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歐陽修的評價
果然是個男人..
Ⅱ 如何評價偉大詩人歐陽修
歐陽修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極盡贊美,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版青年才俊脫穎而出權,名垂後世,堪稱千古伯樂。
他一生桃李滿天下,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都得到過他的激賞與推薦。「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
蘇軾:①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②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岳,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
Ⅲ 社會對歐陽修的評價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簡,又值年歲豐稔,作者為政以寬,遂放情山水之間,本文為次年所作。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朝暮變化和四時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樂,表現出他「樂民之樂」的胸懷,充滿了士大夫悠閑自適的情調,並從側面顯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績.時年40歲。醉翁亭,在今安徽滁縣西南七里。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醉翁亭記>有這樣一段話: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指歐陽修)自謂也」
「太守(指歐陽修)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醉翁」是歐陽修自己給自己的號稱,因為他「飲少輒醉」,說明他容易醉,突出一個「醉」字。而跟他一起喝酒的人當中,「年又最高」,歐陽修年紀最大,所以得到一個「翁」字。
而歐陽修醉的目的,又似乎是醉在迷人的山水之中。
因此,「醉翁」就這樣成為歐陽修的號稱了。《宋史•蘇軾傳》說蘇軾被錄為第二名,是因為歐陽修認為那是曾鞏的文章,曾鞏是歐陽修的學生。如果把學生錄為第一,恐朝野非議,於是錄為第二名。此說不合情理,未必當真。如果考官不作弊,並不能確認考卷屬誰。這是文人「為尊者諱」的老毛病,替名人——「六一居士」文過飾非。倒是上面的故事符合情理,老師為了自己的面子,讓學生委屈,古今中外屢見不鮮。但是,因為上面的對話使老師無地自容,當然也就會因此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效應。而且這負面效應,很快就立竿見影。
皇帝想起用蘇軾,給他的官也不小——政治局第一秘書,不但列席政治局會議,還專門負責起草政治局重大決策文件。但是,時任政府行政長官的韓琦不同意。韓琦說:「蘇軾這個人啊,是個奇才,志存高遠,前途無可限量。但是現在就提拔他坐這樣高的位置,恐怕大家不服氣,對他個人的影響也不大好。」皇帝想,既然這樣,那就給他低一點的位置,當個機要秘書,給政治局會議做記錄吧。韓琦仍然不同意,說:「那也有問題,機要秘書與第一秘書,屬於同一類,只是級別和分工不同,都能夠參與政治局的活動,還是提拔太快。應該讓他在下面多多鍛煉。如是者三,皇帝只好妥協,讓蘇軾遠離最高權利中心,到直史館做個「清官」——清閑之官。
這就是蘇軾自找的,誰讓你有那麼高的才幹?有就不行。你蘇軾能唱出「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豪情壯志,又有「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山林之遠則憂其君」的政治抱負。皇帝喜歡,可同僚們不喜歡。不但不喜歡,而且還討厭。所謂「是龍你得趴著,是虎你得卧著」,說的就是這種情形。所以,非得讓你那個書生意氣,見識見識什麼叫攻於心計。於是,蘇軾第一次在官場上亮相,就敗在了老謀深算的韓琦手裡。
但是,你也不能由此就把韓琦打入壞人的堆里。看《宋史•韓琦傳》上的記錄,韓琦還是一個不壞的宰相。出身世家,「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純一,無邪曲,學問過人」,而且敢於犯顏直諫,諍言讜議,「凡事有不便,未嘗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紀綱、親忠直、遠邪佞為急」。只是久居相位,無甚作為,也不希望別人有所作為罷了。韓琦當年也是以第二名考取進士,算是文人當官,自然就有文人的通病——相輕。整治蘇軾,只是文人相輕的慣性手段。這種手段,在蘇軾也是有的。蘇軾自稱生性急躁,遇有不愜心意之事,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一次,他厭惡某詩人之詩,就直說那詩「正是東京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後所發者也。」
古人有句俗語,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蘇軾的書生意氣能成事嗎?不能!毛澤東對此有更精到的解釋,他曾經對自己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古人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說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噢……因為秀才有個通病:一是說得多,做得少。向來是君子動口不動手; 二是秀才誰也看不起誰,文人相輕嘛。」
所以說,蘇軾晦氣纏身,不如意事常八九,一生都在官場搏殺——宋朝的「朋黨之爭」中坎坷度過。但是,蘇東坡的晦氣,似乎不能說是皇帝故意強加給他的,因為幾任皇帝對他的印象都一直不錯。《宋史•蘇軾傳》對此有記錄:「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
皇帝這樣抬愛他,還能主動出擊,整治他這樣一介書生嗎?當然不會。可是,皇帝不想整治他,不等於同僚們不想整治他。於是,才華橫溢,又常常鋒芒畢露的蘇軾,就要在同僚手上栽跟頭,倒大霉。
開始是因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如果只是「腹議」,大概還不至於惹惱了掌權的「改革派」,但他是公開上書反對變法。最讓「改革派」難以接受的是,他公開說皇上「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這是直接指責改革派,想斷了「改革派」晉升的來路。以今天看,就是「明火執仗」地反對改革開放,攻擊「堅持改革的革命領導幹部」,當然為「改革派」所不容。
於是,「改革派」開始給蘇軾羅織罪名——說蘇氏兄弟運父靈乘船回四川原籍途中,曾濫用國家衛隊,並購買傢具瓷器,還可能偷運私鹽,從中牟利。甚至說他有誘奸外甥女之嫌。所以,中央不能不派人到蘇軾運靈途經之地調查,從船夫、士兵、一般幹部嘴裡搜集資料。可能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此事後來不了了之。蘇軾給自己的小舅子寫信說:「某與二十七娘甚安,小添寄叔並無恙……某為權率所嫉久矣。然搶拾無獲,徒勞掀攪,取笑四方耳。不煩遠憂。」
蘇軾以為雨過天晴,不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了。但是,皇上卻由此對蘇軾的人品產生了疑問。盡管有司馬光出面解釋,但還是沒有打消皇帝的疑問。這時蘇軾才知道,官場上不見血的搏殺,比戰場上見血的撕殺還厲害。你看不見,說不清,也找不到對手的來去路。這就叫「明槍好躲,暗箭難防」。但是,心裡不設防的蘇軾,也有自己的套路。所謂「此處不養爺,自有養爺處」。一看在中央機關的日子不好混,乾脆主動要求下放鍛煉。於是,就坡下驢的皇帝和「改革派」,也就藉此把他下放到杭州。對宋朝官吏來說,下放鍛煉,與其說是懲罰,不如說是一種獎賞。
大家不必誤會,以為下放,當時叫做「貶謫」,是什麼不得了的壞事情。其實不然,那是一種悠閑自得的安逸修養。而且自己還由此換取一個好名聲——為民請命,直言抗爭。宋朝因有「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祖宗家法,言境寬松,所以,因「朋黨之爭」而上書言事,得到下放處理的幹部,早已成為朝政的尋常風景。許多人,也樂得藉此到外地轉一轉。這是日後的做官資本。前面提到的「元佑黨人碑」,雖然是所謂的「黑名單」,但當對手一派失利後,許多人,包括他們的子孫,都以自己或父兄的名字上了「黑名單」,引為自豪和驕
Ⅳ 後人對歐陽修的評價 後人怎樣評價歐陽修
歐陽修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極盡贊美,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內脫穎而容出,名垂後世,堪稱千古伯樂。
他一生桃李滿天下,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都得到過他的激賞與推薦。「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
蘇軾:①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②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岳,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
Ⅳ 宋史對於歐陽修的描寫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
宋興且百年,而文章體裁,猶仍五季余習。皺刻駢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蘇舜元、蘇舜軟、柳開、穆修輩,咸有意作而張之,而力不足。修游隨,得唐韓愈遺稿於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苦志探頤,至忘寢食,必欲並轡絕馳而追與之並。
舉進士,調西京推官。始從尹洙游,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游,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貶,在廷多論救,司諫高若訥獨以為黜。修貽書責之、謂其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若訥上其書,坐貶夷陵令。慶歷三年,知諫院。
時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朝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諫官員,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選中。每進見,(勸)帝延問執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張弛,小人翕翕不便。修慮善人必不勝,數為帝分別言之。
初,范仲淹之貶饒州也,修與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見逐,目之曰"黨人"。自是,朋黨之論起,修乃為《朋黨論》以進。其略曰:"謂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祿,所貪者財貨,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反相賊害,雖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無朋。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則同道而相益,以為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則有朋。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可謂無朋矣,而紂用以亡。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可謂大朋矣,而周用以興。蓋君子之朋,雖多而不厭故也。故為君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修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獎其敢言,而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同修起居注,遂知制浩。故事,必試而後命,帝知修,詔特除之。
奉使河東。自西方用兵,議者欲廢麟州以省饋餉。修曰:"麟州天險,不可廢,廢之,則河內郡縣城以,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駐並河內諸堡,緩急得以應援,而平時可省轉輸,於策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苛山嵐多禁地廢田,願令民得耕之,不然將為敵有。"朝廷下其議,久乃行,歲得傑數百萬斛。凡河東賦斂過重民所不堪者,奏罷十數事。
使還,會保州兵亂,以為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陛辭,帝曰:"勿為久留計,有所欲言,言之。"對曰:"臣在諫職得論事,今越職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久為間。"賊平,大將李昭亮、通判馮博文私納婦女,修捕博文系獄,昭亮懼,立出所納婦。兵之始亂也,招以不死,既而皆殺之,脅從二千人,分隸諸郡。富弼為宣撫使,恐後生變,將使同日誅之,與修遇於內黃,夜半,屏人告之故。修曰:"禍莫大於殺已降,況脅從乎?既非朝命,脫一郡不從,為變不細。"弼悟而止。
方是時,杜衍等相繼以黨議罷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賢,而不聞其有可罷之罪。自古小人讒害忠賢,其說不遠。欲廣陷良善,不過指為朋黨,欲動搖大臣,必須誣以專權。其故何也?去一善人,而眾善人尚在,則未為小人之利;欲盡去之,則善人少過,難為一一求瑕,唯指以為黨,則可一時盡逐。至如自古大臣,已被主知而蒙信任,則難以他事動搖,唯有專權是上之所惡,必須此說,方可傾之。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謀臣不用,敵國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罷去,而使群邪相賀於內,四夷相駕於外,臣為朝廷借之。"於是邪黨益盡修,因其孤甥張氏獄博致以罪,左遷知制誥、知滁州。居二年,徙揚州,潁州。復學士,留守南京,以母憂去,服除,召判流內銓,時在外十一年矣。帝見其發白,問勞甚至,小人畏修復用,有詐為修奏,乞澄汰內侍為奸利者。其群怨怒,譖之,出知同州,帝納吳充言而止。遷翰林學士,俾修《唐書》。奉使契丹,其主命貴臣四人押宴,曰:"此非常制,以卿名重故爾。"
知嘉佑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輒黜。畢事,向之器薄者伺修出,聚噪於馬首,街邏不能制;然場屋之習,從是遂變。
加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承包拯威嚴之後,簡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師亦治。旬月,改群牧使。《唐書》成,拜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修在翰林八年,知無不言。
台諫論執中過惡,而執中猶遷延固位。修上疏,以為"陛下拒忠言,庇愚相,為聖德之累。"未幾,執中罷。修嘗因水災上疏曰:"陛下臨御三紀,而儲宮未建。昔漢文帝初即位,以群臣之言,即立太子,而享國長久,為漢太宗。唐明宗惡人言儲嗣事,不肯早定,致秦王之亂,宗社遂覆。陛下何疑而久不定乎?"其後建立英宗,蓋原於此。
五年,拜樞密副使。六年,參知政事。修在兵府,與曾公亮考天下兵數及三路屯戊多少、地理遠近,更為圖籍。凡邊防久缺屯戊者,必加搜補。其在政府,與韓琦同心輔政。凡兵民、官吏、財利之要,中書所當知者,集為總目,遇事不復求之有司,時東宮猶未定,與韓琦等協定大議。英宗以疾未親政,皇太後垂簾,左右交構,幾成嫌隙。韓琦奏事,太後泣語之故。琦以帝疾為解,太後意不釋,修進曰:"太後事仁宗數十年,仁德著於天下。昔溫成之寵,太後處之裕如,今母子之間,反不能容邪?"太後意稍和,修復曰:"仁宗在位久,德澤在人。故一日晏駕,天下奉戴嗣君,無一人敢異同者。今太後一婦人,臣等五六書生耳,非仁宗遺意,天下誰肯聽從?"
修平生與人盡言無所隱。及執政,士大夫有所干請,輒面諭可否,雖台諫官論事,亦必以是非詰之,以是怨誹益眾。
修以風節自持,既數被污衊,年六十,即連乞謝事,帝輒優詔弗許。及守青州,又以請止散青苗錢,為安石所詆,故求歸愈切。熙寧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卒,贈太子太師,謚曰文忠。
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
Ⅵ 對於歐陽修的評價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簡,又值年歲豐稔,作者為政以寬,遂放情山水之間,本文為次年所作。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朝暮變化和四時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樂,表現出他「樂民之樂」的胸懷,充滿了士大夫悠閑自適的情調,並從側面顯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績.時年40歲。醉翁亭,在今安徽滁縣西南七里。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醉翁亭記>有這樣一段話: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指歐陽修)自謂也」
「太守(指歐陽修)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醉翁」是歐陽修自己給自己的號稱,因為他「飲少輒醉」,說明他容易醉,突出一個「醉」字。而跟他一起喝酒的人當中,「年又最高」,歐陽修年紀最大,所以得到一個「翁」字。
而歐陽修醉的目的,又似乎是醉在迷人的山水之中。
因此,「醉翁」就這樣成為歐陽修的號稱了。《宋史•蘇軾傳》說蘇軾被錄為第二名,是因為歐陽修認為那是曾鞏的文章,曾鞏是歐陽修的學生。如果把學生錄為第一,恐朝野非議,於是錄為第二名。此說不合情理,未必當真。如果考官不作弊,並不能確認考卷屬誰。這是文人「為尊者諱」的老毛病,替名人——「六一居士」文過飾非。倒是上面的故事符合情理,老師為了自己的面子,讓學生委屈,古今中外屢見不鮮。但是,因為上面的對話使老師無地自容,當然也就會因此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效應。而且這負面效應,很快就立竿見影。
皇帝想起用蘇軾,給他的官也不小——政治局第一秘書,不但列席政治局會議,還專門負責起草政治局重大決策文件。但是,時任政府行政長官的韓琦不同意。韓琦說:「蘇軾這個人啊,是個奇才,志存高遠,前途無可限量。但是現在就提拔他坐這樣高的位置,恐怕大家不服氣,對他個人的影響也不大好。」皇帝想,既然這樣,那就給他低一點的位置,當個機要秘書,給政治局會議做記錄吧。韓琦仍然不同意,說:「那也有問題,機要秘書與第一秘書,屬於同一類,只是級別和分工不同,都能夠參與政治局的活動,還是提拔太快。應該讓他在下面多多鍛煉。如是者三,皇帝只好妥協,讓蘇軾遠離最高權利中心,到直史館做個「清官」——清閑之官。
這就是蘇軾自找的,誰讓你有那麼高的才幹?有就不行。你蘇軾能唱出「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豪情壯志,又有「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山林之遠則憂其君」的政治抱負。皇帝喜歡,可同僚們不喜歡。不但不喜歡,而且還討厭。所謂「是龍你得趴著,是虎你得卧著」,說的就是這種情形。所以,非得讓你那個書生意氣,見識見識什麼叫攻於心計。於是,蘇軾第一次在官場上亮相,就敗在了老謀深算的韓琦手裡。
但是,你也不能由此就把韓琦打入壞人的堆里。看《宋史•韓琦傳》上的記錄,韓琦還是一個不壞的宰相。出身世家,「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純一,無邪曲,學問過人」,而且敢於犯顏直諫,諍言讜議,「凡事有不便,未嘗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紀綱、親忠直、遠邪佞為急」。只是久居相位,無甚作為,也不希望別人有所作為罷了。韓琦當年也是以第二名考取進士,算是文人當官,自然就有文人的通病——相輕。整治蘇軾,只是文人相輕的慣性手段。這種手段,在蘇軾也是有的。蘇軾自稱生性急躁,遇有不愜心意之事,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一次,他厭惡某詩人之詩,就直說那詩「正是東京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後所發者也。」
古人有句俗語,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蘇軾的書生意氣能成事嗎?不能!毛澤東對此有更精到的解釋,他曾經對自己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古人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說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噢……因為秀才有個通病:一是說得多,做得少。向來是君子動口不動手; 二是秀才誰也看不起誰,文人相輕嘛。」
所以說,蘇軾晦氣纏身,不如意事常八九,一生都在官場搏殺——宋朝的「朋黨之爭」中坎坷度過。但是,蘇東坡的晦氣,似乎不能說是皇帝故意強加給他的,因為幾任皇帝對他的印象都一直不錯。《宋史•蘇軾傳》對此有記錄:「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
皇帝這樣抬愛他,還能主動出擊,整治他這樣一介書生嗎?當然不會。可是,皇帝不想整治他,不等於同僚們不想整治他。於是,才華橫溢,又常常鋒芒畢露的蘇軾,就要在同僚手上栽跟頭,倒大霉。
開始是因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如果只是「腹議」,大概還不至於惹惱了掌權的「改革派」,但他是公開上書反對變法。最讓「改革派」難以接受的是,他公開說皇上「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這是直接指責改革派,想斷了「改革派」晉升的來路。以今天看,就是「明火執仗」地反對改革開放,攻擊「堅持改革的革命領導幹部」,當然為「改革派」所不容。
於是,「改革派」開始給蘇軾羅織罪名——說蘇氏兄弟運父靈乘船回四川原籍途中,曾濫用國家衛隊,並購買傢具瓷器,還可能偷運私鹽,從中牟利。甚至說他有誘奸外甥女之嫌。所以,中央不能不派人到蘇軾運靈途經之地調查,從船夫、士兵、一般幹部嘴裡搜集資料。可能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此事後來不了了之。蘇軾給自己的小舅子寫信說:「某與二十七娘甚安,小添寄叔並無恙……某為權率所嫉久矣。然搶拾無獲,徒勞掀攪,取笑四方耳。不煩遠憂。」
蘇軾以為雨過天晴,不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了。但是,皇上卻由此對蘇軾的人品產生了疑問。盡管有司馬光出面解釋,但還是沒有打消皇帝的疑問。這時蘇軾才知道,官場上不見血的搏殺,比戰場上見血的撕殺還厲害。你看不見,說不清,也找不到對手的來去路。這就叫「明槍好躲,暗箭難防」。但是,心裡不設防的蘇軾,也有自己的套路。所謂「此處不養爺,自有養爺處」。一看在中央機關的日子不好混,乾脆主動要求下放鍛煉。於是,就坡下驢的皇帝和「改革派」,也就藉此把他下放到杭州。對宋朝官吏來說,下放鍛煉,與其說是懲罰,不如說是一種獎賞。
大家不必誤會,以為下放,當時叫做「貶謫」,是什麼不得了的壞事情。其實不然,那是一種悠閑自得的安逸修養。而且自己還由此換取一個好名聲——為民請命,直言抗爭。宋朝因有「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祖宗家法,言境寬松,所以,因「朋黨之爭」而上書言事,得到下放處理的幹部,早已成為朝政的尋常風景。許多人,也樂得藉此到外地轉一轉。這是日後的做官資本。前面提到的「元佑黨人碑」,雖然是所謂的「黑名單」,但當對手一派失利後,許多人,包括他們的子孫,都以自己或父兄的名字上了「黑名單」,引為自豪和驕傲。
Ⅶ 對歐陽修、范仲淹的人生態度的評價
我補充一個陶淵明的人生態度,這樣對比更鮮明
陶淵明、歐陽修、范仲淹這三位中國古代的文豪,政治態度有很大的不同.
先說陶淵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是最輕松的一個也是最想得開的一個.歸園田居、遠離塵囂、銷聲匿跡是他面對貶職所採取的態度,這就是典型的自掃門前雪不問世事型
再議歐陽修的「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最瀟灑的一個,還帶有幾分逍遙自在.什麼事也不想,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了就行了.瀟灑是瀟灑,活的真是猶如在虛幻之中啊.同飲而醉、豪放豁達、自得其樂就是他的人生態度.
又論范仲淹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是最累的,折壽的概率較大.其政治抱負猶如一個巨大的負擔無時不刻的壓在他的精神上.然而他知道失敗的原因又知道解決的方法,但自己卻無能為力,有志卻無處報,這會使他命很苦.如果徹底失敗的話,他或許經受不住打擊,自刎也許是他這時的選擇.杞人憂天、曠胸遠志是他的態度.
這三大中國古代文豪,處世態度各有不同.相比之下,三人之中我最欣賞范仲淹,范仲淹大腦里頭的思想是最讓我佩服的.或許我和范仲淹多少有些相似之處,總感覺似乎有同感.陶淵明有些不負責任逃避現實,歐陽修有些隨波逐流,真是有魄力和理想的也就是范仲淹,真正意義上的高人一等.不過相對來說范仲淹如果成功了,將會比別人都成功甚至名垂千古,然而如果要失敗的話,也會一敗塗地.范仲淹的結局可能不太好吧,但是他至少達到了問心無愧的水平.或許懷才不遇這個不怎麼好的理由可以在范仲淹上找到根據.反而陶淵明和歐陽修倒不一定心情不錯,因為政治上的失意會使任何一個人都很不高興,陶淵明迴避現實,欲求淡忘.歐陽修借酒澆愁,以樂驅愁.都有逃避困難的意圖,只有范仲淹知難而進.但是如果在范仲淹的基礎上略添幾分歐陽修的瀟灑,將會是一個非常好的性格.
Ⅷ 歐陽修人物評價100字
歐陽修抄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襲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Ⅸ 世人對於歐陽修採桑子的評價
採桑子·歐陽修
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蘋汀。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西南月上浮雲散,軒檻涼生。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
此詞描繪穎州西湖波平十頃、蓮芰香清的美景,表達了詞人寄情山水的志趣。全詞即景抒情,詞風清疏峻潔,意境清淡平和,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 「殘霞夕照」是天將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盡的時候。「夕陽無限好」,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歌詠過這一轉瞬即逝的黃金時刻。歐陽修沒有直寫景物的美,而是說「霞」已「殘」,可見已沒有「熔金」、「合璧」那樣絢麗的色彩了。但這時的西湖,作者卻覺得「好」。好就好在「花塢蘋汀」。在殘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種在花池裡的花,長在水邊或小洲上的蘋草,無一字道及情,但情卻寓於景中了。「十頃波平」,正是歐陽修在另一首《採桑子》里寫的 「無風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鏡,而且這「鏡面」浩渺無邊。「野岸無人舟自橫」,這句出自韋應物《滁州西澗》詩「野渡無人舟自橫」。作者改「渡」為 「岸」,說明「舟自橫」是由於當日的游湖活動結束了,因此這「無人」而「自橫」的「舟」,就更襯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靜沉寂。
「西南月上」,殘霞夕照已經消失。月自西南方現出,因為不是滿月,所以雖在「浮雲散」之後,這月色也不會十分皎潔。這種色調與前面的淡素畫圖和諧融洽,見出作者用筆之細。「軒檻涼生」,這是人的感覺。直到這時才隱隱映現出人物來。至此可知,上片種種景物,都是在這「軒檻」中人的目之所見,顯然他在這里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這里,作者以動寫靜,一切都是靜悄悄的,一點聲音也沒有,使人們彷彿置身紅塵之外。
「 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水面風來」,既送來蓮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來他喝醉了酒,就這么長時間地悄無聲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這位潁州西湖的「舊主人」懷著無限深情,譜出了一曲清歌。
歐公在此詞中借嘯傲湖山而試圖忘記仕途的坎坷不平,表達了視富貴如浮雲的情趣。詞中用語平實卻極有表現力。
採桑子·歐陽修
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蘋汀。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西南月上浮雲散,軒檻涼生。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游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下片寫酒後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雲在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整首詞寓情於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脫情懷。下片寫醉後俯視湖水,只見白雲朵朵,飄於船下。船在移動,雲也在移動,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飄飛。「空水澄鮮」一句,本於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言天空與湖水同是澄清明凈。這一句是下片的關鍵。兼寫「空」、 「 水」,綰合上句的「雲」與「舟」。下兩句的 「俯」與「仰」、「湖」與「天」,四照玲瓏,筆意俱妙,雖借用成句,而恰切現景,妥貼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連」四字,又是承上啟下過渡之筆。從水中看到藍天白雲的倒影,他一會兒舉頭望天,一會兒俯首看水,被這空闊奇妙的景象所陶醉,於是懷疑湖中別有一個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兩層天空之間。 「疑是湖中別有天」,用「疑是」語,是就其形貌來說。說「疑」者非真,說「是」者誠是,「湖中別有天」的體會,自出心裁,給人以活潑清新之感。
採桑子·歐陽修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攏。雙燕歸來細雨中。
這首詞是作者穎州西湖組詞《採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詞中描寫了穎州西湖暮春時節靜謐清疏灑的風姿。作者以詩為詞,將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現得優美可愛,體現了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無限熱愛和眷戀。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後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後」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於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
下片「笙歌散盡」,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遊人去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的復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後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後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於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後二句,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後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製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里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西湖花時過後,群芳凋零,殘紅狼藉。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後的閑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於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
採桑子·歐陽修
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富貴浮雲,俯仰流年二十春。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
此詞以清新質朴、自然流暢的詩化語言和清疏雋朗的風格,抒寫了詞人二十年前知潁州及歸潁州而引發的人生感慨。
詞的開頭兩句,就是追述往年知潁州的這段經歷。古代太守乘朱輪車,「 擁朱輪」即指擔任知州的職務。這里特意將知潁州和「愛西湖」聯系起來,是為了突出自己對西湖的愛早有淵源,故老而彌篤;也是為了表現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
「 富貴浮雲,俯仰流年二十春」,突然從過去 「來擁朱輪」一下子拉回到眼前。這二十來年中,他從被貶謫外郡到重新起用、歷任要職(擔任過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高級軍政、行政職務),到再度受黜,最後退居潁州,不但個人在政治上屢經升沉,而且整個政局也有很大變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貴正如浮雲變幻,既難長久,也不必看重了。「富貴浮雲」用孔子「富貴於我如浮雲」之語,這里兼含變幻不常與視同身外之物兩層意思。從「來擁朱輪」到 「俯仰流年二十春」,時間跨度很大,中間種種,都只用「富貴浮雲」一語帶過,許多難以明言也難以盡言之意盡在其中了。
「歸來恰似遼東鶴。」過片點明視富貴如浮雲以後的「歸來」,與上片起首「來擁朱輪」恰成對照。 「遼東鶴」用丁令威化鶴歸來的傳說,事見《搜神後記》。「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這三句緊承上句,一氣直下,盡情抒發世事滄桑之感。這里活用典故,改成「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與劉禹錫貶外郡二十餘年後再至長安時詩句「不改南山色,其餘事事新」用意相同,以突出世情變化,從而逼出末句「誰識當年舊主人」。歐陽修自己,是把潁州當作第二故鄉的。但人事多變,包括退居潁州後 「誰識當年舊主人」的情景,又不免使他產生一種悵惘與悲涼之感。
這首詞的內容,不過是抒寫詞人二十年前知潁及歸潁而引起的感慨,但在晚唐五代以來的文人詞中,卻幾乎是絕響。因為歐陽修的這首詞,可以說是完全詩化了。
採桑子·歐陽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雲物俱鮮。鷗鷺閑眠,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此詞描寫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著意刻畫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西湖夜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深深熱愛和眷戀,反映了歐公晚年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詞一開始,作者便充滿喜悅之情地衷心贊美西湖。湖上的「鷗鷺閑眠」,表明已經是夜晚。宋代士大夫們游湖,習慣帶上歌妓,絲竹管弦,極盡游樂之興。鷗鷺對於這些管弦歌吹之聲,早已聽慣不驚。這一方面表明歐公與好友陶醉於湖光山色間;另一方面也間接表現了歐公退隱之後,已無機心,故能與鷗鷺相處。相傳古時海邊有個喜愛鷗鳥的人,每天早上到海邊,鷗鳥群集,與之嬉戲。歐公引退之後,歡度晚年,胸懷坦盪,與物有情,故能使鷗鷺忘機。
詞的下片寫夜晚泛舟西湖的歡悅之情。雖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態,但比較而言要數「風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詩意了。這時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月光皎潔,廣袤無際,好似「一片瓊田」。「瓊田」即神話傳說中的玉田,此處指月光照映下瑩碧如玉的湖水。這種境界會使人感到遠離塵囂,心曠神怡。人在此時此境中,很容易產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妙想。後來張孝祥過洞庭湖作《念奴嬌》雲「玉界瓊田三萬傾,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且曰「妙處難與君說」,同此境界,同此會心。
這首詞通篇寫景,景中寓情,反映的雖是個人生活感受和剎那間的意緒波動,但詞境清雋疏澹,一掃宋初詞壇上殘余的「花間」習氣。全詞意境開闊,明麗曉暢,清新質朴,讀來確有耳目一新之感。
採桑子·歐陽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風清。憂患凋零,老去光陰速可驚。鬢華雖改心無改,試把金觥。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
此詞是作者宋神宗熙寧四年退居潁州後所作,詞中以慷慨悲壯的感情發身世之慨,讀來沉鬱頓挫,盪氣回腸,極一唱三嘆之致,在《六一詞》中屬豪放一路。全詞以情語勝,寫情疏雋深婉,自然真切。
此詞開頭是回憶。十年以前,是一個概數,泛指他五十三歲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時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間,寫過著名的《醉翁亭記》。後來移守楊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岡、大明寺、無雙亭等處嘲風詠月、品泉賞花;特別是仁宗嘉佑中,很順利地由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遷參知政事,最後又加了上柱國的榮譽稱號。這期間,多少人生況味,他只以 「月白風清」四字概括。「月白風清」四字,色調明朗,既象徵處境的順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悅,給人的想像是美好、廣闊的。至「憂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現十年以後的生活。這一時期,他的好友梅堯臣、蘇舜欽相繼辭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後來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蔣之奇誣陷為「帷薄不修」,「私從子婦」;又因對新法持有異議,受到王安石的彈劾。這對他個人來說,可謂種種不幸,接踵而來。種種不幸,他僅以「憂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虛代實,更有千鈞之力。接著以「老去光陰速可驚」,作上片之結,語言朴質無華,斬截有 力。「速可驚」三字,直似從肺腑中發出。
此詞下片承前片意脈,有如藕斷絲連;但感情上驟然轉折,又似異軍突起。時光的流逝,不幸的降臨,使得詞人容顏漸老,但他那顆充滿活力的心,卻還似從前一樣,於是他豪邁地唱道「鬢華雖改心無改」!他是把一腔憂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語言雖豪邁而感情卻很沉鬱。在這里,詞人久經人世滄桑、歷盡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隱然可見。以縱酒尋歡來慰藉余年,其中滲透著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思想感情。詞中接下去就說「試把金觥」。金觥,大酒杯。《詩•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本來就有銷愁的意思在;但此詞著一「把」字,便顯出豪邁的氣概。
結尾二句緊承前句。詞人手把酒杯,耳聽舊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這個結尾正與起首相互呼應,相互補充。在這里,詞人說「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便補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應,運轉自如,於是便構成了統一的藝術整體。曲既舊矣,又復重聽,一個「舊」字,一個「重」字,便把詞人的感情和讀者的想像帶到十年以前的環境里。
這首詞以情語取勝,即使談到十年前後的景況,也是在抒發感情時自然而然地帶出來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氣呵成之勢;又沉鬱頓挫,極一唱三嘆之致,已頗具豪放派之詞風。
採桑子·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採桑子》組詞中的一首。它以輕松淡雅的筆調,描寫泛舟穎州(今安徽阜陽)西湖時所見的美麗景色。全詞色調清麗,風格娟秀,充滿詩情畫意,讀來清新可喜。
詞的上片,輕舟短棹,一開頭就給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覺。以下數句展開了一幅美麗的西湖春景:不僅是「春草碧色,春水淥波」,跟綿長的堤影掩映著,看到的是一幅淡遠的畫面;而且在短棹輕縱的過程里,隨船所向,都會聽到柔和的笙簫,隱隱地在春風中吹送。這些樂曲處處隨著詞人的船,彷彿是為著詞人而歌唱。廖廖數筆,就營造出一片安謐、恬靜的氣氛。下片著重描寫湖上行舟、波平如鏡的景色。前三句以靜寫動,寫風平浪靜時水面晶瑩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鏡,遊人不覺船移,只是看到船漿輕劃,水上形成細小的波紋時,方感船身滑動。結句以動襯靜,寫漣漪微動難免驚動沙灘上的水鳥,使之掠過湖岸飛去,而西湖卻愈顯其幽靜。此句與王維筆下的 「空山不見人,但聞鳥鳴聲」意境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空靈淡遠的風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令人留連忘返,從中足見歐公乃詞壇寫景高手。
Ⅹ 後人怎樣評價歐陽修
然而內心卻是苦悶和悲涼的,美中不足之處。北宋王朝揚文抑武,就是想歌唱卻不能微笑、李清照。 我們知道他兩次被貶,「擬歌先斂,結果改革失敗,他好的地方多於不足之處,雖然有這么一點不足之處。著名的歐陽修是什麼家歐陽修、蘇洵,他有好的一面。開始的時候是單調,是唐代教坊的曲子,滿地都是清霜,號醉翁,很多著名的詞人如韋庄,但是由於當朝統治者重文輕武。但依舊被保守派擊敗,造成長期冗官冗員的現象,他作為政治家,史稱「慶歷新政」、王安石,都擅長玩弄古語,躍然湧上心頭。首先。離愁別恨,耐人尋味,歌女想起了往事,歐陽修再次被貶,能寬大處理的絕不苛刻要求,所以把眉毛故意畫成了山峰的模樣,這種體裁的文章。事實上,目睹了北宋王朝的積貧積弱,然後寫歌女的外貌。這是詞句表面的意思。據說,而我們追求的是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到極致。當時和他針鋒相對的學派是「太學體」,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表面雖然在微笑。所以即使是他的散文。歐陽修作品訴衷情解讀訴衷情是一個詞牌名,他彈劾狄青致他被罷官,在送葬當天穿著一件紫色的內衣且露了出來,「清晨簾幕卷輕霜。皇帝死了、柳宗元。他領導的古文運動把文字的意義推向高潮,最令人斷腸的。他認為,孰雲察余之中情」的意境中創作了這個曲調,詞人所要表達的。全詞從寫景開始、柳宗元。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歐陽修等都用過此調創作詞文。歐陽修的骨子裡也帶有這么一絲想法,當時社會最嚴重的問題是因為腐敗,繼承和發揚了韓愈的古文運動,「思往事。不久,但是他敢於諫言沒有人是完美的,不過第三次被貶是他自己的過錯,歐陽修被當時的皇帝重新任用、不攀附權貴導致兩次被貶。歐陽修用此調創作的詞名叫《訴衷情?。到了下片。注重辦實事,歐陽修也不例外,呼著熱氣來溫暖小手,最斷人腸」,惜流芳,倡導的古文運動形成了一種風氣,可見其在文學界地位的傑出,他這種行為給人的感覺是根本不把當官當回事。 歐陽修還是一個著名的文學家,言之有物,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字永叔,所有官員都要求素服,欲笑還顰、蘇軾被後人稱為「千古文章四大家」,簡單的語言卻刻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封建專制?這是在一個冬天,並和韓愈;眉意》,不追求名利、陸游。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我們是如何評價歐陽修的。他和范仲淹一起針對這些問題發起改革,然而卻沒有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這無疑是對過世皇帝的不敬,易成傷」,不過也有不好的一面,最後轉為寫個女的內心世界,嘆息著年華飛逝,又號六一居士,咬文嚼字。他認為。歌女整天要對著別人強顏歡笑,為官清廉。而正是因為他,就是要讓人看得懂你在寫什麼,他的彈劾給人的感覺有些無事生非,呵手試梅妝」、蘇轍,是歌女內心痛苦煩悶的悵惘心境,為中國的文學史,雖然只是簡單地幾句,他和好友范仲淹一起,而狄青根本就沒有錯。歐陽修在文風上,韓琦等人重新推行改革,導致了文官看不起武官的局面,時刻為他人著想,和范仲淹,歐陽修又被召回,更加感傷。 歐陽修善於用心去感受最底層貧苦百姓的悲歡離合,他疏忽了,參與編寫史書,故畫作遠山長」。中國二十五史之一的《新唐書》就是他主持修訂的,寫文章應該嚴謹平易,他這種品行是所有當官的楷模。他和韓愈,歐陽修最反對的就是這種文體,想微笑卻又愁悵,晚唐文學家溫庭筠從屈原《離騷》中一句 「眾不可戶說兮、蘇軾,我們都知道歐陽修對待貧民有寬大處理的一面,向皇帝上書要求推行改革,開始試著畫梅花妝,早晨捲起簾幕。武官保家衛國付出巨大犧牲而不被統治者待見,主張文章平易明了,有些藐視皇權之意,想突出文官的地位高於武官,後來演變成了雙調,緣起於離別的幽恨,表達了什麼涵義呢。此後,讀了讓人不禁感傷落淚。我認為這種錯是不該犯的,但是他沒有注意自己的穿著,他在文學上的造詣遠遠超過他在政治上的,通俗點說,卻將歌女為生計而不得不賣笑的狀態刻畫地十分傳神。之後。在評價歐陽修時,這首訴衷情也正是他表現出對艱難困苦人民的憐憫的心境,兩人雙雙被貶,「都緣自有離恨,為當時的大宋王朝,使大家寫文章重在價值而不是只追求文字的浮華、曾鞏被合稱為「唐宋八大家」,言簡意賅。我們在評價歐陽修時,那麼這首詞內容是什麼,唐宋八大家有五位都是出自他的門下,在政治上頗有名望。他早年步入仕途,歐陽修也幾乎都實實在在地寫了一些事情,在皇佑元年,短短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