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人物春秋五霸是誰
從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並,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溺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歷史上,對「春秋五霸」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說「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由於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會諸侯於葵臣(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個霸主。
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於率領楚、鄭、陳等園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泰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機,命令部隊向後撤退九十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晉軍「退避三舍」,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六三二年四月,
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並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宏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五九八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案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並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
以後,吳國、越國相繼強大,
爭霸於東南。公元前四九四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四八二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卧薪嘗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於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七七○年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裡,「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扎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於「陪臣執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周朝奴隸制處於「禮壞樂崩」的境地。
㈡ 歷史上傳奇人物都有誰
體育健將----張伯倫------有很多歷史記錄的,像
單季場均.4分 威爾特-張伯倫
單場比賽55個籃板 張伯倫
單場得分100分 張伯倫
得分超過50分的次數最多共118次。
9次列命中率第一
籃板球總數最高23924個
職業生涯平均籃板球數最高22.9個
7次連續成為「得分王」與喬丹並列第一
單賽季得分超過50分的場數最多共45場(1962年)
單賽季出場時間最長共3882分鍾(1962年)
單賽季得分總數最高共4029分(1962年)
單賽季平均得分最高50.4分(1962年)
投籃連續命中次數最多共35次(1967年2月17日至28日)
單賽季籃板球數最多共2149個(1961年)
單賽季平均籃板球數最高27.2個(1961年)
單場得分最高共100分(1962年)
半場得分最高共59分
單場命中數最多共36個(1962年)
半場命中數最多共22個(1962年)
處女賽季單場得分最高共58分(1960年)
單賽季籃板球數最高共55個(1960年)
單場罰球命中數最高共28個(1962年)
季後賽平均籃板球數最高32.0個(1967年)
季後賽單場籃板球數最高共41個(1967年)
全明星賽單場得分最高共42分(1962年)
據1997年NBA50年大慶時統計,維爾特·張伯倫共擁有56項NBA紀錄,喬丹擁有4項。維爾特·張伯倫在大學時,曾經得過八所高校聯合舉行的田徑錦標賽跳高冠軍,成績是1米98。他還是學校的鉛球冠軍,其他喜歡的項目是長跑、游泳、舉重和水上特技表演。
㈢ 歷代三國志系列哪個版本的歷史人物最多
看看三國志13吧,肯定越往後越多了。
㈣ 誰那有中國歷史人物介紹啊 謝謝了
歷史人物是對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物
歷史簡單的概括就是:發生在以前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事.那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情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
歷史人物的定義(解釋)
歷史人物是指那些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的人.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唐高祖李淵(566~635)。
唐代開國皇帝。字叔德。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柄,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後姐,故特見親重。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唐代皇帝。唐高祖李淵次子。隋末,李淵先後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負責鎮壓今山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和防備突厥,李世民隨父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當時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力量日益壯大。李淵、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將亡,乃於大業十三年(617)在晉陽起兵,接著南攻霍邑(今山西霍縣),西渡黃河,攻取長安(今陝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淵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
李密(582~619)
中國隋末農民起義中瓦崗軍後期領袖。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大業九年(613)參與楊玄感於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起兵反隋。玄感敗,李密逃亡。十二年,入瓦崗軍。同年十月,因李密勸翟讓迎擊隋悍將滎陽通守張須陀所統精卒,大敗隋軍,故翟讓命他分統一軍。李密軍令嚴肅,賞賜優厚,士卒樂意為他所用。他建議襲取興洛(後改洛口)倉,開倉賑濟,擴充隊伍,然後進取東都。大業十三年,瓦崗軍攻取洛口倉,招就食飢民幾十萬,起義隊伍迅速壯大。李密長於謀略,逐步在瓦崗軍內部形成自己的勢力。十三年初,李密獲准建立蒲山公營。二月,翟讓推李密稱魏公於洛口,改元永平,以招徠各路反隋武裝,由此李密在各路起義軍中確立了盟主地位。這時,李密和翟讓之間因處理隋降官、分配軍資等問題,發生火並,李密殺翟讓及從者數百人。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殺隋煬帝,率眾10餘萬西歸。皇泰主命李密討伐化及。李密七月出兵東討化及。兩軍在童山激戰,化及兵敗北走。李密雖勝,自己的兵力也遭到重大損傷,王世充組織了2萬多人馬,乘機進擊,李密軍大敗,本營覆沒,親將秦叔寶、程知節(初名程咬金)、牛進達等被俘,單雄信投降。李密走投無路,乃於九月渡河至河陽降唐。十一月,李淵遣李密等到山東去招收舊部。他感到已被猜疑,遂叛唐。唐將盛彥師邀擊,斬李密於邢公峴。
裴元慶
裴元慶在《說唐》里排名第三,也使一對大錘。裴元慶本來隨父親裴仁基討伐瓦崗寨,屢戰屢勝。但是由於隋庭腐敗昏庸,主帥張大賓嫉賢妒能,加上徐懋功使了反間計,裴元慶父子險些被推出去砍了腦袋瓜子。裴元慶一怒之下大鬧隋營,投奔了瓦崗寨。會戰四平山的時候,曾一錘震得宇文成都吐血而逃。不過當時情形裴元慶可以說是撿了個便宜。所以他的排名仍然是在宇文成都之下。後來隋煬帝召李淵父子勤王救駕。李淵不願和救命恩人秦瓊作對,派女婿柴紹跟秦瓊串通好,所有瓦崗寨的將領背上插桿黃旗,李元霸看見插黃旗的就放過去,沒有黃旗的照死里揍。只有單雄信和裴元慶自恃武功高強,堅持不肯插旗。結果裴元慶和李元霸對了三招後就支持不住了。李元霸打遍天下無敵手,手下從來沒有一合之將,因此對裴元慶起了惺惺相惜之心,放了他一條生路。到評書末尾攻破揚州時,宇文成都到底還是被裴元慶殺死在戰場上。
李元霸
唐高祖李淵有個兒子叫李玄霸是不假的。古代「玄」字和「元」字通假,在人名里更是經常混用。問題是歷史上的李玄霸十幾歲就夭亡了。有人說李元霸的原型是李道玄。我查了查李道玄的資料,依稀有一點相似。
王世充(?~621)
中國隋末割據者之一。字行滿,本姓支,出自西域。世充利口善辯,涉書傳,好兵法,且明習法律。隋開皇中,為左翊衛,以軍功拜儀同,轉兵部員外郎。大業年間,累遷江都(今江蘇揚州)丞,兼領江都宮監。他阿諛順旨,獲得煬帝寵信,背地裡陰結豪強。大業十二年(616)遷江都通守,鎮壓河北格謙余部及南陽盧明月。次年瓦崗軍佔領興洛倉,進逼東都。煬帝命世充為將軍,統率諸軍10餘萬屯洛口拒戰。十四年,世充領兵數萬渡洛,被起義軍擊敗,只剩千餘人,走保河陽(今山西沁陽南)。隋越王楊侗召令他還洛,屯含嘉城。煬帝死後,世充與元文都、盧楚等奉楊侗為帝(史稱皇泰主),楊侗以世充為吏部尚書,封鄭國公。同年七月,世充殺文都、盧楚,專制朝政。時李密雖破宇文化及,還屯金塘(今河南洛陽市北),但兵力損失很大。世充乘機進擊,大敗之,李密勢蹙降唐。唐武德二年(619)四月,世充廢皇泰主,稱帝即位,建元開明,國號鄭。三年,唐高祖李淵遣秦王李世民攻鄭,進逼東都,世充乞援於夏主竇建德。四年五月,李世民敗夏軍於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建德被俘,世充以洛陽降,鄭亡。七月,世充為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花木蘭
《古樂府》有木蘭詩詠其事。姚瑩康(人名)的《輶紀行》以為是北魏人,宋翔鳳(人名)《過庭錄》以為是隋恭帝時人,程大昌《演繁露》因為《木蘭詩》中有『可汗大點兵『語。則認為木蘭非隋即唐之人。姓氏不可考,或以為姓花。
㈤ 這個歷史人物是誰
這位朋友,是腓特烈二世(德語:Friedrich
II,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又譯作弗里德里希二世,後世尊稱其回為腓特烈大答帝(Frederick
the
Great)、是普魯士王國霍亨索倫王朝第三位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作家和作曲家。
㈥ 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4、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5、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㈦ 歷史人物有誰
過去的人都是歷史任務。如李白。李世民。杜甫。
㈧ 歷史人物有誰
很多...不知道你想知道誰..呵呵..
告訴你我認為很棒的幾位...
孔子,孟子,孫濱,韓信,唐宋八大家(蘇洵專,蘇轍,蘇軾,歐陽修,曾鞏,韓愈屬,柳宗元,王安石),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很多很多...不說了...呵呵..
㈨ 入木三分的歷史人物是誰
入木三分的歷史人物是:王羲之。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專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屬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
王羲之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來的。
(9)誰歷史人物版擴展閱讀:
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
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㈩ 圖一歷史人物是誰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復—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制,本名孫文,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孫中山出生在廣東香山翠亨村(今廣東中山),是中國政治家、醫師、革命家、中華民族主義者。其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之後轉化成為後世常用的「孫中山」慣稱。曾任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等職,亦為三民主義思想的創建者。1892年7月23日,孫中山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在北京逝世,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