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鄭姓古代歷史名人

鄭姓古代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3 03:47:40

① 從古到今姓鄭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名人
鄭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後來,鄭桓公的子孫以國為姓,從此就開始有了「鄭」姓。鄭桓公就是鄭姓的始祖。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始祖。
鄭庄公:鄭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諸侯崛起,競相爭雄。鄭庄公繼位後,首先安定國內局面,然後利用巧妙的外交戰略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開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國進入了大國爭霸時期。鄭庄公墓位於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鄭 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即西施。經過訓練,到吳國作內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水利專家。 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
鄭當時:西漢名臣。
鄭 吉(?~公元前四十九年):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活躍於西域,是在前漢對外戰爭中活躍的典型武將。鄭吉的勢力冠於西域,以都護騎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漢也封其為安遠候,並建立烏壘城,行使對西域的鎮撫。隨著其在漢經營西域時所建立的功績,他也成為西域都護這職位的第一人。《漢書》卷七十《鄭吉傳》、卷九十六《西域傳·上》「安遠堂」:漢宣帝封鄭吉安遠侯,得安遠堂。
鄭 玄:東漢經學家,創立鄭學。「博經堂」和「通德堂」:都與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有關。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鄭 羲:北魏重臣。
鄭 畋:(825-883),字台文,滎陽(今屬河南)人。晚唐宰相,以書生意氣破黃巢起義軍。今存詩十六首,多七言絕句。
鄭 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
鄭買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長和國一世國王。鄭回七世孫。初為南詔清平官,南詔王隆舜時官至侍中,南詔末代王舜化貞時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復二年,南詔中興五年),殺舜化貞及南詔家室,自立為王,國號大長和國。公元909年卒。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思肖(1241—1318):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兼長詩畫,他畫蘭不畫土根的故事早已流傳人口。相傳在明末蘇州承天寺古井裡發現的鄭思肖《心史》,顧炎武就為此寫了《井中心史歌》。
鄭光祖:元代曲作家。
鄭成功(1624一1662):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清兵入閩,起兵反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
鄭 燮:號「板橋」,清代畫家。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② 姓鄭的歷史名人

1、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

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③ 有哪些歷史人物是姓鄭的

鄭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幗人物,在吳越兩國長年戰爭時期,隻身入吳作內應,助越國順利滅吳,立下汗馬功勞。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專家。曾助秦國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沃野千里,國力更加強盛。
鄭 吉: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曾率兵抗擊匈奴入侵,為漢始設西域都護之始。
鄭 興、鄭眾:河南省,開封人,系父子。興為東漢時期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進一步發揚,貢獻巨大,世稱「先鄭」。子鄭眾為東漢經學家,曾任大司農,通曉《易》、《詩》等經學。
鄭 羲:與鄭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書法家,鄭道昭更是與王羲之齊名的「北方書聖」,為魏碑的鼻祖。
鄭 虔:鄭州滎陽人,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著有《天寶軍防錄》。
鄭 澤:隋朝滎陽人,有學識,知鍾律,考校大東鍾律,著有《樂府歌辭》、《樂府聲調》等。
鄭 樵:莆田(今屬福建省)人,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史籍學家,一生著作豐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繼《史記》後又一部偉大的通史著作,且頗具創見。
鄭 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世稱「後鄭」,其潛心著述,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鄭學」,在整理古代歷史文獻上頗有貢獻。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唐代絳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東)人,出身微賤。年輕時,他行醫賣葯,浪跡江湖。因為他本姓魚,後改姓鄭,人們都取外號譏笑他,叫他「魚鄭」、「水族」。鄭注是唐朝的名臣,對其功過是非歷來有不同的評價。正史上貶多於褒,現代的史學工作者也有爭議。有的提出,對鄭注在歷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認為他代表當時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團進行了斗爭,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雲南省昆陽(今晉寧)人,曾率船隊七下西洋,遠達非洲、紅海等地,促進了中外交流,而且還創制了我國第一部航海地圖。
鄭 燮: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鄭桓公:即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於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後謚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鄭姓的始祖。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曾經跟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鄭武公自己也跟著搬了家,新鄭由此而誕生,鄭姓更繼續繁榮滋長。
鄭道昭:滎陽開封人,北魏書聖,曾任國子祭酒,工文詞書法,其書法筆力雄健,兼有隸意,被後人推崇為「魏碑之宗」。
鄭庄公:鄭武公子,鄭姓的中興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鄭平王東遷後,鄭庄公的祖父鄭恆公被封為周室的卿士,鄭庄公繼其父武公為周的卿士。繼位後鄭國的國勢日益強盛,周朝卻每況愈下,為打擊新興勢力,周平王很想向鄭庄公下刀,廢掉鄭庄公的卿士職位,鄭庄公得知後,針鋒相對,利用鄭國的優勢,威脅周平王,逼使周文王與鄭國派人質,後周對鄭用兵,被鄭所敗周恆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掃地,鄭國國威大振。自此周王室僅成天下共主,並無實權。
鄭光祖:元代平陽襄陵(今山西省臨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創作頗多,代表作為《倩女離魂》,他被後人譽為「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優輩稱『鄭老先生』」。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元代連江(今屬福建省)人。曾以太學上舍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宋亡隱居吳下(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南向,歲時伏臘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趙」之意。善詩,擅水墨蘭竹,信手數筆便成意境,所畫墨蘭蘊含思宋之情,書雲「時寫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蕃人奪,忍著耶?』」嘉定某官脅以他事,求畫蘭,其曰:「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對仕元官僚,尤為恨之。所畫墨竹,常寫蒼煙半抹,斜月數竿之景,惜已無真本存世。傳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蘭圖》卷,紙本,墨筆,縱25.7厘米,橫42.4厘米,筆力勁挺,氣格高潔,內斂含蓄,右自題詩雲:「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鈐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另《墨蘭圖》卷,畫一孤傲伸葉吐蕊之蘭,自題:「一國之香,一國之殤,懷彼懷王,於楚有光。所南。」藏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詩多故國之思,著有《鄭所南文集》《心史》等。
鄭成功: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賜姓「朱」,曾英勇抗擊清軍,在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稱為「國姓爺」。
鄭振鐸:當代作家,文學史家。字西諦,筆名賓芬、郭源新。福建省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曾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世界文庫》等。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長。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1958年10月18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途中因飛機失事於前蘇聯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納什地區上空而遇難殉職。

④ 求歷史上所有的鄭氏文化名人

歷史上所有的鄭氏文化名人列舉:

1、鄭桓公:鄭國時期 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後來,鄭桓公 的子孫以國為姓,從此就開始有了「鄭」姓。鄭桓公就是鄭姓的始祖。

2、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始祖。

3、鄭庄公:鄭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諸侯崛起,競相爭雄。

鄭庄公繼位後,首先安定國內局面,然後利用巧妙的外交戰略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開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國進入了大國爭霸時期。

鄭庄公墓位於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4、燭之武: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燭之武用繩子從城牆上墜下去。

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於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沒有壞處。」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率軍回國。

5、叔詹:周囊王十二年,鄭國受晉國圍攻,為了讓晉軍撤走,鄭伯派謀臣叔詹往見晉侯。晉侯見了叔詹,歷數他的罪狀,命令左右馬上備鼎,要烹叔詹。

叔詹面不改色,請求讓他說完話後再殺。晉侯應允,叔詹說,以前他曾對鄭伯說,晉公子賢明,將來在諸侯中一定很有威望。現在鄭國面臨大禍,鄭伯不願讓他往見晉侯,但他引用「主辱臣死」之古訓,自願請求被殺,來挽救滿城大難。

接著,他就說:「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仁智忠勇俱全,有臣如此,在晉國之法固宜烹矣!」晉侯聽了,大吃一驚,立刻決定不殺叔詹,並且款待他。

6、弦高:鄭穆公元年(前627),秦國偷襲鄭國,當秦國軍隊行至滑地時,被鄭國商人弦高發現。弦高趕著自己的牛群,冒充鄭國使臣,前來犒賞秦軍,並派人回國告急。秦國軍隊以為鄭國已有所准備,便放棄偷襲鄭國的打算,返回秦國。

7、子產(?~前522),復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鄭稱公孫。是我國春秋時期鄭國著名的政治家。鄭簡公十二年(前554)為卿,二十三年執政。

當時鄭國處於晉楚兩強之間,國內強族交訌,兵革頻臨。子產為政,內修法度,寬猛相濟,安撫百姓,抑制強宗,保持國內政局長期穩定;外應諸侯,周旋於列強之間,卑亢得宜,數以辭令折服強敵,使鄭國免遭兵革之禍。

曾整頓田地疆界、溝洫,以利農業生產和社會安定。後又創立按「丘」征「賦」制度,並把刑書鑄在鼎上予以公布。不毀鄉校,以聽取「國人」意見。這些改革使鄭國在內政和外交方面取得了成效。

子產還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反對迷信活動。子產「知人善用,擇其能者而使之」。子產為政數十年,政績顯赫,內外交譽。

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長期不令而治。」鄭定公八年(前522)子產卒,孔子驚聞子產死,泣曰:「古之遺愛也。」

子產墓位於新鄭市西南17公里陘山頂上,墓冢高約5米、周長約50米。據《新鄭縣志》載:「子產墓累石為方墳,東有廟」。

又據《水經注》載:「魏襄王六年,敗楚於陘山者也。山上有鄭祭仲冢,冢西有子產墓,累石為方墳,墳東有廟,並東北向鄭城。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8、鄭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即西施。經過訓練,到吳國作內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9、鄭國:戰國末水利家。韓國水工。秦始皇元年(前247),受命入秦游說,建議引涇水東注北洛水為渠,企圖疲勞秦人,勿使伐韓。

秦王採納其議,命他主持開鑿工程。工程進程中被秦察覺此意圖欲殺之,他說渠鑿成亦秦利,因得繼續施工,終於完成。

是渠從仲山(今陝西涇陽西北)引涇水向西到瓠口作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東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東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長三百多里。

10、鄭吉(?~公元前四十九年),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活躍於西域,是在前漢對外戰爭中活躍的典型武將。

鄭吉的勢力冠於西域,以都護騎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漢也封其為安遠候,並建立烏壘城,行使對西域的鎮撫。隨著其在漢經營西域時所建立的功績,他也成為西域都護這職位的第一人。

《漢書》卷七十《鄭吉傳》、卷九十六《西域傳·上》「安遠堂」:漢宣帝封鄭吉安遠侯,得安遠堂。

11、鄭玄:東漢經學家,創立鄭學。「博經堂」和「通德堂」,都與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有關。

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12、鄭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

13、鄭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

14、鄭買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長和國一世國王。鄭回七世孫。初為南詔清平官,南詔王隆舜時官至侍中,南詔末代王舜化貞時為相。

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復二年,南詔中興五年),殺舜化貞及南詔家室,自立為王,國號大長和國。公元909年卒。傳子鄭仁( ),926年服金丹暴卒。子鄭隆亶繼位,公元928年,被劍川節度使貞所殺,國亡。

15、鄭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16、鄭板橋:(1693-1765),即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生於1693年,卒於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畫擅蘭竹。

板橋先世,三代都是讀書人,曾祖新萬,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廩(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於興化城東門古板橋。

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於興化城內升仙盪畔擁綠園中,身後無子,以鄭墨之子鄭田過繼,葬子城東之管阮庄(今大垛鎮管阮村)。

17、鄭思肖(1241—1318),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兼長詩畫,他畫蘭不畫土根的故事早已流傳人口。

他的《寒菊》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表現了堅強不屈的傲骨。相傳在明末蘇州承天寺古井裡發現的鄭思肖《心史》,顧炎武就為此寫了《井中心史歌》。

18、鄭光祖:元代曲作家。

19、鄭成功: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1624一1662),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清兵入閩,起兵反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

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他督師十萬「氣吞吳」的豪邁氣概,苦撐大廈之將傾的執著,以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忍,無不凝結為一種偉大的精神。

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699年遷葬於康店村的鄭氏祖瑩,隨同遷葬的還有其子鄭經的靈柩。

當時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護柩外,還賜輓聯一對,日:「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爾後還派御林軍護陵守墓。同時遷葬於祖瑩樂齋公內還有其父鄭芝龍,其母和其妻墓氏, 遷墓後重立墓碑。

20、鄭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

21、鄭源燾:清乾隆皇帝重臣.二品銜.總辦苗疆軍務。

22、鄭燮(zhèngxiè),字克柔,號板橋。生於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卒於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農歷十二月十二日。

中國清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

22、鄭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23、鄭智勇(1851至1935年):廣東省潮安縣鳳塘鎮淇園鄉人,乳名義豐,族名禮裕,「智勇」這個名字是孫中山1908年起贈的,他老年時自號海濤。

他曾經的南洋首富。二哥豐是他行第二或是洪門會黨里的二哥(首領),潮州俗語:「生有二哥豐、死有大峰會」是生能得到二哥豐的幫助,死後得到宋代高僧大峰的照顧,喻生死都有依靠

24、鄭士良(1863年-1901年):廣東歸善(今惠陽)人,少有大志,乘性俠義,曾跟隨鄉中父老練習拳技,廣泛結交洪門中人,加入三合會。

1886年畢業後入博濟醫院附設南華屬學堂讀書,與孫中山同學,二人深相結納,共圖反清大業。與孫中山、陸皓東、程璧光等人聚談時事政治,孫中山委託他負責結納會黨,聯絡防營。

1895年初參與籌建興中會總部的工作,分擔組織武裝力量的重任。不久,隨孫中山等人回到廣州,建立興中會分會,協調各方力量。

1899年又依照孫中山的指示,與陳少白等在香港設立聯絡會黨的機關。

1900年領導惠州(今惠陽)三洲田起義,鏖戰兩旬,屢敗清軍,隊伍發展到2萬餘人。

1901年8月27日,在赴友人宴時被清吏毒死。

25、鄭坤(1885年-1914年):廣東梅縣人,早年奔走於南洋各地,宣傳革命受到革命黨人的好評。1910年10月,乃隨黃興等人回國。

參加1911年4月黃花崗起義,擔任「先鋒」(即敢死隊員),隨隊進攻督署,勇敢頑強。終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幸被同志救護脫險。

後聞武昌起義勝利,南京光復,當即趕赴南京組織炸彈隊,自任隊長,准備北伐。不久,南北議和,他不願參與政治,遂解甲歸粵。

26、鄭振鐸(1898~1958):我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又是著名作家、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國內外聞名的收藏家,訓詁家。原籍福建省長樂縣,生在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

1958年10月17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翌日因飛機突然失事遇難殉職。

27、鄭作民(1902-1940):抗日戰爭陣亡將領。新田高山村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淞滬抗戰後,以戰功晉升為第二軍中將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

1939年底率師鎮守廣西昆侖關,與日寇多次進行慘烈的血戰。次年初遭日寇飛機空襲,不幸以身殉國。毛澤東、朱德在延安主持召開了追悼會,並電唁死者家屬。葬於南嶽。

28、鄭桂林(1889年-1933年11月20日):出生於吉林省雙陽縣二道灣子。1919年考入北平私立朝陽大學。1921年回鄉。不久參加東北軍第七旅,被抽調到東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任東北軍第十三旅六三七團作戰參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到東北抗日救國會請戰,他被任命為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一軍團第四十八路軍司令(後為第五路抗日義勇軍司令)接受委任後,在遼西組織了萬人抗日隊伍,轉戰於熱遼一帶,先後經歷大小戰斗數百次。

部隊進關後,於1933年參加了全國聞名的長城保衛戰,為保衛長城作出貢獻。

蔣介石、何應欽之流為了消滅鄭桂林抗日武裝,於1933年4月16日,命令鄭部把防地交給正規軍,面臨重壓和困境,鄭桂林表示:「對外決不畏死,對內捍衛祖國,盡我天職。抗日夙志始終不渝……」

蔣介石害怕鄭桂林再回師抗日,又於1933年6月11日,將其部隊調天津馬廠訓練。同年7月23日,鄭桂林巧旋妙計,組織全軍起義。起義後投奔馮玉祥抗日同盟軍不成。同年9月10日,參加吉鴻昌率領的抗日同盟軍,暫編為第一師。

同年10月,吉鴻昌、方振武、湯玉麟、鄭桂林四部聯合,抗日同盟軍改為抗日討棘軍。兵分方、吉和湯、鄭兩路,到長城外抗擊日寇。在日蔣圍剿下,吉鴻昌失敗。

鄭桂林仍堅持斗爭。為商討扭轉戰局之策,1933年11月,鄭桂林去天津法租界找吉鴻昌,不幸被秘密逮捕。同年11月20日,在北平被秘密殺害。

29、鄭廷珍:(1893年-1937年)1917年,入馮玉樣部,「七七」事變後,多次請纓殺敵,旋奉命率部開赴晉北前線,於1937年9月1日進駐忻縣,10月,日軍開展向忻口發起猛攻,忻口主陣地之一南懷化落入敵手,形勢危急。

奉命馳援,攻擊南懷化東端之敵,陷入敵人的重圍之中。在戰斗最激烈時刻,率先沖入敵陣,與敵展開肉搏戰,連續攻下幾個山頭。在激戰中,不幸中彈陣亡。

殉國後,國民政府追授其為陸軍中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為表彰其愛國獻身精神,於1983年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30、鄭克己:抗日戰爭時期,第九戰區第一四一師七二五團上校團長。1938年9月27日,奉命率部協助贛北麒麟峰友軍同日軍作戰。

指揮全團,英勇沖殺,猛擊敵側,在風雨亭附近,發生激戰,陣地失而復得者數次,演成拉鋸戰。他下令發起總攻,激戰3小時,身先士卒,頑強拼殺,終於擊退了敵人,不幸竟在勝利途中,中彈犧牲。

31、鄭少愚(1911年-1942年):1934年畢業於杭州覽橋航校,以總分名列第三。飛行技術第一而留校任教練。1939年升任大隊長,在他任大隊長兩年中,共擊落敵機40餘架,打出世界空戰水平,是以少勝多的典範。

1942年初他畢業後任飛行總隊參謀長,不久又升任「中美空軍聯合指揮部副總指揮(美方任指揮),3月去印度接領美國新飛機,起飛後爆炸犧牲。

他犧牲後,家鄉立少愚鄉,樹少愚碑,並年年紀念不息。1981年11月27日渠縣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32、鄭翠蘭(1926年——1946年05月):出生於防城縣,1945年6月14日,防城縣黨組織舉行抗日武裝起義,成立「欽防華僑抗日游擊隊」,她隨部隊進入越南海寧省打擊日寇。

曾兩次遭敵逮捕,堅貞不屈。1946年她為營部政工隊負責人之一,隨後又改任婦女隊長。同年5月在六平不幸犧牲。

(4)鄭姓古代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鄭姓起源:

1、源於姬姓,以國號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遠祖為鄭桓公。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

鄭國滅亡後,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等地,為紀念故國,鄭國人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後,子奠也稱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為商朝一方國。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子姓鄭國也隨之滅亡,周人遷子姓鄭人到渭水上游,約在今陝西寶雞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後。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於鄭,以統治子姓鄭人,史稱西鄭,故城在今陝西鳳翔縣。周穆王奪西鄭為下都,姜姓鄭國滅亡。國人姓奠井氏,或為鄭井氏,亦即鄭氏。

4、源於地名,以居邑名稱為氏。出自古褒國附庸之邑南鄭。韓哀侯滅了鄭國後,鄭國王族、國民逃遷至陝西漢中地區,以故國之名再建了一個小方國,史稱南鄭,並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鄭氏。

5、源於改姓而來:

①、朝鮮族改鄭姓: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第三代國王朴儒理執政時期,開始仿漢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鄭氏。

②、蒙古族改鄭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蒙古族寶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鄭氏、寶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訥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鄭氏。

③、裕固族改姓鄭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稱增斯恩氏、贈坷斯氏,因姓氏過於繁復,後多簡化成漢姓為鄭氏。

④、哈尼族改姓鄭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陳晟把《百家姓》中開始兩句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八個姓氏分別讓當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從此才有了鄭氏。

後來,一些哈尼族人在與漢族的交往中,受漢文化的影響,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漢字「鄭」,成為哈尼族鄭氏的新成員。

⑤、滿族改姓鄭姓:滿族濟禮氏,亦稱紀里氏,世居駑宜(今俄羅斯薩哈林島)、長白山區、占尼河(今吉林梨樹葉赫河支流)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鄭氏;

鄭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沈陽,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鄭氏;

弼嚕氏,亦稱碧魯氏、必祿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鄭氏。

⑤ 姓鄭的厲史名人。

知道的最古的鄭姓名人是 「鄭袖」 ,是楚王的夫人,一個愛吃醋的狠心的傢伙。
三國有大學者鄭玄;宋朝有鄭元和;明朝有鄭和;清初有鄭成功;清朝有鄭燮。

⑥ 歷史上的鄭姓名人

鄭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幗人物,在吳越兩國長年戰爭時期,隻身入吳作內應,助越國順利滅吳,立下汗馬功勞。
鄭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專家,曾助秦國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沃野千里,國力更加強盛。
鄭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率兵抗擊匈奴入侵,為漢始設西域都護之始。鄭興、鄭眾:河南開封人,系父子。興為東漢時期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進一步發揚,貢獻巨大,世稱「先鄭」。
鄭眾:鄭吉之子,為東漢經學家,曾任大司農,通曉《易》、《詩》等經學。
鄭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世稱「後鄭」,其潛心著述,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鄭學」,在整理古代歷史文獻上頗有貢獻。
鄭道昭:滎陽開封人,北魏書聖,曾任國子祭酒,工文詞書法,其書法筆力雄健,兼有隸意,被後人推崇為「魏碑之宗」。
鄭澤:隋朝滎陽人,有學識,知鍾律,考校大東鍾律,著有《樂府歌辭》、《樂府聲調》等。鄭虔:鄭州滎陽人,盛唐時期學者、畫家、廣文博士,詩書畫技冠京華,玄宗曾題贈:「鄭虔三絕」。著有《天寶軍防錄》。
鄭樵:莆田(今屬福建)人,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史籍學家,一生著作豐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繼《史記》後又一部偉大的通史著作,且頗具創見。
鄭光祖: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創作頗多,代表作為《倩女離魂》,他被後人譽為「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優輩稱『鄭老先生』」。
鄭和:雲南昆陽(今晉寧)人,明航海家,曾率船隊七下西洋,遠達非洲、紅海等地,促進了中外交流,而且還創制了我國第一部航海地圖。
鄭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名將,被賜姓「朱」,曾英勇抗擊清軍,在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稱為「國姓爺」。
鄭板橋:江蘇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
鄭少秋、鄭欣宜、鄭秀文、鄭中基、鄭鈞、鄭斌、鄭智、鄭潔、鄭智化、鄭元暢、鄭彩恩、鄭多彬、鄭波、鄭靖文、鄭家榆、鄭紅深、鄭晟、鄭伯奇、鄭艷麗、鄭裕玲、鄭希怡、鄭淵潔、鄭念、鄭少偉、鄭奎飛、鄭小瑛、鄭南寧、鄭必堅、鄭樹森、鄭昌學、鄭循華

⑦ 歷史上姓鄭的名人有哪些

這下你該滿足了吧???
鄭姓古代歷史名人(現代略)
鄭桓公: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後來,鄭桓公的子孫以國為姓,從此就開始有了「鄭」姓。鄭桓公就是鄭姓的始祖。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始祖。
鄭庄公:鄭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諸侯崛起,競相爭雄。鄭庄公繼位後,首先安定國內局面,然後利用巧妙的外交戰略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開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國進入了大國爭霸時期。鄭庄公墓位於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鄭 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即西施。經過訓練,到吳國作內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水利專家。 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
鄭當時:西漢名臣。
鄭 吉(?~公元前四十九年):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活躍於西域,是在前漢對外戰爭中活躍的典型武將。鄭吉的勢力冠於西域,以都護騎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漢也封其為安遠候,並建立烏壘城,行使對西域的鎮撫。隨著其在漢經營西域時所建立的功績,他也成為西域都護這職位的第一人。《漢書》卷七十《鄭吉傳》、卷九十六《西域傳·上》「安遠堂」:漢宣帝封鄭吉安遠侯,得安遠堂。
鄭 玄:東漢經學家,創立鄭學。「博經堂」和「通德堂」:都與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有關。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鄭 羲:北魏重臣。
鄭 畋:(825-883),字台文,滎陽(今屬河南)人。晚唐宰相,以書生意氣破黃巢起義軍。今存詩十六首,多七言絕句。
鄭 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
鄭買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長和國一世國王。鄭回七世孫。初為南詔清平官,南詔王隆舜時官至侍中,南詔末代王舜化貞時為相。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復二年,南詔中興五年),殺舜化貞及南詔家室,自立為王,國號大長和國。公元909年卒。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思肖(1241—1318):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兼長詩畫,他畫蘭不畫土根的故事早已流傳人口。相傳在明末蘇州承天寺古井裡發現的鄭思肖《心史》,顧炎武就為此寫了《井中心史歌》。
鄭光祖:元代曲作家。
鄭成功(1624一1662):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清兵入閩,起兵反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
鄭 燮:號「板橋」,清代畫家。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閱讀全文

與鄭姓古代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