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湖北歷史人物盧靜遠

湖北歷史人物盧靜遠

發布時間:2021-03-02 08:11:32

⑴ 陳宧的人物生平

陳宧(1870-1939),湖北安陸城關人,世家子弟,7歲投奔舅父並入讀於武漢自強學院。因小事忤逆得罪舅父,10歲那一年,他回到安陸。入讀於安陸漢東書院,15歲那年(1883)考上秀才,第二年考上廩生。 1890年,21歲的他考上湖北高等學府——武昌經心書院。1895年受甲午戰爭的刺激以及軍校提供軍裝伙食,投筆從戎,考入湖北武備學堂,在武備學堂學習的同時,於1897年考中拔貢。
1898年進京參加會試,朝考落第。其叔祖陳學棻時任工部尚書,在他的幫助下,陳宧進入國子監南學入讀,百日維新之後,北京成立京師大學堂,他轉入其中就讀。
1900——1901年經其叔祖陳學棻推薦,投入榮祿部隊當兵,由於辦事勤奮能幹,被提拔為管帶。
1901年10月6日,因叔祖陳學棻逝世護送其靈柩回安陸而退出榮祿部隊,在其叔祖學生河南學政林開謨處做閱卷師爺——校閱鄉試試卷,不久失業回安陸。
經林開謨推薦介紹,1903——1911年被四川總督錫良聘用,在大西南和東北從事軍事行政工作,官至新軍二十鎮統制(師長)。
辛亥革命之後有一段時間為黎元洪幕僚,1912——1915年在北京任袁世凱的智囊,得到袁世凱的信任和重用。
1915年5月至1916年6月擔任四川總督。
1916年5月22日,他在四川宣布獨立,給袁世凱致命的一擊。1916年後辭去一切官職退出政壇,閑居於北京讀書寫詩消磨時日,1939年因病逝世於北京,享年70歲。
陳宧在1916年5月,其一言一行動,關繫到中國政局的安危存亡,他最後給了袁世凱致命而關鍵的一擊,改變了中國的走向,因此,他不可謂不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因此加深對他的了解,不能說沒有一點意義。
傳統觀點中,他一直是一個反面人物,是袁世凱的心腹、帝制元兇之一,依附追隨袁世凱做了許多逆世界潮流的錯事,這固然是事實,但是,歷史人物都是紛繁復雜的,都既有陰暗消極的一面,也有光明積極的一面,陳宧也不另外。本文試圖在歸納分析一些史料的基礎上,探討陳宧這個歷史人物的另外一面,從而加深對他的了解。不當之處,敬請同志們指正!
(一)青少年時候的陳宧安貧樂道、勤奮上進。陳宧10歲(1878年)時入讀湖北安陸漢東書院,此處有房屋幾十間,但是沒有多少人居住,寂然無人,他常常一個人呆在這里苦讀。他在書房牆上貼有自己的座右銘:「再窮無非討口,不死總要出頭」,經過五年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終於在15歲那一年(1883年)考上秀才,第二年又考上廩生。每月有了些許薪水,衣食有了著落。但是他依然十分貧困。1887年農歷新年,同學們都回家過年了,只有陳宧一個人因為書院有膏火供應,仍然留在書院苦學。除夕之夜,他與母親徐太夫人守歲,但是家徒四壁,別無長物。他感嘆地對母親說:「兒自愧無力獻大人屠蘇酒,只好讀幾篇古文為大人壽,並以此消磨永夜。」他的母親也是書香門第出生,知書識禮,對他說:「兒可讀《五柳先生傳》,《滕王閣序》,《與韓荊州書》。」於是,陳宧遵命大聲朗讀,聲音鏗鏘,頓忘窮愁潦倒、日食維艱的處境。突然,喜慶的鞭炮四處響了起來,丁亥年元旦佳日悄然來到人間。陳宧當即賦詩一首:「縕袍敝衣已經年,十日無炊一粲然。最是家家除夕夜,晚香亭畔枕書眠。」這首詩表現了他在窮困潦倒中樂觀的心態和安貧樂道、勤奮上進的精神。
(二)陳宧終身廉潔清貧不貪財。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北京一片混亂,京師大學堂師生四散。經其叔祖陳學棻介紹,他到榮祿處謀職,被榮祿任命為稽查長,他短衣匹馬,出入於行伍之間,這是他從軍的開始。因為他辦事勤勞能幹,不久,他被榮祿任命為武衛軍管帶(營長),帶了300多士兵堅守北京朝陽門。北京被八國聯軍攻陷之後,他身負槍傷幾十處,士兵散失的很多,留下的士兵不到100人。他在離京的路途中,拾得銀兩13.7萬兩,這是其它來京勤王的部隊遺棄的,無人把守保管。於是,他「由兵護送至榮祿處交納。榮祿大驚,以為世上安得有此人,給予獎賞。」對這件拾餉歸公的事情,陳宧老朋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鄧之誠先生在他的《陳二庵將軍小傳》中也有記載:「庚子事起,為武衛軍管帶,守齊化門(今北京朝陽門,原文如此——引者),與敵力戰,都門不守,鑾輿西幸,收集余眾,八十五人,沖西直門,浴血而出,途中得遺棄兵餉十三萬七千兩,親至保定,以畀榮祿。」在無官不貪,吏治腐敗的社會大環境之中,陳宧能夠如此廉潔奉公,潔身自好,涓滴歸公,當然不能不令榮祿大驚失色,以為世上怎麼有這樣的奇人。陳宧的這種品質給他樹立了良好的做人品牌,「於是奇士之稱,聞名天下,三公禮敬,督撫交聘。」1903年,兩廣總督岑春煊和四川總督錫良爭相招聘他為自己幕僚。陳宧選擇了錫良,陳宧入川後,錫良任命他為四川武備學堂會辦並且交給他第一個任務就是清理四川的營產。「他不獨在一個月之內完成了任務,並且做到了涓滴歸公。錫良認為其人不只能幹而且廉潔,甚為器重。」他做了東北二十鎮統制(師長)之後,在北京軍咨府第一廳任廳長的盧靜遠向他「借」銀5000兩,陳宧說:「錫清帥(錫良字清弼——引者),清風亮節,人所共知,我在他手下當差,還能要錢!我要妄拿一分錢,不是陳家子孫!」陳中說他「平時約身極嚴,取予不苟。」1916年他退出四川前,四川兵工廠金庫里還有六萬兩白銀,相當於現在人民幣1600萬,但是他沒有趁亂貪為己有,而是全部作為兵餉發給士兵。其幕僚季自求道:「安陸因鈔票停止兌現,庫無餘款,命我赴兵工廠提積余之款六萬串,備退軍給養之助。亦可嘆矣!世有清廉如安陸者乎。」晚年他寓居北京,「罷官二十餘年,食貧居簡,有寒素所不能堪者。」他一度依靠老部下馮玉祥、孔繁錦、宋哲元、秦德純等人的接濟過日子。據鄧之誠教授的兒子鄧珂回憶:「陳宧先生素日生活儉朴,身後一錢俱無,棺殮均為戚友所資助。」陳宧的族弟陳寬驊也證實陳宧晚年生活清貧:「彼晚年生活比較清貧,收入均仗古舊資助。」湖北的楊玉清也回憶,陳宧「生活很苦。蕭耀南在湖北的時候,托湖北應山人李寶楚與陳宧聯系,時常寄點錢去,以補助陳宧的生活。陳宧曾經有復信給李寶楚。我就看過這樣的一封信。他說:『寄的錢已經收到了。小債已償,寒衣已贖』,還有餘款,留作度歲之資。生活常此連累朋友,怎麼辦?」他的廉潔清貧不貪由此可見!
(三)度量恢宏、心胸寬闊。盧靜遠,湖北人,字星垣,舉人,南洋陸師一期生,留日士官一期炮兵科畢業。他與陳宧是既是老鄉又是少年同學。1911年,他擔任軍咨府第一廳廳長。盧靜遠原來租住大長公主(大長公主就是恭親王奕欣的女兒,慈禧太後的乾女兒)的板廠胡同,不小心他居住的房子被焚毀。大長公主屢次向他索賠房屋,盧靜遠因為無力賠償,感到十分窘迫。這時候,陳宧來北京拜訪他,盧靜遠以為他擔任東北二十鎮統制之職位,一定比較富裕,於是貿然開口向他「借」銀子5000兩。但是,陳宧一向清廉自恃,沒有餘錢,只好拒絕了他的要求。盧靜遠因為借款不遂,懷恨在心,於是在軍咨府負責人載濤(光緒弟弟)跟前給陳宧下葯。載濤見過陳宧之後,感到陳宧相貌寒苦,萎靡不振,再加上陳宧不善辭令,難免答非所問,南腔北調。盧靜遠趁火打劫地說陳宧大概有不良嗜好。恰好這時候,陳宧所領導的二十鎮士兵和日本士兵發生斗毆。於是,載濤罷免了他二十鎮統制的官職,把他調到一個冷衙門坐冷板凳。陳宧丟失了統制的職位,認為大失錫良的威信和自己的面子名聲,不想再回到東北,徑直從北京辭職回到湖北老家。曾祺對這件事情是這樣記載的,盧靜遠「以借款不遂,懷恨在心,於是造謠生事,謂陳嗜好甚深。」沒想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辛亥革命之後,盧靜遠失業了,這時,陳宧擔任參謀部次長。他托陳宧的幾個部下向他求情謀職。陳宧把他進讒言導致他丟官的事情和部下說了之後,感嘆地說:「既然你們都出來替他說話,看在你們的面子上,給他個閑差使吧!」他安排盧靜遠為參謀部部附,每月能夠拿到薪水大洋160元。陳宧的不念舊惡,度量恢宏由此可見!李炳之,曾經以下犯上地向他討欠下的薪水,怒氣沖沖地質問他:「科長名叫李炳之,你不發工資,我們堅決不答應!」陳宧表現得十分有修養,向他和顏悅色地解釋,並且及時發了欠下的薪水。從此之後,不但沒有給他穿小鞋,反而稱贊他是個直人,給予重任。1913年徐州、黑龍江發生兵變,蒙古王公准備叛亂,都被李炳之解決。陳宧曾經贊賞地對他說:「你這幾次消弭戰禍於無形之中,每年可以為國家節省軍費200萬元。」1915年,陳宧離開北京擔任四川總督,手下有三個混成旅旅長,其中有個旅長就是李炳之。陳宧的心胸和氣度,由此可見。
(四)謙恭待人,禮賢下士。鄧之誠,南京人,曾經在燕京大學任教,後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17年他由雲南入京後和陳宧相識於北京,由於氣味相投,兩人關系不錯。陳宧比他年長18歲,但據鄧之誠的兒子鄧珂回憶,「對先父以師禮事之,俱對其門生故舊,遂一介紹。」他曾經是叱吒風雲的封疆大吏,但對一個普通的大學教師如此畢恭畢敬,以師禮事之,可見他對知識分子是多麼的謙恭和尊重。陳宧不但對學有所成的教授十分謙恭尊重,對青年學生也很和藹友善,鄧之誠的學生王鍾翰回憶,陳宧隱居北京的時候,「……尤樂接見青年學子,傾聽各種不同的意見,要言不煩,啟迪為多,反復探討,毫無倦容。先生之於晚輩,總以推誠相見,有教無類,愛護鼓勵之若不及,苦口婆心,不啻以謙謙君子,敦厚長者,孰知其為嘗掌一方帥印之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哉。」總之,作為一個復雜的歷史人物,雖然曾經追隨依附袁世凱做過逆世界潮流的錯事,但其人格中的積極因素仍然值得人們肯定,特別是其安貧樂道、勤奮上進,終身廉潔不貪,心胸開闊,禮賢下士、謙恭待人的私德都是值得我們稱道學習並且應該發揚光大的。

⑵ 日本士官學校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前身為創建於1868年的京都兵學校,至1874年根據《陸軍士官學校條例》正式創立。該校在軍事技術上注重學員的全面發展,在思想上則進行軍國主義精神教育,為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培養了大批高級將領,其中6人曾擔任內閣首相。1945年日本投降後,陸軍士官學校被撤銷,撤銷前共開辦61期,培養軍官36900名。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簡稱「陸士」,是在明治維新期間開辦的,前身是1868年8月開辦的京都軍校。該學校主要教授軍事課程,並且注重向學生灌輸「效忠天皇」的封建忠君思想和為了「大日本帝國」不惜肝腦塗地的軍國主義思想,以非常殘忍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武士道精神。 該學校的畢業生是日本近代軍隊的骨幹,近代日本四處發動的侵略戰爭中的陸軍軍官無論將軍還是少尉,幾乎都曾在這里學習過。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校址,其前身為創建於1868年的京都兵學校,次年遷往大阪,稱大阪兵學寮。1871年遷往東京,稱東京兵學寮。1873年海軍兵學寮成立後,改稱陸軍兵學寮。1874年,根據《陸軍士官學校條例》正式建立陸軍士官學校,首任校長為曾我祐准,由陸軍卿直接領導。該校的招生對象、專業設置和學制幾經改革。1875年,第一期學員入學,招生對象為初中畢業生,學制3年,下設步、騎、炮、工4個專業,至1887年共招收11期,培養軍官1285名。1889年,該校進行教學改革,實行士官候補生制度,招生對象改為高中畢業生,至1945年共招收61期,培養軍官36900名。1896年增設後勤專業。1898年,日本陸軍設立教育總監部,學校轉屬教育總監領導。1917年起擴大招生對象,除招收高中畢業生外,還從部隊招收經考試合格的軍士入學。1920年分設預科和本科,學制延長,預科兩年,本科1年10個月,中間需在部隊服役半年。1924年增設航空專業。1937年,預科和本科分別成立分校,本科分校遷往神奈川縣相模原。1938年在埼玉縣豐岡設立航空分校。1941年,預科分校遷往埼玉縣朝霞。為提高軍官的合成軍隊指揮能力,學員入學後不再分專業,進行各兵種專業課程兼顧的綜合訓練。1945年日本投降後,陸軍士官學校被撤銷。該校重視軍國主義精神教育,強調提高學員的文化水平和戰術素養,為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培養了大批高級將領,其中6人曾擔任內閣首相。

1.招生制度
該校招生關於年齡的制度:
X年
9月 地方幼年學校入校
X+3年
8月
地方幼年學校卒業
9月 中央幼年學校入校
X+5年
5月 中央幼年學校卒業
6月 隊付
12月 士官學校入校
2.主要課程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雖然培養的大部分都是戰犯,但是其教學嚴謹科學,並非人人都可以順利畢業,其軍事教育普及在各個方面,教授的課程繁多而且復雜,想要畢業,首先要通過的課程: 戦術學(戰術學);戦史(戰爭史);軍制學(編制學);兵器學(武器學);射撃學(射擊學);航空學;築城學(工程學);交通學;測図學(繪圖學);馬學 ;衛生學;教育學 ;軍隊教育 ;一般教育;外國語。

歷年畢業生
陸軍士官學校期別卒業者數及輩出大將數:9期(明治30年(1897年)11月29日卒業、明治31年(1898年)6月27日任官、650名) 大將:阿部信行、真崎甚三郎、本庄繁、松井石根、荒木貞夫(陸相)、林仙之 中將:坂部十寸穂 12期(明治33年(1900年)11月21日卒業、明治34年(1901年)6月25日任官、655名) 元帥:杉山元(陸相)・畑俊六(陸相) ;大將:小磯國昭 ;中將:二宮治重、香椎浩平、秦真次、柳川平助、郷田兼安、稲垣考照; 少將:瀧原三郎、古賀徹治、二宮久二;大佐:梅沢銀造; 中佐:外山栄 ;大尉:青柳勝敏
該校重視軍國主義精神教育,強調提高學員的文化水平和戰術素養, 該學校的畢業生是日本近代軍隊的骨幹,近代日本四處發動的侵略戰爭中的陸軍軍官無論將軍還是少尉,幾乎都曾在這里學習過,其中6人曾擔任內閣首相;此外在當時由於受到「政治學西洋,軍事學東洋」的影響,很多的中國軍政界要員也先後都在此校就學。比如:蔡鍔,蔣百里,張孝淮,許崇智,孫傳芳,閻錫山,尹昌衡,劉毓祺,蔣作賓,何應欽,湯恩伯,朱紹良,程潛等。

中國第一期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名單
近代中國軍事人才的最主要來源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即留日士官生,保定軍校生,黃埔軍校生,此外還有一些地方講武堂畢業生。其中以留日士官生發端最早,時間也較長,從1898年第一批留日士官生赴日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後計有二十九期、一千六百餘人。雖然留日士官生的總體數量不及保定和黃埔學生,但是其歷史作用卻不容忽視。作為一個最早接受近代軍事教育的群體,留日士官在清末至民國初年的中國軍隊近代化過程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使中國軍隊不僅從裝備上,而且從編制、訓練、體制和思想上從中世紀走向了近代。 不論是著名的保定軍校還是更加著名的黃埔軍校,在其創建者中,我們都不難看到留日士官生的影子,而那些地方講武堂的創辦更離不開士官生的參與。雖然,留日生的主要活動時間是清末到民初,但是直到抗戰乃至三年內戰的戰場上,我們仍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中國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始於明治33年(1900年),第一期入校是明治33年12月,明治34年11月畢業(類同於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第13期),至1931年止,先後有22期。有意思的是,清皇朝所資助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國留學生,最終卻成了清皇朝的掘墓者。而這些留學生,也是其後中國數十年軍閥混戰時期的骨幹,同學、校友紛紛兵戈相向,但隨著黃埔軍校生的興起,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生們漸漸淡出了中國歷史舞台。
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時間跨度大,又歷經清末、北洋和國民正府三個時期,士官生所遺留的資料遠較保定和黃埔要少得多。近年來,一些有關留日士官生的論文和網路資料開始流傳,筆者對其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補充,提供給廣大軍史愛好者,作為一個參考的工具。由於掌握史料的有限和個人的水平,這個名單仍然很不完整,有待廣大軍史愛好者來一起補全。
1900.12~1901.11
中國留日士官生,從別於1898年冬和1899年春到達日本,進入振武學校補習文化課和日語。1900年7月,45名中國留學生從成城學校畢業,之後根據所選之科目分別進入日本近衛步兵第四聯隊、日本近衛野戰炮兵聯隊、日本近衛騎兵聯隊、日本近衛工兵聯隊實習,經過半年的入伍期後,40人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三期學習,1人在學習期間病逝外,其餘39人畢業。
步科
陳其采 浙江湖州 1879~1954 國民正府主計長(陳其美之弟,陳果夫、立夫之叔)
吳錫永 浙江湖州 ?~? 清廣東兵備總辦
韋汝驄 廣東廣州 ?~? 清黃埔武備學堂學兵指揮官
張顯仁 湖南長沙 均不詳
吳茂節 安徽休寧 ?~? 清江蘇兵備處總辦
易甲鷳 湖南長沙 ?~? 清末任標統
吳元澤 湖北保康 1874~1945 清廣西講武堂監督、湖北將弁學堂堂長、北洋中將
劉賡雲 湖北漢陽 均不詳
鐵 忠 滿洲鑲白旗 1873~1938 湖北兵備處總辦,總統府統率辦事處參議行走(荊州旗人)
杜淮川 安徽合肥 ?~? 南京臨時正府陸軍第二師師長
張朝基 上 海 ?~? 清黃埔武備學堂總辦
蕭星恆 湖南善化 ?~? 清第二十一鎮統制
舒厚德 上 海 ?~? 辛亥浙江第一師二旅旅長
張鴻逵 北 京 1882~? 北洋陸軍大學校長
蔣雁行 直隸河間 1875~1941 北洋陸軍總長
李澤均 北 京 均不詳
陶嶝孝 上 海 ?~? 南京臨時正府十師四十團團長
高曾會 天 津 均不詳
吳紹麟 湖南長沙 ?~? 北洋陸軍部軍學司司長
吳祖蔭 湖北武昌 均不詳
李士銳 天 津 ?~? 清駐日留學生監督、北洋將軍府將軍
段蘭芳 湖南長沙 均不詳
騎科
王廷楨 天 津 1876~1940 北洋第十六師師長
吳祿貞 湖北雲夢 1880~1911 清第六鎮統制
華振基 浙江湖州 ?~? 民初江南製造局協理
杜鍾岷 貴州貴陽 均不詳
炮科
盧靜遠 湖北竹溪 1874~1921 清軍咨府二廳廳長
唐在禮 上 海 1880~1965 北洋參謀本部次長、上海文史館員
陸 錦 天 津 1879~1946 北洋陸軍總長
張紹曾 北 京 1879~1929 北洋國務總理
許葆英 浙江海寧 ?~1957 江蘇銀行總經理、上海文史館員(金融界名人)
單啟鵬 安徽滁洲 ?~? 清長沙武備學堂教習
劉邦驥 湖北漢川 1868~1930 北洋北京高級警校校長
文 華 湖北荊州 ?~? 清軍咨府軍咨官、待讀學士(疑為旗人)
萬廷獻 湖北武昌 1873~1943 清陸軍部軍制司長、北洋中將
工兵科
章迪駿 湖南長沙 ?~? 清軍咨府軍咨官
賈賓卿 天 津 ?~? 清第五鎮十協協統
鄧承拔 湖北武昌 ?~? 清第八鎮十六協協統、北洋工兵上校
顧 藏 廣東廣州 ?~? 清四川武備學堂總教習
徐方謙 湖北武昌 均不詳

閱讀全文

與湖北歷史人物盧靜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