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給孫悟空介紹自己的家鄉巴中作文400字
巴中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迄今已1900多年的歷史。在巴中旅遊,你感受到的不僅是當地人民勤勞致富奔小康的時代氣息,更能感受到巴中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遠的可追朔到像迷一般的「巴人文化」、典故層出不窮的「三國文化」、入鄉隨俗的「佛教文化」,近的可領略悲慘壯烈「紅軍文化」,奮發向上、頑強不屈、敢打敢拼的現代文化。遙遠的巴人文化、國寶南龕的盛唐彩雕和摩岩造像,唐章懷太子被貶巴州、蕭何月下追韓信、張飛智擒嚴顏等歷史典故,正月十六登高、除夕龍燈獅舞等民間民俗,不同時空的歷史文化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體系,濃縮成一副瑰麗厚重的歷史畫卷。
巴中旅遊聖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江光霧山和通江諾水河,被專家譽為「國畫風采,原始荒美」,可參觀景點660多個。景內人間仙境光霧山群峰突兀,瀑布珠連;地下奇觀諾水河百千溶洞,妙趣盎然;世界珍稀樹水青岡唯此可見。春有杜鵑紅花,映峻嶺燃霞;夏有萬山疊翠,悉熊崽甜鼻;秋有層林盡染,借紅葉毯地;冬有玉樹瓊花,壯無限關山。「九寨看水,桃園看山。山水不全看,不算到四川」。
巴中市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巴中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戰國時期,巴中為巴國屬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巴中是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腹地,李先念、徐向前、許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運籌帷幄、浴血奮戰長達3年之久,有12萬巴中兒女參加紅軍,4萬人光榮犧牲。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巴中石窟飲譽全國,鐫刻於梁魏的南龕摩岩造像和水寧寺石窟,被專家學者譽為「藝術明珠」;化成漢代懸棺墓群,世所罕見;唐代李白、杜甫,宋代岳飛、陸游等歷代名人雅士都曾游歷巴中,飛筆走墨,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
巴中之美,美於風景珍饈。通江溶洞名揚四海,南江黃羊譽滿中華。平昌美酒香飄海內,空山公園媲美承德。化湖泛舟意攜西子,南龕風情美不勝收。恩陽古鎮百年英姿,望王懷古太子遺風。陰靈神秀鬼斧神工,三江水鄉幻游江南。白塔凌雲嫵媚嫣然,毛浴赤壤潤澤全川。近觀兮炙太陽升朝霞,遠望兮皎玉盤皓凝霜。含羞依依,悅其芳意,凌雲皎皎,為此動心。靈山秀水小巧玲瓏,奇峰險水大氣磅礴。閬苑仙葩天下獨秀,巴河潺潺貫通古今。每自春來桃之夭夭,若到夏節青山如黛,如至秋時紅顏妖嬈,待到冬季瑞雪輕飄。無江南之濕熱,少東北之嚴寒,風調雨順,若乎人間仙境?亦乎世外桃園?
巴中,總是在我夢的邊緣,慢悠悠又小心冀冀地浮了上去,彷彿凝重了三百首唐詩的意境,三百闕宋詞的憂傷,還有明清一百零八軸水墨渲染的落寞與灑脫。總以為能追隨那漫不經心、墜入塵世之湖的水月去洞明世事蒼涼,然而,究竟是看不透那荒蕪里的情節,只有千年如一的明媚,明媚里淡淡的怨艾與哀愁,象是一個刻骨銘心、盪氣回腸的為愛情殉情的女子不經意間滑落下來的,象紗一樣,落在某年某月某一天,這樣的夜晚,我的跟前。鉛華滌盡,只有無語的月光,柔 柔地亮著輕舞飛揚的想像。 這是巴中的月,善解人意,性靈的月。
Ⅱ 巴中玉堂,有哪些古代人物帶過
哈哈哈!知音呀!我也不喜歡看那種文!看在這份上,送你幾個。(主角展昭,白玉堂的沒有。)
開封有個包小姐:文不錯,貌似很久沒更了。
蘭碟義:不是穿越,風楊鐵柳的,完結了,百 貼吧上的。感人呀!
南俠傳奇--神劍歸鞘:也是風楊鐵柳的,網路上的,是《蘭碟義》的第二部。結局感人、可悲。
劍挽風楊之我和南俠的傳奇:還是風楊的,不在網路上,是個穿越文,未完結。起點上更得快。
南俠風雲錄:......不清楚,那結局看不懂。
我的哥哥是南俠:更新問題,更新問題。
到開封府混個公務員:壓軸戲!好文呀!知識更新有些慢。
還有多多好文不能一一列舉,請原諒。
Ⅲ 巴中有哪些名人
晏陽初:1916年赴美國耶魯大學留學。27年後,這位從巴山蜀水走出來的平民子弟,成了聞名遐邇的世界偉人。1943年,由美國、加拿大、南美各國及墨西哥的幾百所大學和高等學術機構發起的「全美紀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大會」上,晏陽初與愛因斯坦等人一起榮獲「現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貢獻十機大偉人」的殊榮。
張思訓:今四川巴中(巴州區)石城人,北宋時期的著名天文學家,曾是司天監學生。
董修武:16歲中秀才。 1902年考入成都東文學堂。在校期間秘密閱讀進步書刊,組織進步團體,1904年畢業後,東渡日本,就讀明治大學。 1905年與孫中山交談,同年8月加入中國同盟會,被選為評議部議員。在日期間,與宋教仁、於佑任、張表方等過往甚密,並與川籍同盟會員雷鐵崖、鄧潔等創辦《鵑聲》雜志,宣傳民主主義。後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政治經濟科。1911年4月受孫中山之命,回國主持同盟會四川支部工作。返川後以四川法政學堂紳班教員身份進行秘密活動。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任川同盟會員聯絡軍召集人,籌劃起義響應。是年12月新的四川軍政府成立後,任總政處總理兼財政司司長、籌邊處處長。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被推舉為國民黨駐川負責人,9月辭去軍政府本兼各職,專管黨務。
吳瑞林:先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司令員,海軍南海艦隊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兼南海艦隊司令員,海軍常務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是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
Ⅳ 四川巴中有哪些歷史名人
雄,通江縣宕渠人,現通江毛峪宕河一帶。流民起義軍領袖,十六國時期成國的建立者。
西晉到東晉的時候(公元304年—347年),由李特、李雄父子率領10萬流民於西晉太安2年(303年)攻取成都,次年自稱成都王,年號建興。建興3年(306年)正式稱帝,國號大成(史稱成漢)。成都第三次成為帝王都。李雄稱帝後,任四川大族、道教首領范長生(今都江堰市青城山道士)為丞相,政策比較開明,史稱「大成國境內出現了徭役稀少,人民富實,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興旺景象。這在十六國時期是少有的。」李氏立國三代,計43年。
1 苟壽南
苟壽南(1885-1949),原名苟國興,別名苟仁活、苟南山,化名苟敬文,巴州區三江鄉人。...
2 冉廷國
冉廷國,1948年生,巴州鎮人,196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在巴中病故,追認為烈士。...
3 董修武
董修武(1879-1915),名發科,字特生,祖居巴中縣光輝鄉,父輩遷往縣城。昆季5人,修武為長。自幼聰穎,勤奮好學,16歲中秀才。 ...
4 戢祖森
戢祖森(1937- ),四川開江人,祖籍武漢。現任巴中畫院院長,加拿大世界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藝術系特聘兼職教授,徐悲鴻、張大千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5 唐志遠
唐志遠,1939年生,巴中店子鄉人,1952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原任沈陽軍區某團副參謀長。1975年在巴中病故,追認為烈士。 ...
6 王大槐
王大槐,1929年生,巴州鎮人,1950年參加革命,任糧食公司工作人員。1950年3月31日在恩陽糧庫被暴動匪徒槍殺,追認為烈士。...
7 趙路堂
趙路堂,生年不詳,巴中人。1950年在巴中剿匪中犧牲。...
8 革命家——馮丕成
馮丕成,(1908-1983),巴州區漁溪鄉人。幼讀私塾,後父母雙亡,成為孤兒,便給地主當長工。...
9 吳瑞林
吳瑞林(1915- )原名吳尚德。四川省巴中縣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川陝甘少年先鋒營營長,少年先鋒團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共青團團委副書記,共青團通江縣委書記,少共川東北特委書記,中共大金省委組織部部長兼少共大金省委書記,大金省幹部大隊大隊長兼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魯東南臨市特委書記,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二支隊政治委員,中共泰山地委軍事部部長,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第二軍分區司令員
Ⅳ 巴中地區參加紅軍後成為共和國將軍的人物有哪些
張世蓋(——2000),巴州區石城鄉人,1962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張顯揚(1915——),通江碧溪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趙蘭田(1918——),平昌縣岳家鄉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朱仕煥(1913——),通江縣民勝鄉人,1961年晉升上將軍銜。
張德貴(1914--1987),巴州區司城鄉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張榮森(1917——1—984),通江縣陳河鄉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胥光義(1916——2009),平昌縣江口鎮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吳瑞林(1918--),巴州區磨子鄉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陳彬(1919——2000),通江縣雲台鄉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陳福章(1913——1982),通江縣朱元鄉人,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
陳其通(1916——2001),巴州區梓桐廟鄉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程登志(1921——1995),巴州區雙風鄉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鄧仕俊(1918——1993),通江縣永安鄉人,1955年晉升少將軍銜。
馮丕成(19081983),巴州區漁溪鎮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傅崇碧(1916——),通江縣涼風埡鄉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何雲峰(1922——),平昌縣張公鄉人,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
何正文(1917--2000),通江縣板橋鄉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姜鍾(1919——),平昌縣得勝鄉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李勃(19121992),平昌縣馬鞍鄉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劉自雙(1915),巴州區青木鄉人,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
蒲大義(1916——1973),平昌喜神鄉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王良太(1917——1991),巴州區斯連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王明坤(19111988),巴州區大和鄉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吳榮正(1915--1973),通江縣雙泉鄉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吳瑞林(1915--1995),巴州區化成鎮人,1955年授予 中將軍銜。
吳仕宏(1918——)通江縣興隆鄉人,1964年授予少將軍銜
張世蓋(1917——2000),巴州區石城鄉人,1962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張顯揚(1915——),通江碧溪人,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
趙蘭田(1918——),平昌縣岳家鄉人,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朱仕煥(1913——),通江縣民勝鄉人,1961年晉升上將軍銜。
朱兆林(1907--),平昌縣雲台鄉人,1964年晉升上將軍銜
還有劉伯堅(1895年—1935年)四川平昌人,任中革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1935年3月率部隊突圍時不幸負傷被捕,21日壯烈犧牲。
Ⅵ 巴中的歷史介紹
一、巴中市及巴州區歷代建制
巴中的建制始於東漢。和帝永元三年(91年),劃宕渠之北,包括今巴州區、通江、南江、平昌及萬源等縣的巴河流域地區,置漢昌縣(治今巴州區巴州鎮)。和帝永元建安五年(200年)漢昌屬益州巴郡(治江州,今重慶)。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漢昌屬益州巴西郡(治保寧,今閬中)。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將漢昌、宣漢、宕渠3縣置為益州宕渠郡(治今渠縣土溪);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縣復屬益州巴西郡。到蜀漢延熙二年(239年)至十一年(248年)漢昌縣又兩次更屬益州宕渠郡和巴西郡。
兩晉時期,西晉泰始三年(267年)漢昌縣更屬梁州(治今陝西漢中)巴西郡。元康六年至永康二年(296年至300年)漢昌縣又屬宕渠郡。永寧元年(301年)漢昌還屬巴西郡。永興元年(304年)改漢昌縣為漢興縣,復屬宕渠郡。東晉隆安四年(400年),復名漢昌縣,屬梁州巴西郡。
南北朝宋、齊年間(420年——502年)復改漢昌縣為漢興縣,先後屬梁州宕渠郡和巴西郡。梁、魏年間,梁天監四年、魏正始二年(505年),梁、魏互相爭奪漢昌縣,互相競爭設置州、郡、縣等地方政權。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始置巴州,治大谷郡北(今巴中市江北新區),熙平二年(517年)州移治漢昌縣。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至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間,巴州全盛時期管轄8郡11縣。
(1)大谷郡(治今巴州區巴州鎮)領漢昌縣;(2)歸化郡(治今巴州區曾口鎮)領曾口(治今巴州區曾口鎮)、梁大(治今巴州區梁永鎮)二縣;(3)義陽郡(治今巴州區恩陽鎮樊家梁)領義陽縣(治今巴州區恩陽鎮);(4)遂寧郡(治今巴州區水寧鎮)領始寧(治今巴州區水寧寺鎮)、平州(治今平昌縣江口鎮)二縣;(5)哀戎郡領其章縣(郡縣同治今巴州區奇章鄉);(6)北水郡領難江縣(郡縣同治今南江縣八廟埡);(7)伏虞郡領宣漢(郡縣同治今儀隴縣大羅鄉)、固安(治今營山縣固安鄉)二縣;(8)其章郡領涪陽縣(郡縣同治今通江涪陽鎮)。
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至梁元帝承聖三年(535年——554年)全巴州均屬梁,其間全盛時期管轄13郡19縣:
(1)歸化郡(治今巴州區巴州鎮)領梁廣縣(廢漢昌縣,移梁大縣於漢昌更名梁廣縣)、曾口二縣;(2)義陽郡領義陽縣;(3)遂寧郡領始寧、平州二縣;(4)其章郡領涪陽縣;(5)北水郡領難江縣;(6)木門郡領伏強縣(郡縣同治今旺蒼縣東凡鄉楠木村);(7)義安郡領池川縣(郡縣同治今旺蒼縣普濟鄉大池壩);(8)伏虞郡領宣漢、固安二縣;(9)隆城郡領儀隴、大寅二縣(郡及儀隴縣同治今儀隴縣順義場,亦說金城山,大寅縣治今儀隴縣大雲鄉);(10)梓潼郡領相如、郎池二縣(郡及相如縣同治今蓬安縣利溪鄉,亦說今蓬安鎮,郎池縣治今營山縣城守鎮);(11)南宕渠郡領安漢縣(郡縣同治今南充市舞鳳鄉);(12)新興郡領漢初縣(郡縣同治今武勝縣西關鄉);(13)景陽郡領宕渠、綏安二縣(郡及宕渠縣同治今營山縣黃渡鄉,綏安縣治今營山縣三元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到北周末年,巴州全盛時期轄10郡15縣,所轄地域,東至今達縣橋灣鄉,南至今營山、蓬安、武勝等縣部分地方,西至今旺蒼東北部分地方,北至今南江、通江縣全部。
隋朝開皇三年至大業二年(583年——606年),巴州領縣9縣。到了大業三年(607年)改巴州為清化郡,領14縣。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廢清化郡復置巴州,領今巴州區所轄的地域和平昌、通江、南江的部分地域。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巴州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西道。
五代時期(907年——960年),巴州領9縣,所轄地域有所縮減。
宋太祖乾德四年至宋末(966年——1275年)的巴州屬利州路(治今廣元)興元府(治今漢中),領化成、難江、恩陽、曾口、通江等5縣。其間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巴州屬劍南道。
元朝沿襲宋朝建置,仍置巴州領縣,屬廣元路。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置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省(四川置省之始),巴州屬四川省廣元路。
到了明朝,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巴州為巴縣,屬四川承宣布政司川北道(簡稱四川北道)保寧府(治今閬中)。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復置巴州,領化成、通江、難江3縣。明末清初,張獻忠入四川在成都稱帝(1644年),國號大西,巴州全屬大西。
從清朝初到民國元年(1648年——1912年),巴州仍屬四川北道保寧府,不領縣。
民國元年(1912年),巴州衙署改名巴州行政公署。民國2年(1913年),改巴州為巴中縣,隸屬四川北道(治今閬中)。民國3年(1914年),改四川北道為嘉陵道(治今南充),巴中隸屬嘉陵道。不久裁廢道制,以府、州、廳、縣直屬省政。
據《太平寰宇記》和《東晉南北朝輿地考》載,古時外地曾有4個「巴州」建制:
其一,齊建元二年(480年),以荊州之巴東、建平二郡及益州之巴郡(治今墊江)、梁州之涪陵郡(先治今彭水,後治今涪陵枳城區)置巴州;永明元年(483年)省。歷時3年。其二,西魏大統十七年(551年),改楚州(治今重慶)為巴州;周閔帝元年(557年)改巴州復為楚州。歷時6年。其三,北齊天保三年(552年),置巴州於齊安(治今湖北黃岡);陳太建五年(573年)廢。歷時21年。其四,梁承聖二年(553年),置巴州於巴陵(治今湖南嶽陽);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為岳州。歷時36年。
以上4個古時外地的「巴州」重置,切勿與大巴山南麓的巴州混同。
建國後(1950年1月),四川省分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區和重慶市及西康省,均屬西南局(治今重慶市)。巴中屬川北行署(治今南充)達縣專區(治今達州)管轄,一直延續到1993年上半年。其間1950年4月,川北行署批准成立巴中中心縣委,作為達縣地委的派出機構,領通江、南江、巴中三縣,1953年3月巴中中心縣委撤銷,三縣直屬達縣地委。
1993年7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縣從達縣地區劃出,設立巴中地區,巴中縣一並撤縣建市(縣級),於當年10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2000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中地區建立巴中市(地級),於當年12月27日正式掛牌成立,以市管區縣,轄巴州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
二、通江·南江·平昌縣歷代建制
通江縣
通江縣建制始於北魏正始時(504年——507年)僑置符陽縣;北魏孝明帝熙平、正光年間(517年——524年),置其章郡領涪陽縣(郡縣同治今通江涪陽鎮);西魏文帝大統年間(535年)置諾水縣(治今通江諾江鎮),屬巴州管轄。隋開皇三年(583年),以諾水縣地入始寧縣。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通江從巴州分出,置壁州(治今通江諾江鎮),借南面有座壁山而命名,領東巴(原名巴東,治今通江洪口鄉永安壩)、廣納等縣。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諾水以邑枕巴江而更名為通江,後改為始寧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置壁州。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一說是熙寧元年(1068年),廢壁州,置通江縣,屬巴州管轄。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通江又分上通江、下通江,上通江始今諾江鎮,下通江始今通江縣永安鄉縣壩村。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廢後入曾口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復置通江縣(治今諾江鎮),仍屬巴州管轄,自此直至明末。到了清朝,州不領縣,通江縣從巴州分出,歸四川北道保寧府(治今閬中)管轄。建國後,屬川北行署達縣專區管轄。1993年屬巴中地區,2000年屬巴中市。
南江縣
南江縣建制始於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建北水郡置難江縣(治地無考)。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為盤道縣(治今南江縣八廟埡),屬巴州管轄;同年改東巴州置集州(治今南江鎮),取東北集川水為名,屬梁州(治今漢中)轄;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年)移治難江(治今南江鎮)。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集州建符陽郡,領難江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廢符陽郡復置集州,屬山南西道興元府(治今漢中),領難江、平桑、長池3縣;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廢集州,難江重歸巴州管轄。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難江並入化成縣(治今巴州鎮)。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取南屯河為南江河而改名置南江縣(治今南江鎮)。清朝時期,南江從巴州分出,歸四川北道保寧府(治今閬中)。建國後,屬川北行署達縣專區管轄。1993年屬巴中地區,2000年屬巴中市。
平昌縣
平昌縣建制始於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置平州縣。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更名為同昌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改同昌縣為歸仁縣。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廢歸仁縣入曾口縣,從此平昌無縣建制。爾後屬巴州。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巡檢署;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改設荊州署;清末置江口分州。民國2年(1913年),設分縣,後入巴中縣。民國35年(1946年)由巴中縣析置平昌設治局。1948年復置平昌縣。建國後,屬川北行署達縣專區管轄。1993年屬巴中地區,2000年屬巴中市。
Ⅶ 巴中的著名人物
劉伯堅王明坤朱兆林李勃吳仕宏張思訓王良太朱士煥何正文陳其通晏陽初 鄧仕俊版馮丕成何雲峰權陳彬吳瑞林劉自雙陽自碧吳榮正張德貴張顯揚張世蓋姜鍾傅崇碧蒲大義張榮森胥光義趙蘭田程登志熊國炳邱大銀吳偉仁宋永華溫思美王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