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評書的起源及歷史
「評書」之評是什麼意思呢?張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橋》里說:「評者,論也,以古事而今說,再加以評論,謂之評書。」評書因地區不同而名稱各異。北方叫做評書;江浙一帶以及福州叫做評話;湖北、四川等地仍叫做評書。
評書是古老的藝術,歷史淵源流長。據《墨子·耕柱》篇載雲:「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
這里說「說書」並不是指說唱藝術,不便作為評書的源頭。
優孟、優旃、淳於髡等古代「俳優」的勸諫活動,其中就有說故事的,可以看做構成「說話」藝術的重要因素。
隋代笑話大王侯白所說的故事,明顯地孕育著評書的因素。
到了明代,北方評書已臻於成熟。從那時起,評書的發展過程出現了四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在明末清初。那時,評書名家輩出,柳敬亭是其中的佼佼者。關於他的生平經歷,沈龍翔《柳敬亭傳》載雲:
「敬亭名逢春,字敬亭,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本姓曹,泰州曹家莊人也。李公三才開府泰州,緝地方不法,長吏以逢春應,時年十七八歲一惡少耳。開府輕其罪,乃出亡,雲泰興,佣於某,久之意不樂,遂去。游四方,至寧國,醉卧敬亭山下,垂柳拂其身,遂慨然曰:『吾今姓柳矣,即號敬亭可乎?』於是名逢春,號敬亭焉。偶聞市中說彈詞,心好之,輒習其說,遂以說聞。」
這里的「說彈詞」其實就是說書,因此,柳敬亭後來被譽為大說書家。他從師莫後光,頗得真傳,擅長說《水滸》、《三國演義》、《精忠岳傳》等,技藝卓絕,爐火純青。周容《春酒堂文集·雜憶七傳柳敬亭》載雲:「癸巳借敬亭於虞山,聽其說數目,見漢壯繆,見唐李郭,見宋鄂、蘄二王,劍戟刀槊,鉦鼓起伏,髑髏模糊,跳擲繞座,四壁陰風旋不已,予發肅然指,幾欲下拜,不見敬亭。」
在觀眾眼前,但見說書人物,不見說書藝人,像莫後光說的:「聽者倘然若有見焉;其竟也,恤然若有亡焉。」說書說到這般境界,可謂出神入化。
敬亭之後,雖無敬亭,卻有他培植的桃李,其中應該一提的是承前啟後的評書名家王鴻興。據傳,王鴻興之後有所謂「三臣、五亮、九茂、十八奎」之說。
第二次高潮在清末民初。代表人物有號稱評書大王的雙厚坪。
雙厚坪,生年不可考,卒於1926年,滿族人,藝名雙文星。與戲界大王譚鑫培、鼓界大王劉寶全並稱「三絕」。
雙厚坪所會書目甚多,最拿手的是《隋唐》、《水滸》、《封神榜》、《濟公傳》。他的藝術風格細膩、風趣、透僻、生動,最善於描繪細節,於細微處顯神奇。尤以刻畫人物見長。他說《隋唐》,說到秦瓊發配到北平,遇見姑母,把他們之間悲歡離合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催人淚下。他虛心好學,博採眾長,藝術功底極為深厚。
第三次高潮,30~40年代。代表人物有王傑魁、連闊如、陳士和等。
王傑魁(1874~1960),青年時代就開始在北京說評書,漸漸享名。他最拿手的書目是《七俠五義》。如果說,評書以細膩為藝術風格特色,那麼,王傑魁則是細中又細。他說書,吐字慢,像在拉長音,娓娓說來,別具藝術魅力。又善於使用「變口」,用不同的方音刻畫人物。
連闊如(1902~1971),滿族人,早年從師李傑恩學說《西漢》,後來又向張誠斌學說《東流》。抗日戰爭前即以《東漢》享名。《三請姚期》、《馬武大鬧武科場》、《戰昆明》等片斷最為精彩。他博採眾長,勇於創新,特別是吸取京劇的表演技巧,豐富了評書的表現力。他的說功、做功、打功都有獨到之處,尤其是摹擬馬跑、馬嘶,堪稱一絕。
第四次高潮,是50年代以來。這時,涌現了一批技藝精湛、深受歡迎的評書演員,如陳蔭榮、袁闊成、李鑫茌、姜存瑞、田連元等。他們各有特色,陳蔭榮表演細膩、逼真,尤擅運用典故,李鑫茌藝術功力深厚,表演細膩、平和,而袁闊成則是熱鬧火熾、幽默風趣。
評書藝術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一劫,中斷達十年之久。粉碎「四人幫」之後,劉蘭芳的《岳飛傳》一炮打響,先後有數十家電台競相轉播,形成了風靡全國的「岳飛傳熱」。劉蘭芳嗓音洪亮,吐字清楚,語言流暢,氣勢雄渾,感情充沛,風趣幽默。
以劉蘭芳《岳飛傳》為突破口,評書藝術得以迅速復甦。不論傳統評書,還是新編評書,都獲得空前的發展,評書園地呈現了百花吐艷的動人風貌。
下面再談一談評書的藝術結構內容。評書的藝術結構十分豐富,這里只說說「梁子」、「扣子」以及剪裁藝術。
所謂「梁子」,就是舊時評書藝人手裡類似提綱的底本。根據「梁子」說書,曲藝術語叫「匝」或「跑梁子」。新編評書大抵是先有文學腳本,然後排練演出。雖不排斥即興式的「現掛」,但文學腳本與實際演出內容出入不大。舊時說評書的情形有所不同,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由師承關系口傳心授得來的,曲藝術語叫做「道兒活」;另一類型是由文學著作發展而成的,曲藝術語叫做「墨刻兒」。不論「道兒活」還是「墨刻兒」,都可能有「梁子」,即專門供藝人說書時使用的提綱式的底本。
隨著時代變遷和評書藝術的發展,新編評書大抵都有了文學腳本,「梁子」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跑「梁子」所體現的「匝」的功夫卻仍有一定的現實作用。不論文學腳本多麼嚴謹和完備,評書表演中的即興發揮仍是不可缺少的。它反映了口頭文學藝術的變異性,如果一位評書演員熟諳跑「梁子」的技巧,將大有裨益。
評書的情節由大大小小的單元組成。曲藝術語稱大的單元為「坨子」,如《水滸》里有關武松、宋江等幾個十回書,俗稱「武十回」、「宋十回」,就屬於「坨子」。小單元稱作「回目」,即演員說的「當日書」,如「赤壁之戰」里的「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蔣干盜書」、「草船借箭」、「闞澤下書」、「龐統獻計」、「孔明看病」、「借東風」、「華容道」等。有時一個「回目」也不見得當天說完,其中又可以包括若干小的「回目」。如「武十回」里的大「回目」「殺嫂」又包括「武二回家」、「武大顯魂」、「告狀」、「殺嫂」、「怨兄」等幾個小「回目」。「回目」之間*扣子連接。譬如《朱元璋演義》五十一回《逛滁州太量探軍情,布陣迷元帥攻心術》里說到脫脫看練把式,覺得此人真有本事,頓生愛將之意,正待上前,結尾處拴了「扣子」:
脫脫一看,正是個好機會,我去跟他們爺兒倆商量商量,脫脫想罷,剛要往把式場里邊走,忽然身後有人往前一擠,說了聲:「慢走!」他回頭一看,驚叫道:「哎呀,不好!」欲知後面來者何人,且看下回。
脫脫大聲驚叫,說明來者不善,逗起了人們的好奇心,只好「且看下回」,可是,「他扭頭一看,原來是剛才在當鋪門口把算卦先生帶走的那個老頭」。「扣子」解開,就接著往下說。
「扣子」有大有小,每個「回目」里「扣子」常常不止一個。大「扣子」可以貫穿到底,小「扣子」俯拾皆是。評書《王者》的大「扣子」是60萬兩餉銀的下落和巡撫、州佐的命運,貫穿著整段評書。其中較為重要的「扣子」有廟里失銀,巡撫限期追回銀子,進山見到王者,持函復命,再次尋找王者,巡撫喪命。每一個「扣子」都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又環環相扣,步步發展,構成曲折多變,搖曳多姿的情節。有些「扣子」並非出自情節,也可以*語言敘述引起懸念。
評書講究剪裁藝術。什麼「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張嘴難說兩家話」,「剪斷接說」,「有話即長,無話即短」,「無巧不成書」,「說時遲,那時快」,這此些評書術語都是多年積累的藝術經驗的概括。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張嘴難說兩家話」,都屬於處理頭緒和線索的剪裁方法。評書里的人物、情節、線索常常不止一個,為了便於敘述,必須分清先後順序,輕重緩急,用這類剪裁方法加以處理。「各表一枝」的「枝」應當是大情節的枝杈,至少兩個,多則不限,說完一個,再說一個,可以解決頭緒紛繁的問題,而從積極意義看,則解決了時間錯落和空間轉移的問題。
「剪斷接說」,又稱「剪短截說」、「簡短捷說」,屬於省略的剪裁手法。「有話即長,無話即短」的「話」,不是「說話」的意思,而是「故事」的意思。「一路無話」,「一夜無話」的「無話」就是「沒有故事」的意思,也是省略的剪裁手法。如評書《向杲》里的一段:
波斯一聽向晟兄弟是那麼知理,心裡自然格外的喜歡,當天就規定好了迎娶的日子,其實一千兩銀子哪行?波斯把自己積下來的錢,全都加在一塊兒,這才夠了身價的數目。銀子交給了領家媽媽之後,又拿出了若干錢給跟人、唱手、伙計的,就這么一說哇,波斯光光彩彩,歡歡喜喜的離開*院了。簡短捷說吧,波斯成了向晟的妻子,已經有兩三個月了。
《岳飛傳》第六回《槍挑小梁王》說到小梁王柴桂在武科場耀武揚威,有這么一段:
楊再興這一敗走,科場的舉子更議論了:「這小子使的是寶刀,削銅剁鐵,切金斷玉,一般兵器不行。」你捅我,我捅你,都自己掂量自己,不行,別給人家湊數。另外,柴桂現在玩命了,叫他傷了白傷。
剪斷截說,小梁王柴桂連勝五傑,威震科場。等他再叫陣,科場上鴉雀無聲,沒人答言。
這兩處「剪斷接說」雖然都是省略手法,但也略有不同,前者著重於時間的跳躍性,在向晟與波斯結婚後的兩三個月里,沒有什麼事可講,因而一筆帶過。後者則著重於情節的跳躍性。小梁王打敗楊再興之後,武科場里並非沒什麼事,而是發生了「小梁王柴桂連敗五傑」的故事,如果一一寫來,藝術上雷同,索然無味,不如省略。有故事之處多說,沒有故事之處盡量節省筆墨,是這一剪截手法的要領。
「無巧不成書」,此屬誤會手法。就是把具有偶然性的因素編織在一起,構成富於變化,饒有情趣的情節。如評書《向杲》里的一段:
向晟就在這個地方來回地遛:由北頭遛到南頭,再由南頭轉回來往北遛,每天就這在這地方轉著。等走到庄公子住的胡同兒,自己就微微的探身往裡看看,走到這兒就掉臉往裡瞧瞧。他是每天如此,說話,可就有這么四五天的功夫了。
事有湊巧,這天向晟在胡同口兒外來回遛著,正趕上庄公子的管家買好,這小子也不知出去買什麼去了,提著一包東西從外邊回來。剛要進胡同啊,一眼就瞧見向晟了。
向晟在庄公子住的胡同外邊來回遛,是一件事情;庄公子的管家買好從外面回來,是另外一件事情。兩件事情碰到一起,庄公子管家買好就瞧見了向晟,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寓必然於偶然,就是「無巧不成書」的「巧」。只有偶然性而沒有必然性,則是隨心所欲,信口開河。只有必然性而沒有偶然性,平鋪直敘而已。俗語說的「哪壺不開提哪壺」,當然蘊含著一個「巧」字;其實,「哪壺開了提哪壺」,也蘊含著一個「巧」字。正確地把握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就能充分發揮「無巧不成書」的效用。
「說時遲,那時快。」評書《頭請姚期》里說到邳彤跟姚期交手有那麼一段:
只見邳彤催馬擰槍奔了姚期,抖槍就扎,槍尖直奔姚期的哽嗓咽喉,姚期也不躲不閃,「蹲襠騎馬式」往那兒一蹲,左胳膊往前一伸,左手握拳,右手的鞭搭在左胳膊腕上,使了個「霸王亮甲式」。劉秀在旁邊兒這份兒著急啊!心說:「糟了!這是什麼把式?『狗熊耍扁擔——挨揍的把式』啊!甭說邳彤用槍扎啊,就是人家用馬一沖一撞也受不了啊!完了!姚皇兄非喪命在邳彤的槍下不可!」說時遲,那時快,眼瞧著邳彤的槍真扎來了,劉秀「哎喲」一聲:「姚皇兄性命休矣!」一閉眼,准知道這回姚期完了。邳彤手中槍扎過來也藏著招哪,姚期要是讓扎,那他就真扎唄;要是不讓,那就抽槍變招。可是,姚期他真不躲不閃,那邳彤還真不扎,扎槍惡狠狠地奔了姚期,眼瞧著就要紮上了,姚期不躲是不躲,穩如泰山;要躲,急如風,快如電,「唰」的一聲,兩條腿就並到一處啦,往右邊稍微一躲,邳彤的槍就扎空了!
邳彤大槍一紮,姚期巧妙一閃,間不容發,「那時快」嘛。但演員說到這兒,必須拉長時間,慢慢地把事情說個一清二楚,「說時遲」嘛!只有如此,才有助於渲染緊張氣氛,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㈡ 對於孫殿英挖清東陵,侮辱慈禧的歷史怎麼看
清朝覆亡後,無論清東陵還是清西陵都曾被盜過,而對慈禧陵墓造成實質性重大破壞的則是1928年孫殿英部隊的公然盜掘。
孫殿英原本是幫會土匪出身,其先後投靠憨玉昆、張宗昌等軍閥。北伐戰爭後,孫殿英率部投降了蔣介石,後被改編為第六軍團第十二軍,孫任軍長,駐防在京津一帶。
孫殿英的軍隊一向紀律很壞,又非嫡系,為了給養與生存,於是打起了盜墓的主意。
1928年7月初,孫殿英先是借口剿匪進入清東陵;4日至11日,又以軍事演習戒嚴的名義將清東陵團團圍住,以從容實施盜墓。
在此過程中,受害最大的正是被認為清陵中陪葬最豐厚的慈禧及乾隆的陵寢。
這里只說慈禧墓。最初,孫殿英們不懂盜墓而亂挖一氣,但忙乎了兩天,仍找不到地宮的入口。
後來,他們尋到一位當年參與修墓的老匠人,這才順利找到地宮入口並用炸葯將其轟開。
之後,在連續打開兩道石門後,盜墓者進入最後的主墓室,上面停放的巨大棺槨,即慈禧太後及其陪葬珍寶的所在之地。
大功告成後,匪兵們並不敢動手而是對著棺槨三拜九叩,說明為籌集軍餉而不得不盜墓,表白一番後,才開始破棺盜寶。
據一名自稱是盜陵連長的回憶說:
「當時將棺蓋揭開,見霞光滿棺,兵士每人執一大電筒,光為之奪,眾皆駭異。俯視棺中,西太後面貌如生,手指長白毛寸余,
……珠寶堆積棺中無算,大者由官長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陰納衣袋中。於是司令長官下令,卸去龍袍,將貼身珠寶搜索一空。」
如此,盜寶固然是事實,強奸屍體之說則未免太過無聊!
盜寶案事發後,輿論一致譴責,並要求南京政府嚴懲盜寶者。
據孫殿英身邊的高參文強回憶,孫通過戴笠向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孔祥熙等要人行賄這才勉強過關。
不過,文強之說只是孤證,很難說這些寶物究竟是私吞、被毀還是行賄,或者為了購買軍火而流向了海外。
總而言之,慈禧太後(及乾隆)的陪葬珍寶自此無聲無息,杳無音訊,而這場盜寶大案也最終不了了之。
至於孫殿英,其在兩年後的中原大戰中叛蔣投閻(錫山)、馮(玉祥),一度還被委任為暫編第五軍軍長。
中原大戰後,孫殿軍投入張學良門下,不久又升為第四十一軍軍長。
抗戰時期,孫殿英與龐炳勛投敵組織「新五軍」,誠可謂「三姓家奴」,本性難改。
抗戰結束後,孫殿英又因「曲線救國」而被委派為先遣軍總司令,後在1947年河南湯陰之戰中被俘虜而死於戰犯收留所中。
㈢ 民間孝歌,十悲傷
勸孝歌 :
人生五倫孝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
為人子女應孝順,不孝之人罪滔天。
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報親恩。
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順父母為一端。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㈣ 求孫一波講的明朝那些事
的所有素材和新拍攝的真人演繹再現歷史情境,並加入大量歷史遺跡、歷史文檔,講述了明清兩代自明朝萬曆至清朝雍正共9位皇帝、579位歷史人物、236個歷史故事。
㈤ 紅虹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紅虹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紅虹
作者:孫一寒
寫在作品前面的話
更新時間2012-8-18 18:27:34 字數:2118
1故事旨意:謹將此獻給與人民共和國一同成長起來的一代紅孩子,和跨越世紀創建和諧社會的朋友。
2開篇歌詞《太陽》:
愛戴你,?
也走不到你的身邊,
離開你,你又映紅我的天;?
痴心凝成的生命,?
春不香來夏不甜;?
山又黃啊山又綠,?
華年似水不復返;?
追求化為幾度風,?
我把誰來怨……
3主題歌詞:
小燕子飛走了,?
留下一片金色的收獲;?
小河遠去了,?
留下一路歡樂的歌;?
蜜蜂安眠了,?
留下了甜蜜的生活;?
毛主席離開了大地,?
留下一個新中國,?
也留下一個沉重的思索:?
子孫將怎樣開拓流向未來的思想大運河,?
奮斗的大運河,?
生存的大運河……
4故事的背景:動亂時期。主人公的故事時空限定在1966年至1989年的10月。這期間中國發生的大事有:造反、奪權、周總理、朱德、毛主席等新中國開國原老的逝世,打倒四人幫,改革開放等。主人公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中的大事件中展開與發展。
故事地點:故事發生在東北某地,長白山脈的腳下,歷史上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軍閥吳俊升、清朝大將僧林沁、抗聯將軍楊靖宇的故……
㈥ 單田芳和孫一的評書都有什麼特點呢
孫一的沒聽過。來但是單自田芳的我可經常聽。他的聲音特別有味道。小說同樣不失風趣幽默,而且引人入勝
講的很好。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
有武俠小說,戰爭題材的,還有歷史題材的
還有講單個的故事的。
比如千古奇案。。。是有各種幾千年來的神奇案件一起來說。
㈦ 孫一茜的生日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卧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懸梁刺股(蘇秦、孫敬)一飯千金(韓信)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鞠躬盡瘁(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胸有成竹(文與可) 異軍突起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弄軍蒼頭特起。釋義「異」,不同。比喻指與眾不同的新派別一下子崛起,獨樹一 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出處:《三國演義》四十九回。 草木皆兵——解釋: 把野草樹木都當成敵兵。形容在受到某種打擊時驚恐萬狀、疑神疑鬼的心態。 皆:都。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背水一戰——解釋: 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形容不留後路,決一死戰。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草船借箭——出處:《三國演義》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佔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准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准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准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拚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朝秦暮楚】 拼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嘆~,三載依劉。(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典故: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裡還有閑情逸志弄這筆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 【兵戎相見】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語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語典故: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成語出處: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窮兵黷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語典故: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成語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枕戈寢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語典故: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成語出處: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禍結兵連】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語典故: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成語出處: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例句: 一去故鄉音耗絕,禍結兵連,嬌鳳雛鸞沒信傳。(元·無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干戈為玉帛】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語典故: 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成語出處: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龍血玄黃】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語典故: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成語出處: 《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系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屍】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麼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後漢書·馬援傳》。後以"馬革裹屍"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岳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屍報君父,是為嘆耳!」 戰無不克: 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出處:清·昭槤《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將軍之事吳王亦至矣,為之闢地攻城,戰無不克,數月之間招來數郡。」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出處:《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百戰不殆: 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出處:《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連戰皆捷: 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屢戰屢敗: 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出處:《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復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速戰速決: 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戰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戰速決的希望。」 血戰到底: 血戰:非常激烈地拚死地戰斗。指激烈戰斗到最後時刻。 出處:唐·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背城一戰: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 背水一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短兵接戰: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各自為戰: 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斗。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孤軍奮戰: 奮戰:盡全力地戰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 出處:《魏書·趙瑕傳》:「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陣奔退,瑕孤軍奮擊,獨破仙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決一死戰: 決:決定;死:拚死。對敵人拚死決戰。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來日盡驅百姓當先,以軍繼其後,與曹操決一死戰。」 明恥教戰: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南征北戰: 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 出處:唐·柳宗元《封建論》:「歷於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罷戰: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浴血奮戰: 形容頑強地拚死戰斗。 出處: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一:「戰士們在這十五晝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奮戰就是急行軍轉移。」 春秋無義戰: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出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驍勇善戰: 勇猛,善於戰斗。 出處:《南齊書·戴僧靜傳》:「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每盪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於人。」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圍魏救趙、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打草驚蛇、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圍魏救趙,聲東擊西,四面楚歌,腹背受敵,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紙上談兵,合縱連橫,老馬識途,霸王別姬, 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馬革裹屍,烏合之眾,揭竿而起,槍林彈雨;硝煙彌漫;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炮火連天;血肉橫飛, 胡服騎射,紙上談兵,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毛遂自薦,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打草驚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圍魏救趙、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腹背受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㈧ 雜賀孫一的傳說歷史
孫一作為火槍集抄團雜賀黨的襲頭領,在歷史上是確實真有其人,而且他在石山合戰中表現十分活躍。但是要確定他到底是哪個人卻十分困難,說法很多,有鈴木佐太夫說、重朝說、重秀說等各種觀點,而哪種說法都不能絕對確定。不過絕大多數人都認可「雜賀孫一」就是「鈴木重秀」的這種觀點。這個人物只不過是紀州雜賀庄的一個豪族,但卻是非常有人氣的戰國武將,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究其原因就是他在石山合戰中的表現了。
在石山合戰中雜賀孫一異常活躍,率領雜賀眾加入本願寺一方參加戰斗。當時信長勢力正如日向中天般的擴張崛起,但是在孫一指揮下的雜賀眾火槍的可怕威力面前,信長大軍居然連寺院的牆壁也碰不到,大吃苦頭。此外,在司馬遼太郎的歷史小說《尻啖え孫市》中描寫的孫一超級活躍,又不會記恨別人,因而受到年長的人的喜愛。在年輕一輩中又因為某歷史模擬游戲中有級高的戰斗能力而受到歡迎。他的擁護者真的有很多。
㈨ 求古代到現代皇帝的歷史故事,哪裡有得看,最好還帶些當代的重大事情和那些出名的!!
陳剩勇:《世抄界著名帝王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軍雲:《中國100位帝王傳》,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年。
蘇維托尼烏斯:《羅馬十二帝王傳》,《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以王軍雲的專著為例自秦始皇開始,到清朝的末代皇帝博儀, 本書在眾多的皇帝中,選擇了一百位皇帝。他們並非都是最具特色的,但他們都有各自的特點,我們從這百名皇帝中,能夠看出皇帝的個人生活、為政特點、處理方法,以及朝代更迭、家國興衰。這些皇帝是歷史的縮影,他們用自己或悲或喜的人生,演繹了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羅馬十二帝王傳》是蘇維托尼烏斯的傳世名作,也是世界歷史的重要著作之一。該書所寫的是處於歷史中心地位的人物,但蘇維托尼烏斯很少記載重大歷史事件,而著意搜集正史所不傳的東西,是帝王們日常的政治活動和私人生活,其中不少奇聞逸事,類似秘史。
㈩ 中國大姓孫的傳說故事 要簡略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其同母胞弟姬封於康,侯爵,史稱康叔。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年幼,三監聯合殷王武庚叛亂,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因康叔出兵駐懷逼殷,平武庚之亂有功,而封為懷侯。周成王以康叔為周司寇,賜衛之寶祭器,欲移康叔於衛。
康叔死後,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孫考伯於衛,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縣東北朝歌城,故史稱康叔為衛康叔,此乃追稱之名。春秋初,衛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支姬姓孫氏至少有2700多年的歷史。
第二支源出羋姓。春秋初,楚王蚡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葯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孫叔敖居於期思,即今河南淮濱東南。這支羋姓孫氏也有2600年的歷史。
第三支出自媯姓。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後裔媯滿於陳。陳國在西周時期是十二諸侯之一,國勢和地位僅次於「五霸」。
公元前672年,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時,陳完五世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於樂安,古城在今山東惠民,並賜姓孫氏。這支媯姓孫氏也有2500多年的歷史。
第四支源出子姓。商朝末,朝綱混亂,紂王昏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這支子姓孫氏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
(10)孫一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孫姓,中華姓氏之一,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截至2012年,孫姓在中國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義排行第12位,名義約佔中國總人口的1.5%。在中國歷史上,孫權(姬姓孫氏)曾建立三國時期的吳國,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曾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