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河南濮陽的歷史!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
春秋時期,濮陽一帶屬衛國。公元前629年,衛國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國此時名存實亡。前240年,東郡治濮陽。
宋,濮陽改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1128年秋,金佔領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清豐。明清時期,濮陽仍稱開州,轄濮陽、清豐、南樂,屬大名府。
民國2年(1913年),改開州為開縣。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
(1)河南濮陽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濮陽,位於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下游平原,北與河北省邯鄲市交界,東與山東省泰安市、濟寧市、聊城市、菏澤市接壤,西與安陽湯陰縣、滑縣接壤,西南與新鄉長垣縣毗鄰,鶴濮高速將鶴壁與濮陽兩座城市緊密連接在一起。
濮陽是中原油田所在地,石油、天然氣、鹽、煤等資源豐富,是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機械裝備製造基地、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濮陽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起源地,盧、張、范、姚、秦、顧、孟、駱等姓氏均發源於此。作為「中國雜技之鄉」,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2012年2月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風景名勝
1、戚城遺址
戚城遺址是西周後期至春秋時期衛國的重要城邑遺址,年代為公元前11世紀~前476年。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上的部分為周長1520米的古城殘垣,佔地面積1440平方米,地下則保存著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漢代等不同時期歷史遺存。
戚城又稱「孔悝城」,向北隔黃河與晉國相望,南與魯接壤,西與鄭毗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是由於這一點,使它成為諸侯爭奪的一個戰略目標。同時,戚城又是衛國孫氏家族的采邑,孫氏家族權傾朝野,其立場的向背直接影響到衛國的政局和諸侯勢力的均衡,所以,史書記載,許多歷史事件與戚城有關,孔子戚城遺址的弟子子路就是在與戚城有關的政治事變中遇難。
2、單拐革命舊址
單拐革命舊址位於河南省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包括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革命舊址、中共中央北方局革命舊址、冀魯豫軍區紀念館等。
1945年春到1946年10月軍區政委鄧小平、司令員楊勇等同志先後在這里居住長達一年之久。他們在這里不僅領導了有名的錫山戰役和解放陽谷、封丘、延津等戰役,還積極發動這一帶貧苦農民建立農民政權,領導農民開展減租、減息、增資、增佃斗爭,並在這里建立了小型兵工廠,成功製造了我軍兵工史上第一門大炮──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近年來,清豐縣對該舊址進行了多次修復,並按原址建成3個展區、8戶舊居和19座展室,並從全國徵集史料和革命文物2000餘件,各類珍貴圖片400餘幅,並建設了佔地8000餘平方米的革命舊址廣場。
3、倉頡陵遺址
倉頡陵遺址位於南樂縣梁村鄉吳村,遺址上建有廟宇和一些碑刻。明天啟七年(1627年)的碑文記述,對倉頡的供奉「歷漢唐以來沒有間斷過」,可見漢唐以來這里已有陵廟建築。明清兩代,陵廟得到大規模整修興建,現僅存明天啟年間方碑兩通,其正面所刻「三教之祖」、「歷聖之宗」分別為明工部尚書李從心和刑部尚書李養正題。
享殿前檐石柱兩根,上雕二龍戲珠和魚龍變化圖案,正面鐫刻楹聯:「百王景仰治代結繩扶宇宙,萬聖崇尊文成書契整乾坤」。倉頡陵建築在一處古文化遺址之上,這一遺址位於古繁水河道的陽台地上,面積約4000平方米。經考古鑽探,地下有漢代和龍山文化、仰韶文化層,充分表明,在上古時代,這里就是先民的一個聚居地。
❷ 濮陽市的歷史
濮陽位於中國河南省的東北部,黃河下游,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南部與山東省濟寧市、菏澤市隔河相望,東北部與山東省聊城市、泰安市毗鄰,北部與河北省 的邯鄲市相連。西南部與河南省的新鄉市相倚,西 部與河南省的安陽市接壤。地處北緯35°20′0″ --36°12′23″,東經114°52′0″--116°5′4″之間,東西長125千米,南北寬100千米。全市土地面積4188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5%。其中耕地面積26.94萬公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中華第一龍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
❸ 河南濮陽歷史有什麼
春秋時期抄濮陽屬衛襲國,公元前660年,散居於齊、衛北部的狄人入侵衛國,佔領衛都朝歌。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僅前626年至前479年140多年間,春秋經傳中關於戚的記載即28處,諸侯來衛國的14次會盟中,就有半數在戚舉行。其他如咸(位於今濮陽市東南25公里)、鐵丘(位於華龍區)、頓丘(今清豐縣西南)、五鹿(今清豐縣南)、澶淵(位於華龍區內),清丘(位於市中心東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絕,相當繁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促進了思想的活躍,精神的解放,文化的發展,勞動人民於「桑間濮上」創造的詩歌「衛鄭新聲」,風靡華夏。先進的衛文化既培育了中國第一個傑出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也激勵工奴於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業奴隸的革命斗爭——百工起義。同時,帝丘位居黃河要津、中原腹地,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鐵丘之戰等都發生在濮陽一帶。
❹ 古今濮陽文化歷史。
濮陽文化底蘊厚重。濮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顓頊遺都」、「帝舜故里」之稱,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美譽:1987年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龍形圖案,被譽為「中華第一龍」,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據此命名濮陽為「華夏龍都」。濮陽雜技享譽中外,是「中國雜技之鄉」。
名人:倉頡見鳥獸的足跡是受啟發和分類的,收集和使用它們。它在漢字創造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被認為是「聖人的創造者」。
文物:到2009年底,濮陽市有1279種不可移動文物。有5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唐兀公碑、戚城遺址、顏村鋪革命舊址、單拐革命根據地舊址、京杭大運河台前段)和25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學: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史稱「雜家」。
(4)河南濮陽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為了取消封建土地所有權,濮陽地區的縣根據中共中央和何貝璐宇政府的部署,於1946年6月開始了土地改革運動。到1947年5月,濮陽縣基本摧毀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實現了平分土地的目標。
市區主要旅遊景點有南樂倉頡陵、唐槐、文廟,清豐普照寺大雄寶殿、張清豐孝子碑,濮陽東濮黃河大橋、唐武功碑,范縣李橋渡河、閔子墓、九龍鐵路橋等。
❺ 濮陽的來源和歷史
濮陽位於中國河南省的東北部,黃河下游,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南部專與山東省濟寧市屬、菏澤市隔河相望,東北部與山東省聊城市、泰安市毗鄰,北部與河北省 的邯鄲市相連。西南部與河南省的新鄉市相倚,西 部與河南省的安陽市接壤。地處北緯35°20′0″ --36°12′23″,東經114°52′0″--116°5′4″之間,東西長125千米,南北寬100千米。全市土地面積4188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5%。其中耕地面積26.94萬公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中華第一龍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❻ 濮陽有那些歷史名人故事
濮陽的歷史名人:
顓頊
帝嚳
倉頡
許穆夫人
蘧伯玉
柳下惠
吳起
子路
閔子騫
李悝
商鞅
孟軻
呂不韋
張儀
汲黯
京房
張清豐
李密
張公藝
一行
南霽雲
晁迥
宮天挺
鄭板橋
❼ 河南濮陽神話故事有哪些
話說隋朝時,今清豐縣主要是頓丘縣地。當時當地有個叫張清豐的人,聰穎達理,善事父母,孝行聞名鄉里。開皇年間,舉孝廉。相傳,張清豐家境貧寒,父親過世後,以賣燒餅為業,同母相依為命,艱難度日,侍奉的無微不至。每天早晨,他總是把精心打出的頭爐燒餅留給自己的母親吃,無論誰出多大的價錢都不賣。天長日久,便被傳為佳話。
一年,適逢泰山廟會,四方官民風聚雲集,前往游山焚香,觀景行商。這時,山東巡撫大人曾對岱廟住持和尚吩咐,每天一早的頭爐香必須留給他燒,在他未到之前不許開門。可是,每當他起早進廟薦香時,殿堂里早已是香燭遍燃,青煙繚繞。一連七日天天如此。巡撫大人見此大怒,責斥主持。住持連說委屈,因為在巡撫沒到之前確實沒開過廟門。眾人聽後,都覺得稀奇。這一夜,廟內和尚通宵未眠,在大殿內外、門後牆角遍設埋伏。三更剛過,只見一個青年手持香燭,一步一叩頭,來到廟門前,說也奇怪,上了閂的廟門竟然不叩自開。當青年叩拜佛像默默走出廟門後,門又穩穩緊閉。和尚跟蹤旅店,打聽此人便是頓丘縣張清豐。住持和尚慌忙報給巡撫大人。巡撫大人對此人贍養老人,為母祈福,一味誠心敬神,感動神明。顧巡撫大人不再追問此事。
從此,張清豐的賢德孝行,在本地歷來婦孺皆知,有口皆碑,並載入史冊。後人為了紀念他,將他所在地改為「清豐店」,並立了碑,修了祠堂(現已無存)。唐大歷七年(七七二年),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因慕其名而表奏朝廷,請下詔於清豐店置縣,君准奏,「析頓丘,昌樂置,以孝子張清豐名」。清豐縣由此而得名,沿傳至今。今人為張清豐再作紀念,於1989年在縣城西北新建「清豐亭」,並將「隋張清豐孝子祠」置於其內。
五仙鎮的傳說
提起來五仙鎮,無論是本縣境內,還是外省、外縣,甚至是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都有所傳聞,一是五仙鎮的傳說,二是五仙鎮的斗羊比賽,三可能就是五仙鎮出了一個最高領導吳雙戰吧。
為弄清這一民間傳說,上門走訪了一部分知情者,現將接近多數人的記憶和口傳,整理於此。
相傳,兩千多年以前,頓丘(現清豐縣)以東十五里,有一古鎮,名五強鎮。說也奇巧,這個鎮與山東觀城有著牽連,觀城離五強鎮二十五里,早前是山東最西部的一個縣城(現屬莘縣一個鄉鎮)這里有「禹王治水索蛟龍」的故事。觀城東南城角有一個大水坑,常年有水,說這是個「罐口」,五強鎮是個罐底,在罐口的大坑當中有一個大土堆,土堆上面有一口水井,水井上面橫架一塊大青石,青石上面立著一塊大石碑,青石板上還系著一條胳膊粗的鐵索鏈,一直伸向井下,套著一條禍害百姓的蛟龍,井上的石碑和索鏈誰也不敢動,說是「倒了碑,砸了罐,淹死一州十八縣」。現在說的五強鎮,就是在這個二十五里大的罐底上坐著。
五強鎮緊靠大河沿,鎮內有七十二眼水井,號稱水駝鎮。遠遠望去,鎮內廟宇塔寺,五脊六獸,香煙繚繞,霧氣騰騰;走到鎮里一看,丁字形兩條長街,牌坊,祠堂,亭台樓閣座落兩旁,店鋪、作坊、商號、攤販,排列大街巷口,每逢廟會,人們燒香禱告,占卜許願,買賣經商,觀賞遊玩人來人往,十分熱鬧。
這樣好的地方,才招來許多名人志士。歷經天地沉淪,更朝換代,便有了五仙的傳說,按先體出世早晚排列是:
楊戩就醫下塵凡,杜康造酒劉伶餐,迷姑抱沙攔洪水,炊煙焚身孟二仙。
五仙鎮傳說之楊二郎下凡就醫
話說很早以前,中原地帶不斷打仗,又有瘟疫流行雜病很多,百姓死傷無數,眼見人煙稀少。
離五強鎮有十五、六里地,有個白去村。村裡有戶人家,老夫婦兩個,靠種地過活,為人忠厚老實,有一個兒子,因家貧,三十五歲上才娶媳婦,媳婦很賢惠,疼愛丈夫,孝敬公婆,從來不給鄰居吵嘴磨牙。老夫婦倆也不肯讓兒媳受委屈,一家四口,和和睦睦過日子。
誰知好景不長,兒子成婚不到一年,就被官軍抓去當兵,死到兩軍陣上。兒媳身懷有孕八個多月,產時,恰巧是個橫胎,孩子難以下生,媳婦流血過多,暈死過去。老兩口看看絕了後代,無法活在當世,就要懸梁自盡,多虧鄰居好歹勸下,給兒媳婦辦理喪事,成殮好屍體,午後出殯,抬著棺材剛走到十字路口,對面來了一個老翁,身背葯囊,領著哈巴狗,走過來就問:「你們哭哭啼啼,出了啥事?」有一個年輕人生氣地說:「 你這老頭真不懂事,發喪出殯還用問嗎?」老翁笑著說:「年輕人,先別發急,我來問你,死者的啥病,幾時斷的氣?」有一老者回話說:「她是坐月子得的病小孩沒落地,昨夜子時就死去了。」 正在說話,棺材裡流出幾滴鮮血,老翁一見流出血來,就說:「我當什麼大病,只要我一針,就能保你兩條人命。」 說著就想走。老兩口聽的真切,趕忙跪向老翁,口稱「救命恩人,發發慈悲,救我兒媳一命!」 老翁說道:「既然信得過,我不仿試一試。」 說罷叫人把棺蓋打開,從葯囊中取出銀針,在死人小肚子上取一穴位,行針,約摸吸袋煙功夫,媳婦緩過氣來,接著小孩也落了地,哇哇直哭。還真是一個白胖小子。在場的人都說這是「神針」。老兩口喜的不知說啥才好,對著老翁連磕三個響頭,問神醫家住哪裡,高姓大名,老翁說:「我乃五強鎮東門里,路北頭一家,姓楊的便是。」說罷帶犬離去。
第二天老夫婦倆抬著重禮前去酬謝。走到五強鎮東門里,打聽路北頭一家,一問這一家不是姓楊,是姓史的。又問不少人,都說路北沒姓楊的。二人為報救命之恩,鐵了心,非找到姓楊的不可。夫妻倆就在路北一棵楊樹下等啊、問啊,凡有過往行人,都要打聽一番也沒問出個結果。眼看日落西山,天慢慢黑了下來,等了一天,夫婦倆已覺睏倦,便靠樹身睡著了。等到三更三點,朦朧中,一個老漢領著哈巴狗站在樹旁說道:「我乃天公楊二郎,遵旨下凡,驅趕邪魔,此地安家便是。」 夫妻倆猛然醒來,卻不見一個人影。二人這才弄清是咋回事,原來那個領哈巴狗的大老翁就是楊二郎大仙下凡了。這真是人不該死有神搭救。夫婦二人忙沖著楊樹磕三個響頭,口稱「二郎大仙保佑!二郎大仙保佑!」天一亮,夫婦二人到鎮上買來香紙供果,祈禱完畢返回白雲村去。
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方圓幾十里,鎮內數百戶,誰家有了病人,都到這里拜仙求葯。楊樹旁,整天煙火不斷,天長日久,火燒煙熏,樹皮燒焦了,成了一棵死樹。那時的人,愛講迷信,為留楊二郎住在這里,全鎮各家各戶,捐銀兩,在死楊樹旁蓋了一座二郎廟。此廟一直保存到抗日戰爭時才拆除。(完)
杜康釀酒醉劉伶
「 杜康釀酒醉劉伶,不醉三年不要錢,」這是五強鎮上祖祖輩輩傳頌的一句佳話。
大約一千多年以前,五強鎮仍以「水駝鎮」而聞名。提起這里的水,果真名不虛傳。七十二眼井,井井都是甜水,天氣再旱,井也沒干過,燒水做飯,香甜可口,煎葯熬湯,葯性不變。外人給送了兩句美言,說是「五強鎮有三寶,地好、人好、水也好。」配酒名匠杜康,選中了這塊寶地,他在鎮東南湊一口深井,建了一釀酒作坊,並在鎮里開了一個酒店,店牌上寫著「杜康」兩個大字,下陪四句進言: 聞者即醉,禁忌過量,狂飲 杜康 ,必醉三年。杜康酒曾被皇上加封,每年要向朝廷進三缸。杜康酒因此楊名四海,凡到五強鎮的客商名人,要進杜康酒店,品嘗幾杯。
這天,劉伶(竹林七賞之一,筆者注)帶著家眷來到五強鎮觀賞遊玩,進了杜康酒店,一連喝了三六一十八碗,不覺暈倒咽氣。夫人不知底細,以為人已死去,便把劉伶的屍體埋到五強鎮北地,並守孝三年。剛到三年以上,杜康要酒錢來了,劉夫人連哭帶說:「好你個杜康,我正要找你,分明你酒內有毒,毒死了我的丈夫,今天咱們就去打這場人命官司!」杜康卻笑著說:「劉夫人不要啼哭,劉伶兄不是真死,他是喝醉了,不信讓我喊醒他。」說罷來到劉伶墓前,正轉三圈倒轉三圈,然後高聲喊到:「劉伶兄趕快醒來,還我酒錢!」這一喊不大要緊,只聽轟隆一聲,墓頂四分五裂,棺蓋也蹦開了,劉伶還在棺內,倆胳膊一伸,大呵一聲:「哎呀,真乃好酒!」隨即將酒錢還給了杜康。在一旁觀看的人們都傻眼了,不知是誰說了一句話:杜康、劉伶都是神仙。 話音剛落,杜康、劉伶兩人同時倒在地下,一股白煙升上天空。在場的人沖著屍體磕了頭,並把杜康、劉伶屍體分東西埋葬了。如今杜康墓還保存著,劉伶墓也是在一九五八年平整土地時攤平了。以後姓杜的後代,每年清明節還在杜康墓前燒香落紙。明朝鄭洛還留有一首詩:
高冢荒原問伯倫,風流曠達已沉淪。
何年自失乘車路,些地真埋荷鈿人。
千歲夜台含酒富,幾聲山鳥送杯頻。
起君欲共壺觴興,一代蕭條倍愴神。
❽ 濮陽都有什麼經典歷史啊
濮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約公元前2513年,這里是五專帝之一顓屬頊部族的活動中心,時稱「帝丘」。隨著歷史的演進,曾幾度易名。夏稱昆吾國,春秋稱衛都,亦稱「五鹿城」,秦滅衛後,因城址位於濮水之陽,更名為「濮陽」,宋代稱「澶州」,金代稱「開州」,民國伊始,復名濮陽。這里素有「古戰場」之稱,歷史上著名的晉楚「城濮之戰」、齊魏「馬陵之戰」、宋遼「澶淵之盟」均發生在這里。濮陽民風淳樸,人傑地靈,誕生和培育了許多歷史名人,如我國的文學家倉頡,第一位女詩人許穆夫人,政治家、軍事家商鞅、吳起,天文學家僧一行,元曲大家宮天挺等。這里又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近代史上,濮陽是波及全國的天理教起義、捻軍起義和義和團運動的發起地區之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濮陽是我黨最早的活動地區和革命根據地之一。1926年就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並逐步發展成為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帶。朱德、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楊得志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工作戰斗,組織一系列重大軍事活動
❾ 濮陽 從古至今發生的歷史大事
濮陽歷史悠久,抄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約公元前2513年,這里是五帝之一顓頊部族的活動中心,時稱「帝丘」。隨著歷史的演進,曾幾度易名。夏稱昆吾國,春秋稱衛都,亦稱「五鹿城」,秦滅衛後,因城址位於濮水之陽,更名為「濮陽」,宋代稱「澶州」,金代稱「開州」,民國伊始,復名濮陽。這里素有「古戰場」之稱,歷史上著名的晉楚「城濮之戰」、齊魏「馬陵之戰」、宋遼「澶淵之盟」均發生在這里。濮陽民風淳樸,人傑地靈,誕生和培育了許多歷史名人,如我國的文學家倉頡,第一位女詩人許穆夫人,政治家、軍事家商鞅、吳起,天文學家僧一行,元曲大家宮天挺等。這里又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近代史上,濮陽是波及全國的天理教起義、捻軍起義和義和團運動的發起地區之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濮陽是我黨最早的活動地區和革命根據地之一。1926年就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並逐步發展成為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帶。朱德、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楊得志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工作戰斗,組織一系列重大軍事活動。
❿ 濮陽的歷史故事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中華第一龍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上古時期 濮陽一帶地跨兗、冀二州,是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與少昊為首的東夷集團活動的交接地帶。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就發生在這里,據說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縣。黃帝長子玄囂青陽氏邑於頓丘(今清豐縣南),次子昌意在今南樂縣築昌意城;黃帝史官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梁村鄉吳村有造書遺址及倉頡陵、倉頡廟。中原地區繼黃帝之後由顓頊統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陽西南,史稱「顓頊之墟」)。顓頊時,其氏族集團實力強大,打敗了以共工為首的集團,活動范圍大為擴展,萬邦來朝。顓頊之後,帝嚳繼位,初都帝丘,後遷都伊洛平原。帝嚳賜顓頊玄孫陸終長子樊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陽東南)。帝嚳之後,堯繼位成為祁姓集團首領,以冀州為活動中心,死後葬於城陽(范縣東)谷林。濮州(今屬范縣)有堯母慶都廟,范縣辛庄鄉北有堯子丹朱墓。舜生於姚墟(今范縣城西南),住南河。他在黃河之濱燒制陶器,到雷澤(古澤名,在今范縣東南)漁獵,去歷山耕作,還販於頓丘(今清豐)。舜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幹,後代堯而立,成為姚姓聯盟的首領。堯舜之時,太行山區雨水豐沛,水患頻仍。以秦(今范縣)為活動中心的東夷首領伯益協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兩大集團在聯合抗洪斗爭中進一步增進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