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是那個大人物收復台灣的
鄭成功開台時期,他的佔領地區也只有(粉色那塊......) 依時代分類,可大致分為:史前文化、荷西殖民文化、明清閩南移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中華民國移民(1949年移民)文化等等。中國和台灣一直以來的關系都只是生意往來關系,到明清時代最為明顯,尤其閩南地區和台灣的往來最為頻繁。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皇帝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功臣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得戰略位置,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皇帝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這是台灣第一次成為中國一部分]。由於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的失敗,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之主權割讓給日本,進入日治時期[這是台灣和澎湖主權永遠離開中國]。因為,中國(清朝朝廷)戰敗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以下是條約內容: 『中文條約中稱中國、日文條約稱清國』第一條:中國確認朝鮮國為獨立自主國家,朝鮮對中國的貢、奉獻、典禮永遠廢止。 第二條:中國把遼東半島、台灣、澎湖諸島之權及該地城壘、兵器製造所及國有物永遠割給日本。 第三條:兩國各選派官員劃定疆界,就地踏勘確定劃界。 第四條:中國支付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約3億日元)。 第五條:割讓土地的居民能自由賣掉所有不動產及遷移,條約批准2年後該地的居民將被視為日本國民。 第六條: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及認可日本最惠國待遇。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 第七條:日本在3個月以內撤回中國領土內日軍。 第八條:中國承認日軍佔領山東省威海衛,如果賠款的支付不完備日軍不撤回。 第九條:中國對日本人俘虜,不可虐待處刑,也不可對協助日軍的中國人士處刑。 第十條:條約批准日開始停止戰斗。 第十一條:條約由中日兩國批准,日本明治28年5月8日,清光緒21年4月14日。 後來世界大戰後,日本戰敗,放棄了台灣與澎湖的主權,而台灣因馬關條約的關系,台灣主權永遠跟中國脫離關系,不用像香港這類的租借條約,時間一到就要反還中國,這時中華民國移民至台灣,經過一系列的民主制度至今,台灣人民決定國號仍沿用中華民國。
⑵ 歷史上收復台灣的英雄有哪些人物
歷史上收復台灣的英雄有5位,如下:
1、施琅
施琅原本是鄭成功的手下,因為施琅殺了鄭成功的一個心腹,施琅家人被鄭成功殺了,於是施琅投降清朝,被康熙皇帝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積極備戰收復台灣。
公元1682年,施琅率領福建水師在康熙帝的命令下進攻台灣,1683年,施琅指揮水師在澎湖海戰中大敗鄭氏水師。
收復台灣後,施琅上書康熙帝《恭陳台灣棄留疏》,詳細的描述了台灣的重要性,作為清朝的東南屏障,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促使康熙帝留下台灣,時隔多年,台灣再次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2、鄭成功
鄭成功原本是南明的大將軍,但是南明僅僅存在了18年就被滅亡,鄭成功率部在東南沿海一直抵抗清軍。
由於明末中原大亂,荷蘭殖民者趁機佔領了中國台灣,而且還派人賄賂鄭成功,但是鄭成功深知台灣是中國的領土,於是在積極准備後,於公元1661年率幾百艘戰船,數萬大軍橫渡台灣海峽,在經歷了8個月的斗爭,終於將荷蘭殖民者驅逐。
3、劉銘傳
劉銘傳是安徽合肥人,早年對戰太平軍有功,成為淮軍的重要將領,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清政府派劉銘傳督辦台灣軍政要務。
劉銘傳到台灣後積極備戰,接連擊退法軍對台灣的進攻。中法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在台灣建立行省,劉銘傳成為台灣的第一任巡撫。
擔任巡撫的劉銘傳積極發展台灣,他將許多漢人遷往台灣,促進了台灣的民族融合和經濟發展。
4、姚瑩
姚瑩字石甫,安徽桐城人,公元1807年,他22歲就考中舉人,次年考中進士,得以入朝為官。
鴉片戰爭爆發後,姚瑩正在台灣擔任兵備道,英軍進犯台灣,他與當時擔任台灣總兵達洪阿堅決抵抗,先後五戰五捷,擊退了英軍的數次進攻,俘虜英軍300多人。
陳友冰先生在《文武兼備、''皆堪大用''的一代奇才--經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三十一》中說到:「姚瑩是鴉片戰爭時期,領導台灣軍民英勇抵抗英軍侵略,取得五戰皆捷的著名軍事家」。
奈何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英方要求嚴懲台灣的抗英領導人,姚瑩被撤職入獄。
5、連橫
連橫是台灣台南人,出生於書香門第,他本人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是他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敗以及列強對台灣的侵略,寫下了《台灣通史》一書。
全書內容從隋朝大業元年開始寫起,止於清朝光緒二十一年,一共1290年,有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
從最早到達台灣的開拓者,到清中後期抵抗日本侵略的志士將領,書中詳細記載了台灣的政治、軍事、經濟、物產、風俗、人物等等。
(2)收復台灣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為改善海峽兩岸關系,兩岸達成九二共識
1992年11月,中國兩會就解決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找到了解決辦法,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在「九二共識」中,雙方都表明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態度;
對於「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海基會表示「認知不同」,海協表示「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做了求同存異的處理。
換言之,「九二共識」是在雙方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態度的前提下,暫時擱置了對「一個中國」政治含義的分歧。
正是在此基礎上,兩會成功地舉行了汪辜會談,建立了制度化的協商與聯系機制,進行了一系列商談,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為改善和發展兩岸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九二共識」雖然是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的共識,但其過程和內容均有明確的文件和文字記錄,是任何人、任何政治勢力都否定不了、歪曲不了的。
我們要求台灣當局領導人明確承認「九二共識」,就是要求他回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上來,求同存異、擱置政治歧見、面向未來、務實談判。
參考資料:網路-九二共識
⑶ 泉州歷史上的名人哪位是收復台灣的哪位是十年宰相哪位是詩文流芳
鄭成功收復台灣。李光地是十年宰相。 歐陽詹詩文流芳。
⑷ 明清收復,管轄台灣作出重要貢獻的三位人物是
明清收復,管轄台灣作出重要貢獻的有:鄭成功、施琅和劉銘傳
一、鄭成功對於收復台灣
明末清初,台灣被荷蘭人占據,台灣人民發動了多次起義,都沒有成功。鄭成功了解到荷蘭人用卑鄙的手段佔了台灣,壓迫著島上的居民,心中非常痛恨,他決心趕走侵犯者,收復台灣。
鄭成功從百姓中了解了台灣的地形,摸清了荷蘭人的部署。他布置了周密的計劃,並且給台灣的荷蘭殖民統治者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你們無權管理,限你們立即撤退。」但荷蘭統治者對此根本不理睬。
在一個靜悄悄的黎明,鄭成功率領2.5萬人的大軍,從金門出發,經澎湖,在赤嵌登陸。他用切斷生活來源的辦法圍攻,迫使赤嵌的荷蘭軍守將出城投降。接著,鄭成功就將赤嵌城包圍住。百姓聽到鄭成功大軍來了,十分高興,紛紛給鄭成功送去了糧食和日用品。
荷蘭殖民者使出了很多計策想讓鄭成功撤軍,如用重金收買,向海外求援等,但都沒有成功。走投無路的荷蘭殖民者只好乖乖地向鄭成功遞交了投降書,帶著殘兵敗將灰溜溜地離開了台灣。
收復台灣是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一次重大勝利,鄭成功這位民族英雄從此流芳千古。他那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也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
二、施琅收復台灣,為清朝的大一統作出卓越貢獻
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一舉驅逐了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台灣,被封為延平郡王。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繼任。此時,清朝的統治日趨鞏固,全國統一已是人心所向,同時,鄭經集團日益腐化,並勾結荷蘭殖民主義者,妄圖脫離祖國。1681年,鄭經病死,次子鄭克爽繼任延平郡王,台灣處於「人人思危」、「眾皆離心」的局面。
鑒於這種形勢,康熙皇帝啟用愛國將領施琅再次擔任福建水師提督,授予他收復台灣的全權,施琅抱定收復台灣的決心,制定了「先取澎湖,又扼其吭」的進軍戰略,於1683年6月14日,率領水師2萬餘人,大小戰艦300餘艘,直取澎湖。在激烈的海戰中,施琅身先士卒,奮勇沖殺,在右眼被銃擊傷後,「以帕浸血」,「督戰益力」。在他的帶動下,清軍將士捨身忘死,一舉攻克澎湖諸島,首戰告捷。
康熙得知喜訊後,當即頒布諭旨,只要鄭克爽集團回歸,朝廷既往不咎,並從優敘錄,加恩進爵,施琅堅決貫徹康熙旨意,表示只要鄭克爽等回歸,一定「當即赦之」。鄭克爽和湯錫范等台灣決策人考慮再三,認為施琅確有誠意,並感於康熙皇帝「諭旨之懇切」,終於做出了歷史性的決定,「請求納附」。
1683年8月13日,施琅赴台灣進行接管工作。他首先到鄭成功廟中致祭,接著又發布了《諭台灣以安民生示》和《嚴禁犒師示》,制定了一系列安民措施,受到台灣人民的熱烈歡迎和擁戴。爾後,施琅不食前言,妥善安置了鄭氏政權的全部人員,讓他們各得其所,心悅誠服,至此,寶島台灣在一度分離之後,再一次回到祖國懷抱。
三、清朝正式任命的第一任台灣巡撫是劉銘傳
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潛山麓)人。清朝名臣,系台灣省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幹之一。
1885 年(光緒十一年),清廷任命劉銘傳為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在台灣任職期間,修建鐵路,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台灣貿易,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了台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台灣防務也日益鞏固。清廷加劉銘傳兵部尚書銜,幫辦海軍軍務。
(4)收復台灣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作為台灣「近代化之父」,劉銘傳在台灣行政、交通、教育、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建設成果有不少貢獻,他當政時鋪設的台灣第一條鐵路,從基隆過台北到新竹。
台灣的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個郵政局都設在台北;「外開航運」的碼頭也在台北淡水。劉銘傳運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觀念和方法,比如招商、集資等,將台灣帶入近代化時代,令台北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城市之一。
台北建城之時,劉銘傳正率領台灣軍民浴血抗敵。因為法國侵略軍已打到基隆和淡水,台北城於是日夜趕工築城,提前完工。
此時,劉銘傳也取得基隆、滬尾大捷,抗法保台功成,為接下來的台灣近代化爭取了建設時間。1884年,對於台北城和整個台灣來說,都是值得紀念的。
⑸ 收復台灣歷史人物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後由南明隆武帝賜國姓朱,名成功,世稱國姓爺。禮部尚書、東林領袖錢謙益的得意弟子,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1646年秋,清兵進攻福建,其父鄭芝龍投降清朝,鄭成功遂與父決裂,收拾殘部,募兵抗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1656年,在廈門圍頭海域殲滅清水師約3萬人。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1660年,在福建海門港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1661年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艦120艘,在金門料羅灣誓師,東進收復_灣。經過激烈的海戰,鄭軍擊沉荷軍主力艦「赫克托」號,收復了「赤嵌樓」。在近一年的爭奪中,荷軍傷亡近2千人,損失慘重。1662年二月一日,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簽字投降,被侵佔達38年之久的台灣終於重歸祖國懷抱。同年五月鄭成功病逝,享年三十九歲。兵法要領三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注釋】 1.詭:詭計,欺詐。 2.示:顯示。 【譯文】 用兵作戰,就是詭詐。所以有能力打仗要裝作沒有能力,攻打要假裝不攻打,想攻打近處要裝作想攻打遠處,攻打遠處要裝作想攻打近處。 【小故事】 鄭成功收復台灣 明朝末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了台灣。明將鄭成功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將台灣收回來。 鄭成功知道荷蘭人認為中國實力弱小,他決定先麻痹敵人,再尋找機會進攻。鄭成功給荷蘭殖民者寫了一封信,信上說中國人很重視與荷蘭朋友的友好情誼,不打算將台灣收回來。荷蘭人看信後果然中計,他們驕傲地認為:中國在軍事上是沒有反抗能力地,所以他們想保持與我們的友情。就這樣,荷蘭人放鬆了警惕。他們還不知道,鄭成功正在暗地裡練兵,靜靜地等待著進攻時機地到來。 不久,鄭成功聽說荷蘭人的軍隊回國了,就立即率領部隊進軍台灣。鄭成功的軍隊是有備而戰,而且是民心所向,所以很快就趕走了荷蘭殖民者,收回了台灣。 【國學講堂】 用兵打仗要懂得運用計策,正所謂兵不厭詐。隱藏實力,顯示給敵人假象,然後再暗中_備,等待時機,打敵人個措手不及。來源:鄭成功
⑹ 根據提示寫出相應的歷史人物。(1)1662年,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的是_
(1)鄭成功 (2)黃繼光 (3)玻利瓦爾 |
⑺ 歷史上收復台灣的英雄人物有哪些
鄭成功從葡萄牙(不記得荷蘭還是葡萄牙)手中奪回台灣
康熙從鄭氏子孫手中奪得台灣,實現回神州一答統
蔣介石其實也算一個,從日本侵略者手中奪回寶島台灣,
還有一些民族英雄不應該被忘記,劉銘傳,在清末曾死守台灣,挫敗法國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