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司馬懿的好故事!急,作業啊!
祁山對戰
史書中記載司馬懿的軍隊是靠隴西糧食補給。《晉書》同《三國志》總體一致,都是司馬懿解了祁山之圍,使諸葛亮最終因為糧食耗盡退兵。但與裴注引用的《漢晉春秋》,相持階段的戰況,有較大差異。
《漢晉春秋》稱諸葛亮打敗了郭淮、費耀,搶收了些糧食,《晉書》記載諸葛亮沒能搶到糧食,《漢晉春秋》關於這次戰斗的記載是矛盾的,費耀已經被司馬懿命令留守上邽不可能同郭淮與諸葛亮交戰,《晉書》中司馬懿趕到上邽阻止諸葛亮搶糧成功,那裡是糧食主產區。諸葛亮在祁山附近打敗魏軍搶到少量糧食是可能的,但是沒有影響司馬懿主力部隊的糧食供應,也沒改變蜀軍缺糧。
裴注是宋代裴松之對《三國志》的補充,其引用資料也並非全無錯誤,如他所補的『郭沖三事』,被證明歷史時間完全矛盾。《三國志.曹爽傳》里寫『宣王知,曰:"范畫策,爽必不能用范計。"講司馬懿說曹爽不會用桓范的計策;裴注引用變成蔣濟說:「爽必不能用」[52]等。
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受挫,安排各路人馬退回漢中,正待自己抽身之際,司馬懿大軍出現在城外幾十里處,諸葛亮急中生智,玩了一手「空城計」,把司馬懿嚇跑了。
而正史中,街亭之戰發生在228年,司馬懿正遠在宛城一帶破城斬孟達,不可能出現在街亭或西城[53]。
司馬懿題跋立像[54]
從《三國志·諸葛亮傳》[55]也可以看出:(1)街亭之戰時,蜀軍主帥是諸葛亮,魏軍主帥則是張郃。(2)諸葛亮只是「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並未搞過什麼「空城計」。魏軍主帥是張郃。而《資治通鑒》:「(就在街亭之戰爆發的)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斬孟達。申儀久在魏興,擅承製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執之,歸於洛陽。」當諸葛亮率眾與張郃拒戰於街亭之時,司馬懿遠在數千里以外的洛陽。
「空城計」源自《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里,一段郭沖講的故事,史學界稱其為「郭沖三事」。
這個郭沖是諸葛亮的粉絲,編的故事大多主觀盲目。此段更是於史不符、於理不合,十分荒謬。且司馬懿真得到這樣的機會,麾下十餘萬大軍把他圍住;派幾個弓箭手遠程放箭,甚至派一小隊偵察一下,都可以拆穿的把戲,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絕不至愚蠢和膽怯到「扭頭就跑」的地步。
誅曹爽
司馬懿平定曹爽亂政也是挽救曹魏政權,維護曹芳的皇位。嘉平之變後司馬師兄弟也沒有掌權擔任要職。
最初曹爽只是專權跋扈,削弱其他貴族的地位,剝奪他們的祭祀榮譽,四處侵吞(侵佔洛陽和野王典農的數百頃產業,向州郡索取官物),固執發動對蜀國的戰爭導致死傷慘重、關中虛耗。
而曹爽篡位的企圖也表現的愈加明顯,他的衣食和儀式排場幾乎和皇帝相同,皇宮御用尚方器物充斥其家,自行從宮中取曹睿的才人到自己府中,甚至到了偽造詔書,霸佔皇帝的才人,擅自取用太樂樂器,武庫禁兵。後來還把郭太後遷居冷宮囚禁,派遣親信監視小皇帝。郭太後、劉放、孫資等過去有權勢的,都相繼被他廢黜。得罪過曹爽的官員,如盧毓、傅嘏等都因小事而被罷免。司馬懿早就回家養病,也被曹爽派親信刺探。後來盧毓審理曹爽黨徒,了解到他們謀反篡位準備在三個月內行動。【曹爽不是《三國演義》中的窩囊廢,他帶兵伐蜀、專權亂政,也是野心勃勃、專橫跋扈的權貴。】
[56]
司馬懿也曾表示不追究曹爽,並給他送去食物。但曹爽集團與各派系都有矛盾,更無百姓擁護,曹爽專權期間得罪的人太多,朝議最終處死了他。參與朝議的有各派系代表,郭太後、蔣濟、高柔等。曹操擔任丞相時、魏公的權勢比司馬懿這時要大得多,依然要受到朝議的制約,他要恢復肉刑,但是朝議多數人反對,曹操也只能暫時放棄。司馬懿更是不能不接受朝議。曹爽倒行逆施、打擊壓迫其它派系。在《三國志》中,詳細記載了曹爽如何亂政,准備篡位,以及朝議將他處死的經過[57]
辭封
《三國志》魏書三少帝本紀註解,孔衍漢魏春秋曰:詔使太常王肅冊命太傅為丞相,增邑萬戶,群臣奏事不得稱名,如漢霍光故事。太傅上書辭讓曰:「臣親受顧命,憂深責重,憑賴天威,摧弊奸凶,贖罪為幸,功不足論。又三公之官,聖王所制,著之典禮。至於丞相,始自秦政。漢氏因之,無復變改。今三公之官皆備,橫復寵臣,違越先典,革聖明之經,襲秦漢之路,雖在異人,臣所宜正,況當臣身而不固爭,四方議者將謂臣何!」書十餘上,詔乃許之,復加九錫之禮。太傅又言:「太祖有大功大德,漢氏崇重,故加九錫,此乃歷代異事,非後代之君臣所得議也。」又辭不受。
⑵ 司馬懿有哪些經典的故事
司馬懿經典的故事有:《司馬懿受遺二主,佐命三朝》、《司馬懿征討孟達,智取上庸》、《祁山之勝,地位日隆》、《遼東大戰,巧奪襄平》、《兩虎相爭,奪取政權》。
1.司馬懿受遺二主,佐命三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敗北,勢力減弱。孫權勢力達到交州地區,劉備也乘機佔有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內)的荊州江南部分。孫權和劉備的勢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已逐漸形成。
2.司馬懿征討孟達,智取上庸
由西蜀投降曹魏的孟達,於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在上庸(今湖北竹山縣)發動叛亂,棄魏投蜀。孟達自認為宛城距離上庸一千二百里,地勢險要,司馬懿一時無法趕到上庸。可是當孟達剛起事八天,司馬懿就親率大軍趕到上庸,兵臨城下。
司馬懿為什麼來得這么快呢?原因是孟達平素與魏興太守申儀不和,申儀風聞孟達與西蜀又有來往,立即報告了魏明帝。魏明帝命令司馬懿監視孟達的行動。司馬懿為了充分做好消滅孟達的准備工作,並盡量推遲孟達的起事時間,除了從軍事上做好征討的准備工作,他還設法麻痹迷惑孟達,使他猶豫不決,延緩起事的時間。
3.祁山之勝,地位日隆
諸葛亮日夜規劃實現他的夙願,東聯孫吳,北伐曹魏,統一中原,但由於東吳偷襲荊州和章武二年(222年)的彝陵之戰,使雙方的關系十分緊張。雖然在劉備死前雙方互派使者,但東吳依舊是隸屬曹魏,對西蜀抱有敵對的態度。
蜀與吳的這種關系,對蜀國北伐曹魏不利,諸葛亮為了打破僵局,主動派遣鄧芝出使東吳。鄧芝對孫權詳細分析了恢復同盟關系的好處,孫權權衡了利弊,同意與西蜀恢復聯盟,斷絕與曹魏的臣屬關系,這樣吳、蜀又結成同盟,共同對抗曹魏政權。
4.遼東大戰,巧奪襄平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病死,其子曹芳即位。魏明帝在臨死前委託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曹真子)輔佐朝政。曹爽與司馬懿的關系,開始時還融洽,但時間一長就產生了矛盾。曹爽極力培植私黨,排擠司馬懿。
司馬懿外表上不露聲色,暗中積聚力量。曹爽有五個心腹,即何晏、丁謐、鄧颺、李勝和畢軌,這五人在當時號為名士。魏明帝認為他們浮誇無能,一律不用。曹爽提拔何晏、鄧颺、丁謐為尚書,李勝任河南尹,畢軌當了司隸校尉。除這五人之外,大司農桓范也是曹爽的親信,人稱「智囊」。曹爽的私黨為他出謀劃策,削弱司馬懿的實權,任用私人,控制京城內外、朝野上下。
5.兩虎相爭,奪取政權
正始十年正月(249年),魏帝曹芳拜謁魏明帝高平陵。曹爽兄弟四人及心腹何晏、鄧颺、丁謐、畢范全部隨從。司馬懿看到時機成熟,立刻帶領兩個兒子司馬師與司馬昭和三千武士,假傳皇太後的旨意,關閉城門,占據武器庫,派兵佔領城南洛水上的浮橋,封鎖曹爽等人回京的要道。同時派人占據中央各要害部門,命高柔行大將軍事,佔領曹爽的軍營,命王觀行中領軍事,控制軍權。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
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
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⑶ 歷史中有諸葛亮火燒司馬懿的典故嗎
有一個張方火復燒司馬制義的故事,張方在西晉時期被稱為屠夫,因為愛殺人,後來張方帶兵打司馬義,結果被司馬義急中生智打敗了,張方只好撤軍,後來張方又去打司馬義,活捉了司馬義,可把張方氣壞了,說你有什麼本事,被你打敗簡直是對我的侮辱,然後就把司馬義燒死了。當然司馬義是司馬懿的後代。
⑷ 司馬懿的所有故事情節
司馬懿在三國歷史中本來沒有什麼名氣,在曹丕時代和曹睿時代才因為自己過人的智力而得到重用。當時,諸葛亮正在率大軍北伐。為此,曹睿任命司馬懿來抵擋諸葛亮的攻勢。
諸葛亮知道司馬懿的厲害,所以在第一次北伐前先命人到魏國地盤中散布對司馬懿不利的流言,使曹睿撤掉了司馬懿大將軍的身份。在此之後,司馬懿就長期居住在幽州,再未過問朝政。
因為在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雖最後撤軍,但魏國損失也很慘重,而曹睿最後也知道自己錯怪了司馬懿,所以在第二次北伐時,曹睿重新任命司馬懿為大將軍。第二次北伐時,司馬懿率兵攻擊街亭,蜀將馬謖率兵屯守街亭時,把營寨扎在山上。因此,司馬懿切斷水源,採取圍而不打的方法消耗蜀軍。最後,司馬懿率兵攻擊馬謖軍,馬謖軍全線崩潰。馬謖軍副將王平率領2000士兵屯在街亭附近,隨時准備接應馬謖。但此時,司馬懿軍的副將率領大軍殺散王平軍,司馬懿軍遂佔領街亭。後來,諸葛亮命大量弩手埋伏於木門道,准備在此擊殺司馬懿,但張合(沒那個字)卻先於司馬懿到達此處,結果就代替司馬懿成了替死鬼。
第三次北伐中,司馬懿率不下10萬人的大軍攻擊只有2500人的諸葛亮軍。諸葛亮自知不妙,便用「空城計」嚇走了司馬懿(實際上此事壓根沒發生過)。
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用「木牛流馬」來運送糧草,司馬懿見狀便偷了兩個來仿製。但諸葛亮早已知道這點,便命人截擊了司馬懿的木牛流馬,趁亂改變了它們的情況,使它們無法移動,把司馬懿氣的半死不活。後來,諸葛亮在上方谷埋了大量火種,准備在此燒死途經此地的司馬懿一家。司馬懿到此地後果然身陷於火海之中。但他命不該絕,一場大雨澆滅了上方谷的大火。再後來,司馬懿算到諸葛亮大限將到,便堅守不出,最終將諸葛亮磨死在五丈原。
北伐結束後,司馬懿在朝中狂攬職權,掌握了朝中的軍政大權,為晉朝的建立定下了基礎。
⑸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故事
諸葛亮「六齣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無遺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最後他也沒有消滅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
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司馬懿一次又一次地挫敗了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雄心大志,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手。諸葛亮一直打勝仗,很熱鬧,但最終司馬懿還是保存著實力,還是沒有被打敗。
司馬懿採取的戰略決策是:戰略上防守,戰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後會贏,所以從不擔心在戰爭過程當中一次又一次地輸。
諸葛亮三出祁山與司馬懿交戰時,司馬懿堅持守寨不出,持續了半個月,一直不跟諸葛亮交兵。司馬懿熬得住,諸葛亮可熬不住,因為他糧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戰速決。於是諸葛亮使了一個計謀,佯裝拔寨退兵,以此引誘魏軍。
第一次蜀軍退出三十里下寨,張郃等將領提出追趕上去。司馬懿認為諸葛亮退兵,絕對是誘兵之計,切不可上當。他說:「孔明必有大謀也,不可輕動。」十天以後,諸葛亮見魏兵按兵不動,又退出三十里下寨。
這時候司馬懿仍然不主張追擊,他親自到前線察看諸葛亮退軍勢頭,斷定說:「此乃孔明之計也。」結果又過了十天,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
這時魏軍將領們認為諸葛亮是使詐謀,用「緩兵之計,漸退入漢中」,因怕被別人恥笑,急於交戰,張郃堅持要率兵追擊,司馬懿讓他率兵打頭陣去進攻,自己帶兵在後面支援。
於是張郃等率兵追擊諸葛亮,結果正中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敗。退兵後,司馬懿下了死命令,說:「今後切不許妄動!再有不遵,決正軍法!」他堅持自己這套軟磨硬抗的戰術,毫不動搖。
「六齣祁山」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在這個僵持階段里,由於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戰。司馬懿總是不會敗到一敗塗地,總是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繼續跟諸葛亮抗爭,打持久戰。
司馬懿的性格雖然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點很明顯,就是他像曹操一樣多疑,正因為他多疑猜忌,所以辦事非常謹慎。尤其是碰上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的時候,他更是極其小心謹慎,多疑多慮,有時會貽誤戰機。
(5)司馬懿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先生,琅邪郡陽都人。諸葛亮曾隱居在南陽,劉備三顧茅廬時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之後出山助劉備佔取荊、益兩州,最終導致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主管一切政務。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五次出兵北伐,病死於五丈原。
諸葛亮是許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看《三國演義》或是京劇,他身著八卦衣,頭戴綸巾,手持羽扇,氣定神閑,謀劃出空城計或草船借箭這樣膾炙人口的妙計。但真正的諸葛亮不似京戲裡面的倜儻,也沒有《三國演義》里的神機妙算。
《三國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書,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後面加個跋,說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對人很忠實,對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願意為劉備肝腦塗地,而且他一輩子對人很寬厚,法律嚴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話「將略非其所長」,意思是說打仗並不是他的長處。
這就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不一樣了。羅貫中在小說中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是羅貫中所寫的諸葛亮,更不是京戲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當年在劉備三顧茅廬做「隆中對」的時候,已預見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過魯肅也看出了這情勢。當時中原已經打了幾十年的內戰,而且劉備根本還沒進四川,連荊州都還沒拿到手,諸葛亮就可預見四川會屬於劉備,所以也有人懷疑「隆中對」的真實性。
此外,兩篇《出師表》,歷史學家已考證出《前出師表》才是諸葛亮所作的,《後出師表》則有點可疑。《前出師表》中輩出的人才,到了《後出師表》時期已所剩無幾了!
蜀漢之所以能在四川苦撐那麼久,與孫吳、曹魏三足鼎立,不是因為四川人才出眾,而是最初來自中原那批人的才幹。
⑹ 司馬懿的主要典故
1、裝病拒曹
曹操當時剛打敗袁紹不久,急需人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幹,便徵聘他出來做官。司馬懿得知消息後,覺得曹操是宦官之後,不願意屈節侍奉他。
但他又不敢公開拒絕曹操,便假說自己患有風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懷疑司馬懿是有意推諉,秘密派人在夜間查看。司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
夜靜更深時,那人潛入司馬懿卧室,然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馬懿揮去。
眼見利刀奪命,司馬懿只是睜大眼睛看著那人,身體依然堅卧不動。那人這才相信司馬懿果真得了風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稟報了曹操。
曹操當了丞相急於網羅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馬懿,決定再次徵聘他。他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再不應召,就把他抓起來。
司馬懿知道,曹操雖然愛才,但對恃才傲物、不肯親附自己的人,卻是不能容忍的。司馬懿害怕被殺,只得乖乖離家應召。
2、三馬同槽
司馬懿還在做曹操的謀臣時,曹操對他極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匹馬在同一個槽里吃食,醒來後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為是馬超一家便殺了馬超的父親。
司馬懿父子正好就是三馬,而「槽」諧音「曹」,「三馬同槽」正意味著司馬氏要吃掉曹氏。曹操感到這是一個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來,對他說:「司馬懿不是個甘做人臣的人,將來必定會干預我們的朝政家事。」
但曹丕後來十分信任司馬懿,並沒有把父親的話放在心上。後來,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馬氏父子三人相繼專嬗曹魏朝政。
3、老妻拒食
司馬懿晚年寵愛柏夫人,連張春華都很難有機會見到司馬懿。司馬懿生病卧床,張春華前去探望病情。
司馬懿說:「老東西真討厭,哪用得著煩勞你出來呢!」張春華因此羞慚怨恨,於是拒絕進食,想要自殺,她的幾個孩子也都不吃飯。
司馬懿驚恐而賠禮道歉,張春華才停止絕食。司馬懿出來後對別人說:「老東西不值得可惜,只是擔心苦了我的好兒子們罷了。」
4、紅裝促戰
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發起第五次北伐,派兵在魏軍營前叫陣、辱罵、挑釁,但任憑你花招用盡,司馬懿決心不動,仍然堅守不戰。
蜀軍叫陣無效,情急之中,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衣裳以示侮辱,意思是說,你司馬懿如此小心謹慎,只配作女人而不配作將帥。
如此羞辱魏軍將帥,魏將確實被激怒了,他們火冒三丈,堅決要求出戰。司馬懿見勸說或下令以不足以制止眾將求戰,只好告訴眾將,致書表奏朝廷請戰,皇帝允許,就立即出戰。
於是,司馬懿給魏明帝送上請戰書,明帝深知司馬懿的用意,立即派衛尉辛毗為軍師,持詔到陣前,宣稱皇帝有令,只准堅守,不準出戰。
5、對策征遼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命他率兵討伐。曹叡問他估計公孫淵有什麼對策,司馬懿說:「棄城而走為上計。憑遼水抗拒我軍為中計。坐守襄平那他就必成俘虜了。」
曹叡又問:「公孫淵會採用哪種策略?」司馬懿回答:「只有聰明人能正確估量彼此實力。預先棄城,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他定會認為我們這次孤軍遠征不能持久,先在遼水抗拒,再退守襄平,這是中計和下計」。
魏明帝問:「往還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說:「去百日,回百日,攻戰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時間足夠了。」
⑺ 球司馬懿與司馬昭的故事,幾百字,正史野史都可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家、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等人,以其功著,封舞陽侯。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晉宣帝。
司馬懿高祖為司馬鈞,漢安帝時為征西將軍,曾祖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司馬防為京兆尹。正如司馬懿之孫司馬炎所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曾一度拒絕他的授予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乘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死。265年,司馬懿次子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追尊司馬懿為高祖宣帝。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攻曹仁於樊城(今湖北襄樊市),當時大雨令漢水暴漲,於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於禁被俘,龐德被斬,曹操欲自許昌遷都避關羽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坐大,可聯合孫權牽制關羽。孫權果然因為覬覦荊州而襲擊關羽後方。
司馬懿於太和五年(231年)、青龍二年(234年)曾兩度親自率兵抗擊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司馬懿採取據險堅守,蜀軍果然糧盡而自退。諸葛亮這兩次的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在此之後,司馬懿成為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地位日益提高。
司馬懿的軍事才略還表現在孟達叛魏事件上。孟達原為蜀漢降將,曹丕命他守新城(今湖北房縣)。丕死,達欲叛魏歸漢。司馬懿知道消息後,一方面寫信安撫孟達,一方面潛軍進討,僅用8天行軍1200里。孟達給諸葛亮信中認為司馬氏來兵需要一個月時間,所以當司馬懿提前二十多天趕來時,完全打亂了他的叛亂部署。後來司馬懿僅用16天,就破上庸,斬孟達。
另外,司馬懿還有破遼東公孫淵的戰績。
司馬懿曾向曹操建議屯田制,但曹操採納後很快就死去了(曹操死前已有屯田制),所以事實上屯田制(尤其是軍屯)的推廣在曹丕時期。曹魏軍屯其主要基地設置在和孫吳、蜀漢對立的地帶(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長安、槐里、陳倉等地),而這里基地的開創都和司馬懿有關。青龍三年(236年),關東飢荒,司馬懿調五百萬斛粟運往洛陽,足見關中存有大量糧食。青龍元年(233年),司馬懿興修水利,而「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里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
司馬昭(211年-265年八月),字子上,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曹魏後期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昭繼其父兄的事業,消滅蜀漢,基本上完成了取代曹魏。
239年司馬昭被封為新城鄉侯。
249年(魏嘉平元年)司馬懿殺曹爽,開始專權國政。
251年司馬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師繼父位,為大將軍。在世家大族的擁護下,專橫暴戾,欺上壓下,廢魏帝曹芳,立曹髦。
255年司馬師死後,司馬昭代替他,成為曹魏國內舉足輕重的人物,官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政,劍履上殿」。
256年又進為大都督、高都公。 257年,司馬昭偕同曹魏皇帝曹髦一起平反鎮東大將軍諸葛誕的反叛,擊敗了孫吳營救諸葛誕的軍隊,司馬昭被晉升為晉公和相國。司馬昭不受。
魏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見王沈、王經、王業等人,憤慨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並率領宮人三百餘人討伐。有近臣先行向司馬昭通風報信,司馬昭馬上派兵入宮鎮壓,雙方在宮內東止車門相遇,中護軍賈充在南闕下率軍迎戰曹髦,賈充命令成濟殺曹髦,成濟一劍從曹髦胸部刺穿,曹髦立即死在車上。後來司馬昭以罪誅殺成濟一族。司馬昭立曹奐為曹魏元帝。 263年夏司馬昭派鄧艾、諸葛緒、鍾會等進攻蜀漢成功。劉禪投降。
魏元帝於264年5月2日(景元五年三月三十日)再次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加九錫。
265年司馬昭死後葬在崇陽陵,他的兒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數月後司馬昭被謚為文王。西晉建立後他被追封為文帝,廟號太祖。
⑻ 司馬昭的歷史故事
司馬昭是三國時魏國人,他父親名叫司馬懿,是魏國的大將。魏明帝曹睿死時,託付曹爽與司馬懿輔佐齊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與司馬懿互相排擠,經過激烈的權力爭斗,司馬懿盡誅曹爽一黨,魏國軍政大權自此落入司馬氏手中。
司馬懿死後,大兒子司馬師不久廢除了已經成年但遲遲未能親政的曹芳,另立十三歲的曹髦為帝,權勢比司馬懿更大,但沒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馬師在病重的時候,便把一切權力交給了弟弟司馬昭。
司馬昭總攬大權後,野心更大,總想取代曹髦。他不斷鏟除異己,打擊政敵。年輕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當長,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幹掉司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隨自己的心腹大臣找來,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恥辱,我要你們同我一道去討伐他。"幾位大臣知道這樣做等於是飛蛾投火,都勸他暫時忍耐。在場的一個叫王經的對曹髦說:"當今大權落在司馬昭手裡,滿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動,後果不堪設想,應該慎重考慮。"
曹髦不接受勸告,親自率領左右仆從、侍衛數百人去襲擊司馬昭。誰知大臣中早有人把這消息報告了司馬昭。司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殺掉了。
後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
⑼ 關於司馬懿的故事
1、司馬懿受遺二主,佐命三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敗北,勢力減弱。孫權勢力達到交州地區,劉備也乘機佔有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內)的荊州江南部分。孫權和劉備的勢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已逐漸形成。
2、裝病拒曹
曹操當時剛打敗袁紹不久,急需人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幹,便徵聘他出來做官。司馬懿得知消息後,覺得曹操是宦官之後,不願意屈節侍奉他。但他又不敢公開拒絕曹操,便假說自己患有風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懷疑司馬懿是有意推諉,秘密派人在夜間查看。
司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靜更深時,那人潛入司馬懿卧室,然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馬懿揮去。眼見利刀奪命,司馬懿只是睜大眼睛看著那人,身體依然堅卧不動。那人這才相信司馬懿果真得了風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稟報了曹操。
曹操當了丞相急於網羅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馬懿,決定再次徵聘他。他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再不應召,就把他抓起來。司馬懿知道,曹操雖然愛才,但對恃才傲物、不肯親附自己的人,卻是不能容忍的。司馬懿害怕被殺,只得乖乖離家應召。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
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陞官為無實權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謚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司馬懿在魏明帝大修宮室之際他也加以勸諫,魏明帝駕崩後他奏請罷修宮室,雕玩物之人力,節用務農,使天下欣賴。
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在扳倒曹爽後,司馬懿或以剿殺,或以監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為日後其子孫篡魏開晉打下堅實基礎。
⑽ 司馬懿的反饋 有什麼歷史典故
給予司馬懿的恥辱都會給你反向饋贈回來,我記得曹真奪司馬懿的兵權。最後還不是被司馬懿害了嗎?
其實將妹子推倒不算什麼大本事,是個流氓就能做到。但如果誘惑妹子將你反推倒,那絕對是高手。
信雲帝,得蘿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