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人物霍嘯林背景
電視劇《勇敢的抄心》中,主襲人公霍嘯林的人物原型是孫永勤。
孫永勤1893出生,熱河興隆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人。孫永勤自幼習武,崇尚忠義,性格直爽,敢於鋤強扶弱。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孫永勤積極進行抗日救亡活動。全心全力為抗日貢獻自己的力量。後來熱河淪陷,成立民眾軍抗菌侵略武裝。後因掩護主力部隊突圍時壯烈犧牲。享年42歲。
2. 名人事跡
愛迪生小時家貧,
買報做童工養家,
在火車上試驗失敗後,
買扇了一記耳光導致耳聾。
為研究出合適的金屬作燈絲,
愛迪生失敗了999次,被人嘲笑。
諾貝爾發明火葯是失敗了N次,
自己的家都被弄沒了。
很困就想了一點,
見諒!
居里夫婦
比埃爾·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於巴黎一個醫生家庭里。在他的兒童和少年時期,性格上好個人沉思,不易改變思路,沉默寡言,反應緩慢,不適應普通學校的灌注式知識訓練,不能跟班學習,人們都說他心靈遲鈍,所以從小沒有進過小學和中學。父親常帶他到鄉間採集動、植、礦物標本,培養了他對自然的濃厚興趣,學到了如何觀察事物和如何解釋它們的初步方法。居里14歲時,父母為他請了一位數理教師,他的數理進步極快,16歲便考得理學學士學位,進入巴黎大學後兩年,又取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880年,他21歲時,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體的特性,發現了晶體的壓電效應。1891年,他研究物質的磁性與溫度的關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順磁質的磁化系數與絕對溫度成反比。他在進行科學研究中,還自己創造和改進了許多新儀器,例如壓電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靜電計等。1895年7月25日比埃爾·居里與瑪麗·居里結婚。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於沙皇俄國統治下的華沙,父親是中學教員。16歲她以金質獎章畢業於華沙中學,因家庭無力供她繼續讀書,而不得不去擔任家庭教師達六年之久。後來靠自己的一點積蓄和姐姐的幫助,於1891年去巴黎求學。在巴黎大學,她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勤奮地學習,經過四年,獲得了物理和數學兩個碩士學位。
居里夫婦結婚後次年,即1896年,貝可勒耳發現了鈾鹽的放射性現象,引起這對青年夫婦的極大興趣,居里夫人決心研究這一不尋常現象的實質。她先檢驗了當時已知的所有化學元素,發現了釷和釷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進一步檢驗了各種復雜的礦物的放射性,意外地發現瀝青鈾礦的放射性比純粹的氧化鈾強四倍多。她斷定,鈾礦石除了鈾之外,顯然還含有一種放射性更強的元素。
3. 中國革命英雄人物故事
1、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江家灣人,中國共產黨地下時期重慶地區組織的重要人物,為中國共產黨追認的女烈士。
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與彭詠梧結婚,婚後負責中共重慶市委地下刊物《挺進報》的組織發行工作。1948年,彭詠梧在中共川東臨時委員會委員兼下川東地委副書記任上戰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萬縣被捕,被關押於位於重慶的國民政府軍統渣滓洞集中營,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軍統所要的中共地下黨情報;1949年11月14日,重慶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重重包圍之際,被國民政府軍統於渣滓洞監獄所殺並毀屍。
4、馬應元
馬應元(1912—1945),山西武鄉馬家莊村人。1940年參加抗日游擊小組,秋季加入民兵組織,配合八路軍打游擊。他槍法嫻熟,曾一槍致敵二命,擊斃敵戰馬一匹,成為聞名全縣的民兵射擊手。
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馬家莊民兵指導員。在反「清剿」、反「蠶食」斗爭中,帶領馬家莊民兵隊搞偵察、報敵情、除漢奸、捉舌頭、埋地雷、打伏擊、繳武器、截物資,多次奪回日軍搶去的耕畜羊群和日偽種的蔬菜等。
1943年敵占蟠龍後,任蟠武線飛行射擊爆炸組組長。在漳河兩岸,運用「麻雀」戰術殲敵小股部隊,配合八路軍夜襲段村敵據點,又用「地雷加冷槍」等游擊戰術,打了許多勝仗。5月反「掃盪」中,一次布雷13處,炸死炸傷日軍90餘人,繳獲步槍11支,子彈500多發。
1944年11月出席了晉冀魯豫邊區群英大會,獎給上書「日夜出擊蟠武線,飛行爆炸顯神威」錦旗一面,被譽為民兵殺敵英雄。1945年元月,在本村突圍戰斗中落入敵手,最後敵人抓來其母親和妻子勸其投降,均被拒絕,終被敵秘密殺害,年僅24歲。
5、程仲一
1938年1月,中共五寨縣委成立,程仲一任宣傳部長。3月,五寨淪陷後,率縣抗日動員委員會和抗敵自衛隊配合八路軍一二○師一部襲擊駐城日軍,迫使日軍撤離五寨縣城。1939年1月,與王庭弼、白如冰等率晉西北抗日動員委員會部分幹部轉入大青山,開辟抗日游擊根據地。
曾率當地游擊隊配合八路軍騎兵支隊消滅歸(綏)涼(城)一帶土匪武裝,為大青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奠定基礎。同年秋,任綏東專署專員,率綏東武工隊三下豐東,開辟豐東抗日游擊根據地。1940年,調任綏中專署專員。
1941年冬,率專署游擊隊奇襲三道營火車站,斃傷日軍站長以下敵偽官兵多名,繳獲20餘支槍和大批彈葯。1943年秋調任綏南專署專員,帶領武工隊在崞縣窯子、三道溝、公雞咀一帶與敵作戰中連戰連捷。1944年2月10日晨,為漢奸出賣,被日軍重兵合圍於涼城縣郭木匠溝一帶。為掩護其他人員突圍犧牲。時年28歲。
4. 請大量列舉自古到今 為人民利益而犧牲 的有名人物及事跡
呂惠生
李大釗
程家檉
徐錫麟(1873年~1907年),山陰東浦人,我國民主主義革命著名活動家。1904年底加入光復會。1907年7月6日,發動皖浙起義,寡不敵眾而被捕。翌日晨,慘遭剖腹挖心酷刑,壯烈捐軀。
秋瑾(1875年~1907年),山陰人,我國民主主義革命著名活動家,婦女解放運動先驅。1907年7月13日下午四時,清兵三百餘人包圍大通學堂,秋瑾不幸被捕。15日晨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33歲。
陶成章(1878年~1912年),紹興陶堰西上塘村人。我國民主主義革命著名活動家。1905年,與徐錫麟創辦大通學堂,遍招浙東會黨骨幹入學。1912年1月14日,被人暗殺。
陳安芳(1904年~1927年),上虞百官人。1927年3月21日,上海80萬工人總同盟罷工開始,陳安芳放下正在哺乳的女兒,擔任救護隊長,在搶救傷員時不幸中彈犧牲。她是犧牲在上海的第一位上虞婦女英烈。
汪壽華(1901年~1927年),原名何紀元,諸暨趙家泉畈人。1920年參加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1927年4月11日,杜月笙以「有機密大事相商」為由,請時任上海總工會委員長的汪壽華赴宴。次日凌晨,他被秘密殺害,成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犧牲的第一位烈士。
楊眉山(1885年~1927年),諸暨王家井楊蔡人。192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寧波獨立支部書記等職。1927年3月,蔣介石親信、寧溫台防守司令王俊勾結寧波反動劣紳,蓄意製造事端,拘捕楊眉山。6月22日,他英勇就義。
宣中華(1898年~1927年),諸暨牌頭宣村人。五四時期杭州學生運動領袖、早期共產黨員,曾擔任上海總工會黨團書記等職,參加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領導工作。1927年4月11日,浙江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4月14日,宣中華不幸被捕,17日他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
何赤華(1898年~1927年),諸暨阮市何家山頭人。五四時期紹興學生運動領袖。1926年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裝起義。1927年1月,受中共上海區委委派,任國民黨浙江省黨部農民部秘書,致力於農民運動。4月11日,在杭州被捕,7月24日,在浙江陸軍監獄英勇就義。
葉天底(1898年~1928年),上虞謝橋人。建黨初期參加革命,是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之一。1927年11月,中共浙江省委決定發動浙東大暴動,指定葉天底負責組織和指揮佔領上虞縣城。後因暴動計劃暴露而被捕。1928年2月8日身負重傷的葉天底英勇就義。
張秋人(1898年~1928年),諸暨牌頭水霞張人。是我黨早期的宣傳活動家。1927年9月在浙江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接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9月29日在組織召開會議時,因叛徒告密被捕,次年2月8日犧牲在杭州。
曹仲蘭(1907年~1928年),上虞梁湖人,浙江省早期共青團領導人之一。1927年11月,由於共青團省委機關遭破壞,曹仲蘭在杭州被捕。次年5月3日,曹仲蘭在杭州陸軍監獄英勇就義,年僅21歲。
鄭復他(1904年~1928年),諸暨城關鄭家人。1927年11月,任上海市委總工會委員長。1928年2月11日,由於叛徒告密,鄭復他在上海被捕,6月6日,與陳橋年等在上海楓林橋畔英勇就義。
郭大善(1909年~1930年),諸暨城關郭家村人。1930年4月初,中共中央巡視員卓蘭芳到諸暨組織農民暴動,郭大善回諸暨參加了全縣暴動骨幹會議。4月18日,因被告發而被捕,同年6月16日,在諸暨英勇就義。
何達人(1907年~1931年),諸暨趙家泉畈人。1930年11月4日,由於中共杭州中心縣委所在地被國民黨軍警破壞,何達人不幸被捕,被關押在浙江陸軍監獄。次年3月,被國民黨槍殺。
梁柏台(1899年~1935年),新昌查林人。我國人民法制建設的開拓者。在紅軍長征時,1935年在江西大余縣英勇就義。
宣俠父(1899年~1938年),諸暨湄池長瀾人。是甘肅、台州共產黨組織的創始人。1938年7月在西安被暗殺。
俞秀松(1899年~1939年)諸暨次塢溪埭村人。中共早期黨員,上海共產黨組織發起人之一,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創始人。1939年2月21日在蘇聯肅反擴大化中遇害。
何雲(1905年~1942年)原名朱士翹,上虞永和朱勝村人。華北新聞事業的奠基人。1942年5月,日軍掃盪太行山北側地區,何雲帶領報社同志堅持出報,在山西省遼縣附近與敵遭遇,戰斗中不幸犧牲。
陳樹谷(1916年~1944年),上虞豐惠鎮南村人。曾任中共上虞縣工委書記等職。1943年12月25日,在高郵縣與日偽軍的戰斗中受傷被捕,次年1月在高郵縣張家莊被敵人活埋。
俞菊生(1917年~1944年),新昌縣城關鎮人。1944年春,俞菊生與新四軍浙東游擊隊縱隊五支隊一大隊三中隊戰士們在虞東平原與眾多日偽軍周旋。3月13日,在掩護群眾和戰友的激戰中中彈犧牲。
夏白(1924年~1948年),原名裘榆堂,嵊縣崇仁人。是當時嵊縣學校中最年輕的共產黨員。1948年6月,夏白參加豫東戰役,在繼續攻擊前進中犧牲。
楊則民(1895年~1948年),諸暨草塔庄餘霞村人。中醫界以唯物辯證法研究中醫第一人。早年投身革命,1948年7月下旬,被國民黨草塔警察所派人殺害。(上述22位紹興英烈資料,由市黨史研究室提供)(4月1日《紹興日報》)
柴敬忠 蔡文福 白求恩 陳福鎖 陳福全 陳福祥
常龍基 鮑振武 畢純 白桐本 白俊士 白乙化
白碧 白塔 白玉山 白文冠 白鳳翔 白虹
白果 白雲 艾亞春 艾鳳林 白君實 蔡家明
蔡炳炎 蔡冠生 蔡紹清 卞子策 艾俠 白生鍾
巴增秀 巴尚珍 包森 白翠仙 白毓麟 白殿貞
薄福會 艾克拜爾 艾光樓 車永輝 畢雲 白福厚
白溥泉 白喜貴 白公素 白士英 蔡言煜 蔡秀榮
蔡如柏 蔡自倫 蔡先鑣 蔡亞雄 鮑志椿 鮑輝
蔡永泉 蔡丙炎 蔡文琴 蔡馬生 蔡元明 蔡焰
蔡斌 蔡良 蔡良 蔡良 陳觀威 陳觀威
陳次蕃 陳安寶 陳方鈞 陳甫軒 陳村生 陳冬堯
陳處泰 陳初明 陳超然 陳煥滔 陳彩林 陳海泉
陳伯衡 陳恩齡 陳恩齡 陳光照 陳桂林 陳光績
陳光勛 陳耿夫 陳光型 陳耕炳 陳洪詠 陳華亭
陳華軒 陳德銘 陳鳳庭 陳鳳禮 陳德榮 陳丹峰
陳長興 陳殿釗 陳保民 陳才庸 陳大盛 陳大國
陳大光 陳冠軍 陳煥 陳浩 陳耿 陳洪
陳? 陳勃 陳誠一 陳法軾 陳定波 陳秉禮
陳和盛 陳翰章 陳德馨 陳國權 陳鶴 豹蘇客
陳達德 陳達仁 陳百弓 陳發宏 陳發鴻 陳迪
陳芳 陳達 柴詩芳 柴世榮 常德善 常隆基
常恩多 常俊亭 常茂忠 常足齋 常守義 常有君
常友琴 常雲卿 陳廣才 阿思根 曹德本 曹聚魁
曹嗣法 曹維新 曹振亞 曹法孟 曹和光 曹林保
曹克人 曹芳春 曹志尚 曹江臨 曹守樵 曹亞范
曹吉亭 曹文會 曹元甫 曹義孝 曹卜厚 曹一川
曹捷 曹傑 曹緯 曹進 才永昌 才山
安增祥 安家駒 安順福 安宏達 安玉閣 安久富
安仁 卜懋民 卜靜安 卜榮久 卜占營 柏開路
陳植楷 陳木生 陳梅影 陳天鎖 陳天奎 儲道珩
儲兆華 儲鳳池 程聯如 程嘯平 程繼賢 程海千
程留斌 程美鳳 程貫一 程宗仁 程詠吾 程國清
程希敏 程佐新 程時軒 程志鵬 程仲一 程延章
程民元 程用書 程世璋 程天長 程義秀 程九仞
程一惠 程智 程翊 程興 叢德滋 叢月章
楚博 仇西華 仇永清 成明五 成以震 成銀
成功 成鴻猷 叢玉奎 陳紀鐸 陳汝聰 陳興發
陳允峙 陳文彬 陳里夫 陳志卿 陳志齊 陳孝鎧
陳丕茂 陳世藩 陳世新 陳正楚 陳玉璋 陳玉華
陳史展 陳龍標 陳龍飛 陳石奇 陳良璧 陳延年
陳翕儒 陳景浩 陳敬軒 陳敬如 陳瓊林 陳康琦
陳銘炎 陳培禮 陳能孝 陳位拔 陳涉藩 陳益卿
陳笑影 陳曉雲 陳哲民 陳振凱 陳振亞 陳廷禹
陳振東 陳載周 陳祖林 陳濟恆 陳洛漣 陳錫炳
陳錫純 陳獻忠 陳宇寰 陳會民 陳行知 陳行先
陳自然 陳仲達 陳文甫 陳文杞 陳鎮和 陳蘊瑜
陳毓秀 陳慕天 陳中任 陳友祥 陳勉恕 陳劍峰
陳雲仙 陳元君 陳順南 陳元龍 陳欽文 陳鍾書
陳鍾萬 陳士柏 陳一華 陳善 陳輝 陳昭禮
陳惠 陳昭漢 陳琳 陳琴 陳樹盤 陳敏
陳樹谷 陳展 陳濤 陳荻 陳榮久 陳前
陳彥 陳鈞 陳紹常 陳覺 陳紹堂 陳榮
陳玲 陳治 陳宜勝 陳宗培 陳金來 陳金發
陳耀元 陳曙輝 陳穆民 陳潭秋 陳忠清 陳忠?
陳忠柱 陳忠茂 陳靜 陳群 陳訓增 陳宜
陳明 陳現 陳堅 陳克 陳英 陳偉
陳平 崔富安 崔景岳 崔姬淑 崔健吾 崔洪澤
承壽根 崔芳德 崔華堂 崔蘭仙 陳子斌 陳子尚
陳子岐 陳小平 陳節 陳友 陳其寶 池亦妹仔
丁錢輝 丁炳權 杜吉臣 鄧吉熙 鄧永耀 方信秧
方思文 方學蘇 鄧思聰 方秉文 方和平 鄧季賢
鄧一飛 方淑洪 戴曙光 戴醒群 鄧崇富 戴安瀾
戴慶哲 戴民權 方長裕 樊鴻傑 樊凌璽 樊振庭
樊耕農 樊應懷 樊九德 樊毅 樊達 樊旦
戴德志 戴豪亭 戴尊三 戴煥章 戴炳輝 戴鍾萍
戴柳英 鄧清 方尚武 方叔洪 鄧振詢 鄧復生
翟聚臣 鄧如淼 翟家騏 翟根甲 翟晉階 鄧義華
翟立高 翟玉成 翟子超 方強 方奎 方勝華
方觀 董毓華 鄧啟? 鄧佐虞 鄧志明 鄧文山
鄧從凱 董聯甲 董維鍵 董鴻銘 董培林 董振堂
董貽光 董連元 董志堅 董志東 董亦湘 董慶昌
董竹生 董生有 董本安 董正香 董玉河 德力格爾
董文英 董日鍾 董少白 鄧鐵梅 方影 董元勝
董天知 董子恩 董耀 范熙同 范築先 范琴芬
范致中 范振輝 范樹民 范春元 范學勤 范郁文
范克明 范廷蘭 范江富 范守仁 范漢卿 范立軒
范樂春 范方士 范子俠 范煌 范藎 范易
范合 范平 敵國黎 崔曙光 杜微波 杜鵑霞
杜維遠 杜娟霞 杜海德 杜重遠 杜樹華 杜柏石
杜參天 杜建武 杜賢明 杜深如 杜邵堂 杜伯華
崔清文 崔曉立 崔哲寬 崔真吾 崔顯堂 崔樹凱
崔學武 崔一生 崔崧 崔峒 狄公 寸性奇
寸於德 寸於德 杜邦憲 杜東河 杜玉民 杜天祥
杜子孚 杜平 段鴻瑞 段鴻喜 段鐵成 段潔仁
段復振 董清霞 段榮義 段其昌 段冰潔 段生華
丁麟章 段士增 丁煥時 段升 丁鐵輝 丁振軍
丁濟陽 丁洪澤 丁思林 單仲次 丁錫五 丁錫五
丁佩堯 丁秉成 丁國 丁希寬 丁克中 丁宇震
丁亦民 丁有華 丁世謨 丁文法 丁開嶂 丁文
參考資料:http://cyc69.cycnet.com:8090/minzu/kryl/ymyc.jsp
5. 誰能告訴我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的近代歷史名人,越多越詳細越好,我有急用。
成兆才 (1874——1929)字捷三(又作潔三),直隸省灤州繩各庄(今屬河北省灤南縣)人。評劇主要創始人,表演藝術家,劇作家。共創作100多個劇本,代表作有《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為民間藝術奮斗終生。
楊國華(楊三姐)(1902——1984)直隸省灤州甸子村(今屬河北省灤南縣)人。灤州民女。著名劇本《楊三姐告狀》取材於此。
陳宇寰 (1897——1938)原名陳寰,字振生,直隸省灤州小陳庄(現屬河北省灤南縣)人。抗日英烈。為冀東抗日聯軍高志遠部副司令,在率部赴平西整訓時犧牲於薊縣。
趙興發,1945年7月出生。唐山市灤南縣坨里鎮蔣各庄村人,歷任海軍副司令員。海軍參謀長等職,海軍中將軍銜。
戚兆磊(1984.7~),男,字三石,號逝水,筆名逝水浮萍,唐山灤南縣人。青年作家、詩人、出版策劃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武漢作家協會會員、武漢詩詞學會會員。畢業於江漢大學,文學學士。詩詞集《逝水浮萍》、《梧桐朝雨》(合著)、文集《他們的世界》(合著)、編著《2000個應該知道的歷史常識》、《中華五千年》(彩插本)等。另著有詞集《感月集》、現代詩集《狀態》、文集《經年雜跡》等。策劃出版小說《夜凝夕》、《絕色傾城》、《Sorry Sorry》等多部暢銷書。
6. 為和平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及他的事跡
特里薩嬤嬤(Mother Teresa)原名艾格妮絲·鞏霞·博傑舒,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一個阿爾巴尼亞農民家庭。她的父親是個雜貨商,家境並不富足,但父慈母愛,手足親睦,她在溫馨的家庭生活中生長起來。善良博愛的天性使她對慈善事業著迷。1928年來到印度,並投身於慈善事業。從40年代起,她在印度開展救助孤兒、窮人和老人的慈善工作,並在印度和其他國家創辦眾多的學校、醫院、收容所和孤兒院等。
1952年,特里薩在一座印度廟的旁邊建起了「垂死貧民收容所」,以讓那些可憐的人在彌留之際能享受一下人間的溫暖。至80年代末,大約有3萬名身患不治之症又無家可歸的窮人在收容所里度過了他們最後的日子。當記者問到挽救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時,她甚至根本不能理解這個問題的意思,因為這與她的人生觀格格不入。
此後,特里薩開始考慮收治麻風病人一事。1964年教皇保羅六世在印度訪問期間接見了特里薩,並將自己的一輛高級轎車送給她。特里薩後來將這部車賣掉,用拍賣所得為麻風病人建了一幢樓房,並培訓了一些護理人員,使這里成了加爾各彼得堡唯一的麻風病中心。
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印度修女特里薩,以表彰她「為克服貧窮所做的工作」。在授獎儀式上,特里薩嬤嬤說:「我以窮人的名義接受這筆獎金。」在晚禱後,她對記者說:「貪婪——對權力的貪婪,對金錢的貪婪,對名譽的貪婪,這時當今世界實現和平的最大障礙。」獲獎後,特里薩嬤嬤賣掉了獎章,連同19萬美元的獎金,全部捐贈給貧民和麻風病患者,沒有給自己留下一美分。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和平教育獎授予特里薩嬤嬤,以表彰她將其一生獻給解除貧困,促進和平和為正義而斗爭的事業。她創建和領導的慈善機構在120個國家設立了569個服務中心,3500名修女在其中供職。
1997年9月5日,享譽全球的慈善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里薩嬤嬤因心臟病發作在印度加爾各答逝世,終年 87歲。印度政府於9月13日為特里薩嬤嬤舉行了盛大國葬。特里薩嬤嬤的靈柩蓋著印度國旗,放在運送過「聖雄」甘地和印度國父尼赫魯遺體的炮車上,緩緩駛向舉行葬禮彌撒的加爾各答體育館。逾百萬不同宗教信仰的群眾沿途跟隨護送,向靈車拋擲鮮花並高舉她的照片。
特里薩嬤嬤將畢生獻給為窮苦人謀福利的事業,深受全世界人民的愛戴,被譽為「善良與光明的化身」。特里薩嬤嬤逝世的消息傳開後,整個加爾各答沉浸在悲痛之中,成千上萬的印度人含著淚水與特里薩嬤嬤作最後的告別。如今,她的名字已經飛越千山萬水,傳遍整個世界。她以獻身慈善事業的至誠,直面困苦的精神,贏得億萬人民的愛戴和尊敬,被人們尊為「善良與光明的化身」。
7. 中國近代史上(即1840年--1949年)的偉大歷史人物或重大歷史事件,至少十個,並進行簡單的介紹。
1840年,大英帝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也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制,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劇烈動盪,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清朝廷被迫於1858年先後與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簽訂《天津條約》,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但因為政治上的軟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8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終於成立了
8. 又沒有十個英雄人物的簡介+事跡
關於英雄指的就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不惜犧牲生命也不斷奮斗的人,在我國抗日英雄就是英雄中的傑出代表,有關的抗日英雄舉例如下:
1、冷雲:
冷雲,原名鄭志民,1915年生,黑龍江省樺川縣人。1931年入樺川縣立女子師范學校讀書。「九一八」事變後,她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佳木斯從事秘密抗日活動。1936年,與具有愛國思想的吉乃臣(後改名周維仁)加入東北抗聯第5軍,後經組織批准倆人結為革命伴侶,志同道合,共同進行抗日斗爭。冷雲先在軍部秘書處做文化教育工作,後調到5軍婦女團擔任小隊長和指導。
2、趙登禹:
趙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東菏澤人。1914年加入馮玉祥的部隊,後任馮玉祥的隨身護兵。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任第29軍第37師第109旅旅長,後任第132師師長。
1933年初,日本侵略軍越過山海關,開始侵襲熱河省,在3月4日攻佔了承德後,開始向長城各口發動大舉進攻。10日,日軍逼近喜峰口。趙登禹率部星夜跑步急行軍40華里,在日軍之前抵達喜峰口孩兒嶺,並將敵先頭部隊擊退,在孩兒嶺及口門一線穩定了前沿。為了有效消滅進攻陣地的敵軍,趙登禹要求部隊待敵進至百米之內,再突然出擊,以手榴彈炸,用大刀砍。由於兩軍混雜,使敵飛機、大炮、坦克無法發揮作用。入夜,趙登禹又利用敵軍警戒疏忽,率部從兩翼迂迴敵人側後,進行包抄襲擊,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死傷甚眾。戰斗中,趙登禹腿部被炸彈擊傷,但仍裹傷出擊率部眾與敵肉搏相拼。激戰數日,敵人多次攻擊不果,銳氣盡挫,中國軍隊取得喜峰口戰役勝利。喜峰口戰役,共殲滅日軍五六千人,狠狠地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
全面抗戰爆發後,7月下旬,日寇調集數以萬計的日軍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分別向北平、天津以及鄰近各戰略要地大舉進攻。擔任132師師長的趙登禹,率部抗擊日軍入侵,守衛北京城外的南苑。日軍出動40餘架飛機輪番轟炸陣地,並有3000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132師將士在趙登禹的率領下,不畏強敵,奮勇抵抗。日軍將中國軍隊切成數段,分割包圍。部隊孤軍作戰,在敵人炮火和飛機的狂轟濫炸下,損失慘重。趙登禹率部誓死堅守陣地,拚死抗擊。
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軍伏擊,壯烈殉國,犧牲時年僅39歲。
3、馬本齋:
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活躍著一支以回民兄弟為主組成的抗日部馬本齋隊——回民支隊。這支部隊屢建戰功,威震敵膽,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被八路軍冀中軍區譽為「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毛澤東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馬本齋就是這支英雄的回民支隊的司令員。[1]
馬本齋,1901年出生於河北省獻縣的一個回族農民家庭。早年投身奉軍當兵,逐級升至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面對國土淪喪,報國無門,因不滿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的對日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卸甲,到了故鄉河北省獻縣東辛庄。
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後,馬本齋在家鄉組織回民抗日義勇隊,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1938年4月率隊參加八路軍,所部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任總隊長。1939年,回民教導總隊改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任司令員。1942年8月,回民支隊奉命到達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馬本齋被任命為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隊和廣大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編後的回民支隊,在馬本齋的率領下,戰鬥力不斷提高,隊伍發展到2000多人,成為一支能征善戰的抗日勁旅。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不懼犧牲,浴血作戰,奮勇殺敵,經歷大小戰斗870餘次,殲滅日偽軍3.6萬餘人,在廣闊的冀中平原和冀魯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屢建戰功,打得日本侵略軍聞風喪膽。
4、馬佔山: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11月30日生於今吉林省公主嶺市一個農民家庭。貧苦農民,行伍出身,早年當磨房工人,精於射騎。他從小給地主放馬,後因丟失一匹馬,被抓進官府,遭毒打和關押並被逼賠償。後來,那匹馬跑回來,地主仍不退錢。馬佔山一怒之下,上山落草為寇,因善騎射,為人講義氣,不久被推為頭領。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馬佔山決定「金盆洗手」,率弟兄接受從軍。
1911年他投靠清軍奉天後路巡防營統領吳峻升,從四營中哨哨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升任東北邊防軍騎兵師師長和黑河警備司令等職。
1925年11月,郭松齡反奉,張作霖在新民巨流河一帶組織力量抵抗郭軍。
1925年12月,馬佔山隨同吳俊升在遼寧新民白旗堡附近,同郭松齡軍展開激戰。郭軍大敗,馬佔山部尾隨搜索,並活捉郭松齡夫婦。
1925年,馬佔山升任東北陸軍第17師騎兵第五旅旅長。
1928年6月4日,日本侵略者在皇始屯炸死張作霖和吳俊升,他發誓「公仇私恨,必報復之」。
1929年被張學良任命為黑龍江省騎兵總指揮。任黑龍江省騎兵總指揮兼黑河警備司令。
1930年,任黑河警備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任命他出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當日本關東軍無理要求中國軍隊撤離江橋(今黑龍江省泰來縣江橋鎮)時;
1931年10月16日,偽軍張海鵬部向嫩江江橋發起進攻,馬佔山率部將其擊潰。他明確表示「吾奉命為一省主席,守土有責」,「一息尚存,決不敢使尺寸土地淪於異族」。在日軍進犯江橋時,守軍將橋破壞三孔。
1931年11月3日,馬佔山拒絕日軍的最後通牒。
1931年11月4日,日軍向江橋守軍陣地發起猛攻。他下令抵抗。由於敵眾我寡,沒有後援,加上裝備簡陋,傷亡很大(據說此次傷亡人死滿一橋,而且摞了好幾層),鏖戰了半個月,不得不撤離江橋。馬佔山親臨前線指揮抗擊,挫敗日軍多次進攻。馬部血戰江橋抗戰,給全國人民以莫大的鼓舞,馬佔山的名字,迅速傳遍全國,慰問函電如雪片飛來。人們稱贊他「為國家保疆土,為民族爭光榮」,是當代的「愛國軍人」和「民族英雄」。但由於日軍不斷增援,而馬部卻是孤軍奮戰。
1931年11月18日,在消滅日偽軍一千餘人後,不得不撤往齊齊哈爾。
1931年11月21日,退至海倫,繼續抗敵。
1931年12月,國民黨政府任命他為黑龍江省主席。上海、哈爾濱等地組織了「援馬抗日團」,上海福昌煙公司為鼓舞士氣,還生產了「馬佔山將軍牌」香煙。
1932年,馬佔山詐降,出任偽黑龍江省長兼任偽滿州國軍政部總長之職後,秘密用12輛汽車、6輛轎車、將2400萬元款項、300匹戰馬及其它軍需物資運出城外,再次舉起了抗日的旗幟。馬佔山在拜泉約集李杜、丁超等各路軍的代表開會,改黑河警備司令部為省府行署。三路人馬共7000人,公推馬佔山為黑龍江省救國軍總司令,會上做出三路出擊日軍的戰斗部署。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馬佔山率部給日偽軍以重創,大滅日軍侵略氣焰。後因戰事失利,退到蘇聯。
1933年6月3日,馬佔山從蘇聯返回上海,曾先後3次面見蔣介石,請纓抗戰。
1936年1月22日任陸軍中將。
1936年12月至西安,參與西安事變,支持張學良、楊虎城逼蔣抗日發動的西安事變。
1937年七七事變後,蔣介石任命馬佔山為東北挺進軍總司令兼東北四省招撫,率部轉戰綏遠(今呼和浩特)、包頭、五原等地。後任黑龍江省政府主席率部繼續抗日。
1938年5月,總司令部進駐陝西省府谷縣哈拉寨(今哈鎮)。
1938年11月,馬佔山因病到延安就醫,康復後,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舉行盛大的歡迎會。毛澤東在會上致詞,稱贊他是始終如一、抗戰到底的民族英雄。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晉加上將銜。
1947年,蔣介石任命馬佔山為東北保安副司令,但他不肯就任。
1948年平津戰役時,馬佔山毅然決定棄暗投明,出面幫助傅作義拿定主意和平交出北平城,推動了北平和平解放的進程。
1949年初,曾勸說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並向傅建議請鄧寶珊做同中共談判的代表,為促進北平的和平解放做了有益的工作,促使北平和平解放。
1950年6月,毛澤東托秘書打電話給馬佔山,邀請他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一屆二次會議,馬佔山十分激動,可惜由於他的病情加重最終未能出席。至全國政協會議開幕的前一天,毛主席辦公室還來電話詢問馬佔山的病情,並准備派車來接,但當時病情過重,已不能行動。
1950年11月,病情惡化。
1950年11月29日20點零6分,馬佔山因肺癌病逝於北京,終年65歲,安葬於北京萬安公墓。
5、謝晉元:
謝晉元 率領八百壯士堅守上海四行倉庫
謝晉元團長帶領八百名英勇孤軍死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掩護五十萬名中國謝晉元軍隊撤退,上海保衛戰一役,徹底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迷夢。
繼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戰起,八月十三日即展開了中日首場大型會戰——「淞滬會戰」。當時的上海是東亞最大港埠,又是我國經濟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華洋雜處,因此,中國最高統帥蔣介石委員長決定在上海向國際顯示中國抗戰的決心。
淞滬會戰的主戰場方圓不過幾十公里,日軍先後增援三十萬兵力,雙方三個月的血戰,死傷超過五十萬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慘烈程度,被國際媒體形容為「血肉磨坊」。由於中國部隊戰志高昂,見死不退,著實出乎日軍意料之外。僅此一役,就已經打破了日本"三月亡華"的迷夢。
戰爭相持至十月底,日軍登陸杭州灣,大上海全部陷於敵火包圍之中,中國統帥部以拖延時間之戰略目的已達,為從長遠計,決作戰略上之轉移。二十六日下命五十萬國軍退出上海戰場。謝晉元團長奉命守閘北繼續作戰,負起掩護大軍撤退的艱巨任務。
6、楊靖宇: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楊靖宇犧牲後,當殘忍的鬼子割頭剖腹,發現他的胃裡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也無不為之震驚。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原名馬尚德,字驥生。1905年2月2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於河南省確山縣(今駐馬店市驛城區)李灣村窮苦農民家庭。在東北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時,曾化名張貫一、乃超。1932年赴南滿領導抗日武裝斗爭時,改名楊靖宇。[3]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4月參與領導確山農民暴動,同年5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1928年後,在河南、東北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秋被派往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任政治委員,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1933年9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獨立師師長兼政治委員。1934年4月聯合17支抗日武裝成立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任總指揮。後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治委員、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率部長期轉戰東南滿大地,威震東北,配合了全國的抗日戰爭。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曾致電向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武裝表示慰問,贊之為「冰天雪地里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範」。
7、閻海文:
閻海文寧死不屈的「支那空軍勇士」
一個駕機作戰被擊落跳傘的中國空軍,用配槍的最後一顆子彈拒絕俘降,用自閻海文己的熱血和正氣,征服了他的敵人。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睛空萬里。淞滬會戰硝煙彌漫,激戰正酣。
天上,戰機穿梭往來,煞是忙亂,一朵朵彈花象盛開的的木棉,布滿天空。突然,一架中國戰機被密集的地面高炮擊中,拖著黑煙,向西墜去。這時,一個黑點彈出了燃燒的機身,轉眼,化作一朵潔白的傘花。
降落傘輕柔地飄落空中,閻海文拔出手槍,警惕地四下搜索著。幾分鍾前,當他把成噸的炸彈准確地投向地面上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時,日軍虹橋一帶密集的高炮擊中了他的座機。對此,他早有準備,本來他就是強行闖入敵火網的,當他看到地面上日軍目標處升起的煙塵火海時,他覺得夠本了,只是在心裡有點兒為他的座機惋惜。
8、高志航:
高志航首創八一四空戰大捷的空軍戰神
高志航大隊長首戰擊落日本轟炸機六架,創下中日空戰全勝紀錄,打破高志航了「皇軍無敵」的神話。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立即以海陸空三軍,展開對上海大規模攻擊作戰,日軍在開戰之初,就企圖以優勢的航空兵力,殲滅剛剛培訓成立的中國空軍。事實上,日本空軍當時根本不認為「年幼的」中國空軍有任何的戰鬥力。
因為就兩國兵力比較,日本擁有自行生產的先進戰機三千二百架,而中國只有購買拼裝二手各國雜牌戰機三百架,訓練與後勤均落後於日本許多。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清晨,中國空軍主動對黃浦江上的日本海軍艦艇發動攻擊,日軍盛怒下立刻調動從台灣飛來的木更津聯隊與鹿屋聯隊戰斗機,企圖一舉消滅南京、上海地區之所有中國空軍基地。不料當天入侵的日本機動群,遭到中國空軍第四大隊長高志航率領的戰機反擊,結果,中國空軍以六比零擊落日機,首開中日空戰全勝紀錄,打破了「皇軍無敵」的神話。
9、張自忠:
他是帶領大刀隊夜襲長城喜峰口的英雄,也為「臨沂大捷」、「鄂北大捷」張自忠立下戰功,最後在日軍的圍殲下,戰死南瓜店,找到了自己戰死報國的地方。
九一八事變後,中、日兩國實際已處於戰爭狀態之中,先有東北義勇軍馬佔山奮起抗日,再有「一二八」淞滬之戰,復有長城各口之戰,都是七七全面抗日前的序幕戰。
在這幾場序幕戰中,戰果最突出、最輝煌的,首推長城喜峰口大捷。這是自九一八以來,日軍所遭遇到最嚴重的打擊,敵人自己也承認,是侵華以來所遭遇到的最大失敗和恥辱。當時二十九軍第三十三師,在師長張自忠率領的千人大刀敢死隊,以急行軍兼程趕赴前線,用大刀、手榴彈為武器,於月黑風高之夜,乘敵不備,殲滅日軍步兵兩個聯隊,騎兵一個大隊,血染喜峰口,造成空前大捷,震驚中外。張自忠獲中央頒授青天白日勛章,於是抗日英雄的威名,傳遍全國,婦孺皆知。
10、何基灃:
何基灃(1898-1980),河北藁城人。1933年春,赴喜峰口抗擊日軍,以戰功升為第110旅旅長。盧溝橋事變前夕,率部駐守盧溝橋一帶,多次挫敗日軍。盧溝橋事變發生後,直接指揮駐軍抵抗。以機智頑強的作戰贏得時人贊譽,成為一代抗日名將。1938年春秘密赴延安,1939年1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8年11月,同張克俠一起率領國民黨第七十七軍和第五十九軍共兩萬餘人在賈汪、台兒庄駐地起義,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1948年12月10日,毛澤東、朱德向在淮海戰役中舉行起義的國民黨軍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發出賀電,祝賀他們起義成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四軍軍長、南京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兼水利局局長,水利部副部長,農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等職。是第一、二、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80年病逝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