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國志的故事情節是什麼
《三國志》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三國志》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記載時間順序第四位,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並稱前四史。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百二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志中把關羽 張飛 馬超 黃忠 趙雲並列做傳 並稱其為虎臣 這是五虎將的原型
㈡ 舉出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中兩個不同故事
《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寫的。清代著名學者章學誠在《丙辰雜記》提到演義時說「七分實三分虛」,演義里許多精彩的情節是千古傳說,受地方野史傳奇、逸史傳聞影響極深。 民初五四運動後,反傳統派學者積極澄清《三國志》,以對諸葛亮、關羽、劉備傳統正面人物進行再評價,胡適、魯迅等革新派學者也帶頭從釋《三國演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於澄清真實歷史,再加上毛澤東本人對曹操的個人喜好,還有最近的「學術超男」易中天教授的《易中天品三國》等。新中國學者在改革開放前常繼承反傳統派學者對諸葛亮、關羽等人物解釋,援引《三國志》駁斥《三國演義》。 張飛的字:張飛字益德,不是翼德。 桃園結義:劉關張沒有結拜,只是情若兄弟。關羽年齡甚至比劉備還大。 著名兵器:名兵器如雙股劍、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畫戟、青釭劍等為虛構。 張飛鞭督郵:是劉備乾的,因督郵拒見劉備,劉備大怒下杖打督郵,並不是張飛所為。 曹操獻七星刀:同樣也是虛構,演義中曹操借獻刀刺殺董卓未遂,實是曹操認為董卓終必敗,連夜潛逃回鄉里。 孫堅之死:由於只帶幾名隨從追擊敵軍,中了黃祖伏兵,中流矢死於峴山。 陶謙:陶謙為人與史實不符。 關羽徐州誅車胄:也是劉備乾的。 土山約三事:雖然「土山約三事」,但是關羽也是因為劉備家眷的緣故投降。 衣帶血詔:確有此事,但是馬騰是一個帶有強盜性質的軍閥,攻打李郭不過是私人恩怨。 赤兔馬:赤兔馬在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並沒有成為關羽的坐騎。 關羽誅文丑:文醜死於曹軍亂軍之中。可能是關羽、張遼或徐晃的士兵所殺。 孫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刺客是前吳郡太守許貢的家奴與門客,並非於吉的妖術致死。 過五關斬六將: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沒有經過五關,而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見史書記載。但是,不能否認中途沒有阻攔。 郭嘉遺計定遼東:虛構劇情,郭嘉暴斃而亡,年三十八,沒留下任何計策,此計是曹操自己的計謀。 關羽古城斬蔡陽:還是劉備乾的,地點也並非古城。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記載不多。 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征,徐庶跟隨劉備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及後更當上魏國重臣。 諸葛亮火燒博望坡:又是劉備乾的,當時諸葛亮並未出山。 諸葛亮火燒新野:歷史上沒有記載,為羅貫中杜撰。 長坂坡趙雲七進七出:歷史上,趙雲只是護送劉備家小撤退,沒有記載七進七出此事。趙雲當時名氣還不大。 糜夫人跳井:正史沒有記載 。 劉琮遇害:獻出荊州後,被曹操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並未被殺,後曹操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更遷為諫議大夫。 吳國太:虛構出的一個人物,孫權之母。 舌戰群儒:只記載諸葛亮面見孫權,東吳主戰派、主和派相爭日盛。諸葛亮只是節使。 周瑜智算蔣干:實蔣干赤壁之戰之後游說周瑜不成。 太史慈在207年就病逝,沒有參加赤壁之戰。 諸葛亮智激周瑜:應該是周瑜智激孫權。 草船借箭:赤壁之戰時並無此事,孫權於濡須塢之戰中才曾草船借箭。 苦肉計:確有黃蓋詐降,但苦肉計應無。 闞澤:闞澤為東吳重臣,是受孫權尊重的人物,從未參與過軍事行動。 龐統獻連環計:連環是曹操之決策,龐統未曾參與過赤壁之戰。 孔明求東風:純屬虛構,江東冬至時日,巧有東南風。 赤壁之戰:無論《魏書》還是《蜀書》都記載曹操是與劉備交戰敗退,孫權軍確有參加此場戰役,但難獲全功。實為周瑜火攻在前,曹操燒船在後。 周瑜:吳國名將,赤壁之戰結束二年後病死於伐西蜀准備工作途中,與諸葛亮素未謀面。心胸開闊,並非狹窄。三氣周瑜純屬虛構。 華容道:劉備領兵追截兵敗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南郡之爭:沒有發生,是周瑜死後魯肅勸孫權將江陵借給劉備。借江陵(當時荊州被曹,孫,劉三人瓜分,孫權並沒有「借荊州」),為了給曹操多一個強敵。 關羽戰黃忠:劉備征荊南,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 孫劉聯婚: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聯姻,不過在《烈女傳》中確有描寫她投江的記載。而且也不是周瑜出的主意,而是孫權自願的。 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無採用周瑜之美人計。 周瑜心胸狹窄:史書記載了周瑜恢廓理智、大度友善的作風。而與諸葛甚至未曾見面,何來嫉妒之說呢? 三氣周瑜:周瑜未出征西蜀前已去世。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於巴丘。並非被諸葛亮的才智氣死。 三江口卧龍弔孝:吊周瑜是龐統,不是諸葛亮。 周瑜與孔明: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 馬超興兵:正與史實相反,馬超起兵在先,令到馬騰遇害。 張松獻圖:應為劉備詢問張松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於是張松繪制了地圖給劉備。 落鳳坡:該為龐統進攻雒城時中箭死去。 馬超戰張飛:是馬超私自寫信給劉備請求投降,並無小說中張飛和馬超大戰兩百餘回合不分勝負,後被諸葛亮招降一事。 征漢中:征漢中時的總指揮是劉備,法正參謀。 計奪天盪山:純粹虛構。 定軍山:夏侯淵陣亡於劉備軍夜襲,雖非黃忠陣斬,但是黃忠在這一戰功勞很大。 曹操殺楊修:楊修並非在曹操撤兵前夕被殺,實際上是曹操撤兵後才殺的,在正史中並無曹操殺楊修後與蜀軍再戰,並被魏延射掉門牙的事。 五虎上將:劉備並沒有封「五虎上將」,只封了前,左,右,後四大將,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五虎上將是因為三國志中把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的傳記放在同一章。後世稱為五虎上將。 周倉、胡班:虛構人物,歷史上沒有記載。胡班可能指蜀漢將領吳班。 關羽單刀會:事實上是魯肅在陣前邀請關羽討論荊州的事情,雙方並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 刮骨療傷:此時華佗於赤壁之戰已經死了,是一般的軍醫操刀。 水淹七軍:時值秋天,大雨連綿,漢水暴漲,關羽運用天時、地利趁水勢挾水軍引兵大破名將於禁,擒斬龐德並率軍急攻。 關羽麥城拒降:未有記載,是被擒後拒降。 玉泉顯聖、追命呂蒙:玉泉顯聖改編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呂蒙是病死。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 關平:關羽長子,不是義子,隨羽臨軍,三國志里只出現兩次名字。 關興:弱冠(近二十歲)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監軍,文武雙全,深得諸葛亮器重。於夷陵之戰後數年死去。 張苞:雖稱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張遵。 糜芳:未見逃回蜀營被凌遲處死情事,夷陵戰後倒有隨賀齊出征魏國蘄春地區的事情。 闞澤推薦陸遜:陸遜在荊州原本就是呂蒙的副手,呂蒙去世之後,自然是陸遜接管東吳西線防務。 夷陵之戰:吳軍五六萬,蜀軍五萬,並非以少勝多,不過吳軍確實士氣較低。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戰中為孫權立了戰功,砍殺馮習等人,死於234年 白帝託孤:劉備臨終是託孤與諸葛亮和李嚴二人,但仍有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八陣圖:八陣圖是諸葛亮所作的兵法圖陣,不是神怪石陣、迷宮。 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七擒孟獲。但《漢晉春秋》及《華陽國志》中有說過「七擒七縱」,但具體過程沒有記載,而鄂煥、祝融、孟優、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說所創作。 六齣祁山: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其中五次戰績分別為:第一次敗於街亭,第二次配合東吳作戰,攻城不下,但在撤退中斬殺大將王雙(與演義基本相同),第三次攻取武都和陰平兩郡成功,並擊敗郭槐,第四次大敗司馬懿,第五次司馬懿不敢出戰,但是諸葛亮病死(此役蜀軍將國境線向前推進了很多,而後姜維北伐又一次推進)。 司馬懿與諸葛亮:諸葛亮頭三次北伐時,魏軍並非司馬懿統領而是曹真。 失街亭:魏軍總指揮為張郃,非司馬懿。 空城計:街亭戰敗後,魏軍並未對蜀軍進行追擊。諸葛亮只是曾把西縣的民眾與糧草遷移而已。且當時魏軍主將也非司馬懿,真正空城計則是由魏將文聘,蜀將趙雲用過的。 氣死曹真:曹真病死於洛陽。 諸葛亮罵死王朗:王朗病死於228年,並未隨軍出戰。 火燒上方谷:諸葛亮大破魏軍於鹵城,司馬懿僅以身還保營。《三國志》未提用何種戰法大破魏軍。陝西鄉野傳說與演義無大異;上方谷,一說葫蘆谷,疑為鹵城的渾稱。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確有此事,並非諸葛亮遺計,《漢晉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悄然撤退,司馬懿有所發覺,驅軍追趕。兩軍相近時,蜀將姜維和長史楊儀命蜀軍反旗鳴鼓做勢佯攻,司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軍入谷然後發喪。當時在各地就傳開了「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笑話。 魏延反叛,被馬岱誅殺:魏延與楊儀不和,在諸葛亮死後不服從調遣,相爭失敗後被殺。在諸葛亮生前魏延得到重用,亦無「逼成反骨」之說。 九伐中原:事實上姜維北伐多達十一次,其中勝敗均等。而八次北伐的過程大多屬於虛構。 地理大搬家:把太白山移到祁山的旁邊,把陳倉移到街亭的南方,甚至把祁山移到褒斜道北面的斜谷旁,或是移到五丈原附近。
㈢ 關於三國歷史的故事
除了蜀國之外,其抄他兩個國家都有史官襲的,他們專門負責記錄歷史,然後也有一部分是屬於自己想寫下來的人,後來越積越多,就出現了所謂的正史野史,然後再由人來匯總並篩選!像陳壽寫的三國志就是很好樣板,還有資治通鑒,等等的這類!然後慢慢流傳下來就知道了!當然其中有些地方是與真實有區別,但是到底哪個真哪個假就有待考究,或者跟跟沒法考究~~只能見仁見智!
㈣ 求2個由三國演義的故事演化來的成語,並寫出相應的人物及故事
三國成語
一手包復辦
【出制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罡鵒燎俺鍪Ρ恚骸噶儔硤櫧
㈤ 中國歷史故事:三國志故事的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故事:三國志故事》內容簡介: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浩瀚深廣、源遠流長版,其中的國學權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蘊涵著中國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之魂。叢書在國學原著中節選出廣為流傳、膾炙入口、具有深遠影響的精髓,加以注釋與解讀,並根據原文主旨,配以有趣的哲理故事,引導青少年准確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把握國學的精髓,在品讀國學中,點亮你的智慧人生……
㈥ 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的前後兩個故事是什麼
三顧茅廬的前一個故事是徐庶回許昌探母,推薦諸葛亮,「司馬徽再薦名士」。
而三顧茅內廬的後一個故事是容「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三顧茅廬: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刻本有20多種,清代刻本也有70多種,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編譯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國志》之後,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對《三國演義》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㈦ 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
1、舌戰群儒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並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於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並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裡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
諸葛亮心裡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
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後,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
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2、赤膊上陣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軍閥割據,互相攻伐。割據涼州軍閥馬騰,被曹操殺掉。馬騰的兒子馬超為報父仇,與西涼太守韓遂聯合起來,出動數十萬大軍進攻曹操。雙方在渭口一帶對陣。
第二天,兩軍出營布成陣勢。馬超挺槍縱馬,與曹操的猛將許褚大戰。兩人戰了一百多回合,不分勝負。因為戰馬疲累不支,於是各回軍中,換了匹馬,又出陣前戰了一百多回合,勝負仍然不分。
許褚殺得性起,拍馬回陣,卸下盔甲,露現突出的筋肉,赤著膊,提刀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3、錦囊妙計
荊州被劉備所佔,東吳大將周瑜便一心想奪回荊州。他聽說劉備的妻子剛剛去世,就設計要將孫權的妹妹許配給劉備,讓劉備到東吳入贅,到時將他幽囚獄中,並用他換取荊州。
諸葛亮早知其計,便授予跟劉備前往招親的趙雲三個錦囊妙計:第一個錦囊妙計借孫權之母、周瑜之丈人以助劉備,終於弄假成真,使劉備得續佳偶。周瑜虛以美人賺之不得,便實以美人賺之。
他致書孫權說:莫如軟困劉備於吳中,「盛為築宮室,以喪其志;多送美色玩好,以娛其耳目,使分開關、張之情,隔遠諸葛亮之契——各置一方,然後以兵擊之,大事可定矣」。
周瑜的真美人計,又被諸葛亮的第二個錦囊計破了,它以荊州危急,借得孫夫人出頭,向國太謊說要往江邊祭祖,乃得以逃出東吳。盡管周瑜早為防備,孫權派人追捕,第三個錦襄妙計又借得孫夫人之助,喝退攔路之兵。
這時,諸葛亮早派船在劉郎浦接應,布置關公、黃忠、魏延三支軍馬殺退周瑜的追兵。正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前番在南郡,送了城池折了兵,只是惱怒,暫時氣昏,這番賠了夫人又折兵,是嗔羞交加,更見傷心!眼白白望著劉備夫婦平安歸去,怎不令周瑜又氣得金瘡迸裂,昏迷不省。
4、身在曹營心在漢
公元200年,曹操打敗劉備,關羽也兵敗下邳與劉備失散。關羽因立誓保護哥嫂,在與曹操約法三章後不得已降曹。曹操十分敬重關羽,此後對關羽禮遇有加,但始終無法改變關羽的擇主之心。
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在後來演化為為臣忠義的代表。其忠義形象在之後歷朝歷代倍受追捧,在清朝時期更被稱頌至極致,被清朝皇帝累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宜德關聖大帝」。
徐庶通過自薦的方式成為劉備的軍師,但被曹操的謀士程昱設計騙到曹營。後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劉備所駐守的樊城,在劉曄的建議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勸劉備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後卻告訴劉備大軍將至,讓劉備早作準備。
劉備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恥笑,又以劉備有諸葛亮輔佐為由拒絕,並告訴劉備,自己雖然身在曹操營,但發誓不為曹操獻一謀。因此,亦有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之故事。
5、初出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他不以為然。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惇領十萬大軍攻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願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
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坡。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
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仗,先生干什麼?"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都去拚命,先生你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關羽、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
在戰斗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的五體投地。
㈧ 中國歷史故事:三國志故事的介紹
《中國歷史故事:三國志故事》是2009年陝西出版集團,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㈨ 中國歷史故事:三國志故事的目錄
名人故事
挾天子以令諸侯
「衣帶密詔」風波
呂布殞命白門樓
曹丕受「禪讓」
曹操除惡內
文姬歸漢
「神醫」華佗
徐庶容試馬識人
禰衡被殺
郭嘉英年早逝
張飛退曹
名士田豫
謀士賈詡
孫策割據江東
曹操用人
三顧茅廬
諸葛亮治軍
馬謖失街亭
呂蒙用間
步騭去世
智擒公孫淵
司馬懿賺曹爽
屈死的王典倉
姜維鑄大錯
陳矯遠交近攻
姜維兵敗被殺
司馬昭弒君奪位
陸抗討逆
戰爭故事
呂布脫險
官渡之戰
曹操平河北
荊州大捷
入蜀作戰
四齣祁山
曹操見好即收
大意失荊州
血戰逍遙津
蜀魏爭漢中
曹操虛路放生
劉備進益州
赤壁之戰
劉備取南郡
魏吳遠交近攻
「隆中對」
氣死周瑜
褚葛亮取漢中
關公走麥城
火燒連營
白帝城託孤
諸葛亮敗司馬懿
擊破馬超、韓遂
夷陵之戰
五伐曹魏
司馬懿裝病
鄧艾滅蜀
姜維除鄧艾
杜預滅吳
智慧故事
孫堅、祖茂用計脫險
司徒巧施美人計
曹操的痴愚之計
陸遜智退兵
曹操智斗馬超
張嶷巧施反問計
鍾會因隙使間
賈逵將計就計
草船借箭
孔明智破「美人計」
空城計
孔明、仲達鬥智
孔明敗仲達
劉備借荊州
孫策智奪盧江郡
諸葛敗司馬
呂蒙智勝關羽
滿寵巧移城
諸葛亮捉司馬懿
錯穿衣服對主張
一箭雙雕
劉放施計
死諸葛嚇跑活司馬
劉備的假愚之策
黃門取蜂蜜
㈩ 關於三國的故事,要兩個,一個簡略,一個詳細
周瑜 - 簡明歷史傳記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於袁術麾下初崛起時曾隨之掃盪江東。後來回去鎮守丹陽。袁術心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投奔孫策,為中郎將,孫策相待甚厚,又同時迎娶有「國色」之稱的二喬,成為連襟。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為中護軍,執掌軍政大事。赤壁大戰期間,力主拒曹,而指揮全軍在烏林迎擊曹軍取得勝利。赤壁大戰之後,周瑜諫議孫權將劉備安撫在吳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孫權未採納。孫權後來採納周瑜的諫議,擬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然後消滅曹操,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准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孫權曾為其素服吊喪。周瑜性情開朗,氣度寬宏,深得維恩顯著。精通樂律,即使在醉酒時也能聽出音律的錯誤。
周瑜 - 簡明演義傳記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於袁術麾下初崛起時曾隨之掃盪江東。後來回去鎮守丹陽。袁術心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投奔孫策,為中郎將,孫策相待甚厚,又同時迎娶有「國色」之稱的二喬,成為連襟。孫策遇刺後,臨終囑咐孫權:「外事不決,可問周瑜。」,周瑜奔喪還吳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並且舉薦魯肅等人,執掌軍政大事。赤壁大戰之前自鄱陽趕回力主拒曹,後於群英會戲蔣干、怒打黃蓋行使離間計、最後指揮全軍在赤壁襲擊曹軍取得勝利,並取得副都督程普的拜服與信任。赤壁大戰之後,下南郡與曹仁相持,中箭負傷,與諸葛亮較計賽謀,定下假塗滅虢等計策,最後終於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死前上書舉薦魯肅代其位,孫權為其素服吊喪。
周瑜的歷史評價
◆三國志陳壽曰:「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孫權與陸遜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子明……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
◆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曰:「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孫權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蔣干稱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閑。」
◆劉備間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孔明借箭
孔明密請魯肅到船中,魯肅問孔明深夜召叫他來有何要事,孔明便說要和他一同取箭,並叫他不要多問,接著便叫人用長索把船連著,向長江北岸進發。當晚非常大霧。
五 更 時 分,船已接近曹操水寨,孔明叫士兵把船隻頭西尾東一帶擺開,並擂鼓吶喊,自己則和魯肅飲酒。在大霧中曹操軍隊恐防有埋伏,只派出大批弓弩手大量放箭。不久,孔明叫人把船轉向,繼續受箭。
日 高 霧 散,孔明令收船急回。孔明令各船軍士齊聲叫道:「謝丞相箭!」事後曹軍報告曹操,但敵船已放回二十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