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我國歷史或當下有關民族交融的故事有哪些

我國歷史或當下有關民族交融的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3-02 07:02:02

① 中國古代史上有哪些民族融合的事實

在中國古代史的教學中,講到民族關系時,民族融合是一個頻頻出現的詞語。那麼,什麼是民族融合?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哪幾次民族大融合,以及民族融合的具體過程、途徑和方式又如何?今天,正確地把握這些問題,將有助於了解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加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改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

一、如何理解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

對民族融合這個概念的理解,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徑和方式時,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產主義社會以後,民族特徵與民族差別逐漸消失,形成一個沒有民族界限的人類整體的歷史過程。二是把民族融合作為一種普遍的歷史現象來看待,它是指歷史上兩個以上的民族,由於互相接近、互相影響,最終形成為一個民族的現象。我們在講述歷史上的民族關系時,通常是在後一個層面上來使用民族融合這個概念的。因為,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國家的普遍現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古今中外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變化、發展,都與民族融合緊密相關。

從我國以及世界上的民族關系來看,一個民族合於另一個民族,存在著兩種情況或方式。一種是採取政治強制手段把一個民族合於另一個民族;一種是通過經濟、文化的作用,使一個民族經過自然的過程合於另一個民族。為了比較妥當和科學地表示這兩種客觀存在的情況或方式,人們又習慣地把通過政治強制使一個民族合於另一個民族的情況稱為同化;把通過經濟、文化的作用使一個民族自然地合於另一個民族的情況稱為融合。在中國多民族的關系史上,既有強制同化,又有自然融合,相互之間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錯綜而又復雜。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系的結果,是一個互相滲透的過程,在我國歷史大量存在,且有兩種具體的表現形式:一是落後民族在先進民族經濟文化的強烈影響下,逐漸融合於先進民族。如我國匈奴族從後漢至南北朝的漢化,鮮卑族在南北朝時期的漢化,契丹、女真在遼、金、元時的漢化。一是先進民族的部分成員,因陷於落後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於落後民族。如夏時的淳維,秦漢時的趙佗,南北朝時的桓誕,北齊時的高歡。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體實現方式主要有:(1)民族遷徙,雜居相處。(2)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3)聯合斗爭,即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斗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系和友誼。(4)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5)民族之間的戰爭在客觀上也有助於民族融合。

二、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源與流

幾千年來,在中國古代文明滋生的這塊東方沃土上,先後生息和居住過許多民族,一些民族消失了,另一些民族又勃然而興起。伴隨著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與發展,以及統一、分裂、再統一的反復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鑒,促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進步。

然而,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而言,我國現代的以及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所有民族,其血統都不是純而又純的,都曾經經歷過不同類型的融合與同化。各民族共祖同源和多源多流的親密關系,在歷史上曾起過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作用。如今,我們所講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基於長期交流與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聯合共同體。

(一)漢民族的多源多流歷史悠久的漢民族,自古及今瓜瓞綿綿,枝繁葉茂,為融合眾多民族漫漫演變而成。它的前身是華夏族,而華夏族又由夏、商、周三族融合而形成的。再往前推,夏、商、周也都大多出自蠻夷戎狄等少數民族。到了秦代,國家的統一,消除了華夏族各支系間彼此隔離的狀態,形成了華夏族共同的地域、語言、文化和經濟生活,加強了華夏族與內遷的蠻夷戎狄的融合。所以,漢代學者把秦治下的華夏族人稱為「秦人」。

② 有哪些關於民族融合的故事

①春秋時期在少數民族襲擾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爭中,密切了華夏族內與其他各族經容濟文化聯系,促進了各族的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
②西漢時期張騫幾次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使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關系。
③西漢政府對南方的經營加強了與西南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
④自東漢三國以來,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少數民族不斷地向內地遷徒,同時,由於戰亂、災害等各種因素,北方人民也紛紛遷徒到江南各地。
⑤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⑥隋朝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有力地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⑦唐代社會經濟的繁榮,加速了與少數民族的頻繁交流,使得唐代的社會生活出現了胡漢交融的特點。
⑧宋元時期的中國,處於多個民族政權並立的狀態,農耕與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戰與和議中碰撞、融合。
⑨漢唐朝時的和親政策及漢朝互市的開通都有利於民族大融合及經濟文化的交流。
另還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出帳、唐太宗被譽為《天可汗》等

③ 中國古代史上有哪些民族融合的事實

民族融合這個概念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徑和方式時,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實現大同以後,民族特徵與民族差別逐漸消失,形成一個沒有民族界限的人類整體的歷史過程。二是把民族融合作為一種普遍的歷史現象來看待,它是指歷史上兩個以上的民族,由於互相接近、互相影響,最終形成為一個民族的現象。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國家的普遍現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古今中外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變化、發展,都與民族融合緊密相關。
從我國以及世界上的民族關系來看,一個民族合於另一個民族,存在著兩種情況或方式。一種是採取政治強制手段把一個民族合於另一個民族;一種是通過經濟、文化的作用,使一個民族經過自然的過程合於另一個民族。為了比較妥當和科學地表示這兩種客觀存在的情況或方式,人們又習慣地把通過政治強制使一個民族合於另一個民族的情況稱為同化;把通過經濟、文化的作用使一個民族自然地合於另一個民族的情況稱為融合。在中國多民族的關系史上,既有強制同化,又有自然融合,相互之間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錯綜而又復雜。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系的結果,是一個互相滲透的過程,在我國歷史大量存在,且有兩種具體的表現形式:一是落後民族在先進民族經濟文化的強烈影響下,逐漸融合於先進民族。如我國匈奴族從後漢至南北朝的漢化,鮮卑族在南北朝時期的漢化,契丹、女真在遼、金、元時的漢化。一是先進民族的部分成員,因陷於落後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於落後民族。如夏時的淳維,秦漢時的趙佗,南北朝時的桓誕,北齊時的高歡。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體實現方式主要有:
(1)民族遷徙,雜居相處。
(2)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
(3)聯合斗爭,即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斗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系和友誼
(4)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5)民族之間的戰爭在客觀上也有助於民族融合。 幾千年來,在中國古代文明滋生的這塊東方沃土上,先後生息和居住過許多民族,一些民族消失了,另一些民族又勃然而興起。伴隨著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與發展,以及統一、分裂、再統一的反復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鑒,促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進步。
然而,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而言,我國現代的以及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所有民族,其血統都不是純而又純的,都曾經經歷過不同類型的融合與同化。各民族共祖同源和多源多流的親密關系,在歷史上曾起過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作用。如今,我們所講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基於長期交流與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聯合共同體。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後民族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諸侯國間頻繁的兼並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 總之,這一時期,中原大地及其周邊各族,不斷地凝聚、兼並、擴張,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華夏族。華夏族自誕生之日起,又以遷徙、聚合、民族戰爭等諸多方式,頻頻與周邊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融入眾多非華夏族的氏族和部落。這樣,以華夏族為核心,在中國的腹心地區進行的民族融合,是為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點。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更加充分,我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初步形成。中央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加速了對邊疆地區的開發,促進了各族人民友好交往,民族融合有了新的發展。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的動亂時期,但也是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這一時期,與漢族及與其有著密切聯系的各族,他們出現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後,驟然間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過程,紛紛離散聚合。動亂給中國帶來深重災難,但是客觀上那個促進了民族交流和游牧民族的漢化進程。不論南方還是北方,民族之間雙向或多向的遷徙、對流,是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北方民族大融和的結果是鮮卑族消失,北方回歸完全的漢文化。

隋唐時期
隋唐實行比較開明的對內對外,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流得到新的發展。
唐朝中央政府承認周邊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權」,不直接干涉各族的內政,各民族的地方官吏由本族的統治者擔任。唐政府對被征服部落民族首領冊封很多。建立了眾多羈縻程度不同的羈縻州護府。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時期,其中元代更為突出。元朝的統一使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並於其後明朝中期以後形成新的民族——回族,雖然蒙元實行民族壓迫政策,但阻止不了民族交流的歷史趨勢。這一時期,各大政治實體之間,在沖突與紛爭的同時,還通過遣使、朝貢、互市、聯姻等方式進行頻繁交往,進行更為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
其結果是大量的游牧民族融於漢族,。具體如契丹人在南宋時大批進入中原,至元代中葉若說漢語則被元政府視同於漢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所列漢人8種就有契丹人,元代後期「契丹」之名便逐漸消失了。女真人的內遷從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沒有停止,特別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壓迫遷都汴京,內遷的女真人更多,約占女真人總數的一半。他們與漢人錯雜而居,互為婚姻,改用漢姓,提倡儒學,女真人的民族特徵已逐漸喪失。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各民族的融合與經濟文化交流到了新的高度。但是,與以往的經濟、文化等自然交流不同,明末清初的民族同化帶有非常嚴重的強迫性甚至引發屠殺。應以史為鑒,各民族之間互相尊重提倡自然交流與融合。 早在清軍入關之前,滿漢之間已經有了接觸。清軍入關後,隨之滿族大批遷入關內,客觀上打破了滿漢之間的地域界線,形成了交錯雜居的局面。但同時,滿清貴族為了防止被人數佔多數的漢人同化,嚴禁滿漢通婚。雖然清政府實行民族隔離政策,但阻止不了民族融合的歷史趨勢。為了鞏固統治,滿清統治者還主動尋求與漢族地主階級以及其他少數民族上層的聯合。早年努爾哈赤攻佔遼沈地區時,大量漢人被掠為奴,編入滿洲八旗之內,成為家內奴或拖克索(農庄)內從事生產的奴僕,為擴大兵源,從為奴的漢人中抽出一些壯丁(規定每20人抽一人當兵),後編為漢八旗,現今的滿族就包括滿洲後裔、當年的漢八旗人後裔和蒙八旗人的後裔。
邊疆地區各民族的融合較前代有所加強。清初,今天我國境內的53個少數民族已基本上形成(俄羅斯族和朝鮮族除外,近現代之後才有他們),他們主要分別在邊疆地區,呈大雜居、小聚居、普遍散居的狀態。清朝定鼎北京後,先後平定了准噶爾部的分裂活動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冊封了西藏宗教首領和派駐藏大臣,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與管理。這在客觀上,既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又有利於邊疆各民族間的融合。如清代在對北部邊疆的經營與管理中,先是把散布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赫哲、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族遷入東北腹地。接著,又經過多年的征戰,控制了蒙古高原及迤西地區,推行「盟旗制度」,以統治歸附的蒙古各部。同時,內地漢族人民因戰亂、災荒、飢饉等諸多原因,亦大量流入北部邊疆,與他族雜居。這種不同民族成分之間的輾轉流動與交錯雜居,在北方廣闊的地區,掀起了以漢、滿、蒙古的融合為核心,維吾爾、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族也紛紛捲入的民族融合高潮。

④ 有沒有關於我國歷史民族交往融合的資料

魏晉南北朝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後民族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諸侯國間頻繁的兼並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總之,這一時期,中原大地及其周邊各族,不斷地凝聚、兼並、擴張,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華夏族。華夏族自誕生之日起,又以遷徙、聚合、民族戰爭等諸多方式,頻頻與周邊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融入眾多非華夏族的氏族和部落。這樣,以華夏族為核心,在中國的腹心地區進行的民族融合,是為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點。秦漢時期秦漢時期,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更加充分,我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初步形成。中央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加速了對邊疆地區的開發,促進了各族人民友好交往,民族融合有了新的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這一時期,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密切聯系的各族,他們出現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後,驟然間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過程,紛紛離散聚合。建立過政權的許多民族都紛紛與漢族融合。不論南方還是北方,民族之間雙向或多向的遷徙、對流,是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即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的少數民族往內地來。隋唐時期隋唐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融合得到新的發展。唐朝中央政府承認周邊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權」,不直接干涉各族的內政,各民族的地方官吏由本族的統治者擔任。唐政府對少數民族首領冊封很多。許多民族地區實際上是唐政府的特別行政區。宋元時期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時期,其中元朝更為突出。元朝的統一使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並形成新的民族——回族,雖然元政府實行民族分化政策,但阻止不了民族融合的歷史趨勢。中國各民族這一時期,各大政治實體之間,在沖突與紛爭的同時,還通過遣使、朝貢、互市、聯姻等方式進行頻繁交往,進行更為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其結果不僅有大量的少數民族融於漢族,還有不少的漢族融合於少數民族。具體如契丹人在南宋時大批進入中原,至元代中葉已被元朝政府視同於漢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所列漢人8種就有契丹人,元代後期「契丹」之名便逐漸消失了。女真人的內遷從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沒有停止,特別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壓迫遷都汴京,內遷的女真人,約占女真人總數的一半。他們與漢人錯雜而居,互為婚姻,改用漢姓,提倡儒學,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漸喪失。明清時期明清時期,各民族的融合與經濟文化交流到了新的高度。但是,與以往的經濟、文化等自然交流不同,明末清初的民族同化帶有非常嚴重的強迫性甚至引發屠殺。應以史為鑒,各民族之間互相尊重提倡自然交流與融合。早在清軍入關之前,滿漢之間已經有了接觸。清軍入關後,隨之滿族大批遷入關內,客觀上打破了滿漢之間的地域界線,形成了交錯雜居的局面。但同時,滿清貴族為了防止被人數佔多數的漢人同化,嚴禁滿漢通婚。雖然清政府實行民族隔離政策,但阻止不了民族融合的歷史趨勢。為了鞏固統治,滿清統治者還主動尋求與漢族地主階級以及其他少數民族上層的聯合。早年努爾哈赤攻佔遼沈地區時,大量漢人被掠為奴,編入滿洲八旗之內,成為家內奴或拖克索(農庄)內從事生產的奴僕,為擴大兵源,從為奴的漢人中抽出一些壯丁(規定每20人抽一人當兵),後編為漢八旗,現今的滿族就包括滿洲後裔、當年的漢八旗人後裔和蒙八旗人的後裔。邊疆地區各民族的融合較前代有所加強。清初,今天我國境內的55個少數民族已基本上形成,他們主要分別在邊疆地區,呈大雜居、小聚居、普遍散居的狀態。清朝定鼎北京後,先後平定了准噶爾部的分裂活動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冊封了西藏宗教首領和派駐藏大臣,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與管理。這在客觀上,既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又有利於邊疆各民族間的融合。如清代在對北部邊疆的經營與管理中,先是把散布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赫哲、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族遷入東北腹地。接著,又經過多年的征戰,控制了蒙古高原及迤西地區,推行「盟旗制度」,以統治歸附的蒙古各部。同時,內地漢族人民因戰亂、災荒、飢饉等諸多原因,亦大量流入北部邊疆,與他族雜居。這種不同民族成分之間的輾轉流動與交錯雜居,在北方廣闊的地區,掀起了以漢、滿、蒙古的融合為核心,維吾爾、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族也紛紛捲入的民族融合高潮。

⑤ 關於民族之間和睦相處的故事有哪些

1、張騫出使西域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後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2、文成公主和親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遠支宗室女,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後。

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凡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3、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向漢朝稱臣歸附,曾三次進長安朝覲,並向漢元帝自請為婿。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

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4、秦晉之好

公元前676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姜,齊姜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後,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這便是所謂「秦晉之好」的開端。

後來秦穆公為求將來與中原友好,與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聯姻,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於是,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分別逃往梁國和翟國避難。

再後來,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系修好。

5、細君公主遠嫁烏孫國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伊犁河流域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烏孫國的游牧地。烏孫屬哈薩克族祖先的一支。西漢武帝時期,為了徹底擊敗西北邊塞的匈奴,張騫建議用厚賂招引烏孫,同時下嫁公主,與烏孫結為兄弟,這樣就可「斷匈奴右臂」,共同夾擊匈奴。

於是,就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和親公主劉細君。

烏孫國見漢朝軍威遠播,財力雄厚,遂重視與漢朝的關系。漢元封初(公元前110——公元前109年),烏孫再遣使「以馬千匹」為禮,媒聘漢家公主,漢武帝選定江都(今揚州)王劉建之女劉細君為公主出嫁烏孫王獵驕靡。

作為漢朝公主,她深知自己的使命關系著大漢邊疆的安寧,於是「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以幣帛賜王左右貴人。」用漢武帝所賜豐厚妝奩與禮物,廣泛交遊,上下疏通,為漢朝做了大量工作。

⑥ 請列舉兩個中國古代史上有關民族融合的事例

中國歷史上4次民族大融合
【第一次】
春秋戰國時期進行於中國腹內心地區,形成中華民族的主容體——漢族。
【第二次】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遷徙出現對流,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少數民族往內地來。
【第三次】
宋、遼、金、元時期,進行於邊疆地區,不僅少數民族融合於漢族,而且大量漢族融合於少數民族。
【第四次】
明清二代奠定了現在中國疆域和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基礎。
(*很多地方也有把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歸入到第三次。)

⑦ 有沒有關於我國歷史民族交往融合的資料

高中中國古代史上有很詳細的介紹,各個歷史時期的

⑧ 歷史上促進民族融合的事件有哪些

民族融合指民族間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系的結果。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進步現象,對於多民族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均有經濟促進作用。 在中國歷史上,漢族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明顯高於其他少數民族,因此歷次民族融合均以漢族為中心。從經濟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從游牧經濟轉向定居農耕經濟的過程。從社會形態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從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從游牧經濟轉向定居農耕經濟的過程。從社會形態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從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 民族融合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民族遷徙:當時指從東漢以來周邊各族的內遷,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友好交往:當時北方各族逐漸改變以往的游牧生活,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成為農業居民,而漢族也學到了各少數民族豐富的畜牧業經驗;聯合斗爭:指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斗爭中,各族人民加強了聯系和了解;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春秋時期,由於爭霸戰爭普遍進行,華夏族與周邊各少數民族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齊、秦、楚、燕等國成為所在地區民族融合的核心。 自東漢時期開始,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鮮卑、渴、氏、羌等陸續內欠,居住於今甘肅、陝西、山西以至河北、遼寧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在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存在著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明顯差異。由於東漢和西晉統治者對內遷各少數民族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造成尖銳的民族矛盾,這是形成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國家大分裂的重要原因。而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北方各少數民族逐漸改變原來的游牧生活,學會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成為農業居民。漢族人民也學到各兄弟民族的畜牧業經驗,豐富和提高了生產知識。他們還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斗爭中,加強了聯系和友誼。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而進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有利於少數民族由游牧生活向農耕生活的轉化,對民族融合產生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其餘措施如遷都洛陽、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成為國家統一不可或缺的條件。 宋元時期,民族政權長期並存,戰爭連綿。盡管這些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但客觀上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這突出表現在戰後的議和活動上,例如北宋和遼訂立的「擅淵之盟」,有利於滿足各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增進了各族人民的友誼,加強了邊疆地區同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因此和平共處仍是本階段民族關系的主流。特別是元朝統一後,又一次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現象,並出現了漢族外遷、形成新民族等新特點。 民族融合指民族間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系的結果。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進步現象,對於多民族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均有經濟促進作用。 在中國歷史上,漢族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明顯高於其他少數民族,因此歷次民族融合均以漢族為中心。從經濟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從游牧經濟轉向定居農耕經濟的過程。從社會形態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從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從游牧經濟轉向定居農耕經濟的過程。從社會形態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從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 民族融合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民族遷徙:當時指從東漢以來周邊各族的內遷,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友好交往:當時北方各族逐漸改變以往的游牧生活,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成為農業居民,而漢族也學到了各少數民族豐富的畜牧業經驗;聯合斗爭:指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斗爭中,各族人民加強了聯系和了解;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春秋時期,由於爭霸戰爭普遍進行,華夏族與周邊各少數民族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齊、秦、楚、燕等國成為所在地區民族融合的核心。 自東漢時期開始,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鮮卑、渴、氏、羌等陸續內欠,居住於今甘肅、陝西、山西以至河北、遼寧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在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存在著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明顯差異。由於東漢和西晉統治者對內遷各少數民族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造成尖銳的民族矛盾,這是形成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國家大分裂的重要原因。而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北方各少數民族逐漸改變原來的游牧生活,學會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成為農業居民。漢族人民也學到各兄弟民族的畜牧業經驗,豐富和提高了生產知識。他們還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斗爭中,加強了聯系和友誼。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而進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有利於少數民族由游牧生活向農耕生活的轉化,對民族融合產生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其餘措施如遷都洛陽、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成為國家統一不可或缺的條件。 宋元時期,民族政權長期並存,戰爭連綿。盡管這些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但客觀上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這突出表現在戰後的議和活動上,例如北宋和遼訂立的「擅淵之盟」,有利於滿足各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增進了各族人民的友誼,加強了邊疆地區同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因此和平共處仍是本階段民族關系的主流。特別是元朝統一後,又一次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現象,並出現了漢族外遷、形成新民族等新特點。

⑨ 北魏孝文帝改革反映民族交融的歷史故事三笠有哪些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有:遷都洛陽;學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通婚;採用漢族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影響: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加快了封建化進程,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⑩ 促進民族團結有哪些歷史故事

1、張騫出使西域。

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2、文成公主和親。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遠支宗室女,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後。

3、王昭君出塞。

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韓邪單於來長安朝覲漢天子,自請為婿。元帝遂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於,並改元為竟寧。單於非常高興,上書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韓邪單於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

4、金城公主和親。

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命左驍衛大將軍楊矩護送金城公主入蕃,嫁予吐蕃贊普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在吐蕃生活近三十年,對唐蕃交往有所貢獻,鞏固了文成公主進藏後的唐蕃「舅甥之盟」。

5、彝海結盟。

「彝海結盟」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在實踐中的第一次體現和重大勝利,給奇跡般的萬里長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筆。

在通過彝區的過程中,中國工農紅軍提出了:「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等主張,為革命勝利後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我國歷史或當下有關民族交融的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