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走進歷史名人故事會作文

走進歷史名人故事會作文

發布時間:2021-03-02 15:12:41

A. 求歷史人物故事!!!400字左右的作文

讀完《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這篇文章,我的心靈被深深的震撼了,劉胡蘭是多麼偉大啊,小小年紀就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3歲啊,正是人生中最燦爛的時候啊,她卻在軍營里到處忙活,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我們現在正直13歲,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的是清閑、舒適的日子,我們怎麼能跟劉胡蘭比呢?

劉胡蘭出生在山西文水縣雲周西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小小年紀,便對黑暗的舊社會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從此,她開始逐步了解「人總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道理,積極參加村裡的抗日兒童團。

有一回,八路軍把敵人的一個團給包圍了,縣婦女部長奉命組織民兵擔架隊支援前線,劉胡蘭和幾名婦女想到前線去幫忙,隊里的首長奉勸她們說:「前線正在打仗,很危險,還是不要去的好。」劉胡蘭她們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她們毅然要求到前線上去支援:「那些戰士們為了國家,都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們不怕,我們也不怕!」首長說服不了她,只得讓她們去幫忙。在戰場上,她們不僅救死扶傷,還幫戰士們運送炸彈,表現的一點也不比那些戰士們遜色,一直忙到天黑才撤軍回營。那時,她才13歲。

後來,劉胡蘭當上了雲周西村婦救會秘書。她就發動群眾與日本主義者斗爭,她經過重重的困難,在1946年6月時終於正式被中央批准為中國共產黨的候補人員。那時,她才14歲。

1947年1月12日那天,劉胡蘭被國民黨軍和地主武裝抓捕了。面對敵人的威脅,她臨威不懼的對敵人說:「怕死不當共產黨!」敵人看她「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樣子,把劉胡蘭和逮捕的6位革命人士當場鍘死。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永遠的占據著她的心,所以她才能從容的躺在側刀的下面,她那永垂不朽、堅貞不屈的精神依然在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勇往直前。

1947年3月下旬,毛澤東帶領著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轉戰陝北途中,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縱隊司令員任弼時向毛澤東述說了這件令人悲憤的事。悲就悲在劉胡蘭這么小的年紀就英勇的犧牲了,憤就憤在國民黨反動派連這么小的小孩都要殘殺,實在是可惡!毛主席聽完後,悲傷的問:「她是共產黨員嗎?」「是啊,她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共產黨員啊!」任弼時動情的說。毛主席觸景生情,心裡油然而生出一種感慨,揮筆寫下「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是啊,劉胡蘭在她青春年少的時候,把她的一切都貢獻給了革命,貢獻給了人民,貢獻給了正義!我們為中國有個這樣的英雄豪傑而感到高興,她的名字將永遠留在人們記憶的深處,她的品格將永遠撒撥在那些正義人士的身上,她短暫而又悲哀的青春年華譜寫了一首流傳至今的偉大頌歌!

B. 歷史名人故事300字

諸葛亮(181—234)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機妙算而聞名。他為子孫的打算,也是算計得比較久遠的。他在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說到他的兒子諸葛瞻:「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正器耳。」

諸葛亮擔心的是:聰明過早外露,容易自滿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給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遠」。他給外甥的信也說:「志當存高遠。」這都表明他希望後代有遠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樣才能有遠大的志向呢?諸葛亮在給兒子的信中指出了兩個條件:一個叫靜,一個叫儉。他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他認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學習,要學習就要有志氣。還要心靜,心不靜就不能專心治學。生活太舒適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儉朴才是涵養道德的主要條件。

他在給外甥的信中進一步指出:要堅持自己的遠大志向,「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這就是說,要不考慮一時的得失,不貪圖生活上的享受,廣交師友,不計較個人的恩怨,這樣做了,「雖有淹留」也許一時不成功,「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學習之中有樂趣,也一定會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質生活和情慾的影響,失去堅強的信心那就會「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C. 包含歷史名人故事的作文(600字以上)急急!!~

「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個故事,《三國演義》中的重點篇章。小說寫赤壁戰前,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且夜觀天象,曹操不當身亡,考慮到曹操與關羽有恩,於是派關雲長把守華容道,留個人情與關羽做。小說又寫曹操果然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並在途中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趙子龍,多虧徐晃、張郃二人雙敵趙雲,才使曹操得以逃脫;二笑笑出張翼德,又是張遼、徐晃二將抵擋張飛,使曹操再次脫險;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關雲長,且又在有一夫當關之險的華容狹路上,加之曹軍幾經打擊,此時已無力再戰,無奈,曹操只得親自哀求關羽放行,關羽念舊日恩情,義釋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三國演義》的上述描寫,並非全是憑空之筆。曹操從赤壁敗退,走的確實是華容道,但並沒有關羽;曹操在途中確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諸葛亮與周瑜智謀不足,而是笑劉備雖有計謀卻遲緩;曹操笑後確也出現了敵情,但已無驚無險。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計,索性又一把火燒掉所剩戰船,率軍經華容向江陵一路敗退。孫劉聯軍則水陸並進,尾隨曹軍,緊追不舍。 其實,當時曹操雖然戰敗,但面臨的形勢並不十分嚴峻。因為在赤壁交鋒之前,是曹操強大,孫劉弱小,孫權和劉備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挫敗曹操的強大攻勢,使曹操不得渡過長江,以保全自己的勢力范圍,或保證自己不被曹操消滅掉,在勝負未卜的情況下,他們沒有也無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敗退的路線上去設伏。所以,曹操在敗退的路上,雖後有追兵,卻前無伏軍。可是,在通向華容的道路上,卻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 《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山陽公載記》說:曹操戰船被燒,率軍從華容道步行而歸。華容道上一片泥濘,根本無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風,行走更加艱難。於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墊路,大軍才得以通過,而羸兵被人馬踐踏,深陷泥中,死亡無數。眼看大軍就要全部通過華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諸將本已狼狽不堪,見曹操大笑,十分不解,問曹操為何發笑。曹操說道:「劉備的才智與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計謀總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馬至華容道放火,我等必全軍覆沒了。」曹操話音剛落,接探馬報劉備追兵在後面開始順風點火。但曹操大軍已通過華容道,奔江陵而去。 《三國演義》寫曹操三次大笑,笑出三個英雄,是為了表現曹操雖奸詐,但不如諸葛亮神機妙算;寫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是為了表現關羽知恩圖報、義重如山的人格,均系作者欲神化諸葛亮與關羽二人的演義之筆,並非史實。曹操在奪取荊州後,馬不停蹄,率領二十多萬 水陸大軍順江東下。計劃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實現統一全國的宏願,可是他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驕傲輕敵,結果被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倉惶潰逃,敗走華容道。(史無此事,僅以《三國演義》論)[編輯本段]什麼叫華容道據《資治通鑒》注釋中的說法,就是「從此道可至華容也」。這里所說的華容,當然是指華容縣城。華容道也就是赤壁戰爭中曹軍逃入華容縣界後向華容縣城逃跑的路線 。古華容縣城在現監利縣城以北約60里的周老咀附近。如果從曹操屯兵的地方烏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劃一條直線,華容城正好在這條直線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華容縣城是最捷徑的路線。而且當時華容縣城附近有曹軍的糧草倉庫,便於撤退中的將士補充草。 由於這一帶有古代的沼澤湖泊阻隔。從烏林到華容城沒有直路可走。曹軍只能沿江向西潰逃,進入華容縣境之後,再向西北折奔華容縣城。這樣就必須涉過大澤邊上的一片沼澤地帶。根據縣志記載,曹操逃到太平橋時,人馬陷入泥濘之中,不得不扔掉馬鞭,下馬步行,這里尚有「曹鞭港」古地名。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險,坎坷難行」,曹軍「遇泥濘,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蘆葦、蒿草填路,「贏兵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南宋大詩人陸游在乾道六年(1170年)曾經坐船經過這一帶。他寫道:「自是復無人居,兩岸葭葦彌望,謂之百里荒」。舟人雲:「自此陂澤深阻,虎狼出沒。未明而行,則挽夫多為所害」。距曹操兵敗960年之後,華容道一帶尚且如此荒涼,曹軍當時的艱辛狼狽之狀,就可想而知了。 華容道真正得到開發是從元代開始的。今日的華容道,已根本看不見昔日的荒涼,而是綠樹成蔭,道路兩側良田萬頃。稻穀飄香,荷花吐艷。傍晚,裊裊炊煙騰空而起,呈現出一派平原水鄉風光.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艾等。益州牧劉璋始受征役,遣兵給軍。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救合肥。權聞□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 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盪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三國志 關張馬黃趙傳〉參考資料: 1.三國演義 2. http://..com/question/1997982.html

D. 作文,走進名人

曠世才女——李清照
這是一個完全開放了心境的夜,這樣的夜讀著這樣的李清照--那個距我遙遠而又似乎宛在眼前的古代女子。她一定是纖瘦而有氣質優雅,她一定是多愁善感,不然怎會有那麼多打開愁字成愁心的哀傷詞調,怎會尋計消此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她一定豁達,灑脫,雍容大度,"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雖為女子,面對盛菊,依舊傾杯痛飲,一醉方休。
讀著李清照的詞,似沉醉於酒中,清醇的余香,綿長的回味,溫婉迷人的色彩,飄逸的縷縷情思--這一切的一切,沒有一樣不神奇地吸引著我,使我忘情地徜徉在她溫婉、凄情而又柔美的生命長河之中。
"常記溪亭日幕,沉醉不如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多麼浪漫愜意啊!使人讀了如聞荷香,如臨其境。一個十六、七歲的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少女形象也躍然於紙上。我們彷彿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是那樣的活潑,她無拘無束、無憂無慮,像一顆自由的種子,鍵康地成長。在她的身上基本看不到什麼封建閨范,禮教枷鎖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日落晚霞、綠水紅蓮、鷗鷺水鳥等這些著名的景物,在她身上留下了自然的樸素與自由的印跡。
愛情的花蕊使李清照的詞充盈了浪漫、瀟灑和詳和的美麗。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了太學士趙明誠,熱愛文學的李清照嫁給這樣一個醉心於文學藝術品收藏與鑒賞的丈夫,自然是如魚得水,兩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滿。可丈夫卻經常要出外游學、做官,這給多情的李清照帶來極大的苦悶與哀愁,相思之中,作為一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的女子,自然免不了把她的思想感情傾訴於筆端。如新婚不久後寫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飛過,月滿西樓。花自飄零誰自流,一處相思,兩處閑愁。送別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舉目所見,不管是白雲、飛雁、明月,還是落花流水,時時處處,皆與丈夫聯系起來,這種感情既執著,又纏綿,擺脫不開,擱置不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夫妻間的相思之情被描寫得細膩委婉,使我們彷彿看到女主人眉頭的一顰一蹙,心頭的一震一顫,離愁別緒躍然紙上。語淡情深間,女詞人對丈夫的身篤愛情的縷縷情絲,怎能不使讀者怦然心動。
人間最難耐的是寂寞。晚年的李清照在國破夫亡的凄清歲月里對酒抒懷,借酒消愁。她的詞哀怨而凄厲:"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是啊!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痛失親人的遭遇,在她的心靈深處銘刻下的傷痕,怎一個愁字了得。
在漫天繁星一般的詩河詞海中,李清照的詞至今讀起來仍如美酒一般濃淡相宜,散發著搖人心旌的藝術魅力。在眾多的古典詩詞名家之中,我獨鍾情於李清照

E. 走近歷史人物——秦始皇作文,600字

論秦始皇的功與過
秦始皇是我國的第一位封建帝王,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
統一封建王朝。他一生是有功也有過的。秦始皇在位時期為統一中國
創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有不少的過失。有人說:「他功大於過,值萬人尊敬。」也有人說他過大於功,他在位時期,很殘暴,說他是秦暴
政,這就讓我們來說說他們的功過吧!
秦始皇年僅十三歲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扛起了秦國統一天下的使命,責任使他變得更早熟,更堅強,也變得更沉默了。他的處理果斷是成就一切的基礎,所以,果斷令他創下了不少的功勞。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及為了統一和鞏固統一而在軍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貢獻。
他的貢獻分幾件,詳細來講,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統一六國,他在統一六國中,首先把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然後當機立斷,作出了推進統一的重大決策。從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謀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統一中國。這是他的功勞之一。
他在統一中國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權國的政體模式。他首先創置了皇帝制度,自稱始皇帝。其次,他創置了郡縣制度,取消原來的封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又增設四郡;郡設郡守,郡以下轄縣,縣有縣令,郡守縣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隨時調動。中央政府內設三公九卿,廢除世襲特權。中央及地方級官員實行流動,其任免升遷一切大權都操縱在皇帝手中。贏政建立的這種政體模式,對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秦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的政體模式雖然期間有小的變化,但基本上沒有脫離贏政設計的這一窠臼。從而說明秦始皇的功勞是非常大的,直至現在,也有不小的影響。這是他的功勞之二。
第三件功勞是,他為了鞏固新建立的統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為統一文字,以秦的圓形貨幣「秦半兩」為統一貨幣,以秦的度量衡為全國統一的計量標准。從而便利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還有他大興土木工程,修建了長城、阿房宮。為中國留下了震驚中外的世界文化遺產「長城」、「兵馬俑」。這些都說明了秦始皇的功勞是巨大的。
但是一個人有功就會有過,何況是一國之君呢!作為一個專制主義的統治者,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尤其是為了加強思想文化上的統治而採取的殘暴措施,對中國文化思想的發展起著摧殘的作用,並開創了文化專制的先例。他焚書坑儒,刑法苟暴,濫用民力,大興土木,這些都是秦始皇的一大失。
總的來說,秦始皇一生五十年,但這五十年卻使秦始皇成為千古一帝。他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多民族國家,為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並確定了郡縣制,對後世影響深遠,為這個文明古國屹立於古代東方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那麼,足以說明秦始皇的一生是功大於過的。

F. 走進 (歷史名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原籍太原,祖上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縣),為下邽人。他誕生於河南新鄭縣一個小官僚的家庭里。十二三歲時,因朱泚、李希烈興兵作亂,他避亂越中(今浙江),在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歲月中長大起來,因此他能夠接觸普通勞動群眾,這對他後來創作同情人民疾苦的詩歌有一定的影響。唐德宗貞元十六年,他考取進士,進入仕途,因看到朝廷腐敗和一般官僚的齷齪卑鄙,擔心這樣下去國家的命運要被他們斷送,因與元稹等在一起商討澄清政治的對策,並和宦官以及貪污吏們進行斗爭。唐憲宗元和二年授翰林學士,三年被任為左拾遺。左拾遺是皇帝跟前的諫官,他屢次上書請革除弊政,為了反對宦官吐突承璀做掌握兵權的「招討宣慰使」,當面指摘唐憲宗李純錯誤,引起皇帝的憤怒,幸虧有李絳的救護,才沒有受到處分。正是在這樣的勇於向腐朽勢力斗爭的情況下,白居易寫出了許多使「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使「執政者扼腕」、使「握軍要者切齒」的諷諭詩。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刺死,白居易雖已改職為東宮左贊善大夫,仍然首先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舊唐書》本傅)。當局深惡他僭越言事,貶為江州司馬。從元和十年到十三年(815—818)四年中,詩人在江州,因司馬本是閑官,無事可做,壯志逐漸消磨。他早年曾受過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這時消極思想更加滋長,便在廬山香爐峰下東林寺邊築起草堂,用大部分時間修仙學佛。後升任忠州刺史。忠州是山區小邑,他又有「天教拋擲在深山」(《木蓮樹圖》)的嘆息。

元和十五年唐穆宗李恆即位,白居易被召回長安,眼見皇帝荒於酒色,不管國政,大官僚們內部發生矛盾,李宗閔和李德裕等彼此互相傾軋,他不願捲入漩渦;同時他論河北三鎮的奏疏不被採納,因此自動提出放外任的要求,後來被任命為杭州太守。在杭州時,興修水利,築堤捍衛錢塘湖,泄引湖水,灌溉田畝千頃。所作《錢塘湖石記》一文,具述其事。此外他還做了不少其他對人民有益的事。他在《別州民》一詩中說:「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足見在「救凶年」這種大事上他是特別重視的。

唐敬宗(李湛)寶歷元年他改任蘇州刺史,受到蘇州人民的愛戴。此後,他又曾歷任秘書監、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後閑居洛陽履道里,作《醉吟先生傳》,以醉吟為樂。修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唐武宗(李湹)會昌六年卒,年七十五。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不但在作品裡表現了為民生疾苦而呼籲的心願,而且他還在創作理論上提出了許多符合現實主義基本精神的文學主張。比陳子昂、元結等已有的進步理論面目更鮮明,系統更完整。

他的現實主義的文學主張,首先是表現在詩歌和現實的關系問題上。在《策林》六十九中他這樣寫道:「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於嗟嘆,而形於歌詩矣。」這就是說,詩的產生是由於「事」觸動了人的情感的一種結果。所謂「事」就是《傷唐衢》詩中「一吟悲一事」,《秦中吟》序中「因直歌其事」的「事」。它的具體內容乃是指與國家人民有關的社會事件。再聯系他在《寄唐生》詩中說的「唯歌生民病」,《傷唐衢》詩中說的「但傷民病痛」,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他是在竭力強調詩歌應當是反映人民的痛苦和指責時政的弊病。這樣的文藝思想不能不說是具有積極的現實主義精神的。

白居易又認為時代的盛衰和社會的好壞都可以從詩歌中反映出來,他在《與元九書》中說:「故聞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則知虞道昌矣;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荒矣。」又在《策林》六十九中舉《詩經》中的《北風》刺虐,《碩鼠》刺重斂,樂府中《廣袖》、《高髻》刺奢盪為例,說明自古以來一切社會的情況都由作者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反映到詩歌中來。這些都是他對於詩歌必須反映現實的看法。不僅如此,他還認為詩歌具有積極的教育作用,能影響人的思想意識,改變現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詩是「補察時政」和「泄導人情」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一面對統治者剝削人民的罪惡予以揭露,一面對人民生活艱難和痛苦表示同情,可以看出他的鮮明的傾向性。他強調詩歌的教育作用,在《與元九書》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未有聲入而不應,情交而不感者」。根據這樣的認識,他提出有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樣兩句話作為創作的准則 。他認為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勢必至於「諂成之風動,救失之道缺」,失了教育的作用,改變現實也就無望了。他不得不「痛詩道崩壞,欲扶起之」(《與元九書》),不得不主張耍「張直氣而扶壯心」(《和答詩十首序》),不得不大聲疾呼:「欲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諷刺。」(《采詩官》)他主張寫詩要於「時」於「事」起諷諭的作用,要用諷刺詩作為武器,意義是十分積極的。這些都是符合於現實主義的基本精神的。

白居易的理論符合於現實主義的基本精神,還在於他對真實性的強調,如《秦中吟》中的《立碑》和《新樂府》中的《青石》等詩,都主張作為文辭一定要寫真實,反對虛偽。在《策林》六十八中也清楚地說:「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雖雕章鏤句,將焉用之!」他反對雕章鏤句的虛美,正和他反對「晉宋以還」「六義寖微」「六義盡去」的詩「麗則麗矣,吾不知其諷焉」一樣,也都是值得肯定的合於現實主義的理論。

但是他寫出反映民生疾苦的現實主義的詩歌,目的在「願得天子知」(《寄唐生》),「願播內樂府,時得聞至尊」(《讓張籍古樂府》),他要「上以廣宸聰,副憂勤,次以酬恩寵,塞言責」(《與元九書》),希望「上流下通上下泰」(《采詩官》),他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是很明白的。他的立場觀點和我們今天的立場觀點不一樣。他所謂的「核實」,同我們今天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也還有區別。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天祥,民族英雄。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後,他又改字宋瑞,後號文山。歷任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後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厓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㬎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㬎說:「聖駕請回!」趙㬎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評我為最佳呀

G. 走進名人的作文

走進劉翔

劉翔出生在上海,出生與 1983年7月13日。身高1.89米比姚明差了0.39。體重85公斤。愛好:網路游戲、卡拉OK和跨欄。他的偶像和我哥哥一樣是邁克爾·喬丹。

劉翔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這只有英雄才能獲得的輝煌戰績:2001年全運會、東亞運動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男子110米欄冠軍;2002年世界室內田徑大獎賽,平60米欄7秒55的成績,破亞洲紀錄。劉翔2002年得冠軍可真多!我就不一一介紹了。來說2004年吧!收獲也不小:在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中,劉翔是得冠軍最多的一名跨欄選手!

劉翔,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是一名有愛心的體育名星,他會捐錢給那些平困山區的人們,會捐給希望工程。

劉翔我心目中的英雄,劉翔是出色的中國人,也是中國人的驕傲!

我們都敬佩劉翔!

走進李白1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這就是李白."一身傲骨",一個"謫仙人"不由得人不去想李白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於是,我試著去走進李白.
要走進李白,就須倚仗他和前人所留下的那些千百年來為人所傳頌的詩詞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這些童嫗能誦的詩句無不將李白的形象映射到我們的腦海中.他是一位感情豐富的詩人.無論是對故鄉的還是對故人的感情都不經意地從詩句里流露出來.沁人心脾,撩人心弦,讓後人也融入這濃濃的情感之中.於是,我知道了李白是一個性情中人.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這位謫仙人似乎要帶我們暢流這大千世界.只見他的拂塵揮向處,在靈光閃動之後,我們便發現了一處奇景.那是前人從未能描繪出的.飄飄灑灑,大開大合,而又如無縫天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這奔流之天水中,我又看到了謫仙人的另一面:灑脫.
也許是因為灑脫,所以他也是傲岸的."長安市上酒家眠,醉後敢將天子傲."舉目天下,何人安敢如此 唯李翰林一人而已!而對萬物的傲視正來自於他胸中的雄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如此笑傲天下,又能得幾人歟 於是乎"酌酒花間,磨針石上;倚劍天外,掛弓扶桑."這是一個傲岸的李白.
傲岸的人,必定不被俗世所容.李白也不例外."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個在仕途上失意的奇才便活脫脫地立於眼前.失望得他不禁感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不禁對鏡自憐"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這又不由讓人感慨:一個俗世所不容的太白星精.這,也許是李白得又一面.
然而,李白最終卻未被時運不濟所擊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翰林憤然而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青蓮居士飄然而去,寄情於山水得他似乎明白了他自己悲哀得緣由.於是"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他還是那個灑脫,傲岸得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此時的他已經真正地成為了一個謫仙人,一個太白星精.
此時得我應該走進李白了吧!但每次念到那些奇麗的絕唱,便馬上又有了另一種新奇的感覺.他是那麼吸引人.也許,我可以走得更近些……
【簡評】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個人,那麼他就幻化成了數個截然不同的新個體.而要走進一個人,可從不同的方向接近他,從而可以看到一個多姿多彩的人.本文便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觸摸李白的心靈,力求將一個多面而別樣的詩仙呈現出來

走進李白2

(一)讀你的醉
你是酒中的仙,更是詩中的神.在你的醉中,我驀然讀到一種徹骨的心痛,在你的詩里,我肅然傾聽一份狂放的不羈.
一杯濁酒,晃盪著塞外黃沙金戈鐵馬暮靄流霞,有多少風塵漫天捲起,落入杯中 你並不在意依然揮杯不止,將千年的愁腸,蜿蜒成曲折回環的文思,讓歲月細細品味.你筆走龍蛇,信馬由韁,你在天上人間徘徊,你借酒揮灑人性的芬芳.但馬蹄聲走不出歷史,長安的權貴並在意千里之外這一支人馬的安危與存在.歌舞生平是他們的通行證,也是他們的墓誌銘,在歷史犀利的目光中,他們只能還原成唯一的單詞:醉生夢死.而你,或是長相進酒,或是月下獨酌,你也想醉,因為你無力更改這樣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你只能以白發為毫,以濁酒為墨,將滿腔的憤激與生性的不羈寫在唐代盛盛衰衰的歷史上.
你的詩不長,你的目光卻很遠.你能"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你也吶喊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你在醉中可以天馬行空,但在盛唐卻寸步難行.你於是把犀利的目光內斂,濃縮進短小的詩行.或者說,把血和淚,痛和苦都滿溢在一杯酒里,一飲而盡.你的醉是徹悟的解脫,這種愁更愁的滋味,你狂笑著,接納了.然而,也正是那欲醉不能醉,長醉不願醒的表白讓我真正地懂得:你並沒有醉.所以,你才貪婪於醉的感覺.醉也醉了,一半是清醒,一半是麻痹.
讓我為你斟滿一杯,在整部塵封的史籍中翻閱你的功績和輝煌!看那詩於酒之間,你釀造出濃郁的醇香.
(二)思你的狂
你很寂寞,但你卻說:"古來聖賢皆寂寞";你很單薄,但你卻以"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來昭示世人.只一杯酒,或一首詩,便讓隔了千年的我如此詫異,詫異於紅塵的擾攘,詫異於你的超俗,更詫異於你的魄力,顯然它看起來夠狂放.
許多過於深沉的內涵,飄落在坎坷的歷史上,便成了霜,然而有人說,那是《靜夜思》的滿地清霜,是一盞無法飲盡的鄉愁.與其把你想像成一位狂人,我倒更願相信這種平和的解讀.即使你把"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也寫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也依然覺得,你的白發在空中飄揚如旗,慷慨激昂的文字沒有遮蔽你多愁善感的內心.你很狂,狂得很傷感,否則你便不會在漫遊太虛的時候,注意到床前明亮的月光.
既然這個世界是冷的,你自己熱反受傷害.於是你仰天大笑出門去,將整個世界拋在腦後.你雙目炯炯,逼人的凌厲和剛毅穿過重重的歷史帷幕,在微雨如織的江南,我不敢正視你的眼睛,盛唐的歷史就在你與世俗的對視中曲折前行,而盛唐的文化,你的詩歌卻成為千百年來,無數文人難以企及的一種高度.於是你俯視一切狂笑不止,彷彿很灑脫.都說,"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你也有兩顆心 ,一顆心浸泡在酒精里,一顆心游盪在仙境中.無論那一處,都讓人覺得你如此飄然,如此高高在上,盡管你一定難以入睡,我想.
狂放的意義,流露在仁者的大笑里;
狂放的真諦,隱含在智者的沉默中.
你一聲吶喊,所有五嶽群峰都靜立無言,而窗外,月光一片皎潔……

生命的弧度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哦,屈原,是你嗎?吟唱著這憂傷的歌,兩千年前在汨羅江畔你縱身一躍,用生命在楚國劃出一道美的弧線……

這道弧線,承載著你滿腔的愛國情懷;這道弧線,或許是你生命最完美的結局;這道弧線,又書寫出多少無奈與不甘,但終究不能淡褪你對楚懷王的忠貞不渝!

是的,上蒼把這條詩的河留給了你,也把楚國的民心留給了你。你說你沒有看見商於六百里富饒之地,而看見的是秦昭王邪惡奸詐的眼睛——「懷王啊,」你不禁吶喊,「你豈能如此輕信張儀?何苦對我避之惟恐不及?」你說你沒有看到楚國廉潔清明的「美政」,而看到的是靳尚貪婪嫉妒的面龐:政壇黑暗,官官相護,貪婪無比,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不,這不是你所想要的。昏庸的楚懷王啊,何時才懂你這顆赤誠之心?

但,你沒有消沉,你矢志不渝。

「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混濁我獨清。」的確,除了以身殉國,你已沒有任何心意,懷王已死,頃襄王執政,子蘭迫害,你,能做的還有什麼?但你不曾後悔,縱然是身投汨羅江,也不肯與世同濁,用生命的弧度來證明你對楚國的熱愛,對懷王的忠心!

你說你沒有看見一個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楚國,而只看見楚國人民相爭的屍首和紅了眼正在撕裂著誰家春閨夢里人的野狗。生存與死亡,逃避與直面,苟且與殉國,你,選擇了後者。你要以此勉勵國人,喚醒國君,努力著,你最後的抗爭!

你,行走在沅湘江畔,面色枯槁,長發披肩,漠然無情。是的,那是因為你看不見未來和希望,你絕望了,期望以死來作最後的證明!但,怎奈楚國江山風雨飄搖?你,已無力挽回。

自張儀到楚拆散齊楚聯盟,寵妃鄭袖受賄後花言騙得楚王放走張儀,你,絕望了;自懷王一意孤行獨赴楚國會盟而客死秦國,你,就徹底絕望了。

投身汨羅江,是你唯一的選擇。這生命的弧度,縱然無奈,卻是另一種光華萬丈、永垂不朽的美麗!

氣吞汨羅江

春秋戰國,南征北伐,狼煙四起風雲未定;

昔日高陽,流芳百世,豪氣突發再出屈公。

公「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超凡脫俗,豪放曠達。而烽火紛紜,人心險惡,政局動盪,公註定要在這世間做一名人生的鬥士,孤獨的強者。

公本欲輔懷王治楚國,夙興夜寐,鞠躬盡瘁,以一治世報答天下。怎奈奸臣當道,權貴專橫,被讒逐放。而公心不息,氣未盡,關注天下以為蒼生。及懷王備誘入秦,楚地皆為秦制。公仰天長嘆,楚國亡矣!國既已亡,吾留何為?汨羅江邊秋風時起,無邊落木滾滾江水。劍指蒼穹,豪情沖天;俯視天地,氣吞汨羅。訇然赴江巨星隕落,滔滔沸騰萬古悲風。

後人讀史,無不嘆惋:後世之霸王,何不過江東,其亦公之後襲哉?以公之才,足以相秦;以公之謀,足以治國;以公之氣,足以平天下。公何思之甚急,去之甚速矣。然則吾輩非矣,公之中情,天地可表,豈思一人之殃福哉!公惟此一斗,以謝天下。

為有國故,公自別世。怡惜庄王問鼎中原,馳騁漢野;悲嘆懷王幽囚於秦,秋風落葉。千里楚地,長江大澤,萬乘之國;百萬郢城,揮汗為雨,帝王之都。如今國破家亡,苟且世間尚何留?劍指蒼穹成劍氣,氣吞楚國半邊天。

為有民故,公自訣別。昔欲治國平天下,盛世安民享太平。孰知征戰無了時,民猶水深火熱中。哀民之多艱,愴然而涕下。今民為秦奴,公豈忍為睹。心存百姓,情系蒼生。昂然闊步雄壯氣,氣吞五嶽拔巫山。

為有情故,公投汨羅。與生俱來英雄氣,狂放不羈走天下。暢飲杜康無時緒,執劍壯游問蒼穹。堂堂男兒撐地天,當馳赤兔奔急騁。心懷若谷胸亦寬,壯志難酬士何眠!青山有際海有涯,吾心更在山海外。豈能屈身為秦奴,抑身阻志意難絕。志絕滾滾東流水,氣吞滔滔汨羅江。

屈公既去,死得其所。血與豪氣書壯志,千古行來第一人。

一生慕賢能幾許,既得屈公何所憾。

千年豪壯楚屈子,萬古悲風汨羅江。

浪漫的悲劇

沒有易水送別的豪情,沒有烏江自刎的悲壯,卻是一聲驚天地泣鬼神的「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造就了一代聖人,也留下了那風騷萬種。

回想當年,輔佐懷王。議國事,出號令,應諸侯,忠肝義膽,義薄雲天。有卧龍的智謀,魏徵的直言。卻不想,君王無道,官場渾濁,空感嘆:世間險,人情惡,欲箋心事,獨語斜闌!冥冥之中早也註定,君無用武之地,英雄終歸末路。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鐵血男兒,錚錚傲骨。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但為君故,可拋頭顱。然而官場的爾虞我詐,世俗的道貌岸然,冷卻了你一腔熱血。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夢醒後的屈公無路可走!

三朝元老被放逐,滿腹冤屈更與何人說!月光皎潔灑銀鬢,眉宇深鎖吟《九歌》。

屈公才調更無論,外修內美勝世人:綻放出浪漫主義的奇葩,文采風流;引出傳世之《離騷》,光華萬丈!感動於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傾倒於你「扈江離與辟芷兮,忍秋蘭以為佩」的完美;折服於你「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的堅毅!滔滔歷史長河,留下了你不滅的精神,永恆的身影。

屈公雖無關羽之勇猛善戰,卻有他的忠肝義膽 ;雖無陶潛的恨世嫉俗,卻有他的高潔傲岸。然而你痛苦終結了曾經輝煌的一生。曾知否?沒有挫折的人生不一定是壯美的人生,而沉醉於夢的痛苦而不能自拔的人生,註定了屈公悲劇的一生!

從左使到囚徒,從郢城到汨羅,屈公之心,為君而發,為國而搏,為天下而奔!卻終絕筆《懷沙》,魂歸汨羅,不為人傑為鬼雄!

悲哉,風雨一生!

痛哉,多情一生!

壯哉,九死未悔的一生!

曠世才女——李清照
這是一個完全開放了心境的夜,這樣的夜讀著這樣的李清照--那個距我遙遠而又似乎宛在眼前的古代女子。她一定是纖瘦而有氣質優雅,她一定是多愁善感,不然怎會有那麼多打開愁字成愁心的哀傷詞調,怎會尋計消此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她一定豁達,灑脫,雍容大度,"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雖為女子,面對盛菊,依舊傾杯痛飲,一醉方休。
讀著李清照的詞,似沉醉於酒中,清醇的余香,綿長的回味,溫婉迷人的色彩,飄逸的縷縷情思--這一切的一切,沒有一樣不神奇地吸引著我,使我忘情地徜徉在她溫婉、凄情而又柔美的生命長河之中。
"常記溪亭日幕,沉醉不如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多麼浪漫愜意啊!使人讀了如聞荷香,如臨其境。一個十六、七歲的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少女形象也躍然於紙上。我們彷彿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是那樣的活潑,她無拘無束、無憂無慮,像一顆自由的種子,鍵康地成長。在她的身上基本看不到什麼封建閨范,禮教枷鎖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日落晚霞、綠水紅蓮、鷗鷺水鳥等這些著名的景物,在她身上留下了自然的樸素與自由的印跡。
愛情的花蕊使李清照的詞充盈了浪漫、瀟灑和詳和的美麗。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了太學士趙明誠,熱愛文學的李清照嫁給這樣一個醉心於文學藝術品收藏與鑒賞的丈夫,自然是如魚得水,兩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滿。可丈夫卻經常要出外游學、做官,這給多情的李清照帶來極大的苦悶與哀愁,相思之中,作為一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的女子,自然免不了把她的思想感情傾訴於筆端。如新婚不久後寫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飛過,月滿西樓。花自飄零誰自流,一處相思,兩處閑愁。送別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舉目所見,不管是白雲、飛雁、明月,還是落花流水,時時處處,皆與丈夫聯系起來,這種感情既執著,又纏綿,擺脫不開,擱置不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夫妻間的相思之情被描寫得細膩委婉,使我們彷彿看到女主人眉頭的一顰一蹙,心頭的一震一顫,離愁別緒躍然紙上。語淡情深間,女詞人對丈夫的身篤愛情的縷縷情絲,怎能不使讀者怦然心動。
人間最難耐的是寂寞。晚年的李清照在國破夫亡的凄清歲月里對酒抒懷,借酒消愁。她的詞哀怨而凄厲:"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是啊!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痛失親人的遭遇,在她的心靈深處銘刻下的傷痕,怎一個愁字了得。
在漫天繁星一般的詩河詞海中,李清照的詞至今讀起來仍如美酒一般濃淡相宜,散發著搖人心旌的藝術魅力。在眾多的古典詩詞名家之中,我獨鍾情於李清照

H. 歷史人物故事(400字左右的作文)

《胸有成竹》
宋朝 有 個 畫家 叫 文 興可,善於 畫 竹子.他 在 自己的 住房 周圍,栽了 許多專 竹子屬,一年 四季,常 去 觀察 竹子 的 不同 姿態 與 變化.因而 對 竹子 的 形象 非常 熟悉,所以 他 畫出 的 竹子 生動 逼真.《宋史·文同 傳》里 說:」 當時 人們 紛紛 請 他 畫 竹子,送去 的 絹,堆了 一大堆,他 有時 厭煩地 把 它們 扔在 地上.」
當時,文 興可 的 一位 很 要好的 朋友 兆 補之 寫了 一首 詩 贊揚 他的 繪竹 藝術,其中 有 兩句:」 興可 畫竹 時,胸有成竹.

I. 對歷史名人的故事的感想作文。(不少於800字)

2011年的寒假到了,為了豐富我的假期生活和多增加一些課外知識,我跟著爸內爸和媽媽容來到教育局的書店,用學校給辦理的借書證借了一本《歷史名人故事》回家閱讀、學習。
由於我剛上小學二年級,書里有很多字我都不認識,只能靠拼音來識字,靠爸爸、媽媽給我講解書中的內容,總的來說閱讀的比較艱難,但是通過這次假期的課外閱讀,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和課本里沒有的知識。書里記載的名人事跡很多,有外國的,有中國的,我對外國名人的事跡理解的不是很透徹,但是從中國的名人的故事 中學到了很多很多。
在孔融讓梨的故事中,我學到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我和孔融相比真的是差的太遠了,我在家裡是一個不太懂事的小孩,經常為了要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使用哭鬧的辦法,今後我一定要改掉自己身上的壞習慣,在家裡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在學校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J. 舉辦《名人故事會》後寫作文

魯迅名字的由來:

魯迅」這個筆名,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指內「魯」字乃魯容迅先生母親的姓,他的小說中常提到的「魯鎮」,就是他母親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說里也出現過「迅哥兒」一詞。另一種解釋是先生摯友許壽裳所說,他親自問過魯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魯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謙之辭。這兩種說法,都是從字面上解釋,也切合魯迅的生平,都說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發現了第三種解釋。認為「迅」字,古義為狼。出處見《爾雅·釋獸》:「狼子絕有力者曰迅。」照這樣註解引申出來,「魯迅」是指狼的一個勇敢有力的兒子。持此一說的是歷史學家侯外廬。他說,魯迅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的小說代表作《狂人日記》就是抨擊封建社會「吃人」制度的,他取用這兩個字為名,正是鮮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與封建社會制度徹底決裂之心聲。
據說侯外廬的這種解釋,曾向魯迅夫人許廣平提起過,許廣平連連稱謝,表示首肯。

閱讀全文

與走進歷史名人故事會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