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歷史人物傳記的千字作文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有這樣一位偉人,他曾經震撼了當時的歐亞大陸,也引起了世人對他的褒貶與毀譽:有人由衷的贊頌他是千古英雄;也有人稱他為世界征服者和無與倫比的侵略家。然而在所有的古今帝王中,論功業,論才智,論胸懷以及人生的曲折程度,幾乎沒有人可以跟他相提並論。他,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後人對他的評判往往只注重他在軍事方面的功過,卻忽略了他人性的一面。成吉思汗治國方面的精闢策略,獨具慧眼的用人之道以及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人格使他成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帝王。同時,也為後代統治者樹立了永遠適用的統治法則。
◎天命
鐵木真的父親是當時蒙古一個部落的首領,當鐵木真降生的那一刻,他的父親打了一場大的勝仗。因此,他被稱為是該部落的「福星」。根據蒙古人的習慣,他父親就用被擊敗首領的名字為他命名,以顯示其家族的戰功。同時,他的父親還驚喜的發現剛出生的兒子手裡緊緊的握著一塊象長矛一般的凝血,便感嘆這是天命:鐵木真將來必定會成為草原上的一位大英雄。
鐵木真在蒙古語里是「鐵的變化」的意思。從一塊礦石到一塊鐵是要經過烈火冶煉的。苦難、苦鬥、苦戰伴陪了他一生。同時也造就了這個震驚過世界的成吉思汗。
◎用人之道
在鐵木真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有過幾次親人的背叛,其中包括他的叔叔和堂兄,卻沒有一個是他的部下。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因為在馬背上和草原上長大的他,有著自己獨具慧眼的識人標准和用人之道。
鐵木真長著一雙火眼金睛。在他的一生中,用人奇准。難得的是在那個等級制度森嚴的時代,他並沒有以等級來劃分人的能力。甚至對於地位卑微的奴隸,他都沒有另眼相看。因為在他眼裡,奴隸並不會因為他們地位的卑賤而拒絕崇高。
鐵木真的一生與三個奴隸有不解之緣:一個是與他同甘共苦了一生的老僕人豁阿黑臣,一個是把愛心全部奉獻給他而不求回報的合答安,另一個就是他最倚重的大將木華犁。豁阿黑臣在鐵木真還沒有降生的時候就在他們家當奴隸,一生為這個家忠心耿耿,不管後來鐵木真的父親被敵人毒死後他們家有多麼的悲慘都沒有離開過。美麗的合答安少年時曾經救過鐵木真的命,後來在上天的安排下她在多年後又回到了鐵木真的身邊。她的善良和賢惠一直深深的打動著鐵木真,然而不管鐵木真費盡多少唇舌,她都沒有答應做他的妃子。而是堅持做奴隸的本分,決定終身不嫁。她雖然沒有高貴的地位,可她的人格魅力是最為閃閃發光的。她有著極強的預見性,每當鐵木真沖動的時候,她總是有辦法使他平息下來。也因此使眾多百姓免於死在馬刀之下。木華犁曾是鐵木真敵人的將領,鐵木真佩服他的忠和勇,而木華犁也敬佩鐵木真的胸懷,於是便死心塌地跟隨他征戰一生,立下了數不清的大功。
◎治國奇略
打下了金國中都是成吉思汗的重大勝利。而得到一位可以幫他治國安邦的謀臣耶律楚材卻是他更大的勝利。耶律楚材向他提出「天下可以馬上得之,卻不可馬上治之」,「以儒教治國,以佛教治心」的精闢建議,他對此番薦言十分贊賞,並且也確實將其方案實施到實處。
最值得一提的是成吉思汗是信奉長生天的。用中國人的話來講就是相信老天爺的。而對於信奉耶酥的,安拉的,佛祖的,太上老君的,孔夫子的一律接受,而且相當尊重。他從來沒有因為信仰的不同而進行過宗教戰爭。當年在他的統治范圍內,上百種宗教信仰共存,而且來自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老百姓非常和諧的生活在一起。這樣的局面在整個的人類歷史長河中都是少見的一幕。
◎結束語
帝王將相在歷史舞台上永遠都是主角,一個民族甚至世界的歷史格局往往因為一位偉人的出現而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
偉人,是說他具備了常人所不具備的才能,創造過超乎常人的偉大功績。偉人首先是人,人總是有人性的,人性總是有弱點的,他也會妒忌,多疑,自負和殘忍。但偉人一定是智者,所以他才是個成功者。
成吉思汗為後代統治者樹立了永遠適用的統治法則:即用人得當,廣招賢能,施仁政,以及尊重宗教信仰。成吉思汗作為「智者」最精髓的體現的就是他對宗教的態度。他的寬廣胸懷為其帶來了「一代天驕」的美譽,他明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是統治術的最高境界,因為任何一位迫害宗教正信的統治者的政治壽命一定是短暫的,他的結局也一定是會非常悲慘的。
探討歷史並非是僅僅為了明了人類的過去,而是為了更好的把握當前和面對未來。雖然歷史並不能為當前的問題提供詳細的解答,然而卻可以為我們提供解決的參數和思路。尤其是現在中國內外出現了一股討論「中國之未來」的旋風。可以說,成吉思汗一生中的亮點是中國之未來最好的參數。
『貳』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作文600-1000字
秦始皇兼並六國,創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專制帝國。但專制暴虐、焚書坑儒、大興土木,使秦始皇飽受抨擊。這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帝王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他在13歲即位9年後親政,迅速平定太後的舍人嫪毐發動的叛亂,並以放縱嫪毐的罪名罷免呂不韋。通過這些行動,秦王嬴政把權利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 他花費10年時間,實現了統一各國的雄心,也適應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 成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大國。在政治方面他推行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和三公九卿制分權獨立又相互制約。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統治體制,確保皇帝對全國的統治,組建了一個空前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在文字方面全國改用小篆,文字的統一對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進一步形成具有深遠意義。同時,他下令統一貨幣度量衡,方便了各地的貿易來往和國家的財政稅收。並且還修築馳道,疏浚鴻溝開鑿靈渠,為抵禦匈奴,修建長城,有效阻擋北方少數民族侵擾。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採取有利於國家統一和政權鞏固的措施,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權機構。
秦始皇也是一個唯我獨尊、專制暴虐的君主。他焚書坑儒,實行思想文化專制;無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超過了當時人們所能忍受的限度。為了修建宮殿、陵墓和滿足秦始皇奢侈的生活,秦王向民眾徵收大量的賦稅,造成「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力織不足衣服」的悲慘狀況。為了穩固其同志,還制定嚴酷的刑法。
盡管後期他昏庸無道,但是他結束了戰國以來的混亂局面,《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缺點掩蓋不了他的光芒
『叄』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作文1000到2000字
歷史被如沙的時光悄悄地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回首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鳴沙中突兀,回盪。
如煙往事,似水流年,卻帶不走這樣一個熟悉的名字,一個為人所倚賴,為人所唾棄,為人所敬佩,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國藩。
數峰無語立斜陽,也許曾國藩本人留給後人的,也是一塊默默的無字碑。一個年少時就才學出眾的天才,一個二十多歲就考取進士的少儒,一個當清政府在太平天國打擊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時挺身救駕的勇者。他曾在官場上春風得意,官至極品,也曾飽受傾軋,郁居鄉里;曾在戰場上帶甲百萬,揮斥方遒;也曾一敗塗地,差點投水自盡。這截然不同謎一般的身世,也許也正是他一生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的折射吧。
內聖外王,不錯,這正是國藩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翻開《曾國藩家書》,翻開《冰鑒》,翻開屬於國藩內心的那一頁,我為之所震驚,這難道就是揚名政壇,決戰沙場,堅忍果斷的清廷柱石?不!不像啊!濕潤雋永的文辭,語重心長的告誡,誠摯由衷的認錯;一派慈和,一派忍讓,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我不由驚嘆,我不由折服,我不由反思。歷覽前賢,有秦皇漢武的風騷,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彎弓和大雕。可又有誰,能像內聖外王的曾文正一樣,為官則清正無私,舉賢若渴,為將則機智沉穩,步步為營,奇正相佐,為儒則謙和內斂,毫無文人的狂傲之氣,為父為兄則嚴於律親,不使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曾國藩是一個永遠讓人無法讀明白的人,是一個文人,是一位儒將,是一個好官。也許也只有毛澤東主席的評價最中肯:「曾國藩是地方階級里最厲害的人物。」
無可奈何花落去,畢竟人無完人,安慶城破,大辟三日;天京陷落,大辟十日;投靠外國……這些是事實,不知是有意,還是不得已。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流年似水,時光如電地過去,也許,只有歷史才能讓「無字碑頭鐫字滿」,也許也只有歷史,才能最好地詮釋曾國藩在天京城破,黃袍欲加身之時寫盡生平心境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肆』 求一篇歷史人物的作文 至少3個 1000子的
羅曼 • 羅蘭是《約翰 • 克里斯朵夫》的作者,在他的筆下始終貫穿一股英雄主義的激情,謳歌那些為理想而飛蛾撲火似完成自我實現的人物。《名人傳》是他為三位在不同藝術領域里取得巨大成就的卓越的藝術家作的簡要的傳記,有樂聖貝多芬、畫聖米開朗琪羅以及俄羅斯著名作家列夫 • 托爾斯泰。與一般記述名人生平的傳記不同,羅曼 • 羅蘭在這部三人傳記里運用了史詩風格的寫作手法,並未局限於對人物事跡的簡要介紹,而是重點突出了對他們人生中的苦難的描述,以及面對苦難時所抱持的態度。讀過才知道,在這樣三位於各自領域內做出過令後輩高山仰止的成就的英雄心中,居然埋藏了那麼多不為人知的痛苦。 貝多芬的失聰,讓他遭受了作為音樂家的最大的打擊,他曾不只一次地陷入絕望,以至在成功指揮了一次音樂會後看到觀眾熱情地向他祝賀,竟興奮地昏了過去。米開朗琪羅一生的悲慘命運更多來自於他軟弱的性格,羅蘭形容他的創作靈感就像天才爆發一樣,幾乎不需要特別的觸動和培養,他就擁有了常流不竭的創作潛力。但米開朗琪羅除了捍衛他的藝術才能本身外,一生都在受別人的擺布,陷入過派系的紛爭,還屈從於教皇反復無常的旨意,雖然在繪畫和雕塑上都有驚人的作品問世,但就米開朗琪羅本身的想法來說,他未能將頭腦里完美的構想真正地付諸實踐。個人想法的局限和外在的條件始終牽著他由一件作品的開工轉向對另一件作品的注意,對不斷追求完美的藝術家來說,草草收尾總是一種失敗。更令他生活地雪上加霜的是,他個人的際遇也沒有進入到一個安詳平和的境地,縱有非凡的才華,手頭卻時時拮據,還要經常關照他不成器的孩子和侄子們,這個天才被平常瑣事佔去了大部分的精力,世俗的贊譽似乎也無力將他解脫出來,臨到人生的終了他也覺得留下了太多遺憾。人生總是這樣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享譽文壇並被同時代的讀者頂禮膜拜的列夫 • 托爾斯泰也擺脫不了自身固有的矛盾,甚至在他成名後前來拜訪他的崇拜者們把他隨口說的一句話都奉為神諭時,托爾斯泰還沒有追索到心中希求的境界。藝術家們在探索的道路上永無止境地更新自己、超越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就像歌德筆下的《浮士德》那樣尋求一個終極的完善。托爾斯泰可以說是那個時代超越民族局限放眼人類生存命題的大家了,他甚至啟發了甘地施行了20世紀震動世界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他寫出了《戰爭與和平》和《安娜 • 卡列尼娜》這樣的巨著,盡管後者的藝術水平較前者達到了更完善的境地,達到托爾斯泰成熟期小說創作水平的頂峰,但遺憾的是兩部作品還是帶有托爾斯泰式理想的局限性。在作者看來,托爾斯泰是過於沉浸他宣揚的「博愛」主義的信條當中去了,因而在他晚年才會在研究基督教上花費了十足的氣力,以至未能創作出更具超越性的作品。藝術是要完全脫開了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未免會變成僅具有精緻的觀賞價值的空中樓閣。托爾斯泰一生富足,也不願離開他出生的那個庄園,正因他貴族的出身,對下層古難的體察未免淺嘗輒止,浮於表面,他對俄羅斯轉型期間的社會矛盾認識不足,必然地與高爾基等革命作家劃開了界限,類似與胡適與魯迅之間以及魯迅與共產黨作家之間的界限一樣。托爾斯泰太相信博愛的力量了,才主張甘地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他對動搖封建主統治基礎的態度也搖擺不定,索性投入到對宗教信仰的熱望中去,這是源於思想基礎的痛苦,同樣折磨著名人在藝術完善的道路上必然要遭遇困境重重。
三個人,小說里的,1000字以上。望採納
『伍』 寫歷史英雄人物的作文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光輝歷史,在這五千年中涌現出許多偉大的人物,其中,最讓我敬佩的人物要數三國中的 常勝將軍 --趙雲了。 趙雲智勇雙全,文武雙全。武藝超群,忠心耿耿,歷來被後人所贊頌,被後人所學習。因此小時候家人常用趙雲來教育我要精忠報國。漸漸地趙雲的事知道的愈多,我就愈加敬佩趙雲。
我敬佩趙雲,首先是因為他的武功很好,在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一桿銀槍,被趙雲使得風馳電掣,出神入化。一把剁鐵如泥的青紅寶劍,被趙雲耍得神出鬼沒,讓人眼花繚亂。所以,無論什麼怎樣的大將見到趙雲都聞風喪膽,狼狽而逃,否則,就會死在銀槍之下。趙雲直到老年仍英勇無比,真可謂寶刀不老。
我敬佩趙雲,其次是因為他臨危不懼,經常急中生智。有一次,黃忠夜襲曹寨,不料中了埋伏,趙雲捨身將黃忠救回軍營,可這時,曹操趁勝追擊,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趙雲大寨壓來,這時,趙雲軍隊人員傷亡嚴重,無法應戰,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趙雲突然想起一妙計,他讓弓弩手埋伏在戰壕里,待曹軍接近,弓弩手突然站起來,霎時,萬箭齊發,曹操以為趙雲早已布好了天羅地網,馬上命令大軍撤退。看來,趙雲真可謂是一員有勇有謀,不可多得的武將。
我喜歡趙雲,最主要是因為他時刻為天下百姓著想,而且認准明君就死心踏地的跟著他,決無二心。趙雲年少時投奔袁紹,盡管袁紹勢力龐大,但是個昏君,不聽忠臣直言勸告,只聽奸臣花言巧語,趙雲放棄高官厚祿,毅然離開,幾經周折,投奔劉備。當時,劉備勢單力薄,連吃敗仗,可趙雲沒有離開,決心幫助劉備脫離苦境。在長板坡時,趙雲為了留下一點劉備的血緣,為了蜀國的將來,趙雲領著二三十個軍士闖入曹軍去救甘夫人和阿斗。當趙雲尋到阿斗時,已只剩下單人單騎,鮮血灑滿戰袍,可趙雲不顧生命危險,把阿斗放入戰袍中,又打入了曹操百萬軍中,就在他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力斬曹操五十多員,最後,趙雲把阿斗完好的交給劉備。
趙雲是一位世上少見的神奇武將,他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將永遠敬佩他。
『陸』 寫歷史人物的作文
我看項羽 武功蓋世,風雲際會,一舉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蒼生,英雄莫敢俯視。但大起過後即大落,大喜過後即大悲。從笑傲天下,碑睨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烏江,項羽不愧為悲情英雄。
他的叱吒風雲又重情重義,既神勇無比又親善士兵。</FONT>
愛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於西楚霸王的寶座;愛美人,他才隨身不離虞姬。許多人覺得項羽不應該因為美色而在四面楚歌時,不開個例會,但試問,面臨生死一別的邊緣,誰不珍惜與愛人共度的時光?這出於項羽的柔情,他的重情義。這位柔情似水的猛將令我佩服。
項羽對士兵的友善,對部下的關心,同甘共苦的精神,歷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現代人能顧及的?無良商販為了私慾,剝削員工的實例比比皆是,為什麼就不能學習一下他的精神呢?
項羽的果斷,細膩,勇猛,感悟了我。讓我明白到時機是多麼重要,情誼是多麼的可貴,精神是多麼可嘉。
雖然項羽神勇無比,但卻在處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謹,項羽濫用私情,殘暴,沖動,無一不警戒我,應該冷靜、客觀地面對每一件事,從多角度地去看每個問題,才能理性地作出選擇。
在一個盛行「勝者王侯敗者」的觀念,竟然還有一個失敗了的項羽受到如此的禮贊。他讓我嘆息,讓我感概,讓我傷感,讓我敬佩。他的血性和柔情,讓我揮之不去,詠之不足。他雖然像流星,在歷史長河中一閃而過,但他卻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被人們無數次地評價著。
『柒』 一篇介紹歷史名人的1000字作文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五原地處蒙古,可見呂布很可能有少數民 族血統,那麼神箭飛騎的本事是天賦來的。「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 將」。這一段猛一看跟董賊年輕時還真像。年輕時因為驍勇而在並州刺史丁原手下做騎都尉(類似 於典韋之於曹操),可是後來「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主簿者文書也,就是楊修做的 活。可見呂布是被老羅醜化成一個文盲的,人家畢竟當過主簿耶。
呂布個人的勇武,可以和項羽、袁達等傳奇猛將媲美,其戰績也堪稱了得。而其陷入的悲劇則多 少與項羽有相似處:過於迷信個人武力,無視政治手段,任用將領過於膽小等等。一切的一切只 因為他過於勇猛了。勇猛成了他的最優秀的地方,從而使他放棄了其他的優點,大致如是。
考慮一下這個人,一個生在游牧民族的地方的男人,小時候不大可能受系統的政治教育,他所有 的政治經驗可能完全來自於在丁原手下的官職升遷等。但在仕官時,他更多地依靠了自己的勇 武,而在手腕上是絕對不行的。猛然之間,他踏進了亂世,踏上了亂世的舞台,他只能依靠他的 勇武。其實人們對他的詬病是他的背叛,即使他殺董賊是正義之舉。受儒家思想毒害的舊勢力 ——袁紹、袁術、張邈等都對他避若蛇蠍。可是亂世本來就沒有這么多講究,任何事都必須以最 終的政治利益出發。從這一角度而言,呂布只是選擇了最符合他利益的事。從這一點來講,劉備 和曹操其實和呂布是一類人:他們摒棄了一切繁文縟節和道義觀念,追求的是自己的天下。可劉 曹何等梟雄,他們做的骯臟的事都打著正義的幌子,而呂布則太誠實了,於是人們把矛頭對准了 他。其實他唯一做錯的,是他不夠虛偽。
可以這么說,呂布這種人的存在是亂世的必然,可是他的死亡也是亂世的必然。沒有這種人,亂 世不稱其為亂世。可是他如果不消亡,亂世無法結束。他只是為亂世而生,在亂世中扮演一個可 能很顯眼的配角,然後匆忙謝幕。他的英姿固然瀟灑,他的能力固然驍勇出眾,可是他不懂得演 戲,所以他只能謝幕。
陳壽說:「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 也。」
其實「輕狡反復,唯利是視」,哪一個亂世人物不是如此?只不過呂布始終是個孩子,以為用在草原 的那一套就可以馳騁中原。他太短視,也太淺顯。而「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倒是很客觀 地說了一條歷史規律
『捌』 有關歷史人物的文章1000字
郭子儀,華州鄭縣人。其父郭敬之曾作過唐朝五個地方的剌史,也算是世家子弟。郭子儀其人儀表堂堂,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唐玄宗天寶十三年,為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估計郭子儀象許多邊鎮中高級官員一樣,庸庸無為,度過富貴而乏味的一生。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當時郭子儀被任命為朔方節度使,以本軍出兵單於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出奇兵以山西插入,攻陷河東地區的戰略重地靜邊軍城(今山西右北衛鎮),斬殺胡兵七千多,是「安史之亂」後唐朝首次大捷。
天寶十五年七月(公元756年),郭子儀與李光弼合軍配合作戰,在嘉山大敗史思明等賊將,斬首四萬,生擒五千,獲馬五千匹。河北十餘郡重歸唐朝掌握。唐肅宗即位後,賊將阿史那從禮率五千騎出塞,與河曲部落數萬胡人企見覦身在朔方軍的皇帝。郭子儀與回紇首領聯兵擊敗賊軍,平定河曲地區。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儀在潼關大破賊兵,收陝郡永豐倉。同年四月,安祿山被兒子殺掉,朝廷招郭子儀還鳳翔,欲圖大舉。五月,郭子儀進位司空,充關內、河東副元帥。十月,郭子儀率漢、回紇聯軍十五萬收復長安。與敵交戰中,郭子儀指揮有方,斬首六萬余級,唐兵重新奪回京城。百萬人民夾道歡呼:「不圖今日復見官軍!」
至德二年十一月,郭子儀率兵又攻入東都洛陽,陳兵於天津橋南,士庶歡呼。至此,郭子儀因軍功加司徒,封代國公。率師回京時,唐肅宗親遣御林軍迎於灞上。面君之時,唐肅宗一句話發自肺腑:「雖吾之家國,實為卿再造!」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郭子儀在河上大敗賊兵,擒獲賊將安守忠。十一月,接連大敗安慶緒。轉年二月,鄴南戰役,賊將史思明大敗唐軍,處於後陣的郭子儀未及合戰就遇上沙塵暴,率兵士退保河陽。大太監魚朝恩借機進讒,朝廷召郭子儀入朝,削奪他的軍權。郭子儀怡然接受處理,沒有任何怨言。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三月,李光弼邙山大敗,魚朝恩退保陝州。轉年三月,河中、太原軍亂,兩地唐軍主師相繼為亂兵所殺。面對亂兵可能造反與史恩明叛軍結盟,不得已之下,唐廷重新起用郭子儀,以他的威望與德望鎮服各部兵馬,進封他為汾陽郡王、充任朔方、河中、北庭等數州節度使,出鎮絳州。唐肅宗臨崩前,把郭子儀叫到床前,託付後事:「河東之事,一以委卿!」郭子儀嗚咽流淚,誓以死報。
雖然不斷受魚朝恩、程元程等太監誣陷,繼位的唐代宗仍然起用郭子儀,但也是留在京都虛位相待,不予實權。不久,唐將梁崇義、仆固懷恩相繼叛亂,勾引吐蕃、回紇軍隊入寇河西。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大軍深入而來,大掠奉天、武功,渡過渭水,一路東進,進逼長安。惶急之下,只能又下詔封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出鎮咸陽。由於久廢在家,郭子儀部曲舊軍已散。詔旨下達之日,他手下僅有二十騎人馬。一行人至咸陽時,吐蕃軍已經渡過渭水。唐代宗聞訊,慌忙棄長安奔陝州。逃跑途中,射生將王獻忠又叛亂,劫持豐王等十個王爺想投奔敵軍。半路為郭子儀遇上,十王轉危為安。由於郭子儀統兵有方,聲名又隆,一路上不斷有唐朝的敗兵散卒來奔,軍勢漸振。吐蕃入長安不久,唐軍與城內居民里應外合,虛張聲勢,竟使敵軍惶駭奔逃。
太監程元振見郭子儀又立大功,害怕於自己不利,就極勸唐代宗遷都洛陽。郭子儀上表極諫,痛陳利害,代宗終於轉意,回都長安。面對伏地迎拜的郭子儀,唐代宗一臉悵恨,說:「朕用卿不早,故及於此。」
代宗廣德二年十月,仆固懷恩又引吐蕃、回紇、黨項數十萬南下,郭子儀受命,率軍抵禦。轉年九月,叛軍已相繼進抵長安附近,京城人情恐慌,不知所從。關鍵時刻,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返長安。
當時,郭子儀隨從軍卒僅一萬人左右,在涇陽屯軍。四周叛軍、回紇、吐蕃等軍隊有近三十萬,已經把郭子儀一軍圍得里三層、外三層。郭子儀急忙下令屬上四將分陣迎敵,自己親率兩千鎧甲軍出於陣前。回紇軍隊首領很奇怪,驚問唐兵:「主帥為誰?」唐軍回報:「郭令公。」回紇大驚:「郭令公還活著嗎?仆固懷恩講天可汗(唐代宗)已崩,郭令公也病死,中國無主,我們才跟隨他來到這里。既然郭令公還活著,天河汗也活著嗎?」唐軍答稱:「天子安好!」這下子,回紇首領有些慌亂,面面相覷:「難道仆固懷恩欺騙我們?」
見此,郭子儀忙派使者去回紇營中曉諭:「幾年前回紇大軍跋涉萬里,幫助我大唐收復兩京,雙方休戚與共,關系甚洽。現在,奈何捐棄舊誼,幫助仆固懷恩這個叛臣,如此,對回紇一點好處也沒有呵。」回紇人將信將疑:「都說郭令公死了,否則,我們怎敢至此。如果郭令公真活著,就讓我們親眼見一見。」
使者回報。郭子儀馬上跨馬欲出。左右將帥都勸:「戎狄狼子野心,怎能相信!」郭子儀說:「敵眾數十倍於我軍,力戰肯定不能勝。我現在出去與他們相見,示之以誠。」左右將領要派五百騎兵扈衛,郭子儀搖手拒絕,只帶十幾騎輕裝而出。唐軍大呼:「令公來!」
回紇如臨大敵,不知唐軍真假,前面數排弓箭手皆引弓搭箭,持滿欲射。郭子儀騎馬至陣前,摘去頭盔,對帶頭的回紇「大酋」親切問候道:「君與我前些年同生死、共患難,怎麼現在一點也不念昔日情份啊?」見到果真是郭子儀本人,回紇首領大將都扔掉手中兵器下馬拜禮:「果吾父也。」(真是我親郭大爺呵)於是郭子儀邀請回紇眾首領歡飲,大贈金帛,誓好如初。酒席宴上,酒酣耳熟,郭子儀乘機勸說回紇首領:「吐蕃與我大唐本來是舅甥之國,現在背信棄義進攻我們。他們已劫搶牛馬無數,諸位如果能倒戈奮擊吐蕃,既能逐戎得利,又與我大唐重修友好關系,一舉兩得,多麼好啊。」當時,仆固懷恩已經暴病而死,「群虜無所統一」,回紇人就答應了郭子儀。
吐蕃軍隊已經得知唐軍與回紇軍「聯歡」的消息,驚疑雙方有詐,乘夜就引軍退走。郭子儀先派白元光等率一部分唐兵與回紇軍相合,追擊吐蕃,自引大軍繼後,於靈台西原大敗吐蕃,斬首五萬,生俘一萬,得牛羊馬駝不可勝計,並追回被俘掠的唐朝士女。
唐氏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十一月,郭子儀又以三萬步騎破吐蕃於靈州,斬敵三萬。
由於魚朝恩一直嫉恨郭子儀,他派人挖毀郭子儀父親的墓穴,亂拋屍骨。在古代,刨挖別人的先人墳墓,簡直是深仇大恨。恰值郭子儀引兵入朝面君,眾臣心下疑懼,惟恐這位郭大爺一氣之下大鬧朝廷,鬧出個兵變什麼的又把京城顛個底兒掉。唐代宗見到郭子儀,首先就談起這件事,想就他父親墳墓被毀之事代朝廷道歉。不料,郭子儀伏地大哭,說:「為臣我久為軍隊主帥,戰場上不能禁暴,時有軍士挖毀墳墓事件發生。為臣我不忠不孝,上獲天譴,不是別人的過錯啊!」如此,朝廷上下才安下心來,知道郭子儀沒有尋釁找碴的念頭。
郭子儀為人,寬於御下,忠於事上,賞罰必信。雖屢遭幾個太監讒毀,但他處處小心,朝廷叫幹啥就幹啥,沒有絲毫怨言,故而唐肅宗、唐代宗對他始終信任。以魚朝恩之陰毒,也有被感動之時。有一次魚朝恩宴請郭子儀,屬下都害怕郭令公赴魚公公之宴有去無回,要他眾兵相護而去。郭子儀僅帶十幾個人僕人前往。魚朝恩很奇怪,問:「王爺您怎麼隨從這么少?」郭子義告以實情。這樣一來,感動得這位曾大挖郭子儀祖墳的魚大公公也哭了:「令公您真是長者,別人能不對我起疑心嗎?」傲狠難馴的藩鎮土皇上田承嗣擁兵魏博,遇見郭子儀來使,馬上跪地西向拜舞,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來使說:「此膝不屈地人久矣,今為公拜。」李靈耀占據汴州,公私財賦凡經過他的地盤一概掠為己有,惟獨有郭子儀「封幣」(貢朝錢物)經過其境,馬上派兵衛護送,不敢掠取絲毫。此外,郭子儀麾下勛將數十人,一時都封王封侯,貴重無比,但郭子儀對他們頤指氣使,如使喚仆從部曲。那些人也恭謹俯首,孫子一般。其幕府參謀六十多人,後來也都成為將相高官,時人皆欽服郭子儀有識人之明。
此外,郭子儀為人也頗有遠見,該疏放時疏放,該謹慎時謹慎。他晚年在家養老時,唐德宗寵臣盧杞進謁。平時,無論什麼王侯將相來看望,老頭子身邊都是妾姬侍奉左右,不避來人。聽說盧杞要來,郭子儀忙令眾妾侍退下,自己危坐,等待這位「鬼貌藍色」的奇醜大臣。相談之間,也謙恭有禮,態度溫和。盧杞走後,家人很奇怪,問:「令公您干嗎如此好待盧杞呢?」郭子儀說:「盧杞此人,貌陋而心險。如果有妾姬在此,看見他那樣子肯定會笑出聲。如此,此人必銜恨在心,以後他必登相位,一旦大權在握,追憶前嫌,說不定到時候我郭家會被他殺得一個不剩!」後來盧杞果然掌權,「賢者妒,能者忌,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完全應合郭子儀的「預測」。
唐德宗繼位,召郭子儀還朝,進位太尉、尚書令,賜號「尚父」。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郭子儀病逝,時年八十五。朝廷震悼,皇帝親御安福門哭送,賜謚忠武。
郭子儀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顯官。諸孫數十人,不能盡識。「富貴壽考,哀榮終始」。第六子郭暖,尚唐代宗女昇平平公主,是京劇《打金枝》的主角,劇情不是虛構,歷史上確有其事。有一次夫妻二人斗氣,郭暖怒道:「你以為你爸爸是當今天子就不知自己老幾,我爸爸還不願坐這個位子。」公主怒羞回宮,向父親代宗告狀。唐代宗是明白人,勸女兒說:「他爸爸還真是不願作天子,否則,天下還真不一定是我李家的。」郭子儀聽說此事,怒火煩心,忙把犬子五花大綁,親自上朝請罪。唐代宗笑首說:「不聾不啞,不做親家翁。兒女們嘔氣說話,怎好當真?」雖如此,郭子儀回家仍舊大板子「伺候」了郭暖一頓。郭暖女兒為唐憲宗貴妃,後來生的唐穆宗。穆宗即位後,尊郭妃為皇太後,並追贈外祖父郭暖為太傅。
因此,唐朝史臣裴土自就說過:「(郭子儀)權傾天下而朝廷不忌,功蓋一世而主上不疑,侈盡人慾而議者不之貶,」確實是盛德所至,節高名完,為古代名臣所罕有。
「安史之亂」起,唐朝的華夷大將,文臣士人,爭赴國難,忠心為主,顏真卿、戴履謙、程千里、段秀實、李嗣業、馬燧、李抱玉、李抱真、路嗣恭、王思禮、魯炅、王難得、辛雲京、馮河清、白孝德、渾王咸等等,或中華茂族,或出身行伍,或高麗鐵勒,或突厥雜胡,智勇守節,心如鐵石,忘身許國,構著了中華民族信義忠勇的道德基石,千載之下,凜凜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