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關於戚繼光的歷史故事么
戚繼光:復驅逐倭寇
明世宗制的時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盜經常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騷擾。他們和中國的土豪、
奸商勾結,到處搶掠財物,殺害百姓,鬧得沿海不得安寧。歷史上把這種海盜叫做「倭寇」。朝廷把山東的將領戚繼光調到浙江平倭。
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山東蓬萊人。他到了浙江,先檢閱那兒的軍隊,
發現那些軍隊紀律鬆散,根本不能夠打仗,就決心另外招募新軍。他一發出招兵命令,馬上
有一批吃夠倭寇苦的農民、礦工自願參軍,還有一些願意抗倭的地主武裝也參加了進來。戚
繼光組織的新軍很快發展到四千人。
戚繼光是個精通兵法的將領,他懂得兵士不經過嚴格訓練是不能上陣的。他根據南方沼
澤地區的特點,研究了陣法,親自教兵士使用各種長短武器。經過他嚴格訓練,這支新軍的
戰鬥力特別強。「戚家軍」的名氣就在遠近傳開了。
倭寇在哪裡騷擾,他們就打到哪裡。那些亂七八糟的海盜隊伍,哪兒是戚家軍的對手,交鋒了九次,戚家軍一次次都取得勝利。最後,倭寇在陸地上呆不住,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繼光又用大炮轟擊。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燒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
就這樣橫行幾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肅清了。
② 戚繼光年抗倭的背景
戚繼光抗倭,是指中國歷史故事,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很早以來,兩國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時候,由於日本國內形勢的變化,釀成了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的倭患,和以戚繼光為首的中國軍民抗擊倭寇的斗爭。
③ 戚繼光的英雄事跡
戚繼光作為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傳奇將領,南征倭寇、北御韃靼,他和他所率領的戚家軍取得了「自成軍起,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的輝煌戰績,而他也得到了朝廷應有的回報,最終到太子少保,位極人臣,可謂是風光無限。
戚繼光是將門世家,父親在山東做軍官。當時,日本鬼子經常侵擾我國沿海地區,殘殺中國軍民。當時倭患最嚴重的是浙江地區,朝廷將戚繼光派到浙江擔任將軍,到崗後戚繼光組建了自己的戚家軍,發明了鴛鴦陣,開始了戰無不敗的輝煌戰績。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名將,最終卻落得了一個凄涼的晚景。
因此,萬曆十年,戚繼光就被調離北方到廣東任職去了,雖說級別不變,但今時不同往日,他已失去了朝廷的信任,對此,戚繼光也清楚,但能有什麼辦法呢?那就去吧,到了晚年,連看病買葯的錢都沒有了,一代名將就這樣墜落了,最終在孤獨寂寞中離開人世。
④ 戚繼光的生平事跡
戚繼光幼年時風流倜儻,很有個性。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他喜歡讀書,通曉儒經、史籍。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繼光繼承祖上的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繼光負責管理登州衛所的屯田事務,當時山東沿海一帶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有心殺賊,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受張居正的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被調往浙江都司僉事,並擔任參將一職,防守寧波、紹興、台州三郡。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舉進攻桃渚、圻頭等地,戚繼光率軍扼守桃渚,於龍山大破倭寇,戚繼光一路追殺至雁門嶺。倭寇遁走之後,趁虛襲擊台州,戚繼光一馬當先手刃倭寇首領,余黨走投無路,全部墜入瓜陵江淹死。而圻頭倭寇竟又來侵犯台州,戚繼光率軍於仙居將其全殲。
仙游之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余黨糾合一萬多人圍攻仙游,打了三天,戚繼光率兵前往解圍,倭寇敗走,戚繼光率軍追擊,追至王倉坪,斬首百餘級,不少人都墜於懸崖摔死。余黨數千人逃走占據漳浦蔡丕嶺。
戚繼光分五哨(古代軍事編制單位)將士攀岩而上,與倭寇短兵相接,連俘帶殺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漁船逃到海上,而後侵擾福寧,戚繼光率領李超等前往將其擊敗,又乘勝追至永寧,殺死三百多人。
北御韃靼:隆慶二年(1568年),明穆宗讓戚繼光訓練薊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總兵官以下的官員都受戚繼光的節制。
戚繼光到任後,時薊州有總兵郭琥,而戚繼光為總理,無法統一號令,於是朝廷將郭琥調走,以戚繼光為總兵官,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地。又以戚繼光前破吳平有功,進封為右都督。時北蠻子侵略青山口,戚繼光引兵將其擊退。
後續經歷
萬曆二年(1574年),董長昂又入侵邊境但無法從關口攻入,於是逼著他的叔父董長禿寇犯邊境。戚繼光領兵將其擊敗並活捉董長禿。董狐狸與董長昂率領宗族三百人來到戚繼光關前請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請求赦免董長禿。
戚繼光與部下商議後決定接受其投降,董狐狸於是將劫掠的百姓放回,並發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與董長昂再也不敢侵犯薊門。不久,戚繼光因守邊功勞,升為左都督。
戚繼光鎮守的薊門固若金湯,北蠻子無法攻入,於是轉而進犯遼東,戚繼光率兵增援,協助遼東守將李成梁將其擊退。朝廷封戚繼光為太子太保,又進封少保。
萬曆十年(1582年),朝廷里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給事中張鼎思趁機上言戚繼光不應該放在北方,於是戚繼光被朝廷調往廣東。
萬曆十三年(1585年),給事中張希皋再次彈劾戚繼光,戚繼光因此遭到罷免,回鄉後病死。
⑤ 歷史英雄人物戚繼光的故事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抄1588年1月5日),襲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⑥ 戚繼光的故事簡介400字
戚繼光幼年時風流倜儻,很有個性。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他喜歡讀書,通曉儒經、史版籍。權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繼光繼承祖上的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繼光負責管理登州衛所的屯田事務,當時山東沿海一帶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有心殺賊,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受張居正的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被調往浙江都司僉事,並擔任參將一職,防守寧波、紹興、台州三郡。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舉進攻桃渚、圻頭等地,戚繼光率軍扼守桃渚,於龍山大破倭寇,戚繼光一路追殺至雁門嶺。倭寇遁走之後,趁虛襲擊台州,戚繼光一馬當先手刃倭寇首領,余黨走投無路,全部墜入瓜陵江淹死。
而圻頭倭寇竟又來侵犯台州,戚繼光率軍於仙居將其全殲。台州大捷後,戚繼光官升三等。而後,閩、廣一帶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帶作亂,總督胡宗憲無法平定,於是讓戚繼光來增援,戚繼光率軍於上坊巢將其擊破,倭寇奔走建寧,戚繼光引軍回浙江。
⑦ 戚繼光抗倭的傳說故事
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繼光大敗倭寇於台州,以功進都指揮使。四十一年,奉命率師增援福建,搗毀倭寇巢穴橫嶼(今福建寧德東)、牛田(今福建福清南),直至興化(今福建莆田南)等地,進都督僉事。四十二年。他再次領兵入福建,在福建巡撫譚綸的指揮下,與劉顯、俞大猷聯合攻克平海(今莆田東南)。進為都督同知,又升為總兵官,鎮守福建和浙江金華、溫州二府,都督水陸諸戎務。四十四年,俞大猷率水兵,戚繼光將陸兵,於南澳剿平廣東倭寇,解除東南倭患。四十五年,進職兼管潮、惠二府並伸威等營戎務。
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今河北薊縣)、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務,後又為總兵官,兼鎮守薊州、永平、山海諸處,並督帥十二路軍戎事,因屢立戰功,萬曆二年(1574年)升左都督,七年加太子太保,錄功加少保。為當國大臣高拱、張居正等倚重。戚繼光在薊州十六年。加固長城,築建燉台,整頓屯田,訓練軍隊,制訂車、步、騎配合作戰的戰術,形成牆、台、塹密切聯絡的防禦體系,多次擊退侵擾之敵,軍威大振,薊門平靜。時人譽為「足稱振古之名將,無愧萬里之長城」。
戚繼光在張居正死後受到排擠。萬曆十一年被調任廣東總兵官。十三年以年老多病,謝職歸家,十五年病逝,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部軍事名著和《止止堂集》等。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
* 1555年秋調往浙江抗倭,任參將,鎮守寧、紹、台(今臨海)三府。戚繼光鑒於明軍紀律鬆弛,素質不良,戰鬥力低下,至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工3000餘名,編組訓練成戚家軍,成為抗倭主力。
* 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處大勝倭寇,九戰皆捷。次年奉調援閩,連破倭寇巢穴橫嶼、牛田、興化,閩境倭寇主力被消滅殆盡。因功升署都督僉事。
* 四十二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衛(今莆田東南),進官都督同知,升福建總兵。
* 此後轉戰閩粵沿海各地,終於解除東南沿海倭患。
* 隆慶二年(1568年),明廷特召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制。16年間他整飭防務,加強戰備,修築御敵台,設立武學,訓練將士,編成一支車、騎、步三者皆備的精銳部隊,使防禦鞏固,京師(今北京)安全。後被排擠,南調鎮守廣東。再後被誣陷奪職。
* 1588年1月5日卒於登州。
著作還有《蒞戎要略》、《武備新書》等。因其抗倭偉績,歷來被視為民族英雄。
http://ke..com/view/10438.html?wtp=tt
⑧ 戚繼光的軍事思想的歷史背景
理法的交融與和諧——戚繼光治軍思想芻議朱曉紅
【摘要】:戚繼光治回軍思想來源於理學思潮答和前代兵家思想的影響,融理學和軍法為一體,付諸軍事實踐,實現儒家經世致用的傳統,體現了理學思想在社會生活特定領域的影響。
【作者單位】: 西安政治學院
【關鍵詞】: 戚繼光 理學 軍法 經世致用
【分類號】:E291;K248.3
【正文快照】:
戚繼光(1528一1588),明代傑出軍事家,一生南北水陸征戰42年,屢建大功。學術界對於戚繼光的研究多從歷史學的角度出發,將其置於明代抗僑戰爭的大背景下,探討他的文韜武略,論及其與軍事有關的思想和行為。筆者在仔細研讀戚繼光所遺文獻的基礎上,發覺其治軍思想中對於理
⑨ 戚繼光抗倭的歷史背景
十四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歷史上稱之為「倭寇」。明初開始,倭寇對中國沿海進行侵擾,從遼東、山東到廣東漫長的海岸線上,島寇倭夷,到處剽掠,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明初築海上 16 城,籍民為兵,以防倭寇(《明史紀事本末》卷 55《沿海倭亂》),取得了一些成效。至嘉靖時,倭寇又猖獗起來,並與中國海盜相勾結,對閩、浙沿海地區侵擾如故。在倭寇長期為患之時,明朝軍隊中涌現了抗倭名將戚繼光。戚繼光(1528-11-12-1588-01-05) 漢族,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渚。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原籍河南衛輝。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父死,襲官登州衛指揮僉事,升任都指揮僉事,負責山東御倭兵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調浙江,任參將,積極抗禦倭寇。他鑒於衛所軍有不習戰陣的弱點,懇請獲准後親赴「俗稱慓悍」的義烏招摹農民和礦工,組織訓練一支 3000 多人的新軍。他治軍有方,教育將士要殺賊保民,嚴格軍事訓練,「教以擊刺法,長短兵選用」(《明史》卷 212《戚繼光傳》),排演自己創制的鴛鴦陣。由於新軍將士英勇善戰,屢立戰功,被譽為「戚家軍」。嘉靖四十年,倭寇焚掠浙東,他率軍在龍山大敗倭寇。繼之在台州地,掃平浙東。次年率 6000 精兵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今寧德東北)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總兵官,與劉顯、俞大猷分三路進攻平海衛(興化城東),「斬級二千二百」。次年春,相繼敗倭於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嘉靖四十四年又與俞大猷會師,殲滅廣東的倭寇。東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