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搜集諸城歷史上10個歷史名人簡介
1、公冶長
公冶長(前519—前470),又稱公冶氏,名萇,字子長、子芝。漢族,春秋時齊國人(一為魯國人),今山東諸城賈悅鎮近賢村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
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國君主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
2、樊崇
樊崇(?—公元27年),字細君,琅邪(今山東諸城)人,新莽末年著名農民起義領袖、赤眉軍首領。
樊崇英勇善戰,富有謀略,曾發動樊崇起義,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巨大貢獻。後任御史大夫,最終樊崇和赤眉軍首領逢安等再度起義,被劉秀所殺。
3、伏無忌
伏無忌九世祖儒,系濟南伏勝之後,武帝時人,因其客居東武教授,後世子孫遂居於此。無忌五世祖湛,曾輔佐光武成就帝業,被功封為不其侯,食邑3600戶。
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去世,光武帝賜葬,其聲勢甚隆。父晨,母為高平公主,女為順帝貴人,孫完尚陽安公主,伏完有一女伏壽為獻帝皇後,世代皇親國戚,顯赫一時。至三國時,伏壽被曹操所殺,宗族受到牽連,後世因而衰敗。
伏無忌博學多識,繼承家學,傳習儒業。漢順帝時,為侍中屯騎校尉。公元136年(永和元年),受詔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
元嘉年間(151—152年),又受詔與黃景、崔寔等人一起撰《漢記》。此時,他自采史料,冊著事要,編成《伏侯注》(又名《伏侯古今注》)一書。《伏侯注》記事上自黃帝,下迄漢質帝,今有輯本1卷傳世。
4、趙明誠
趙明誠(1081年-1129年),字德甫(或德父),山東諸城龍都街道蘭家村人,南宋初年官員、學者,左僕射趙挺之第三子,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青少年時期隨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後入太學。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與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女兒李清照結婚。崇寧二年(1103年),趙明誠開始為官,但其仕途並不平坦,生活也受到當時朝內黨爭的沖擊。
大觀元年(1107年),趙挺之去世,趙明誠遭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家屬受株連,趙明誠夫婦從此屏居青州鄉里13年。
宣和年間,趙明誠先後出任萊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任知江寧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官湖州,未赴,病逝於建康。
5、張擇端
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居住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
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畫細致,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
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攻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尚存爭議)等,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6、陳燁
諸城人,字光宇。嘉靖四十年(1562)舉進士。
為諸生,有志行。嘉靖三十一年(1553),赴鄉試,知縣楊繼盛張宴餞送於稠眾中,深器之。四十一年(1562),舉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榷浙江南新關商稅,力除夙弊。
歷屯田司,進員外郎中,奉使督修永陵,以勞績著,翟正定府知府。被劾,將同州知州,遷南刑部郎中,出為延安知府,陝西巡撫曹疏薦之,稱為三邊不群之才,諸郡循良之最,升延寧兵備副使。
悉力飭政,捕妖僧法曉、巨盜劉江等,皆置之法,數百里倚為長城,璽書褒嘉。年七十,致仕去。
7、李澄中
李澄中(1629.8.7—1700.6.22)字渭清,號雷田,又號漁村、怡堂,晚號「秋水老人」、「艮齋老人」。山東諸城箭口鎮辛莊子村人,後遷居縣城超然台下。
諸城無忌李氏十世祖。康熙版《東武李氏族譜》主修人。生於明思宗崇禎二年,卒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年七十二歲。清初著名文人、史學家、詩人、藏書家。一生著作頗豐。其詩、賦墨跡部分珍藏於諸城市博物館。
8、丁耀亢
丁耀亢,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卒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享年七十一歲。 字西生,號野鶴,自稱紫陽道人,後又稱木雞道人,山東諸城人。明末清初小說家。
丁耀亢出身於一官僚家庭,祖父純,父惟寧都中過進士,父官至湖廣勛襄兵備按察副使,弟兄六人中也有數人科舉獲名。
代聰穎過人,頗有智謀。但他在科場屢試不第,後得進充任教習,鬱郁不得志。
明末清初,國事腐敗,弊政多端,階段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清入關前後的戰火燃及山東,丁耀亢飽嘗了戰亂之苦。
丁耀亢懷才不遇,倜儻不羈,把這些情感志趣流於筆端,撰寫了一系列較有影響的作品,成為一頗具個性的文化人。
9、竇光鼐
竇光鼐(1720~1795)清代官員、學者。字元調(一說符調),號東皋,山東省諸城市舜王街道西郭家埠村人。乾隆七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左都御史、上書房總師傅。
歷督學政,所得士位至公卿者眾。竇氏立朝五十年,風節挺勁,無所阿附,清高宗深器重之。詩文宗韓杜,制義則自成一家,著有《省吾齋詩文集》。
10、王盡美
王盡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出生在山東省莒縣大北杏村(今屬諸城市),是山東黨組織早期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1918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期間積極投身五四愛國運動,被推舉為山東學生聯合會負責人之一。
1920年3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後,他被發展為外埠會員。同年11月,他與鄧恩銘等發起成立勵新學會,創辦《勵新》半月刊,任主編。
1922年1月,他和鄧恩銘、高君宇等人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6月,為適應工人運動發展需要,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分部建立,王盡美任主任。7月,他赴上海出席黨的二大。
1923年1月,他領導建立京奉鐵路總工會及山海關分會,任總工會秘書。同年2月,被反動軍警逮捕,後被工人營救獲釋。繼續主持山東黨的全面工作。
黨的三大後,王盡美根據黨的決議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並於1924年1月出席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2月,去北京參加李大釗組織的國民會議運動講演大會。
1925年春節前夕,因疲勞過度吐血暈倒,進院治療。時值工人運動蓬勃發展之際,他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島投入戰斗。
他與鄧恩銘等一起組織領導膠濟鐵路全線、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並成立了膠濟鐵路總工會。4月,他去青島與鄧恩銘等一起領導青島日商紗廠工人同盟大罷工,迫使日本資本家簽訂了9項復工條件。
同年6月,因肺病復發,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回到家鄉養病,後到青島治療。病重期間,他請青島黨組織負責人筆錄了他的遺囑:「全體同志要好好工作,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斗到底。」8月19日,王盡美在青島逝世,終年27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城
B. 5個諸城歷史名人的事跡各100字
舜,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後古帝王,古帝王部落聯盟首領,是禪讓制的代
表,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當時,國號為「虞」,故稱「虞舜」。虞舜待繼母以
孝,待弟以仁,儒家視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範。
公冶長(生卒於春秋時),名長,字子長(又名芝,又字子之)。諸城市馬庄鄉近賢村(原
名公冶場)人。
公冶長墓座落在馬庄鄉錫山子東南林,墓前的祠,歷代曾奉祀不衰,祠內古木參天,碑
渴林立,今已全部毀沒,只有墳墓尚在。
樊崇(?-27年),字細君,琅琊(今諸城人。)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
公元25年,樊崇將赤眉軍與王匡領導的湖北綠林軍聯合,親自指揮大軍打進長安,立西
漢宗室牛童劉盆子為皇帝,自任御史大夫。公元27年在赤眉軍進擊關中時,被劉秀伏擊於宜
陽(今河南宜陽縣),義軍慘遭失敗,樊崇壯烈犧牲。
伏無忌(生卒年不祥),琅琊東武(今諸城)人。
伏氏為諸城巨族,世傳儒學,曾顯達於兩漢,被稱為「伏氏學」
伏無忌博學多識,繼承家學,傳習儒業。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與議郎黃景校定《
中書五經》、《諸子百家》;元嘉年間(公元151-152年),無忌又受詔與黃景共撰《漢紀
》。此時,無忌利用校書的便利,廣為採集史料,又加以刪削,編成《伏侯注》一書。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祖籍漢琅琊郡諸縣(今山東諸城)葛陂。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文學上著述也頗多。主要有表、治、秦、
疏、策、書、教、贊、銘、兵法、軍令等共178篇。他的文章風格多是開門見山、直抒已見
、暢曉暢達、言簡意深,具有情意真摯、純朴清新的特點。其中最著名的有《出師表》、《
誡子書》、《與群下教》等。
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諸城城關鎮蘭家村人。
趙明誠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金石學家,著有《金石錄》。21歲那年,趙明誠與宋朝著名
女詞人李清照喜結伉儷。李清照生於北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山東濟南人,自號
「易安居士」。
張擇端(1085-1145),字正道,又字文友,諸城箭口人。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
《清明上河圖》和《金明池爭標圖》是他僅存的兩幅繪畫作品。其中《清明上河圖》是
關於他的最早、最詳細也是唯一的記載。清代乾隆中修縣志,曾查訪他的居里,亦未有所獲
。《清明上河圖》和《金明池爭標圖》這兩幅畫,是中國古代難得的藝術珍品,被歷代譽為
「神品」,是我國繪畫史上的傑作。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號漁村,諸城市箭口鎮西辛莊子村人,後遷居縣城超然台
下。清初著名文人。李澄中學問淵博,詩沖和,宗盛唐,詞多比興,稚而能切。
張衍(1634-1710),字溯西,一字蓬海,鄉謚恭惠先生。諸城放鶴村(今枳溝鎮普慶村)
人。清初著名遺民。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諸城逄戈庄(今屬高密縣)人。
劉墉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辯,文章書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書法最佳,擅長
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學顏真卿、蘇軾等名家書帖,後自成一家。與當時的翁方綱、鐵保
、成親王統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而劉墉為最。劉墉的傳說頗多,大都是歌頌他精明強干,
足智多謀。
竇光鼐(1720-1795),字元調,號東皋,諸城市箭口鄉郭家埠人。
竇光鼐博學多才,精通經史,詩賦尤佳,素有「才子」之稱。他與紀昀、朱圭、翁方綱
主持文運30年,極有造詣。
竇光鼐著有《省吾齋詩稿》、《省吾齋文集》等傳世。
王心源(1842-1919),名祚禎,以字行,諸城城裡人。
王心源自幼受家庭的熏陶,有著良好的藝術素養。他嗜書畫,好金石,精於古琴和琵琶
,為邑中名士。他琴藝高超,與諸城另一古琴家王冷泉在山東並稱「諸城二王」。
王翔千(1888-1956),名鳴球,以字行。諸城市相州鎮相州七村人。
王翔千,1950年當選為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和省土改委員會委員。1956年5月29日
病逝。
王統照(1897-1957),字劍三,諸城相州鎮相州村人,曾化名為王恂如,筆名有劍先、鑒
發、容廬、盧生、恂子、鴻蒙、TC等。
王統照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涌現出來的著名作家,工詩善文,一生筆耕不已,出版著述
、翻譯作品近百種。他是一位為新文學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戰士。
王盡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又名燼美、燼梅,字灼齋,諸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人
。
王盡美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是山東省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右國共產黨
的創建和早期革命活動中,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陶鈍,姓徐,名寶梯,字步雲,生於1901年10月29日,諸城市昌城鎮徐家河岔村人。
退居二線後,陶鈍撰寫了50萬字的回憶錄,題為《一個知識分子的自述》,山東人民出
版社1987年出版。
孟超(1902-1976),原名憲啟,字勵吾,又名公韜,諸城城裡人。
孟超能詩善文,是一位左翼文藝運動培養起來的著名作家。出版作品有詩集《侯》,雜
文集《長夜集》、《未偃草》,長篇小說《潭子灣的故事》,戲劇《李慧娘》等。
臧克家生於1905年10月8日,諸城呂標鄉臧家莊人。
臧克家是中國當代著名詩人、作家。1933年他的處女作詩集《烙印》問世。半個多世紀
以來,一直不辭勞苦,辛勤耕耘。不但寫新詩,也寫舊體詩,還擅長散文,也嘗試著寫過小
說,詩論和文藝隨筆。50多年來,臧克家結集出版的新詩、舊體詩、散文、小說、詩論等著
作近60部。對我國新詩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國內外文壇負有盛名。
崔嵬(1912-1979),原名景文,諸城市昌城鎮王家巴山村人。
崔嵬在生命的最後旅程中,崔嵬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拍完了《平原作戰》、《風雨歷程》
等幾部影片。
崔嵬曾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還曾出訪過蘇聯、日本、緬甸等
,為中外交流作出了貢獻。
諸葛亮的小故事
吃 瓜 留 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C. 求山東諸城歷史名人,文革也算
歷史名人虞舜(約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姓姚,名重華。
據《史記》記載,堯讓位於舜,踐帝位39年。
舜,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後古帝王,古帝王部落聯盟首領,是禪讓制的代表,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當時,國號為「虞」,故稱「虞舜」。虞舜待繼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視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範。
公冶長(生卒於春秋時),名長,字子長(又名芝,又字子之)。
諸城市馬庄鄉近賢村(原名公冶場)人。為孔子的女婿、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名列二十。博通書禮,德才兼備,終生治學不仕祿。相傳通鳥語,並因此無辜獲罪。孔子曰:「(公冶長)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並且「以其女妻之」。
公冶長墓坐落在馬庄鄉錫山子東南林,長墓上封土為圓錐形,高3米,底徑10米。墓上原建有公冶長祠,明弘治六年(1493年)始移建於墓前。墓前的祠,歷代曾奉祀不衰,祠內古木參天,碑渴林立,清代《諸城縣志》載有公冶長墓與祠的平面圖,並有自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以來三次修繕的情況。今祠已毀,墓尚存。
--------------------------------------------------------------------------------
樊崇(?-27年),字細君,琅琊(今諸城人。)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
公元25年,樊崇將赤眉軍與王匡領導的湖北綠林軍聯合,親自指揮大軍打進長安,立西漢宗室牛童劉盆子為皇帝,自任御史大夫。公元27年在赤眉軍進擊關中時,被劉秀伏擊於宜陽(今河南宜陽縣),義軍慘遭失敗,樊崇壯烈犧牲。
--------------------------------------------------------------------------------
伏無忌(生卒年不祥),琅琊東武(今諸城)人。
伏氏為諸城巨族,世傳儒學,曾顯達於兩漢,被稱為「伏氏學」
伏無忌博學多識,繼承家學,傳習儒業。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元嘉年間(公元151-152年),無忌又受詔與黃景共撰《漢紀》。此時,無忌利用校書的便利,廣為採集史料,又加以刪削,編成《伏侯注》一書。
--------------------------------------------------------------------------------
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諸城城關鎮蘭家村人。
趙明誠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金石學家,著有《金石錄》。21歲那年,趙明誠與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喜結伉儷。
李清照生於北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山東濟南人,自號「易安居士」。
--------------------------------------------------------------------------------
張擇端(1085-1145),字正道,又字文友,諸城岔道口人。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
《清明上河圖》和《金明池爭標圖》是他僅存的兩幅繪畫作品。其中《清明上河圖》是關於他的最早、最詳細也是唯一的記載。清代乾隆中修縣志,曾查訪他的居里,亦未有所獲。《清明上河圖》和《金明池爭標圖》這兩幅畫,是中國古代難得的藝術珍品,被歷代譽為「神品」,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傑作。
--------------------------------------------------------------------------------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號漁村,諸城市箭口鎮西辛莊子村人,後遷居縣城超然台下。清初著名文人。李澄中學問淵博,詩沖和,宗盛唐,詞多比興,稚而能切。
--------------------------------------------------------------------------------
張衍(1634-1710),字溯西,一字蓬海,鄉謚恭惠先生。諸城放鶴村(今枳溝鎮普慶村)人。清初著名遺民。
--------------------------------------------------------------------------------
劉統勛(1698-1773) 字爾鈍,號延清,諸城縣逄戈庄(今屬山東高密),官至清內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宰相劉羅鍋--劉墉之父。
劉統勛一生為官,堪稱清正廉潔,秉公無私,在貪黷好貨,漁色無厭的官場之中可謂清風獨標。他為官數十年,做的幾乎都是京官,累主會試及順天鄉試,門下賓友從無一人夤緣得利,經他之手所取之士,雖已列仕版,卻多不識面,「計利應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劉統勛「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
1773年任《四庫全書》總裁。
--------------------------------------------------------------------------------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諸城縣逄戈庄(今屬山東高密),大學士劉統勛之子,家喻戶曉的「宰相劉羅鍋」。
劉墉出身於山東諸城劉氏家族,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為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親劉統勛更是一代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說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復剛勁,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劉墉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辯,文章書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書法最佳,擅長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學顏真卿、蘇軾等名家書帖,後自成一家。與當時的翁方綱、鐵保、成親王統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而劉墉為最。劉墉的傳說頗多,大都是歌頌他精明強干,足智多謀。
--------------------------------------------------------------------------------
竇光鼐(1720---1795),字元調,號東皋,諸城市箭口鄉郭家埠人。
竇光鼐博學多才,精通經史,詩賦尤佳,素有「才子」之稱。他與紀昀、朱圭、翁方綱主持文運30年,極有造詣。
竇光鼐著有《省吾齋詩稿》、《省吾齋文集》等傳世。
D. 諸城歷代名人故事
諸城悠久的歷史,造就了燦爛的文化,養育了世代眾多彪炳史冊的名人。其中,有滿腹韜略的政治家,有展一代雄風的軍事家,有成就卓著的文學藝術家,更有為遠大理想報效祖國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他們猶如璀璨的群星,不僅在諸城,而且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閃爍著奪目的光華。
虞舜(約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
姓姚,名重華。
據《史記》記載,堯讓位於舜,踐帝位39年。
舜,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後古帝王,古帝王部落聯盟首領,是禪讓制的代表,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當時,國號為「虞」,故稱「虞舜」。虞舜待繼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視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範。
公冶長(生卒於春秋時)
名長,字子長(又名芝,又字子之)。諸城市馬庄鄉近賢村(原名公冶場)人。
公冶長墓座落在馬庄鄉錫山子東南林,墓前的祠,歷代曾奉祀不衰,祠內古木參天,碑渴林立,今已全部毀沒,只有墳墓尚在。
樊崇(?-27年)
字細君,琅琊(今諸城人。)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
公元25年,樊崇將赤眉軍與王匡領導的湖北綠林軍聯合,親自指揮大軍打進長安,立西漢宗室牛童劉盆子為皇帝,自任御史大夫。公元27年在赤眉軍進擊關中時,被劉秀伏擊於宜陽(今河南宜陽縣),義軍慘遭失敗,樊崇壯烈犧牲。
伏無忌(生卒年不祥)
琅琊東武(今諸城)人。
伏氏為諸城巨族,世傳儒學,曾顯達於兩漢,被稱為「伏氏學」
伏無忌博學多識,繼承家學,傳習儒業。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元嘉年間(公元151-152年),無忌又受詔與黃景共撰《漢紀》。此時,無忌利用校書的便利,廣為採集史料,又加以刪削,編成《伏侯注》一書。
諸葛亮(181-234)
字孔明,祖籍漢琅琊郡諸縣(今山東諸城)葛陂。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文學上著述也頗多。主要有表、治、秦、疏、策、書、教、贊、銘、兵法、軍令等共178篇。他的文章風格多是開門見山、直抒已見、暢曉暢達、言簡意深,具有情意真摯、純朴清新的特點。其中最著名的有《出師表》、《誡子書》、《與群下教》等。
趙明誠(1081-1129)
字德甫,諸城城關鎮蘭家村人。
趙明誠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金石學家,著有《金石錄》。21歲那年,趙明誠與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喜結伉儷。李清照生於北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山東濟南人,自號「易安居士」。
張擇端(1085-1145)
字正道,又字文友,諸城箭口人。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
《清明上河圖》和《金明池爭標圖》是他僅存的兩幅繪畫作品。其中《清明上河圖》是關於他的最早、最詳細也是唯一的記載。清代乾隆中修縣志,曾查訪他的居里,亦未有所獲。《清明上河圖》和《金明池爭標圖》這兩幅畫,是中國古代難得的藝術珍品,被歷代譽為「神品」,是我國繪畫史上的傑作。
李澄中(1629-1700)
字渭清,號漁村,諸城市箭口鎮西辛莊子村人,後遷居縣城超然台下。清初著名文人。李澄中學問淵博,詩沖和,宗盛唐,詞多比興,稚而能切。
張衍(1634-1710)
字溯西,一字蓬海,鄉謚恭惠先生。諸城放鶴村(今枳溝鎮普慶村)人。清初著名遺民。
劉墉(1719-1804)
字崇如,號石庵,諸城逄戈庄(今屬高密縣)人。
劉墉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辯,文章書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書法最佳,擅長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學顏真卿、蘇軾等名家書帖,後自成一家。與當時的翁方綱、鐵保、成親王統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而劉墉為最。劉墉的傳說頗多,大都是歌頌他精明強干,足智多謀。
竇光鼐(1720-1795)
字元調,號東皋,諸城市箭口鄉郭家埠人。
竇光鼐博學多才,精通經史,詩賦尤佳,素有「才子」之稱。他與紀昀、朱圭、翁方綱主持文運30年,極有造詣。
竇光鼐著有《省吾齋詩稿》、《省吾齋文集》等傳世。
王心源(1842-1919)
名祚禎,以字行,諸城城裡人。
王心源自幼受家庭的熏陶,有著良好的藝術素養。他嗜書畫,好金石,精於古琴和琵琶,為邑中名士。他琴藝高超,與諸城另一古琴家王冷泉在山東並稱「諸城二王」。
王翔千(1888-1956)
名鳴球,以字行。諸城市相州鎮相州七村人。
王翔千,1950年當選為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和省土改委員會委員。1956年5月29日病逝。
王統照(1897-1957)
字劍三,諸城相州鎮相州村人,曾化名為王恂如,筆名有劍先、鑒發、容廬、盧生、恂子、鴻蒙、TC等。
王統照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涌現出來的著名作家,工詩善文,一生筆耕不已,出版著述、翻譯作品近百種。他是一位為新文學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戰士。
王盡美(1898-1925)
原名王瑞俊,又名燼美、燼梅,字灼齋,諸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人。
王盡美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是山東省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右國共產黨的創建和早期革命活動中,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陶鈍
姓徐,名寶梯,字步雲,生於1901年10月29日,諸城市昌城鎮徐家河岔村人。
退居二線後,陶鈍撰寫了50萬字的回憶錄,題為《一個知識分子的自述》,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孟超(1902-1976)
原名憲啟,字勵吾,又名公韜,諸城城裡人。
孟超能詩善文,是一位左翼文藝運動培養起來的著名作家。出版作品有詩集《侯》,雜文集《長夜集》、《未偃草》,長篇小說《潭子灣的故事》,戲劇《李慧娘》等。
臧克家
生於1905年10月8日,諸城呂標鄉臧家莊人。
臧克家是中國當代著名詩人、作家。1933年他的處女作詩集《烙印》問世。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不辭勞苦,辛勤耕耘。不但寫新詩,也寫舊體詩,還擅長散文,也嘗試著寫過小說,詩論和文藝隨筆。50多年來,臧克家結集出版的新詩、舊體詩、散文、小說、詩論等著作近60部。對我國新詩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國內外文壇負有盛名。
崔嵬(1912-1979)
原名景文,諸城市昌城鎮王家巴山村人。
崔嵬在生命的最後旅程中,崔嵬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拍完了《平原作戰》、《風雨歷程》等幾部影片。
崔嵬曾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還曾出訪過蘇聯、日本、緬甸等,為中外交流作出了貢獻。
王希堅(1918-1995)
又名王熹堅,諸城市相州鎮相州七村人。
王希堅從事文學創作50餘年,為文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地覆天翻記》、《迎春曲》,中篇小說《變工組》,短篇小說集《東老石人社》、《前沿陣地》,詩集《民歌百首》、《黑板報上寫詩歌》、《自由詩》、《遠方集》,鼓詞《老會長》等。1976年後發表中篇小說《雨過天晴》,短篇小說《李有才之死》、《牛棚詩人》等。曾主編過《群眾文化》、《山東群眾》、《山東文學》、《歷山詩刊》等文學刊物。
王願堅(1929-1991)
諸城市相州鎮相州村人。
王願堅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閑閑的紅星》等。近幾年的新作有《足跡》、《標准》、《草》、《歌》等短篇小說,其中《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王願堅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
E. 山東諸城市歷史名人有哪些
虞舜(約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姓姚,名重華。
公冶長(生卒於春秋時),名長,字子長(又名芝,又字子之)。諸城市馬庄鄉近賢村(原名公冶場)人。
樊崇(?-27年),字細君,琅琊(今諸城人。)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
伏無忌(生卒年不祥),琅琊東武(今諸城)人。伏氏為諸城巨族,世傳儒學,曾顯達於兩漢,被稱為「伏氏學」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祖籍漢琅琊郡諸縣(今山東諸城)葛陂。
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諸城城關鎮蘭家村人。
張擇端(1085-1145)字正道,又字文友,諸城箭口人。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號漁村,諸城市箭口鎮西辛莊子村人,後遷居縣城超然台下。清初著名文人。
張衍(1634-1710)字溯西,一字蓬海,鄉謚恭惠先生。諸城放鶴村(今枳溝鎮普慶村)人。清初著名遺民。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諸城逄戈庄(今屬高密縣)人。
竇光鼐(1720-1795)字元調,號東皋,諸城市箭口鄉郭家埠人。
王心源(1842-1919)名祚禎,以字行,諸城城裡人。
王翔千(1888-1956)名鳴球,以字行。諸城市相州鎮相州七村人。
王統照(1897-1957)字劍三,諸城相州鎮相州村人,曾化名為王恂如,筆名有劍先、鑒發、容廬、盧生、恂子、鴻蒙、TC等。
王盡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又名燼美、燼梅,字灼齋,諸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人。
陶鈍,姓徐,名寶梯,字步雲,生於1901年10月29日,諸城市昌城鎮徐家河岔村人。
孟超(1902-1976)原名憲啟,字勵吾,又名公韜,諸城城裡人。
臧克家生於1905年10月8日,諸城呂標鄉臧家莊人。中國當代著名詩人、作家。
王希堅(1918-1995)又名王熹堅,諸城市相州鎮相州七村人。
王願堅(1929-1991)諸城市相州鎮相州村人。
F. 寒亭有哪些名人
歷史名人
寒浞
又名韓浞,傳說中的夏代東夷族首領,原生活在寒(今山東濰坊市駐地東北),後被其君伯明趕走,又投奔後羿,後羿用他作為助手。後羿在推翻夏代國君帝相後奪取了王位。因後羿在位時不理朝政,寒浞乘機奪得了政權,定都於寒亭,稱寒國。寒浞父子在位60多年。甲辰時,又被帝相之子少康糾合同姓部落討伐,寒浞之子寒澆被殺,從此寒國滅亡。
孔融
(153-208),漢末文學家,字文舉,曾任魯國北海相,當時稱做孔北海,又曾任過少府,大中大夫之 孔融讓梨
職。孔融少聰明,家喻戶曉的"融四歲,能讓梨"就是他小時候的故事,孔融是東漢末年的一代名儒,繼蔡*為文章宗師。孔融亦擅詩歌,被譽為建安七子之首,魏文帝曹丕曾懸賞徵募他的文章。曹操遷獻帝都於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臣。在許昌,孔融不滿曹操的雄詐,屢次觸犯,被曹操進奏免官。不久,孔融復拜大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被枉狀構罪而害死。孔融的詩,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其《臨終詩》雲:"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詩中孤憤之情溢於言表。孔融 原有集,已散失,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徐幹
(170-217),字偉長,東漢末北海郡(今壽光境)人,哲學家,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自幼勤奮好學,15歲前就能"誦文數十萬言"。由於他"發憤忘食下帷專思,以夜繼日"。在20歲前便能"五經悉載於口,博覽傳記,言則成章,操翰成文".徐幹所處的時代,正值漢靈帝末年,宦官專權,朝政腐敗。徐幹輕功忽祿,專治於學,曹操曾兩次要他為官,皆稱疾不就。曹丕論徐幹:「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慾,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徐幹擅長辭賦,能詩,其五言詩,絕妙當時。曹丕極為贊賞,曾說:「干時有逸氣,干之《玄猿》、《漏*》、《圓扇》,雖張(衡)、蔡不過也。」現存傳世之作《中論》,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學思想及文章風貌。其中一些見解,在當時很有進步意義。如主觀努力的重要性、謙虛能使人受益得到道理、博採眾識的道理、讀書人要有匡時濟世的抱負等,無不具有哲學道理和進步意義。徐乾的著作除《中論》外,皆已散失,後人輯的《徐偉長集》也已罕見。舊《壽光縣志》載有他的詩八首,《齊都賦》一篇(殘)。徐幹於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的額一場大瘟疫中病逝,年僅47歲。現朱里鎮會泉庄東南有徐幹墓。
鄭板橋
(1693-1765),清著名書畫家和詩人。名 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化興人。自稱「康熙秀 鄭板橋
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在山東度過了12年的仕宦生涯。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由范縣調濰縣,做了七年濰縣知縣。居官期間,同情群眾,關心他們的疾苦。初調濰縣時,濰縣正鬧飢荒,百姓缺衣少食,不少人逃荒關外,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人相食的慘象。面對這種情況,他採取了開倉救濟,以工代賑,責富戶平糶積粟,捐廉代輸等措施,救活了無數飢民。他以大量的詩書畫寄託多民眾的同情。他的畫竹詩「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是他的明志詩。他的《逃荒行》詩:「十日賣一二,五日賣一婦,來日剩一身,茫茫即長路。」深刻反映了災民的悲慘生活。他對當時濰縣貧富懸殊的現象十分不平,在一首《濰縣竹枝詞》里作了深刻揭露:「東家貧兒西家僕,西家歌舞東家哭,骨肉分離只一牆,聽他打罵由他辱。」當時濰縣有些缺地少食的窮人,借挑簍賣鹽糊口,但鹽業為專辦事業,他們往往半路上被拿獲,嚴刑拷打之後再送符懲辦。鄭板橋在一首詩里作了揭露:「繞郭良田萬頃賒,大都歸並豪富家,可憐北海窮荒地,半簍鹽挑被人拿」。他的餓感慨與不平,不僅流露在詠嘆里,而且在審理案件時,也常常暗中回護窮苦的農民,成為佳話,至今仍在本地流傳。鄭板橋喜歡畫竹,畫石,竹有高節,蘭有秀氣,石有骨氣。他的竹畫題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遠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正是他傲視風雨,不屈不撓性格的寫照。鄭板橋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在「揚州八怪」中是造詣極深的一個。他在濰縣7年,留下了許多佳作,有家書、詩文、書法、畫幅、題詞、碑銘、自敘等多種。公元1753年(乾隆十八年)他61歲時,終因助民勝訟和為災民請賑而觸犯上司,告病回揚州。在揚州,仍以賣書畫為生,慘淡地度過了暮年。
宋步雲
( 1910-1992 ),濰坊市寒亭區泊子鄉高庄村人。是當代傑出的藝術大師,以其精湛的國畫、水彩畫、油畫馳名中外畫壇宋步雲早年就讀於「北平京華美術學院」、「國立杭州藝專」。1934年東渡扶桑,在「東京日本大學」藝術系專攻油畫。 1937 年學成歸國,在重慶參加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木刻協會」,任常務理事。1940 年在「重慶國立藝專」任講師。在渝期間,舉辦六次水彩畫展覽。 1946 年應徐悲鴻之聘,偕吳作人等籌建「國立北平藝專」,任副教授。其間與徐悲鴻、齊白石、吳作人等聯合發起成立「北平美術作家協會」,任常務理事。後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宋步雲治藝以誠,藝貫中西,富於創新精神。他將強烈的時代氣息諸如畫幅,同時把豐富的色彩表現引入傳統繪畫,為人們展示了新的審美領域。他以獨創的藝術語言,豐富、充實、發展了傳統繪畫,成就卓著。宋步雲先生以老健筆法所作蟠桃,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對生活的深入理解和對繪畫語言的獨特把握。他的作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曾多次參加展覽並為許多紀念館收藏。1992 年春,病逝於北京。
G. 臨朐縣名人
1、馬愉,(1395-1447),臨朐縣朱位村人,明宣德二年中進士第一,是明朝江北的第一位狀元。初授翰林修撰。宣德九年秋,朝廷選拔史官和庶吉士37人進學文淵閣,以馬愉為首。正統元年充經筵講官,遷侍讀學士,參與《宣宗實錄》的撰修,升侍講學士。正統五年入內閣,參與機務,再升禮部右侍郎。正統十二年病故,贈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謚襄敏,欽賜御葬。明朝贈官兼職自馬愉始。馬愉官居要職,但門無私謁,不媚權貴,廉潔自守。他一生不圖厚積,樂善好施。著有《澹軒集》8卷,收入《四庫全書》。
2、馮惟敏,(1511-1578),他鄉試中舉後,屢試不第。嘉靖四十一年,入京謁選,授淶水知縣。任內體恤民情,不附權貴。嘉靖四十四年,被謫為鎮江府學教授。隆慶三年春,調任保定通判,編修府志時因搜集受迫害而死的前兵部員外郎楊繼盛遺文,條陳保定利害十六事,得罪當道。隆慶六年春,馮惟敏棄官回臨朐,於海浮山下老龍灣畔建「即江南」亭,致力創作,頤養以終。其著作有《海浮山堂詞稿》、《石門集》、主纂嘉靖《臨朐縣志》、萬曆《保定通志》等。
3、馮裕(1479-1545),明正德三年考取進士,累遷貴州按察司副使。致仕歸家後,與摯友8人結海岱詩社,詩作合輯為《海岱會集》。馮裕存詩128首,後曾輯為《方伯集》。螞裕詩風,開馮氏文學之先河,後世沿襲師承,佳作頗多。
4、馮惟訥(1513-1572),明嘉靖戊戌進士,位到光祿正卿。其著作主要有《青州府志》8卷,《光祿集》10卷。他長於文學研究和古籍整理,在馮氏文學府庫中另樹一幟。他輯錄的《古詩紀》156卷和《風雅廣逸》8卷存世,並被收入《四庫全書》。另外,還有《楚辭旁註》、《杜詩刪注》、《文獻通考纂要》等著作,可惜多佚失。
5、馮琦(1558-1604),明萬曆五年進士。歷任編修、侍講,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職。後卒於官,贈太子少保,謚文敏。其著作有《宗伯集》81卷。
6、馮溥(1608-1691),清順治三年進士,初授編修,後擢禮部侍郎。康熙年間為刑部尚書,拜文華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傅,卒謚文毅。著作有《佳山堂集》。馮溥於康熙六年和十八年兩次任會試考官,在清初文壇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7、傅國(1576-1644),臨朐縣七賢鎮貓林溝村人。明萬曆四十一年中進士,授河南通許知縣。傅國為官廉明,治理有方,升為戶部侍郎。時遼東戰亂,明軍在遼陽戰敗,傅國削官歸里。居雲黃山下,建「凝遠樓」,著有《雲黃集》、《四書中注》、《咸平陽秋》、《春秋史駁》、《紫蒙秘錄》、《昌國舟余舟皇》等十餘種。其所著《昌國舟余舟皇》為臨朐第一部私修縣志。
8、馬益著,臨朐縣七賢鎮胡梅澗村人,他出身於農民家庭,少時即博學多聞,卻屢試不第,只於清乾隆二十二年得歲貢,馬益著耕讀一生,終身布衣,年逾八旬尚勤奮著作。除著有《庄農日用雜字》外,還有《四書聲韻編》、《無牙詩解》、《詩韻撮要》、《水災傳》、《佐酒諧談》等十幾部。
H. 一篇關於諸城歷史名人的調查報告,500子就好
諸城歷史悠久,諸城市古稱密州,據考證,中國上 古名君虞舜就出生在我市的諸馮村,諸城自此得名。西漢初年置縣,始稱東武,隋代改稱諸城,宋、金、元屬密州。明、清稱諸城。建國後設諸城縣,1987年撤縣建市。
諸城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地理位置優越。東鄰海濱名城青島市,南毗新興港口日照市,北靠風箏都--濰坊。諸城交通便利,一條高速公路和一條鐵路、兩條國道貫穿全境,2004年已基本實現村村通柏油馬路。
世界最大的鴨嘴龍化石——「巨型山東龍」,出土於此。諸城又稱「龍城」,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恐龍之鄉」。與高密市(鳳城)是姊妹城市。總面積2193平方公里,人口110多萬。
諸城歷史悠久,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人傑地靈,名士輩出,養育了世代眾多彪炳史冊的名人,出過8位宰相。其中,有滿腹韜略的政治家,有展一代雄風的軍事家,有成就卓著的文學藝術家,更有為遠大理想報效祖國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他們猶如璀璨的群星,不僅在諸城,而且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閃爍著奪目的光華。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做密州太守時,留有200多首詩詞歌賦,著名詞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他做密州太守進寫下的。詞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為千古名句。
虞舜(約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姓姚,名重華。據《史記》記載,堯讓位於舜,踐帝位39年(前2255年—前2207年),卒於110歲。舜,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後古帝王,古帝王部落聯盟首領,是禪讓制的代表,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當時,國號為「虞」,故稱「虞舜」。虞舜待繼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視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範。其執政時期成為儒家理想社會的黃金時代。
公冶長(生卒於春秋時),名長,字子長(又名芝,又字子之)。諸城市馬庄鄉近賢村(原名公冶場)人。是孔子72賢弟子之一,名列第20位。孔子賞識其德才兼優,將女兒許配給他。公冶長善鳥語。
樊崇(?-27年),字細君,琅琊(今諸城人。)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 公元25年,樊崇將赤眉軍與王匡領導的湖北綠林軍聯合,親自指揮大軍打進長安,立西漢宗室牛童劉盆子為皇帝,自任御史大夫。公元27年在赤眉軍進擊關中時,被劉秀伏擊於宜陽(今河南宜陽縣),義軍慘遭失敗,樊崇壯烈犧牲。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祖籍漢琅琊郡諸縣(今山東諸城)葛陂。諸葛亮遠祖諸葛豐本姓葛,世居琅玡諸縣,後徙沂南,因沂南先有葛姓,於是自謂諸葛氏,固以為氏。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文學上著述也頗多。卒後謚「忠武侯」。
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諸城城關鎮蘭家村人。是宋宰相趙挺之之子。趙明誠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金石學家,著有《金石錄》。21歲那年,趙明誠與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18歲)喜結伉儷。李清照,山東濟南人,自號「易安居士」。
張擇端(1085-1145),字正道,又字文友,諸城箭口人。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 《清明上河圖》和《金明池爭標圖》是他僅存的兩幅繪畫作品。其中《清明上河圖》是關於他的最早、最詳細也是唯一的記載。清《清明上河圖》和《金明池爭標圖》這兩幅畫,是中國古代難得的藝術珍品,被歷代譽為「神品」,是我國繪畫史上的傑作。
丁耀亢(1599-1669):明末清初文學家,諸城人。《金瓶梅續集》和《醒世姻緣傳》的作者。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諸城逄戈庄人。清朝名相劉統勛之子,乾隆十七年進士。劉墉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辯,文章書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書法最佳,擅長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學顏真卿、蘇軾等名家書帖,後自成一家。與當時的翁方綱、鐵保、成親王統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而劉墉為最。劉墉的傳說頗多,大都是歌頌他精明強干,足智多謀。《宰相劉羅鍋》即為明證。
王統照(1897-1957),字劍三,諸城相州鎮相州村人。王統照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涌現出來的著名作家,翻譯家。出版著述、翻譯作品近百種。
王盡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諸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人。王盡美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是山東省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右國共產黨的創建和早期革命活動中,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臧克家(1905-2004),諸城呂標鄉臧家莊人。臧克家是中國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對我國新詩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國內外文壇負有盛名。
崔嵬(1912-1979),原名景文,諸城市昌城鎮王家巴山村人。著名電影藝術家,首屆電影「百花獎」(1962年)最佳男演員獲得者,導演過《青春之歌》和《楊門女將》等影片。
王願堅(1929-1991),諸城市相州鎮相州村人。改編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
江青(1914-1991),諸城相州人,原名李姚藍。毛澤東夫人,「四人幫」骨幹成員。
另有王願堅 王喜堅 王茂堅三兄弟.
I. 諸城歷史名人有那些
去百抄度網路看看諸城的介紹
http://ke..com/view/31356.htm
【諸城領地 網聚諸城人的力量】
J. 山東濰坊昌邑歷史名人
傅振邦,字維屏,號梅村,因出生於入梅之日而得此號,山東省萊州府平度州昌邑縣蟲埠村人。嘉慶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1814.6.13]戌時生。道光十四年中武舉,道光十六年中進士,歷任湖南長沙協中軍都司、綏靖鎮右營都司、湖廣鎮筸鎮中軍游撀、湖南撫標中軍參將、貴州定廣協副將、管帶湖南官兵副將,江蘇徐州鎮總兵、總兵銜提督、河南巡撫、廣西記名提督、雲南提督、直隸提督、直隸總督[同治11年曾國藩病重間及李鴻章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間,台灣故宮清史檔案有記載]、國朝多次委任三省、十一省軍欽差經略大臣(其權職高於總督,掌管軍、政等要務;關於其子鳳颺教案處理件,皇帝所述);任直隸提督後期,兼督京師九門軍政要務、晚年圖安靜,且一直從心理上對慈禧掌政有成見,於是請調湖北任提督。後被國朝敕封為建威將軍;逝後晉封榮祿大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