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的水泊梁山好漢有沒有他們的真實故事是怎樣的
史書記載,宋江起義軍中有三十六個主要頭領。他們是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水滸傳》中為呼延灼)、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水滸傳》為穆弘)、石秀、徐寧、李英(《水滸傳》中為李應)、花和尚(《水滸傳》有姓名為魯達、魯智深)、武松。宋江起義軍總人數由於史書無記載,無法統計,估計有近萬人。《水滸傳》寫梁山好漢有一百零八將,那是小說家的虛構,作者羅貫中等人「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以使小說更添傳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於流傳。但小說畢竟是小說,讀者不可將它當成真實的歷史。
宋江起義軍正式宣布起義後不久,就離開了梁山泊,轉戰於山東青、齊與河南、河北一帶,史書記載說:這支起義軍「橫行河朔、東京,官兵數萬,無敢抗者。」約兩年後,到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義軍從江蘇沭陽乘船進攻海州(今連雲港),被海州知州張叔夜所派伏兵包圍,損失慘重,退路又被切斷。在這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宋江不得不率眾投降,接受朝廷招安,成為宋朝官軍中的一部分。後來宋江部是否去江南出征方臘農民起義軍,史學界有爭論,至今尚無定論。但多數史學家認為,宋江部出征方臘可能性較大。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發生農民起義次數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有數百次之多,宋江起義只是其中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時編印出版了《宣和遺事》,把宋江起義史事演義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現《水滸傳》,將宋江起義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動感人,因而使這次本來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農民起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廣泛流傳於民間,以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⑵ 祝家莊時遷偷雞 簡述其故事情節
楊雄與來石秀結拜弟兄,翠屏山智自殺淫僧淫婦,路遇時遷夜掘王墳,三人相約投奔梁山,行至鄆州地面,祝家店求宿覓食。他們行至祝家莊一酒家,時遷見店中有酒無肉,竟偷宰店家報曉公雞,被店家發現,佯裝不知。
後時遷他們無奈殺人,等他們逃到山上時中了機關的埋伏,時遷被抓走。楊雄和石秀去了李家莊,李家莊派人去要人被祝彪拒絕,李應帶人去救,結果自己受傷,
楊雄和石秀投奔梁山而去,之後宋江帶領梁山好漢前去攻打祝家莊,大隊人馬行至獨龍崗,發現有埋伏,暫時後退安營紮寨。
時遷,《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鼓上蚤,高唐州人氏,出身盜賊,在與楊雄、石秀投奔梁山途中,因偷雞被祝家莊活捉,引出梁山三打祝家莊。他曾到東京盜取雁翎金圈甲,賺取徐寧上樑山,並在梁山攻破大名府、曾頭市的戰役中立下大功。
⑶ 水滸傳 楊雄的外貌描寫和故事情節
一、外貌描寫:
1、原文:
那人生得好表人物,露出藍靛般一身花綉,兩眉入鬢,鳳眼朝天,淡黃麵皮,細細有幾根髭髯。
2、翻譯:
那人(指楊雄)生的一表人才,露出了深藍色的紋綉,兩條眉毛很長,直入鬢角,淡黃色的膚色,上邊還有幾根須發。
二、故事情節
1、結交石秀
石秀幫了楊雄後,楊雄十分感激,有心結交,找到石秀,表達謝意。石秀知道楊雄的身份,於是就報出自己的家世,並說我這個人路見不平,就要捨命相助,所以人稱拚命三郎。
楊雄看石秀一表人才,又武藝高強、為人仗義,於是就建議結拜為兄弟。石秀欣然同意,遂與楊雄結為義兄弟。
2、怒殺潘巧雲
楊雄因公務繁忙,經常在衙門當值,疏冷了潘巧雲。不想潘巧雲水性楊花,耐不住寂寞,終與海闍黎裴如海勾搭成奸。後來,被石秀發覺,卻又不思悔改,乃進讒言與楊雄,教楊雄趕走石秀。
石秀不忍楊雄受蒙騙,乃暗中設計殺害裴如海,並與楊雄將潘巧雲騙上翠屏山。楊雄得知真相,怒殺潘巧雲。
(3)丘北縣歷史楊雄的故事擴展閱讀:
楊雄綽號由來:
「關索」是民間傳說中關羽的第三個兒子,在《三國志通俗演義》曾有登場,但正史中卻未見記載。
相傳關索曾隨諸葛亮南征孟獲,驍勇善戰,在雲南、貴州一帶深受崇拜,西南地區多有關索橋、關索嶺、關索廟等地名。宋代民間盛傳關索之武勇,武人多喜用「關索」作別號,如小關索、賽關索、嚴關索、張關索等。
也有研究者認為,「關索」並非人名,而是對關羽的尊稱。 一種觀點認為,關羽爵封漢壽亭侯,封地「漢壽」古稱「索」,「關索」是「關漢壽」的意思。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西南夷將「爺」稱為「索」,「關索」其實就是「關爺」的意思。而不論「關漢壽」,還是「關索」,都是對關羽的尊稱。
而病關索的「病」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說「病,使動用法,就是超過的意思」。但縱觀《水滸傳》中的綽號,自比古人的不少,但卻沒有說超過的。
書中描述楊雄為「淡黃麵皮」,關索則是「面似桃花」。「病關索」大概是說這個「關索」像是生了病,臉色變了。而綽號病尉遲的孫立在書中的形象也是一個黃面大漢。
⑷ 隋唐人物歷史故事
高祖上
,姓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郡華陰人也。漢太尉震八代孫版鉉,仕燕權為北平太守。鉉生元壽,後魏代為武川鎮司馬,子孫因家焉。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薨,贈太保,謚曰桓。齋
七年皇妣呂氏,以大統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尼將高祖舍於別館,躬自撫養。皇妣嘗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皇妣大駭,墜高祖於地。尼自外入見曰:「已驚我兒,致令晚得天下。」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沈深嚴重。初入太學,雖至親昵不敢狎也。知
J
⑸ 摘抄楊雄的故事情節
那人生得好表人物,露出藍靛般一身花綉,兩眉入鬢,鳳眼朝天,淡黃麵皮,細細有幾根髭髯。(外貌描寫)楊雄
⑹ 雲南省的老師們請給我一點「楊雄山」這個傳說來歷的信息,急用,謝謝
文山縣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源遠流長。長期以來,各民族兄弟和睦相處,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創造了各自多姿多彩,既有共性,又具自身特點的民族文學、民間藝術、民族音樂舞蹈和民族風情等民族傳統文化,其中以壯、苗、彝民族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1.壯族。文山縣壯族,包括自稱布傣、布岱的土支系和自稱布儂的儂支系。布傣、布岱,先祖是今文山縣地域在兩漢以前散居著的百越族群中的「鳩僚」。據其敘史長詩《考當歸》說,其祖先是雲南南詔時因征戰返鄉迷路而落藉於此。經長期演變,按其服飾分為平頭(布岱)、褡頭(布傣)2種,雖然服飾不同但語言相近,風俗習慣相同。壯族多數沿水而居,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壯族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壯傣語支。壯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作了大量內容豐富的民間傳說故事、詩歌、諺語、民歌等民間文學,有《布洛朵》、《古歌》、《開天闢地》、《谷種的來歷》、《三七姑娘傳說》、《神捏泥做人》、《兄妹造人煙》、《千變萬化》等,主要反映古代壯族先民對自然現象的樸素認識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壯族詩歌多有敘事詩、抒情詩,主要運用賦、比、興手法,前句鋪陳、後句興起。民族歌種類有古歌、生產歌、酒歌、情歌,篇幅短,包容量大,內容廣,使用的場合較多,形式較靈活,包括婚辭、喪辭等。壯族藝術含有土戲、舞蹈、工藝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樂西土戲等。樂西土戲流行於德厚鎮樂西村,清光緒年間,有「追召土」、「榮考吭」、「嚨哩」、「嚨阿西」4個唱腔;表演講究眼法和手法的運用,藉此雙方交流思想,傳達感情。壯族能歌善舞,舞蹈源遠流長,比較著名的有草人舞、紙馬舞。傳統工藝主要有壯錦、銀飾、雕刻等。唐、宋時期,壯族婦女編織的工藝奇葩—壯錦,被列為我國四大名錦之一。織錦以自紡的精細紗線為經、各色絲線為緯編織成水紋、花紋、草紋、動物等圖案,可做床單、被面、桌面、背帶等裝飾。刺綉包括扣、刺、挑、鏤等手工藝,絕大多數女孩從10歲起開始學綉花鞋、圍腰、頭巾、枕頭套、背帶面、小孩帽等。綉上草、鳥、蟲、魚、蝴蝶戀花等五彩繽紛的刺綉圖案,寓意深刻,形象生動。銀飾是壯族婦女最喜愛的裝飾品。壯族製作銀飾歷史悠久,縣內壯族聚居地都有民間銀飾加工坊,壯族婦女佩帶的手鐲、項鏈、耳環、項圈、發釵等銀飾品,大部分都出自壯族銀匠之手。壯族的雕刻工藝源遠流長,神桌、家櫥、花窗、樓椽等雕刻都出自壯族之手。壯族的特色食品有粽粑、花糯米飯、三七燉肉、三七燉雞等三七菜譜系列,其傳統節日有春節、小年節(農歷二月初一)、壯族「三月三」節、六月二十四紅飯節、農歷八月九嘗新米節、十月初一牛王節等。
壯 族
2.苗族。文山縣苗族的祖先是距今5000多年前,黃河下游一帶生活的一個部落聯盟,被叫「九黎」,其首領是蚩尤。因與黃帝為首領的部落發生沖突,被其打敗,九黎部落舉行了大規模的遷徙,隨後遷到了長江中下游、湘、貴,最後定居文山,是一個跨國而居的民族。現今居住在縣境內的苗族分為四大支系:「蒙豆」、「蒙施」、「蒙抓」、「蒙巴」。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川黔滇方言。苗族文字是1957年經原中央民委批准試驗推行的苗文方案。1982年,民族語言文字工作者對方案進行了修訂,繼而編印教材在苗族群眾中推廣運用。1995年,文山縣以奈黑小學被省民語委作為苗文試點學校推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苗族人民在自己的勞動、生活斗爭中創造了豐富多彩、光輝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主要體現為:民間文學、民族藝術、飲食、節慶等。苗族民間文學主要有散文體式的神話和傳說、韻文體式的唱調、曲藝,以及諺語和謎語等。苗族民間流傳著許多古老而神奇的神話故事,其中有創世神話、人類起源神話、洪水神話、射日射月神話、事物起源神話等。傳說在苗族民間故事中佔有重要份量,這些傳說緊緊圍繞苗族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苗族地區的山川景物等展開,現有比較豐富的文化內容,更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苗族的民間故事容量最大,最能反映苗族生產生活現狀。苗族民族歌的篇幅短,但容量大、內容廣,使用的場合較多,形式較靈活,包括婚辭、喪辭等。苗族曲藝曲種目前已經鑒定的主要有四種:即「然更」(rangxghenx)、「臘叭」(laxbat)、「洛抓」(lolndrual)、「洛啦」(lolluas)。苗族藝術豐富多彩,包括樂器、工藝、服飾、民居等。苗族的樂器有蘆笙、橫簫、直簫等。蘆笙是苗族的主要樂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符號和象徵,是表達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紐帶,是苗族人民向上的精神支柱。苗族的工藝主要有刺綉和蠟染等。苗族姑娘心靈手巧,刺綉是他們的拿手好戲,苗綉圖形主要是規則的幾何圖案,講究對稱美、充實美、艷麗美。蠟染是苗族傳統印染工藝之一,苗族蠟染一般是在布上畫上圖案,放在水缸中浸泡,再撈出來漂洗,這樣繪畫時著蠟的地方因染料無法附著而成為白色,原先空白的地方則被染色,因此圖案更加精美。自改革開放以來,苗族服裝不僅在當地市場上有較好的經濟效益,而且暢銷海外。苗族的服飾均為上著傳統的子妹領式的上衣,下穿色彩艷麗的百褶裙。苗族飲食主要是玉米、大米,另外還有蕎麥等雜糧。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苗族創造了豐富獨特的苗家風味食品,其中主要有:玉米飯、蕎疙瘩飯、糯米粑、火燒狗、炒雞生、豆腐連渣撈等。苗族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其中主要有春節、花山節、祭龍、清明節、端午節等,其中最為隆重的節日是花山節,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三舉行,歷時5天。花山場上,苗族小伙吹奏蘆笙,邊唱邊跳,苗族姑娘則擺動百褶裙隨勢跳起舞來,他們相互對唱山歌,傾吐愛意。在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新時期,花山節不僅是苗族群眾的節日,其他民族也積極融入,共同參與這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活動內容主要有:賽馬、鬥牛、斗雞、武術等,場面熱鬧非凡。
苗 族
3.彝族。彝族包括仆拉、倮倮二大支系,各大支系都有分支,共7個小宗支系。相對集中分布在東山、柳井、秉烈、壩心4個彝族鄉和追栗街鎮。全縣其它11個鄉鎮均有分布,多數村落聚族而居於境內的山區和半山區,均為南詔大理國時期從今楚雄等地遷入文山縣。彝族保存和使用完整的語言,有自己的古文字和國家新規范的文字,有自己口頭流傳的民間文學,包括民間故事、韻文體詩歌。如:《八寨王的故事》、《智斗土司》、《楊雄山的傳說》、《銅鼓舞的傳說》等。彝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唱民歌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形式豐富多彩,韻律美妙動聽,包括有愛情、習俗、生產、勞作、勸善等幾類。樂器有嗩吶、弦子、三眼土洞簫、六眼巴烏等。弦子舞、竹竿舞是本地區彝族人民群眾性的屬自娛自樂的舞蹈,還有嗩吶舞、霸王鞭、神燈舞等,其特點是熱情歡快。彝族民居多選朝陽背風地址,建寨一般有幾十戶多則上百戶。一房三間、中為堂房、左右卧室、上層堆糧食,結構有土庫房、土木、磚木等,最具特色的是土庫房,其材料均為泥土,具有二層、三層院落。彝族人民熱情好客、真誠豪爽,常以大塊肉、大碗酒敬客,並有優美動聽的祝酒歌。彝族服飾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婦女多包花帕子,上身穿襟衣,下身寬長褲,胸系圍腰,脖戴銀鏈,腰系小背帶,腳穿大花鞋。自稱昨科的婦女頭部以大小篾圈套於頂裹長發於頂部,平時長發拖於後背,近現代改為梳辮,用白色手巾做包頭帕,有的青年用白色,壯年、老年用黑色。男性服飾隨著社會潮流改為現代服裝。彝族人民崇敬虎、龍、鷹和竹等動植物。節慶共有10餘個,其中以春節、火把節占首位,從正月開始到臘月都有祭祀。火把節是彝族的隆重節日。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指定場地,鬥牛賽馬、賽歌舞;晚上舉著點燃的火把,男女互相追逐嬉戲,以表示親切和吉祥,也表示用火焰燒去相互身上的邪魔,通宵達旦。
彝 族
4.回族。明末清初,文山地區開始有回人的足跡,經過數百年更迭,風雨變幻,回族人民與各民族世世代代團結和睦,繁衍生息,用勤勞和智慧不斷創造著自己特定的文化和生活習俗。回族歷史上是阿拉伯人,普遍信仰伊斯蘭教,許多風俗習慣必須按照教律規定。回族在日常生活和生產過程中使用漢語和漢字,但在宗教生活和民族內部還保留著一些波斯語和阿拉伯語詞彙,如「穆斯林」、「朵斯梯」、「伊瑪目」等。回族飲食講究衛生,注意潔凈,全民禁食豬肉,凡性情溫順、食草、反芻的動物才可以吃。另外,凡是有麻醉性的刺激物如酒、鴉片、海洛因、煙等也屬禁食之列。回族的日常服飾著裝,無統一規范和款式,與漢族服飾大體相同,最大的特點是淳樸秀美,不同的是回族男子戴白帽,婦女戴蓋頭,穿黑長衫。回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多妻為非法。結婚一般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定新(說色倆目);二是「起媒」;三是「過禮」。結婚當天,男方家要清阿訇念經。其他民族與回族通婚,必須改變信仰,隨回族風俗習慣生活,結婚時必須到清真寺履行「進教」儀式。回族的節日來源於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人的傳統習慣,主要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誕節。除此之外,尚有一些規模較小的節日,如阿舒拉節、登宵節、姑太節。有些地區的群眾,每年舉行一次「亡人節」以悼念被清政府殘酷殺害的無辜死難群眾。回族歸真後(死亡),遵照伊斯蘭教的教法規定,不分男女老幼,無論貧窮富貴,一律實行土葬,並且是束葬和薄葬。
回 族
⑺ 歷史人物
秦檜的故事
南宋高宗年間。有一天,皇後在後宮設宴,召集各位官太太和貴婦人參加。
席間,御廚端上來一道菜——淮青魚。這種魚因為產量稀少,因此相當名貴。皇後很得意地招呼大家享用,還特別問宰相秦檜的老婆王氏:「你吃過這種魚嗎?」
王氏不假思索,回答道:「經常吃,我們家比這大的淮青魚都有,娘娘您要想吃,我明天就給您進奉幾條。」
王氏以為找到了一個拍皇後馬屁的好機會,回到家裡就把這事對秦檜說了,沒想到秦檜聽後大驚失色,說:「你這個蠢女人,闖了大禍了知不知道?」
王氏生氣地說:「我是為你在宮內鋪路,你不領情還罷了,反過來還責罵我。」
「唉!」秦檜嘆了口氣,也不理王氏,在房裡皺著眉頭來回轉悠。忽然,他的眉頭一展,高聲對外面喊道:「來人啊!去,買幾條大草魚,明天讓夫人送去宮里。」
「什麼?你讓我送草魚?」王氏莫名其妙,「那值幾個錢!而且它雖然看起來像淮青魚,但皇後娘娘可是行家,一看就知道。你想魚目混珠,不要命了?」
「你送淮青魚才真的叫不要命了!聽我的,明天就送大草魚進宮。」秦檜冷冷地說道。
第二天,皇後看到王氏送來的草魚,大笑道:「我昨天還跟皇上說,淮青魚天下珍饈,不信秦愛卿家會比皇家還要多。原來是你給搞錯了,把這些普通的大草魚當成淮青魚了,哈哈哈……」
⑻ 歷史上真的有水泊梁山的事跡嗎
沒有像《水滸傳》中的梁山那樣的故事,但是有真實的宋江起義為成書基礎。
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跡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治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
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征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斗。
(8)丘北縣歷史楊雄的故事擴展閱讀:
歷史影響
有宋三百多年,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有數百次之多,宋 江起義只是其中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時編印出版了《宣和遺事》,把宋江起義史事演義化、故事化;
初又出現《水滸傳》,將宋江起義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動感人,因而使這次本來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農民起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廣泛流傳於民間,以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更被記錄教材等教育書籍,在學生之間口口傳頌。在現代有時也把在生活中對腐朽生活反抗等運動,叫做宋江起義。
⑼ 給我介紹一下中國古代楊雄的故事
古代好幾個楊雄,他們介紹的我就不說了!我說西漢的文學家,就是寫《法言》的
揚雄(前53-後),一作「楊雄」,字子雲,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人。西漢後期著名學者,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
揚雄從小勤奮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口吃不能劇談,喜歡潛心思考。為人簡易清靜,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不修廉隅以邀名當世有大度,非聖賢之書不讀。曾從嚴君平不,通《易經》、《老子》,善辭賦。年輕時,曾一度欽慕屈原司馬相如的辭賦。他以司馬相如的賦為範本,寫了不少華麗的辭賦,傳至京師,為漢成帝所喜,召為給事黃門郎,與王莽、劉歆、董賢等為同僚。以後認為辭賦不過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法言·吾子》),轉而研究哲學。他認為,「經莫大於《易》」,「傳莫大於《論語》」,於是就模仿《周易》寫了《太玄》,模仿《論語》寫了《法言》。還撰寫了《訓纂》、《方言》、《蒼頡訓纂》等語言文字學方面的著作。王莽篡權後,揚雄為中散大夫。但他不願趨炎附勢,同流合污。所以甘願寂寞,不參與朝政,在天祿閣校書,同時自己埋頭著書。盡管如此,揚雄還是沒有逃脫厄運。
由於劉歆之子劉 為了討好王莽,偽造了一道「符命」(即讖緯)進獻給王莽,不料卻壞了王莽的計劃,於是被流入,「投諸四夷」。劉 曾從揚雄學過上古文字,這就牽連到揚雄。治獄的使者來天祿閣抓揚眉吐雄,揚雄跳閣自殺,未死,後得免。以後一直默默無聞,七十一歲而死。
⑽ 古代歷史人物故事 100—200字之內 只要3人回答,每人2個故事,好的給10分
刑天
是與天帝對抗,失敗後被斷頭仍不停止戰斗的著名神話英雄。
黃帝用強大的武力打敗了炎帝,坐上了中央天帝的寶座,炎帝被迫退到南方。但炎帝的部下並不甘心失敗,刑天發誓要與黃帝爭奪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與天帝開始了一場激戰。他們一直殺到常陽山地方,黃帝看準機會一劍向刑天脖頸砍去,刑天那顆巨大的頭顱就被砍落下來。刑天見頭被砍落,愈加震怒。他毫不示弱,以兩只乳頭當作眼睛,肚臍當作嘴巴,揮舞武器,繼續吶喊戰斗。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大全
開天闢地的盤古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這是人類一直探索的奧妙。在很久以前,就有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傳說。
相傳,天地本來是黑暗混沌的一團,好像一個大雞蛋。盤下就孕育在中間,過了一萬八千年,突然山崩地裂一聲巨響,大雞蛋裂開了。其中一些重而濁的東西漸漸下降變成為地,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了天。混沌不分的天地被盤古分開了,他手托著天,腳踏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的身體每天也增長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的身體長得有九萬里高,像一根巨大無比的柱子,立在天地當中,使天地無法重新合攏,不再變得黑暗混沌。但盤古也十分疲勞了,終於倒下來死去了。
盤古臨死之前,天地又發生了奇怪的變化,他發出的聲音變成了隆隆的雷霆,他呼出的氣變成了風雲,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他的身軀和四肢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五嶽,他的血液變成了江河湖海,筋脈變成了道路,肌肉變成了田土,頭發和胡須變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膚和汗毛變成了花草樹木,他的牙齒、骨頭變成閃光的金屬、堅硬的石頭和圓亮的珍珠玉石,他流出的汗水變成了雨露。長在他身上的各類寄生物,受到陽光雨露的滋養,變成了大地上的黎民百姓。這樣,盤古開天闢地以後,又用他整個身體孕育了天地萬物。
關於盤古的神力,還有傳說。他哭泣時流的眼淚成了江河,眼睛的閃光變成閃電。說他一歡喜,就是麗日晴天;一惱怒,天空就烏雲密布。還說他睜開眼睛就是白天,閉住眼睛就是黑夜。
開天闢地的盤古,受到人們的崇敬。我國西南地區一些民族中,還流傳著崇拜盤古的各種儀式和神話。傳說南海有綿亘八百里的盤古墓,用來收葬他的魂魄。
煉石補天的女媧
中國上古神話中,有一位化育萬物、造福人類的女神,這就是女媧。
據說天地開辟以後,大地上雖然有了山川、湖泊、花草鳥獸,可是還沒有人類的蹤跡。大母神女媧想創造一種新的生命,於是她抓起了地上的黃土,仿照自己映在水中的形貌,揉團捏成一個個小人的形狀。這些泥人一放到地面上,就有了生命,活蹦亂跳,女媧給他們取名叫做「人」就這樣,她用黃泥捏造了許多男男女女的人。但是用手捏人畢竟速度太慢,於是女媧順利拿起一截草繩,攪拌上深黃的泥漿向地面揮灑,結果泥點濺落的地方,也都變成一個個話蹦亂跳的人。於是大地上到處都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女媧還使男女相配,叫他們自己生育後代,一代一代綿延。在神話中女媧不單是創造人類的始祖母,而且是最早的婚姻之神。
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宇宙突然發生了一場大變動,半邊天空坍塌下來,露出一個個可怕的大變動,半邊天空坍塌下來,露出一個個可怕的黑窟窿,地上也也出現一道道巨大的裂口,山林燃起炎炎烈火,地底噴湧出滔滔洪水,各種猛獸、惡禽、怪蟒紛紛竄出來危害人類。女媧見人類遭受這樣慘烈的災禍,就全力補修天地。她先在灌河中挑選許許五彩石,熔煉成膠糊,把天上的窟窿一個個補好。又殺了一隻大龜,砍下它的四隻腳豎在大地四方,把天空支撐起來。接著殺了黑龍,趕走各種惡食禽猛獸,用蘆葦灰阻塞了橫流的洪水。從此災難得以平息,人類得到拯救,人世間又有了欣欣向榮的景象。為了讓人類更愉快地生活,女媧還造了一種名叫「笙簧」的樂器,使人們在勞作之餘進行娛樂。
女媧是產生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神話人物。這個神話,反映出當時人類對自身起源和自然現象的天真認識。至今在我國西南的苗族、侗族中還流傳著女媧的神話傳說,並把她作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逐日英雄誇父
「誇父逐日」
是中國古老的神話。它體現了原始先民追求光明的精神。身材高大的誇父,立下宏願,決心去追趕太陽,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來。誇父耳朵上掛兩條黃蛇,手裡也握著兩條黃蛇,隨身還攜帶著一根手杖。一天,太陽升起了,他邁開大步追去,一直追到禺谷。傳說禺谷是太陽休息的地方。在太陽落到這里洗浴後,就在巨大無比的若木上休息。到第二天再升起來。這時只見一團巨大紅亮的火球就在眼前,誇父已進入太陽的光輪,完全處在光明的包圍中。當他正在慶幸自己的勝利時,他感到極度口渴。於是他伏下身子,大口大口地喝黃河、渭水裡的水,幾下就把兩條河裡的水喝乾了,可還是口喝難忍。他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大澤的水,大澤是一片縱橫千里的水域。可是誇父還沒有達到目的地,就死了,像一座大山一樣倒了下來。手杖丟落的地方,出現了一片枝葉繁茂、鮮果累累的桃林。
傳說河南、陝西兩省交界處的靈寶縣東南,有一座誇父山,是誇父留在人間的遺跡,山的北面,有一座好幾百里的寬的桃樹林。還傳說湖南也有一座誇父山,上面還有誇父架鍋的三塊巨石。
撞斷天柱的共工
日月星辰為什麼會東升西落?江河為什麼都向東流?傳說是水神共工撞斷天柱的緣故,共工成了正義的象徵。
女媧修補好天宇以後,好長時間日月星辰的運行都很正常。可是後來一場戰爭打亂了這個局面。交戰的雙方是水神共工和天帝顓頊。
共工是火神祝融的兒子。他長著人的臉,蛇的身子,紅色的頭發。共工常掌管海洋、江湖、河澤、池沼等世界十分之七的領域。在黃帝和炎帝的一次大戰中,共工曾用水幫助他的祖上炎帝作戰,顓頊是黃帝的曾孫,黃帝一度讓他代行神權。但在他執掌神權期間,他並不顧念人間黎民百姓,還派人斷絕了人間和天界的通道,也壓迫他所不滿意的諸神。更為無理的是他把太陽、月亮、星星都拴系在北方的天空上,固定在那裡不能移動。這樣,大地上有的地方永遠明亮,有的地方永遠黑暗,給人們帶來了災難,水神共工乘機率領部下發難,起來推翻顓頊的統治,奪取天帝寶座。
這場戰爭十分激烈,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一座叫做「不周山」的山腳下。不周山地處西北方向,山形奇崛突兀,是一根極高極高的撐天柱。雙方在這里鏖戰不息,共工見一時不能取勝,陡然怒氣萬丈,猛地一頭向不周山撞去,只聽得嘩喇喇巨響連天,剎那間把不周山攔腰撞斷。
這時,整個宇宙又發生了一場大變動,西北面的天空因為沒有不周山的支撐,傾斜下來,日月星辰再也不能固定在原位,於是白晝、黑夜每天交替一次。而東南面的大地受到山崩的劇烈震動,陷了下去,形成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從此江河的水也不同自主地朝東方流去。
刑天
是與天帝對抗,失敗後被斷頭仍不停止戰斗的著名神話英雄。
黃帝用強大的武力打敗了炎帝,坐上了中央天帝的寶座,炎帝被迫退到南方。但炎帝的部下並不甘心失敗,刑天發誓要與黃帝爭奪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與天帝開始了一場激戰。他們一直殺到常陽山地方,黃帝看準機會一劍向刑天脖頸砍去,刑天那顆巨大的頭顱就被砍落下來。刑天見頭被砍落,愈加震怒。他毫不示弱,以兩只乳頭當作眼睛,肚臍當作嘴巴,揮舞武器,繼續吶喊戰斗。
刑天雖然失敗了,但他不屈不撓,戰斗到底的英雄精神常常為後人稱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詩句,盛贊這位斷頭英雄。
銜石填海的精衛
「精衛填海」是古人頌揚善良願望和鍥而不舍精神的神話故事。
相傳,太陽神炎帝的小女兒去東海邊遊玩,不斷掉進大海淹死了,她死後,靈魂化作一隻小鳥,叫做「精衛」,花頭、白嘴、紅足,長得活潑可愛,她被悲恨無情的海濤毀滅了自己,又想到別人也可能會被奪走年輕的生命,因此不斷地從西山銜來一條條小樹枝、一顆顆小石頭,丟進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她無休止地往來飛翔於西山和東海之間。
精衛鍥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願望,宏偉的志向,受到人們的尊敬。晉代詩人陶淵明在詩中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熱烈贊揚精衛小鳥敢於向大海抗爭的悲壯戰斗精神。後世人們也常常以「精衛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從事的艱巨卓越的事業。
銅頭鐵額的蚩尤
蚩尤是勇猛異常的神話人物。他有81(或72)個兄弟,個個都是銅頭鐵額,頭上生有堅利的角,耳邊長有劍一般的毛發,以沙石、鐵聲為食,善於製造各種鋒利的兵器,具有無比巨大的神力。
黃帝和蚩尤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蚩尤發動自己的弟兄和南方部族以及山林水澤間的怪神,殺向黃帝所在地涿鹿;黃帝調協四方鬼神各種野地獸及中原一些部族迎戰。戰斗異常激烈,蚩尤變幻多端,征風召雨,噴煙吐霧,把黃帝軍隊團團圍在大霧之中。直到黃帝的臣子風後製作了指南車,黃帝軍隊才沖出大霧的包圍。黃帝請來應龍,企圖以大雨淹死敵人。蚩尤也請來風伯、雨師,颳起一起更猛烈的大風雨,使得黃帝軍隊四散潰逃。黃帝又叫他的女兒魃上陣參戰,暴雨剎那間消失,應龍等伺機真誠殺過來,使蚩尤受挫。黃帝又用神獸夔的皮製成一面大鼓,用雷神的骨頭作鼓槌。鼓聲驚天動地,五百里外也能聽到,蚩尤軍隊喪魂落魄。黃帝又布鞋列了變化莫測的陣圖,把蚩尤軍隊重重包圍起來,蚩尤兵敗被俘。
蚩尤被殺於涿鹿,他手腳上的枷銬拋擲後化為一片顏色鮮紅的楓林,那是蚩尤斑斑的血跡。又說他被殺於冀州中部,身首異處,因而叫「解」,就是後來山西的解縣。
發明八卦的伏羲
傳說伏羲的母親是華胥氏,生活的西北部很遠的地方。有一次,她偶然看見沼澤邊有一個巨從的腳印,覺得很奇怪,就用自己的腳試,誰知剛一踩下,身子忽然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後來就懷孕生下伏羲。伏羲長有人的頭,蛇的身子,從小就很有神力,能沿著通天的大樹自由上下,長大後當了東方的天帝。
伏羲是一位聖明的天帝,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化始祖。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並且熟悉人間萬物的自然法則。他發明了八卦,以(乾)這種符號代表天, (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代表山,(震)代表雷,(巽)代表風,(兌)代表澤。伏羲教人民用這幾種符號記載萬事萬物。他還效法蜘蛛結網,把繩子編織成網,叫人民捕魚打獵。
射日英雄羿
羿是一位擅長射箭的天神。即使是小鳥飛過,羿也能一箭把它射落。
傳說堯當皇帝的時候,有十個太陽一齊出現在天空,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的旱災。土地烤得直冒煙,禾苗全都枯乾,甚至銅鐵沙石也曬得軟軟的快要熔化了。人民更是不好受,血液在體農會里彷彿在沸騰。怪禽猛獸紛紛從火焰般的森林、沸湯般的江湖裡跑出來傷害人民,弄得人民苦上加苦。天帝知道這事後,就叫羿到凡間去解救人民。天帝賜給羿一張紅色的弓,十支白色的箭。
異奉了天帝的命令到了凡間,受到人民的歡迎。他於是擺了架勢,彎弓搭箭,難准天上的火球,嗖的一箭射去。起初沒聲響,過了一會,只見天空中流火亂飛,火球無聲爆裂。接著,一團紅亮亮的東西墜落在地面上。人們紛紛跑的近前去探看,原來是一隻三足烏鴉,顏色金黃,碩大無比,想來就是太陽精魂的化身。再一看天上,太陽少了一個,空氣也似乎涼爽了一些,人們不由得齊聲喝采。這使羿受到鼓舞,他不顧別的,連連發箭,只見天空中火球一個個的破裂,滿天是流火。
站在土壇上看射箭的堯,忽然想到人們不能沒有太陽,急忙命人暗中從羿的箭袋裡抽出一支箭,總算剩下一個太陽沒被異射落。
羿在射落九個太陽之後,又為人民除去許多怪禽猛獸。其中有吃人的「犭契犭俞」,牙齒像鑿子的「鑿齒」,長著九個腦袋的水火之怪「九嬰」,毀壞房舍的「大風」興波作浪的洞庭巨蟒「巴蛇」和大野地豬「封(豸希)」。
錯奔月宮的嫦娥
嫦娥原是天上的女神,因為丈夫羿奉了天帝之命到人間除害滅妖,她就跟隨他來到地上。羿成天在外,為人民射落九個太陽,殺死怪禽猛獸,顧不上家,嫦娥就慢慢對他不滿,一天,羿從西王母那裡求來長生不死的靈葯。如果兩人一同吃了這靈葯便可長生不死,一人獨吃,就能升成神。羿把葯帶回家,交給嫦娥,要她好好保管,想挑一個吉日兩人一聲吃,但嫦娥覺得自從跟了丈夫來到人間吃了不少苦頭,靈葯既然有升天成神的妙用,何不一人獨吃呢?
在一個晚上,嫦娥趁羿不在家,從葫蘆里倒出靈葯,全吞下肚子去。頓時她的身體輕飄飄的,不由自主地飄出窗戶,直向天上飛去。她邊飛邊想,如果到府,眾神要恥笑她自私,況且見了丈夫也不好辦,不如到月宮里暫時躲藏一下為好。誰知嫦娥一到月宮,脊樑骨不住地縮短,腰肚卻拚命往外膨脹,最後竟變成一隻醜陋的蟾蜍(癩蛤蟆)。因此許多古詩里,稱月宮為「蟾宮」。
以後又有另外一種傳說,說她並沒有變成癩蛤蟆,依然是一個超群絕世的美貌仙子。只是她在月宮里非常寂寞,常年陪她的只有一隻搗葯的白兔和一株桂樹。後來多了一個被天帝罰作苦役的吳剛,他不停地確桂樹,桂樹卻隨砍隨合,他就永遠不得休息了。
治水救災的大禹
古時候洪水滔天,大地上一片汪洋,人民沒有居住的地方,有的上山找洞窟藏身,有的在樹上學鳥雀做窩巢。飛禽走獸還要和可憐的人類爭奪地盤和食物。大禹受了天帝的任命,便帶了助手應龍,去拯救人類,治理洪水。
禹先率領天下群神趕走了興風作浪的水神共工。隨後叫一隻大黑龜把息壤馱在背上,跟著自己。這息壤是一種神士,只要放在地上,就會不斷生長,積成山堆。禹一路上用它來填平深淵。應龍也在前面開路,用尾巴劃地,禹叫人民在應龍尾巴劃過的地方挖掘河道,把洪水引導到江海。到了桐柏山,禹又設法擒服水怪無支祁。這無支祁形狀像猿猴,力大卻勝過九隻大象,整日橫蹦豎跳,沒一刻安靜,使得那地方總是刮風打雷。禹拿大鐵鎖鎖住無支祁的脖子,把他壓在龜山下面,禹因為治水非常繁忙,沒有一點空閑,三次路過家門口都沒有進去。
經過許多艱難和困苦,禹終於治好了烘炎。可是還有別的災害。有一個蛇身九頭的怪物叫「相柳」,貪暴無厭,一口氣要吃掉九座山上的東西,什麼地方只要給他一碰一噴,馬上變成水澤,危害百姓。禹就運用神力殺死相柳。 這時才天下太平,人民安民樂業,禹當了天子。九州的地方官送來許多銅,禹就叫工匠鑄成九隻寶鼎。鼎上刻繪著各種毒蟲害獸和妖魔鬼怪的圖像,使人預先對這些東西有所提防。人民感念禹的恩德,就叫寶鼎為「禹鼎」,以後又把「禹鼎作為辨認姦邪的代名詞。
禹一生兢兢業業為人類謀取幸福安寧,受到世世代代的人們所崇敬。在浙江紹興市南郊建有樓宇巍峨的大禹廟,以紀念他的功績。
為父報仇的眉間尺
眉間尺是鑄劍名匠干將的兒子。他父親曾專心致志為楚王怕干將又替別的國君鑄劍,可是殘暴的楚王怕干將又替別的國君鑄劍,就把干將殺了。干將臨死前曾留下另一把寶劍,要他未出世的兒子日後替他報仇。
眉間尺因為眉梢之間的距離有一尺寬,因此有這外號。他從小沒有父親,受盡鄰家孩子的欺侮。到他稍稍長大,他母親莫邪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他。眉間尺決心為父報仇。他拿了干將藏在松樹柱子里的寶劍,帶上干糧,直奔京城而去。楚王心裡有鬼,夢見眉間尺來殺他,醒來趕緊叫人張貼榜文,畫上眉間尺的圖像,重賞捉拿。
眉間尺看情形不好,趕緊跑到深山暫時躲避。就在他無計可施、哀傷悲痛之時,走來了黑衣人。這黑衣人替他出了主意:用眉間尺的頭,假意向楚王求賞,趁機殺掉楚王。眉間尺覺得只有這個辦法才能完成自己報仇的心願,就從背上抽出寶劍,使勁往頸脖一抹,割下自己的頭,連同寶劍一塊交給黑衣人。
黑衣人去見楚王,獻上人頭,楚王一見,頓時放下心來,認為兇手已經捉到,吩咐兵士把眉間尺的頭擲到城外荒野里去。黑衣人忙阻攔說,這顆人頭應該放在湯鍋里煮爛,否則還會興妖作亂的。楚王同意了。眉間尺的頭顱在鍋里煮了三天三夜,面容一點也未改變。黑衣人要楚王親自到鍋邊看一下,說只有用大王的雄威壓一壓邪氣,頭才會爛。楚王不知是計,走近湯鍋,探頭去看,這時黑衣人抽出寶劍,只見一道寒光過後,楚王的頭就斷落在湯鍋里。
眉間尺的頭立刻從鍋底冒上來,咬住楚王的耳朵,楚王的頭也反撲上去,兩顆頭你咬我撲,一時不分勝負。黑衣人見此情景,連忙割下自己的頭,幫眉間尺去斗楚王。過了七天七夜,眉間尺終於贏了,三顆頭顱也被煮得稀爛,分不清哪是楚王,哪是眉間尺和黑衣人。人們把湯鍋里的東方分作三份,葬在三個地方,修了墳墓,統稱「三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