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杭州西湖十大景點都有什麼典故嗎
斷橋殘雪
斷橋殘雪為西湖十景之一。斷橋位於白堤東端,南宋時又名寶佑橋,也稱段家橋。橋為1921年重建。橋畔有「雲水光中」水榭和斷橋殘雪碑亭。斷橋殘雪一般指冬日雪後,橋的陽面冰雪消融,但是,陰面仍有殘雪似銀,從高處眺望,橋似斷非斷。佇立橋頭,放眼四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是欣賞西湖雪景之佳地。
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位於西湖西南角,東接蘇堤,南北分別毗鄰小南湖和西里湖。據記載,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經此處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飄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內侍盧允升曾在此建宅卜居,蒔花養魚,構築園林,漸成規模。花港觀魚的史稱,源出南宋宮廷畫師馬遠所作西湖山水畫的畫題。清代,康熙南巡至杭州時,曾手書花港觀魚景名,並在賞魚池畔立碑建亭。
雷峰夕照
雷峰塔與白娘子的故事,流傳深廣。故事中的雷峰塔就位於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宋吳越王錢弘俶因黃妃得子而建。初名「黃妃塔」。原擬建高十三層寶塔,由財力不濟,擬改七層,峻工時只造了五層。結構為磚石內心,外建木構樓廊,內壁嵌有刻著《華嚴經》的條石,塔下供奉金銅十六羅漢像。建築雄偉壯觀,為藏經之所。因塔址小山名雷峰,後人改稱「雷峰塔」。
蘇堤春曉
北宋元佑五年(1090),蘇軾(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以湖泥築成長堤,後世稱蘇堤,全長2.8公里,堤上建有六橋,自南而北依次是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沿堤栽有楊柳、芙蓉、碧桃、海棠等40多個品種。蘇堤風光旖旎,晴、雨、陰、雪各有情趣, 四時美景也不同, 尤以春天清晨賞景最佳,綠楊拂岸,艷桃灼灼,曉日照堤,春色如畫, 故有「蘇堤春曉」之美名。
南屏晚鍾
凈慈寺,位於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吳越始建,稱「永明禪院」,飽經滄桑。寺內有宗鏡堂、慧日閣、濟祖殿、運木井等古跡,山門前有放生池。1986年重建,為歇山頂三重檐兩層建築,上層懸大梵鍾,下層為凈慈寺地藏殿。大梵鍾高3米,口徑2.3米,重10餘噸。凈慈寺晚鍾鳴響,回聲在山間、林樾悠揚飄盪,悠揚的鍾聲重新回盪,使人們想到明人聶大年的《南屏晚鍾》詩:「柳昏花暝暮雲在,隱隱初傳一兩聲。禪榻屢驚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於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臨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龍王祠,清康熙年間定名平湖秋月,為西湖十景之一。宋王洧《平湖秋月》詩雲:「萬頃寒光一夕鋪,水輪行處片雲無,鷲峰遙度西風冷,桂子紛紛點玉壺。」每當清秋氣爽。湖面平靜如鏡,皓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頗有「一色湖光萬頃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題名「平湖秋月」。「湖天一碧樓」聯曰: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
麴院風荷
麴院風荷位於西湖西北角,素以湖景、荷景著稱,為西湖十景之一。
據記載,宋代洪春橋畔有一處官家釀酒作坊,坊內與金沙澗相通的池塘種滿了荷花,每逢夏日熏風吹拂,荷香與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們稱之為「麴院荷風」。清代,酒坊關閉,康熙游湖時御書西湖十景碑,便將「曲」字改成為「曲」,易「荷風」為「風荷」,「麴院風荷」的景名便由此沿用至今。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位於西湖中部偏南,與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稱「湖中三島」,猶如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蓬萊三島,故又稱小瀛洲。
小瀛洲北宋時已成為湖上賞月佳處。明萬曆年間,取疏浚西湖的葑泥在島的四周繞灘築堤,形成湖中之湖。清雍正年間,在堤島之間,南北貫以曲橋,東西連以土堤,構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園林特色。總面積約7公頃,水面佔60%。俯瞰整個小瀛洲猶如一個碩大的「田」字
雙峰插雲
「雙峰插雲」御碑亭景點,在洪春橋畔。雙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別位於西湖之西南、西北。南高峰海拔256.9米,北高峰海拔355米。兩峰遙相對峙,綿延相距十餘里。
張岱《西湖十景 兩(雙)峰插雲》: 一峰一高人,兩人相與語。 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此景本是湖中遙望之景,清初為了立碑才移到陸上去的。當群山雲霧迷漫時,兩峰時露雙尖,宛如峰插雲霄,自然風光異常優美,峰勢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後或陰翳多雲天氣,彩雲、白雲或濃或淡,忽纏忽遮,是雲是山,一片朦朧。如一幅壯觀的水墨淋漓而濃淡有致的山水畫卷展現在面前。 故名「兩峰插雲」。清康熙皇帝游此,改為「雙峰插雲」。
柳浪聞鶯
位於西湖東南岸,清波門處。南宋時為帝王御花園,稱聚景園。元代回族巨商阿老丁,在杭州興建清真寺,死後葬此,俗稱回回墳。清代恢復柳浪聞鶯舊景。柳型各具特色:柳絲飄動似貴妃醉酒,稱「醉柳」;枝葉繁茂如獅頭,稱「獅柳」;遠眺象少女浣紗,稱「浣紗柳」等。有柳洲之名。其間黃鶯飛舞,競相啼鳴,故有「柳浪聞鶯」之稱。
西湖
西湖三面環山一面臨城,面積五點六五平方公里。那一泓脈脈含情,明凈鮮活的泉水,就涵藏在這連綿起伏,若隱若現的層戀疊嶂之中;鼎足而立的湖中三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墩環碧,就像三顆綠色的寶石,巧妙地鑲嵌在這碧玉似的鏡面上,而蘇堤、白堤則像兩條飄逸在這鏡面上的緞帶。水映山色,使山色更加秀媚;山襯水態,使水態愈顯柔情。這山與水美妙和諧的結合,使遊人有置身畫圖中的感受。
西湖不僅有如畫的自然風光可供游賞,更有數不清的古跡名勝足供尋訪。湖畔名城杭州,唐時已稱"東南名郡",五代的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均在此建都,其紫禁城就在西湖南岸鳳凰山麓。沿湖數不清的寶塔古剎、優美園林、樓台軒榭、碑刻摩崖,更為秀麗的西湖增添了膾炙人口的人文景觀。
「水光灧瀲晴方好,山色空濛朧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濃抹總相宜。」西湖,是一首詩,是一幅天然的圖畫,是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蘇堤春曉、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勝,使遊人目迷心醉,流連忘返。
新西湖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經杭州市民及各地群眾積極參與評選,並由專家評選委員會反復斟酌後確定的,它們是:雲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雲、寶石流霞。
西湖美不僅是自然美的翹楚,更是人工美和倫理美的和諧統一。這里有數不清的古跡名勝和現代建築。靈隱寺、飛來峰、六和塔、岳王廟、中山公園、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館、中國茶葉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胡慶余堂中葯博物館、、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杭州革命烈士紀念館、蘇東坡紀念館、章太炎紀念館、龔自珍紀念館、吳昌碩紀念室、李叔同紀念室、馬一浮紀念館、黃賓虹紀念館、潘天壽紀念館、於謙墓、張蒼水墓、放鶴亭和林和靖墓、西泠橋和慕才亭、秋瑾墓、蓋叫天墓、文瀾閣等錯落有致地散落其間,使神化丹青的西湖,更得世人的欣慕和敬仰。
杭州還建有許多主題公園如:杭州樂園、未來世界、宋城、杭州花圃、江南名石苑、太子灣公園、湖濱公園、植物園、動物園等,供遊人休閑憩息,愉悅心身。
玉泉
在西湖西北面青芝塢口,是西湖三大名泉之一。南齊建元年間(479一482),僧人曇超在此築寺,後晉天福三年(938)建凈空院,南宋改寺名為玉泉凈空寺,清康熙又改為清漣寺,因寺內有玉泉,人稱玉泉寺。
玉泉水碧綠如玉,水量豐富。詩人白居易作詩贊詠:「湛湛玉泉色,悠悠浮雲身。閑心對定水,清凈兩無塵。」南宋時,玉泉觀魚為西湖勝景,常盛不衰,清代「西湖十八景」有「玉泉魚躍」一景。現舊寺已不復存在,在原址修建成一座庭院幽深、觀景觀魚兩相宜的公園茶室。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書「魚樂國」匾額仍懸在池畔的廊檐下。池中蓄養的各色青魚、鯉魚回遊嘬食,悠悠自樂,遊人憑欄投餌,莫不欣喜忘情,正合楹聯所題「魚樂人亦樂,泉清心共清」的意趣。
寶石山
寶石山位於西湖之北,與葛嶺一起成為西湖的北屏。這里的山岩呈赭紅色,岩體中有許多閃閃發亮的紅色小石子,當朝陽或落日紅光灑沐之時,分外耀目,彷彿數不清的寶石在熠熠生輝。寶石山因此而得名,新西湖十景之一「寶石流霞」的出處就在於此。
登上葛嶺、寶石山,則南望平湖,水波盪漾;北瞰萬畝平疇,樓宇鱗次櫛比;東則街衢商埠,充滿活力;西有青嶂千疊,遙接晴空。位於寶石山東面的保俶塔巍然挺秀,好似窈窕的「美人」佇立山巔。保俶塔建於北宋初年,原為九級磚木結構,與六和塔、雷峰塔並無太大差異。現在的磚砌實心式樣,是一九三三年重建時仿自清代原樣,雖不能登臨了,卻以其漂亮的外形和所處的顯要位置而成為引人矚目的西湖勝景標志物。
葛嶺,因相傳東晉煉丹家葛洪曾在嶺上修道煉丹而得名。葛嶺之巔的初陽台,傳為葛洪煉丹之所。每當清晨日出之際,霞光萬道,不可捉摸。據說,初陽台上還能在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日見到日月並升奇景。清雍正《西湖志》描述說,旭日初升時,山鳥群起,遙望霞氣,互相照耀,傳是日月並升。由於初陽台日月並升奇景只有十月初一前後能見到,而每年此時杭州已是深秋時節,天氣多雲翳,故很少能有親眼目睹的機會。這一奇景的真面目究竟如何尚有待驗證。
龍井
龍井,位於西湖西面竹茂林密的風篁嶺上,舊傳此井與江海相通,必有神龍居住,因名「龍井」。
龍井是一個半圓形泉池,清冽的泉水就從泉後壁的山岩間涓涓流出,雖大旱亦不枯竭。龍井泉還有一奇特之處,就是當你用小棒攪動泉水時,水面上就會出現一條蠕動的分水線,彷彿游龍一般,這種現象在雨天時更為明顯。據說這是因為地面水和地下泉水相互沖撞,兩種水質因比重和流速的差異形成的。這一奇異的自然現象,給龍井平添了幾分佳趣。
龍井不僅風景幽雅,更以色綠、香郁、味醇、形美的「龍井茶葉」蜚聲國內外。清明前後的龍井山上,那一行行整齊排列的茶樹中經常會出現採茶姑娘腰系茶簍的倩影,遊人問茶,憑添無窮的野趣和雅韻。
斷橋,今位於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
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
今日斷橋,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獨孔環洞石橋,長八點八米,寬八點六米,單孔凈跨六點一米,年前曾經大修,但古樸淡雅的風貌基本未變。橋東堍有康熙御題景碑亭,亭側建水榭,題額「雲水光中」,青瓦朱欄,飛檐翹角,與橋,亭構成西湖東北隅一幅古典風格的畫圖。
明畫家李流芳《西湖臥遊圖題跋 --斷橋春望》稱 :「往時至湖上,從斷橋一望魂銷欲死。還謂所知,湖之瀲灧熹微,大約如晨光之著樹,明月之入廬。蓋山水映發,他處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觀之,斷橋觀瞻,可得湖山之神髓,豈獨殘雪!
⑵ 花港觀魚的導游詞三十字
花港觀魚的導游詞,你可以將這個景點的細節之處,用語言描述出來即可。
⑶ 杭州西湖的民間故事
杭州西湖的民間故事主要有:白娘子和許仙的故事、蘇小小的故事、柳浪和鶯姑娘的故事、花港觀魚的故事、斷橋的故事等。望採納!
⑷ 杭州西湖的歷史
歷史
西湖原是一個海灣,由海灣而演化成為一個瀉湖,由瀉湖而形成一個普通湖泊。西湖原是個天然湖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淹廢。西湖是錢唐縣境內的一個湖泊,所以稱為錢唐湖(從唐朝開始,「錢唐」改為「錢塘」),又因為在它的北部還有一個與它連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稱為下湖,故西湖又相應稱為上湖。
西湖這個名稱的獲得,則是錢唐縣的歷史發展與地理位置變遷的結果。自從秦在西湖群山中設置錢唐縣以來,歷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縣治可能早已遷離山區,逐漸進入平原。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錢唐縣治移到鳳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級上並且升為杭州的州治。
長慶二年(822)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橋附近即少年宮一帶修築湖堤,比原來的湖岸高出數尺。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連接之處,西湖水位本來高於下湖,白居易這一築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盡管下湖早已淹廢,但這種人為的地形差距,從今少年宮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電站和東至環城西路這兩個方向上,還都明顯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紀初期的這一次修築湖堤,對西湖的發展來說是劃時代的,因為從此以後,西湖的性質已經改變,它已經從一個天然湖泊演變成一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因白居易的築堤而改變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稱此湖為錢塘湖。當西湖這個名稱流行之時,西湖早已是一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成為人工湖泊後,吳越國時代對西湖的整治。北宋以後,景德四年(1007)的知州王濟,不僅疏浚了全湖,並且修建了西湖的閘堰設備。宋仁守時代(1023——1063)的知州鄭戩和沈遘,前者動用了上萬民工,斥廢湖中葑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
後者在六井之外,添設了一處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後人所稱的沈公井。蘇軾於熙寧二年(1069)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暢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元佑元年(1086)蘇軾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之職,手制訂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開杭州西湖狀》的奏章。
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說明杭州城市已經整個地建立在西湖以東,西湖之名已經普遍流行了。
簡介
西湖,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東靠杭州市區,其餘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體容量約為1429萬立方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又稱「後西湖」或「後湖」)、北里湖(又稱「里西湖」)、小南湖(又稱「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雷峰塔與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於其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2年)、中國十大風景名勝(1985年)和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6年)。
此外,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的外匯兌換券壹圓券以及2004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壹圓紙幣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圖案,更說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國風景名勝中的地位。中國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數十個之多,通常認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花港觀魚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畫。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當時的文人詩詞也多有提及。
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鍾、麴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並將「兩峰插雲」改為「雙峰插雲」;「雷峰落照」(或稱「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南屏晚鍾」改為「南屏曉鍾」。
但是「西照」與「曉鍾」兩個名稱卻未被人們接受,後人仍沿用南宋舊名至今。此後當地官吏將康熙帝御筆所書,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於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
十景名稱不僅用詞貼切,亦對偶整齊(嚴格上並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麴院風荷」、「南屏晚鍾」、「雷峰夕照」,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或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這些本身也是對偶句或片語,非常工整。
1984年,《杭州日報》等五家單位發起了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最後新十景確定為雲棲竹徑、九溪煙樹等。新十景的特點在於其地理范圍大於舊十景,其中大多數位於西湖周邊群山之中。與傳統的西湖十景一樣,新十景名稱也見對偶。
譬如,「九溪煙樹」對以「滿隴桂雨」或「吳山天風」(其中「九」與「滿」均為數詞,較工);「玉皇飛雲」與「寶石流霞」、「龍井問茶」與「虎跑夢泉」、「黃龍吐翠」與「阮墩環碧」等組合亦見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進行「三評西湖十景」和名稱徵集,靈隱寺等一批景點入圍,成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點中既有千年古剎靈隱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復重建的文化景觀錢王祠、萬松書院等。
二、西湖的人文
1、宗教藝術
西湖與佛教、道教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長遠的歷史中,各種宗教團體和道觀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邊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濃厚的宗教色彩。這其中尤以吳越國時期為鼎盛。
當時各代國王熱心佛學,在西湖周圍興建許多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後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風光的代表性景點,而擁有中國室內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靈隱寺更是西湖各收費景點中最受歡迎的觀光點之一。
2、文學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蘊,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眷顧,因此在文學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叢編》、《西湖夢尋》、《西湖集覽》與新舊《西湖志》、《湖山便覽》等記載了大量關於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跡掌故。
另外,近現代眾多作家也與西湖結緣。在詩詞方面,白居易、蘇軾、柳永、楊萬里、林逋、徐志摩、胡適等詩人留下了無數佳句;在散文方面,張岱、魯迅、俞平伯、郁達夫、宗璞等名家則寫下了眾多名篇。以下例舉部分與西湖緊密關聯的文學作品。
3、民間傳說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蘇小小》。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與西湖十景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傳說中梁祝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湖邊的萬松書院。
另外,杭州還流傳岳飛、濟公、乾隆下江南、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大量民間故事和《初陽台》、《雙投橋》、《東坡肉》、《蔥包檜兒》、《十八棵御茶》等傳說。
⑸ 西湖十景的典故
1、蘇堤春曉
位於西湖西側,南北兩端銜接南山路和北山路,全長2.8公里。它是北宋詩人蘇東坡於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用湖中的淤泥堆築而成的。蘇堤是為紀念蘇東坡而命名的,又名蘇公堤。
4、斷橋殘雪
斷橋位於白堤東端,一說起自平湖秋月的白堤至此而斷,故稱斷橋。現在的斷橋為1914年改建,橋東有「雲水光中」水榭和「斷橋殘雪」碑亭。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把斷橋作為白素貞與許仙相會的地方,更給斷橋增添了神秘浪漫色彩。
⑹ 百度百科花港觀魚的歷史故事,是什麼
花港觀魚編輯花、港、魚為特色的風景點。西湖十景之一。地處蘇堤南段西側。一九六四年二期擴建工程告竣後,佔地面積達二十公頃。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與雷峰塔、凈慈寺隔蘇堤相望。紅魚池位於園中部偏南處,是全園游賞的中心區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島,池上架設曲橋,倚橋欄俯看,數千尾金鱗紅魚結隊往來,潑刺戲水。
1簡介編輯西湖十景之六
花港觀魚地處蘇堤的南段西側[1]。是承佛光紫氣而幽靜的植物園林。花溪蓄盧園.花港前依接山勢蔥蘢的南屏山,西靠層巒疊翠的西山,
平靜如鏡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如青玉分列左右。而公園就在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半島上面。2景色介紹編輯花家山上流花溪
花港觀魚地處西湖西南,三面臨水,一面倚山。是一個佔地300餘畝的大型公園。西山大麥嶺後的花家山麓,有一條清溪流經此處注入西湖,故稱花港。南宋時,內侍盧允升在花家山下建造別墅,稱「盧園」,園內栽花養魚,池水清冽、景物奇秀。以後,盧園荒廢,此景亦衰。清康熙南巡時,在蘇堤映波橋和鎖瀾橋之間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養魚,築亭建園,勒石立碑,題有「花港觀魚」四字 。[3]南宋時有一條小溪從花家山經此流入西湖,這條小溪就叫花溪。當時,內侍官盧允升在花溪側畔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稱為「盧園」。園內架梁為舍,疊石為山,鑿地為池,立埠為港,畜養異色魚類,廣植草木。因景色恬靜,遊人萃集,雅士題詠,被稱為「花港觀魚」。花港觀魚公園位於蘇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臨花家山而名「花港」。期間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由此而名聲遠揚。 古時這里只有一池、一碑、三畝地。後經擴建,全園面積近三百畝。今日的花港觀魚是一座佔地二十餘公頃的大型公園,微風過處,沿池岸花木落英繽紛,飄浮於水面,好一幅「花著魚身魚嘬花」的動人畫圖,無人不起羨魚之情。
康熙三十八年,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色,刻石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碑分為陽文和陰文雙面,是康熙和乾隆祖孫兩個皇帝分別題的字,這在我國碑林史中僅此一塊。乾隆做詩有:「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之語。
花港觀魚的石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所題,其中的"漁"字,繁體寫法是四點,代表火,乾隆改為三點,代表水,寓意百姓生活風調雨順,江山穩固太平。
還有種說法:「花港觀魚」四字為清康熙皇帝手跡。康熙一生崇信佛教,向有「佛爺」、「善人」之稱。他孫子乾隆爺也崇尚「好生之德」。然而,在漢字里,三點為水,四點為火。繁體「魚」字底部的四點,本為火字,魚遇水而生,遇火必死。皇帝不忍見魚死,便將碑文中「魚」字底部的四點改寫成了三點,意在讓魚永遠歡快地生活在水裡,以示皇恩浩盪,澤被萬物之意。這也給後人留下了一段有趣的典故。
——乾隆(清)
花家山下流花港,
花著魚身魚嘬花。
最是春光萃西子,
底須秋水悟南華!
花溪蜿蜒入花池
清末以後,景色衰敗,到建國前夕,由於年久失修,僅剩下一池、一碑、三畝荒蕪的園地。花港觀魚東大門右側的方池,就是當年歷史的陳跡。1952年,在原來「花港觀魚」的基礎上,向西發展,利用該處優越的環境條件和高低起伏的地形,以及原有的幾座私人庄園,疏通港道,開辟了金魚池、牡丹園、大草坪,並整修蔣庄、藏山閣,新建茶室、休息亭廊,至1955年,初步建成了以「花」、「港」、「魚」為特色的風景點。1963年至1964年又進行了第二期擴建工程,形成了佔地20公頃,比舊園大一百倍的新型公園。
花港觀魚的藝術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地形條件,景區劃分明確,各具鮮明的 主題和特點。大草坪,雪松挺拔,寬闊開朗;紅魚池,憑欄投餌,魚樂人歡;牡丹園,花木簇擁,處處有景;新花港,濃蔭夾道,分外幽深。它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園林藝術的優秀傳統,倚山臨水,高低錯落,滲透著詩情畫意。在空間構圖上,開合收放,層次豐富,景觀節奏清晰,跌宕有致,既曲折變化,又整體連貫,一氣呵成。它的最大特色還在於把中國園林的藝術布局和歐洲造園藝術手法巧妙統一,中西合璧,而又不露斧鑿痕跡,使景觀清雅幽深,開朗曠達,和諧一致。特別是運用大面積的草坪和以植物為主體的造景組合空間,在發展具有民族特色而又有新時代特點的中國園林中,具有開拓性的作用。
貴妃醉酒花相依
藏山閣 ,這是一座建在假山上的玲瓏剔透的建築。與其相對的是蔣庄,原名小萬柳堂,蔣庄是杭州保留比較完整的私 家庭院之一,著名學者馬一浮曾在此居住。現主樓辟為馬一浮紀念館。
紅魚池西首是頗有造園匠心的牡丹園,丘阜隆起,最高處建牡丹亭,繞亭植有各種牡丹、芍葯數百本,按不同品種分為十多個花境小區塊,年年穀雨前後,盡顯花中王者風范,國色天香,名不虛傳。紅魚池往前是牡丹園,全園面積約1萬平方米,縱橫交錯的鵝卵石小路把全園分割成18個小區。園內栽培 了數百株色澤鮮艷,奇香異常的名貴牡丹 ,如魏紫、姚黃、綠玉、胭脂點玉和嬌容三色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來 自安徽寧國縣的「玉樓春」。此外,還配置山石和蒼松、翠柏、芍葯、紅楓、紫薇、海棠、杜鵑、梅樹等花木 ,高低錯落,疏密得體。
牡丹園最高處是重檐八角攢尖頂的牡丹亭,匾額由當代文學家茅盾題寫。東南側坡有 一平台,平台上有用黑白卵石仿梅樹姿態鋪砌而成的圖案,平台旁植古梅一株。取宋代詩人林和靖<<山園小梅 >>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 牡丹亭畔小徑一側,植古梅一株,梅樹下,以黑、白卵石砌成此梅姿影圖案於路面,現代大儒馬一浮題筆稱之為「梅影坡」。牡丹原產我國西北部,秦嶺和陝北山地多野生。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南北朝時已聲成為觀賞植物。唐時盛栽於長安,宋時稱洛陽為牡丹為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陽花。《群芳譜》中記載牡丹有180多種,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載培史。 牡丹是花中之王,有「國色天香」之稱,朵大色艷,奇麗無比,有紅、黃、白、粉紫、墨、綠、藍等色。花多重瓣,姿豐典雅,花香襲人。我國人民把它作為富麗繁華之象徵,稱之為「富貴花」、「百兩金」。早在唐代都城長安栽植和觀賞牡丹之況極盛,白居易詩曰「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長慶年間,開元寺僧惠澄自長安獲得一枝牡丹攜回寺里栽種,杭州自此始有了牡丹。杭州牡丹要以花港觀魚的牡丹園最為繁盛了,有「酒醉楊妃」、「嬌容三變」等品種,千姿百態,絢麗多姿,別有情趣。牡丹割成十幾個各具形態的小區。牡丹是我國久負盛名的花卉,它雍容華貴,端妍富麗,是吉祥昌榮的象徵。 花港觀魚的牡丹園區裡面,栽種著數百株色澤艷麗的牡丹,從高處俯視,但見大大小小的花壇間紅夾綠,那燦若雲錦的牡丹花千姿百態,斗奇競態妍,令人流連忘返。園內植物配置精緻,四季有應時之花,八節有長青之樹,發展了「花」、「港」、「魚」這一名勝的特色。每逢4-5月間牡丹盛開之時,五彩繽紛,香艷各異,這里吸引著全國園藝工作者和無數國際遊人。
山小林高柳梢細
蔣庄原名小萬柳堂,原為無錫廉惠卿別業,蔣國榜購得後改建,俗稱蔣庄.庄園與蘇堤之間,有一雕欄虹橋一架相通.庄園內,亭台樓閣隱現於竹木花草之間,倒映在湖光山色之中,可謂盡得西湖風流。
馬一浮紀念館在西湖花港觀魚公園內,地處蘇堤映波橋畔,瀕臨西南湖的蔣庄,為秀美的花港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
他贊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傳西方進步思想。辛亥革命後,潛心研究學術,於古代哲學、文學、佛學,無不造詣精深,又精於書法,合章草、漢隸於一體,自成一家。應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學任教,蔣介石許以官職,均不應命。抗日戰爭爆發後,應竺可楨聘請,任浙江大學教授,又去江西、廣西講學。1939年夏,在四川籌設復性書院任院長兼主講。抗戰勝利後回杭。1950年,應弟子蔣國榜邀請,現代國學大師馬一浮遷居蔣庄。
1953年任浙江文史館館長。1964年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是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會特邀代表。
馬老精詩詞,書法多山林氣,篆刻篆刻崇尚漢印。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釋哲一代宗師」之稱,主要有《太和會語》、《宜山會語》、《復性書院講錄》、《爾雅台答問》、《爾雅台答問繼編》、《朱子讀書法》、《老子道德經注》、《蠲戲齋佛學論著》、《馬一浮篆刻》、《蠲戲齋詩集》等。所著後人輯為《馬一浮集》。 陳毅元帥、周恩來總理等均曾來杭訪問、合影.現已將主樓,建成馬一浮紀念館.館內分生平、詩學、書法和書房四部分,以實物、圖片、手稿和文獻資料,介紹馬一浮的生平事跡 。
水闊灣淺月影遲
1.花港;
花港乃是得用原有零星水稻田和水塘疏挖而成,大部分是人工挖掘的,它是溝通小南湖和西里湖的游覽河道,把整個花港觀魚公園環抱在水中央。
2.大草坪:
穿過竹院,繞過雪松,前面是一片大草坪。草坪周圍種填了高大挺拔的雪松和濃密常綠的廣玉蘭林帶,使之同周圍的景區分開,隔離雜訊。這種用植物來分隔空間的處理手法,突破了中國傳統的以牆、籬等建築劃分空間格局的形式。草坪北臨西里湖,從這里可遠望蘇堤煙柳、西山層林。運用借景手法,突破了有限的園界,伸展了園林景色。草坪西側,種植了一棵紅杉樹,紅杉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於1972年訪華時贈給我國的禮物,周總理決定把紅杉樹苗種在杭州,花港的這一棵,是經培育後為紀念周總理而栽種的。
3.密林地:
牡丹園西行,山迴路轉就是密林區,從位置上來講,它們都位於公園的西部。密林區得用原來的土丘,種植常綠闊葉的叢林,並結合地形,修建林間小道,環境寧靜,宜於休息,更是凈慈寺僧侶們每晚散步的最佳去處。自牡丹亭中眺望,公園東、南、北三面景色盡收眼底。
東面,綠樹婆娑,遙接湖波堤痕;南面,南屏山蔥蘢山色被「借」入公園內,密林濃陰後,一灣綠水縈繞,拱橋飛架,港汊連通了西里湖和小南湖,全園水景因此更顯靈動,沿水竹樹繁茂,禽喧枝頭,透露著山野風情;北面,大草坪視野開闊,西里湖波光山影引人遐想綿綿。草坪上,間以大喬木為主的樹叢、樹林,既增加了空間林緣線的層次變化,又為遊人提供了庇蔭,休憩場所。
臨水花港觀魚痴
或許有一天我將成為堤岸的垂柳,
或許有一天我將成為山溪的春桃,
或許有一天我將成為肥沃的泥土,
或許有一天我將成為醜陋的怪石,
可我寧願化做花港里的一尾紅鯉,
每日聆聽南屏山的鍾《花港觀魚》
揚眉
十頃鑒塘
是昆侖拋來的青玉,
百畝芳洲
是瑤池跌落的一角。
俊秀的蘇堤翠綠泛紅,
如多彩的玉簪別在西子的發髻;
艷麗的花港雜花升煙,
如絢爛的吊墜掛在長簪的盡頭。
太子灣的山坳踏來稀薄的晨霧,
南屏山的晨鍾傳來清幽的音韻,
雷峰塔的窗柃透來明亮的佛光,
南高峰的山麓淌來清澈的花溪。
挺秀的長廊臨著南湖清悠的水面,
將白牆青瓦的樓舍勾連;
筆直的石橋連著綠島芳菲的堤岸,
把碎石片磚的路徑通達。
粗壯的藤條在道路兩旁垂簾成蔭,
串串嫣紫的花束喧鬧其間;
寬大的蕉葉在亭閣一側簇擁成叢,
層層黃綠的果實捉著迷藏。
突兀的小山丘怪石嶙峋,
石間生長著蒼綠的油松;
古樸的木榫亭雕欄畫棟,
亭腳盛開著雍容的牡丹。
『桃黃』金蕊千層奕奕生,
『趙粉』粉面桃花嬌羞可人,
『掌花案』花紅似火燦若晚霞,
『梨花雪』蕊白如玉飄似柳絮,『酒醉楊妃』赤紅憨羞暗瀉春光,
『嬌容三變』初綠盛紅凋時素白。
幽綠的水面清波盪漾,
拂岸的垂柳絲絛飄動;
歡快的紅鯉搖頭擺尾,
舒心的人們笑語嫣然。
這里是魚兒自由的天堂,
這里是人們休憩的驛站。
碧綠的草坪上鋪就著石板的路徑,
斑駁的條石間壘砌著圍堰的水塘。
百年的櫻花樹枝繁葉茂玉蝶繽紛,
千年的古樟柏老桿吐翠新綠悠然。
池塘閃耀著熠熠青波,
依稀倒映著山巒的倩影;
湖面盪漾著葉葉輕舟,
柔碎了水面旖旎的風光。
岸邊散落著石凳木椅,
傾心的戀人訴說著甜蜜的話語;
湖畔蜿蜒著小路溪徑,
悠閑的僧侶消磨著傍晚的時光。
一身土布袈裟,
一雙帆布鞋子,
眉宇間盪漾著南屏山銅鍾的余韻,
衣襟中袖藏著雷峰塔檀木的煙香。
閑步於女孩青絲的耳畔旁,
漫步在少女留海的眸光中;
陶醉於春花爛漫的香徑里,
雍懶在晨鍾暮鼓的佛號間。
將男兒的柔情,
化做對自然生靈的眷戀;
把漢子的熱血,
普度給芸芸纖弱的眾生。
許是無人知曉這份愛的執著,
許是無人理會這份情的博大,
許是無人化解這份意的深厚,
許是無人洞察這份念的纏綿,
許是無人體貼這份眷的無奈,
許是無人回報這份戀的苦澀。
哦,自由的靈魂,
放飛在青煙升騰的廟宇中;
哦,爽凈的身體,
游弋在煙波浩淼的澤國里。
聲…
紅鯉花池鋪錦綉
魚樂園是全園的主景。魚樂園中放養著數萬尾金鱗紅鯉,遊人在觀魚池的曲橋上投入食餌或鼓掌相呼,群魚就會從四面八方游來,爭奪食餌,紛紛躍起,染紅半個湖面,蔚為壯觀。在這里縱情魚趣,人知魚之樂,魚知人之情,人魚相悅,其樂融融。 紅鯉,也叫火鯉,鯉科 , 分布廣泛,可在各類水域生活。是養殖的主要對象,全年均有生產,以春秋兩季產量較高。體延長,側扁,背部隆起。口下位,有吻須和頜須各l對。鰓耙短。腹部圓。鱗片大而圓。側線明顯,微彎。尾鰭深叉形。體色紅。
《 詠花港》
謝覺哉
魚國群鱗樂有餘,
觀魚才覺我非魚。
虞詐兩忘欣共處,
魚猶如此況人乎。
⑺ 關於杭州名勝古跡的傳說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城西,三面環山,東面瀕臨市區,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水面面積約5.66平方公理,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理,湖岸周長15公理。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深處有2.8米,最淺處不到1米。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西湖處處有勝景,歷史上除有「錢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 年評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園林風景區內,分布著主要風景名勝40多處,重點文物古跡30多處。概括起來西湖風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園、七洞、八墓、九溪、十景為勝。1982年西湖被確定為國家風景名勝區,198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西湖處於平原、丘陵、湖泊與江海相銜接的地帶,三面環山,中有綠水,湖山映襯,相得益彰。那一泓脈脈含情,明凈如鏡的麗水,就涵藏在這連綿起伏,曲折多姿,或遠或近,若隱若現的層巒迭嶂之中。湖面如鏡,綠湖的蘇堤、白堤猶如兩條綠色緞帶,湖心亭、阮公墩等景緻點綴與湖心,猶如鑲嵌的兩塊寶石。前人有詩說:「岸上湖中各自奇,山觴水酌兩相宜,只言游舫渾如畫,身在畫中原不知」。沿湖四周繁花似錦,形如一個色彩繽紛的巨大花環。在綠蔭絲中,隱現著數不清的樓台軒榭。
西湖以其美麗的自然風光,獲得歷代詩人墨客的青睞,競相以詩贊頌,所以西湖一帶存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和歷史文物,為西湖更增添了詩情畫意。遠近聞名的「西湖十景」即出現於南宋,是畫家馬遠等人繪畫西湖山水時予以命名的。「十景」為麴院風荷、蘇堤春曉、花港觀魚、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雷峰夕照、南屏晚鍾和雙峰插雲。
斷橋殘雪
斷橋殘雪為西湖十景之一。斷橋位於白堤東端,南宋時又名寶佑橋,也稱段家橋。橋為1921年重建。橋畔有「雲水光中」水榭和斷橋殘雪碑亭。斷橋殘雪一般指冬日雪後,橋的陽面冰雪消融,但是,陰面仍有殘雪似銀,從高處眺望,橋似斷非斷。佇立橋頭,放眼四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是欣賞西湖雪景之佳地。
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位於西湖西南角,東接蘇堤,南北分別毗鄰小南湖和西里湖。據記載,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經此處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飄落溪中,故名「花港」。南宋內侍盧允升曾在此建宅卜居,蒔花養魚,構築園林,漸成規模。花港觀魚的史稱,源出南宋宮廷畫師馬遠所作西湖山水畫的畫題。清代,康熙南巡至杭州時,曾手書花港觀魚景名,並在賞魚池畔立碑建亭。
雷峰夕照
雷峰塔與白娘子的故事,流傳深廣。故事中的雷峰塔就位於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宋吳越王錢弘俶因黃妃得子而建。初名「黃妃塔」。原擬建高十三層寶塔,由財力不濟,擬改七層,峻工時只造了五層。結構為磚石內心,外建木構樓廊,內壁嵌有刻著《華嚴經》的條石,塔下供奉金銅十六羅漢像。建築雄偉壯觀,為藏經之所。因塔址小山名雷峰,後人改稱「雷峰塔」。
蘇堤春曉
北宋元佑五年(1090),蘇軾(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以湖泥築成長堤,後世稱蘇堤,全長2.8公里,堤上建有六橋,自南而北依次是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沿堤栽有楊柳、芙蓉、碧桃、海棠等40多個品種。蘇堤風光旖旎,晴、雨、陰、雪各有情趣, 四時美景也不同, 尤以春天清晨賞景最佳,綠楊拂岸,艷桃灼灼,曉日照堤,春色如畫, 故有「蘇堤春曉」之美名。
南屏晚鍾
凈慈寺,位於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吳越始建,稱「永明禪院」,飽經滄桑。寺內有宗鏡堂、慧日閣、濟祖殿、運木井等古跡,山門前有放生池。1986年重建,為歇山頂三重檐兩層建築,上層懸大梵鍾,下層為凈慈寺地藏殿。大梵鍾高3米,口徑2.3米,重10餘噸。凈慈寺晚鍾鳴響,回聲在山間、林樾悠揚飄盪,悠揚的鍾聲重新回盪,使人們想到明人聶大年的《南屏晚鍾》詩:「柳昏花暝暮雲在,隱隱初傳一兩聲。禪榻屢驚僧入定,旅窗偏逗客含情。」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於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臨外湖。唐代建有望湖亭,明代又增龍王祠,清康熙年間定名平湖秋月,為西湖十景之一。宋王洧《平湖秋月》詩雲:「萬頃寒光一夕鋪,水輪行處片雲無,鷲峰遙度西風冷,桂子紛紛點玉壺。」每當清秋氣爽。湖面平靜如鏡,皓潔的秋月當空,月光與湖水交相輝映,頗有「一色湖光萬頃秋」之感,故在湖畔立碑,題名「平湖秋月」。「湖天一碧樓」聯曰: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
麴院風荷
麴院風荷位於西湖西北角,素以湖景、荷景著稱,為西湖十景之一。
據記載,宋代洪春橋畔有一處官家釀酒作坊,坊內與金沙澗相通的池塘種滿了荷花,每逢夏日熏風吹拂,荷香與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們稱之為「麴院荷風」。清代,酒坊關閉,康熙游湖時御書西湖十景碑,便將「曲」字改成為「曲」,易「荷風」為「風荷」,「麴院風荷」的景名便由此沿用至今。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位於西湖中部偏南,與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稱「湖中三島」,猶如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蓬萊三島,故又稱小瀛洲。
小瀛洲北宋時已成為湖上賞月佳處。明萬曆年間,取疏浚西湖的葑泥在島的四周繞灘築堤,形成湖中之湖。清雍正年間,在堤島之間,南北貫以曲橋,東西連以土堤,構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園林特色。總面積約7公頃,水面佔60%。俯瞰整個小瀛洲猶如一個碩大的「田」字
雙峰插雲
「雙峰插雲」御碑亭景點,在洪春橋畔。雙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別位於西湖之西南、西北。南高峰海拔256.9米,北高峰海拔355米。兩峰遙相對峙,綿延相距十餘里。
張岱《西湖十景 兩(雙)峰插雲》: 一峰一高人,兩人相與語。 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此景本是湖中遙望之景,清初為了立碑才移到陸上去的。當群山雲霧迷漫時,兩峰時露雙尖,宛如峰插雲霄,自然風光異常優美,峰勢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後或陰翳多雲天氣,彩雲、白雲或濃或淡,忽纏忽遮,是雲是山,一片朦朧。如一幅壯觀的水墨淋漓而濃淡有致的山水畫卷展現在面前。 故名「兩峰插雲」。清康熙皇帝游此,改為「雙峰插雲」。
柳浪聞鶯
位於西湖東南岸,清波門處。南宋時為帝王御花園,稱聚景園。元代回族巨商阿老丁,在杭州興建清真寺,死後葬此,俗稱回回墳。清代恢復柳浪聞鶯舊景。柳型各具特色:柳絲飄動似貴妃醉酒,稱「醉柳」;枝葉繁茂如獅頭,稱「獅柳」;遠眺象少女浣紗,稱「浣紗柳」等。有柳洲之名。其間黃鶯飛舞,競相啼鳴,故有「柳浪聞鶯」之稱。
『行程安排』
◇ 第一天:
靈隱寺(飛來峰)-茶葉博物館-玉泉--岳王廟-黃龍洞圓緣民俗園
上午在湖濱乘7路公共汽車赴靈隱,在靈隱寺、飛來峰造像游覽後,仍乘7路至洪春橋,換轉27路到中國茶葉博物館參觀。然後乘27路回到洪春橋,換乘7路至玉泉,游畢參觀岳王廟,接著步行至麴院 風荷站乘28路公共汽車赴黃龍洞圓緣民俗園,出來後乘16路或28路車返市區。
◇ 第二:湖中一日游
平湖秋月-西冷印社-中山公園-游湖(湖心亭、三潭印月)-麴院風荷(郭庄)
上午乘7路公共汽車至少年宮廣場下車再步行白堤,游孤山、西泠印社,接著在中山公園碼頭上船游湖,先赴湖心亭,再游三潭印月,最後到岳湖碼頭上岸後游麴院風荷公園及郭庄。如返回市區仍乘7路車至湖濱或火車站均可。
◇ 第三天:南線一日游
宋城-六和塔-虎跑-花港觀魚-凈慈寺-絲綢博物館-柳浪聞鶯
早晨乘308路公共汽車至宋城,游畢至六和塔,參觀中華古塔博覽苑,再乘308路車到虎跑、花港觀魚游覽,午飯畢游凈慈寺,接著乘308路在長橋下車,步行至中國絲綢博物館參觀,然後仍至長橋上車乘308路至柳浪聞鶯,游畢,南線遊程至此結束。
『美食』
◇ 杭州名菜:東坡肉,西湖醋魚,宋嫂魚羹,龍井蝦仁 ...
杭州地方小吃:蝦爆鱔面,片兒川面,知味小籠...
◇ 東坡肉
據傳,北寧文豪蘇東坡兩次來杭任太守,浚湖築堤,杭州百姓為感謝他"抬獵挑灑",他囑家人按他的燒肉方法烹制而成並犒勞民工,他們食用了這香酥味美的肉後稱它為"東坡肉"。杭城菜館也效法仿製,至今東坡肉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製作時,選用細皮薄膘五花條肉,用冰糖、醬油作佐料,以紹灑代水,將切成塊狀的肉的置入小蔥填底的沙鍋,密封上蒸,不走原味,的酥而不碎,肥而不膩的特點。
◇ 西湖醋魚
西湖醋魚,又稱「叔嫂傳珍」,傳說是古時嫂嫂給小叔燒過一碗加糖加醋的魚而來的。選用體態適中的草魚,最好先在清水氽熟,要掌握火候。裝盤後淋上糖醋芡汁。成菜色澤紅亮,肉質鮮嫩,酸甜可口,略帶蟹味。
⑻ 西湖的歷史
歷史
西湖原是一個海灣,由海灣而演化成為一個瀉湖,由瀉湖而形成一個普通湖泊。西湖原是個天然湖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淹廢。西湖是錢唐縣境內的一個湖泊,所以稱為錢唐湖(從唐朝開始,「錢唐」改為「錢塘」),又因為在它的北部還有一個與它連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稱為下湖,故西湖又相應稱為上湖。
西湖這個名稱的獲得,則是錢唐縣的歷史發展與地理位置變遷的結果。自從秦在西湖群山中設置錢唐縣以來,歷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縣治可能早已遷離山區,逐漸進入平原。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錢唐縣治移到鳳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級上並且升為杭州的州治。
長慶二年(822)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橋附近即少年宮一帶修築湖堤,比原來的湖岸高出數尺。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連接之處,西湖水位本來高於下湖,白居易這一築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盡管下湖早已淹廢,但這種人為的地形差距,從今少年宮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電站和東至環城西路這兩個方向上,還都明顯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紀初期的這一次修築湖堤,對西湖的發展來說是劃時代的,因為從此以後,西湖的性質已經改變,它已經從一個天然湖泊演變成一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因白居易的築堤而改變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稱此湖為錢塘湖。當西湖這個名稱流行之時,西湖早已是一個人工湖泊了。
西湖成為人工湖泊後,吳越國時代對西湖的整治。北宋以後,景德四年(1007)的知州王濟,不僅疏浚了全湖,並且修建了西湖的閘堰設備。宋仁守時代(1023——1063)的知州鄭戩和沈遘,前者動用了上萬民工,斥廢湖中葑田,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
後者在六井之外,添設了一處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後人所稱的沈公井。蘇軾於熙寧二年(1069)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暢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元佑元年(1086)蘇軾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之職,手制訂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開杭州西湖狀》的奏章。
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說明杭州城市已經整個地建立在西湖以東,西湖之名已經普遍流行了。
簡介
西湖,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東靠杭州市區,其餘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體容量約為1429萬立方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又稱「後西湖」或「後湖」)、北里湖(又稱「里西湖」)、小南湖(又稱「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雷峰塔與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於其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風景名勝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評選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2年)、中國十大風景名勝(1985年)和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6年)。
此外,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的外匯兌換券壹圓券以及2004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壹圓紙幣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圖案,更說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國風景名勝中的地位。中國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數十個之多,通常認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8)花港觀魚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畫。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當時的文人詩詞也多有提及。
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鍾、麴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為西湖十景題字,並將「兩峰插雲」改為「雙峰插雲」;「雷峰落照」(或稱「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南屏晚鍾」改為「南屏曉鍾」。
但是「西照」與「曉鍾」兩個名稱卻未被人們接受,後人仍沿用南宋舊名至今。此後當地官吏將康熙帝御筆所書,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為景點標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於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
十景名稱不僅用詞貼切,亦對偶整齊(嚴格上並非對仗,對仗還須論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麴院風荷」、「南屏晚鍾」、「雷峰夕照」,其中兩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對。「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或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這些本身也是對偶句或片語,非常工整。
1984年,《杭州日報》等五家單位發起了新西湖十景評選活動,最後新十景確定為雲棲竹徑、九溪煙樹等。新十景的特點在於其地理范圍大於舊十景,其中大多數位於西湖周邊群山之中。與傳統的西湖十景一樣,新十景名稱也見對偶。
譬如,「九溪煙樹」對以「滿隴桂雨」或「吳山天風」(其中「九」與「滿」均為數詞,較工);「玉皇飛雲」與「寶石流霞」、「龍井問茶」與「虎跑夢泉」、「黃龍吐翠」與「阮墩環碧」等組合亦見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進行「三評西湖十景」和名稱徵集,靈隱寺等一批景點入圍,成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點中既有千年古剎靈隱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復重建的文化景觀錢王祠、萬松書院等。
二、西湖的人文
1、宗教藝術
西湖與佛教、道教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長遠的歷史中,各種宗教團體和道觀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邊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濃厚的宗教色彩。這其中尤以吳越國時期為鼎盛。
當時各代國王熱心佛學,在西湖周圍興建許多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擴建靈隱寺,創建昭慶寺、凈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韜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時有佛國之稱。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後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風光的代表性景點,而擁有中國室內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靈隱寺更是西湖各收費景點中最受歡迎的觀光點之一。
2、文學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蘊,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眷顧,因此在文學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叢編》、《西湖夢尋》、《西湖集覽》與新舊《西湖志》、《湖山便覽》等記載了大量關於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跡掌故。
另外,近現代眾多作家也與西湖結緣。在詩詞方面,白居易、蘇軾、柳永、楊萬里、林逋、徐志摩、胡適等詩人留下了無數佳句;在散文方面,張岱、魯迅、俞平伯、郁達夫、宗璞等名家則寫下了眾多名篇。以下例舉部分與西湖緊密關聯的文學作品。
3、民間傳說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蘇小小》。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與西湖十景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傳說中梁祝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湖邊的萬松書院。
另外,杭州還流傳岳飛、濟公、乾隆下江南、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大量民間故事和《初陽台》、《雙投橋》、《東坡肉》、《蔥包檜兒》、《十八棵御茶》等傳說。
參考資料:網路-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⑼ 杭州西湖景點由來和歷史故事
西湖十景的由來
雷峰塔修復了,而且建在原址,按原塔的大小和高度而建。這樣,「西湖十景」就算齊全了。
「西湖十景」起於何時?這還須從唐宋時期說起。唐代的西湖,已很有名了。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寫過許多描述西湖美景之詩,當他離任時曾留下動人的詩句:「……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題湖上》)到了宋代,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期間,不但對西湖作了疏浚,修建蘇堤,而且也寫下許多描述西湖的詩篇。「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後雨》)直到北宋,還沒有「西湖十景」之說。
「西湖十景」最早起於南宋。南宋建都臨安(即杭州),當時達官貴人、學士文人,無不歆羨西湖。人們嬉遊逸樂,流連徜徉於美麗的湖山之間,西湖成了「銷金鍋兒」。「南渡後,堤橋成市,歌舞叢之,走馬遊船,達旦不息。」(田汝成《西湖游覽志》)就在此時,為了游樂觀賞(特別是畫家),於是便有「西湖十景」之說。這十景最早見於南宋文人祝穆的《方輿勝覽》:「近者畫家稱湖山四時景色最奇者有十,曰:蘇堤春曉、麴院荷風、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落照、兩峰插雲、南屏晚鍾、西湖三塔。」
後來康熙皇帝南巡到杭州,題「西湖十景」,將「麴院荷風」改為「麴院風荷」,又將「南屏晚鍾」改為「南屏曉鍾」,說「夜氣方清,萬籟俱寂,鍾聲乍起,響入雲霄,致足發人深省也。」但後來人們仍叫它「南屏晚鍾」。他又將「雷峰落照」改為「雷峰西照」,但人們後來都叫「雷峰夕照」。至於「西湖三塔」,相傳是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等,認為這里波光潭影,風景美麗,所以稱之為「三潭印月」,此名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西湖十景」其實是古代的十個景點,除了「西湖十景」外,還有「錢塘十景」、「西湖十八景」等,但都沒有「西湖十景」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