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族與少數民族感人的小故事
在阿勒泰市薩爾胡松鄉干溝村,住著166戶村民,何厚賓家是這里唯一的一戶漢族,在何厚賓居住的40多年裡,他手把手教村民翻土、施肥、種菜、預防病蟲害,帶領村民種樹,還為自己的兒子取了一個哈薩克族兒媳婦。如今在這個村子裡,到處是鬱郁蔥蔥的白楊樹以及家家戶戶種植的蔬菜,這里的民族在進步,這里的發展很穩定,這里沒有漢民族之分,這里只有團結凝聚,這里只有欣欣向榮…….
阿勒泰市拉斯特鄉拉斯特村一名8歲的小女孩艾明,在海拔2000多米的 「湖南也別斯」夏牧場的原始森林裡走丟了。在她走失的52個小時里,來自八鄉三鎮兩個牧場的60位漢、哈、回、蒙、維等民族自發組成的營救小組,對艾明進行了排山倒海式的原始森林大營救,場面壯觀,感人肺腑: 68歲的哈薩克族瑪燕老人,是在據阿勒泰市40公里的小東溝附近開了飯館,當她聽說艾明走失的消息時,飯館成了營救小組的周轉站,免費吃住,瑪燕52小時守候在電話旁邊等候小艾明的消息;維吾爾族蒙族小夥子巴代在海拔兩千多米的陰坡上,一邊走一邊喊一邊用白色布條留下記號,在人們搜索了52個小時後,終於找到了坐在河邊發抖的小艾明……
2. 少數民族幫助漢族的故事
1935年5月22日,紅軍總參謀長、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結盟,書寫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傳奇。
彝族的歷史非常古老,相傳,諸葛亮南征的就是彝族,在漢族統治者的壓迫下,彝人流落在大涼山區,過著貧窮的生活。據老百姓的描述,彝族還處於奴隸社會,他們相信神靈,還使用巫術。在冕寧不遠的地方,有道泉水,據說就是《三國演義》里的啞泉,當地人說,彝人在水裡施下符咒,喝了泉中的水就會變啞。
在劉伯承和聶榮臻的帶領下,來到彝區,部隊都進行了民族政策教育,上級說,彝族同胞受的苦難,遠遠超過漢人,國民黨欺壓他們,奸商欺騙他們,他們對漢人是抱有成見的,但無論如何,絕不許開槍。
山上還有「孔明寨」,據說這是孔明和孟獲交戰時屯兵之所。彝人的田就在山坡上,傾斜度跟峭壁差不多,地里只有點玉米,房子更是簡陋,牆壁是用竹子編的,上面覆蓋著松樹皮。
突然間,山上傳來「喔……喔……」的聲音,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叫,身材高大的彝人出現了。他們穿著奇怪的服飾,有很多根本沒穿衣服,男男女女耳朵上戴著骨環,有的人鼻子上還穿著銀環,這些人揮舞著土槍、長矛、棍棒,叫喊著沖下來,他們顯得非常激動,後面工兵部隊遇到襲擊,衣服都被剝光了,人卻沒有受到傷害。肖華等人出面宣傳黨的政策,費盡口舌之後,終於有個小頭目去喊彝族人的領袖。
小葉丹來了,那是個高大的漢子,披頭散發,劉伯承也到了。他們誠懇地交談,最後當眾結拜為兄弟。當晚在大橋鎮,劉伯承買光了全城的酒來接待小葉丹,小葉丹答應幫紅軍過境。
山裡的天氣很奇特,中午十分炎熱,下午會有大風,晚上開始下雨,到了第二天早上又是晴天。今天一早,小葉丹的四叔做了紅軍的向導,在他的帶領下,到了晚間,紅軍終於走出彝區。
紅軍走後,小葉丹打起了紅軍彝民支隊的旗幟,在因傷留下的紅軍某部政治委員的幫助下,堅持了5年的斗爭。
國民黨要追究他與紅軍結盟的罪責,他被迫交出1.2萬兩白銀和120頭母羊。但寧肯傾家盪產,也不願交出「中國彝民紅軍果基支隊」隊旗。他叮囑妻子:「萬一我死了,你們一定要保護好這面紅旗,將來交給紅軍。」
小葉丹將這面旗幟珍藏在背兜下特製的夾層里,隨身攜帶,格外珍惜。
1941年,彝族敗類鄧秀廷在反動軍閥的支持下,挑撥離間,分化了聯盟,鎮壓了彝民革命,抓住了紅軍政委。後來小葉丹的委任狀被鄧秀廷搜去,以「通共有據」,在大橋鎮慘遭殺害。小葉丹在被捕前,含著熱淚告訴自己的妻子和弟弟沽基尼爾:「劉伯承這樣有信有義的大人物是絕不會騙人的。萬一我死了,你們一定要保護好這面旗幟,將來交給劉司令員。」
1950年春,冕寧解放後,小葉丹的妻子從山洞裡取出珍藏的「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的紅旗,把它交到了劉伯承手中。劉伯承又回憶起15年前那段動人的故事......
小葉丹的孫女果基曲比莫經常拿著照片,對4個子女講述彝海結盟的故事。
3. 漢族的由來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
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而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戰亂等因素,漢族也發生了大規模遷移,一直在從中原地區向南遷移。客家人繼承了當時中原漢人的文化傳統,比如說古語,風俗習慣也有歷史痕跡。
(3)漢民族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的。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歷400餘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佔主導地位。
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布,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
4. 漢族民俗故事
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俗名「熬年」。關於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4)漢民族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中國漢族沒有一個為全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但遠古時期傳下來的"萬物有靈"的觀念,對大自然的崇信,始終影響著中國漢族的信仰民俗。由於認為世上存在著主宰物質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識的神靈,所以中國漢族歷來信仰"神仙"。古代中國漢族崇拜的神仙眾多。
對於天,有總管「天道」的神,叫「玉皇大帝」。認為青帝主東,赤帝主南,黃帝主中,白帝主西,黑帝主北。天神中,又有主管男仙的東主公,主管女仙的西王母。
對於山水,認為山有山神,不僅五嶽奉為神山,各名山也都有自己所供之神;又認為水裡有「四海龍王」,龍王除統領水族外,還掌管興雲降雨。
對於地,認為每一地段都有「土地神」掌管,古稱「社神」,俗稱「土地公公」。同時一樹一石也都被賦予神靈。
對於一些自然現象,認為雷公是司雷之神,電母又稱「雷婆」,是司閃電之神,丙師是司雨之神,箕伯是司風之神,回祿是火神。
5. 漢族人的傳說故事
漢族中原古帝神話傳說
有巢氏 又稱大巢氏相傳,遠古時代他發明了巢居,教民構木為巢,以防野獸侵襲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項峻始學篇雲:上古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莊子·盜跖: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此說又見韓非子·五蠹晉張華博物志·雜說上
祝融 古帝一說為炎帝裔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話,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視融一說為黃帝裔山海經·海內經稱: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又山海經·大荒西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實則炎黃古本同族,故二說一也祝融號赤帝,羅泌路史·前紀卷八:祝誦氏,一曰祝和,是為祝融氏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因以為謂祝融神話,還見山海經·海內經: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墨子·非攻下:(成湯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子夏城之間,西北之隅;祝融等七神雪天遠 來,助周滅殷事見於尚書大傳及太公金匱;共工與祝融戊,不勝而怒觸不周山事見史記·補三皇本紀火神左專·昭二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呂氏春秋·四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註:祝融,顓頊氏後,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主管南方之神管子·五行:昔者黃帝得祝融而辯於南方海外南經: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淮南子·時則訓: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
神農 亦稱神農氏農業的發明者關於神農的神話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採集漁獵進步到農業生產階段的情況周易·系辭下第八;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所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古帝名,即炎帝烈山氏清馬驌繹史卷四引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晉王嘉拾遺記卷一: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及拾之,以植於囚,食者老而不死史記·補三皇本紀亦謂: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紀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始教民耕種醫葯之祖神農嘗百草的神話,流傳久遠,至今不衰史記·補三皇本紀謂:神農氏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葯淮南子·修務訓亦謂: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晉干寶搜神記卷一: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述異記卷下:太原神釜岡中,有神農嘗葯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葯處後世傳言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好五臟,因能化解葯毒又傳說神農因嘗百足蟲,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參見明·周遊開辟衍繹第十八回王子承釋疑又有神農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土神禮記·月令夏季之月:毋發令而待,以防神農之事也註:土神稱曰神農者,以其主於稼穡異草名太平御覽卷三九引神農本草:常山有草名神農,置之門上,每夜叱人
神農澗 在河南省溫縣明陳仁錫潛確類書卷三一:神農澗在衛輝府溫縣神農采葯至此,以杖畫地,遂成澗今溫縣尚流傳有此活的神話
燧人氏 又稱燧人遠古人茹毛飲血,他鑽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發明者關於他的神話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尚書大傳雲: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於天遠古時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稱燧明國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申彌國去都萬里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升天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雲霧出於中間折枝相鑽,則火出矣後世聖人變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號鳥},以口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鑽火,號燧人氏同書卷七八引禮古文嘉雲:燧人始鑽木取火遂天之意,故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棗杏之火的傳說(見藝文類聚卷八七引九州論)今河南商丘流傳有燧人擊石取火的活神話
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時則訓:南方之極,自北戶 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此赤布,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之火德
鏟草興鋤 傳說,神農時種莊稼,用石片在地里敲著走著喊著;草死,苗長後來,人們變懶了天熱時,用繩子把石片吊樹上,人們坐在樹下敲著,喊著草也不死了沒辦法,人們拿鏟子鏟草地曬幹了,鏟草費力氣有的勁使猛了,鏟子也彎了,翻過來扒,化鏟著得勁從此有了鋤
瑤姬 炎帝女亦作姚姬文選·宋玉<高唐賦>序:妄巫山之女也注引襄侶音舊傳:赤帝(炎帝)女姚姬,未行而卒,葬於巫山之陽,故曰巫山神女楚懷王游於高唐,晝寢,夢見與神遇,自稱是巫山神女,王因幸之燧為置觀於巫山之南,號為朝雲又太平御覽卷二九九引襄陽耆舊記: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寔為莖之,媚而服焉,則與夢期,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此與古神話述帝女死屍化為 草契山海經·中次七經:
又東二百里,曰姑瑤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屍,化為露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於人瑤姬神話又有瑤姬為西王母之女一說宋范成大吳船錄卷下:廟乃在諸峰對岸小岡之上,所謂陽雲台,高唐觀今廟中石刻引鏞城記:瑤姬,西王母之女,稱雲華夫人,助禹驅鬼神,斬石疏波,有功見紀今封妙用真人此說又見五代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卷三所記唐彥謙鹿門集·拾遺·楚天詩雲:不會瑤姬朝與暮,更為雲雨待向人?唐李白感興八首詩雲:瑤姬天帝女,精彩化朝雲;宛轉入宵夢,無心向楚君
精衛填海 最早見於山海經·北次三經:發鳩之山,其上多朽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曉,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孝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石,以堙於東海據述異記(上)之說,精衛與海燕結合生子,一雌一雄,一名鳥市,一名冤禽,又名志鳥,俗呼帝雀在東海精衛誓水處,因曾扇於此川,故誓不飲此水據現今湖南流傳的紫蓋峰傳說,精衛為神農求還魂草被救,填海復仇等,並得到道教神仙指引搭救和鼓勵陝西和河南方城也有此類神話流傳
共工 炎帝裔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宋羅泌路史後紀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相傳共工為水神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話最著者,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與神農(雕玉集·壯力);與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與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餘緒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之爭,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參見杞人憂天
祝融與共工戰 史記·補三皇本記: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參見共工杞人憂天
蚩尤 炎帝後裔宋羅泌路史·後紀四蚩尤傳: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同卷注引世本:蚩尤作五兵:戈矛朝酋矛夷矛相傳:蚩尤不但以金作兵器,並能呼風喚雨山海經·大荒北經雖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蚩尤與黃帝戰並被黃帝所殺之事,記述繁多,各有異文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山海經·大荒南經: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郭璞註:蚩尤為黃帝所得,械而殺之,已摘棄其械,化而為樹也皇覽·家墓記:傳言黃帝與雖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三:解州鹽澤,鹵色正赤,俚俗謂之蚩尤血一些典藉中還記有蚩尤的形象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龍免河圖: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述異記雲:蚩尤食鐵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劍戟,頭有角相傳蚩尤稟性貪虐(見路史·蚩尤傳)暴(見史記·五帝本紀),然死厲又受人尊祟皇覽·冢墓記雲:蚩尤冢,民常十月祀之述異記卷上: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龍魚河圖: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封禪書記齊把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今河南台前縣有雖尤家漢代冀州民間尚有紀念雖尤的角抵戲可知蚩尤原非與黃帝爭帝位的叛逆魑魅形象
刑天 亦作邢天形天山海經·海內西經: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據宋羅泌路史·後紀三,刑天似為炎帝臣屬刑天與帝爭神亦為炎黃之戰余緒,帝即黃帝常羊山為炎帝誕生地,還其放處常羊山北為黃帝子孫居處者
6. 列舉漢朝時期的五個歷史故事
白登之圍: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系。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於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
蘇武留胡節不辱:蘇武,字子卿,人,西漢大臣,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昭君出塞: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出使羅布泊西南的鄯善國(今新疆東南部),當時匈奴也在極力爭取鄯善王。班超剛到鄯善國,國王非常禮待班超,但幾日後突然冷淡下來。班超認識到「必有匈奴使者來」而導致了鄯善王猶疑,後用計得到了確實的消息。因與同伴36人開會說:「我等在絕域,欲立大功;而匈奴使者僅來了幾天,國王就開始冷淡我們。若將我們送與匈奴,將難於活命」,並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之」。當夜班超帶領手下在匈奴使者帳放火鳴鼓,致使對方驚亂。班超親手格殺3人,吏兵斬殺30多人,其餘百餘人均被燒死。班超次日將匈奴使者首級展示予鄯善王,震撼其國人,鄯善國遂歸順漢室。
馮媛當熊:建昭年間,元帝到虎圈觀看斗獸,後宮都坐在一旁。一頭熊逃出虎圈,攀上檻欄要跑到殿上來。左右的貴人像傅昭儀等都嚇跑了,馮倢伃卻徑直走上前去,擋住了熊,站在那兒,左右侍衛殺掉了熊。元帝問道:「人們都又驚又怕,你為什麼上前擋住熊?」倢伃回答說:「猛獸抓到人後就會停下來,我怕熊走到陛下那裹,所以用身體擋住了它。」元帝非常感慨,因此對馮倢伃倍加敬重,而傅昭儀等人很是慚愧。
7. 歷史上少數民族與漢族合婚的故事
那叫和親、通婚
漢凶之間經常和親,如昭君出塞。
唐和周邊少數民族也經常通婚,如突厥、回鶻、土蕃,著名的文成公主。
北宋時期也和遼國、金國有過和親政策
8. 中國歷史上漢族和其它民族交往的事例!急!
(一)華夏—漢民族的形成與先秦時期的民族融合
中華民族的孕育時代,也就是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代。據傳說和考古發掘,炎黃時代至堯、舜、禹時期,黃河中游的炎、黃兩大部落,不斷地碰撞融合,結成聯盟向東推進,戰勝了以泰山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團,建立起號令黃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聯盟,並擊敗江漢流域的苗蠻集團,成為可追溯的中國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所以,我們說,黃河中下游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是華夏族肇興的腹地。
華夏族是漢民族的前身。「華夏」一詞常被用以區別中原地區的民族與其周邊的民族(即蠻夷戎狄),然而,華夏族實際上也並非全為中原之旅。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雛形之後,就像滔滔東注的長江,涵化萬水,匯合百川,最後形成一個龐大的民族集團。大體在周代,在這個族體中,既有涵蓋了共同尊奉黃帝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華人」,又有華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當時,中原地區「華夷」逐漸走向一體,內遷異族已被華夏吸收、融合。中原四周,齊、魯吞並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統一諸蠻,邊疆地區民族融合、兼並的速度也在加快。而華夏諸侯經過激烈的兼並、分化、吸收、統一,到戰國時期只剩下齊、燕、韓、趙、魏等幾個大國和在它們夾縫中的幾個小國了。即使是原來被稱為「蠻夷」的秦、楚已同被稱為「諸夏」或「中國」,與周邊各族出現了進一步融合的趨勢。地區性的局部統一,為華夏一統奠定了基礎,也為以華夏族為核心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舞台。
總之,這一時期,中原大地及其周邊各族,不斷地凝聚、兼並、擴張,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華夏族。華夏族自誕生之日起,又以遷徙、聚合、民族戰爭等諸多方式,頻頻與周邊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融入眾多非華夏族的氏族和部落。這樣,以華夏族為核心,在中國的腹心地區進行的民族融合,是為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點。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
自東漢末年,由於政治的日益腐敗,統一的多民族大帝國分崩離析。之後,歷三國和西晉的短暫統一,又出現了東晉十六國並立和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在這政權分裂、戰亂頻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國社會處於一個巨大動盪的旋渦之中。與此同時,由於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雜居,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這一時期,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密切聯系的各族,他們出現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後,驟然間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過程,紛紛離散聚合。建立過政權的許多民族都紛紛與漢族融合。不論南方還是北方,民族之間雙向或多向的遷徙、對流,是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即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的少數民族往內地來。
在北方,史稱「五胡」的匈奴、鮮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紛至沓來,在黃河流域建立了許多政權。這些民族政權,一般不管哪個民族居統治地位,大都與漢族世族階級相聯合;同時,在政權的組合上又往往採取多種形式的聯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紛紛建立政權,一個最為直接的後果是:在中原地區形成了胡漢雜居的局面,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決條件。這些民族在與漢族的長期雜居相處與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漸漸地,他們與漢族在經濟、文化、語言、服飾、姓氏、習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異逐漸縮小,與漢族逐漸融為一體。如至北魏後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數民族已不見於史乘,柔然、吐谷渾、敕勒等也與漢族逐漸融合。到隋朝統一黃河流域,從北方遷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差不多都被漢族融合了,連鮮卑族也最終完成了漢化。當然,在這一時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須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權後,為了鞏固統治,發展經濟,增強國力,他順應民族融合的發展趨勢,模仿漢政權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實行了三長制、均田制,改胡姓為漢姓,改胡服為漢服,提倡胡漢聯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有利於少數民族由游牧生活向農耕生活的轉化,對民族融合產生了有力的促進作用。遷都洛陽,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這大大加速了胡漢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漢以來,就有不少華夏或漢族大批進入蠻族區、西南夷及嶺南地區。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為了逃避戰亂和苛重的稅役,或遷往河西隴右,或隨晉室南遷而偏居江左,甚至在傳統的蠻、俚、僚、爨等族聚居區,也能看到他們的蹤跡。與此同時,豫州蠻、荊、雍州蠻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調內地,成為南朝的編戶齊民。通過這種雙向的、對流式的遷徙雜居,以及不間斷的武力征伐、聯姻結盟和左郡左縣的設置等多種渠道,南方地區漢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漢化現象也日漸普遍。
(三)遼宋夏金元時期
自五代十國以後,歷史又進入一個大分裂、大混亂之後的大統一的遼宋夏金元時期。這一時期民族融合有兩個主要的特點:一是民族融合先在各民族政權統治區域內進行,亦即主要在邊疆進行。二是在北宋──遼──西夏、南宋──金──西夏對峙、紛爭、沖突與逐步走向統一的過程中,由於民族大遷徙而再次改變民族分別格局,從而促進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為元的空前統一奠定了基礎。
在宋的北部,遼夏金北族王朝的建立,促進了這一地區的民族融合。
建立遼的契丹源於鮮卑。它是在東滅渤海,頻繁征伐回鶻、新羅、吐蕃、黨項、室韋、沙陀、烏古等民族和不斷向南擴張而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向南發展,遼治下的漢人日益增多,在與中原的沖突和交融之中,縮小了差距,民族融合的最後結果是形成了以漢文化為核心又帶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遼文化。
西夏為黨項族所建,而黨項族又是以黨項羌為主體,吸收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區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重要民族,其發展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民族融合過程。西夏建國後,勢力迅速擴大,相繼與北宋、遼、金、南宋形成鼎立局面,盛時轄今寧夏、陝北、甘肅西部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為我國西北部的開發、統一與西北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
源於黑水靺鞨,崛起於東北的女真,滅遼亡宋建立了金。金滅遼,承繼了遼文化,直接與漢文化相碰撞。尤其是在南下的過程中,金把大批俘獲的漢人遷往東北,又把大批的女真人遷出故地,散居契丹、漢人地區。這種民族間的遷徙、雜處,促進了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
在宋的南部,吐蕃統治下的青藏高原諸部族,大理國統治下的烏蠻、白蠻等民族,南僚蠻諸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彼此間的融合以及與宋的交融。
這一時期,各大政治實體之間,在沖突與紛爭的同時,還通過遣使、朝貢、互市、聯姻等方式進行頻繁交往,進行更為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其結果不僅有大量的少數民族融於漢族,還有不少的漢族融合於少數民族。具體如契丹人在南宋時大批進入中原,至元代中葉已被元朝政府視同於漢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所列漢人8種就有契丹人,元代後期「契丹」之名便逐漸消失了。女真人的內遷從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沒有停止,特別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壓迫遷都汴京,內遷的女真人更多,約占女真人總數的一半。他們與漢人錯雜而居,互為婚姻,改用漢姓,提倡儒學,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漸喪失。元代統治者將女真人、漢人、契丹人同列為第三等級,政治待遇相同,這在客觀上消除了女真人與漢人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漢化。迨至元末,中原地區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漢族中了。
(四)清代民族融合
清代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一個重要時期。較之前代,這時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瀾壯闊,高潮迭起,並且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實現了滿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之間大融合。早在清軍入關,滿漢之間已經有了接觸。清軍入關後,隨之滿族大批遷入關內,客觀上打破了滿漢之間的地域界線,形成了交錯雜居的局面。同時,為了鞏固統治,滿清統治者還主動尋求與漢族地主階級以及其他少數民族上層的聯合。這樣,在多民族長期的雜居相處中,滿族因融入漢族和其他民族成分而日漸壯大。同時,也有部分成員分離出去,融入其他民族。這種血緣的交流,既有利於滿漢之間的融合,又密切了各兄弟民族間的關系。
其次,邊疆地區各民族的融合較前代有所加強。清初,今天我國境內的55個少數民族已基本上形成,他們主要分別在邊疆地區,呈大雜居、小聚居、普遍散居的狀態。清朝定鼎北京後,先後平定了准噶爾部的分裂活動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冊封了西藏宗教首領和派駐藏大臣,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與管理。這在客觀上,既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又有利於邊疆各民族間的融合。如清代在對北部邊疆的經營與管理中,先是把散布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赫哲、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族遷入東北腹地。接著,又經過多年的征戰,控制了蒙古高原及迤西地區,推行「盟旗制度」,以統治歸附的蒙古各部。同時,內地漢族人民因戰亂、災荒、飢饉等諸多原因,亦大量流入北部邊疆,與他族雜居。這種不同民族成分之間的輾轉流動與交錯雜居,在北方廣闊的地區,掀起了以漢、滿、蒙古的融合為核心,維吾爾、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族也紛紛捲入的民族融合高潮。
第三,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清統治和抗擊列強入侵中,增強了彼此間的凝聚、交往和融合。滿族貴族在入關之初,曾推行過圈地、投充、剃發等一系列擾民政策,在南下剪除南明政權、平定「三藩」戰爭中,八旗軍也曾擾害漢民。這些政策,曾一度激起階級對立和各族反抗,客觀上使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反抗清統治中加強了聯系。清後期,統治日益腐朽,列強紛紛染指中國,狼煙四起,邊患頻仍,民族危機加深。在內憂外患交相逼迫的情況下,在患難與共的斗爭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與聯合,加強了各民族的凝聚與融合。
9. 陝西漢中有什麼歷史故事嗎
陝西省漢中市就是三國時候的漢中
漢中歷史悠久,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以漢中為基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完成統一大業,特以「漢」為號,建立漢王朝;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說中,六齣祁山,成敗皆在漢中,歸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下,張良功成名退於紫柏山,韓信被拜將於漢江之濱,我國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張騫故里和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葬地均在這里。曹操、杜甫、陸游等許多歷史名人都曾留下了詩詞墨寶。
褒斜道漂流
褒斜棧道號稱「中國第一棧道」,褒斜道漂流位於褒河上游。褒河由紅岩、太白二河匯流而成。褒斜道以其險、奇、雄而著稱於世,兩岸青峰如削、植被葳蕤;沿途可觀田園風光、可沙灘嬉戲,三十里漂流水路百折千回,給您「披閱棧道風雲,駕馭長河波浪,親歷英雄壯舉,感受激情召喚」的奇特難忘的人生體驗。
寒溪夜漲碑
距留壩縣城南33公里馬道鎮北的鳳凰山下有寒溪河,現存石碑兩通,記載著公元前206年「蕭何月夜追韓信」的典故。相傳韓信棄楚投漢,三次不遇,未及重用,一氣之下,單騎北上,行至馬道,是夜明月當空但寒溪暴漲,信不能過,蕭何星夜追至,力勸韓信回到漢中。劉邦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軍,滅楚興漢,終成帝業。古人曾以:「不是寒溪一夜漲,焉得漢室四百年」之句,贊美「寒溪夜漲「之奇功。
紫柏山下張良廟
前往褒斜古道的留壩縣西北,遠遠就看到秦嶺,西漢名臣張良廟宇就坐落在紫柏山下。三國時期張良第十三代孫張魯始建,廟宇依山傍水,幽雅祥靜。
凈明寺塔
凈明寺塔位於漢中東門外,相傳是三國著名將領龐德養病的地方。塔頂保存有略殘的鐵獅一對。此塔呈方形,單層密檐式磚塔,高約15米,雄偉高大,秀麗無比。
張嶷墓
張嶷墓在陝西南鄭縣柏鄉街。張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國人。張嶷曾經上諫諸葛瞻,建議其不要急於伐魏,而應該重點發展農業,再聯合吳國攻打魏國。張嶷治理南方少數民族頗有成效。延熙十七年戰死沙場。張
樂城
距漢中35公里的城固縣是樂城。當諸葛亮前兩次北伐失敗,在沔陽築漢城,在城固築樂城,東西相距一百多公里,既可以休整部隊又可以防禦敵軍南下。至今,在慶山頂上還殘留著報警的烽火台。
西鄉張飛廟、飛鳳山
西鄉距城固60多公里,三國時期,西鄉是張飛的封地,現存有「桓侯廟」遺址。飛鳳山在西鄉城南五子山側,是西鄉勝景之一。據傳,張飛打敗曹軍後,路經此地,見山勢如鳳凌空飛翔,遂用丈八蛇矛在山崖上刻下了「飛鳳山」三個大字。
10. 有關漢族的故事簡短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1、《女媧造人》
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世女神女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傳的大母神。
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並構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古神。
女媧是中華民族的母親,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創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顧生靈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2、《誇父追日》
在遠古時代,有一個名叫誇父的人。他力氣非常大,一隻手就能拔起一棵大樹;抬腳走一步,就能跨過一條大河。那個時候,人們住在樹林里,穿樹皮,吃野果,生活非常艱難。每到冬天的夜晚,人們又冷又餓,因此大家都害怕黑夜,希望太陽在白天能停留得長一些。
誇父決定追上太陽讓它在白天多停留一會兒,誇父站在山頂上,當太陽出現的時候,就大聲喊道:「太陽,你能不能慢點兒走,讓白天更長一些呢?」太陽沒有回答,,息急忙忙地走了。第二天,誇父又來到山頂上,對著剛升起的太陽喊:「太陽,你能不能慢點兒走。」太陽仍然沒有理睬他。
誇父急忙拿起手杖,追了上去。他發誓要捉住太陽,不讓它落山。太陽爬上了山頂,誇父就追上山頂。太陽落到峽谷,誇父就追到峽谷。誇父跑過無數座大山,跨過無數條大河,一直追了七天七夜,太陽有點害怕了,跑得越來越快,眼看就要落山了。
誇父追啊追啊,跑啊跑啊,大陽這個大火球烤得他嗓子都快要冒煙了,他越來越渴,越來越累,快要倒下去了。於是,誇父就跑到黃河邊,一頭扎進水裡,咕咚咕咚,很快就把黃河水喝乾了。可是他仍然很渴,就來到渭水邊,咕咚咕咚,一口氣把渭水喝光了。
誇父繼續追趕太陽。但是他實在太累太渴了,走著走著,就倒在地上再也沒有站起來。誇父死後,他的高大身軀變成了山脈,頭發變成了樹木,血液變成了河流,扔出去的那根手杖,變成了一片桃林。
3、《盤古開天地》
傳說太古時候,天地不分,整個宇宙像個大雞蛋,裡面混沌一團,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東南西北。但雞蛋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就是開天闢地的盤古。盤古在雞蛋中足足孕育了一萬八千年,終於從沉睡中醒來了。
他睜開眼睛,只覺得黑糊糊的一片,渾身酷熱難當,他想站起來,但雞蛋殼緊緊地包著他的身體,連舒展一下手腳也辦不到。盤古發起怒來,抓起一把與生俱來的大斧,用力一揮,只聽得一聲巨響,大雞蛋驟然破裂,其中輕而清的東西向上不斷飄升,變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濁的東西,漸漸下沉,變成了大地。
盤古開辟了天地,高興極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攏在一塊,就用頭頂著天,用腳踏住地,顯起神通,一日九變。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隨之升高一丈,地也隨之增厚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這時已經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萬里長。就這樣不知道又經歷了多少萬年,終於天穩地固,這時盤古才放下心來。
盤古開天闢地已經筋疲力盡,再也沒有力氣支撐自己,他巨大的身軀轟然倒地了。盤古臨死時,全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左眼變成了鮮紅的太陽,右眼變成了銀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後一口氣變成了風和雲,最後發出的聲音變成了雷鳴。
他的頭發和胡須變成了閃爍的星辰,頭和手足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高山,血液變成了江河湖泊,筋脈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膚和汗毛化作花草樹木,牙齒骨頭化作金銀銅鐵、玉石寶藏,他的汗變成了雨水和甘露。從此開始有了世界。
4、《後羿射日》
古代天空曾一齊出現十個太陽。他們的母親是東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個孩子放在世界最東邊的東海洗澡。洗完澡後,他們像小鳥那樣棲息在一棵大樹上,因為每個太陽的中心是只鳥。九個太陽棲息在長得較矮的樹枝上,另一個太陽則棲息在樹梢上,每夜一換。
可是,有一天,這十個太陽想到要是他們一起周遊天空,於是,當黎明來臨時,十個太陽一起爬上車,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這一下,大地上的人們和萬物就遭殃了。十個太陽像十個火團,他們一起放出的熱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著火啦,燒成了灰燼,燒死了許多動物。那些在大火中沒有燒死的動物流竄於人群之中,發瘋似地尋找食物。河流乾枯了,大海也乾涸了。所有的魚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竊食物。許多人和動物渴死了。人們在火海里掙扎著生存。
這時,有個年輕英俊的英雄叫做後羿,他是個神箭手,箭法超群,百發百中。他看到人們生活在苦難中,便決心幫助人們脫離苦海,射掉那多餘的九個太陽。於是,後羿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腳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後羿拉開了萬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準天上火辣辣的太陽,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陽被射落了。
後羿又拉開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聲射去,同時射落了兩個太陽。這下,天上還有七個太陽瞪著紅彤彤的眼睛。後羿感到這些太陽仍很焦熱,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個太陽。其它的太陽嚇得全身打顫,就這樣,後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陽,無一虛發,射掉了九個太陽。
中了箭的九個太陽無法生存下去,一個接一個地死去。他們的羽毛紛紛落在地上,他們的光和熱一個接一個地消失了。大地越來越暗,直到最後只剩下一個太陽的光。可是,這個剩下的太陽害怕極了,在天上搖搖晃晃,慌慌張張,很快就躲進大海里去了。
天上沒有了太陽,立刻變成了一片黑暗。萬物得不到陽光的哺育,毒蛇猛獸到處橫行,人們無法生活下去了。他們便請求天帝,喚第十個太陽出來,讓人類萬物繁衍下去。一天早上,東邊的海面上,透射出五彩繽紛的朝霞,接著一輪金燦燦的太陽露出海面來了!
從此,這個太陽每天從東方的海邊升起,掛在天上,溫暖著人間,禾苗得生長,萬物得生存。
5、《共工怒觸不周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之後,水神共工一向與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發動進攻。擔當先鋒的大將相柳、浮游,猛撲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宮,把光明宮四周長年不熄的神火弄滅了。大地頓時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駕著遍身冒著烈焰的火龍出來迎戰。所到之處,雲霧廓清,雨水齊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現光明。
水神共工惱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將三江五海的水汲上來,往祝融他們那裡傾去。剎時間長空中濁浪飛瀉,黑濤翻騰,白雲被淹沒,神火又被澆熄了。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燒了起來,加上祝融請來風神幫忙,風助火威,火乘風勢,熾熾烈烈地直撲共工。共工他們想留住大水來御火,可是水瀉千里,哪裡留得住。
火焰又長舌般地卷來,共工他們被燒得焦頭爛額,東倒西歪。共工率領水軍且戰且退,逃回大海。他滿以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會知難而退。因此立在水宮,得意起來。不料祝融這次下了必勝的決心,他全速追擊。火龍所到之處,海水不由滾滾向兩旁翻轉,讓開了一條大路。
祝融直逼水宮,水神共工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出來迎戰。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獲得了全勝。浮游活活氣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無法再戰,狼狽地向天邊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頭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憤,就一頭向山腰撞去,「嘩啦啦」一聲巨響,不周山竟給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災難降臨了。原來不周山是根撐天的大柱,柱子一斷,半邊天空就坍塌下來,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頓時天河傾瀉,洪水泛濫。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於這場大戰。後來才有了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事跡,大地重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