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奉新歷史名人

奉新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2 22:28:35

⑴ 江西各市古代名人

江西人才輩出,徐稚、陶淵明、綦毋潛、來鵠、林士弘、王安石、歐陽修、晏殊、晏幾道、曾鞏、黃庭堅、姜夔、楊萬里、朱熹、陸九淵、京鏜、石孝友、文天祥、虞集、揭傒斯、解縉、汪大淵、宋應星、魏良輔、湯顯祖、朱耷、王猷定、彭元瑞、蔣士銓、魏禧、詹天佑等等徐稚(公元97—168年),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今豐城白土鄉隱溪村)。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號五柳先生,潯陽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人)。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綦毋潛(691年-756年,綦音qi齊),字孝通,江西南康人。15歲游學京都長安,與當時詩壇名家多有交往,漸有詩名。 來鵠(?-883),即來鵬(《全唐詩》作來鵠),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 林士弘(?-622) 隋末南方農民起義領袖。江西鄱陽人。占據虔州(今江西贛州),起初稱「南越王」,後稱帝,國號「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一度據有北起九江南達番禺(今廣州)的廣大地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陽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 撫州 臨川縣文港鄉(今南昌 進賢)人,北宋前期著名詞人。 晏幾道(1030~1106年,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北宋撫州臨川縣文港鄉(今屬南昌進賢)人 。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 楊萬里(1127-1206年),漢族,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宋朝傑出的詩人。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國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 文天祥(1236—1283) 漢族,吉州吉水(今屬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解縉(公元1369一1415年)字大紳,又字縉紳,號春雨,又號喜易,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公元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吉水鑒湖(今吉水縣文峰鎮)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洪武進士,官至翰林學士。 宋應星(1587-1661),漢族,字長庚,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朝科學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54~1638)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 湯顯祖(1550~1616) 明代戲曲作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臨川(今屬江西)人。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約1626年—約1705年)。明末清初人,為明江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江西南昌人,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蔣士銓(1725~1784) 清代詩人。字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鉛山(今屬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官翰林院編修。辭官後曾主持□山、崇文、安定三書院講席。 詹天佑,原籍江西婺源,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之稱。

⑵ 江西有什麼名人

僅選較為知名者:
唐宋八大家(佔3位):王安石(十一世紀改革家)、歐陽修(政治家)、曾鞏
詩詞名家:黃庭堅(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書法「宋四家」之一)、文天祥(政治家、詩人、民族英雄)、陶淵明(田園詩第一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晏殊(宋詞大家、政治家)、楊萬里(南宋「中興四大詩人」)、晏幾道
藝術家:八大山人朱耷(中國畫一代宗師)、董源(五代繪畫大師、北宋三大家)、
文學家:解縉(明朝三大才子、《永樂大典》主編)、姜夔、蔣士銓(乾嘉三大家)、魏禧(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洪邁(《容齋隨筆》)
哲學家:朱熹(儒學集大成者)、陸九淵(陸王心學開創者)、李覯、吳澄(理學家)、
政治家:王安石(十一世紀改革家)、嚴嵩(明朝權臣)、周必大、楊士奇(明朝首輔「三楊」之首)、陳寶箴(維新變法實權派風雲人物)
軍事家:陶侃(武廟七十二將)、譚綸(抗倭名將)、鄧子龍(抗倭名將)、李烈鈞(
科學家:宋應星(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天工開物》)、
戲劇家:湯顯祖(東方莎士比亞)、魏良輔(崑曲之祖、「曲聖」)、
建築家:樣式雷(明清皇宮建築世家)
宗教家:許遜(道教四大天師之一)
地理學家:汪大淵(航海家、《島夷志略》)、朱思本(《輿地圖》)、樂史(《太平寰宇記》)、羅洪先(《廣輿圖》)
著名王侯:吳芮(長沙王)
近代:陳寅恪(國學大師)、傅抱石(「新山水畫」代表畫家)、詹天佑(中國鐵路之父)、方誌敏(革命家、軍事家)、張勛(北洋軍閥)、張國燾(中共創始人)、胡先驌(中國植物學奠基人)、吳有訓(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 楊杏佛(中國管理科學先驅)、饒毓泰(中國物理學先驅者之一)、李瑞清(近現代教育家、書畫家)、柳子谷(畫壇「金陵三傑」之一)、陳三立(「維新四公子」、 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蔣彝(入選《世界名人辭典》)、
當代: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黃家駟(醫學家)、歐陽自遠(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古龍(著名武俠小說家)、劉瑜(學者)、舒同(書法家)、盛中國(音樂指揮家)、汪東興、曾慶紅、吳官正、李井泉、段永平(步步高)、程維(滴滴)、王文京(前首富、用友軟體)、高希希(導演)、陳紅(演員)、鄧建國(影視大亨)、楊鈺瑩(歌星)、鄧超(演員)、劉濤(演員)

⑶ 江西古代文化名人

江西省十大歷史名人排行榜

1 陶淵明 田園詩派的開創者

東晉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江西九江人。他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的偉大詩人之一。梁朝學者鍾嶸,在《詩品》中高度評價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歌的宗師。此後歷代著名詩人如李白、白居易、蘇東坡等無不敬仰效模他。陶淵明不僅千百年來在國內為後人所雅愛,在國際上也有巨大影響,朝鮮、日本、蘇聯、英、美、法、德等許多國家把對陶學的研究當作人類文化和世界文學加以研究和發展,因而陶淵明的詩歌、散文和學術思想在我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織夢好,好織夢

2 歐陽修 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發動和領導者

宋代學術思想上首開風氣的重要人物,後世稱為「宋學」的開創者之一——歐陽修。江西吉安人。歐陽修在政治上是位革新派。是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其中除了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北宋六家,他是一家),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五家,都曾得到他的扶掖,得到他的賞識薦舉。他既是散文家、詩人、詞人,又是史學家、經學家、目錄學家,金石學家。而散文的成就尤為突出。總之,在我國歷史上,他是個有多方面的創獲和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

3 杜可用 元代最先起義的農民英雄

江西都昌縣人。元代初期,統治者對外不斷擴張,對內實行殘酷的高壓政策,社會極為黑暗。在元朝九十年的時期中,爆發了無數次農民起義。而最先號召人民反元的是都昌縣人杜可用。他於元朝建國後僅10年(公元1280年)時,在都昌率先起義,自稱天王,立年號為萬乘。帶領農民軍同元朝統治階級作斗爭,不久遭鎮壓而失敗。然而他的首義震撼了朝野,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比後來全國規模的紅巾軍起義要早70多年。 本文來自織夢

4 解縉 主持了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永樂大典》的編篡工作

江西吉水人。在世界文化史上,《永樂大典》被譽為編篡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廣的網路全書。明成祖即位不久,命解縉編篡《文獻大成》,企圖把歷代文獻分門別類地搜集起來,但由於人手少,時間倉促,一年成書,成祖閱後,認為所篡尚多未備,過於簡略,不符合他的原意,於是決定增派太子少師姚廣孝、禮部尚書鄭賜等協同解縉為監修官,又徵召二千多人參加編專毒、較訂、錄寫、繪圖、圈點等工作,重新進行編寨。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努力,這部大類書終於編成,取名為《永樂大典》。全書共有22877卷,凡例、目錄60卷,裝訂成11095冊,共3億7千萬字左右,「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成祖《永樂大典》序言)輯人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醫學、工技、農藝、志乘等各類著作七八千種,按《洪武正韻》的韻目排列次序。

5 宋應星 我國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工藝網路全書《天工開物》

作者是明末傑出的科學家宋應星(江西奉新)。他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樸素的辯證觀點,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整個自然界是不依賴於人的客觀存在。他注重實地調查研究多尊重和贊揚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天工開物》詳細記述了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其中有不少是在當時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工藝措施和科學創見。

6 詹天佑 我國第一位鐵路工程師

詹天佑(1861—l9l9),江西婺源人.1872年官費留學美國,1881年回國。他在大學期間,專攻鐵路工程,成績優異.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是中國第一次自己建造的鐵路。它的建成,顯示了中國人民傑出的智慧和才幹,大大增強了中國人民建設自己祖國的信心。已故的周恩來總理,曾盛贊這一業績是「中國人民的光榮」! 織夢內容管理系統

7 余慶鰲 我國近代最早的兵器專家

江西湖口縣人,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小時隨做木匠的父親在南京就讀金陵機器房學機械繪圖,後就聘於安徽督造炮路。因在台灣創建軍事工程有功,受到清廷「五品頂戴」的嘉獎。1983年調湖北漢陽創辦兵工廠任總辦,數年後生產出第一批「漢陽創辦兵工廠任總辦,數年後生產出第一批「漢陽造」槍支和子彈。1914年赴德學習並考察了英、法、俄等國的軍事工業情況。留學四年後歸國,創立了漢陽炮廠,炮架廠。民國政府授予其陸軍少將銜和四等文虎勛章。余慶鰲為我國第一代兵器工業權威專家,1925年5月,因病逝於武漢。

8 康愛德 最早的出國女留學生清代康愛德

江西九江人。她是我國第一個留美女學生。康愛德早年喪父,孤苦無靠,被當時在九江辦學的美國人昊格矩收養。1880年康9歲,昊格矩攜帶她一同去美國,一直在美讀書。1896年畢業於墨爾斯根大學,學成回國,後在南昌創辦女幼醫院,深得眾望。

9 黃遠生 最早出名的記者

江西九江縣人。民國初年享譽報界,是我國最早出名的記者,是當時被稱為「新聞界三傑」之一者。他的通訊、時評,文驚政壇,受到新聞界前輩著名評論家鄒韜奮先生的高度贊揚。他是一位學優不仕,憂國為民的愛國主義戰士,對當時的反動政客誤國賣國及各種丑惡現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抨擊。他又用凝重筆墨抒發了自己誓以天下為已任,敢與腐朽作斗爭的志向和決心。不幸於1915年底在美國舊金山遇刺,年僅30歲。

10 陳寅恪 最著名的教授

著名現代史學家。江西修水人。曾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嶺南大學等校教授。解放後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精典,均有精湛研究,為國內外學者所推崇,人稱教授的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柳如是別傳》等專著,並有《金明館叢稿》論文數十篇。

⑷ 奉新的歷史事件

一座百丈寺、一部《天下清規》,百丈寺開山之祖懷海大師創立的「禪門規式專」為天下僧眾所遵屬循,故又被稱為「天下清規」;
三位歷史名人,寫進宜春政府工作網的宜春歷史名人有:宋應星、張勛、胡仲堯。其中,宋應星、張勛已寫入中國的歷史教科書;.
四個中國十大竹地板品牌,其中「康達」更是蟬聯十大品牌之首;
九代毛竹王,自1979年首代中國毛竹王在該縣發現,並經中國林科院專家鑒定認可以來,在該鄉已連續出現了九代毛竹王。2002長出一株周長63厘米,高達25.1米的中國毛竹王,經測定,該竹胸徑(高1.3米處) 19.54厘米,胸圍61.4厘米。該竹在同類中實屬罕見,由該鄉和林業部門向上海吉尼斯總部申報吉尼斯紀錄並獲批為--毛竹王。

⑸ 江西奉新縣

奉新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4°45′至115°31′,北緯°34′至28°52′。東聯安義、南接高安、西南毗宜豐、西北鄰修水,北靠靖安,縣城馮川鎮距省會南昌60千米。縣境東西最長約78.3千米,南北最寬約32.3千米,總面積1642平方千米。2006年末,全縣總人口30.500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0582人。
名優特產貢米產地:
奉新縣是全國首批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優質稻示範縣,1998年被評為全國優質米之鄉,碧雲牌大米被評為全國唯一的食品類AA級綠色食品證書產品和第一個國家出口大米免檢產品。
江南竹鄉:
奉新森林面積160萬畝,覆蓋率達65%。是全國毛竹林基地縣,毛竹品種列全國之最,立竹量達7000萬根,蓄積量居全國第五,中國的毛竹之王產自奉新,創下了世界吉尼斯紀錄。
中華獼猴桃之鄉:
奉新盛產果中之王獼猴桃,風味獨特,全縣獼猴桃果園面積達3萬畝,年產鮮果1000萬斤,屬江南最大,2003年被評為「中華獼猴桃之鄉」。
花卉苗木基地:
奉新是全省花卉苗木基地,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4萬畝。
風貌各異的文化遺跡奉新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縣境內沉積了眾多的人類文化遺跡和古代建築遺址。
奉新縣已發現的古遺跡共有9處,其中6處為早期人類的生活居所,即烏龜山遺跡、賀家山遺跡、獅子瑙遺跡、河北山遺跡、老虎山遺跡、今古城遺跡;另三處分別為九仙窯址、余城和故縣。
烏龜山等6處早期人類的居住遺跡均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人類文化遺跡。他們分布在以縣城為中心的平原地帶。烏龜山遺跡、賀家山遺跡位於羅市鎮竹溪羅村;獅子瑙遺跡位於會埠鄉車坪村;河北山遺跡位於干洲鎮洪川李家村;老虎山遺跡位於宋埠鎮林場老虎山;今古城遺跡位於赤岸鄉沿里村。由於長年受雨水沖刷,這些遺跡的大部分文物暴露於地面,從這些遺跡中採集的標本主要有:石斧、石鋤、石刀、石錛、石鏃、陶器、網墜、器耳、紡輪、豆座、鼎足,銅斧等。這些珍貴的物件成為後人們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的第一手資料。
九仙窯址位於澡溪九仙村北1.5公里處的窯場里。該窯東西長110米,南北寬35米。整個窯址范圍內殘損窯具和器物俯拾皆是。根據窯具和器物的器形、器色以及燒造方法等特徵判斷,九仙窯址的大致年代為宋、元時期,其所產的瓷器主要為民間生活器皿:碗、盞、碟、罐等。
余城,一名五步城,位於赤岸鄉下胡井村西500米處的山頭上。這里原是商周時期古文化遺址。南朝時梁豫章太守余孝頃為抵抗侯景進攻在此築城,城址長170米,寬35米。余城古為新吳東門戶,地勢險要,北傍潦河天塹,西倚華林屏障,東南十里平川,歷來為兵家所爭之地。
故縣,即奉新老縣城,位於會埠鄉境內。據《奉新縣志》記載:唐神龍二年(706年)縣令高良弼遷縣治於馮水之北,因名其舊址為故縣。
古墓葬在一定程度上也記載著歷史發展的足跡,奉新古墓葬頗多。
百家龔墓群是奉新境內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古代墓葬群。該墓群位於干洲鎮洪川羅家村北百家龔山中部,屬東漢至兩晉時期墓葬群。
除百家龔墓葬群外,古墓中最引人矚目的是那些奉新歷史名人之墓。如位於會埠鄉東田村蛇形山上的新吳洞主、南朝南豫州刺史余孝頃之墓;位於石溪鄉寅山南麓的明代吏部尚書蔡國珍之墓;位於宋埠鎮新庫前村的明末大科學家宋應星之墓;位於羅市鎮陰村蓮花萏的清代「強項令」、吏部尚書甘汝來之墓;位於赤田鄉陶仙嶺的清代廣東巡撫許振 之墓和「辮帥」張勛之墓。
奉新的古代建築極其豐富,現遺留下來的建築物主要有房屋、牌坊、園林和橋梁。保存下來的奉新古代房屋建築中,最具特色的主要有:聖殿、岳家祠和大雄寶殿。
聖殿,通稱大成殿,又名學宮,位於馮川鎮西門。大成殿屬重檐歇山頂殿式木構建築。
據奉新舊志記載:大成殿,又名學宮,始建於宋景德四年(1007年),由縣人胡仲容捐建。宋元豐六年(1084年),知縣李平遷於南津橋西,宋末被毀。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知縣謝季玉重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毀於戰火。明洪武初期(1368—1377年),知縣方淵在原址再次重建。明、清時大成殿曾得到多次修葺,其建築規模日益擴大,盛極一時。
岳訥堂,坐落在干洲鎮岳家村。岳家村是岳飛第三子岳霖後代的居住地。岳訥堂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為磚木結構。房屋分上、中、下三進,有房屋50餘間,天井43個,大小棟柱124根,匾額20餘方。在岳訥堂東邊的圍牆門首,鑲嵌著一塊青石板,上面用楷體刻著「墨庄」2字,字體俊秀、雄健。岳訥堂既是岳飛後裔的聚集地,也是他們祭祀先人的宗祠。
大雄寶殿,坐落在西塔鄉大雄峰下的百丈寺,百丈寺的主體建築。百丈寺曾多次毀於戰火,現存的「大雄寶殿」是清同治六年(1868年)修建的,寬12米,長10米,高4米,殿前門額曾有「大雄寶殿」四個燙金大字,現已不存。殿內的如來佛、地藏菩薩等塑像均在「文革」中被毀。現已修葺一新。
牌坊是奉新古代建築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奉新現存的牌坊主要有三座,即濟美牌坊、萬年宮牌坊和藍氏貞節牌坊。
濟美牌坊是奉新現存三座牌坊中最具特色的,坐落於會埠鄉招賓村,為明朝萬在年間建造。據坊上題記及《江西胡氏大成譜》記載:此坊是明皇朝為表彰華林胡氏後裔胡士 及其祖先宋朝國子監主簿胡仲堯、光祿寺丞胡仲容等捐廩以賑飢民、創南津橋、造馮川橋、建華林院,修孔子廟等善行義舉而立。因胡氏家族能「世濟其美,不隕其名」,所以該牌坊被稱為「濟美牌坊」。牌坊高12.2米,寬4.15米,建築結構平面為正方形,由4根方形石柱構成4門。每面均由門樓式牌坊組合而成,榫式聯結,造型精美。濟美牌坊是江西省唯一的四方牌樓,極具文物價值。
萬年宮牌坊,位於赤岸鄉灣里村北4公里的浮雲山上。該牌坊是浮雲宮的道士們為重整浮雲宮山門,於明弘治七年冬,共同捐錢而在浮雲宮前建造的。牌坊正樓高6.43米,邊樓高5.5米,全寬10米,4根花崗石一字型排列。正樓有一長方形青石板匾,正反都刻有「萬年宮」3字。
藍氏貞節坊是為旌表本縣讀書人鍾鼎皆的妻子藍氏而建造的,建於清代。牌坊位於仰山鄉大坪村南,高12米,寬7.9米,由花崗石砌築;呈4柱3間5樓重檐式,其二樓正中嵌有堅條形青石板一塊,南面刻「聖旨」2字,北面刻「御賜」2字。牌坊整體造形雄偉,精雕細刻。
園林也是奉新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內容。清朝時,奉新建有兩座規模較大的私人園第:一座是許振 的玉芝園;另一座為張勛庄園。
玉芝園,坐落在赤田鄉岡咀頭村,為清代廣東巡撫許振 的家族花園。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佔地50畝,四周砌有青磚圍牆,耗資5萬銀洋。是許振 為自己頤養晚年建造的。該園坐北朝南。南大門的門楣鑲嵌著石刻的「玉芝園」匾額,為許振 親書柳體字。園內植有丹桂、千層茶等200餘種珍奇花草樹木,並建有民族風格和村舍合一的亭台樓閣60餘間。亭台樓閣的門窗,均有浮雕神話故事和花卉圖案,還飾有紅綠黃藍玻璃,別有一番風味。此外,亭台樓閣的每根柱頭,均按南北方位懸有竹刻楹聯,分別用紅綠藍粉飾字體,鮮艷奪目。據《許氏家譜》記載:玉芝園共有舫齋、西澗等24景,每景有五言和七言詩各一首,故又稱24詠。玉芝園毀於「文革」時期,現僅存遺跡。
張勛庄園,位於赤田鄉赤田村中部,佔地約2萬余平方米。庄園山環水繞,景緻雋秀,建築獨特,規模雄偉。它是張勛發跡後,在家鄉建造的一座私人園第。庄園始建於1890年,直至1918年竣工,前後歷時29年,化去數十萬銀洋。園內主要建築有:昆一公祠,資政第、觀音閣、建威第、光祿大夫第、謙六書館、當鋪、膳房、牌坊、張氏宗祠和大圍牆等。房屋的建築多為祠式建築,磚木結構,一幢三進式。廳內屋柱、穿梁、板壁全是生漆貼布粉飾,繪有各種神話傳說,花卉禽獸,幾何圖案等。屋外迴廊曲折,幽深恬靜,在許多房屋門首還設有20至200平方米的庭前小花園。整個庄園的建築體現了清末民初的風格特色。電視連續劇《聊齋》第六集《蓮香》就是在張勛庄園拍攝而成。
橋梁的建造在奉新有著悠久的歷史。境內現存年代最久的一座橋是「三橋板」。它建造於北宋元 七年(1092年),迄今已有900多年了。三板橋坐落在石溪桃源村北100米處的小溪上,橋面由3塊形狀一致的花崗石鋪成。奉新縣另一座較有名氣的古代橋梁是「店下橋」。店下橋位於溜頭鄉店下村南500米處的崇山峻嶺中,建造年代不詳,是奉新現存最大的一座半圓形單孔古代石拱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民團曾在此槍殺20餘名赤衛隊員。當地老百姓為紀念革命先烈,又將店下橋稱作「紅軍橋」。
奉新的這些古代遺跡和建築,不僅為人們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人文景觀,也為後人研究古代奉新歷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⑹ 奉新縣的著名人物

盛唐詩人劉慎虛
南宋詞人袁去華,詩人胡直孺
元代音韻學家陰幼遇
明末科學家宋應星,吏部尚書蔡國珍、宋景
清朝大臣甘汝來,農學家劉應棠
近代軍閥張勛
影視演員廖京生

⑺ 從古至今,江西省出過哪些名人

古代的話,僅選具有開拓性的或者大家比較熟悉的。

唐宋八大家(佔3位):王安石(十一世紀改革家)、歐陽修(政治家)、曾鞏
詩詞名家:黃庭堅(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書法「宋四家」之一)、文天祥(政治家、詩人、民族英雄)、陶淵明(田園詩第一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晏殊(宋詞大家、政治家)、楊萬里(南宋「中興四大詩人」)、晏幾道
藝術家:八大山人朱耷(中國畫一代宗師)、董源(五代繪畫大師、北宋三大家)、
文學家:解縉(明朝三大才子、《永樂大典》主編)、姜夔、蔣士銓(乾嘉三大家)、魏禧(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洪邁(《容齋隨筆》)
哲學家:朱熹(儒學集大成者)、陸九淵(陸王心學開創者)、李覯、吳澄(理學家)、
政治家:王安石(十一世紀改革家)、嚴嵩(明朝權臣)、周必大、楊士奇(明朝首輔「三楊」之首)、陳寶箴(維新變法實權派風雲人物)
軍事家:陶侃(武廟七十二將)、譚綸(抗倭名將)、鄧子龍(抗倭名將)、李烈鈞(
科學家:宋應星(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天工開物》)、
戲劇家:湯顯祖(東方莎士比亞)、魏良輔(崑曲之祖、「曲聖」)、
建築家:樣式雷(明清皇宮建築世家)
宗教家:許遜(道教四大天師之一)
地理學家:汪大淵(航海家、《島夷志略》)、朱思本(《輿地圖》)、樂史(《太平寰宇記》)、羅洪先(《廣輿圖》)
著名王侯:吳芮(長沙王)
近代:陳寅恪(國學大師)、傅抱石(「新山水畫」代表畫家)、詹天佑(中國鐵路之父)、方誌敏(革命家、軍事家)、張勛(北洋軍閥)、張國燾、胡先驌(中國植物學奠基人)、吳有訓(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 楊杏佛(中國管理科學先驅)、饒毓泰(中國物理學先驅者之一)、李瑞清(近現代教育家、書畫家)、柳子谷(畫壇「金陵三傑」之一)、陳三立(「維新四公子」、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蔣彝(入選《世界名人辭典》)、桂永清(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程懋筠(音樂家、《中華民國國歌》創作者)、熊佛西(中國話劇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
當代: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黃家駟(醫學家)、歐陽自遠(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古龍(武俠小說家)、程抱一(法蘭西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十大傑出校友)、劉瑜(學者)、舒同(書法家)、盛中國(音樂指揮家)、汪東興、李井泉、段永平(步步高)、程維(滴滴)、王文京(前首富、用友軟體)、高希希(導演)、陳紅(演員)、鄧建國(影視大亨)、楊鈺瑩(歌星)、鄧超(演員)、劉濤(演員)

⑻ 江西古代的名人有哪些

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晏殊、晏幾道、黃庭堅、朱熹、陸九淵、楊萬里、姜夔、文天祥、樂史、李覯、劉敞、劉攽、劉恕、洪皓、洪邁、洪適、洪遵、曾幾、劉過、劉辰翁、謝枋得、王欽若、王安國、王雱、解縉、湯顯祖、宋應星、黃子澄、楊士奇、況鍾、嚴嵩、夏言、譚綸等。

一、陶淵明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等職。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二、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

三、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宋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出生於臨川軍之新淦縣(今江西新干縣)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四、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五、湯顯祖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葯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

⑼ 宜春歷史上有名的人物有哪些

名人有很多,看下面一一列舉。
劉梓華 ,原名友芝,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水江鄉上洞村梓木人。生於1912年9月13日申時。1928年參加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是飛奪瀘定橋22勇士之一,曾多次負傷,三次昏死,五次立功,榮獲獎章五枚,居位通訊員,排長,作戰參謀,團參謀長,偵察參謀,作戰科長,參謀處長,團長等職位,解放後任天津軍區參謀長。參加過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臘子口,平型關大捷等戰。後因傷口復發,於1951年4月17日逝於北京。周赤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湖田鄉林田村人。一九三一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班長、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紅三軍團團政治委員,電台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
徐稚(97-168),字孺子。宜春的豐城市白土鎮隱溪村人(一說南昌北瀝徐村人)。東漢隱士。少學今文經學,兼通天文,歷算。家貧務農,自食其力。公府徵辟,皆不就。時稱"南州高士"。陳蕃為豫章太守,不接待賓客,特為他設一榻,去則懸之。後以"懸榻"比喻禮待賢士。王勃《滕王閣序》所雲:"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進賢門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園皆因紀念徐稚而名。豐城隱溪因徐稚隱居於此而得名。
陶淵明(365-427)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宜春市的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一說九江人)。晉代詩人。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有陶淵明"始家宜豐"的記載。宜豐舊《圖經》亦有此說。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栗里(今星子縣境內)。52歲時偕少子陶佟回歸宜豐故里,四年後返潯陽,逝於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後裔。
鄭谷(848-911),字守愚。袁州區人。唐末著名詩人。光啟三年(887)進士。官至都官郎中。鄭谷7歲能。前輩詩人司空圖稱許其"當為一代風騷主"。在晚唐,鄭谷詩名頗盛。列為"芳林十哲"之一。尤以《鷓鴣》詩傳誦廣遠,致有"鄭鷓鴣"之稱。成語"一字師"出自鄭谷逸事:鄭谷隱居仰山,詩僧齊已奉《早梅》詩求教。鄭谷將詩中"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中的"數枝"改為"一枝"。齊已當庭拜鄭谷為"一字師"。《全唐詩》收錄鄭谷詩327首。今宜春市區東風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鷓鴣路,以紀念鄭谷而名。
劉恕(1032-1078),字道原。宜春的高安市灰埠鎮均山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其父劉渙,精研史學。劉恕亦以史學擅名。皇祐元年(1049)舉進士,官和川翁源知縣。治平三年(1066),英宗下旨,命司馬光自擇英才編修《資治通鑒》。司馬光薦劉恕同修,轉著作郎。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凡遇史事紛錯難治,則交劉恕。其時協助司馬光的副主編共有三人,一為劉恕,一為劉攽、一為范祖禹。漢代由劉攽分修,三國至南北朝由劉恕分修,唐代由范祖禹分修。三中人,除范祖禹為成都人氏外,其餘兩位均為宜春籍人物。
劉攽(1023-1089),字貢父, 號公非。宜春的樟樹市黃土崗鎮荻斜劉家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慶歷進士。歷任曹州、兗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書舍人。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碩。宜春的豐城市杜市鎮大屋場人,元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與虞集、楊載、范木亨(樟樹市人)同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並稱"儒林四傑"。延祐元年(1314)由布衣授為翰林院國史編修。至元六年(1343)為奎章閣供奉學士,升侍講學士。乃修遼、金、宋三史,為總裁官。《遼史》成,得寒疾卒於史綰。封豫章郡公,謚文安。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善書法。朝廷典冊、元勛銘辭,多出其手。
鄧王番,字韞玉。宜春的高安市筠陽鎮人。唐中和元年(881)自尚書、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代理袁州刺史)。在任6年,清正廉明,民樂從事。唐僖宗時,各地兵荒馬亂,官吏無能,獨鄧王番有政聲,朝廷據民願再度正式任命其為袁州刺史,處士彭蟾有詩稱賀。袁州城秀江之上第一座橋梁廣濟橋為鄧王番修建。鄧王番任袁州刺史時,見宜春縣白芒山(今屬分宜)山清水秀,遂舉家留居白芒。第6代孫鄧悔魁徙居安福瓜畲。其後裔輾轉遷徙至四川廣安。廣安後裔中出了個歷史偉人鄧小平。
袁繼咸(1593-1646),字季通,號臨侯。袁州區寨下鄉(鎮)橫塘村人。明代大臣。天啟五年(1625)進士。崇禎七年(1634)提學山西,上疏抨擊權宦。宦黨誣陷其貪贓枉法,解京治罪。山西生員百餘人追隨入京,散發揭貼(傳單),為之辯誣。朝野上下千餘人聯名為其申冤,轟動京城。崇禎十五年(1642),袁繼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駐節九江,總督江西、湖廣、安慶、應天(南京)等處軍務。

張自烈(1597-1673),字爾公,號芑山,又號誰廬居士。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宜春北廂上水關(今市區秀江路市委大院一帶)人。崇禎末為南京國子監生,博物洽聞。家中藏書36萬余卷。明亡,閉門著述。晚年隱居廬山,累征不出,主講白鹿書院。卒葬白鹿洞左青龍山,墓今存。張自烈著述頗豐,尤以《正字通》影響最著。《正字通》是一部字書,共收錄三萬三千餘字。清代官方編纂的《康熙字典》,系以《正字通》為藍本增益而成。今宜春市區秀江中路西段,國民時期曾名豈山路,即以張自烈字型大小而命名。

朱軾(1665-1736),字若瞻,號可亭。宜春市的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經學家、文學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歷任潛江知縣、陝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左都御史。雍正時,充聖祖實錄總裁,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兵部尚書。乾隆時,充世宗實錄總裁,命協同總理事務。卒贈太傅。朱軾是康、雍、乾三世"恩寵極人臣之分"的顯赫人物。為官清廉剛正,望重朝端。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櫃法"修築海塘,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後世。康熙推崇朱熹學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生活儉朴,高安民間舊時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

惠洪(1071-1128),俗姓彭(一作姓喻),一名德洪,字覺范。宜春市的宜豐縣橋西鄉潛頭竹山裡人。宋代著名詩僧。自幼家貧,14歲父母雙亡,入寺為沙彌,19歲入京師,於天王寺剃度為僧。當時領度牒較難,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為己名。後南歸廬山,依歸宗寺真靜禪師,又隨之遷靖安寶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結交黨人,兩度入獄。曾被發配海南島,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獲釋回籍。惠洪精通佛學,長於詩文,著述頗豐,尤以《冷齋夜話》最著名。成語"滿城風雨"、"脫胎換骨"、"大笑噴飯"、"痴人說夢"等典故均出於此書中。宜春歷代詩人的詩作,僅惠洪的《鞦韆》詩被收入《千家詩》中。其題於宜春城北崇勝寺的一首詠竹詩,深得黃庭堅等歷代詩家贊賞,以宋詩精品被收入《宋詩鑒賞辭典》。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號挺齋。宜春的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獻紀錄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中原音韻》是為北曲用韻而作,糾正作曲家用韻不一,其正音依據是中原語音。成書後,戲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規范,促進了戲曲用韻的統一。《中原音韻》以當時北方實際語音為標准,所定之韻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書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珍貴資料。1987年,紀念周德清誕辰710周年暨學術討論會在高安召開,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日本學者亦提交了論文。

況鍾(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宜春市的靖安縣高湖鎮崖口村人。明代著名清官。永樂四年(1406)為靖安縣吏員。後薦為禮部主事。宣德五年(1425),宣宗因江南九郡賦重,要朝中大臣薦舉賢能,況鍾被舉薦任蘇州知府。上任後,況鍾懲奸吏、裁冗員、減重賦、廢苛捐、清積案、平冤獄。深受百姓愛戴,呼為"青天"。治蘇任滿,蘇州一萬三千餘人聯名乞求況鍾連任。英宗准奏,以正三品留任蘇州。況鍾為官清廉,卒於蘇州任上。歸葬時,十里長堤站滿哭祭人群。古代傳奇小說中載有不少況鍾辦案故事。1956年,崑曲《十五貫》上演,經毛主席、周總理推薦觀看,況鍾清官之名享譽全國。

鄧子龍(1531-1598),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宜春市的豐城杜市鎮鄧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將。嘉靖年間從伍。萬曆四年(1576),率兵鎮壓寧州大溈山農民起義,次年於寧州銅鼓石設銅鼓營,任銅鼓營守備。築垣壘城,是為今銅鼓縣城建城之始。萬曆十一年(1583),緬甸軍犯雲南,鄧子龍率部平定。升副總兵。後戍邊雲南。萬曆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鮮。鄧子龍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露梁海戰中,年近古稀的鄧子龍奮勇直前,不幸陣亡。朝鮮為之立廟,世代祭祀。鄧子龍遺體歸葬豐城。然遺體有其身無其首,其首級已被倭寇割去,於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級合殮。鄧子龍善詩著有《橫戈集》。今銅鼓城東的銅鼓石上留有鄧子龍題刻。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宜春市的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人。後屢赴京趕考,未中進士,逐漸冷淡功名。崇禎七年(1634)任袁州府分宜縣教諭。十一年(1638)升汀州府推官。任分宜教諭期間,寫成《天工天物》一書。《天工開物》是一部系統記載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成就的巨著。此書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被翻成日、法、德、俄等多種文字。達爾文稱之為"權威著作"。編寫《中國科技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稱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狄德羅是以編寫《網路全書》而具有世界影響的法國學者)。中國科協紀念的中國古代八大科學家中,宋應星名列其中。1987年,宋應星紀念館曾在奉新落成。
張勛,字少軒,號松壽。宜春市的奉新縣赤田鎮赤田村人。出生農家,8歲喪母,12歲喪父。15歲入富家做牧童,後轉書僮。光緒五年(1879)當兵,時年26歲。光緒十年(1884)隨部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次年在鎮南關大 中戰功卓著,越級提拔。後官升參將,管帶廣武右軍各營,駐扎廣西邊防。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戰爭爆發,率馬隊為前峰入遼東參戰。後隨袁世凱,升總兵。宣統三年(1911)擢江南提督。袁世凱任大總統後,率部駐徐州,禁其部率剪去發辮,人稱"辮帥"。民國6年(1917),張勛率兵入京,擁護溥儀復辟,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旋被段祺瑞擊敗,逃入荷蘭使館。後寓居天津。死後歸葬奉新陶仙嶺。
熊雄(1892-1927),字披素,號介蓀。宜春市的宜豐縣芳溪鎮下屋村人。中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少年在家塾"培蘭書室"讀書。1907年考取瑞州中學堂。1911年初,考入李烈鈞所轄江西新軍的學生軍。投入辛亥革命的光復南昌行列和"二次革命"的討袁起義。失敗後流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6年回國,投入"護國"、"護法"運動,先後在李烈鈞的滇軍和程潛的湘軍中工作。1920年初,為探索革命真理,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轉至德國,與周恩來等籌組旅歐少共,後轉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受黨派遣與聶榮臻等一同入蘇聯學習。1925年回國,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次年為主任。在黨內,任兩廣區委軍事部部長,黃埔軍校黨團書記。1927年在廣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中犧牲。

吳有訓(1897-1977),字正之。宜春市的高安荷嶺鄉石溪村人。現代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1912年入瑞州中學,1920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范,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經因為進言佛骨一事,被貶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職袁州期間,韓愈政績卓越,並且培養出了當時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現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為狀元洲,傳說就是當年學子讀書之處。宜春城中最高山頭建有狀元樓,是為了紀念韓愈的這一功績。宜春市區的昌黎路也是紀念韓愈。
易安華(1900-1937)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少將旅長。字福如,號濟臣,江西宜春人。江西省立第八中學肄業。1925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憲兵科。1928年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次年入中央教導隊。畢業後任教導第一師第一團上尉連長。1932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軍抗日。1933年冬,升任該團上校團長。 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隨八十七師圍攻上海市區日軍陣地,斃傷大量日軍,遂任該師二五九旅旅長。11月,奉命撤離上海。後於鎮江任戒嚴司令。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防守中華門右翼陣地。9日,日軍猛攻光華門、通濟門、雨花台。10日午後,第九師團部分日軍沖入光華門,占據沿街房屋。乃率部與該師二六一旅經過8個多小時血戰,全殲入城日軍。後因寡不敵眾,易安華與二六一旅參謀主任倪國鼎等官兵在戰斗中壯烈犧牲。是南京保衛戰中陣亡的最高將領。

夏征農(1904.01.31~2008.10.04)原名夏正和,字子美。宜春市的豐城同田鄉夏家村人。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上海市委原書記、《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辭海》主編。 1925考入南京金陵大學,1926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南昌起義,後赴上海入復旦大學學習並任青年團支部書記,《海上青年》雜志主編,1933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是其後期領導人之一。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期間,歷任新四軍政治部、統戰部、民運部部長,蘇中軍政委員會秘書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濟南市委書記、山東省委副書記、中共華東局宣傳部長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批鬥。全國第一屆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列席代表,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特邀代表,著有《征農文藝創作集》、《征農文藝散論集》、《征農詩集》、《夏征農文集》8卷本等。

杜平(1908-1999),中將,出生於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黃茅鎮螳螂坑一個貧農家庭,少年時期聰穎好學,靠成績優異獲得的公助金完成了從小學到中學的學業,後考入湖南長沙群治學校。早在中學時期就接受進步思想,1929年冬在家鄉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秘密農會,1930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在人民軍隊的漫長革命生涯。杜平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第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⑽ 江西出過哪些名人

1.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
2.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臨川縣文港鄉(今屬進賢縣)人,著名詞人
3.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江西廬陵(今吉安)人。
4.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5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6. 晏幾道(約1030-1106),字叔原,號小山。殊幼子(一說第七子)。臨川人。北宋詞家。
7.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詩人,書法家。
8.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
9.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江西婺源人。
10. 陸九淵(1139-1192),字子靜。撫州金溪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
11. 姜夔(約1155-1221),字堯章,一字石帚,別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波陽縣)人。南宋著名詩詞作家、音樂家。
12. 文天祥(1236—1282)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字履善,又名宋瑞,號文山,江西吉安人
13. 彭瑩玉(?-1353)元末農民起義領袖。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又名彭國玉,彭明,號稱彭祖、彭和尚。
14. 解縉(1369-1415),字大紳,一字縉紳。吉水縣人。明初學者、文學家。
15. 嚴嵩(1480年-1567年),明朝權臣,字惟中,號介溪,江西分宜人,專國政達20年之久,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權臣之一
16. 魏良輔(1489—1566),字師召,號此齋,晚年號尚泉、上泉,又號玉峰,新建(今屬江西南昌)人

17. 鄧子龍(1531-1598),一說(約1528—1598) 明代抗倭名將。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江西豐城杜市鎮鄧家村人
18.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干,又號海若、清運道人。明代傑出的劇作家、文學家。
19.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奉新人。明代著名科學家、詩人。
20. 朱耷(1626-1706)。譜名統,有雪個、個山、人屋、道朗、八大山人等別號。南昌人。明末清初卓越的大畫家。
21. 李烈鈞(1882-1946),愛國將領。原名烈訓,字協和。江西武寧人。
22. 陳寅恪(1890年--1969年10月7日)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江西義寧(今修水)人,
23. 鄒韜奮 (1895—1944 ), 鄒韜奮原名恩潤,筆名韜奮,祖籍江西余江
24. 邵式平(1898-1965) 江西弋陽人。1916年在弋陽縣立高等小學讀書,與同學方誌敏結為摯友,積極參加反對軍閥的愛國活動。
25. 方誌敏(1899-1935)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人。1922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26. 趙醒儂(1899-1926) 原名性和,又名趙干。江西南豐人。
27. 黃道(1900-1939),原名端章,另一鳴,男,漢族1900年出生江西橫峰.
28. 傅抱石(1904-1965),我國著名畫家,「新山水畫」代表畫家。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1904年10月5日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

閱讀全文

與奉新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