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遼寧歷史有什麼名人
1、慕容皝(297年—348年10月25日),即前燕文明帝,字元真,小字萬年, 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西晉遼東公慕容廆第三子,十六國時期前燕的建立者。
慕容皝勇武剛毅且多有謀略,崇尚經學,熟悉天文。建武初年拜冠軍將軍、左賢王、封望平侯。
2、公孫瓚(?—199年),字伯圭(出自《劉寬碑陰》,《三國志》等文史多作伯珪,公孫瓚為劉寬門生,參與了劉寬的葬禮,碑陰為當時人甚至本人簽名,故當從碑)其名與字的對應當是取自「圭瓚」一詞,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3、前燕景昭帝慕容儁(319年—360年2月23日),字宣英,鮮卑名賀賴跋 ,昌黎棘城(今遼寧錦州市義縣)人,鮮卑族,十六國時期前燕開國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二子。
咸康七年(341年),東晉冊封慕容皝為燕王,以慕容儁為假節、安北將軍、東夷校尉、左賢王、燕王世子。永和四年(348年),慕容皝去世後,繼襲燕王之位。
4、後燕成武帝慕容垂(326年11月4日—396年6月2日),原名慕容霸,字道明(一說字道業、叔仁),鮮卑名阿六敦,昌黎郡棘城縣(今遼寧錦州市義縣),鮮卑族。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軍事家。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母為蘭淑儀。
5、慕容德(336年-405年10月18日) ,後改名慕容備德,字玄明,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幼子,母公孫氏,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後燕成武帝慕容垂皆為其兄,五胡十六國時期南燕開國皇帝。
『貳』 遼寧朝陽發生過哪些著名的歷史事件呢
通讀歷史,我們會發現,遼寧朝陽地區在歷史上出過最出名的人,可能就是安祿山了吧?其實除了安祿山,但凡參與安史之亂的名人,幾乎都是來自朝陽地區。
比如說安祿山的好拍檔史思明,比如說鎮壓安史之亂的李光弼等人全都是來自遼寧朝陽。可見這個地方,見證了大唐王朝的興衰,是歷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地區。
殺掉安慶緒以後,史思明便成為了叛軍的手裡,他建立了大燕國,自立為大燕皇帝。可是他萬萬沒想到,他兒子史朝義居然先下手為強,仿造安慶緒殺害安祿山的案例,把史思明也給殺了。
難道那個時代比較流行兒子殺老爸嗎?正因為如此,所以安史之亂叛軍內部相繼出現各種問題,最終導致了失敗。
『叄』 現在的朝陽在三國時期出過什麼人物
朝陽」一名始於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境內鳳凰山上的朝陽洞得內名。三國時,西部容屬東部鮮
卑,東部屬昌黎郡。
三國魏改遼東屬國置,屬幽州。治所在昌黎縣(今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包括今天遼寧省錦州市、阜新市
和朝陽市等地。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右北平:田疇、程普
遼西:公孫瓚、韓當
遼東:公孫度、
燕國:徐邈、
涿郡:劉放、盧毓、孫禮、劉備、劉禪、張飛、簡雍、盧植。
漁陽:張純、張舉、鮮於輔、田豫
『肆』 介紹遼寧省朝陽的歷史過程.
1、遼寧省朝陽市
朝陽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方文明的新曙光"升起的地方,也是遼西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朝陽市位於遼寧省的西部,轄境居東經118度50分至121度17分和北緯40度25分至42度22分之間,東西跨度約165公里,南北跨度約216公里,邊界周長約980公里。北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及哲里盟接壤,南與遼寧省葫蘆島市及河北省秦皇島市毗鄰,東與遼寧省阜新市、錦州市為鄰,西與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島市交界。總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27萬。境內有漢、蒙、滿、回、朝鮮、錫伯族等27個民族。現轄5個縣(市)、2個區,168鎮。
朝陽是居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盡管東南部受海洋暖濕氣影響,但由於北部蒙古高原的乾燥冷空氣經常侵入,形成了半乾燥半濕潤易乾燥地區,主要氣候特點為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日溫差較大,降水偏少,全年平均氣溫約在5.4度至8.7度之間,年均日照時數為2850~2950小時,年降水量450~580mm,無霜期122~155天,春秋兩季多風、易旱,風力一般為2~3級,冬季盛行西北風,風力較強。
朝陽市土地面積廣大,山川、平原,土地類型多樣,且光照充足,太陽總輻射歷年平均值居全國前列。這種優越的土地光熱資源條件不僅使朝陽成為適宜北方農作物生長及繁育良種的天然基地,還為農、林、牧、副、漁各業多種經營、綜合開發利用提供了資源優勢,朝陽市已成為全省雜糧、油料、棉花、林果、畜牧等重點產區。
朝陽市生物資源豐富,全年生長的植物有1500餘種,佔全省總數的68%;陸棲脊椎動物210種,佔全省總數的44%。其中農作物、果樹、畜禽等生產在全省佔有一定優勢。
朝陽正像他的名字那樣,與太陽結下了不解之緣。亘古的太陽多孕育了這里多彩姿的萬物生靈,得天獨厚的積溫條件、日照時數、日照率使他成為了東北的"青藏高原"。加之幅員廣闊的2萬平方公里土地、710萬畝耕地以及山谷、平川、溝坡、河流相間,復雜多樣的土地環境和晝夜溫差大、雨期同熱的氣候條件,使這里成為塞北的一座鬱郁蔥蔥、繁華似錦的綠色植物王國。
在這片沃土上,生長著極為豐富的農業資源,木本植物220種,中草葯材600多種,主要農產品資源產區小麥、棉花、油料、甜菜煙烤、干鮮果、是全省重點產區。棉花是朝陽的特產之一,素有"塞外銀花"之稱。冬季北票的棚菜特產--西紅柿源源不斷的銷往內蒙古、黑龍江乃至俄羅斯市場。"春季,杏花飄香", "夏季,杏果金黃",聞名全國的四大山杏產地之一的朝陽將山杏、大扁棗、大棗耐乾旱抗瘠落,適應性強的特點對350萬畝宜林荒山進行大規模經濟開發,稱作"兩杏一棗"工程。年產200多萬斤杏、300多萬斤大棗的農民們說:"有個好棗園差不多趕上個好兒子"。朝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沙棘林地區之一,面積150萬畝佔全國百分之十一,世界百分之九,年產沙棘果5萬噸。枝葉茂盛的沙棘林還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動物樂園,沙棘以起級高的葯用、健力價值十分驚人,很快沙棘消費風靡全球。朝陽還是馳名省內外的水果之鄉,蘋果、梨、葡萄、李子、杏、桃、山楂等林林總總。一位中科院教授在考察時驚嘆:朝陽獨特的溫差和日照等自然條件,實可稱為全國水果成長的最好的地區之一。
『伍』 出生在朝陽的名人
羅布桑卻丹是中國近代蒙古族早期哲學家、傑出的反帝反封建進步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博學多聞的民俗學家、著名學者。
羅布桑卻丹1875年(光緒元年)出生於卓索圖盟喀喇沁左旗阿日山烏蘇(今凌源市萬元店熱水湯)一個貧苦的蒙古族農民家庭,蒙古名叫寶音陶格陶,漢名為白雲峰,字羅子珍。家中兄弟4人,他排行老三,又從小當喇嘛,鄉親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白三喇嘛」。1921年卒於沈陽。他幼年即聰慧好學,但因家境貧寒,斷斷續續地讀了幾年私塾就輟學了。為了生計,只好到乾隆年間修建的「江善寺下院」喇嘛廟里以看守湯泉為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促使他一邊勞動,一邊自學。也許就是那流淌了千百年的溫泉「神水」賦予了他超凡脫俗的靈性,因此他很快就掌握了蒙、滿、漢文,在家鄉一帶很有名氣,剛滿16歲就被喀喇沁左旗扎薩克任命為蘇木章京,步入政界。從此,羅布桑卻丹被無情地捲入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復雜的社會斗爭之中。1891年(光緒十七年),在他17歲歲時,他的家鄉遭受都會之亂,房屋家產全部被燒毀,母親又染病去世,次年父親也病故。
1894年(光緒二十年)春,羅布桑卻丹被旗扎薩克派往哲里木盟所屬各旗調查本旗人到外旗居住的男丁入冊之事,歷時3年,於光緒二十二年返回本旗。在此期間,他對蒙古地區社會狀況進行了認真考察,不僅開闊了視野,而且還目睹了蒙古地區封建社會制度所帶來的無法挽救的腐朽社會現象。他清醒地看到清朝政府在政治上對蒙古族格外提防,為防止蒙古族形成統一力量,實行「以旗為治」的分而治之的政策,還讓蒙古諾彥娶滿族的公主、格格為妻,「利用聯姻關系控制蒙古的大權」;經濟上,實行「借地養民」的政策,使蒙族人家產逐漸變少,「窮蒙古農民」;在文化教育及意識形態上,清政府明文規定「不準蒙學進入國學」,「不準蒙人參加用漢文進行的科舉考試」,使蒙古族人認為學知識無用,以便對其進行愚化教育。最典型的就是清政府為蒙古人敞開了喇嘛教的大門,鼓勵、誘使蒙古族人修寺廟、塑佛像、當喇嘛,使喇嘛教在意識形態上占據了絕對統治的地位,改變了「古時以當英雄為主的家庭教育」的性質和內容,家庭教育變成了喇嘛的教育,使人們的思想和習俗趨於輕現實世界而重虛幻世界。
這一切的一切,使羅布桑卻丹清醒地意識到,清統治者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宗教上的一系列政策,其罪惡目的就是要在精神和物質上削弱蒙古族實力,喇嘛教之所以在蒙古族地區盛行是清統治者力提倡的結果。因此他在《蒙古風俗鑒》中這樣描述:「蒙古人是如夢似的生著,如醉似的活著,人人都嚮往成佛,對於別的什麼讀書的好處等均不相信,而且也聽不進去,理解不了。觀察蒙古人,對拜佛祈禱有特別本事,而其他方面就沒什麼本事了。喇嘛的發生和發展,把蒙古人的聰明智慧推回到幾萬年前去了,把人們引導到靈魂離開肉體的道路上去了。蒙古人的十分之七,盼望自己成佛。」同時,蒙古官員們為得到清朝皇帝的青睞,在自己管的旗大建甘珠爾廟,為皇上舉辦祝其萬壽無疆的經會,各旗一個學一個也都建了寺廟。蒙古族統治者由於愚昧無知,目光短淺,為個人私利而置民族利益於不顧,對喇嘛教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時,每戶若生有幾個兒子,除一個留下來繼承家業,其他幾個都送到寺廟當喇嘛享福,在二百年中,形成了家家出喇嘛的習俗。如果娘家家境較好,就要為當喇嘛的人准備好一年全部生活用品,養活住廟的幾個喇嘛。由於這種開銷,出現了不少變窮的戶。而且蒙古人深信,用黃金塑造佛像功德無量,可消除今生罪過,於是,人們把錢都用在給佛像塑金身上。因此,造成了蒙古各旗蒙古族戶數大減,寺廟和佛像卻越來越多,經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日久天長,人們的思想和習俗轉化成懶惰和軟弱,只知一切皆空、人不永生之理,不知人口繁育和增加財富之道,明明活著卻老想死後的事。
羅布桑卻丹一針見血地指出:「抱著好心做錯事,滅亡蒙古族的乃是喇嘛們,蒙古人啊,喇嘛們啊,到這個地步豈不可憐!」他進一步指出:「滿洲官員的政策大致為:對於蒙古官員,必使其成為住在門傍的房主人和只會消化食物的器具,此外沒有其它用處。」他深刻揭露和抨擊了清統治階級利用喇嘛教對蒙古族人思想和靈魂進行腐蝕、麻醉的險惡用心,指出喇嘛教是清統治者進行統治、愚弄蒙古族人的思想工具和精神手段,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子,進而揭露了喇嘛教的反動性、欺騙性和腐朽性。他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興教育必有益於蒙古民族」,他深知,文化是提高民族素質、促進民族覺醒的先決條件,是民族興衰的決定因素,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自立於世界的根本,是一個民族的精髓和靈魂。他認為,「世上的人應當受到一種教育,長大後學會一種對於人類有益的本事去謀生,」試圖用教育拯救蒙古民族。於是,在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冬蒙古王公來北京,他為蒙古諾彥做翻譯時,向喀喇沁公汗如扎卜和蒙古諾彥表達了這個想法,未被採納。這一切使羅布桑卻丹試圖通過清政府振興蒙古族的希望破滅,在思想上他深深陷入苦悶彷徨之中,他只能對其民族「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羅布桑卻丹離家赴藏,途中因路費短缺而滯留北京,他決定先住在雍和宮學習經書,待掙錢後再去西藏。
從塞北蒙古來到北京,羅布桑卻丹的視野大為開闊,意識到這里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於是他打消了去西藏的念頭,在雍和宮拜僧為師。這期間,他虛心求教,在進一步提高蒙、漢、滿文水平的同時,努力學習藏文。經過4年的刻苦鑽研,取得了突出的成績。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冬季仲月,在理藩院應試中獲得了「四種語言固師」學位(喇嘛學位名稱,專門從事喇嘛經翻譯),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被清政府翰林院聘為北京滿蒙高等學堂的教師。
羅布桑卻丹在雍和宮期間,親眼目睹了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歷史事件,使他原有的僅僅要挽救蒙古族的思想受到很大沖擊。他認識到本民族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是一體的。他的思想升華到了反帝愛國的階段。因此,他以保衛祖國建築藝術瑰寶、文物古跡和人民生命財產為己任,毅然帶頭與幾位喇嘛一起與日本軍官高橋、川島、俄國軍官亞可夫進行交涉,為保衛京城寺廟和市民安全做出了貢獻。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冬至1904年(光緒三十年)在中國東北爆發了日俄戰爭,他又穿梭於交戰雙方,奔波於木故敦(今沈陽)、昌圖、八虎門等地;為維護民族利益,為保護蒙古寺廟和喇嘛們奔走呼號。帝國主義的侵華野心,在華的瘋狂角逐,深深地刺痛了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羅布桑卻丹。因而,他在《蒙古風俗鑒》中對沙俄吞噬我國領土,日俄的經濟掠奪等罪行給予了揭露和討伐,這又從反而更強化了他拯救民族必興教育的信念。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至1914年(光緒四十年)間,羅布桑卻丹兩次東渡日本,先後在東京外國語學院和京都板原寺佛學院任教。他學識淵博,教學成績卓著,在日本教育界、宗教界享有盛名。在日期間,他親眼看見到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民族振興的變化。為喚醒民族,振興祖國,改變蒙古族的落後經濟,他根據蒙古歷來的生活習俗,結合蒙古地區經濟實際情況,提出「用科學養牛、馬、羊」的建議,奉天(今沈陽)巡按史張其元和哲里木盟的頭領們都很贊成。因當時日本和中華民國議定,允許日本商人到內蒙東部各盟經商,漢族官員對他這個發展畜牧業的想法都不相信,懷疑是日本的陰謀,因此這一建議亦未被採納,他教育興國救民的熱望也同時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1914年他由日本回國,住在沈陽,經日本知名人士介紹,在南滿鐵路事務部門做蒙文翻譯工作,後定居大連。
羅布桑卻丹懷著救國救民振興民族的愛國願望多次上書,又都以失敗告終,均未被採納。他雖然學識淵博,思想深邃,精通五種語言文字,但他報國無門,於是發憤著書立說,從1915年至1918年,青燈黃卷,埋頭筆耕,嘔心瀝血,花費4年心血,寫出珍貴的蒙古族志書《蒙古風俗鑒》這部蒙文長篇巨著。
《蒙古風俗鑒》共10冊,60章,計約20餘萬字,是這個時期內容繁富的一部網路全書式的蒙文著作。其內容包羅極廣,從蒙古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物產以及風俗民情,到蒙古族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宗教、地理、歷史、醫葯、動植物、刑法、婚姻、風俗、習慣及其歷史局長等各個方面的情況,被譽為蒙古族的「網路全書」,是蒙古學研究的珍貴歷史文獻。《蒙古風俗鑒》以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論述了物質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時,無情地揭露了喇嘛教的欺騙性和危害性,提示了喇嘛教與封建剝削制度的關系,從而反映了他反對傳統的宗教信仰的無神論思想。此書表達了他作為一個蒙古族人,一個中國人憂國憂民,振興民族的全部主張,用他自己的話說,「依次列出了我的看法」以寄希望於後人。
羅布桑卻丹的政治主張雖未能被採納,但他一生的追求充分表明他不失為當時 蒙古族的先覺者,他愛國愛民,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有如暗夜中的燭光,閃出動人的光輝,給人以希望,給人以啟迪。
『陸』 朝陽有什麼名人
羅布桑卻丹是中國近代蒙古族早期哲學家、傑出的反帝反封建進步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博學多聞的民俗學家、著名學者。
羅布桑卻丹1875年(光緒元年)出生於卓索圖盟喀喇沁左旗阿日山烏蘇(今凌源市萬元店熱水湯)一個貧苦的蒙古族農民家庭,蒙古名叫寶音陶格陶,漢名為白雲峰,字羅子珍。家中兄弟4人,他排行老三,又從小當喇嘛,鄉親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白三喇嘛」。1921年卒於沈陽。他幼年即聰慧好學,但因家境貧寒,斷斷續續地讀了幾年私塾就輟學了。為了生計,只好到乾隆年間修建的「江善寺下院」喇嘛廟里以看守湯泉為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促使他一邊勞動,一邊自學。也許就是那流淌了千百年的溫泉「神水」賦予了他超凡脫俗的靈性,因此他很快就掌握了蒙、滿、漢文,在家鄉一帶很有名氣,剛滿16歲就被喀喇沁左旗扎薩克任命為蘇木章京,步入政界。從此,羅布桑卻丹被無情地捲入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復雜的社會斗爭之中。1891年(光緒十七年),在他17歲歲時,他的家鄉遭受都會之亂,房屋家產全部被燒毀,母親又染病去世,次年父親也病故。
1894年(光緒二十年)春,羅布桑卻丹被旗扎薩克派往哲里木盟所屬各旗調查本旗人到外旗居住的男丁入冊之事,歷時3年,於光緒二十二年返回本旗。在此期間,他對蒙古地區社會狀況進行了認真考察,不僅開闊了視野,而且還目睹了蒙古地區封建社會制度所帶來的無法挽救的腐朽社會現象。他清醒地看到清朝政府在政治上對蒙古族格外提防,為防止蒙古族形成統一力量,實行「以旗為治」的分而治之的政策,還讓蒙古諾彥娶滿族的公主、格格為妻,「利用聯姻關系控制蒙古的大權」;經濟上,實行「借地養民」的政策,使蒙族人家產逐漸變少,「窮蒙古農民」;在文化教育及意識形態上,清政府明文規定「不準蒙學進入國學」,「不準蒙人參加用漢文進行的科舉考試」,使蒙古族人認為學知識無用,以便對其進行愚化教育。最典型的就是清政府為蒙古人敞開了喇嘛教的大門,鼓勵、誘使蒙古族人修寺廟、塑佛像、當喇嘛,使喇嘛教在意識形態上占據了絕對統治的地位,改變了「古時以當英雄為主的家庭教育」的性質和內容,家庭教育變成了喇嘛的教育,使人們的思想和習俗趨於輕現實世界而重虛幻世界。
這一切的一切,使羅布桑卻丹清醒地意識到,清統治者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宗教上的一系列政策,其罪惡目的就是要在精神和物質上削弱蒙古族實力,喇嘛教之所以在蒙古族地區盛行是清統治者力提倡的結果。因此他在《蒙古風俗鑒》中這樣描述:「蒙古人是如夢似的生著,如醉似的活著,人人都嚮往成佛,對於別的什麼讀書的好處等均不相信,而且也聽不進去,理解不了。觀察蒙古人,對拜佛祈禱有特別本事,而其他方面就沒什麼本事了。喇嘛的發生和發展,把蒙古人的聰明智慧推回到幾萬年前去了,把人們引導到靈魂離開肉體的道路上去了。蒙古人的十分之七,盼望自己成佛。」同時,蒙古官員們為得到清朝皇帝的青睞,在自己管的旗大建甘珠爾廟,為皇上舉辦祝其萬壽無疆的經會,各旗一個學一個也都建了寺廟。蒙古族統治者由於愚昧無知,目光短淺,為個人私利而置民族利益於不顧,對喇嘛教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時,每戶若生有幾個兒子,除一個留下來繼承家業,其他幾個都送到寺廟當喇嘛享福,在二百年中,形成了家家出喇嘛的習俗。如果娘家家境較好,就要為當喇嘛的人准備好一年全部生活用品,養活住廟的幾個喇嘛。由於這種開銷,出現了不少變窮的戶。而且蒙古人深信,用黃金塑造佛像功德無量,可消除今生罪過,於是,人們把錢都用在給佛像塑金身上。因此,造成了蒙古各旗蒙古族戶數大減,寺廟和佛像卻越來越多,經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日久天長,人們的思想和習俗轉化成懶惰和軟弱,只知一切皆空、人不永生之理,不知人口繁育和增加財富之道,明明活著卻老想死後的事。
羅布桑卻丹一針見血地指出:「抱著好心做錯事,滅亡蒙古族的乃是喇嘛們,蒙古人啊,喇嘛們啊,到這個地步豈不可憐!」他進一步指出:「滿洲官員的政策大致為:對於蒙古官員,必使其成為住在門傍的房主人和只會消化食物的器具,此外沒有其它用處。」他深刻揭露和抨擊了清統治階級利用喇嘛教對蒙古族人思想和靈魂進行腐蝕、麻醉的險惡用心,指出喇嘛教是清統治者進行統治、愚弄蒙古族人的思想工具和精神手段,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子,進而揭露了喇嘛教的反動性、欺騙性和腐朽性。他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興教育必有益於蒙古民族」,他深知,文化是提高民族素質、促進民族覺醒的先決條件,是民族興衰的決定因素,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自立於世界的根本,是一個民族的精髓和靈魂。他認為,「世上的人應當受到一種教育,長大後學會一種對於人類有益的本事去謀生,」試圖用教育拯救蒙古民族。於是,在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冬蒙古王公來北京,他為蒙古諾彥做翻譯時,向喀喇沁公汗如扎卜和蒙古諾彥表達了這個想法,未被採納。這一切使羅布桑卻丹試圖通過清政府振興蒙古族的希望破滅,在思想上他深深陷入苦悶彷徨之中,他只能對其民族「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羅布桑卻丹離家赴藏,途中因路費短缺而滯留北京,他決定先住在雍和宮學習經書,待掙錢後再去西藏。
從塞北蒙古來到北京,羅布桑卻丹的視野大為開闊,意識到這里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於是他打消了去西藏的念頭,在雍和宮拜僧為師。這期間,他虛心求教,在進一步提高蒙、漢、滿文水平的同時,努力學習藏文。經過4年的刻苦鑽研,取得了突出的成績。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冬季仲月,在理藩院應試中獲得了「四種語言固師」學位(喇嘛學位名稱,專門從事喇嘛經翻譯),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被清政府翰林院聘為北京滿蒙高等學堂的教師。
羅布桑卻丹在雍和宮期間,親眼目睹了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歷史事件,使他原有的僅僅要挽救蒙古族的思想受到很大沖擊。他認識到本民族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是一體的。他的思想升華到了反帝愛國的階段。因此,他以保衛祖國建築藝術瑰寶、文物古跡和人民生命財產為己任,毅然帶頭與幾位喇嘛一起與日本軍官高橋、川島、俄國軍官亞可夫進行交涉,為保衛京城寺廟和市民安全做出了貢獻。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冬至1904年(光緒三十年)在中國東北爆發了日俄戰爭,他又穿梭於交戰雙方,奔波於木故敦(今沈陽)、昌圖、八虎門等地;為維護民族利益,為保護蒙古寺廟和喇嘛們奔走呼號。帝國主義的侵華野心,在華的瘋狂角逐,深深地刺痛了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羅布桑卻丹。因而,他在《蒙古風俗鑒》中對沙俄吞噬我國領土,日俄的經濟掠奪等罪行給予了揭露和討伐,這又從反而更強化了他拯救民族必興教育的信念。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至1914年(光緒四十年)間,羅布桑卻丹兩次東渡日本,先後在東京外國語學院和京都板原寺佛學院任教。他學識淵博,教學成績卓著,在日本教育界、宗教界享有盛名。在日期間,他親眼看見到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民族振興的變化。為喚醒民族,振興祖國,改變蒙古族的落後經濟,他根據蒙古歷來的生活習俗,結合蒙古地區經濟實際情況,提出「用科學養牛、馬、羊」的建議,奉天(今沈陽)巡按史張其元和哲里木盟的頭領們都很贊成。因當時日本和中華民國議定,允許日本商人到內蒙東部各盟經商,漢族官員對他這個發展畜牧業的想法都不相信,懷疑是日本的陰謀,因此這一建議亦未被採納,他教育興國救民的熱望也同時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1914年他由日本回國,住在沈陽,經日本知名人士介紹,在南滿鐵路事務部門做蒙文翻譯工作,後定居大連。
羅布桑卻丹懷著救國救民振興民族的愛國願望多次上書,又都以失敗告終,均未被採納。他雖然學識淵博,思想深邃,精通五種語言文字,但他報國無門,於是發憤著書立說,從1915年至1918年,青燈黃卷,埋頭筆耕,嘔心瀝血,花費4年心血,寫出珍貴的蒙古族志書《蒙古風俗鑒》這部蒙文長篇巨著。
《蒙古風俗鑒》共10冊,60章,計約20餘萬字,是這個時期內容繁富的一部網路全書式的蒙文著作。其內容包羅極廣,從蒙古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物產以及風俗民情,到蒙古族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宗教、地理、歷史、醫葯、動植物、刑法、婚姻、風俗、習慣及其歷史局長等各個方面的情況,被譽為蒙古族的「網路全書」,是蒙古學研究的珍貴歷史文獻。《蒙古風俗鑒》以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論述了物質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時,無情地揭露了喇嘛教的欺騙性和危害性,提示了喇嘛教與封建剝削制度的關系,從而反映了他反對傳統的宗教信仰的無神論思想。此書表達了他作為一個蒙古族人,一個中國人憂國憂民,振興民族的全部主張,用他自己的話說,「依次列出了我的看法」以寄希望於後人。
羅布桑卻丹的政治主張雖未能被採納,但他一生的追求充分表明他不失為當時 蒙古族的先覺者,他愛國愛民,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有如暗夜中的燭光,閃出動人的光輝,給人以希望,給人以啟迪。
『柒』 遼寧朝陽市建平縣的歷史人物
陳鏡湖烈抄士
陳鏡湖是中共早期黨員,也是熱察綏地區黨組織的早期領導人之一,曾與李大釗在一起工作過。陳鏡湖於1901年出生於建平縣富山鄉哈巴沁南井村,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1月,以雙重黨員身份參加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後到愛國將領馮玉祥的部隊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1年10月,陳鏡湖當選為內蒙古特委書記。1933年初,熱河失守,陳鏡湖受我黨派遣,幫助馮玉祥組建察哈爾省抗日同盟軍。5月12日,陳鏡湖奉命到河北,途中遭遇反動民團的伏擊,不幸犧牲,年僅32歲。
陳鏡湖烈士紀念館位於建平縣博物館一樓大廳,展廳面積300多平方米。展廳里以介紹陳鏡湖生平經歷的圖片和資料為主,其中展出各類圖片100多幅。與紀念館同時落成的還有位於葉百壽鎮勿台溝村北山上的陳鏡湖烈士紀念碑和烈士墓。據建平縣博物館蓋恩存館長向記者介紹,在十六大期間,雖然紀念館因在建設中尚未對外開放,但已破例接待了大批參觀的各界群眾。
『捌』 朝陽的著名人物
著名人物人物生卒事跡國冬禮1997-歷史沙龍創辦人趙尚志1908-1942無產階級革命家專,東北抗日聯屬軍的創建人和領導人郭俊卿1930~1983戰斗英雄尹湛納希1837—1892蒙古族小說家李光弼708-764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安祿山703—757平盧軍節度使、安史之亂發起人史思明703—761安史之亂發起人
『玖』 遼寧英雄人物有哪些
1、張作霖
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漢族,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今遼寧省海城市)人。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歡別人叫他「張大帥」。
2、郭松齡
郭松齡(1883-1925),字茂宸,漢族,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漁樵村,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奉系著名愛國將領之一。
3、孫西林
孫西林 (1910-1946),原名孫錫麟,化名孫山、孫昌克,1910年生於遼寧省昌圖縣八面城戶山屯一個沒落地主家庭,少年時在八面城高小學就讀。1924年秋,孫西林考入奉天省立第一高級中學(省立一中)預科第八級讀書。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後,孫西林在學聯領導下,積極參加了示威活動,抗議帝國主義屠殺我愛國同胞的罪行。
4、鄭桂林
鄭桂林,原名鄭國興,字香庭。1889年12月生於吉林省雙陽縣。祖籍遼寧建昌縣楊樹灣子鄉鄭家溝屯。畢業於北平朝陽大學。28歲時參加奉軍,於東北講武堂學習後,任團作戰參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鄭棄職出關,組建義軍萬余眾,報號「鄭天狗」。
歷任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第四十八路司令、第五路軍總司令職。率部參加保衛凌南、遼西、長城等戰役。
5、李兆麟
李兆麟,男,漢族,遼寧省燈塔市鏵子鎮小榮官屯人。中共北滿省委主要領導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曾任中共滿洲省委軍委負責人,珠河反日游擊隊副隊長、哈東支隊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代理政治部主任、第三軍政治部主任、北滿抗日聯軍總政治部主任和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等職。
『拾』 遼寧朝陽抗日英雄都有誰呀
郭俊來卿
郭俊卿是全源國特等女戰斗英雄。1931年出生在遼寧省朝陽市凌源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45年,為了給被地主害死的父親報仇,她隱瞞自己的真實性別,又將自己的年齡報大兩歲,用假名郭富參軍。先後當過通信員、警衛員、班長、連隊文書和副指導員。在艱苦的戰爭歲月,她女扮男裝5年之久,和男同志一樣,沖鋒陷陣,鏖戰疆場,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出生入死,屢建奇功,被譽為「現代花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