,贊賞他的氣概,命令他待詔在公車署中,俸綠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見。 過了一段時間,他不滿意目前的處境。一天出遊都中,見到一個侏儒,恐嚇他道:「你的死期要到了!」那侏儒問他為何,他說:「像你這樣矮小的人,活在世上無益,你力不能耕作,也不能做官治理百姓,更不要說拿兵器到前方去作戰。像你這樣的人,無益於國家,只是活在世上糟蹋糧食,所以如今皇上一律要殺掉你們。」侏儒聽後大哭起來。東方朔對他說:「你暫時不要哭,皇上就要來了,他來了你去叩頭謝罪。」一會兒,武帝乘輦經過,侏儒號泣叩首。武帝問:「為何哭!」侏儒說:「東方朔說皇上對我們這些矮小的人都要殺掉!」武帝問東方朔為什麼要如此說。東方朔回答道:「臣朔活著要說,死了也要說這些話。那矮子身長只有三尺多,一袋米的俸祿,錢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卻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祿,錢二百四十。那矮子飽得要死,我餓得發慌。陛下廣求人才,您認為我講的話對的,是個人才,就重用我;不是人才,也就罷退我,不要讓我在這里浪費糧食。」皇上聽了哈哈大笑,任命他為待詔金馬門,這樣見到皇帝的機會就多了些。 一天武帝在宮里玩耍,把一隻壁虎放在盂盆下要大臣們猜是何物。大臣們都猜不出。東方朔上前猜道:「它是龍吧,沒有角;是蛇,卻有腳,它跂跂脈脈地會在牆壁上爬行,這不是壁虎,就是四腳蛇!」皇上說「是的」,便賜給他十疋緞子。接連又叫他猜,他都能猜中,得到很多的賞賜。 武帝身旁的寵優郭舍人有些不服氣,把一個長有菌芝的樹葉放在盂盆下讓他猜,如猜出他甘願受笞一百。東方朔說:「生的肉叫膾,較的肉叫脯;生在樹上寄生的東西叫芝菌,盂盆下就是這個東西。」一聽東方朔又猜對了,漢武帝叫人打郭舍人一百下。郭舍人被打得哇哇直叫。東方朔又說:「咄!口上沒有毛,聲音謷謷叫,屁股翹得半天高。」郭舍人怒道:「東方朔膽敢譏笑皇帝身旁的近臣,罪當棄市。」武帝問東方朔:「為何要笑他?」東方朔說:「臣並未笑他,只是與他作個謎語罷了!」武帝說:「謎語是怎麼說的?」東方朔說:「那口上沒有毛的,是狗洞,聲音謷謷是烏在哺他的小烏,屁股翹得很高的,是仙鶴低頭在啄食。」郭舍人仍不服氣,說道:「我要再問他一個謎語,他如果猜不出也應受打。」接著他用諧音作一謎:「令壺齟,老柏塗,伊優亞,狋吽牙。這是什麼?」東方朔想了一會兒說:「令,就是命令。壺,是盛東西的器具;齟,是牙齒長得不整齊;老,是人們對他的敬重;柏,就是鬼廷;塗,是慢慢浸濕的路;伊優亞,是說話不定;狋吽牙,是兩只狗在爭斗。」凡是郭舍人出的謎語,沒有能難倒他的,大臣們對東方朔的思路敏捷,幽默風趣都很驚訝,漢武帝也非常喜歡他,任他為常侍郎。 一天,大伏酷暑,武帝下詔官員到宮里來領肉。等了好久,分肉的官員還未來,東方朔就自己拔出劍割了一大塊肉,並對同僚們說:「大伏天,肉容易腐爛,大家快快拿回去吧!」第二天,武帝對東方朔說:「昨天賜肉,你為何不等詔書下來,擅自割肉歸家,這是為什麼?你要自作批評!」東方朔說:「朔來!朔來!受賜不等詔書下來,為何這樣的無禮!拔劍割肉,為何這樣勇敢!割得不多,為何如此廉儉!帶回家給細君(妻妾),又為何表現得如此的仁愛!」漢武帝聽後說:「要你自作批評,倒是表揚起自己了!」又賞賜給他酒一石,肉一百斤。他都拿回家去孝敬老婆。 武帝喜歡微服出巡,恣意游獵。常率衛隊西到黃山,南到長楊宮,西至宜春宮。一路上帶了一幫武騎浩浩盪盪,他們騎馬射鹿,追逐狐兔,甚至空手格鬥熊羆,在游獵過程中,馬隊踐踏莊稼,百姓怨聲載道。有人建議武帝搞一個皇家苑囿。武帝命吾丘壽王等人設計,南至阿房宮,東至盭厔,西至宜春宮的一大片土地內圍造上林苑,專供武帝游獵、休憩。要用這么大的一片土地築造苑囿,東方朔上書力勸武帝。他說:「如築造這樣的苑囿,破壞了陂池水澤的環境。侵佔了百姓膏腴的土地。這上對國家無用,下對百姓無利。這是第一個不能造的理由。其次,它破壞了百姓的冢墓,拆黎民的室廬,使百姓死無所葬,生無所居。其三,造這樣的苑囿,用馬東西跑著,用車南北走著,還要挖深溝大渠,這是勞民傷財的事,以陛下一日之樂,來損害皇上無上的聖名,這是萬萬不可的。」東方朔的諫阻上林苑書寫得真切感人,武帝讀罷奏疏後,任東方朔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賜黃金百斤。然而武帝仍按吾丘壽王所上奏的那樣,建造了上林苑。 隆慮公主的兒子昭平君是個驕奢淫逸的公子哥兒,娶了武帝的女兒夷安公主。其母怕自己死後,兒子闖禍犯罪,於是預先拿出黃金千斤、錢千萬給政府,贖他的死罪。隆慮公主去世後,兒子果然日益霸道,一天酒後殺了夷安公主身旁的僕人,被拘系在內官那裡。因為他是皇親國戚,不能隨便懲處,廷尉於是把他交給武帝處置。武帝身旁的大臣都為他求情,說「他母親已為他出了一筆錢,贖了他的死罪,陛下也答應過」。武帝說:「我那可憐的妹妹,年紀很大了才有這個兒子,生前還託付給我。」說看流下了眼淚。過了一會兒,他擦幹了眼淚,又說:「法律是先帝制訂的,如果是妹妹的關系破壞了先帝的規矩,我有何臉面進高帝的宗廟呢!如何去下對黎民百姓呢?」於是核准了對他外甥的懲處,同時武帝又悲傷地哭了起來。這時東方朔上前高高舉起酒杯獻酒道:「臣聽說聖王為政,賞賜不避仇家,誅罰不分骨肉,如今您陛下遵循古訓,所以四海之內兆民百姓都能各得其宜,這是天下的榮幸。今天,我捧了這杯酒,為皇上敬酒,冒著死罪,再拜萬歲、萬萬歲!」武帝對他說:「古書上講『該說話的時候才說話,這樣人們才不會討厭他』,今天的情景,是你應該上壽酒的時候嗎?」東方朔說:「臣聽說快樂過度了,陽氣要溢滿;悲哀過度了,陰氣要減損。陰陽變了,心氣就要動;心氣既動,精神澳散,邪氣乘虛而入,能夠消憂解愁的最好是酒。所以我奉上壽酒,一來表明陛下公正無私,二來要解除你的悲哀。我不知忌諱,真是罪該萬死!」這時東方朔已喝得酪盯大醉,在殿上小便,大臣們彈幼他「大不敬」罪,被下詔罷官,貶為庶人。後待詔在宦者署中,因對策有功,任中郎,賜帛百匹。 武帝的姑媽館陶公主,亦叫竇太主,其夫堂邑侯陳平去世後,守寡多年,已五十多歲。一個賣珠寶的女子經常到她家去,還帶了個十三歲的兒子董偃。董偃長得很漂亮,竇太主就把他留在身旁,教他御射術數。到了十八歲他已是個儀表堂堂的英俊少年。他與竇太主出則執轡,入則侍側,關系非同一般,整個京師都知道他與竇太主的關系,叫他董君。 一天武帝到竇太主家做客,公主激動萬分,親自下廚做菜。武帝坐定後對姑媽說:「希望見見你的主人翁。」竇太主就把董偃引了出來。只見董雇頭戴綠帽子,手套皮筒子,跟在公主的後面,對武帝說:「臣董偃,公主家的庖人,冒死叩拜皇上萬歲!」武帝見他長得很美貌,也很喜歡,賞賜他很多東西,並喊他「主人翁」。從此,董偃經常與武帝斗雞走狗,游獵踢球。由於他與武帝關系日趨親熱,董雇名聲大噪,京城王公貴戚沒有一個不認識他的。一天,武帝在宣室設酒宴款待竇太主和董偃。當他們要進入宣室時,東方朔執戟上前阻攔,對武帝說:「董偃有三個罪名可殺:他以人臣的名義,私侍公主,這是第一條死罪。敗壞男女風化,搞亂婚姻禮制,有傷先王的制度,這是罪二;陛下正當壯盛之年,須積思放六經,留心於王事,追慕唐虞的政治,仰敬三代的教化,而董偃卻不知依經書勸學,反而以靡麗為重,奢侈為稱,盡狗馬之樂,極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徑淫辟之路,這是國家之大賊,社會之大害,這是他第三條死罪。」武帝聽後,默不作聲,過一會說:「我已經擺好酒宴,下次再改吧!」東方朔說:「不可以。宣室是先王的正殿,不是議論正當的國事,不能進去!正是這樣,淫亂的事情才漸漸消除下去。不要弄到這樣的境地:豎貂教桓公淫亂,後來終究和易牙一同為患;慶父縊死於莒國,魯國方得安寧;管蔡誅滅了,同室方得治安。」武帝聽罷說:「是的。」便下詔停擺酒宴於宣室,改擺在北宮。讓董雇從東司馬門進去,後又把它改稱東交門。賞賜給東方朔黃金三十斤。從此,董偃逐漸失去了寵愛,三十歲就去世了。過了幾年,偃太主也去世,董偃與她一起合葬在霸陵。 東方朔還是一個文學家,他的散文賦《答客難》,假設客人向作者問難,嘲笑他雖有「博聞辯智」,卻難與蘇秦、張儀的地位相比。然後便辯解道:「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戰國之時,諸侯並爭,「得士者強,失士者亡」,談說之士,身處尊位,而如今天下一統,由朝廷掌握用人大權,賢與不肖沒有區別。文章表達了知識分子在漢代大一統局面下才智無所施展的壓抑感,暴露了統治者隨意抑揚人才,致使賢愚不分的現實。作品採用說反話的形式,充滿了牢騷不平之氣。他的另一篇《非有先生論》,假託非有先生之口,發表「談何容易」的感慨,也是抒寫懷才不遇之情的作品。 東方朔的散文賦以上述兩篇最著名。現存作品十八篇,以《七諫》、《答客難》最著。《七諫》借屈原的身世寫自己的不遇,表白對國君的誠貞。《答客難》用滑稽口吻說明了專制君主愚弄臣下的把戲,反映了當時政治上的混亂。兩篇雖不以賦標題。實際上卻是賦體。屬於神話傳說的《神異經》、《海內十洲記》,雖題為東方朔撰,實際上是偽托
歷史上的東方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好色,一年一定要娶一個老婆,皇帝賞給他的錢財全被當成了聘禮.
http://www.greatchinese.net/gods/dongfangshuo.htm
主父偃(?~公元前126年),復姓主父,名偃,漢齊國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人,以中大夫的職位得寵漢武帝,因與齊有隙而邀得齊相位,到齊後因調查後宮陰事而致齊王自殺,主父偃引咎被誅,成為千古以詐術取事者之鑒。
一、主父偃其人
主父偃幼年家貧,好學,習長短縱橫之術,又學《易》、《春秋》及諸子學說。曾游學於齊諸子之間,因其為人不隨,難得諸儒生相容,遂去齊游學燕、趙、中山諸國。但因他的主張不隨諸候意,故不得用。由於他「游學四十年,身不得遂」(《史記·平津候主父列傳》下稱《主父偃傳》),落得游資睏乏,借貸無門,窮途潦倒。時逢漢武帝詔選賢良,「詔賢良曰:……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著之於篇,朕親覽焉。」(《漢書·武帝紀》)這使主父偃遇到了最好的進身機遇,於是,於元光元年(元前134年)西行入關,拜見將軍衛青,要求引薦。但衛青幾次推薦,均未能得到漢武帝恩召。他失意的遭遇,招來了同進西安儒生們的鄙視,處境更加困難。然而窘境沒有迫使他放棄進取的信心,因詔書中有「著之於篇,朕親覽」之說,遂把自己對時政的見解,引古稽今地分九個問題「著之於篇」,上書朝廷,結果,早朝時送上,下午就被召見了。他上書所言九事中,有八件為律令方面事,一為諫伐匈奴。諫伐匈奴書曰:「昔秦皇帝,欲伐匈奴,李斯諫曰:『不可。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徒鳥舉,難得而制也。輕兵深入,糧食必絕,踵糧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勝必殺之,非民之父母也。靡弊中國,快心匈奴,非長策也。』秦皇帝不聽,遂使蒙恬將兵攻胡,闢地千里,以河為境。地國澤鹵,不生五穀。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師十有餘年,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逾河而北。」
「及到高皇帝定天下,略地於邊,聞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擊之。御史成進諫曰:『不可,夫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竊危之』。高帝不聽,遂北至於代谷,果有平城之圍。高皇帝蓋悔之甚,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然後天下忘干工戈之事。」
「故《周書》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原陛下孰計之而加察焉。」(《漢書·主父偃》)
內地與匈奴的邊境關系,一直是影響及於雙方邊境安危的大問題。歷史事實證明,和則兩利,戰則兩傷。主父偃的建議,實是利國利民良策,但漢武帝並沒有採納。然而對他另外八議贊賞,遂於召見他與徐樂時說:「公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主父偃傳》)即委他以郎中之職。郎中,是皇帝的侍從官員,從此主父偃侍從武帝左右,媚上邀寵,獲得了連升三級的幸運。《主父偃傳》雲:「偃數見上,上疏言事,詔拜偃為謁者,遷為中大夫,一歲中四遷偃。」中大夫,乃是漢代掌論議的官員,他正是利用這一條件,短時間內成了左右朝廷的人物之一。致連王爺級大員也顧忌他三分:「趙王欲上書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群僚更是懼他,「大臣皆畏其口」,謂「偃太橫」(《主父偃傳》)。他聽此議後,回應道:「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吾日暮途遠,故倒行逆施之。」(《漢書·主父偃》)這是主父偃內心世界的自白,也是他為人的品行所在。
二、侍君與相齊
主父偃得寵成為漢武帝隨員,侍君左右,曾對國有的大政國策,產生過一些影響,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有的還影響及於後世。如他向漢武帝獻「推恩策」,讓武帝下詔,令諸候把封地不只傳給嫡子,而是推恩分子弟,讓他們各得一份,從而把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的諸候國,分割成地不及百里的小地方,從而削弱了諸候王的割據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的安定,人民也從中獲利,不失為利國良策。再如他建議漢武帝「徒天下豪傑於茂陵」,上書曰:「茂陵初立,天下豪傑並兼之家,亂眾之民,皆可徒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姦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也。」(《主父偃傳》)漢武帝從其計,「徒郡國策豪傑及訾三百萬以上於茂陵」(《漢書·武帝紀》),確實收到了外安地方,內實京師之功,並對後世產生了較長遠的影響。
然而,由於他急功逐利,心胸偏狹,為達到個目的,不異誤國害民,從而也給歷史來了些許遺憾。如建議漢武帝置朔方郡以制匈奴。主父偃本來是主張對匈奴實施和邊政策的,但他來到漢武帝身邊後,逐步參透了武帝要憑雄厚的國力滅匈奴以振帝威的心機,遂一反常態改弦更張,上書「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北逐匈奴,人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主父偃傳》)在眾臣「皆言不可」的情況下,漢武帝從主父偃計,置朔方郡,築要塞,屯重兵。此行於主父偃是得計,於國是勞民傷財,並因仇邊,還帶來了後患無窮。
再如為尊立衛皇後而參與後宮的爭寵斗爭。將軍衛青的姐姐子夫,入宮後得武帝寵,主持後宮的陳皇後對子夫十分嫉妒,遂請來巫婦詛咒她,此事讓漢武帝知道後,大怒,處死了與此有關的三百餘人,並廢了陳皇後,繼而立子夫為皇後。在這場爭寵斗爭中主父偃替衛皇後出了力,從此影響達到了後宮,一舉而成了外得寵皇帝,內獲皇後信任的左右逢源人物。可他的追求目標還遠不止於此,他想要有朝堂上勢壓群儒,獨占鰲頭,於是便做出了誣陷害董仲舒的事。董仲舒原是和他一樣經貲選入宮的,其才學、名氣均高於主父偃,於是他因嫉妒而陷害他,致使董仲舒差點丟了性命:時遼東高祖廟與長陵高園殿先後發生火災,董仲舒從其「天人感應」讖言神學觀點出發,釋其為「天災示警」,欲上書漢武帝勸他警惕「天罰」而行仁道善政。書未送上的時候,主父偃來訪董仲舒,竟把書偷去私獻給了漢武帝。漢武帝順從主父偃意,召集諸儒生對此當殿議論,董仲舒的弟子們不知此書是其師所寫,皆大加批駁,說其「譏諷當朝。」漢武帝遂以「譏諷當朝」款,治董仲舒死罪。後經眾儒生、董的同僚解釋、求免,才獲詔赦免刑。董仲舒經此打擊,終生再不言「災異」。
主父偃深深意識到自己宦場爭勢「日暮途遠」的處境,急於加快發展,不惜「倒行暴施」以求激進。遂謀把女兒嫁給皇家,以求深結皇室而快步進入最高層。但要得隨願,必須有後宮的人協助,於是,便托宦官徐甲同謀成全。當時恰逢齊國後宮不穩,正好給主父偃帶來了取事機會:齊王次昌年少即位,其母紀太後把侄女嫁給他做王後,次昌不愛她,拒不進她的宮門。紀太後為了挾制次昌就範,就安排女兒紀翁主入王宮,勸說次昌轉意,接近王後。沒想到齊王次昌竟與姐姐發生了姦情。偏偏在這個時候,徐甲來到了齊王宮中,稟紀太後說主父偃願以女兒充王後宮。紀太後聞言大怒,說:「主父偃何為者,乃欲以女充後宮」(《漢書·高五王傳》)。斷然拒絕。徐甲無功而返,實言以告主父偃,主父偃心生嫉恨。當聽說了齊王與姊的姦情後,感到正可作為報復齊王的可乘之隙,於是頓生以監齊王正後宮為理由而達到個人報復目的的權謀之心。遂進言漢武帝說:「臨淄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非天子親愛子不得王此。今齊王於親屬益疏。」又「從容言呂太後進齊欲反,及吳、楚時(齊)孝王幾為亂。今聞齊王與其姊亂。」(同上)諫漢武帝遣近臣監齊。漢武帝不知主父偃此舉乃是以詐謀權,乃從其言,拜主父偃為齊相,讓他入齊以正其事。主父偃奉命入齊任相後恃勢作威,把親朋故交齊集相府,先每人贈予百金,繼而「數之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吾與諸君絕矣,毋再復入偃之門。」(《主父偃傳》)與所有親朋故交斷絕了關系。
為脅制齊王,他調查後宮宦官,要他們檢舉、證實齊王與姊通姦的事,在談話時,毫無顧忌地直接言及齊王。這些活動,齊王知道後,因年少識淺,很難以對付得了主父偃這樣的恃寵老臣,十分害怕。又看到此前曾發生過主父偃因游燕未被接納而嫌燕,燕王定國與父姬奸被揭發時,主父偃便進言他的父皇嚴懲燕王並誅殺王後進行報復,致使燕王定國自殺的事。前車有鑒,主父偃挾嫌而來怕是不會放過他的,為了不被遞解長安受辱遭誅,竟服葯自殺了。
齊王自殺後,有司迅速上報了漢武帝。時趙王聽說主父偃離開朝遷去了齊國任相,也上書舉報主父偃「受諸候金,以故諸候子弟多以得封。」又有人檢舉主父偃「賂累千金」。(《主父偃傳》)漢武帝聞奏大怒,即拿主父偃下了天牢。在審訊中,主父偃只承認受賄罪,卻拒絕承認脅迫齊王自殺。於是,漢武帝又萌發了對他從寬處理的念頭。御史大夫公孫弘識破帝意後上奏漢武帝說:「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同上)漢武帝遂下詔族主父偃。
主父偃「游學四十年,身不得遂」,上書召見發跡後,攻於心計,以詐獲齊相位,卻因「倒行逆施」而引咎入獄,偏又遇上了一位「外寬入深」的公孫弘,終致落了個「族誅」的下場,可悲可憐。太史公對此亦感慨三分,曰:「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http://www.zbsq.gov.cn/linz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767
歷史上主父偃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而東方朔是公認的智者
;"前有東方晦,後有主福顏",是電視中漢武帝說的,歷史上 漢武帝可沒這么說,也不可能這么說,因為主父偃比東方朔至少大二十幾歲.
7. 關於歷史人物和歷史知識
史可法(1602-1645),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南明大臣,抗清名將,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圍困揚州,他拒降固守,城破被俘,不屈犧牲。副將史德威尋遍遺骸不得,遂葬其衣冠於梅花嶺下,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修墓並增建祠堂。
恩師知遇 飽學成才
史可法的祖先史應元、父親史從質、母親尹氏,對他自幼寄望極殷,雖家境貧寒,他仍苦學不輟。明天啟元年(1621)冬,19歲的史可法獨身趕往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應試,寄宿於大興縣郊一所古寺中。時任京畿視學的名臣左光斗帶著幾個隨從,到大興縣微服私訪,因避風雪進入這座古寺。見一書生伏案而卧,案上放著剛寫成的一篇文稿。左光斗拿起一讀,非常贊賞他的志略和刻苦精神,再看書生衣衫單薄,熟寐不醒,心知苦讀勞累。左光斗怕他感受風寒,便把自己的貂裘脫下來,蓋在熟睡的史可法身上,掩門而去。出來問寺僧,方知書生名叫史可法,留下深刻印象。20歲時史可法在府中會考,左光斗選拔他為北直隸八府之冠,而且憐他家貧,收作弟子,留於館署。此後,他愈加刻厲不懈,發憤苦學,飽受恩師濡染,立志以身報君許國。左光斗在公務之暇,常與他交談時事,辯論古今,看出其宏大抱負和超凡才略,認為:「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天啟五年(1625年),左光斗受到魏忠賢閹黨的誣陷,下了東廠監獄,一時京中人士避禍惶惶,噤若寒蟬。史可法不顧可能受到的殘酷迫害,從早到晚在獄門外等待,卻苦於無法入獄探望恩師。不久得知左光斗受了炮烙酷刑,早晚將死,更憂心如焚,千方百計籌集了50兩白銀,痛哭著跟獄卒協商,使獄卒深受感動,方能化裝進獄探視。史可法乍看到恩師席地倚牆而坐,面目焦爛難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忍不住跪下,膝行到左身前,悲痛交加,嗚咽哭泣,左光斗雖睜不開眼,卻能辨識出聲音,為愛惜人才,不願史可法受連累,剋制著似同父子之情,怒斥史可法速去。史可法只得忍痛揮淚而別。從此,史可法由起初只是感激左光斗的知遇之恩,發展到深思如何為官、為國。他深感祖父和父親的教育,主要出於期望家道之復昌,而恩師左光斗的盡心栽培,卻是欲使之作「志事」、「支柱」、「天下事」,成為國家棟梁。相比之下,左光斗的學識、品格、氣節和博大的胸襟,使史可法由衷欽敬,刻骨銘心。他常常對人「流涕述其事」,並說:「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可以說,史可法後來受人稱頌的政績,和死守揚州所表現的崇高的民族氣節,是左光斗給了他十分重大的影響,左光斗對塑史可法的精神品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cchere.com 西西河 foundera]
國難當先 為官清廉
明崇禎元年(1628),27歲的史可法中了進士,授陝西西安府推官,此後歷任右參議、右僉都御史、風廬道。其間,由於受封建統治階級思想立場的支配,鎮壓過農民起義。但史可法為官清廉,忠於職守,勤政愛民,關心人民疾苦,確實做過不少有益於民有補於國的善舉。如天府六安後,他「不煩公帑,不括民資」,曾「捐俸築城」。崇禎十一年(1638)、十二年,六安發生蝗災瘟疫,糧價飛漲。史可法下令「平糶」,設粥廠9 處,賑濟災民,並上表朝廷,求免田賦。因此在六安「孺子婦人無不見公之真,勇人悍卒無不懷公之德」。崇禎十二年,清兵乘虛入關南下,史可法親督2000官兵馳援京城。崇禎十四年,清兵又至,史可法駐兵黃河邊,嚴陣以待,迫使清兵懾而退去。顯示了史可法盡忠職守並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崇禎十六年(1643),史可法擢升為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他見南京文恬武嬉,軍營空額很多,於是上疏提出選練南兵等方略,為崇禎帝所贊許,命他整飭營務。這不免觸犯吃空額的將校的利益,使他們感到怨憤。這時繼妻楊氏因為他還沒有兒子,勸他娶妾,他嘆息說:「王事方殷,敢為兒女計乎!」只過繼堂弟史可程的兒子沼青為嗣。次年,明末農民起義軍在李自成率領下攻克北京,明思宗走投無路,在三月十九日自縊於北京煤山(今景山公園內)。四月初,史可法方聞惡訊,痛徹肺腑,立即會同戶部尚書高弘圖、兵部侍郎呂大器、翰林詹事姜曰廣等人,「誓告天地,馳檄勤王」。清兵在吳三桂勾引之下,打著明朝「除暴安民,替明君雪恥」的幌子,在擊敗李自成以後,便向明朝屬地長驅直入,形勢急轉直下。史可法亦由「聯清滅寇」的主張,改變為「御敵滅寇」,毅然走上了抗清復明的道路。當時崇禎皇帝的太子及永、定二王下落不明,存亡未卜,惠王、桂王道遠難至,而福王、潞王、周世孫「各避賊舟次」,這就出現了「立賢」、「立親」之爭。姜曰廣起初屬意立福王朱由崧,因為他是神宗之孫、光宗之侄、思宗崇禎之兄,較潞王為親;史可法等主張立潞王朱常方,他是神宗之侄,「昭穆不遠,賢明可立」。他們認為福王「不孝、虐下、干預有司、不讀書、貪、淫、酗酒」,有「七不可立」。姜曰廣等於是改變了初衷。後來,南京文武大臣集於中軍都督魏國公徐智能基府議推戴及鎮壓農民軍等事宜時,擁有重兵的鳳陽總督馬士英「獨念福王昏庸可利,為之內賄劉孔昭,外賄劉澤清,同心推戴,必欲立之」。只因座中主立潞王者多,馬士英便見風使舵,作暫讓步。不久,「葛衣角巾,舊枕敞衾,子影空囊」的福王,與常應俊數人,隨一葉小舟,流離飄泊到淮安。馬士英聞訊,暗中派人尋之,把福王接至鳳陽馬士英處,同時拉攏黃得功、高傑、劉澤清、劉良佐,大造「鳳督定策立福王」之論。史可法對馬士英的反復無常,很為不滿,寫信予以斥責,重申福王「七不可立」的理由。陰險狡詐的馬士英新提重兵,分乘1200艘兵船,護送福王至南京,以武力威逼群臣擁立福王。馬士英以「擁戴福王」之功入閣以後,一面培植私黨,重用閹黨餘孽阮大鋮等人,一面拚命排擠史可法、高弘圖、姜曰廣諸大臣。他把史可法等人心存芥蒂。《青磷屑》中載有:「士英入參機務,可法動受其制,不得已而出」。[cchere.com 西西河 foundera]
江北督師 步履艱難
南明朝昏君奸臣們沉醉聲色,排斥異己,而「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驕兵悍將爭權奪利,相互傾軋。面對清兵南下,各地守軍或望風而逃,或爭先迎降,甚至「為王前擊」的緊急局勢,史可法一幟獨耀,時刻以抗強虜收復國土為己任,雖被朝廷排擠,喪失兵部尚書實權,仍自願督師江北,並決心駐守揚州,以身殉國。崇禎十七年(1644)五月十五日,福王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弘光元年。次日,史可法被迫奏請到揚州督師,當然得准。時史可法雖掛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銜,而實際上,弘光帝以馬士英掌兵部事。十八日史可法出京,月底抵達揚州。其時在抗清戰略中,史可法奏准於江北設四鎮:封總兵官劉澤清為東平伯,轄淮海,駐於淮北,經理山東一帶招討事;封總兵官劉良佐為廣昌伯,轄滁和,駐廬州,經理光固一帶招討事。史可法以為,有此「實戰實守之計,御於門庭之外,以貽堂奧之安,則中興大業,即在於此矣」。可是事實遠非如他想像的那麼順利,一到揚州,史可法陷入了錯綜復雜的新的矛盾之中,舉措至為艱難。江北四鎮同馬士英早有勾結,多方籠絡,故四鎮雖受封爵,卻都沒有按命在指定的地方駐防。而且,擁兵自重,飛揚跋扈,名為官兵,實勝盜匪,且各懷鬼胎,混水摸魚,趨利若鶩,總想伺機吞並別鎮,因此,磨擦時有發生。對於繁華富庶的揚州,四鎮無不垂涎。高傑搶在黃得功的前頭趕到揚州城外,殺人放火,姦淫擄掠,氣勢洶洶的企圖屯駐揚州。巡撫黃家瑞等,率民團拒守,互相對峙已一個多月。史可法是在這到處斷壁殘垣、田園盡皆荒蕪、內戰已亂的情況下,帶了劉肇荃等將領,只率本部3000人馬而進駐揚州的。一到揚州,史可法立即著手調解上述矛盾。先差人飛騎發文書給黃得功和二劉,宣諭軍令,又請督餉的萬元吉好言撫慰,情詞懇切,使四鎮間矛盾暫緩。隨後,史可法親赴高傑兵營,以大義斥之。高傑十分蠻橫,反要求嚴懲揚州官兵,遭到史可法的斷然拒絕。高傑惱羞成怒,悍然扣留史可法,軟禁於福緣庵中,派新兵手執利刀,環守四周。史可法始終毫無懼色,日日以大義勸諭高傑。史可法的為國分憂,首先感動了在暗中注視的高妻邢氏,邢氏明曉大義,常勸高傑。高傑本已漸為史可法的精誠感化,再經邢氏說促,終於表示願意俯首聽命。由於江北四鎮的調停,加之總兵劉肇基指揮得法,迅速收復了宿遷,逼使清兵撤去邳州之圍,暫收斂南侵的鋒芒。但是,因朝廷日趨腐敗,史可法的困難仍在日益加重。不但戰勝無獎,連正常的糧餉亦被馬、阮扣發,抗清之軍成為「不食之卒」。而弘光帝卻在南京「漁幼女,飲火酒,伶官演戲為樂,修興寧宮,建慈禧殿,大工繁費」。是時,馬士英將阮大鋮、錢謙益拉進閣中,重用私黨,朝歌夜弦,縱情朝夕。劉守周、高弘圖、姜曰廣諸賢先後遭斥,被迫告退。是時,朝廷綱紀混亂不堪,馬士英等實際已篡奪弘光朝的大權。史可法憂憤填膺,曾上呈奏疏,痛切陳言:大變之初,黔黎灑泣,紳士悲歌,痛憤相乘,猶有朝氣;今兵驕餉絀,文恬武嬉,頓成暮氣。屢得北來塘報,皆言清必南窺。水則廣調唬船,陸則分布精銳,黃河以北,悉為清有,而我河上之防,反未料理,人心不一,威令不行......宗社安危,決於此日。我即卑宮菲食,嘗膽卧薪,枕戈待旦,破釜沉舟,尚恐無救於事。以臣觀廟堂之作用,與百執事之經營,有未盡然者,......臣恐恢復之無期,而偏安之未可保也。南明政權腐敗已透,此奏章自然無濟於事,由此卻表現了史可法強烈政治憂患意識和步履艱難的處境。
8. 給你影響最深的歷史人物是誰(從隋朝到清朝)
我覺得李鴻章是晚來清少有的能自臣,他辦洋務、練軍隊,真正做到了開眼看世界。比那些守舊派強的多的多。
但是李鴻章本身也有弱點,就是總想「以夷制夷」,企圖從中漁利,豈不知洋人精的跟孫猴子似的,到頭來總是他自己受累。
還有,李鴻章雖然練了新式淮軍和北洋水師,但是我覺得他似乎越練兵膽子越小,缺少壯士斷腕的狠勁。這也是他和左宗棠的區別吧。
9. 讓你影響最深的歷史人物或事件是啥分享一下
劉備,關羽,張飛的桃源三結義,這三人重情重義,值得後人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