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近代歷史人物小故事
1、聶士成的故事
聶士成,字功亭,1836-1900,安徽合肥北鄉(今崗集鄉聶祠堂)人。幼年父死家境貧寒,與母親相宜為命。聶士成自小好行俠仗義,曾有一夏姓商販被匪徒追殺,聶母設法將其藏匿,倖免於難。聶歸家後熱情相待,結為好友。不久,夏棄商從軍,入湘軍袁甲三部當兵。
咸豐九年(1859年)升任哨官駐臨淮關,寫信邀聶一同從軍,從此,聶士成投身軍旅,開始了四十年戎馬生涯。
光緒十年(1884年)夏,中法戰爭爆發,法軍侵佔基隆,督辦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求援,聶士成主動請戰赴台,擊退敵兵。
光緒十九年,中國邊疆危機日益嚴重,他請准赴東北三省察看邊境,測繪山川□塞,歷時八個月,行程2.3萬里,寫成《東游紀程》,呈送清政府,為鞏固國防獻策。
光緒二十年五月,中日兩國政府正式宣戰,他率部繞過漢城,取道平壤,撤回國內,扼守遼東摩天嶺。利用山高路險,設疑疲敵,雪夜奇襲連山關,繼擊分水嶺,陣斃日中佐富剛三造,殺敵甚眾,以戰功晉直隸提督。甲午戰後,清政府創立武衛軍,改其所統30營為武衛前軍,駐扎蘆台。
聶士成二十六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山東、直隸(約今河北)迅速發展,他力主鎮壓。旋八國聯軍入侵,清廷令其率部保衛天津,他身先士卒,與侵略軍浴血奮戰。六月十三,侵略軍自租界出犯,他率部抗擊,在津郊八里台與敵展開激戰,多處負傷,仍堅持指揮戰斗,最後中炮陣亡。
然而你是稱並不是被八國聯軍殺死的,竟然是義和團殺死的!這樣一位愛國將領就這樣殞命了!惜哉惜哉!
2、吉鴻昌的故事
1895年10月18日出生於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受父親影響,吉鴻昌幼年即具有愛國思想。1913年秋天,不滿18歲的吉鴻昌棄學從戎,投入馮玉祥部當兵。
他因吃苦耐勞、智勇正直被馮賞識,提升為手槍連連長,不久又提升為營長。當外國人都在歧視中國人的時候,吉鴻昌在自己胸前掛上「我是中國人」的牌子,真可謂是愛國名將。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裡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麼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
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在國外,吉鴻昌通過利用記者的采訪,以事實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種種罪行,並斥責英國縱容日本侵略中國和蔣介石對日妥協的丑惡行徑。
在德國時,吉鴻昌曾多次要求到蘇聯進行訪問,遭到蔣介石反動政府使館的百般刁難,不予簽證。悲憤之下,吉鴻昌揮筆疾書:「渴飲美齡血,飢餐介石頭。歸來報命日,恢復我神州。」
3、孫中山的故事
孫中山一生喜歡讀書。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三天以後,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
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
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
「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4、魯迅標點的稿費
大家知道:標點符號雖然其貌不揚,但在文章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呢。可當年的出版界對標點符號不重視,在支付稿費時,往往把它從字數中扣除,不給稿費。
一次,魯迅應約為某出版社撰寫書稿,由於事先探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因此他的書稿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
編輯看了書稿後,以「難以斷句」為由,回信要求魯迅加上標點符號。魯迅回復:「既要作者加標點符號分出段落、章節,可見標點還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標點也得算字數。」那家出版社沒辦法,只好採納魯迅的意見,標點符號也折算字數支付稿費了。呵呵!
5、鄧世昌的故事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B. 遼陽歷史名人都有誰家是地主
羅綉錦
羅綉錦(1590—1652年),遼陽人,隸漢軍鑲藍旗。天命六年(1621年),以諸生身份歸降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授工部啟心郎。八年,被選為舉人,授國史院學士,纂修太祖實錄。順治元年(1644年),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巡撫河南。
當時,李自成起義軍正退兵於此,羅綉錦配合豫親王多鐸大敗義軍,並上疏:請以河北荒地萬余畝,令兵屯種。得旨諭允。二年十一月,擢兵部右侍郎,總督湖廣、四川,先後配合恭順王孔有德、鄭親王濟爾哈朗等督兵平定兩湖地區,並請將明軍降卒遷徙於內地,避免明軍復來,死灰復燃,深得皇帝嘉許。贈兵部尚書銜,勒石記功。
寧完我
寧完我(?—1665年),字公甫,遼陽人,隸漢軍正紅旗。天命間歸降後金,為薩哈廉家奴。天聰三年(1629年),太宗聞其通文史,召入直文館,尋授參將。四年,宣諭安撫永平(今河北盧龍),又從攻大凌河及招撫察哈爾,皆有功,授世職備御。五年,上奏議定官制,辨服色,立言官諸項,多被採納。
遇事敢言,累晉世職二等甲喇章京,賜莊田、奴僕,深為皇太極倚重。十年二月,以嗜酒賭博被革職。順治元年(1644年),重起為學士。二年五月,授內弘文院大學士,充《明史》總裁。曾三任會試主考官。又命監修《太宗實錄》,譯《三國志》、《洪武寶訓》諸書。八年,調內國史院大學士,授議政大臣。十三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五年九月,以老乞休。卒謚文毅。
靳輔
靳輔(1633—1692年),字紫垣,遼陽人,隸漢軍鑲黃旗,著名水利專家。順治九年(1652年)考授國史館編修,後又歷任內閣學士、安徽巡撫等職。康熙十六年(1677年)被任命為河道總督。當時,黃河、淮河、大運河因常年失修而連年決口,致使海口淤塞,漕運受阻,沿河人民流離失所。靳輔對黃河水患進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對三大河流進行綜合整治的詳細方案,並積極組織實施,終使堤壩堅固,漕運無阻。
由於他在治水過程中,作風潑辣,成績卓著,因而也遭到一些同僚的反對,甚至誣陷,使康熙也屢生疑慮,先令他戴罪督修,後將其革職。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見靳輔整治的河道,堤壩堅固,防洪能力大大提高,遂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績,復其原品。三年後,命其復為河道總督。由於多年操勞,不久,病死於任上。康熙聞訊,降旨悼念,謚文襄。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加贈太子太保、騎都尉世職。雍正八年(1730年),准入賢良祠。
彭春
彭春(1644—1699年),隸滿洲正紅旗,姓東阿氏。其曾祖父何和禮因助清太祖創業有功,娶長公主東果格格,為後金五大臣之一,死後被追封為一等公。其家族於清初遷至今燈塔市柳河子鄉八家子村,後人改姓許。
清順治九年(1652年),彭春襲封,從此開始了戎馬倥惚的軍旅生涯。他曾參加了平定三藩、蒙古葛爾丹叛亂的戰爭,並成功地指揮了反擊沙俄入侵的雅克薩保衛戰,迫使沙俄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與清政府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是中國領土。彭春也因「性資忠勇,器識弘通」,而為康熙皇帝所倚重,稱之為國家「干城之選」,誥封滿洲正紅旗都統、太子太保、一等公。三十八年,因病辭職,不久病逝。其墓經過再葬,後遷至今燈塔市西大窯鎮公安堡村北的東阿氏墓園內,墓碑現存遼陽市博物館碑林。
圖海
圖海(?—1682年),字麟洲,姓馬佳氏,遼陽新城人,隸滿洲正黃旗。順治二年(1645年),自筆帖式歷國史院侍讀。八年,擢內秘書院學士,後遷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十二年,加太子太保,攝刑部尚書事。後因事被奪官削職。
聖祖康熙即位後,重新起用,授正黃旗滿洲都統。康熙二年(1663年),因鎮壓李來亨、郝搖旗起義軍有功,晉一等輕車都尉。六年,復為弘文院大學士,充《世祖實錄》總纂修。九年,改中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三藩之亂爆發後,攝理戶部,籌辦餉運。十四年,從征察哈爾,為副將軍。師還敘功,晉一等男。十五年,任撫遠大將軍,平陝西王輔臣之亂,晉三等公。二十年,以疾乞還。卒謚文襄,贈少保兼太子太傅。雍正初,追贈一等忠達公,配享太廟。
佟世思
佟世思(1649—1691年),字儼若,一字葭沚,又號退庵,遼陽人,隸漢軍正藍旗。
其高祖於明代從撫順遷居遼陽,是家資巨萬的富戶。萬曆年間。因其撫順族人佟養性投降後金而受株連,全家人非死即逃,屢遭劫難。幸虧其祖父是范楠(範文程之父)之門婿,得到范家的全力保護,才得以活命。靠父輩的功勞,以門蔭人仕,但一生困頓,僅在康熙間任過廣西臨賀、思恩縣令。
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於留下了兩卷筆記:《鮮話》和《耳書》。《鮮話》以語錄的形式記述了當時廣東恩平的自然狀況、社會政治、軍事文化及風土人情等情況,是今人了解清朝初年廣東荒涼凋敝情況的寶貴文獻資料。《耳書》共收錄了63則故事,多是他任職期間耳聞目睹的怪異之事,有的屬於至今也無法理解的人類認識之謎。通篇以凄苦冷峻之筆,記奇凋異敝之事,詩文中充滿著苦語悲音。
王爾烈,字君武,號瑤峰。別名仲方。清乾隆、嘉慶年間遼陽縣賈家堡子(今蘭家鄉風水溝村)人。今遼寧省遼陽市人。王爾烈16歲時,詩文、書法就已蜚聲遐邇。26歲參加全州的童試考中八貢生(秀才)。39歲隨同好友常紀到北京參加京師會試,沒能及第。44歲時再攀蟾宮參加了京師禮部主持的恩科會試考中貢士,經過殿試,中二甲一名進士。清廷任命他為翰林院編修、侍讀。(據說,那年他本可考中頭名狀元,只因乾隆私下考場,名列第四。主考官便把他同乾隆對換一下名次。後乾隆見王文卷甚佳,即拜王為「侍讀」,留宮教授太子禺頁琰,故有「老主同場少主師」之說。)
王爾烈家學淵源,名聞遐邇,本人有「三江才子」之稱,兄弟亦負盛名。傳他在江南主考時,曾自負地說:「天下文章數三江,三江文章數吾鄉,吾鄉文章數吾弟,吾為吾弟改文章。」在東北各地,傳說著他的許多詩對故事。
乾隆三十八年,又委任他四庫全書纂修官並三通館纂修官,從事四庫全書的纂修工作。過了二年,清廷又特任為京師會考同考官。54歲時,又被派遣到陝西道監察御史,負責稽查滿清王朝在該地的鑄幣情況,分理陝西的一些刑事案件等。乾隆五十三年,時年61歲,清廷考慮到他已經過了耳順之年,遂調回京師,擔任順天府(今北京)丞。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讓位給十五皇子嘉親王顒炎,委任王爾烈為內閣侍讀學士,並恩賜他千叟宴,御賜詩、《集古三星圖》、如意鳩枝等。清顒炎嘉慶四年王爾烈72歲時,官至大理寺少卿,因到了耄耋之年,卸任回到遼東,在盛京掌教沈陽書院。74歲(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葬於家鄉遼陽縣風水溝村的南山山麓。
C. 東北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說到東北大學歷史名人,大多數第一想到的上世紀叱吒風雲的人物,比如少帥張學良,還有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婦。張學良就不用多說,他27歲任職東北大學校長,可以說早期的東北大學是因為他而發展壯大的,這是東北大學歷史上一段非常輝煌的歲月。
對於很多狂熱球迷來說,值得一說的還有遼寧男籃的郭艾倫。郭艾倫,被譽為天才控衛,2014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是中國新一代的籃球運動員翹楚,他畢業於東北大學的社會體育專業,主攻籃球,這「亞洲第一控衛」絕對不是浪得虛名。還有CBA的楊鳴,是遼寧葯都本溪男籃隊長,在場上擔任後衛的位置,同樣畢業於東北大學,除此之外還有賀天舉,劉志軒,廉明和李曉旭等等。
東北大學的名人我認為更多的「名」在於:每說到這樣一個人,不僅僅想到他本身的成就,更是他背後所象徵著的那一段歷史。而歷史,恰恰就是一個大學繼往開來的動力。
D. 弘揚中國精神的歷史人物故事
屈原投江,匡衡鑿壁,有哪些口口相傳的富含愛國精神的故事?各位,看這題目,應該問的是中國古代有哪些愛國故事。事實上,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這種故事實在太多了。小編就選取幾個比較經典的講一下吧。先說第一個,《婦好》——戎馬易針黹,朱袖伐千軍。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後婦好。
據史料記載,譚嗣同曾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四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譚公臨刑之前抒發的絕唱。意謂是我生為變法而生,死為變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義膽,像昆侖那樣高聳,譚公生如昆侖,死如昆侖。「譚在獄中,意氣自若,終日繞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牆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
E. 分別寫出8個歷史人物及其歷史故事的主要內容
漢武大帝
公元一世紀,在世界的東方。初步走向繁榮的漢帝國,面臨內外的雙重威脅:國內諸侯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妄圖脫離中央,實行地方割據;而北方境外的匈奴大軍,屢屢越過長城防線,侵略中原,尋求開拓生存環境。漢王朝不得不實行「和親」政策,外家外嫁公主,獻奉貢賦,承受巨大的民族榮辱。
嚴峻的形勢需要巨人來支撐。由於偶然的原因,歷史選擇了一個16歲的少年擔當大任。他的名字叫劉徹。劉徹排行在第十王,本來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但是由於天資英縱,在母親和舅父的精心策劃下,經過復雜的宮廷斗爭,他得意登基。劉徹做了皇帝後表現出非凡的氣魄,立刻下詔求賢,廣開言路,試圖時行改革。但他的設想受到祖母竇太後代表的權貴外戚勢力的壓抑,第一年就遭遇到重大挫折。但漢武帝絕不是輕言放棄的人。他善於等待時機,在太後死後一舉廢黜了驕橫的貴戚,毅然更換了祖宗崇信黃老之道、無為而治的原則,以「尊王攘夷」的儒家口號改革意識形態,統一帝國指導思想。
他實行察舉、破格用人、設置刺史、任廉吏、嚴刑法,稅鹽鐵、一貨幣,均輸平準,算緡告奸。千方百計地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他破格用將,全民動員,連續十餘年對匈奴進行征伐,將匈奴趕出河西走廊;讓南方的越人、東南的閩越人與漢民族的主流文化相融。
他以前無古人的氣魄鑿通西域,把大漢帝國的軍旗第一次插上帕米爾的雪峰,讓響徹沙漠的駝鈴聲宣告東西方文化最早的陸上交流通道的建立。他深入亞細亞,南平百越,東撫蠻夷,打開絲綢之路,成倍地開拓了國土,奠定了中華大帝國的壯闊版圖,實現了東西文化的大撞擊、大融合。他將漢帝國推向了鼎盛的高峰。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唐朝第二位皇帝,祖籍隴西成紀人(今甘肅靜寧成紀鄉人),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堪稱「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運籌帷幄,在李衛公答對中對其軍事思想給予了詳細介紹。 即位後,統一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同時執行夷漢一家的政策,是歷史上民族關系最為良好的時期,在促進民族團結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軍事力量強大。後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治為「貞觀之治」。太宗的飛草非常著名,開創了行書寫碑。太宗詩歌在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太宗編寫了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在《帝范》《唐會要》等書籍中,對太宗的政治理論有相當多的描述。
武則天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太宗稱其為「媚娘」。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於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中肯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趙匡胤
黃袍加身登帝位,南征北討定天下。
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蒙古族,也是蒙古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公元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帝國的大汗,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忽必烈
完成了全國的大一統。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將於極大。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漢族,民族英雄。
朱棣
即位後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疏通大運河;遷都並營建北京,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組織學者編撰長達3.7億字的網路全書《永樂大典》;設立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祖,薩爾滸之戰奪得勝利
康熙帝
愛新覺羅·玄燁,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國的、為數不多的偉大封建政治家
F. 關於名人故事
焦耳求知——好學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葯,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裡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裡。
這時,天空濃雲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閱讀的快樂是無以倫比的,生命如流動的小溪,書籍是流動的生命。
生活總是有形形色色的聲音縈繞在耳邊,感動的涌進了心底,厭倦的也在眉宇間遊走了。那耀眼奪目的生命與才情濃縮為一卷卷書頁留香於手鼻之間。
G. 歷史人物的故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H. 山東棗庄的歷史名人、歷史古跡以及歷史故事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墨子的故鄉。「自薦」而名傳後世的毛遂,「鑿壁偷光」的大經學家、西漢丞相匡衡,明代「博學宏詞」的大文學家賈三近\孟嘗君父子田文、田嬰和明永樂皇帝妃子權妃
薛國故城
薛國故城在滕州市南部的官橋鎮,距滕州市區約17公里。它東依沂蒙余脈,西傍微山湖畔,南連蘇淮平原,北望龍嶧兩山,戰國時期「這里就是擁有六萬余家」的大都會了。薛國故城是我國地面上最長、當今保存最好的古代城池。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周長為10615米,城牆逶迤起伏,現存城垣高出地面4—7米,底部寬20至30米。夯層厚19—22厘米,夯窩直徑6—7厘米。有城門5座,南面2座,其它三面各一座,形成於戰國時期。居住遺址9處,制陶、冶鐵、冶銅、制骨作坊10餘處。內城在大城的東南隅,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周長2750米。牆寬10米左右,城壕寬8米,內城門即西周、春秋的薛城,並一直延續到漢代。
滕國故城
「滕」作為「國」見於史籍,大約在距今四千年前,我國進入奴隸制社會的時期。西周初年,武王克商後,封其異母弟叔綉於滕,爵為侯,立為滕國。
南常故城
南常故城位於薛城區原南常鄉南常村村北,坐落在鳳凰山之陽的一片平原地帶上。鳳凰山又名朝陽山,山勢連綿數里,上有三峰高低相錯,其間雜有參差的巨石,形似展翅的大鵬,俯瞰南常故城沃野平原。鳳凰山北麓有玉華泉,南麓有涼泉,二泉之水合流環繞故城,最後西流入漕河。東峰下有朝陽洞。故城東有老鴣山,山西側有元代廣威將軍同知嶧州軍事周忠及其子武節將軍兼邳州節度副使周瑞昌的墓葬。南常故城東西長約550米,南北寬約440米略呈長方形。故城東北隅,沿東牆基向北延伸出一個南北約100米的突出部分,俗傳為「北門」,亦稱「瓮上」。故城附近,古墓很多,經常有畫像石刻出土。曾發現距今兩千年而完整無銹的漢代環首鐵刀、漢代石羊、和大批陶器。
震驚世界的台兒庄大戰,運河支隊的英烈,魯南戰役的輝煌,更有聞名遐邇的鐵道游擊隊的雄風,棗庄因此博取了「鐵道游擊隊的故鄉」的美稱
I. 東北革命家英雄人物事跡
馬佔山,1885年生,河北豐潤人。1911年投清軍當兵。九一八事變後,任黑龍江省主席兼東北邊防軍駐該省副司令。1933年,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閑居天津。七七事變後,任東北挺進軍總司令,率部在晉綏抗擊日本侵略軍。
馬佔山祖籍河北豐潤。清朝嘉慶初年,祖父馬萬龍和祖母劉氏逃難來到東北.定居在懷德縣毛家城鎮毛家城子村西炭窯屯。後來,劉氏生下馬佔山的父親馬純,一家三口過著無依尢靠的貧苦生活。
馬純長大後,家貧如洗,長年給本屯地主扛活。後來與本屯一家劉姓的女兒結婚。他們辛勤勞動多年,買了幾畝薄地,又向本屯地主租賃幾畝地,維持全家生活、馬純為人老實厚道。目不識丁,婚後不久生了一男一女、男為馬佔山。出生於1885年11月30日。
馬佔山自幼體質非常瘦弱,但由於他長年經受困苦生活的磨煉,養成了剛毅倔強的性格,而且膽量過人。七八歲時,他為本屯地主放牧,敢於習練騎馬賽跑,很快成為一個精於騎術的出色牧童。
1931年11月4日,黑龍江省代主席馬佔山率部抗日。
日本帝國主義在侵略遼寧、吉林得手之後即迸逼黑龍江省,形勢非常危急,馬佔山受命代理省主席兼軍事總指揮,奮起領導江橋抗戰。
江橋抗戰從11月4日開始到19日結束,歷時16天,分為江橋第一線戰斗和三間房戰斗兩個階段。
4日午間,日軍百餘名在守軍左翼渡江,向守軍猛攻,並以飛機5架擲彈,守軍死傷數十名,大興車站亦被炸毀。至是,守軍忍無可忍,不得已實行正當自衛,日軍乃退。日軍連日苦戰,迄未得逞,乃於5日變更陣容,驅張海鵬的軍隊在前,由日軍督飭向守軍猛攻,張部不支敗退。是役守軍傷亡百餘名;敵軍死傷數目,據日方發表,死者167人,傷600餘名,張部死傷700餘名。
6月4日,日軍進攻最為激烈,上面飛機,下面大炮,晚間有探照燈指示炮兵射擊。是役日軍傷亡亦重,濱本步兵聯隊幾乎完全被殲,高波騎兵隊亦死傷殆盡。這是日寇到東北以來損失空前的一次。守軍傷亡約600餘名。
自與日軍沖突以來,中方隨時將戰況向北平報告,新聞記者也發表消息:從此各地賀電有如雪片飛至。守軍雖放棄江橋陣地,然而全軍士氣仍極振奮。馬佔山11月7日將連日戰況和退保三間房陣地的苦衷,以及誓與敵周旋到底、絕不屈讓的決心,通電各方。
日寇在江橋受挫後,宣傳蘇聯接濟中方軍火,以掩飾其薄弱真象,馬佔山於11日通電駁斥。是日晨,哈爾濱各界組織慰勞團約六七十人,攜帶物品到龍江慰問,由馬佔山代表全體將士致謝,並向代表表示抗敵決心,誓不屈服。各代表分頭到各醫院慰問受傷戰士,午後返哈。是日有英倫《每日郵報》及上海《密勒氏評論報》記者亦訪問了馬氏,對馬氏英勇奮戰稱贊不已。以後,中國各地紛紛匯款勞軍,外國青年來信請求馬佔山簽字的亦大有人在。中外報紙均爭先登載黑龍江省抗日消息,足以說明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政策,為愛好和平的人民所深惡痛絕。
黑龍江省戰事消沉了4日,至15日戰爭又重新沸熱。
15日早3時,馬佔山乘載重車帶參謀、衛兵赴前線督戰,先到昂昂溪指揮部。是日午,日軍坦克襲守軍前進陣地,守軍稍退。 16日上午11時,日飛機在富拉爾基上空投彈,同時日軍以步、騎、炮、空、坦克部隊約4000餘名向守軍全線猛攻,守軍奮勇抵抗,雙方鏖戰,極為猛烈。守軍以裝備太差,死傷甚重。17日,日軍利用飛機轟炸和重炮射擊,以疲勞守軍。18日晨,日騎、步、炮約三個聯隊對守軍三間房主陣地實行猛攻,飛機、??援。守軍傷亡過重,不得已乘夜向昂昂溪方向撤退,大興方面同時亦向後撤。沿途被飛機轟炸,死傷極多,步二旅團長吳德林在烏呼馬站身受重傷。連日以來,部隊傷亡過重,馬下令全軍退出省垣,當夜電告北平,並向各方面發出撤兵通電。
19日4時,馬率軍、政兩署入員退出省垣。日軍前鋒於是日午越過東鐵烏黑站,見守軍業已撤走,午後2時騎兵一部入城,晚間日軍第二師團長多門二郎率大部進入省垣。
1931年11月4日,在黑龍江省嫩江橋面,東北軍愛國將領馬佔山率領中國軍隊,向發動進攻的日本侵略者奮起反擊,打響了武裝抗日斗爭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武裝抗日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