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姓氏的來源
一,英姓由來:
1, 通志氏族略:英氏出自偃姓,皋陶之後,以古國名為氏。內大禹賜姓.現在安徽六安為容國家重點文物,墓周長90米.
2,《史記》記載:英姓後人有改為廖姓。
二,郡望堂號:晉陽郡 。
三,英氏分布
現分布山東省魯南一帶有幾千人,族譜記載明代為避倭寇從東海遷徙而來。
英成義[email protected]
明.清兩代有西安等地為官者。現陝西南部地區也生活著一支英氏後
人,其來歷待考.江西省蕃陽湖一帶也有英姓族人.
廣東江門市白石鄉和杜阮鎮有英姓分布,廣東陽江市也有上千英姓分
布,陽江和江門兩地相鄰.海南也有英氏族人
河北邢台也有英姓族人,約三四百之多,相傳從山西洪同縣遷來
四,英氏名人
英布:漢朝.淮南王.九江王。
英斂之:清朝,滿族人,是賜姓。
『貳』 英姓氏的來原
《古今姓氏書辨證•十二庚》記載:「皋陶之後,封國於英。春秋時,楚滅英,子孫版以國為氏。春秋國名,地在今權安徽六安。」
《姓源》雲:「皋陶後仲甑,封六、英。後因氏。」因為皋陶是黃帝的後裔,所以英姓也是黃帝後裔。
漢朝有九江王英布;宋朝有登科的英秉臣;明朝有永樂舉人英文受,洪熙舉人、知縣英繼善;當代有全國第七屆人大北京代表英若誠,滿族。
『叄』 歷史上姓單的有那些名人
1、單雄信
單雄信有勇力,擅長使用馬槊。大業九年,韋城翟讓亡命瓦崗,聚眾起義,單雄信與徐世勣前往歸附,翟讓在徐世勣的建議下攻取滎陽、梁郡二郡,瓦崗勢力達到萬餘人。 同年,李密助楊玄感反隋失敗,投奔瓦崗。
王世充被李世民擊敗,舉軍投降。李世民下令將單雄信等一干將領全部處死,徐世勣向李世民求情,希望可以免單雄信一死,但遭到拒絕。徐世勣說,忠義難兩全,並表示會在單雄信死後照顧單雄信的家人。徐世勣割下自己一塊肉給單雄信吃下,說自己沒有忘記當初的誓言,單雄信吃下後赴死。
2、單安仁
字德夫,濠(安徽鳳陽)人,官至工部尚書、兵部尚書。少為府吏。元至正十一年,江淮兵亂,單安仁召集義兵保衛鄉里,授樞密判官。至正十五年,從元鎮南王孛羅普化守揚州。
歷任浙江副使。至正二十一年,升任浙江按察使。至正二十四年,征為中書左司郎中,輔佐李善長裁斷。調任瑞州守御千戶。至正二十七年,入為將作卿。
明洪武元年,擢嘉議大夫、工部尚書,仍領將作事。單安仁精敏多智計,諸所營造,大小中程,甚稱帝意。逾年改兵部尚書。年已六十七的單安仁請老歸,賜田三千畝,牛七十角,歲給尚書半俸。
3、單卷
又名善卷、亶卷、單父,相傳為遠古後期東夷族中影響較大的政治領袖、氏族首領。活躍在今山東省單縣一帶。單卷,又名善卷、亶卷、單父,是帝舜的老師。
相傳為遠古時期游牧於菏澤四澤六水之地的東夷族中影響較大的政治領袖、氏族首領,因善道術,有德行,被時人尊稱為單父(單即單卷,父是古人對長輩男子的尊稱),曾居於單父。
4、單懋謙
單懋謙,字仲亨,號地山,湖北襄陽人,晚清官員。公元1832年(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進士,殿試名列二甲第六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任左都御史、工部、戶部、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咸豐三年至六年,於襄陽辦團練,拒太平軍。
同治十一年,拜文淵閣大學士。仕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丁憂期間,回襄陽鹿門書院講課,擢拔英才。光緒五年卒,贈太子太保,謚文恪。單精詩詞,工書法,有《峴雲山房遺稿》存世。
5、單超
延熹二年,梁太後死,桓帝與中常侍單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5人合謀,派虎賁、羽林千餘人包圍梁冀府第,梁冀自殺,梁氏族人親戚,不論老少,皆棄市,受牽連而被殺的公卿、列校、二千石以上官員有數十人,故吏、賓客被免官的有300餘人,「朝廷為空」,梁冀家產被抄,共計30餘億。
這使本來專門抨擊外戚的士大夫階層,受到更重大的傷害,他們憤怒地轉回頭來跟外戚聯合,把目標指向宦官。並且不像過去那樣,僅只在皇帝面前告狀而已。士大夫外戚聯合陣線,利用所能利用的政府權力,對宦官採取流血對抗。
桓帝初為中常侍,與宦官徐璜、具瑗、唐衡共謀誅滅外戚梁冀兄弟,以功封新豐侯,為「五侯」之一,食邑二萬戶,後官拜車騎將軍。
『肆』 歷史上有姓英的官嗎
英布曾被劉邦封為九江王
英布(?—前196年),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版人,權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初屬項梁,後為項羽帳下將領之一,封九江王,後叛楚歸漢,漢朝建立後封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前196年起兵反漢,因謀反罪被殺。
『伍』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姓由
李氏在歷史上有過很多望族,名氣最大的主要有兩個。
一是秦朝發源於隴西郡的李家。他們的始主是李崇,秦朝隴西守。第四代孫子叫李仲翔,是河東太守,征西將軍,後戰死沙場。
以後,這支李氏傳了20多代,到隋朝,出了滅隋建唐的唐太祖李淵。隴西李氏名人輩出,僅唐朝一代就出了21位宰相。漢將李廣,西涼主李暠等都是隴西李氏之後。真是人才濟濟。
從漢朝到唐朝,隴西李氏共分衍出13個房支,它們是:范陽李氏,尊李崇6世孫李向(尚弟)為始祖;頓丘李氏,奉李廣孫李忠為祖;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潛;丹陽李氏,始祖李倫;安邑李氏,始祖李蓋;鎮遠將房李氏,始祖李愔;平涼李氏,始祖李系;姑藏李氏,始祖李函;敦煌李氏,始祖李茂;僕射房李氏,始祖李沖;絳郡李氏,始祖李成禮;武陵(後為武陽)李氏,始祖李剛。
一是西漢時期發源於趙郡的李氏。他們的始祖是李璣,他是李崇的四弟,在秦朝任太傅的官職。他的兒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國丞相李牧。趙郡李氏在唐朝以前的聲望高於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共分衍出10多個房派郡族,主要有:中山李氏,開基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穎川李氏,始祖李秉,為李牧5世孫,漢穎川郡守,遂居穎川;遼東李氏,奉李齊13世孫李寶為祖;江夏李氏,奉李秉5世孫李就為祖;漢中李氏,奉李秉6世孫李頡為祖;襄城李氏,有李膺,為李秉8世孫;常山李氏,奉李楷為祖。李楷為李膺6世孫,於晉代避趙王倫之亂,徒居常山平棘,他有5子,分居三處,形成東祖、西祖、南祖3房,通稱平棘李氏;廣陵李氏,為江夏李氏分支,奉李就18世孫李元哲為祖。趙郡李氏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唐朝以後,還有一些人是朝廷賜姓而形成的李氏大家族。這些人大多為少數民族,他們在中國北方和西北發展,後不少向江南移居。這其中主要有:
柳成李氏:有兩支。一支是唐朝大將李光弼的家族發展來的,後稱金陵李氏。另一支是成德節度吏李寶臣的家族。
代北李氏:出自沙陀部族李國昌。李國昌以功授代北節度使,其子李克用為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勛建立後唐,稱霸一時。
武威李氏:唐將李抱玉,本姓安。祖先為安息國世子,入中國居洛陽,後裔避亂徙居武威,衍為大族。至抱玉時,賜姓李,徙籍京兆,其族遂為京兆李氏。
李耳,字伯陽,世稱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時期陳國人,出生在河南鹿邑縣東。早年擔任 東周守藏史 (相當現今的圖書館館長)。後因為周朝發生叛亂時,大量典籍被帶到楚國,而被免職。
隨後又到魯國生活多年,與孔子來往較多。孔丘曾經適周問禮於老聃,向他學過周禮。後來不忍見周朝衰落,西出丞谷關,守關的令尹(官名)聽說他很有學問,就讓他寫書,於是就有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經》。
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無為而治"。 認為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應當不幹涉人民的行為,不用教育,讓他們自然發展。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在當今的企業管理理論中,就有人提倡 無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儒教創史人孔丘。在封建社會中,他的思想有時取代儒學的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潮流,魏晉時的玄學在中國的盛行,就是明證。
李世民,公元599年生於陝西武功。自幼熟讀兵書,箭頭可射穿門板。其父李淵是當時隋朝皇帝楊堅的姨甥。
李世民少年時,皇帝楊堅大建宮殿,開掘大運河,揮霍無度。李世民18歲時勸李淵殺掉楊堅派來的監視,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積極參與下,李氏父子一路過關斬將,深得民心,僅用半載時間,大兵直逼長安。
次年三月(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立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唐政權在關中立穩腳後,李世民開始為統一天下而爭戰。他打敗了盤踞在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收服太原,迫使原隋將王世充自縛投降。公元624年,統一中國的戰爭基本告一段落。這一年他才24歲。
2 姓李的名人
太子李建成害怕李世民軍功顯赫,危及自己的地位,想要密謀殺害他。兩年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被迫讓位。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產力,精減行政機構,使權力進一步集中,並採取措施積極擴大外交。當國外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時至今日,仍然有些國家把華僑稱為"唐人",把華人聚居的社區叫做"唐人街"。
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的局面。"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當時昌盛情形的具體寫照,其後不久,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他把百姓比喻成水,自己比喻成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治國名言流傳至今。 李世民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李白,字太白,唐武 (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生於西域。自幼家境富裕,他的父親具有較高文學修養,使他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相傳他少年時,有一次貪玩逃學,遇一老大娘在磨鐵杵(舂米的工具)。李白覺得很奇怪,得知老大娘要把"鐵杵磨成針"後,深受感動。這正是民間流傳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出處。
李白在26歲時,離開家人,開始了漫遊生涯,渴望做一番大事。當時道教被奉為國教,人們隱逸學道並非是單純的目的,消極遁世更多是出於政治動機。李白也沒有能跳出世俗,他廣泛結交種類人物,為自己實現政治抱負創造條件。
李白漫遊16年後,終因《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等傑出的詩歌創作,名譽海內外,被唐玄宗招進皇宮。初進京城,賀知章拜讀他的《蜀道難》時,一篇詩文沒讀完,竟然連續贊嘆四次,說李白是謫仙人(被懲罰落入人間的仙人)。
接見之日,玄宗用七寶床賜食,親手調羹給李白吃,並讓他在翰林院供職(主要職責是為皇帝草擬文誥詔令)。玄宗愛重李白的才氣,但只想把他作為御用文人,並非在政治委以重任。
李白性格傲岸,無視權貴。據史書記載,唐玄宗召見李白時,見他神氣清朗,氣宇軒昂,不覺忘了身份,竟像老朋友似的讓李白換鞋子。李白把腳伸出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是權傾朝野之人,從此懷恨在心。後借李白應玄宗命新賦《清平調詞》中"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兩句挑撥楊貴妃,說李白將她說成出身低微的漢成帝皇妃趙飛燕,來污辱、諷刺她。楊貴妃從此懷恨在心,三次阻撓玄宗任命李白官職。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離開長安,又開始了漫遊生涯。李白晚年漂泊困苦,病逝於當塗縣,享年62歲。
李白的詩歌共存有一千多首,他的詩作風格奔放自然,色調瑰瑋絢麗,極善從民間文學汲取營養和素材,想像豐富,意境奇妙空靈,是繼屈原之後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內容涉及廣泛,並取得較高造詣。同盛唐其他詩人只擅長在某一領域的創作相比較,其文學歷史地位不言而喻,有韓愈的詩為證:"李杜詩文在,光焰萬丈長"。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生於新加坡。從他的曾祖父起,其家族在新加坡已住了一百多年。 他的曾祖父是中國粵東大埔縣黨溪鄉人,漂洋過海,到新加坡謀生。小時候,他的祖父把他送進英文學校就讀。
學生時代,李光耀榮獲一份萊佛士學院的獎學金。在萊佛士學院讀了兩年。後來留學英國劍橋時,李光耀獲得法科的雙料第一名,年終考試時,名列榮譽榜榜首贏得特優獎。
1950年大學畢業後,李光耀從倫敦回到新加坡。最初幾年,他為許多職工會的擔當代表律師。 1954年,李光耀與同僚們成立人民行動黨,並更加深入地進行反殖民斗爭。1959年,在各政黨聯合斗爭中,新加坡贏得了自治權。人民行動黨在選舉中獲得決定性席位。年僅30歲的李光耀出面組織政府,並擔任首任總理。
在戰後出現的亞洲領袖群中,李光耀的在位時間最久,後又出任新加坡資政,他現在是那一代領導國家獨立的亞洲領袖中碩果僅存的一個。
《光明日報》等報刊如此評論他:以任何標准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見的傑出領袖,是他的雄才大略,使得馬來西亞半島這臟亂、擁擠、豪無礦產資源的港口小島在三十年間,變成世界第二大港,亞洲金融中心和國際會議中心,人民年平均所得高達八千美元以上,是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二高收入國;變成最為摩登、整潔、秩序井然、綠茵遍地的花園王國。
『陸』 歷史上的史姓著名人物都有哪些
史大柰:唐代樓煩(今屬山西省)人,系突厥族。隋時任金紫光祿大夫,李淵起兵時,率眾歸從,戰功赫赫,貞觀初,遷右武衛大將軍,封竇國公。 史思明:本名干,寧夷州突厥族人,唐代叛將,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初為互市牙郎,亦以驍勇為幽州節度使張守所知,任為捉生將。天寶年間累立戰功,官至平盧兵馬使。曾到長安奏事,為玄宗賞識,賜名思明。與安祿山同鄉相善,隨安祿山叛亂,後在范陽稱大燕皇帝。 史朝義:唐安史之亂叛將。寧夷州突厥族人。史思明的長子。思明叛亂,使守冀州、相州等地。史思明稱帝,封為懷王。上元二年(761年)春殺史思明,自立為帝,年號顯聖。次年唐借回紇兵攻破洛陽,他出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後部將降唐,他窮蹙自縊死。 史弘肇:河南鄭州人,五代後周名將,以武功顯名。史彌遠:明州鄞(今浙江鄞縣)人,南宋歷任太師、右丞相,位重權極。其侄史嵩之繼右丞相一職,亦專斷朝政。 史達祖:字邦卿,號梅溪,汴京(今河南省開封)人,居杭州,南宋著名詞人。屢試不第,曾師事張磁,後為韓伲胄門下堂吏,負責撰擬文稿,頗有權勢。及韓被誅殺,亦遭牽連,被處黥刑,窮困而死。其詞以詠物見長,今存其作《梅溪詞》。 史天澤:元代初名將、丞相。字潤甫,燕京永清(今屬河北省)人,史秉直之季子,其家族是蒙古時期最大的一支地方勢力。善騎射,勇力過人,從其兄天倪鎮守直定。後官任將相五十年,上不疑,下無怨,可與郭子儀、曹彬相比。 史孟麟:江蘇宜興人,明朝理學家。其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授學於東林書院,名望極高。 史可法:字憲之 ,號道鄰,河南省祥符(今開封)人,順天大興(今北京市)籍,明末抗清義士。崇禎元年(1628)進士。因其與農民軍作戰有功,崇禎十年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廬州(今安徽合肥)、太平、池州四府。清軍南下,其堅守揚州,被清軍俘獲,英勇就義。著有《史忠正公集》遺世。 史震林:字岵岡,江蘇省金壇人,清乾隆進士,著名文學家,官淮安教諭。能詩、工書、善畫,不落前人窠臼。作《鳳凰台上憶吹簫》能篇疊字卻使人不以為然,終於未能在詩壇上留下痕跡,真所謂「過猶不及」了。著有《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 史榮椿:清軍將領。字蔭堂,直隸大興(今北京人。行伍出身,曾從都統勝保鎮壓太平天國北伐軍。1855年任大名鎮總兵,後調徐州鎮,在豫皖鎮壓捻軍。1858年升任直隸提督。同年秋,隨僧格林沁駐守大沽炮台南岸,1859年任大沽炮台提督。是年6月25日,英、法、美艦隊以換約為名,不顧中方勸阻,強行闖入白河口,炮擊我大沽守軍。史榮椿協副將龍汝元督部奮起還擊,擊傷擊沉英法軍艦10艘,入夜,英法海軍陸戰隊乘舢板搶灘,復遭清軍炮火打擊,死傷枕籍,毫無進展,只得在偽裝中立的美艦掩護下狼狽竄逃。此役斃傷英法海陸軍官兵600餘人,英艦司令何伯亦重傷,是為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軍隊在中國所遭受的第一次嚴懲。在戰斗中,史榮椿及所部36名官兵壯烈殉國。
『柒』 歷史上的史姓名人
1、史恭-漢宣帝舅公,涼洲刺史,撫養、輔佐宣帝有功,贈杜陵侯。史崇高祖版。
2、史思明 ,寧夷權州(今 遼寧)突厥人, 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者之一 。居營州柳城,初名崒干, 其貌不揚,懂六蕃語。姿癯露,鳶肩傴背,廒目側鼻,寡須發,躁健譎狡史 。突厥族,寧夷州人,唐玄宗李隆基賜名思明。著名唐朝叛將,「安史之亂」禍首之一。
3、史朝義:(公元?~762年待考),突厥族,史思明的長子;樓煩人(今山西)。著名唐朝「安史之亂」叛將。
4、史浩-南宋朝宰相。為岳飛平反昭雪。溧陽侯35世孫。
5、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統帥。字憲之,又字道鄰,漢族,祥符人(今河南開封),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東漢溧陽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孫,其師為左光斗。
明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謚之忠靖。清高宗追謚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6、史夔-清朝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師。康熙字典修纂官。溧陽侯51世孫。
『捌』 英姓的英姓名人
漢朝有九江王英布;宋朝有登科的英秉臣;明朝有永樂舉人英文受,洪熙舉人、知縣英繼善;當代有全國第七屆人大北京代表英若誠,滿族。著名節目主持人、演員、導演英達先生,滿族。
『玖』 歷史上姓史的名人有哪些
史
籀:
周宣王時書法家,相傳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唯物主義命題。
史
魚:春秋時衛國史官,以正直著稱。臨死時,還勸衛靈公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後人稱為"屍諫"。他秉筆直書,堪稱史家楷模。
史
恭:漢宣帝時是宣帝舅公,涼洲刺史、贈杜陵侯撫
養輔佐宣帝有功、而先後有十幾人獲封候。
史
高:樂陵侯、車騎大將軍、輔佐漢元帝有功。
史
崇:封溧陽萬戶候,為溧陽埭頭史氏一世祖。
史務滋:溧陽侯之21世孫,唐左納言、司賓卿
史
浩:溧陽侯之35世孫,南宋宰相,為岳飛平反昭雪,出自寧波東錢湖下水史家,一門三宰相,七十二進士;四世兩封王。
史彌遠:溧陽侯之36世孫,南宋宰相,史浩之四子。
史嵩之:溧陽侯之37世孫,南宋宰相,
史天澤:溧陽侯之36世孫,元朝著名軍事家、宰相、樞秘使
金紫光錄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平章軍國重事、忠武鎮陽王。
史可法:溧陽侯之49世孫,民族英雄,抗清名將。明朝文淵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在兵困揚州時,他拒降固守,奮戰到底,不幸英勇就義。
史孟麟:明朝理學家。他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參與東林書院講學。
史
夔:溧陽侯之51世孫,清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師。康熙字典主筆。
史貽直:溧陽侯之52世孫,清文源閣大學士
宰相,軍機大臣。
『拾』 歷史上古姓名人有哪些
古 弼:
後魏時的代州人。為人忠厚,善於騎射。因戰功卓著而封為靈壽侯。歷位吏部尚書,雖然事務殷湊,但堅持讀書不輟。太武帝稱贊他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後,他因被誣告而處死,時人都為他叫冤。
古 朴:
明朝大臣,陳州(今河南淮陽)人。歷任兵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稱。
古耕虞:
古耕虞,1905--2000,祖籍廣東,出生於重慶山貨業世家。世界聞名的「豬鬃大王」,被譽為「社會主義陶朱公」。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戰友,知名的愛國實業家,古耕虞多年來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積極參政議政,為統一戰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周恩來總理稱贊古耕虞「為抗戰立了功」。古耕虞評價周恩來說:「國民黨把我往外推,中國共產黨把我往裡拉,其代表人物就是周恩來」。「是周恩來的力量,使我改變了對國共兩黨不偏不倚的立場,逐步靠攏中國共產黨。」
自上世紀30年代起,古耕虞旗下四川畜產股份有限公司的虎牌豬鬃出口量達到全國豬鬃出口總量的85%以上,幾乎壟斷了世界豬鬃市場。
古耕虞21歲即繼承父業經營古青記山貨字型大小,僅兩年便「擁有重慶山貨業天下之半」,僅8年便壟斷了四川豬鬃出口業,使其「虎牌」豬鬃馳名歐美市場。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實行物資統制,豬鬃的收購、出口指定由官辦的川畜公司經營,但因國際市場只認古青記虎牌豬鬃,故仍任其擁有該公司大部分股份,並任總經理。抗戰勝利後,古耕虞又將川畜業務推向全國,以致壟斷了全國豬鬃出口總量的80%以上,被譽為「豬鬃大王」。解放後,為突破西方經濟封鎖使我國豬鬃順利出口做了大量工作,歷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及其財經委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外經貿部顧問等職。
豬鬃是我國傳統的重要出口物資,主要用途是制刷。豬鬃在戰時是重要的軍用物資,油漆軍艦、飛機及各種軍車,清刷大炮的炮筒等,都離不開它。
當時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駐在重慶,常常邀請古耕虞等一些民族工商業家談話,交換有關戰時經濟問題的意見。在抗戰中間,國民黨官僚資本借抗戰名義,對13種傳統出口物資進行壟斷,實行所謂統購統銷。其中特別是豬鬃,因系戰略物資,出口利潤大得驚人,官僚資本企業向民營企業收購的豬鬃,按牌價每箱只有法幣5萬元,而在昆明或宜賓一裝上飛機,出口到美國的價格竟高達67萬元,相差達10多倍之巨。古耕虞堅決反對這種不顧民間疾苦的官方壟斷。周恩來與古耕虞談話時,一方面指出這是官僚資本憑政治特權與民營企業爭奪暴利的行為,另一方面又指出豬鬃是美、英、蘇等盟國急需的戰略物資,為了支持中國長期抗戰,應當保持政府必要的外匯收入。國民黨種種阻礙生產發展的措施必須改進,使鬃商有一定的利潤,但為支援抗戰,鬃商又不應要求過高的利潤,工商業家要有遠見。周恩來的開導給了古耕虞很大的教育和鼓舞。
因此,為了抗戰大局,古耕虞作出犧牲,接受了國民黨政府貿易委員會下的復興公司與官辦機構富華公司的統購統銷。當時重慶市場上豬鬃的價格已由每擔900元猛跌到380元,古耕虞果斷地將所有豬鬃全部收購下來。當時銷售到美國市場去的豬鬃佔中國出口總金額約80%,其餘20%銷售到西歐市場。對中國來說,豬鬃出口不僅是中國戰時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而且是用以抵償蘇聯和英美等國援華貸款或易貨的物資。抗戰初期,中國沿海港口相繼淪陷敵手;古耕虞率先利用公路試運豬鬃到越南,通過東南亞轉運到美國市場,結果很順利。抗戰後期,中國內地對外的陸路交通包括滇緬公路相繼斷絕。古耕虞旗下的虎牌豬鬃又通過中印航線,源源不斷輸往美國,換回寶貴的外匯,支撐起中國抗戰的財政命脈,也支持了反法西斯盟軍的作戰。
古 柏:
江西尋鄒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廣東從事黨的工作。大革命失敗後,領導尋鄔學生、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一縱隊政治委員、中共尋鄔縣委書記。1931年後歷任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秘書長、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糧食部長、紅軍獨立師師長和紅軍十一軍軍長等職。1933年因擁護毛澤東提出的正確路線和政策,受到王明「左」傾路線的迫害和打擊。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根據地堅持斗爭,任粵贛軍區游擊司令。1935年底在廣東龍川山區和國民黨軍隊作戰中英勇犧牲。年29歲。
古大存:
(1896-1966) 廣東五華人。1917年春入梅縣中學,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1921年春入廣東法政專門學校。受共產黨人和馬列主義書刊的影響,1924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畢業後,即參加廣東革命政府組織的東征軍,任戰地政治宣傳員、宣傳隊負責人。1925年7月,受黨委派回五華縣組織群眾武裝,領導農民運動,年底成立黨的特別支部,任組織委員。1926年初,被選為國民黨五華縣黨部委員,同年2月,任五華縣農民協會副會長兼軍事部長。1927年廣東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後,他組織了東江人民反擊國民黨反動派。同年11月,任工農革命軍第七團團長。1928年率部到五華、豐順、揭陽三縣交界的八鄉山,建立革命根據地,任五華、豐順、梅縣、興寧、大埔五縣暴動委員會主席。同年8月領導梅縣暴動勝利後,任中共七縣(興寧、五華、豐順、梅縣、大埔、揭陽,潮安)聯合委員會書記,領導開展土地革命運動。1929年春,率農民武裝粉碎了敵人的三次「圍剿」。同年6月,任東江特委常委、軍委書記,後成立東江工農武裝總指揮部,任總指揮。1930年5月,東江工農民主政府成立,任副主席。同時正式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任軍長兼代政治委員。1931年1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委員。1932年8月,任東江紅軍第一路軍總指揮。1933年10月,任東江游擊總隊政治委員。1934年任東江特委常委、組織部長、政治保衛局局長。1935年春,率部突圍後與黨失掉聯系,仍隱蔽在群眾中堅持斗爭。1938年帶病外出尋找黨組織,經汕頭、香港、廣州到武漢找到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同年9月,長江局任命他為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長。11月,粵、桂、湘、贛、滬、浙、閩、閩西南等地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四十餘人組成代表團,任團長兼臨時黨支部書記。1940年底率代表團到延安後,便參加了高級幹部學習組的整風學習,任小組長。1942年2月,全黨開始整風,他調中央黨校,先後任支部書記、一部主任。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被選為七屆中央候補委員。日本投降後,受黨中央委派,參加建立東北根據地的工作,從延安去東北,途經張家口時,曾奉命幫助晉察冀中央局辦黨校,任校長。1946年5月到達東北後,任中共西滿分局常委、秘書長、土改工作團團長,精心指導肇縣的土地改革試點。1947年調任東北局委員、組織部副部長。1948年任東北行政委員會交通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調廣東工作,先後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廣東省委書記兼副省長等職,主持省人民政府工作。1954年9月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57年在廣東反地方主義時受到錯誤的處分。1958年下放到增城縣,任縣委書記。1966年11月4日病逝於廣州。粉碎「四人幫」後,黨中央做出決定,為古大存平反,恢復名譽。
古之奇:
唐朝人。他寫過一篇奇文,名叫《縣令箴》雲:「政不欲猛,刑不欲寬。寬則人慢,猛則人殘。小惡無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未將拱。勿輕小道,大車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說到當縣官應做些什麼,也說到清官還在次要,更重要是通曉世事,心地仁愛才有益於百姓。
古雲應:唐朝人。在憲宗元和五(810年)以明經薦任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因此舉族南遷,先遷贛南,後定居廣東省南雄珠璣沙水村。據《梅縣客家姓氏源流考》載:「凡贛、閩、粵、桂、滇、瓊、湘、川等古氏後裔,均以雲應為始祖。」
古應芬:
字勃勤,亦作湘芹,廣東省番禺市人(祖籍廣東省梅縣)。自小人私塾讀書,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赴日本留學,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活動。1906年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升人專門部。1907年畢業歸國後,歷任廣東法政學堂編纂、廣東咨議局書記等職。民國元年(1912年),廣東都督府成立,古應芬任省核計院院長,時瓊崖民軍叛變,出任瓊崖綏靖處總辦,平之。次年,「二次革命」起,古應芬與胡漢民、朱執信等起兵響應。中華革命軍興,往來於馬來半島和港澳間,任籌餉聯絡。1917年後任都督府秘書,隨孫中山參加討袁護法運動。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亂,古應芬速歸見孫中山於黃埔永豐艦,佐治軍書。數月後,去香港籌餉,接濟各地討陳軍,是駐港討陳辦事處成員,開展籌款和聯絡工作,與鄧澤如等聯合策動滇、桂、粵等聯合驅逐陳炯明出廣州。1923年2月,受孫中山命,任大本營江門辦事處全權主任,組織力量討伐沈鴻英;3月,任大本營法制局長,繼後任元帥府大本營秘書長;8月,隨大元帥孫中山東征陳炯明,撰有《孫大元帥東征日記》一卷。1924年9月,任大本營財政部長、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兼軍需總監。民國十四年(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成立,古應芬當選為國府委員,仍兼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8月,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1926年1月,任中央監委委員。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古應芬任中央常務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財政部部長,後任國民政府文官長。1931年回廣州,策動粵桂軍反蔣,任廣州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廣州非常會議組織委員會委員。古應芬在職忠心努力,協助孫中山革命成功。時值南北統一,訓政開始之際,他維系各方,關系重大。1931年11月18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政府明令褒揚,國葬如儀。
古公亶父:
即周太王。他父親公叔祖類去世後,他即位繼續從事後稷、公劉的事業,做了很多德義的事業,整個都邑的人都擁戴他。這時,薰育、戎、狄都來攻打他,為的是要獲得財物,古公直父就給了他們;過了不久,又來攻打,這回卻是為了要得到土地與人民。人民都憤怒了,想要對抗。古公卻說:「人民擁立君主,是為了替他們謀福利。現在戎狄所以要攻擊我,是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屬於我和屬於他們,那有什麼差別呢!人民卻要為了我的原因而戰斗,那等於是殺了他們的父子以做他們的領袖,我不忍心這么做!」於是就和他自己親近的部屬離開豳地,渡過漆、沮二水,越過梁山,定居於歧山下。豳地整個地方的人,扶老攜幼,全又歸附古公於歧山下。其他的地方,風聞古公的仁愛,也多來歸附他。到了這時候,古公就揚棄狄戎 的習俗,而營建城池宮室房屋,將人民分成幾個邑落居住;又置職有專司的五官。於是人民都歌詠樂詩,頌揚他的德業。古公的長子名叫大伯,次子名虞仲;太姜又生了幼子季歷,季歷聚了大任,大姜、大任都是有賢德的婦人,因此季歷與太任生下了昌,而有聖王的瑞應。古公說:「我們這一族應當有王者出現,這該是在昌吧!」長於太伯、次子虞仲曉得古公的意思,想要立季歷繼承他,以便將來傳位給昌,於是兩個人就逃到南蠻之地,學當地土著習俗,表示不再回中原,以此讓位給季歷。古公去世後,季歷繼立,就是公季,公季去世後,子昌繼立,那就是西伯。後人尊號為文王。又追尊古公為大王。 古永鏘 :優酷CEO,
古戴恩 :
詩人, 筆名金潤河,1979年6月3日生,生肖羊,中國廣東省梅州市人。作有一首1.5萬行左右的長詩《跨越時空的情戀》,為中國詩人個體創作最長的詩歌之一,詩歌主題是歌頌愛情和反映中國的歷史,另外,金潤河的萬行以上長詩還有《星球外傳》等。另外,此人還創作有大量的短詩。
古天樂(Louis Koo)
著名演員;生日生肖:1970年10月21日(星期三)/戊狗;籍貫:廣東省中山市。代表作《神鵰俠侶》《寶貝計劃》《一個好爸爸》等。
古巨基(Leo Ku)
香港粵語流行曲歌手、演員、主持人,籍貫廣東茂名。他是粵語流行曲歌手中少數常用假音技巧的半實力半偶像派歌手。亦是2005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香港區火炬接力第八棒火炬手。
古潤金
著名企業家,慈善家。古潤金於195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第三代華裔,是馬來西亞青年企業家,也是中、馬兩國頗具知名的慈善家,祖籍廣東中山市。古潤金在吉隆坡循人學校畢業後,便投身於創業興家的社會大潮中。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拼搏,事業有成。
現擔任馬來西亞中山會館聯合會會長、廣肇聯合總會副會長、雪隆中華大會堂理事、華人劇藝研究會副會長、華人藝人公會榮譽會長、香港中山社團聯合會榮譽會長、中國企業家全國理事會理事、中國對外貿易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工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理事會理事、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理事、廣東省希望工程民企基金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海外交流協會理事會理事、中山市僑資企業協會會長、中山市海外聯誼會副會長、中山市總商會副會長、中山市僑聯會名譽主席、珠海市海外聯誼會顧問、中國紅十字總會名譽會員等多個職務。古潤金於1994年到中國中山創立「完美(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現已發展壯大成為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企業。古潤金以個人和完美公司的名義向社會各項慈善公益事業捐款捐物達9600多萬元人民幣,范圍遍布希望工程、抗洪救災、西部水窖、體育教育、敬老愛幼、扶危濟困等等各方面。此舉為他贏得了各方贊譽。
古潤金先生祖籍廣東中山。古潤金的祖父在20世紀初漂洋過海到馬來西亞,靠著勤勞的雙手,給人做苦力艱難度日。後來,古潤金的父親在此降生,成為馬來西亞第二代華裔,一代最是貧困的華裔。1959年,古潤金先生就誕生於這樣一個貧困的華人家庭。
作為一名炎黃子孫,他秉承了父母勤勞善良的優良傳統,懂事很早。讀小學時,為了減輕父母負擔,他每天6點起床,7點之前就已將一大捆報紙,挨家挨戶送到訂戶手中,掙幾個銅板貼補家用。從書本上和父母的口中,他知道了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事跡,先生「天下為公」的博愛胸襟深深打動了他,由此培養了他對人生價值的孜孜追求和一顆慈愛眾生的心。
在馬來西亞,古潤金曾從事多項商業活動,涉及房地產、建築、服務、金融、美容、健康日用品製造業等。經過十多年努力拚搏,現在已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中頗具知名度的青年企業家,擔任包括吉隆坡嘉沙特拉(上市公司,全世界最高建築物——吉隆坡雙峰塔承建商)、雪隆中山同鄉會會長、馬來西亞中山會館聯合會署理會長等十多家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董事及華人社團領袖職務。他熱心公益事業,贊助了大型的反吸毒、反販毒義演活動;在東南亞乃至港澳、台地區積極籌募資金、資料,興建東南亞首座「孫中山紀念堂」,並親自擔任籌委會主席,既出錢、又出力;捐贈兩台先進的洗腎機給馬華洗腎中心……鑒於古潤金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傑出成就,在公元2000年由馬來西亞國家元首親自頒發「太平局紳」(即太平紳士)於古潤金先生,以彰顯其對社會的突出貢獻。
此外,古姓名人還有:戰國時趙有隱士古桑,北魏有吏部尚書古弼,宋代有潮州太守古革,明代有畫家古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