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汝州的風雲人物都是誰
廣成子:黃帝時期汝州人,住臨汝鎮崆峒山上。為道家創始人廣成子為道教「十二金仙」之回一。
嚴光答:生於西漢平帝末年,河南汝州人,著名隱士。幼時曾和漢光武帝劉秀一同游學各地。
姚崇:(650年-721年)生於陝州,後遷居汝州,三朝宰相,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宰相。
孫何:(961年—1004年),字漢公。北宋汝州人,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壬辰科狀元。
張政,元代詩人、進士及第。汝州人。曾給汝州峴山題詩。
近現當代
趙秉鈞:(1859年—1914年),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兼內務總長。中國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
朱繩武:(1882年—1946年)汝州溫泉朱寨人。同盟會會員,曾領導汝州(分州衙門)辛亥起義。
魯慕迅:(1928年—)河南汝州人,著名畫家,為中國當代繪畫代表性畫家之一。
徐 慎:河南省電影電視家協會秘書長、副主席,專業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林 藍:著名作家,1920年4月2日生於河南省汝州市,2002年12月25日病逝於北京。
『貳』 有誰知道汝州的歷史
汝州位於河南省中西部,總面積1573平方公里,總人口94萬,轄11個鄉、4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1993年被確定為河南省18個綜合改革試點縣(市)之一,2001年被確定為河南省26個城鎮化建設重點縣(市)之一,2004年又被確定為河南省35個擴權縣(市)之一。汝州市地處鄭州、洛陽、平頂山三市交界地帶,焦枝鐵路、洛界公路、洛上(洛陽—上海)高速橫穿東西,207國道縱貫南北;縣鄉公路和「村村通」公路覆蓋城鄉,交通非常便利。
汝州市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自古即為輻射周邊縣(市)的經濟文化活動中心、商品集散地;境內的千年古剎風穴寺,為河南四大名寺之一;「萬古神湯」溫泉,漢唐「九帝三後」曾前往沐浴;汝瓷、汝石、汝貼並稱汝州「三寶」,久負盛名。
境內資源豐富,現已發現礦產資源46種,原煤預測儲量35.5億噸,素有「百里煤海」之稱,鋁礬土預測儲量4.3億噸,水泥灰岩1.15億噸,資源優勢非常突出。經過近年來的不斷發展,汝州市初步形成了能源、建材、冶金、食品四大支柱產業。能源工業中,2004年,在小煤礦關停整頓的情況下,原煤產量達到近300萬噸,焦炭產量達到135萬噸。建材工業中,水泥產量達到220萬噸,2004年開工建設的天瑞集團200萬噸干法水泥生產線建成後,全市水泥產量可達到450多萬噸,將成為河南省最大的水泥生產基地。冶金工業中,以鑄鋼工業為主,2004年開工建設的天瑞集團15萬噸鐵路重載高速機車合金鋼鑄件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生產基地。食品工業中,玉米澱粉年產量達到20萬噸,為河南省最大的玉米澱粉生產基地;餅干年生產能力達1萬多噸,夢想公司新上的8萬噸餅干生產線擴建項目即將建成,將成為河南省最大的餅干生產基地。紅薯「三粉」在河南省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培育了天瑞集團、三佳公司、煜達瓷磚、亞星鑄造、德源偉業、巨龍澱粉、夢想食品等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的龍頭企業。目前,天瑞集團已發展成為總資產17億元,集鑄造、建材、旅遊、煤炭、電力等五大產業於一體的民營企業集團,是河南省20家明星企業之一,已進入全國大型企業行列,被確定為河南省百戶重點工業企業之一。項目建設上了一個大台階,僅去年一年,新建、改建、擴建投資在百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達到115個。其中已經開工的2×15萬千瓦熱電聯供機組、鐵路重載高速機車合金鋼鑄件、年產200萬噸干法水泥生產線、天寶焦化、張村煤礦擴建、夢想食品公司擴建等投資超億元的項目就有12個,為經濟發展備足了後勁。2004年汝州市生產總值增速達15.3%,地方財政收入增速達64.2%,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122.5%。
作為一個資源型城市,要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努力建設富裕汝州、文明汝州、平安汝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強力推進工業化,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強市之路。一是要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下功夫。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循環經濟為目標,圍繞培強做大能源、建材、冶金、食品四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煤—焦—化工、煤—電—鋁、煤—電—水泥、煤—電—新型建材磚產業,拉長產業鏈條,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利用和可持續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二是要在招商引資方面下功夫。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上下聯動抓招商、齊心協力上項目的良好局面。拓寬招商引資領域,完善招商引資手段,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建立重大項目跟蹤服務機制,更好地吸引外商外資進入汝州。進一步完善項目庫,提高項目質量和包裝水平,搞好項目推介宣傳。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為招商引資、經濟發展創造寬松條件。三是要在培育大公司、大集團方面下功夫。扶持天瑞、瑞平、巨龍、夢想等有一定規模、有市場前景的企業,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企業管理,加快技術改造,提升科技含量,走上以質量求生存、以規模壯實力、以品牌促發展的道路,努力培育一批在河南省、全國知名的大型企業,壯大財源支柱,輻射帶動經濟發展。四是要在工業園區建設方面下功夫。工業園區具有投資密度大、資源共享、節能降耗、減少污染的特點和明顯的聚集效應。目前,汝州市的汝南工業區已初具規模,現在已有企業5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2家,年產值超過12億元,現有的幾個在建項目建成後,年產值將超過30億元。要想方設法、集中精力抓好這個工業園區的建設,使其成為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
『叄』 河南省汝州市有沒有歷史大人物的墓穴
你是盜墓賊?
『肆』 河南歷史名人有哪些
1、婦好 ,好姓,婦為尊稱,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婦」為親屬稱謂。銅器銘文中又稱「後母辛」是因為她的廟號稱辛,即乙辛,周祭卜辭中所稱的妣辛。祖庚、祖甲的母輩「母辛」也就是她。
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表明,在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一系列戰爭中,婦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徵集兵員,屢任軍將征戰沙場。曾統兵1.3萬人攻羌方,俘獲大批羌人,成為武丁時一次征戰率兵最多的將領。
2、燧人氏,(前?------前4354年)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風姓,名允婼。華夏族。燧人氏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後世奉為「火祖」,位列三皇之一,尊稱「燧皇」。燧人氏為有巢氏之子。
3、吳廣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發閭左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為屯長。他們行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過期要殺頭。陳勝、吳廣便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
陳勝自立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用已被賜死的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反秦。次年,圍攻滎陽的假王吳廣與義軍將領田臧意見不合,被田臧假借陳勝的命令殺害。
4、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 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憑借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後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5、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漢族,潁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後,任為內史,後遷至御史大夫。
晁錯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增加農業生產,振興經濟;在抵禦匈奴侵邊問題上,提出「移民實邊」的戰略思想,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御匈奴攻掠。
政治上,進言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損害了諸侯利益,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景帝聽從袁盎之計,腰斬晁錯於東市。
『伍』 河南歷史名人
河南歷史名人
黃帝-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軍事家,中華民族的共同的祖先
倉頡-回黃帝的史答官,傳說中的文字創立者,有「倉頡造字」之說
杜康-夏朝第五代國王
商湯-商朝開國帝王
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滅商,河南許昌人
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經》,道教創始人,河南鹿邑人;
莊子-原名莊周,道家集大成者,著有《莊子》,河南民權人;
墨子-名翟,墨家創始人,河南魯山人;墨子《呂氏春秋
『陸』 河南省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禹:建立了中國奴隸社會第一個王朝-夏朝,先後定都於河南登封、禹州和偃師,以「大禹治水」而流芳百世。
3.呂不韋: 河南禹州市人,秦朝丞相。編撰了《呂氏春秋》。
4.張 良:河南郟縣人,西漢名相。
7.鄧潁超:河南光山縣人,曾任全國政協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8.李德生:河南新縣人,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防大學政委,北京軍區、沈陽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9.許世友:河南新縣人,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南京軍區、廣州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0.尤太忠:河南新縣人,曾任中央軍委紀委書記,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1.韓擒虎:河南新安縣人,隋朝名將。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一月,率兵攻下建康城,俘虜陳後主。
12.錢 鈞:河南新縣人,曾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
13.曹剛川:河南舞鋼人,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4.穆 青:河南杞縣人,著名記者,曾任新華社社長。
15.岳 飛:河南湯陰縣人,南宋名將,民族英雄。
16.岳 雲:河南湯陰縣人,岳飛之子,南宋名將。
17.彭雪楓:河南鎮平縣人,新四軍師長。1944年9月11日,死於國軍流彈。
18.楊靖宇:河南確山縣人,東北抗聯領導人,壯烈犧牲於抗日戰場。吉林省靖宇縣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19.吉鴻昌:河南扶溝縣人,抗日名將。
20.張仲景:河南南陽縣人,曾任長沙太守。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21.杜鳳瑞: 河南方城縣人,空軍戰斗英雄。1958年10月10日犧牲於福建前線。
22.薛喜梅:河南許昌市人,知識青年的楷模。
23.吳桂賢:河南鞏縣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24.史可法:河南開封市人,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25.李 斯:河南上蔡縣人,古代著名政治家,秦代名相,輔佐秦始皇統一中國。
26.賀若弼: 河南洛陽市人,隋朝名將。
27.袁寶華:河南項城縣人,袁世凱之孫,曾任國家計委主任。
28.黃 忠:河南南陽市人,三國時期蜀國名將。
29.魏 延:河南南陽市人,三國時期蜀國名將。
30.項 淳: 河南人,日本花岡**策劃者之一。
31.陳 勝:河南登封縣(古陽城)人,農民起義領袖。
32.吳 廣:河南太康縣(古陽夏)人,農民起義領袖。
33.侯鏡如:河南永城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著名軍事家,革命活動家。全國政協副主席。1927年,參與指揮了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經歷了「四·一二」政變,後任賀龍第二十軍教導團團長,參加了南昌起義。1928年,任中共河南省委軍委書記。1943年,任國軍第九十二軍軍長,1948年,任國軍第十七兵團司令。已故。
34.楊水才:河南許昌縣人,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楷模。已故。
35.史來賀:河南新鄉縣人,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楷模。
36.宋學義:河南沁陽縣人,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已故。
37.范 蠡:河南南陽市人,越國大夫,在吳越爭霸中為越國打敗吳國立下了大功。
38.孫天帥:河南鄧州市人,1995年,珠海市瑞進電子公司的韓國女老闆金珍仙借故要求一百二十名打工者跪下,來自鄭州的孫天帥一個人堅決不跪,遭到女老闆的辱罵和解聘,塑造了一個硬漢形象。
40.危拱之:河南信陽縣人,中共早期女革命家,畢業於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41.吳煥先:河南新縣人,紅軍名將,曾任紅軍第二十五軍軍長。1934年11月6日,犧牲於長征途中。
42.湯:商朝創始人。一位政治上有遠見,事業上有作為的國王,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賢,他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建立了商朝。主要活動區域在今河南商丘虞城一帶。
43.子產:姓公孫,名僑,字子產。河南新鄭縣人,春秋時期鄭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44.吳起: 河南濮陽市人,戰國前期衛國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著有《吳子兵法》。
45.商鞅:姓公孫,名鞅。河南汲縣人,戰國中期衛國傑出的政治家,他的變法措施使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獨霸天下,為日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6.姚 崇:河南陝縣人,三朝為相,一生清謙,為唐王朝的「開元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
47.鄧 艾:河南新野縣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將領,滅蜀主將。
48.謝 安: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太傅,政治家、文人。謝安為相,施政寬和,不以小察為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任征討大都督,指揮謝玄等取得淝水大捷。
49.謝 玄:河南太康縣人,東晉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曾指揮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典範—淝水之戰。
50.翟 讓:河南滑縣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農民起義軍—瓦崗軍的創始人。
51.陳元光:河南固始縣人,治理漳洲42年,勤於吏治,政績顯著,受到了朝廷的嘉獎和百姓的愛戴,被尊為「開漳聖王」。
52.王審知:河南固始縣人,後唐時期被封為閩王。
53.曹 謹:河南沁陽縣人,在台灣淡水縣和鳳山縣任職期間,為反抗英國侵略者,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台灣,立下了卓著功勛。
54.陳星聚:河南臨穎縣人,曾任台北知府。清朝光緒年間率領台灣人民抵禦法國侵略者,取得了台北保衛戰的勝利。
55.司馬光:生於河南光山縣,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編撰了《資治通鑒》。曾主持北宋朝政。
56.司馬懿: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謀略家,晉王朝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57.司馬昭: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主持魏國朝政,消滅了蜀國。
58.司馬炎: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西晉開國皇帝。定都於河南洛陽。
59.聶 政:河南濟源縣人,戰國時期著名三刺客之一。
60.長孫無忌:河南洛陽市人,唐代宰相,輔佐李世民治理國家。
61.長孫皇後:河南洛陽市人,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妻子。
62.晁 錯:河南禹州市人,西漢政治家、散文家,御史大夫。
63.李隆基:生於河南洛陽市,唐玄宗,唐代皇帝。
64.鄧 禹:河南新野縣人,東漢開國勛臣,首任宰相。
65.趙匡胤:生於河南洛陽市,北宋開國皇帝,定都河南開封。
66.姜子牙:河南許昌市人,輔佐周文王伐商滅紂,完成了興周大業。
67.呂蒙正:河南洛陽市人,北宋宰相,以大公無私,任人唯賢而聞名。
68.桑弘羊:河南洛陽市人,西漢大司農丞、大司農、搜粟都尉、御史中丞。以「桑弘羊舌戰群儒」而聞名。
69.上官婉兒:河南陝縣人,唐代詩人,曾輔佐武則天。
70.上官儀:河南陝縣人,唐代詩人,唐高宗時曾任宰相。上官婉兒之兄。
71.蘇 秦:河南洛陽市人,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
72.袁 紹:河南商水縣人,東漢靈帝時任中軍校尉,以後成為諸侯軍的盟主。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擊敗。
73.張釋之:河南方城縣人,西漢文帝時任中大夫、中郎將、廷尉。時有「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之說。
74.張 巡:河南南陽市人,唐代名將。平定安史之亂時,在著名的睢陽(河南商丘)之戰中,以身殉國,被詔封為御史中丞、揚州大都督、鄧國公。
『柒』 河南汝州歷史上有什麼大人物
一)梁縣候姚崇 姚崇,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出身於陝縣一個武將之家。父親姚懿在貞觀年間做過州都督。姚崇二十歲時,父親病故,隨母親遷回汝州梁縣廣成外婆家。
廣成澤在汝州西六十里,是東都洛陽外圍的一處名勝。東漢朝廷曾將這里辟為宮苑,供皇帝游獵娛樂。姚崇繼承了父親的尚武遺風,每日以習武為功課,經常同鄉里少年一起到山野射獵比武。十數年堅持不懈的鍛煉,煉就一身強健的體魄和勇猛無畏的精神,諸般兵器無所不通。後來飽學之士張憬藏游學路經廣成,落腳姚崇家,見姚崇氣宇軒昂,眼神里透出一股靈氣,非一般山村野夫可比,但與之交談起來卻感到他知識貧乏,文理欠通,力勸姚崇好好讀書,增長識見,並鼓勵說:「廣成是上古賢人廣成子所居之地,黃帝曾問道於廣成子。你將來當以文才顯名,很可能作到宰相一級大官,不要自暴自棄,要好自為之!」從此,姚崇潛心修文,刻苦攻讀,學業大進,參加科舉,考中進士,步人政壇,先後做了三次宰相。
姚崇入朝做事,負責理案刑獄,正值武則天時嚴刑峻法橫生,他執法公正,把許多人從冤獄中解放出來,引起朝野注目,官職連續晉升。公元698年,武則天破格提升他為尚書,兼相王李旦府長史。五年後,因對罪武則天內寵張易之、張邦昌兄弟,被借突厥犯境這之際調任安撫大使。臨行推薦了張柬之任宰相。705年,武則天病重,姚崇從邊關回京,同張柬之密謀殺死了張氏兄弟,逼武則天讓位給太子顯。李顯復位,以姚、張為宰相,因姚有功,加封為梁縣侯。中宗繼位,武家勢力十分強大,姚崇沒有按受相位,以種種借口出任亳州刺史。之後出現了《大名宮詞》中張柬之被殺、武三思和韋後掌權,太子殺死武三思,韋後和安樂公主毒死中宗掌握朝中大權,李隆基發動政變殺死韋後擁李旦繼位的宮廷權力爭斗。姚崇倖免於難。
李旦繼位後,於公元710年,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第二次當了宰相。因太平公主想走母親的道路,掌握大權。姚崇向李旦建議將太平公主安置洛陽,諸王派往各州,確保東宮李隆基之位。昏庸的睿宗李旦如實轉告太平公主,使事情敗露。李隆基為爭取主動,以姚調撥兄妹關系為由,貶姚崇為地方官。這任宰相在職還不到一年。
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繼位消滅了太平公主的黨羽,鞏固了地位,決定起用姚崇為相。十月,唐玄宗在驪山下舉行盛大閱兵式,參加的有二十萬軍隊,旗幟相連五十餘里,但軍容不整,秩序紊亂。看到這種情況,玄宗大怒,下令把閱兵式總指揮宰相兼兵部尚書郭元振罷官流放。召姚崇速赴驪山行營。姚崇趕到驪山時,玄宗正游獵於渭河之濱。玄宗問姚崇:「卿頗知獵否?」姚崇回答:「臣少孤,年二十居廣成澤,目不知書,唯以射獵為事。四十歲方遇張憬藏,謂臣當以文學備位宰相,無為自棄。爾來折節讀書,今雖官位過忝,至於馳射,老而猶能。」於是指揮卒伍,呼鷹放犬,投槍射箭,進退有序。玄宗很稱意,即拜姚崇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替郭元振做宰相。
姚崇出任宰相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唐玄宗建議改除武則天晚年以來十幾年間混亂政治的積弊十種。主要是罷免冗官,行法自近,禁絕賄賂等。玄宗很爽快地全盤採納,並全力支持姚崇逐條落實。姚崇任宰相三年,實行了選賢任能、獎勵清廉、精簡機構、裁減沉員、懲治貪官、愛護百姓的清明政治,為「開元盛世」奠定了的基礎。姚崇被譽為「救時宰相」,與唐太宗時的魏徵、房玄齡、杜如晦並稱為賢相。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去世,亨年72歲。當時國家經濟比較好,社會上特別是官吏中厚葬成風。姚崇對這一風氣極為反感,去世前留下遺囑:不準崇佛敬道,不準厚葬,只給他穿平常的衣服,不要抄經寫像。並告誡子孫去世後也要照他的囑咐去做,成為家法。姚崇節儉辦後事的故事被後人傳為佳話。
姚崇死後,葬汝州梁縣。墓冢在今汝陽縣境內。
(二)唐代水利專家孟簡
孟簡(?-823)字幾道,唐朝大臣,孟詵之孫,著名水利專家。祖籍汝州梁縣,後寓居吳中,為吳中人所稱美(李觀《貽先輩孟簡書》)。
孟簡自幼聰明,貞元七年(791)前後,考中進士,再參加博學宏詞科(此科唐玄宗首創,以博學宏詞科為首要,登科者地位崇高)考試,榜上有名。九年,擔任浙東觀察使皇甫政的助手。十三年,隨皇甫政入朝任職,累官至倉部員外郎(掌全國軍儲,出納租稅、祿糧、倉廩之事)。二十一年,轉吏部員外郎(管考功考績,主持考試)。元和二年(807)遷司封郎中(掌國之封爵,從五品)。四年,拜諫議大夫、知匭(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事。因論事與皇上不合,下放到常州任刺史。
唐朝時期,長江自鎮江以下江寬水深,風大浪高,糧航行承受極大風險,以致糧船大多由南運河至潤洲(今鎮江)過江至對岸六圩入北運河北上。但由於奔牛以上河段地勢高昂,一遇枯水,航船堵塞,交通極為不便。
孟簡到任後,了解到這一情況,作了實地考察,同時了解到由於武進西北無通江大河,加上地勢高昂,灌溉困難,農業作物收獲無保障,農民苦不堪言。元和八年(813年),孟簡徵集常州郡內及附近的民工15萬人,對北自河庄(今孟河城)附近長江岸起,南至奔牛附近萬緣橋京杭大運河岸一線中間的舊河道進行貫通拓浚。工程期間,孟簡親赴河岸監察。河成,長四十一里,滾滾江水從此直達南注,入大運河,河水灌溉了四千餘頃土地,提高了作物產量,農民溫飽有了保障。同時,漕糧船隻亦可經由此入江,沿揚中大沙洲內側夾江西航至潤州附近過江入北運河,分流了漕運。後人為紀念孟簡的功績,因而把新開通的河道稱為「孟河」,千百年來沿用至今。 孟簡因治常有功,唐憲宗李純賞賜金紫衣服以表彰他,調回中央任給事中(負責官員的監察,直接對皇帝負責)。九年九月,拜浙東觀察使(軍政首長)。十二年八月,調回中央任入戶部侍郎。長慶元年(821)四月,量移睦州刺史。二年,復為常州刺史。旋入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這年十二月因病去世。
孟簡精於佛典。元和六年,曾受詔與劉伯芻、歸登、蕭俛同至醴泉寺翻譯《太乘本生心地觀經》。善長詩文,所作《詠歐陽行周事並序》,敘寫歐陽詹與太原妓戀愛事跡,頗為動人。《全唐詩》卷473錄其詩七首,《全唐文》卷616收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163,《新唐書》卷160本傳,《舊唐書》卷15《憲宗紀》、卷16《穆宗紀》,《咸淳毗陵志》卷七,《嘉泰會稽志》卷二、《唐詩紀事》卷四一等。
(三)大唐名將王虔休
王虔休(737—799年),字君佐,唐代汝州梁縣(今汝州)人。自幼勤奮好學,博覽各種書籍,還喜歡音律,是個少年才子。他為人講信義、重言諾,頗得鄉鄰贊譽。長大後,強健崇武,精通諸般兵器,扶弱濟貧,遠近聞名。
大歷年間(766年—779),李深出任汝州剌史。李深是中唐正直的大臣,詩人,官至兵部侍郞。他到汝州任職後發現王虔休有膽有識,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破格錄用為部將。王虔休不辜負李深的期望,努力進取,很快成為各州屬將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李深的好友澤潞(西晉東南)節度使李抱真得知後,專程拜會李深,說服他忍痛割愛把王虔休讓與己用。李抱真以優厚的待遇,任王虔休為澤潞兵馬使押衙。
唐德宗即位,河北藩鎮擁兵變亂,李抱真統率本部兵馬與諸路將領征討河北。在雙崗、水寨營諸戰役中,王虔休身先士卒,勇敢對敵,沖鋒陷陣,戰功卓著,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人民的安居樂業做出了貢獻。李抱真提升王虔休為步兵都虞侯,不久朝廷任命他為御史中丞,封同昌郡王,賜名虔休。
貞元十年(794年),李抱真病逝,副將元仲經陰謀立抱真子李緘,軍中出現動盪跡象。王虔休召集全體將士義正辭嚴地說:「軍州是國家的軍州,將帥缺額,理應等待朝廷的任命,哪能自作主張,隨意變亂法度鬧獨立!」將士們一致贊成王虔休的意見,懲治了元仲經,避免了一次內亂。唐德宗對王虔休以大局為重的舉措非常贊賞,擢升其為潞州(今山西長治)左司馬,掌留後。王虔休嚴明號令,勤勤懇懇地處理軍政事務,儉省節用,減輕農民負擔,鼓勵發展社會生產。潞州連年豐收,民富軍強。
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唐德宗晉升王虔休為潞州長史、昭義軍節度使、澤潞磁刑洛(今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觀察使,加檢校工部尚書。王虔休成為勛冠一代的中唐名將。
虔休精通音律,帶兵打仗時曾作曲填詞,教士兵傳唱,鼓舞士氣和鬥志,可能是最早的軍歌。據明唐樞《國琛集》記,王虔休作有《蔡氏新書》能究其辭意,而加以四清聲,音律尖高非昔比矣
在潞州任昭義軍節度時,王虔休得知德宗誕辰未有大樂,就以宮為調,創作《繼天誕聖樂》曲獻於德宗,以慶賀德宗的誕辰。德宗聽了這支曲子後非常高興,命樂工加緊排練習,並命教坊依曲編舞,在二月一日「中和節」大宴群臣時演出,稱為《中和樂舞》。
貞元十五年王虔休死於任上,終年63歲。德宗聞訊停朝一日,詔贈左僕射,謚曰敬。
(四)唐代名相柳渾
柳渾(714—789),字夷曠,一字惟深,本名載。唐代汝州梁縣梁城鄉思義里人,唐代著名宰相,《唐史》有傳。
柳渾10多歲時,有個巫給他看相了面後說,「此兒相賤,且短命,若為僧、道,可緩死。高官厚祿的事與他根本無緣。」父親非常信巫,又喜歡他這個兒子,就按巫師的要求,不讓他讀書學習。柳渾用經書的的道理反駁說:「夫性命之理,聖人所罕言,紳者所不道,巫何為而能盡之也?」,不讀詩書,去當術士,不若速死。父親聽了他話認為很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做法。於是學習更加用功了。柳渾在很小的時候就不信怪異荒誕之事,被後人所稱道。
開元中,柳渾被汝州推舉進京參加會試,在汝州參加的近百人舉子中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禮部侍郎在考核中認為他與別人不一樣,推舉為優等。調宋州單父縣任縣尉(從七品),主管治安和軍事。他在父縣判案斷獄,決事如神,大小案件都能按期辦理,為政更是潔廉檢守,嚴格按規距辦事,經考核朝廷加封為雲騎尉(正七品)。任期屆滿後,江南西道觀察使聞其名,將他招到公府談話說:江以信州(江西上饒)一帶治安很亂,百姓常遇到凶害,讓他暫到信州永豐縣代理縣令,維護一方安寧。柳渾上任後用重拳鏟鋤地方黑惡勢力,出台政策關顧鰥寡老人,毆除物害,消去人隱,官吏沒有弄權和違法之事,處理事情沒有違犯法和侵害百姓的事情。轄區內聽訟斷獄,漸於訟息。百姓重新在田地耕作,商人可以正常地在集市上交易,百姓遵紀守法,公學私塾大興,豐城出現政通人和的好局面。遂表為洪州豐城令,到職,如永豐之政,而仁厚加焉。授衢州司馬,管理全州的治安和軍事。之後辭官隱居武寧山。不久,召回朝廷,拜監察御史;柳渾生性放曠,不願在朝廷做事,想求外職,「宰相惜其才,留為左補闕(有缺額即補)」。
大歷初,魏少游鎮江西,柳渾為判官。開元寺僧與酒徒夜飲,失火,卻歸罪於守門人。人均知此系一冤案,不敢言。惟柳渾與同事崔祐甫為守門人鳴冤。自此,以公正聞名當時。後為袁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刺史。崔祐甫輔佐朝政,薦柳渾為諫議大夫(從五品)。不久為尚書右丞。
公元783年, 唐德宗命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領涇原(治所在今甘肅涇川北)士兵五千人,去關東一帶,跟那些反抗朝廷的節度使作戰。士兵在路過長安時卻因勞軍問題發生叛亂,德宗只好逃出京城。在京大臣朱泚趁機與姚令言勾結,謀化稱帝。朱泚作亂時,柳渾隱匿於終南山。朱泚以宰相官職相引誘,渾未就,並改名換姓避開公使。來使找不到柳渾,就把他的愛子捉拿嚴刑烤打,並砍去右腿,逼他就範。柳渾不為所動,即步入窮谷,披草徑,逾秦嶺,在褒駱一帶找到了皇帝。德宗嘉其誠節,很快召見他,並與你討論平亂之法。叛亂平息後,賜柳渾為輕車都尉,封宜城縣開國伯,拜尚書兵部侍郎。初公名載,字元輿,至是奏請改命,以滌偽署之污。這一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佔領許昌,朝廷商議討戮大計,宰相盧杞推薦大理評事李元平任汝州知州,守護洛陽東南門戶,朝堂上一片附和聲。柳渾則認為李元平華而不實,不能擔當此任。但德宗沒有聽他的建議,命李元平到汝州上任。李元平到汝州後即募工匠築城,李希烈偷偷命士兵假扮應募的工匠,混進城裡幾百人,李元平竟一無所知。李希烈用數百騎兵突襲汝州,裡面士兵里應外合,一舉拿下汝州。士兵將活捉的李元平帶去見李希烈,沒想到這個「醬」才一見李希烈,便嚇得屙了一褲襠。直氣得李希烈大罵盧杞是個瞎眼子,派這么個人來給我作戰,真是太小看我了。汝州失陷,朝廷大驚,這時才認為柳渾當時講得是正確的。
貞元三年(公元787年),由兵部侍郎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有一次,德宗李適命玉工製作玉帶,弄壞了一個扣版。玉工很害怕,就到市上買他玉補上。皇帝一看,不是同類,認為有欺君之罪,欲將玉工處死。柳渾說:「以法律,誤傷乘輿器服,罪當杖。」由於柳渾執法公正,玉工杖打六十,得免一死。
韓滉自浙西入朝,皇帝委以重任。人雖有議論,均未直言。渾事無巨細,一概過問。有時竟超越自己職權以外。渾雖為滉所推薦,但也惡其專政,對滉說:「先相國因處事偏激,不一年而去任,今公奈何又蹈前非!」滉悔恨,其威稍減。
後來柳渾與吐蕃訂盟約於平涼。有人認為,此約可保百年無事。而渾卻跪諫說:「吐蕃人面獸心,不可信。」皇帝變色說「渾,儒生,不曉邊境之事。」果不出渾所料,夜半,邊關節度使飛奏朝廷,吐蕃反,「將校皆覆沒」。次日,皇帝慰勉柳渾說:「你是一儒士,竟知萬里以外的敵情,可嘉。」於是柳渾更受人敬重。
宰相張延嘗驕矜專權,嫉渾剛正不阿,令其親信對渾說:「應慎言於朝,則位可久。」渾說;「為我謝張相公,渾頭可斷,而舌不可禁。」結果,被張延嘗所排擠,罷政事,改任右散騎常侍(為皇帝侍應雜事)。
柳渾與人交,以真誠相見。勤儉,不謀私利,不置產業。貞元五年,以疾告終,謚號貞。有文集十卷。
(五)西漢名相申屠嘉
申屠嘉(?-前155),西漢時汝州人。他以一個能拉強弓硬弩的武士的身份,跟隨漢高帝攻打項羽,因軍功升任一個叫做隊率的小官。跟隨高帝攻打黥布叛軍時,升任都尉。在孝惠帝時,升任淮陽郡守。孝文帝元年(前179),選拔那些曾經跟隨高帝南征北戰,現年俸在二千石的官員,一律封為關內侯的爵位,得封此爵的共二十四人,而申屠嘉得到五百戶的食邑。張蒼任丞相之後,申屠嘉升任為御史大夫。張蒼免去丞相之後,孝文皇帝就任命申屠嘉為丞相,就以原來的食邑封他為故安侯。
申屠嘉為人廉潔正直,在家裡不接受私事拜訪。當時太中大夫鄧通特別受皇帝的寵愛,皇帝賞賜給他的錢財已達萬萬。漢文帝曾經到他家飲酒作樂,由此可見皇帝對他寵愛的程度。當時丞相申屠嘉入朝拜見皇帝,而鄧通站在皇帝的身邊,禮數上有些簡慢。申屠嘉奏事完畢,接著說道:「皇上您喜愛您的寵臣,可以讓他富貴,至於朝廷上的禮節,卻是不能不嚴肅對待的。」皇帝說道:「請您不要再說了,我對鄧通就是偏愛。」申屠嘉上朝回來坐在相府中,下了一道手令,讓鄧通到相府來,如果不來,就要把鄧通斬首。鄧通非常害怕,進宮告訴了文帝。文帝說:「你盡管前去無妨,我立刻就派人召你進宮。」鄧通來到了丞相府,摘下帽子,脫下鞋子,給申屠嘉叩頭請罪。申屠嘉很隨便地坐在那裡,故意不以禮節對待他,同時還斥責他說:「朝廷嘛,是高祖皇帝的朝廷。你鄧通只不過是一個小臣,卻膽敢在大殿之上隨隨便便,犯有大不敬之罪,應該殺頭。來人哪,現在就執行,把他斬了!」鄧通磕頭,頭上碰得鮮血直流,但申屠嘉仍然沒有說饒了他。文帝估計丞相已經讓鄧通吃盡了苦頭,就派使者拿著皇帝的節旄召鄧通進宮,並且向丞相表示歉意說:「這是我親狎的臣子,您就饒了他吧!」鄧通回到宮中之後,哭著對文帝說:「丞相差點殺了我!」
申屠嘉擔任丞相五年之後,孝文帝去世了,孝景帝即位。景帝二年(前155),晁錯擔任內史,因為受皇帝寵愛,地位很高,權力也很大,許多法令制度他都奏請皇帝變更。同時還討論如何用貶謫處罰的方式來削弱諸侯的權力。而丞相申屠嘉也有感於自己所說的話不被採用,因此忌恨晁錯。晁錯擔任內史,內史府的大門本來是由東邊通出宮外的,使他進出有許多不便,這樣,他就自作主張鑿一道牆門向南通出。而向南出的門所鑿開的牆,正是太上皇宗廟的外牆,申屠嘉聽說之後,就想借晁錯擅自鑿開宗廟圍牆為門這一理由,把他治罪法辦,奏請皇上殺掉他。但是晁錯門客當中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他。晁錯非常害怕,連夜跑到宮中,拜見皇上,向景帝自首,說明情況。到了第二天早朝的時候,丞相申屠嘉奏請誅殺內史晁錯。景帝說道:「晁錯所鑿的牆並不是真正的宗廟牆,而是宗廟的外圍短牆,所以才有其他官員住在裡面,況且這又是我讓他這樣做的,晁錯並沒有什麼罪過。」退朝之後,申屠嘉對長史說:「我非常後悔沒有先殺了晁錯,卻先報告皇帝,結果反被晁錯給欺騙了。」回到相府之後,因氣憤吐血而死,謚號為節侯。
司馬遷這樣評價他:申屠嘉可以說是剛正堅毅、品德高尚的人,但是他卻既不懂權術又沒有學問,和蕭何、曹參、陳平這些前輩丞相相比,恐怕就要遜色一些啦。
(六)軍政全才韓安國
韓安國,西漢大臣,字長孺,成安(今小屯一帶)人。曾在山東鄒平縣田生家裡學習《韓子》及雜家學說,後來在梁國(國都在商丘)梁孝王朝內當中大夫。安國文精武備,能言善辯,七國之亂時,韓安國為將,擊退吳兵於梁國東界,後又當使臣往長安以動人的言辭疏通了梁孝王劉武與漢景帝的關系。他也因此而揚名。
梁孝王是漢景帝的同母弟弟,竇太後很寵愛他,允許他有自己推舉梁國國相和二千石級官員人選的權力。他進出、游戲的排場,比擬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景帝聽說後,心中很不高興。竇太後知道景帝不滿,就遷怒於梁國派來的使者,拒絕接見他們,而向他們查問責備梁王的所作所為。當時韓安國是梁國的使者,便去進見大長公主,哭著說:「為什麼太後對於梁王作為兒子的孝心、作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從前吳、楚、齊、趙等七國叛亂時,從函谷關以東的諸侯都聯合起來向西進軍,只有梁國與皇上關系最親,是叛軍進攻的阻難。梁王想到太後和皇上在關中,而諸侯作亂,一談起這件事,眼淚紛紛下落,跪著送我等六人,領兵擊退吳楚叛軍,吳楚叛軍也因為這個緣故不敢向西進軍,因而最終滅亡,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現在太後卻為了一些苛細的禮節責怪抱怨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見到的都是大排場,因此出行開路清道,禁止人們通行,回宮強調戒備,梁王的車子、旗幟都是皇帝所賞賜的,他就是想用這些在邊遠的小縣炫耀,在內地讓車馬來回賓士,讓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後和皇帝喜愛他。現在梁使到來,就查問責備。梁王恐懼,日夜流淚思念,不知如何是好。為什麼梁王作為兒子孝順,作為臣下忠心,而太後竟不憐惜呢?」大長公主把這些話詳細地告訴了竇太後,竇太後高興地說:「我要替他把這些話告訴皇帝。」轉告之後,景帝內心的疙瘩才解開,而且摘下帽子向太後認錯說:「我們兄弟間不能互相勸教,竟給太後您增添了憂愁。」於是接見了梁王派來的所有使者,重重地賞賜了他們。從這以後梁王更加受寵愛了。竇太後、大長公主再賞賜韓安國價值約千餘金的財物。他的名聲因此顯著,而且與朝廷建立了聯系
韓安國曾因輕罪被囚於山東蒙城監獄,獄吏田甲虐待羞辱於他,他憤憤不平地說:「死灰難道不會再燃燒嗎?」意思是我還會再復職的,你要對我客氣點。誰知田甲毫不示弱,竟惡狠狠地說:「如果燃燒了我會用尿把他溺滅的。」不久,安國復官為內史,便將田甲叫到跟前說:「死灰復燃了,你怎麼不溺滅呢?」田甲叩頭求饒,安國不咎既往,一笑了之。
梁國內史空缺之際,梁孝王剛剛延攬來齊人公孫詭,很喜歡他,打算請求任命他為內史。竇太後聽到了,於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韓安國做內史。
公孫詭、羊勝游說梁孝王,要求他向漢景帝請求做皇位繼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應就暗地裡派人行刺當權的謀臣,以至殺害了原吳國國相袁盎。漢景帝得是公孫詭、羊勝等人的謀劃,便派使者捉拿到公孫詭、羊勝。漢派使者到梁國自國相以下大搜查一個多月也沒有捉到兇手。韓安國聽到公孫詭、羊勝隱藏在梁孝王宮中,就入宮進見梁孝王,哭著說:「主上受到恥辱臣下罪當該死。大王沒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亂到這種地步。現在既然抓不到公孫詭、羊勝,請讓我向您辭別,並賜我自殺。」梁孝王說:「你何必這樣呢?」韓安國眼淚滾滾而下,說道:「大王自己忖度一下,您與皇上的關系比起太上皇(劉太公)與高皇帝以及皇上與臨江王,哪個更親密呢?」梁孝王說:「比不上他們親密。」梁孝王說:「太上皇、臨江王與高皇帝、皇上都是父子之間的關系,但是高皇帝說:『拿著三尺寶劍奪取天下的人是我啊』,所以太上皇最終也不能過問政事,住在櫟陽宮。臨江王是嫡長太子,只因為他母親一句話的過錯就被廢黜降為臨江王;又因建宮室時侵佔了祖廟牆內空地的事,終於自殺於中尉府中。為什麼這樣呢?因為治理天下終究不能因私情而損害公事。欲話說:『即使是親生父親怎麼知道他不會變成老虎?即使是親兄弟怎麼知道他不會變成惡狼?』現在大王您位列諸侯卻聽信一個邪惡臣子的虛妄言論,違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撓了彰明法紀。皇上因為太後的緣故,不忍心用法令來對付您。太後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過,可是大王最終也不能覺悟。假如太後突然逝世,大王您還能依靠誰呢?」話還沒有說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謝韓安國說:「我現在就交出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兩人自殺。漢朝廷的使者回去報告了情況,梁國的事情都得到了解決,這是韓安國的力量啊。於是漢景帝、竇太後更加看重韓安國。
建元(公元前140—前135年)初,太尉田蚡推薦韓安國於漢武帝,武帝叫他當北地都尉,後御史大夫(副丞相),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與處理。
韓安國任御史大夫時,北方的匈奴派使者來請求和親,武帝讓群臣商議。大行(外事官員)王恢說:「漢與匈奴多次和親,大都不過數年便違背盟約,不如興兵討伐。」安國說:「匈奴兵強馬壯,行動象鳥飛一樣方便,很難制服。得到他的土地,我們也不稀罕,戰勝他們,也顯不出我們多麼強大。況且,跑到千里之外去作戰,是十分不利的。比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山東薄綢);沖風(暴風)之極(最後),力不能起鴻毛。不是它的力量不大,是到了最後力量用盡的緣故。打仗不如和親。」安國生動的比喻和有理的講解,博得群臣的贊同,最後漢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安國當了4年多御史大夫,曾推薦名士壺遂、臧固、郅他等入朝作官,受到武帝的器重。一日安國和武帝一同外出,不慎從車上摔下來,嚴重傷足。當時武帝想用他為丞相,因他傷足無法工作,遂改任薛澤為相。安國傷愈後,被任命為中尉。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大舉入侵,被車騎將軍衛青擊出雁門(在山西山陽縣南)。當時安國為材官將軍,屯兵漁陽(北京密雲縣南),因兵敗被匈奴虜走千餘人及大量牲畜,武帝派使責備,並遷他到右北平。安國看到武帝對他疏遠,且又兵敗內疚,心中抑鬱,不數月,吐血而亡。
『捌』 河南汝州或平頂山在近代史上有什麼名人嗎1840年之後的,只要有影響力即可!急需
明朝有,清朝就沒有了,都成奴才了
『玖』 河南汝州有什麼典故
汝州 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歷代郡州治所。東周為王畿之地,秦屬三川郡,西漢置梁縣,隋設汝州,明成化六年升為直隸州,1913年改為臨汝縣,198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汝州市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因北汝河而名。西南有外方山余脈,北為嵩山余脈,北汝河橫貫其間,形成較寬闊的河谷盆地。北汝河兩岸來水吮山而下,有大小溝溪1304條,造就了一方物產豐茂的沃土,人類蹤跡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文化積淀厚不可測。自周而到唐、漢,是拱衛古都洛陽的門戶,帝王將相、商賈賢達、才子名流腳蹤如織。中原腹地,自古兵家必爭。其山河滄桑、人煙更迭,正可謂一把田土、一塊碎石都帶有數千年文化的印跡。
這一段北汝河古時曾稱「汝海」,其色也清,其勢也淼。有唐代毆陽詹的《汝州行》為證:「湛湛清流九曲灣,浮沉澈底似拖藍。扁舟一葉無人系,風動橫移向碧灘。」而自《詩經·汝墳》到毆陽詹的《汝州行》,都寫到了兩岸生民伐條采葉、植桑養蠶的景象。遠的不說,1913年3月,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在舊金山舉辦萬國商品賽會。臨汝縣就有絹簾汝帖、帶籽棉花、本色山綉、山蠶繭等產品參展。一張薄薄的粉皮,也成為國人餐桌上的珍饈。
早在100萬年前,寄料的張灣村一帶就有先人居住,這是我國至今發現的僅次於雲南元謀人的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
5000年前,市區的煤山公園一帶,崎嶺的槐樹伊、大張一帶,紙坊的閻村、中山寨一帶,安溝水庫神德宮一帶出現較先進的原始文明村落。
三皇五帝時,汝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地帶。軒轅黃帝在新鄭稱帝,曾帶人兩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和養生的道理。之後把當時最富饒的汝河流域封給他和正妃嫘祖的第二個兒子昌意,昌意的兒子高陽,在黃帝死後,繼承了帝位,就是五帝的第一帝顓頊。顓頊死後,讓位給大伯玄囂的孫子高辛,為帝嚳。嚳死後傳位於兒子堯,堯繼位後欲讓位給賢人許由,許由避讓逃至汝州北部的箕山下。堯之後讓位給顓頊的後人舜。三皇五帝時代,汝州是昌意部落的管轄范圍,昌意的後人出了兩個偉人顓頊帝和舜帝。
夏後期,建都於在今楊樓樊古城一帶的霍國強大起來,成為夏西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霍候支持商湯統一了天下,霍西南部的高士伊尹為商的宰相,為商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汝州為世界霍姓的發源地。
商朝,「霍」做為滅夏有功的侯國,地位得到鞏固,管轄南到伏牛山東到禹州西至嵩縣北至登封的廣大地區。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帶大軍打敗商紂後,揮師包圍霍都。霍侯開城投降,周武王封霍侯的兒子為新的霍侯。霍在整個西周相對平安,經濟得以長足發展。周平王遷都洛陽後,汝州的戰略地位顯得十分重要,就將霍地封給自己的兒子姬唐,改霍為梁,遷霍後人至楊樓一帶,建小霍城安置,為梁小邑。
春秋時梁國西南曼氏國興起,一度將梁和霍納入自己的版圖。曼氏國後被楚國所滅,汝州成為楚的北部邊地。再後鄭國打敗楚國,把汝州地納入鄭國的版土。
戰國時,梁城位於洛陽東南戶的戰略地位被軍事家們所看重,梁地區成為諸侯爭奪的中心地帶,韓國滅鄭國後,梁地歸韓國管轄,改梁為南梁,以區別開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這時南梁附近出現了注人城(廟下東一帶)陽人城(梁古城)鄲狐聚(臨汝鎮一帶)赫人聚(楊樓石台村一帶)等幾個大的城池。汝州為梁姓的起源地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管理。在汝州西部置梁縣,歸三川郡管轄,東部置郟縣和陽城縣,歸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管轄。
漢承秦制,汝州西部仍為梁縣,公元前206年將三川郡改為河南郡,梁縣歸屬河南郡。公元前113年在尚庄鄉榆廟村一帶置承休國,安置周的後人姬嘉。公元前112年在小屯一帶置成安國。
東漢改河南郡為河南尹,梁縣屬河南尹。
三國仍為梁縣,為魏國的司州河南尹管轄。東南部的小屯一帶歸豫州的潁川郡管理轄。
公元280年,司馬炎在洛陽稱帝,歷史進入西晉。將河南尹分為河南郡和滎陽郡,汝州仍為梁縣,歸河南郡管轄。東部小屯一帶歸襄城郡管轄。
東晉十六國時隸屬頻繁。公元317年,屬東晉,後歸前趙;公元365年屬前燕,隸河南郡;公元369年屬前秦,隸豫州河南郡;公元395年屬後燕,隸豫州河南郡;公元409年屬後秦,隸豫州河南郡;公元417年屬東晉。
公元420年,歷史進入南北時期,政府為擴大自己的虛名濫設州縣。汝州的建制隨北朝的變遷而變動。北魏時汝州屬司州歸中央直轄,公元494年在今汝州城設南汝原縣,公元527年在今楊樓梁故城置汝北郡,後在今廟下東注人城置治城縣,在霍城置石台縣,在今小屯成安城置東汝原縣,汝北郡從西到東共領石台、梁縣、治城、南汝原、東汝原五個縣。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汝州屬東魏。同年改南汝原縣為汝原縣。公元539年,恢復汝北郡,在承休國舊地置承休縣,移郡治至承休縣;公元543年,改汝北郡為汝陰郡,廢治城縣入梁縣。公元577年改汝陰郡為和州。
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煬帝大業初改伊州為汝州,治梁縣城。大業八年,移承休縣至汝原縣,廢汝原縣。改汝州為襄城郡,治承休縣城,領承休、梁、陽翟、東汝原、汝南、魯、 城八縣。
唐汝州建制多變:公元621年,改襄城郡為伊州,領承休、梁、郟三縣;公元627年,移梁縣衙於承休縣,撤承休縣,把魯山劃為伊州;公元634年,改伊州為汝州,領梁、郟城、魯山三縣;公元695年,在今寶豐置武興(後改龍興)縣;公元712年在今臨汝鎮置臨汝縣;公元738年,劃許州襄城縣來屬,改汝州為臨汝郡,屬都(指東都洛陽)畿道,領葉、襄城、郟城、魯山、龍興、臨汝七縣。公元758年,改臨汝郡為汝州。唐時汝州為東都洛陽東南門戶,設東都畿都防禦使,駐有重兵防守。
五代時汝州先後歸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建制隨唐制,仍為軍事要地。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改臨汝縣為臨汝鎮,入梁縣,汝州領六縣。
宋代汝州建制仍襲唐制,公元1105年劃郟縣歸穎昌府。宋元和五年(公夫子1115年)升汝州為陸海軍節度,屬京西北路,領梁縣、襄城、葉縣、龍興、魯山五縣。
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佔領。汝州屬南京路,金中央直轄,領梁(含今汝陽)、郟城、魯山、寶豐、葉縣、襄城六縣。公元1207年,劃襄縣屬許州;1208年,劃葉屬裕州。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形成了軍政合一的省一級地方建制。汝州屬河南江北省南陽府管轄,領梁、郟縣、魯山三縣,寶豐廢縣為鎮,歸梁縣管轄。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對元行省作了大的改革,改省為「承布宣政司」,只管民政,但人們習慣上仍叫行省,簡為省,省下設郡(州)、縣。汝州仍為南陽府管轄,將梁縣省入汝州,領郟縣、魯山兩縣。1475年4月,在汝州東南設寶豐縣,汝州領三縣。1476年9月,時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以汝州距南陽太遠給群眾生活帶來不便為由,同好友河南布政使原傑聯明奏請憲宗皇帝朱見深,將汝州從南陽分出由省直轄,汝州成為河南唯一一個由省直轄的直隸州,由縣級州升格為府級。同年12月,在汝州西部今汝陽縣城附近置伊陽縣,劃原嵩縣、魯山、汝州的部分地區為伊陽地,汝州領魯寶郟伊四縣。明中央掌管吏治的按察使司在地方設立四十一個按察分司,叫巡道,河南有二,分別叫河南道、河北道,河南道駐汝州。
清朝沿襲明制,汝州直隸州的地位沒有改變,領魯山、寶豐、郟縣、伊陽四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汝州隸河洛道,仍領四縣。
1913年,地主實行省、專區、縣三級管轄,改直隸汝州為臨汝縣,歸許昌專區管轄。
1947年屬豫西五專區。
1949年仍歸許昌專區,1951年將大小張庄和磨冢營村劃歸寶豐縣管理轄。
1954年10月改隸洛陽專區管轄。
1986年,撤專區建制,實行市(地)管縣,改隸平項山市。
1988年8月改臨汝縣為汝州市,屬省直轄,計劃單列,由平項山市代管。
簡單介紹了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拾』 河南省汝州市臨汝鎮歷史名人
唐代名相柳渾柳渾(714—789),字夷曠,一字惟深,本名載。唐代汝州梁縣梁城鄉思義里人,唐代著名宰相,《唐史》有傳。 柳渾10多歲時,有個巫給他看相了面後說,「此兒相賤,且短命,若為僧、道,可緩死。高官厚祿的事與他根本無緣。」父親非常信巫,又喜歡他這個兒子,就按巫師的要求,不讓他讀書學習。柳渾用經書的的道理反駁說:「夫性命之理,聖人所罕言,紳者所不道,巫何為而能盡之也?」,不讀詩書,去當術士,不若速死。父親聽了他話認為很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做法。於是學習更加用功了。柳渾在很小的時候就不信怪異荒誕之事,被後人所稱道。 開元中,柳渾被汝州推舉進京參加會試,在汝州參加的近百人舉子中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禮部侍郎在考核中認為他與別人不一樣,推舉為優等。調宋州單父縣任縣尉(從七品),主管治安和軍事。他在父縣判案斷獄,決事如神,大小案件都能按期辦理,為政更是潔廉檢守,嚴格按規距辦事,經考核朝廷加封為雲騎尉(正七品)。任期屆滿後,江南西道觀察使聞其名,將他招到公府談話說:江以信州(江西上饒)一帶治安很亂,百姓常遇到凶害,讓他暫到信州永豐縣代理縣令,維護一方安寧。柳渾上任後用重拳鏟鋤地方黑惡勢力,出台政策關顧鰥寡老人,毆除物害,消去人隱,官吏沒有弄權和違法之事,處理事情沒有違犯法和侵害百姓的事情。轄區內聽訟斷獄,漸於訟息。百姓重新在田地耕作,商人可以正常地在集市上交易,百姓遵紀守法,公學私塾大興,豐城出現政通人和的好局面。遂表為洪州豐城令,到職,如永豐之政,而仁厚加焉。授衢州司馬,管理全州的治安和軍事。之後辭官隱居武寧山。不久,召回朝廷,拜監察御史;柳渾生性放曠,不願在朝廷做事,想求外職,「宰相惜其才,留為左補闕(有缺額即補)」。 大歷初,魏少游鎮江西,柳渾為判官。開元寺僧與酒徒夜飲,失火,卻歸罪於守門人。人均知此系一冤案,不敢言。惟柳渾與同事崔祐甫為守門人鳴冤。自此,以公正聞名當時。後為袁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刺史。崔祐甫輔佐朝政,薦柳渾為諫議大夫(從五品)。不久為尚書右丞。 公元783年, 唐德宗命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領涇原(治所在今甘肅涇川北)士兵五千人,去關東一帶,跟那些反抗朝廷的節度使作戰。士兵在路過長安時卻因勞軍問題發生叛亂,德宗只好逃出京城。在京大臣朱泚趁機與姚令言勾結,謀化稱帝。朱泚作亂時,柳渾隱匿於終南山。朱泚以宰相官職相引誘,渾未就,並改名換姓避開公使。來使找不到柳渾,就把他的愛子捉拿嚴刑烤打,並砍去右腿,逼他就範。柳渾不為所動,即步入窮谷,披草徑,逾秦嶺,在褒駱一帶找到了皇帝。德宗嘉其誠節,很快召見他,並與你討論平亂之法。叛亂平息後,賜柳渾為輕車都尉,封宜城縣開國伯,拜尚書兵部侍郎。初公名載,字元輿,至是奏請改命,以滌偽署之污。這一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佔領許昌,朝廷商議討戮大計,宰相盧杞推薦大理評事李元平任汝州知州,守護洛陽東南門戶,朝堂上一片附和聲。柳渾則認為李元平華而不實,不能擔當此任。但德宗沒有聽他的建議,命李元平到汝州上任。李元平到汝州後即募工匠築城,李希烈偷偷命士兵假扮應募的工匠,混進城裡幾百人,李元平竟一無所知。李希烈用數百騎兵突襲汝州,裡面士兵里應外合,一舉拿下汝州。士兵將活捉的李元平帶去見李希烈,沒想到這個「醬」才一見李希烈,便嚇得屙了一褲襠。直氣得李希烈大罵盧杞是個瞎眼子,派這么個人來給我作戰,真是太小看我了。汝州失陷,朝廷大驚,這時才認為柳渾當時講得是正確的。 貞元三年(公元787年),由兵部侍郎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有一次,德宗李適命玉工製作玉帶,弄壞了一個扣版。玉工很害怕,就到市上買他玉補上。皇帝一看,不是同類,認為有欺君之罪,欲將玉工處死。柳渾說:「以法律,誤傷乘輿器服,罪當杖。」由於柳渾執法公正,玉工杖打六十,得免一死。 韓滉自浙西入朝,皇帝委以重任。人雖有議論,均未直言。渾事無巨細,一概過問。有時竟超越自己職權以外。渾雖為滉所推薦,但也惡其專政,對滉說:「先相國因處事偏激,不一年而去任,今公奈何又蹈前非!」滉悔恨,其威稍減。 後來柳渾與吐蕃訂盟約於平涼。有人認為,此約可保百年無事。而渾卻跪諫說:「吐蕃人面獸心,不可信。」皇帝變色說「渾,儒生,不曉邊境之事。」果不出渾所料,夜半,邊關節度使飛奏朝廷,吐蕃反,「將校皆覆沒」。次日,皇帝慰勉柳渾說:「你是一儒士,竟知萬里以外的敵情,可嘉。」於是柳渾更受人敬重。 宰相張延嘗驕矜專權,嫉渾剛正不阿,令其親信對渾說:「應慎言於朝,則位可久。」渾說;「為我謝張相公,渾頭可斷,而舌不可禁。」結果,被張延嘗所排擠,罷政事,改任右散騎常侍(為皇帝侍應雜事)。 柳渾與人交,以真誠相見。勤儉,不謀私利,不置產業。貞元五年,以疾告終,謚號貞。有文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