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漢林達中國歷史故事集札集
這是一部連續的歷史故事集,從周朝東遷一直講到晉朝統一全國為止,前後一千零五十年。回目錄以成語形式答呈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這也是本成語故事集。
林先生編寫歷史故事有兩個很大的特點。
一是注意史實的准確。他寫的歷史故事跟演義小說不一樣。演義小說雖然寫得很生動,可其中有許多虛構的情節。他寫歷史故事著重說明歷史發展進程,又比較尊重歷史事實,主要取材於《春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正史」。像《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草船借箭」之類的故事,他都沒有採用。
二是文字的口語化。林先生是一位語言學家,對普通話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浙江寧波人,雖然只能說家鄉的方言,可寫起文章來,用的卻是地道的普通話。這部書念起來很順口,讀著跟聽故事一個樣,所以不但是一部優秀的歷史讀物,還是一部優秀的語文讀物。
② 關於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
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內事,兩晉南北容朝故事(這一本不是林寫的)前五本是林先生寫的,這套故事集到目前為止就這六本。再有就是詳細一點的東周列國故事新編,前後漢故事新編,三國故事,這三套都是林先生寫的
③ 《漢林達歷史故事選》讀後感350字
是林漢達歷史故事吧
《中國歷史故事集》還能不能延續林漢達的寫法往下編?1978年雪崗進入中少社,重新編這套書,當得知林漢達先生有部近50萬字的《三國故事新編》的手抄遺稿後,雪崗產生了一個想法:對林先生的遺稿進行縮減改寫,編一本《三國故事》。1981年4月,8萬字的《三國故事》問世,林漢達的夫人很激動地說:「這正是漢達的東西。」編輯部、各界人士和林漢達親友的認可給《中國歷史故事集》的續編續寫帶來了希望。又過了30年,深諳林漢達寫作特點和語言風格的雪崗退休之後,才開始動筆把後五本,清朝、南北朝、宋朝、明朝和清朝寫了出來。著急的讀者問,時間是不是太長了?
雪崗說:「時間長是社會環境造成的,也是我們工作環境造成的。我想長也有長的好處。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呼聲很高的時候忙忙叨叨把這本書弄完,會是一個很遺憾的東西。當時思想僵化還沒有完全打破,我自己的思想桎梏也很大。林先生1957年曾經被打成『右派』,寫的時候就有很多顧慮,在《東漢故事》里其實有些痕跡。」
現在歷史讀物多如牛毛,《中國歷史故事集》有什麼特點呢?這套書主要取材正史,每冊精選二十多個故事,用絲線串珠的手法,把人物和事件串起來講,既重點突出又不使中斷,上勾下連,大故事套著小故事,渾然一體。敘述時採用帶有北京味兒的口語化的語言,如道家常,引人入勝。所以當年葉至善先生就說:「它不但是一部優秀的歷史讀物,還是一部優秀的語文讀物。」
林漢達先生是寧波人,說話滿口寧波話,但是他寫出的東西倒是帶北京味。為了解民間的口語,他請一些相聲演員來家鑽研。林漢達先生對語言琢磨得非常細,比如寫手的動作,就有幾十個詞語:掐、捏、握、把……絕不重復。語氣則是平常說話、聊天的語氣。周有光先生曾經回憶在幹校的時候,林漢達先生和他討論語言的現代化,比如「揠苗助長」改成「拔苗助長」。林漢達先生認為通俗語言是非常有魅力的,比如口語中不說「遺孀」只說「寡婦」,上世紀三十年代曾經有一部好萊塢電影,翻譯成《風流寡婦》,如果翻譯成《風流遺孀》,恐怕對觀眾的吸引力就會大大降低。《中國歷史故事集》的語言也非常平實而吸引人。
口語也是在發展的,雪崗舉個例子,像「胡說八道」這是口語吧?但是清朝的時候,在旗的人不這么說,他說「別瞎說八道」。因為胡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統稱,所以清朝人非常忌諱這個胡。東北人現在也是說「瞎說八道」,不說「胡說八道」,所以雪崗在書寫的時候就讓漢族人「胡說八道」,讓滿族人 「瞎說八道」。
這套書的插圖請的都是名家,《春秋戰國》請的是劉繼卣先生,《西漢故事》請的是董天野,都是連環畫的大師,當年「北劉南董」指的就是他們二位。後七本請的是當代中年畫家張健。雪崗在續寫時候跟編輯部放了一句狠話:「如果你們插圖不用劉繼卣董天野的畫,而是用現在的電腦流水作業,寫完我寧願不出。」
隨著考古的新發現,這套書也做了一些修訂。比如《戰國故事》中關於蘇秦和張儀的故事,主要是根據《史記》的記載,但是後來的考古有了新的說法,考慮到林漢達先生已經去世,這次仍保留了原來的文字,同時做了注釋。
《中國歷史故事集》影響了幾代讀者,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央視百家講壇著名講師康震說就是這套書引導他走上了文史道路。小時候他數學總是甩尾巴,媽媽不讓他看故事書,只做數學題。有一天他在書店被《戰國故事》、《西漢故事》的插畫和故事深深吸引了,他跟媽媽說:「向毛主席保證,只要你給我買了這個書,我數學成績絕對排在前二十名。」這套書康震一直保留著,去年暑假還臨摹了劉繼卣先生的插圖《胡服騎射》。「劉繼卣插畫很講究,他對古代人穿什麼衣服,包括帽子上的纓都研究過,這兩本書對我後來考上大學中文系特別有幫助。」
雪崗和林漢達先生終生未曾謀面,卻因書結緣,這也算得上是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話
④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的簡介
這是一部連續的歷史故事集,從周朝東遷一直講到晉朝統一全國為止,前後一千零五十年。目錄以成語形式呈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這也是本成語故事集。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念起來很順口,讀著就跟聽故事一個樣,所以不但是一部優秀的歷史讀物,還是一部優秀的語文讀物。
作者寫歷史故事著重說明歷史發展進程,又比較尊重歷史事實,主要取材於《春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正史」。其次是注重口語化,所以不但是一部優秀的歷史讀物,還是一部優秀的語文讀物。
林先生編寫歷史故事有兩個很大的特點
1、注意史實的准確。他寫的歷史故事跟演義小說不一樣。演義小說雖然寫得很生動,可其中有許多虛構的情節。他寫歷史故事著重說明歷史發展進程,又比較尊重歷史事實,主要取材於《春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正史」。像《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草船借箭」之類的故事,他都沒有採用。
2、文字的口語化。林先生是一位語言學家,對普通話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浙江寧波人,雖然只能說家鄉的方言,可寫起文章來,用的卻是地道的普通話。這部書念起來很順口,讀著跟聽故事一個樣,所以不但是一部優秀的歷史讀物,還是一部優秀的語文讀物。
⑤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 唇亡齒寒概括
晉獻公又復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宮制之奇勸阻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虞國一定跟著亡國。對晉國不可啟發它的野心,對入侵之敵不可漫不經心。一次借路已經是過分,豈能有第二次呢?
俗話所說的『面頰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丟了牙齒就受涼』,那就是說的虞、虢兩國的關系。」虞公不聽,答應了晉國使者。宮之奇帶領他的家族出走,說:「虞國過不了年終大祭了,就在這一次假道之行,晉國不用再出兵了。」
這年冬天,晉國滅掉了虢國。軍隊回來,住在虞國的館舍,就乘其不備進攻虞國,滅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5)漢林達中國歷史故事集擴展閱讀:
唇亡齒寒:
漢語成語。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釋義:唇沒有了,牙齒就寒冷。比喻雙方息息相關,榮辱與共。
用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國家、人際之間的關系。
正音亡:讀作「wáng」。
辨形:齒:不能寫作「尺」。
辨析:「唇齒相依」和「唇亡齒寒」都比喻關系密切,相互依存。但「唇齒相依」強調相互依存;「唇亡齒寒」強調利害與共;一方遭難,另一方也難免。同時「唇齒相依」除了指國與國、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還能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
「唇亡齒寒」中的「唇」指虢國;「齒」指虞國。
⑥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里有什麼故事
1、千金一笑
講的是:受周幽王喜愛一個女子——褒姒,她長得很美,卻不愛笑。周幽王想:褒姒這么美的女人不願意笑,那可多刻可惜啊!
於是周幽王派人貼出:誰能讓褒姒笑,就可以得到千兩金子(其實是銅)。許多人都來試試,可沒有一個人成功。
忽然有一天,一個大臣虢石父對想出了一個主意,周幽王聽後覺得不錯,於是就派人在烽火台上點火。
各個諸侯王都帶領人馬匆匆來救,結果並沒有敵人。褒姒看到這種情況,開心大笑。於是賞給虢石父千兩金子。
2、管鮑之交
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合夥做買賣。管仲家裡窮,出的本錢沒有鮑叔牙多,可是到分紅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興,罵管仲貪婪。
鮑叔牙卻解釋說:「他哪裡是貪這幾個錢呢?他家生活困難,是我自願讓給他。」
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
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曾經帶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他躲在後面,退卻的時候他卻跑在最前面。
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願再跟他去打仗。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裡有老母親,他保護自己是為了侍奉母親,並不真是怕死。」
鮑叔牙替管仲辯護,極力掩蓋管仲的缺點,完全是為了愛惜管仲這個人才。管仲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嘆口氣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仲和鮑叔牙就這樣結成了生死之交。
3、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國(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來討救兵,說燕國被附近的一個部落山戎侵犯,打了敗仗。齊桓公就決定率領大軍去救燕國。
齊國大軍到了燕國,山戎已經搶了一批百姓和財寶逃回去了。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合起來,一直向北追去。沒想到他們被敵人引進了一個迷谷。
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樣,沒邊沒沿,怎麼也找不到原來的道兒。還是管仲想出一個主意來。他對齊桓公說:「馬也許能認得路,不如找幾匹當地的老馬,讓它們在頭里走,也許能走出這個地方。」
齊桓公叫人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領路。這幾匹老馬果然領著人馬出了迷谷。
4、一鳴驚人
楚莊王熊旅統治朝政三年,不發布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馬伍舉來到君王座駕旁,對楚莊王講了一段微妙的謎語,說:「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
經過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政令,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
帶兵討伐齊國,在徐州大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國匯合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庄王不因為小事而妨礙好事,故此能有好的名聲;沒有過早顯露,故此能有好的功績。
5、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楚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五尺高的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
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嗎?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有七千多戶人家,展開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樣,人挨著人,肩並著肩,腳尖碰著腳跟,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
楚王說:「既然這樣,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做使臣呢?」
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對象,賢明的使者被派遣出使賢明的君主那兒,不肖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肖的君主那兒,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國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