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篇數學家的小故事(300字以下)
數學家故事一: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華羅庚在計算一道數學題,來了一位女士想買棉花,當她問華羅庚多少錢時,他完全沉醉於做題中,沒有聽見對方說的話,當他把答案算完隨口說了一個數字,而女士以為他說的是棉花的價格,尖叫道:「怎麼這么貴?」。
這時華羅庚才知道有人過來買棉花,當華羅庚把棉花賣給女士後才發現剛才自己的算題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可把華羅庚急壞了,不顧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終還是被他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
華羅庚急壞了,於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後,又開始計算起數學題來……
數學家故事二:
華羅庚不僅對數學肯動腦筋,對語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師把自己收藏的文學大師胡適的書分給學生,讓每人看完後寫一篇讀後感。
華羅庚分得的是《嘗試集》,書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話文的得意,認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於是在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數學家故事三:
華羅庚特別愛動腦,對於一些別人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往往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問題。有一次,他同別人一塊去城郊玩耍,見一座荒墳旁有石人石馬,就問比他大的同伴:「這些石人石馬有多重?」同伴回答說:「這怎麼能知道呢。」華羅庚卻不甘心,沉思片刻,說:「以後總會有方法知道的。」
數學家故事四:
在當年的金壇,華羅庚最喜歡去的地方,還是燈節、船會、廟會等場所,凡是這些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東有座青龍山,山上有個廟。每逢廟會,廟中的「菩薩:」便頭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綠綠,騎著高頭大馬進城來。
一路上,人們見到「菩薩」就磕頭行禮,祈求幸福。華羅庚伸直脖子,望著雙手合十的「菩薩」,心裡暗自琢磨:「『菩薩』果真萬能嗎?」當廟會散了,人們也陸續回家,華羅庚卻跟著「菩薩」去了青龍山,想探個究竟,看一看「菩薩」的真面目。
數學家故事五:
關於高斯的故事,最廣為流傳的是「5050」。老師本來想用一道難題,讓全班的同學安靜一節課的時間,卻沒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兩分鍾就說出了答案。他把1、2、3……分別和100、99、98結對子相加,就得到50個101,最後輕易就算出從1加到100的和是5050。
數學家故事六:
一次在希爾伯特的討論班上,一個年輕人報告,其中用了一個很漂亮的定理,希爾伯特說:「這真是一個妙不可言的定理呀,是誰發現的?」那個年輕人茫然的站了很久,對希爾伯特說:「是你……」
數學家故事七:
科布爾是上個世紀美國的院士,做代數幾何,一度很有影響。據稱,他有無窮多個博士論文的題目:當你證明了一個2維的情況的時候,他叫下一個博士生去證明3維的情況,然後叫下個博士生去做4維的。
後來有個叫傑拉爾德·赫夫的博士,不但做了5維的情況,而且對一般的n也解決了。這就讓科布爾的未來的無窮個博士無所事事了。科布爾很憤怒。
❷ 數學家的故事300字~~399,謝謝。幫一下忙。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拚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量,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准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❸ 有關於數學計算的歷史的小故事
1、數字「」的故事
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
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聖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於是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住,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後來「0」終於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2、田忌賽馬
戰國時期,齊威王與大將田忌賽馬,齊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馬:上馬,中馬與下馬。比賽分三次進行,每賽馬以千金作賭。由於兩者的馬力相差無幾,而齊威王的馬分別比田忌的相應等級的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為田忌必輸無疑。
但是田忌採納了門客孫臏(著名軍事家)的意見,用下馬對齊威王的上馬,用上馬對齊威王的中馬,用中馬對齊威王的下馬,結果田忌以2比1勝齊威王而得千金。這是我國古代運用對策論思想解決問題的一個範例。
3、影子測量
泰勒斯看到人們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來告示上寫著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於是就找法老。
法老問泰勒斯用什麼工具來量金字塔。泰勒斯說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邊,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樣長的時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長度和金字塔底面邊長的一半。把這兩個長度加起來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頂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4、喝水
唐僧師徒四人走在無邊無際的沙漠上,他們又餓又累,豬八戒想:如果有一頓美餐該有多好啊!孫悟空可沒有八戒那麼貪心,悟空只想喝一杯水就夠了。孫悟空想著想著,眼前就出現了一戶人家,門口的桌上正好放了一杯牛奶,孫悟空連忙上前,准備把這杯牛奶喝了,可主人家卻說:「大聖且慢,如果您想喝這杯奶就必須回答對一道數學題。」
孫悟空想,不就一道數學題嗎,難不倒俺老孫。孫悟空就答應了。那位主人家出題:倒了一杯牛奶,你先喝了1/2加滿水,再喝1/3,又加滿水,最後把這杯飲料全喝下,問你喝的牛奶和水哪個多些?為什麼?
5、雞兔同籠
雞兔同籠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你想知道《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隻雞、每隻兔一半的腳,則每隻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隻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隻變成了47隻;(2)如果籠子里有一隻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
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採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❹ 五篇數學名人小故事300字左右 急用!!!!!!!!!! 請求大家幫助
華羅庚勤奮成才
小時候,華羅庚家境貧寒,初中未畢業便輟學在家,輟學之後,他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讀書,他從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及一本50頁從老師那兒摘抄來的《微積分》開始,勤奮自學,踏上了通往數學大師的路。
華羅庚輟學期間,幫父親打理小店鋪。為了抽出時間學習,他經常早起。隔壁鄰居早起磨豆腐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點著油燈在看書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涼,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裡學習。嚴冬,他常常把硯台放在腳爐上,一邊磨墨一邊用毛筆蘸著墨汁做習題。每逢年節,華羅庚也不去親戚家裡串門,埋頭在家裡讀書。
白天,華羅庚就幫助他的父親在小雜貨店裡幹活與站櫃台。顧客來了,幫助他父親做生意,打算盤,記賬。顧客走了,就又埋頭看書或演算習題。有時入了迷,竟然忘記了接待顧客。時間久了,父親很生氣,乾脆把華羅庚演算的一大堆草稿紙拿來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時甚至把他的算草紙往火爐里扔。每逢遇到這種時候,華羅庚總是拚命的抱住他視之如命的算草紙,不讓他的父親燒掉。
華羅庚的志氣與行徑,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華羅庚和全世界無數的傑出人才一樣,困難愈多,克服困難的決心也愈堅。他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與阻力。不斷前進,這倒反而鍛煉了他。沒有時間,養成了他早起,善於利用零碎時間,善於心算的習慣。沒有書,養成了他勤於動手,勤於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進步.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
伽羅華生於離巴黎不遠的一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家庭的影響使伽羅華一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1823年,12歲的伽羅華離開雙親到巴黎求學,他不滿足呆板的課堂灌輸,自己去找最難的數學原著研究,一些老師也給他很大幫助。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里工作」。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義大利半島南端西西里島的敘拉古。父親是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養,11歲就被送到當時希臘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大城去學習。在這座號稱"智慧之都"的名城裡,阿基米德博閱群書,汲取了許多的知識,並且做了歐幾里得學生埃拉托塞和卡農的門生,鑽研《幾何原本》。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塞樂斯生於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臘第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賣橄欖油積累了相當財富後,塞樂斯便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旅行。他勤奮好學,同時又不迷信古人,勇於探索,勇於創造,積極思考問題。他的家鄉離埃及不太遠,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裡,塞樂斯認識了古埃及人在幾千年間積累的豐富數學知識。他游歷埃及時,曾用一種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國王阿美西斯欽羨不已。
❺ 300字的數學小故事
蝸牛何時爬上井?一隻蝸牛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枯井裡。它趴在井底哭了起來。一隻癩蛤蟆爬過來,瓮聲瓮氣的對蝸牛說:「別哭了,小兄弟!哭也沒用,這井壁太高了,掉到這里就只能在這生活了。我已經在這里過了多年了,很久沒有看到過太陽,就更別提想吃天鵝肉了!」蝸牛望著又老又丑的癩蛤蟆,心裡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像它那樣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蝸牛對癩蛤蟆說: 「癩大叔,我不能生活在這里,我一定要爬上去!請問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話!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紀,又背負著這么重的殼,怎麼能爬上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總能爬出去!」第二天,蝸牛吃得飽飽的,喝足了水,就開始順著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到了傍晚終於爬了5米。蝸牛特別高興,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想著想著,它不知不覺地睡著了。早上,蝸牛被一陣呼嚕聲吵醒了。一看原來是癩大叔還在睡覺。它心裡一驚:「我怎麼離井底這么近?」原來,蝸牛睡著以後從井壁上滑下來4米。蝸牛嘆了一口氣,咬緊牙又開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蝸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後堅強地蝸牛終於爬上了井台。你能猜出來,蝸牛需要用幾天時間就能爬上井台嗎? 你好,我找了一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小螞蟻在蟻洞里住久了,便想出去闖天下。於是,它告別了小夥伴,帶著一些食物走向了它十分嚮往的大城市。 一天它來到了數字城。小螞蟻剛踏進城門,就被兩個圓頭圓腦的傢伙給攔住了,它定眼一看,這是兩個「0」。兩個零同時說:「什麼人,想進數字城?先拿出智商憑證,沒有,就先過了我們這一關。」小螞蟻好奇了:這里干什麼呀,進門先要做測試?好,就讓我來試一試。零守衛搖身一變,成了個空空的「九宮格」。它叫來許多數字,對小螞蟻說:「把1——9填進格子中,使橫、豎每行每列的和都相等。」小螞蟻一看,大笑:「這種東西能難得住我?」說完,隨手大筆一揮,寫出來:4 9 2 3 5 7 8 1 6 守衛一下子就不見了,小螞蟻的眼前展現出一條寬闊的大道。 動物中的數學「天才」 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組成底盤的菱形的鈍角為109度28分,所有的銳角為70度32分,這樣既堅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誤差極小。 丹頂鶴總是成群結隊遷飛,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確地計算還表明「人」字形夾角的一半——即每邊與鶴群前進方向的夾角為54度44分8秒!而金剛石結晶體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還是某種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結的「八卦」形網,是既復雜又美麗的八角形幾何圖案,人們即使用直尺的圓規也很難畫出像蜘蛛網那樣勻稱的圖案。 冬天,貓睡覺時總是把身體抱成一個球形,這其間也有數學,因為球形使身體的表面積最小,從而散發的熱量也最少。 真正的數學「天才」是珊瑚蟲。珊瑚蟲在自己的身上記下「日歷」,它們每年在自己的體壁上「刻畫」出365條斑紋,顯然是一天「畫」一條。奇怪的是,古生物學家發現3億5千萬年前的珊瑚蟲每年「畫」出400幅「水彩畫」。天文學家告訴我們,當時地球一天僅21.9小時,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在神秘的數學王國里,胖子「0」與瘦子「1」這兩個「小有名氣」的數字,常常為了誰重要而爭執不休。瞧!今天,這兩個小冤家狹路相逢,彼此之間又展開了一場舌戰。 瘦子「1」搶先發言:「哼!胖胖的『0』,你有什麼了不起?就像100,如果沒有我這個瘦子『1』,你這兩個胖『0』有什麼用?」 胖子「0」不服氣了:「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風,想想看,要是沒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數來組成100呢?」 「喲!」「1」不甘示弱,「你再神氣也不過是表示什麼也沒有,看!『1+0』還不等於我本身,你哪點兒派得上用場啦?」 「去!『1×0』結果也還不是我,你『1』不也同樣沒用!」「0」針鋒相對。 「你……」「1」頓了頓,隨機應變道,「不管怎麼說,你『0』就是表示什麼也沒有!」 「這就是你見識少了。」「0」不慌不忙地說,「你看,日常生活中,氣溫0度,難道是沒有溫度嗎?再比如,直尺上沒有我作為起點,哪有你『1』呢?」 「再怎麼比,你也只能做中間數或尾數,如1037、1307,永遠不能領頭。」「1」信心十足地說。聽了這話,「0」更顯得理直氣壯地說:「這可說不定了,如0.1,沒有我這個『0』來佔位,你可怎麼辦?」 眼看著胖子「0」與瘦子「1」爭得臉紅耳赤,誰也不讓誰,一旁觀戰的其他數字們都十分著急。這時,「9」靈機一動,上前做了個暫停的手勢:「你倆都別爭了,瞧你們,『1』、『0』有哪個數比我大?」「這……」胖子「0」、瘦子「1」啞口無言。這時,「9」才心平氣和地說:「『1』、『0』,其實,只要你們站在一塊,不就比我大了嗎?」「1」、「0」面面相覷,半晌才搔搔頭笑了。「這才對嘛!團結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9」語重心長地說。
求採納
❻ 歷史上數學家的小故事,越多越好
瑞士數學家歐拉早年曾受過良好的神學教育,成為數學家後在俄國宮廷供職。
有一次,俄國女皇邀請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訪問她的宮廷。狄德羅試圖通過使朝臣改信無神論來證明他是值得被邀請的。女皇厭倦了,她命令歐拉去讓這位哲學家閉嘴。於是,狄德羅被告知,一個有學問的數學家用代數證明了上帝的存在,要是他想聽的話,這位數學家將當著所有朝臣的面給出這個證明。狄德羅高興地接受了挑戰。
第二天,在宮廷上,歐拉朝狄德羅走去,用一種非常肯定的聲調一本正經地說:「先生,,因此上帝存在。請回答!」對狄德羅來說,這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他困惑得不知說什麼好。周圍的人報以縱聲大笑,使這個可憐的人覺得受了羞辱。他請求女皇答應他立即返回法國,女皇神態自若地答應了。
就這樣,一個偉大的數學家用欺騙的手段「戰勝」了一個偉大的哲學家。
拉普拉斯和拉格朗日是19世紀初法國的兩位數學家。拉普拉斯在數學上十分偉大,在政治上卻是一個十足的小人,每次政權更迭,他都能夠見風使舵,毫無政治操守可言。拉普拉斯曾把他的巨著《天體力學》獻給拿破崙。拿破崙想惹惱拉普拉斯,責備他犯了一個明顯的疏忽:「你寫了一本關於世界體系的書,卻一次也沒有提到宇宙的創造者——上帝。」
拉普拉斯反駁說:「陛下,我不需要這樣一個假設。」
當拿破崙向拉格朗日復述這句話時,拉格朗日說:「啊,但那是一個很好的假設,它說明了許多問題。」
兩個神童19世紀初,在大西洋兩岸出現了兩個神童:一個是英國少年哈密頓,另一個是美國孩子科爾伯恩哈密頓的天才表現在語言學上,他8歲時就已經掌握了英文、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萊文;12歲時已熟練地掌握了波斯語、阿拉伯語、馬來語和孟加拉語,只是由於沒有教科書,他才沒有學習漢語。科爾伯恩則在數學上表現出神奇的天才,小時候,有人問他4294967297是否是素數時,他立刻回答不是,因為它有641作為除數。類似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但他不能解釋他得出正確結論的過程。
人們把兩個神童帶到一起,這次會面是奇妙的,現在已經無法確知他們交談了什麼,但結果卻是完全出人意料的:科爾伯恩的數學天賦完全「移植」給了哈密頓;哈密頓放棄了語言學,投身數學,成為愛爾蘭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
至於科爾伯恩,他的天才漸漸消失了。
數學家之死挪威數學家阿貝爾22歲的時候就對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並不為當時的數學界所接受。他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這嚴重地影響了他的健康,他得了肺結核,這在當時是絕症。在最後的幾個星期,他一直在考慮他的未婚姐的未來。他寫信給他最好的朋友基爾豪:「她並不美麗,有著一頭紅發和雀斑,但她是一個可愛的女子。」雖然基爾豪和肯普從未見過面,但阿貝爾希望他們兩個能夠結婚。
肯普小姐照料阿貝爾度過了生命的最後時刻。在葬禮上,她與專程趕來的基爾豪相遇了。基爾豪幫助她克服了悲傷,他們相愛並結了婚。正如阿貝爾所希望的那樣,基爾豪和肯普婚後十分幸福,他們經常到阿貝爾墓前去懷念他。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從各地趕來,為阿貝爾在數學上的貢獻向他表達他們遲到的敬意,而他們只是這一朝聖隊伍中的一對普通的朝聖者。
1832年5月29日,法國年輕氣盛的伽羅瓦為了所謂的「愛情與榮譽」打算和另外一個人決斗。他知道對手的槍法很好,自己獲勝的希望很小,很可能會死去。他問自己,如何度過這最後的夜晚?在這之前,他曾寫過兩篇數學論文,但都被權威輕蔑地拒絕了:一次是被偉大的數學家柯西;另一次是被神聖的法蘭西科學院他頭腦中的東西是有價值的。整個晚上,他把飛逝的時間用來焦躁地一氣寫出他在科學上的遺言。在死亡之前盡快地寫,把他豐富的思想中那些偉大的東西盡量寫出來。他不時中斷,在紙邊空白處寫上「我沒有時間,我沒有時間」,然後又接著寫下一個極其潦草的大綱。
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後幾個小時寫出的東西,一勞永逸地為一個折磨了數學家們幾個世紀的問題找到了真正的答案,並且開創了數學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分支——群論。
第二天上午,在決斗場上,他被打穿了腸子。死之前,他對在他身邊哭泣的弟弟說:「不要哭,我需要足夠的勇氣在20歲的時候死去。」他被埋葬在公墓的普通壕溝內,所以今天他的墳墓已無蹤跡可尋。他不朽的紀念碑是他的著作,由兩篇被拒絕的論文和他在死前那個不眠之夜寫下的潦草手稿組成。
數學家的問題費馬是17世紀法國圖盧茲議會的議員,一個誠實而勤奮的人,同時也是歷史上最傑出的數學業余愛好者。在其一生中,他給後代留下了大量極其美妙的定理;同時,由於一時的疏忽,也向後世的數學家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費馬有一個習慣,他在讀書的時候喜歡把思考的結果簡略。有一次,他在閱讀時寫下了這樣的話:「……將一個高於2次的冪分為兩個同次的冪,這是不可能的。關於此,我確信已發現一種美妙的證法,可惜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寫不下。」這個定理現在被命名為「費馬大定理」,即:不可能有滿足xn+yn=zn這就是費馬對後世的挑戰。為了尋找這個定理的證明,後世無數的數學家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沖鋒,但都敗下陣來。1908年,一位德國富翁曾經懸賞10萬馬克的巨款,獎勵第一個對「費馬大定理」完全證明的人。自此定理提出後,數學家們奮鬥了300多年,還是沒有證出來。但這個定理肯定存在,費馬知道它。
在數學上,「費馬大定理」已成為一座比珠穆朗瑪峰更高的山峰,人類的數學智慧只有一次達到過這樣的高度,從那以後,再也沒有達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