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湖南常寧煙州歷史人物

湖南常寧煙州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2 09:33:08

A. 湖南常寧市名人簡介

南宋有襲蓋卿、王居仁、許介。
清朝有段獻生、李繼聖、段專伍生、張載遠、王萬屬澎、王國牧、趙福財、唐訓方、陳厚順、陳封爵、王良弼、何錫藩。
民國時有彭廷圭、羅嚴、蕭石月、李佳竹、詹少雲、李成蹊、蕭震球、吳謙、吳鴻騫、楊發鶴等。
共和國時有陳菊生、李之透、吳農、蕭韶、曹亮、彭明治等。

B. 湖南常寧從古至今曾出過什麼名人

文化官員有:毛寄穎是作家協會湖南分會會員,原中共零陵地委宣傳部長、專區文化局長,名收《當代詩詞家大辭典》、《中國大網路專家人物傳集》。唐日新是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辦公室副主任、正處級研究員,還出了書。 記者有:唐秀山是新華社高級編輯、新華社駐莫斯科記者、《燎望》周刊國際編輯部主任。龍啟雲是新華社主任記者。殷菊生,歷任《湖南日報》記者、湖南經濟報社社長、新華社主任記者兼新華社湖南分社新聞攝影采訪部主任。 編輯有:何滿宗:1956年生,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主任編輯,現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學校校長、兼任湖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第九屆人大代表,先後赴德、法等十餘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性大會與學習考察。著作甚豐。唐仲揚:《湖南教育》總編輯。羅國林現任廣州花城出版社總編輯,名收《中國當代高級專業人才大辭典》、全國外國文學出版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法國文學研究和翻譯,著作甚豐。張勁松:任職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楚風》主編,副編審職稱,中國文學協會等14個學會會員。湯清聖現任《湖南經濟信息報》總編輯、主任編輯。 藝術家有:張國輝,國家一級作曲家,滕仲英,中國音樂協會、戲劇協會會員,事跡入《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廣州卷》,創作甚豐。吳國威:數十年畫壇經營,先後在省級以上發表、展出版畫作品千餘件次,在縣內培養美術人才百餘人,是常寧版畫的組織者和倡導者。中國版畫協會顧問、湖南省版畫協會理事、常寧市文化局副局長、湖南省六、七屆人大代表,1988年任常寧首屆文聯主席。

C. 常寧市有哪些明星

國際上有名氣的有,雷傑,畢業於常寧市第二中學,現就讀北京電影學院研究生院內,國際青年導容演,模特,歌手。MANHUNT世界模特大賽亞軍,湖南青年歌手大賽季軍,2015年出席首屆亞洲電影展 ,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13屆長春電影節任青年評委。
內地有女歌手有:劉虹含,畢業於常寧市第一中學。歌手,以組合的形式獲得星光大道總冠軍。

D. 請問湖南衡陽常寧煙洲鎮哪個村的人全部姓李

煙洲鎮哇塞離我外外哪裡好近

E. 湖南省常寧市煙洲鎮良和村新屋組廖書慧個人簡歷

求簡歷?如果是的話在網上隨便能找到一份簡歷,把上面的搬下來完善一下,就OK了

F. 湖南省常寧市的歷史

常寧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境內就有原始人類生息繁衍。戰國時期,楚人開始移居這里。漢代境內居民已掌握采礦和提煉銀的簡單技術。三國初期,這里為吳蜀爭奪之地。吳 東風廣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析耒陽縣舂陵水以西置新寧、新平二縣。東晉太元二十年(公元39 5年)並新平入新寧,始奠定今市之基廓。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常寧縣。1996年11月1 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常寧縣設立常寧市。 常寧歷史悠久,據清同治《常寧縣志》記載:周朝以前屬荊,戰國時屬楚,秦漢時屬耒陽縣,三國吳孫亮析耒陽西南地置新寧、新平二縣,東晉太元二十年(396年)並新平於新寧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新寧為常寧,屬衡州。五代及宋屬衡州。元十九年(1282年)升為州,無領地,屬湖廣行省領北湖南道。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降為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衡州府。清屬湖南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屬衡陽道。民國11年(1922年)廢道,直屬湖南省。民國26年(1937年)屬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1949年10月12日常寧和平解放,人民政府建立,屬湖南省衡陽專區。1952年4月改屬湖南行政區。1954年7月仍屬衡陽專區。1983年7月屬衡陽市。1996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常寧縣,設立常寧市,由衡陽市代管。 1996年,西嶺、廟前、勝橋先後撤鄉設鎮,並各增設1個居委會。是年未,全縣下轄7個鄉、16個鎮:宜陽鎮、三角塘鎮、白沙鎮、松柏鎮、羅橋鎮、板橋鎮、官嶺鎮、柏坊鎮、洋泉鎮、鹽湖鎮、煙洲鎮、蔭田鎮、新河鎮、西嶺鎮、廟前鎮、勝橋鎮、大堡鄉、蘭江鄉、江河鄉、宜潭鄉、彌泉鄉、蓬塘鄉、蒲竹瑤族鄉。村、組、居民小組無變動。 2000年,常寧市轄16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79522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宜陽鎮 67354 柏坊鎮 58246 松柏鎮 70352 煙洲鎮 33714 蔭田鎮 33285 白沙鎮 28668 西嶺鎮 30072 鹽湖鎮 22583 三角塘鎮 28631 洋泉鎮 62182 廟前鎮 15163 羅橋鎮 32883 板橋鎮 38649 勝橋鎮 41280 官嶺鎮 39075 新河鎮 29666 宜潭鄉 38842 蓬塘鄉 41684 蘭江鄉 31768 大堡鄉 27734 江河鄉 13741 彌泉鄉 1766 蒲竹瑤族鄉 7885 2004年,常寧市轄16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

G. 我來自湖南省衡陽市常寧縣的唐姓人士,求名字溯源。要詳細的信息

我家有常寧唐氏族譜完整版本,用紅色木箱盛裝。修譜的時間大概在10年前左右。
當時送新族譜下鄉的時候,我有參與。
關於祖先的分支與由來。版本很多。

H. 湖南省常寧市煙洲鎮

1967的湖邊公社,現在變更為常寧市鹽湖鎮人民政府。

I. 湖南歷史人物

蔣琬(168-246)
三國時蜀國大臣。字公琰,三國湘鄉縣(今祁東縣磚塘鄉,一說今湘鄉縣)人。初以州書佐隨劉備入蜀,授官廣都縣長官。及劉備為漢中王,任命他為尚書郎。後來諸葛亮成立丞相府,他先後任東曹椽、參軍、丞相府長史兼撫軍將軍等職,成為諸葛亮的重要助手。諸葛亮死後,劉禪遵其囑托,將國家大事託付給蔣琬,先後任其為尚書令、益州刺史、大將軍,封安陽亭侯,復加為大司馬。公元246年,蔣琬卒於軍中,劉禪追封為恭侯,葬於涪(今綿陽市效西山之頂)。

劉巴(約170-222)
字子初,漢末蒸陽(今衡陽縣)人。出身官宦家庭,少以膽識才華聞名。荊州刺史劉表多次要提拔他,並舉薦為「茂才」。他見劉表非英明之輩,均辭謝不就。劉備攻取西蜀後,任劉巴為左將軍、西曹椽。劉備曾稱「子初才智過絕人」,諸葛亮也曾說:「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任劉巴為尚書,後又叫他代法正為尚書令。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昭告皇天上帝後土神祗,凡諸文告策命,均出自劉巴之手。

谷朗(218-272)
字先義,東漢桂陽郡耒陽馬水人,出身官宦家庭。谷朗成年後,正值三國鼎立時期。朗出任吳國。先後任郎中、尚書令史、郡中正、長沙瀏陽令、都尉、尚書郎。後調入朝中,拜五官夕郎中,遷大中正大夫,專司察舉人才。吳永安六年(263),交趾郡吏呂興背叛吳國。建衡元年(269)十一月,谷朗率兵經番禺、牂牁,進軍交趾,討代呂興。平亂後谷朗遷九真太守。吳鳳凰元年(272), 谷朗病逝任所,歸葬耒陽。為昭示其功績,時人刻有《吳故九真太守谷府君碑》。碑現存耒陽縣城,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羅含(生卒年不詳)
東晉文學家。字君章,桂陽耒陽(今湖南耒陽市)人。少有志尚。據說他曾夢見一隻文彩異常的鳥飛入口中,從此文思日進。始任州主簿,後為郡功曹。桓溫鎮荊州,召為征西參軍,轉州別駕。後入朝為尚書郎,又出任宜都太守。累遷散騎常侍、侍中,官終廷尉、長沙相。年老致仕,加中散大夫,年七十七卒。他名重一時,謝尚稱其為「湘中之琳琅」,桓溫譽為「江左之秀」。所著文章流行於當世。《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文集三卷,已佚。今存《答孫安國書》、《更生論》,載《弘明集》。其文理精詞雋,不事繁詞。傳在《晉書文苑傳》。

歐陽彬(生卒年不詳)
字齊美,五代十國後蜀時衡山縣人。出身縣吏之家,博學能文,工於辭賦,有名於時。梁末帝貞明四年(918),前蜀主王建死,子衍繼位。衍喜愛詩文,生活奢侈,常派人來楚采購貨物及花石之類。歐陽彬在別人的資助下來到西蜀,向蜀主獻《獨鯉朝天賦》(也作《萬里朝天賦》),王衍大悅。歐陽彬被任為嘉州刺史,後蜀時,官至尚書左丞相。

趙葵(1186-1266)
字南仲,號倍庵,南宋衡山人,趙方之子。一生以儒臣治軍,為南宋偏安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歷任中大夫、左驍騎將軍、華文殿直學士、淮東安撫制置使、湖南安撫使、資政殿學士、福建安撫使等,淳佑七年(1247)四月為樞密使兼參知政事,督視江淮、京西、湖北軍馬。淳佑九年(1249),升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寶佑五年(1257),封衛國公。咸淳二年(1266)逝世,追贈太傅,溢忠靖。

趙方(?-1221)
字彥直,南宋衡山人。孝宗淳熙八年(1181)進士,受任為蒲圻尉,後調知青陽縣。任內施政中提出:「催科不擾,是催科中撫字。刑罰無差,是刑罰中教化。」時人以為名言。南宋韓侂胄北代失敗以後,宋金之間達成和議。趙方已任湖北路安撫使,認為這種和議不可能久持,及招兵擇將,准備戰守。後金兵果然來犯,趙方數次大敗金兵,功遷龍圖閣侍制、長沙縣男、煥章閣直學士、顯漠閣直學士、太中大夫、刑部尚書、徽猷閣學士、京湖制置大使。嘉定十四年(1221)病逝,臨危仍叮嚀部下「協心報國」。

李芾 (?-1276)
南宋衡州治(今衡陽市)人,字叔章。宋末曾任知臨安府等職,不畏權勢,被賈似道罷黜。帝顯德佑元年(1275)為湖南安撫使,知潭州,抵抗元軍,守潭州三月,城破後壯烈戰死
何克明(1298-1376)
衡山義城鄉十三都(今衡東縣霞流鄉平日村)人。元延佑四年(1317),湖廣鄉試,何克明居榜首。次年,赴大都(北京)會試,廷試連獲第一,三元及第,在湖廣間享有盛名。中狀元後,任過上高縣知縣,衡州路推官。因在衡州路政績卓著,被召回京師任國子監丞。明朝北伐軍攻克大都時,何克明因父喪在家守制。元亡明興,他沒有應召出仕。晚提杜門謝客,從事著述,著有《周易集解》、《詩經箋注》,可惜二書已散佚。

茹瑺(1358-1409)
字良玉,號茹庵。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初一日生於衡山東隅的藻江(今衡東縣石灣鄉的棗山村)。明洪武十年(1377),茹瑺入國子監就讀,受朱元璋器重, 授承敕郎,洪武二十三年封為太子少保。建文四年(1402),燕兵攻破京城,朱棣召喚茹瑺,瑺第一個勸朱棣登位。不久,朱棣下詔,封茹瑺終身為忠誠伯,食祿千石,並立下金書鐵券,券文有「中外一人,中流砥柱」的褒獎語。嗣後,又把秦王第二女長安郡主下嫁給瑺長子茹鑒。永樂六年(1408),奉命出京營建長安郡主府第,回京後犯了所謂的「不送趙王」的罪過,被遣送回鄉。路經長沙,未去拜謁谷王,再遭彈劾,以違背朱家王朝祖先制度的罪名關進獄中,於永樂七年二月服毒自盡。

李璽(生卒年不詳)
字朝用,號玉山。明代衡州府耒陽人。宣德王年(1430)中進士,官拜監察御史,負責糾察百官,辨明冤獄,為朝廷耳目。李璽任監察御史期間,先後巡按江蘇、浙江、陝西、四川等地,不阿權貴,秉公辦案,為民伸張正義,享有「李青天」之譽。後調監視京闈,秉公無私為群僚仰慕。正統十年(1445),升遷浙江參政。正統十四年(1449),晉升雲南按察使。李璽在雲南任期,清廉勤政,深受滇民愛戴,明代宗朱祁鈺派禮部侍郎考核其政績後,很是贊賞,著晉京陛見。李璽先天走,次日雲南紳耆推選500人進京,詣闕保奏挽留。明代宗看了奏章後,賜詔褒異,晉通議大夫,仍今李璽赴雲南留任。李璽第二次赴雲南後,更是兢兢業業盡心民事,留任十三年之久,直至以疾乞歸。滇民為紀念李璽,立生祠以祀之。

胡文璧(1460-1523)
字汝重,號石亭,明代衡州府耒陽人。弱冠登進士第,授戶部主事,歷員外郎中。才猷練達,處理問題果斷,辦事迅敏。正德己巳(1509),由正郎改任浙江監察御史,糾劾文武官員違先不如法者,肅正紀綱。胡文璧剛正不阿,兩浙官員欺民劣跡盡斂,百姓受到實惠。任滿後,擢為大常少卿。先後調守鳳陽,保定、天津。後因上《禁草皇莊疏》觸怒明武宗朱厚照被捕,貶為延安府檢校。嘉靖元年,明世宗朱厚熄繼位,復起用為四川按察使,未上任即病逝。

朱炳如(1513- )
字稚文,以字仲南,別號白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歷任行人官、御史、泉州知府、兩浙鹽運使、浙江按察使、陝西布政使。朱炳如為官清廉謹慎,地方饋贈一律不受。赴任時不講排場,一人一騎進城,隨行常僅兩箱圖書幾套公服。為御史時,不徇私情,不畏權勢,曾上書彈刻副將監司以下官吏的不法行為,海內稱為名御史。為泉州知府時,重視教育,培育人才,泉州學子感恩戴德,立朱公生祠以紀念之。其卒年不詳,死後葬於衡陽城西十里漁子鋪,即今衡陽市郊區長湖鄉境內。

陳薦(生卒年不詳)
字君庸,號楚石,祁陽鹹菜塘(今屬祁東)人。明隆慶丁卯(1567)舉人。辛未(1571)進士。歷任松江法官、監察御史、陝西及四川按察使、雲南巡撫,旋遷吏、刑、戶部尚書,兼理河道漕運。陳薦為官50餘年,潔己奉公,關心人民疾苦,曾疏請改折漕糧,均平排山(今屬祁東鳴鹿鄉)驛馬。

陳宗契(1569-1630)
字禖生,號景元,明湖南衡陽人。二十五歲中舉人,三十二歲成進士,選庶吉士,補福建道監察御史。他不怕得罪權貴,不顧自身安危,毅然以彈劾不法官吏及政治弊端為己任。曾多次上疏批評輔臣李廷機。特別是對控制陝西稅收的宦官梁永蠱害巡按御史徐懋恆一案,陳宗契上疏指陳梁永對人民吸脂敲髓,懷恨御史徐懋恆秉公執法,造蓄「蠱毒」謀害徐。陳宗契在奏疏中列舉事實,切中要害,請誅梁永以正國法,其直言敢諫之聲威,令朝臣無不震驚。明熹宗天啟四年(1624),為通政司參議。後轉任右通政。時熹宗年幼無能,宦官把持朝政,忌宗契直言,遂派任太常寺卿,負責禮樂,別無實權。陳宗契不滿太監魏忠賢專權誤國,辭官隱居不出。在隱居期間,猶不忘民困,常具呈藩撫,訴民疾苦。崇禎三年(1630),召為兵部右侍郎,朝命未達前三日卒。

王介之(1606-1686)
王夫之長兄,字石子,一字石崖,別署有耐園、鏗齋等。介之畢生致力於經學,對《春秋》研究尤精,著有《「春秋四傳」質》、《 「春秋」家說補》、《「周易」本義質》 、《詩序參》 、《詩經尊序》等書。《「春秋四傳"質》被《四庫全書》收入。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際思想家。字而農,號姜齋,湖南衡陽人。晚年居衡陽之石鼓山,學者稱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舉兵起義,阻擊清軍南下,戰敗退肇慶,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到桂林依瞿式耜,旋桂林復陷,式耜殉難,乃決心隱遁。展轉湘西以及郴、永、漣、邵間,穿身瑤洞,伏處深山,而刻苦研究,勤懇著述者垂四十年,得「完發以終」(始終未剃發)。其一生堅持愛國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戰斗精神,至死不渝。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學都有所研究,精於經學、史學、文學。主要貢獻是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善詩文,也會詞曲。論詩多獨到見解。著作經後人編為《船山遺書》,其中在哲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錄內外篇》、《黃書》、《噩夢》等。

丁一焯(1693-1773)
字日峰,號乾齋,自號南嶽老人。清時湖南衡陽白沙洲人。康熙時生員。平生精於詩、書、琴三藝,尤以草書見長。丁一焯在書法上成就非凡,《清泉續志人物方法技傳》、《中國人名大辭典》均有記載。著有《書法粹語》一書,對寫字的運腕、運肘、運神、運氣、結構布局等方面論述詳盡。

陳大受(1702-1751)
字占咸,生於祁陽金蘭橋(今屬祁東)。雍正十一年(1733)中進士,選庶吉士。乾隆元年(1736)授編修,次年御試得第一名,升工部侍郎。乾隆四年,任安徽巡撫。乾隆十年,任江蘇巡撫,十一年,加太子少保,調任福建巡撫。任內勤政愛民,百姓實受其惠。清廷嘉其政績,於乾隆十二年冬升陳大受為兵部尚書。十三年,主會試,轉吏部尚書,夏,任軍機處協辦大學士,教習庶吉士,侍講經筵,當了皇帝的先生。秋,攝戶部尚書。這時正對金川用兵,軍事如織,陳大受日夜被召見,參與討論國家大事。平金川後,出任兩廣總督。後積勞成疾,卒於任所。

楊健(1764-1843)
字鱣常,號剛亭,先祖由浙江錢塘遷入衡城江東岸,遂為衡陽人。乾隆五十九年中舉人,嘉慶元年(1796)成進士。歷任戶部主事、鄉試副考官、監察御史、知府、布政使、巡撫等職。因兩次遭誣陷,道光十年(1830)被降職回家,從此閉門謝客,但對地方公益仍是倡導或講言。道光二十三年病逝,葬於衡陽城郊金甲嶺。

彭浚(1769-1833)
字映旌,號寶臣,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生於衡山縣黃子堂(今衡東縣珍珠鄉黃梓塘村)。嘉慶十年考取狀元,任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彭浚由戶部正郎任福建正主考,接著提升為內閣大學士、太僕寺少卿。不久,補奉天府丞、提督學政。道光十一年,調順天府丞兼學政。道光十二年因病辭職回鄉,十三年十月初七歿。

劉漢典(生卒年不詳)
清乾隆時衡陽縣人,以駕船為業。他是為衡陽縣首先引種單季晚稻的人。同治《衡陽縣志》興譽他為衡陽的神農氏。原來衡陽縣只有單季早稻和中稻,春種秋收。縣境蒸水兩岸廣大區域,夏季多發水災,早中稻被淹後,再不能種穀物,常致全年無收,而山田又常遭乾旱,故衡陽縣歷來糧食不足。後劉漢典至四川引進耐寒稻種,正適合衡陽大水後種植,自此沿河農民不愁洪水淹沒早稻,再種照樣有收成。人民為感謝他引種功勞,每年新谷登場,必先用新米飯祭他,奉之為五穀之神,救難之尊。

常大敦(1792-1853)
字南陔,又字正夫,衡陽石坳鄉人。清道光三年(1823)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不久升御史。在御史任上,他針對湘南、廣西吏治腐敗、官庫空虛、盜賊猖獗的事實,多次上疏,建議慎選清廉,訓練士兵,加強戰備,以防患於未然。道光三十年,升浙江巡撫。咸豐二年六月,調任湖北巡撫。不久又調山西。適逢太平天國農民軍圍攻長沙,武漢吃緊,他被留下來籌辦防務。次年1月13日,太平軍攻陷武昌,常大敦自縊而死。朝廷追贈總督銜,於湖北建專祠,賜祭葬。

唐訓方(1809-1876)
字義渠,今常寧縣湖塘鄉人。道光二十年(1840)中舉,四次赴京會試,均落第。咸豐三年(1853)大挑得二等,候補教諭。咸豐四年,曾國藩令他以教諭隨征。咸豐五年,隨羅澤南鎮壓太平軍,得知府銜。咸豐十年解軍事,赴糧道任。隨後升按察使,再擢湖北布政使。同治元年(1862)授安徽巡撫。後受僧格林沁親王彈劾降職。同治七年乞假回歸故里。回鄉後,倡立西鄉經緯公學,督修《常寧縣志》,編輯《常寧詩文存》、捐銀二萬兩建培元塔。著有《俚話征實》、《從征圖記》,有《唐中丞遺集》傳世。

彭玉麟(1816-1890)
清朝湘軍將領。字雪琴,祖籍衡陽渣江,生於安徽安慶。道光十二年(1832),隨父回籍。1853年佐曾國藩創建湘軍水師,後主其事,購買洋炮,製造大船。次年,在湖北武漢、田家鎮連敗太平軍水師。1855年初,在江西湖口為石達開所敗。後又悉力擴軍,逐漸控制長江水面,並參與圍攻九江、安慶。1861年擢為水師提督。1883年任兵部尚書,受命赴廣東辦理防務。後以疾病開缺回籍。光緒十六年,逝於衡陽江東岸寓所,清廷追賜太子太保銜,賜謚「剛直」,並為他建了專祠。彭玉麟於軍事之暇,也繪畫作詩,以畫梅名世。他的詩後結集付梓,題名《彭剛直詩集》。

李紀方(1828-1885)
字倫青,白果長碧沖(今衡山縣松柏橋鄉長碧村)人。年輕時跟外祖父尹慎微學醫。同治二年(1863)開始行醫,對內科、外科、喉科、腫症等專心研究,醫術日見精進。當時白喉病甚為流行,而診治尚無專著,一般醫師對此病束手無策。李紀方開始試用外祖父所傳治白喉的一些方法。20年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輯成《白喉全生集》一書,使許多醫生解開了白喉惡症的疑難,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李紀方因之蜚聲國內,時人稱之為治白喉神醫。李紀方逝世後,後人為他雕刻石像,陳列於河南南陽的醫聖祠,與我國歷代112位名醫像並列,他的名字載入了1921 年出版的《中國醫學大辭典》。

譚上連(1840-1890)
字雲廷,因其膚黑性勇,又稱譚黑虎。衡陽縣龍田橋人。譚上連身偉而秀,膂力過人,少年時即得「譚無敵」稱號。咸豐八年(1858)投湘軍,歷任千總、參將、總兵。同治年間,新疆浩罕軍事頭目阿古柏,受英、俄帝國主義支持,成立「哲得沙爾國」。為防國土割裂,左宗棠於光緒二年(1876)委派譚上連為先鋒官從肅州入疆,斃敵2000餘名,生俘1200餘名,直搗托克遜城,打開了南疆門戶。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譚上連任最高軍事長官――烏魯木齊提督。光緒十六年三月初三(1890年4月21日),因槍傷發作卒於喀什,遺體歸葬衡陽縣醒獅鄉。

王之春(1842-1906)
字爵棠,號椒生,清泉(今衡南縣泉溪獅子坪)人。王之春出身文童,弱冠從戎。19世紀70年代,先後作為李鴻章和彭玉麟的部屬,駐防北塘海口和江蘇鎮江一帶。光緒五年,日本正式吞並琉球,威脅我國的東部海疆。王之春受遣赴日本查探。歸國後,向朝廷上萬言書,陳夷務,自請帶銳師歸復中山。並將此行的見聞寫成《談瀛錄》。光緒十年,法國侵略越南和中國,王之春受命說泰國夾攻中國,因故中止。二十一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朝野人士激烈反對,要求廢止條約。他受命赴法,引法國出面干涉。俄、德、法三國為維護其在華利益,聯合照會日本,迫使日本放棄對遼東半島的侵佔。光緒二十四年,鎮壓四川余棟臣起義。二十八年,鎮壓廣西柳直起義,激起國內拒法運動。二十九年十月,遭愛國志士萬福華謀刺未遂,萬被捕,黃興、章士釗等牽連入獄,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案。三十二年卒,浩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J. 湖南省常寧市的歷史

常寧歷史悠久,據清同治《常寧縣志》記載:周朝以前屬荊,戰國時屬楚,秦漢時屬耒陽縣,三國吳孫亮析耒陽西南地置新寧、新平二縣,東晉太元二十年(396年)並新平於新寧縣,屬衡州。南北朝屬衡陽王國,隋朝屬衡州總管府。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新寧為常寧,屬衡州郡。五代及宋屬衡州。元十九年(1282年)升為州,無領地,屬湖廣行省領北湖南道。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降為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衡州府。清屬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屬衡陽道。民國11年(1922年)廢道,屬湖南省。民國26年(1937年)屬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駐衡陽)。 1949年10月12日常寧和平解放,人民政府建立,屬衡陽專區。1952年4月改屬湘南行政區(駐衡陽)。1954年7月屬衡陽專區。1983年7月屬衡陽市。1996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常寧縣,設立常寧市,由衡陽市代管。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新中國成立後,常寧設10區174鄉。 1952年12月設11區、2鎮、172鄉。 1956年6月撤區並鄉,全縣設2鎮45鄉。 1958年撤鄉,實行政社合一,全縣設15個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恢復區建制,設9區2鎮。 1978年,常寧縣設9個區,2個區級鎮,59個人民公社,919個生產大隊。 1982年恢復白沙鎮、柏坊鎮。 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鄉設鄉人民政府,鄉以下的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鎮以下仍設居民委員會與居民小組。同年,柏坊鄉並入柏坊鎮。 1985年5月,撤銷蔭田、湖亭、板橋3鄉,設立蔭田、鹽湖、板橋3鎮。8月,將塔山鄉置蒲竹瑤族鄉。12月撤銷洋泉鎮,大市鄉改名為大市坪鄉。 1986年12月,撤銷官嶺、新洲2鄉,設立官嶺、新河2鎮。 1990年,全縣共設9個區,3個區級鎮,7個鄉級鎮,51個鄉,1個瑤族鄉。 1991年,全縣共設9個區,3個區級鎮,7個鄉級鎮,51個鄉,1個民族鄉,710年村民委員會,43個居民委員會。 1993年12月撤銷三角塘、煙洲、羅市3鄉,設立三角塘、煙洲、羅市3鎮。 1995年5月,常寧縣開展撤區並鄉工作。根據省民政廳5月3日湘民行發[1995]53號《關於常寧縣撤區並鄉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縣委縣政府於5月19日宣布,撤銷宜陽、柏枋、水口山、蔭田、羅橋、板橋、官嶺、洋泉、新洲9個區公所,保留鹽湖鎮行政建制,將城關鎮改名為宜陽鎮,將其餘的61個鄉鎮撤並調整為23個鄉鎮,即宜陽鎮、松柏鎮、白沙鎮、官嶺鎮、洋泉鎮、柏坊鎮、蔭田鎮、鹽湖鎮、羅橋鎮、新河鎮、板橋鎮、三角塘鎮、煙洲鎮、西嶺鎮、勝橋鄉、廟前鄉、宜潭鄉、蘭江鄉、彌泉鄉、蓬塘鄉、大堡鄉、江河鄉、塔山瑤族鄉,下轄706個村,52個居民委員會,7155個村民小組,233個居民小組。 1995年12月撤銷西嶺鄉設立西嶺鎮。 1996年3月撤銷廟前、勝橋2鄉,設立廟前、勝橋2鎮。並各增設1個居民委員會。是年末,全縣下轄7個鄉、16個鎮,村、組、居民小組無變動。 1996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常寧撤縣設市沿至今。 2004年,常寧市轄16個鎮,7個鄉(含1個瑤族鄉)。下設73個居委會及350個居民小組和707個村委會及7715個村民小組。 2008年,撤銷宜陽鎮,設立宜陽、泉峰、培元三個街道辦事處,松柏鎮析出水口山街道辦事處,洋泉鎮析出天堂山風景名勝管理處,是年常寧市轄15個鎮7個鄉5個辦事處,即松柏鎮、柏坊鎮、煙洲鎮、蔭田鎮、白沙鎮、西嶺鎮、鹽湖鎮、三角塘鎮、羅橋鎮、廟前鎮、板橋鎮、勝橋鎮、洋泉鎮、官嶺鎮、新河鎮、宜潭鄉、蓬塘鄉、蘭江鄉、大堡鄉、江河鄉、彌泉鄉、塔山瑤族鄉、宜陽街道辦事處、泉峰街道辦事處、培元街道辦事處、水口山街道辦事處、天堂山風景名勝管理處。 2009年從常寧市松柏鎮析出三香、松陽、新華、青年、蔬菜、松柏等6個建制村和松化、煤機、沿江、開源、松柏、三園、文明路、小州、常青、松陽、大橋、興源、運輸、航運、焦廠、渡東、渡西、永紅、歐家洲、鯰魚等20個社區居委會,設立水口山街道辦事處。新設立的水口山街道辦事處轄6個建制村、20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27.95平方公里,總人口2.82萬人,辦事處機關駐朱家灣。 行政區劃調整後,松柏鎮轄18個建制村、6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50.55平方公里,總人口4.04萬人。 常寧市轄4個街道、15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1個風景名勝管理區: 宜陽街道、培元街道、泉峰街道、水口山街道辦事處; 天堂山風景名勝管理區; 柏坊鎮、松柏鎮、煙洲鎮、蔭田鎮、白沙鎮、西嶺鎮、鹽湖鎮、三角塘鎮、洋泉鎮、廟前鎮、羅橋鎮、板橋鎮、勝橋鎮、官嶺鎮、新河鎮; 宜潭鄉、蓬塘鄉、蘭江鄉、大堡鄉、江河鄉、彌泉鄉、塔山瑤族鄉。 常寧市人民政府駐宜陽街道辦事處。總面積2046.6平方千米,總人口86萬人(2009年)。

閱讀全文

與湖南常寧煙州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