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篇關於我所敬佩的中國近現代歷史人物—蔡元培的文章,500字左右。謝啦
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於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人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他[1]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學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並舉的教育方針和「尚自然」「展個性」的兒童教育主張。他試圖通過貧兒院的試驗和推廣,逐步以學前兒童公共教育替代當時的家庭教育,最終實現學前兒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國近現代美育的倡導者,主張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實施美育,設想通過胎教院、育嬰院、幼稚園三級機構實施學前兒童美育:把胎教作為美育的起點;讓嬰兒及其母親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藝術美構成的環境之中;認為幼稚園的美育一方面通過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專題」進行,另一方面則要充分利用其他課內涵的美育因素,如「計算、說話,也要從排列上、音調上迎合它們的美感,不可枯燥的演算法與語法。」其74年的人生歷程,先後經歷了清政府時代、南京臨時政府時代、北洋政府時代和國民黨政府時代,一路經歷風雨,始終信守愛國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於廢除封建主義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國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礎,為我國教育、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富有開創性的貢獻。教育論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
㈡ 我最崇敬的一個歷史人物(長篇文章)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國的、為數不多的偉大封建政治家,還是多才多藝的學者。錢宗范在《康熙》中說:「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天文、歷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人文方面的經、史、子、集;藝術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所研究。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他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他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這里就康熙的才能補充一些例子:
康熙的漢文水平很高,中國歷史知識豐富。「城高千仞衛山川,虎踞龍盤王氣全。車馬往來雲霧里,民生休憩在當前。」他的這首《登高詩》被譽為帝王詩。康熙六巡江南題詞很多,如為濟南趵突泉題「激湍」、「源清流潔」,為珍珠泉題「清漪」、「潤物」,為鎮江金山龍禪寺題「江天一覽」,為濟南省城書院題「學宗洙泗」,為錢塘江龍王廟題「恬波利濟」,為陸秀夫祠堂題「忠節不磨」,為米芾海獄庵題「寶晉遺蹤」。題詞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漢文水平和豐富的中國歷史知識,題詞的書法也很好。康熙善學。宣城梅觳成、泰州陳厚耀人值南書房,康熙教過他們算學。
康熙善射。他晚年對近御侍衛說:「我自幼至老,用鳥槍弓箭射死老虎135隻,熊20隻,豹25隻,猞猻10隻,麋鹿14隻,狼132隻,吹哨引來而射死的鹿幾百隻。射獲其餘野獸不計其數。曾一天之內射兔318隻。」
康熙有豐富的水利知識。他六巡江南視察河工,對每項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體指示。他最後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親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開河才去的。經過實地考察,他正確地予以否決。
康熙的精神品質遠遠強過於他身體的特性。他生來就帶有世界上最好的天性。他的思想敏捷、明智,記憶力強,有驚人的天才。他有經得起各種事變考驗的堅強意志。他還有組織、引導和完成重大事業的才能。所有他的愛好都是高尚的,也是一個皇帝應該具備的。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康熙帝在其祖母太皇太後孝庄文皇後的幫助下,在康熙八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斗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收復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勝利地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他在京師東北的熱河營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康熙帝親政不久後,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清)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騙,愛新覺羅玄燁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六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8歲(1661年)即位,14歲時親政,16歲時鏟除了權臣鰲拜。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1681年),從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手中收復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中國東北邊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作為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從此建立會盟制度和避暑山莊外藩朝覲制等,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考察,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積極鼓勵墾荒,廢止滿清初年殘酷的圈地令,實施更名田;整修黃河、淮河、運河的水利工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決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最終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表現為耕地面積的迅速擴大與糧食產量的提高、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文化上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同時他對西學也有濃厚的造詣,在天文學、數學(特別是幾何學)、物理學、化學、葯學(奎寧)、醫學(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種痘,以預防天花)等方面都進行了涉獵。康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數學修養最高的帝王,我們至今沿用的「根」、「次」、「方」等數學名詞就是他親自命名翻譯的。
[編輯本段]收攬士心,崇尚儒學
康熙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文件專制達到了頂峰。晚年因選擇繼承人失誤,兩度廢立皇太子,造成長達20餘年的諸皇子為奪儲位的結黨爭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黨派林立,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並且康熙二十五年(1713)康熙帝於暢春園舉行千叟宴,邀請年逾65歲的老人參加,不論滿漢,給人以滿漢融洽和樂的印象。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後的方面。他在收復台灣後開放了海禁,但是由於擔心米穀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貿易。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還發生過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事件。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立皇後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但數十年後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仍無法容忍其結黨,三年後再廢太子。最終在康熙六十一年臨終時傳位於皇四子胤禛。傳位給胤禛的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干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也有人認為康熙是因為鍾愛胤禛之四子弘歷(未來的乾隆帝)而傳位於他,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無論如何,此一傳位爭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奇案之一。康熙在位期間被臣民稱為「康熙盛世」。他安葬在直隸遵化馬蘭峪,陵號景陵。
[編輯本段]鏟除鰲拜,集中帝權
康熙即位之時,清朝處於雖然建立,但國家正百廢待興的局面。而康熙雖然當了皇帝,但因為年幼,國家大事的決斷基本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手中。這四位輔政大臣,索尼居首位,總掌啟奏批紅等大權,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蘇克薩哈富有才幹,但與鰲拜不和。其後的遏必隆則為人圓滑,不與人爭鋒。對權力最有野心的是鰲拜。為了在索尼退下之後掌控朝政,鰲拜一方面拉攏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擊蘇克薩哈。在處理朝政時,鰲拜十分專橫,根本不將康熙帝放在眼中。
康熙以退為進,在祖母的支持和幫助下,一方面避免與鰲拜發生正面沖突,一方面韜光養晦,專心學習治世本領,並尋找適當時機剪除鰲拜。
1667年6月,索尼去世。十二歲的康熙決心廢除四大臣輔政體制,實行親政。7月,實行親政大典。不過,康熙雖然親政,但原有輔政體制卻未能發生變化。為了使康熙能夠及早親政,並迫使遏必隆和鰲拜也交出權力,蘇克薩哈在康熙親政第六天上書請求退隱。在康熙尚未做出反應之際,鰲拜羅織了24條罪狀陷害蘇克薩哈,並強迫康熙將其處死。清除了蘇克薩哈後,鰲拜更加肆無忌憚,朝廷所有政事,均由其決斷;對於康熙帝的有些詔令,他也敢公開抗旨。這些使康熙意識到該是剪除鰲拜的時候了。康熙考慮到鰲拜親信黨羽遍布朝野,所以決定設計將其鏟除。
康熙一方面在表面上麻痹鰲拜,一方面選擇一群身強力壯的少年練習撲擊之術。1669年5月,康熙決定採取行動。他首先將鰲拜的黨羽以各種名義派出,削弱鰲拜的勢力,然後派人將鰲拜召入宮中擒獲。鰲拜的黨羽在此之後也被一一擒拿。
他下詔說:「鰲拜愚悖無知,誠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戰功,貸其死,籍貫沒拘禁。」 也就是說,鰲拜因立過許多戰功,所以免於一死而終身監禁。對於其黨羽也給予了不同的處罰。同時恢復了蘇克薩哈的職位。這種措施穩定了滿清的朝局。康熙剪除鰲拜後,廢除了輔政體制,收回了硃批大權。自此才真正開始了親政。
[編輯本段]治國之本,崇儒尚佛
康熙選擇了儒家思想。康熙自幼就對儒家學說充滿濃厚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冊第80頁)。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布清廷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為治國之本。康熙帝的這一態度為清朝內部持續數十年的文化紛爭(也是治國方略的紛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但信奉儒家思想的康熙因受祖母的影響,也受到佛家思想的影響。每當天下發生災禍,康熙常常視為對當政者的警示。比如康熙十八年發生地震,康熙下詔說:「朕躬不德,政治未協,致茲地震示警」。因此要求臣下自省,廉潔。康熙二十六年,天下大旱。康熙下詔說,這都是由於自己缺少涼德「不能上格天心」而造成的。
[編輯本段]政治一統,制度完善
在政治上,康熙進一步加強了皇權。他表示「天下大權當統於一」(《清聖祖實錄》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身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清聖祖實錄》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為此,他一方面通過各種手段,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限制滿洲貴族的權力,如剝奪各旗王公幹預旗務的權力,破除「軍功勛舊諸王」統兵征伐的傳統,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影響等。另一方面,康熙將用人之權、獎懲之權親自控制,不許大臣干預;並設立密奏制度,以廣泛體察下情。這種統治方式為被雍正、乾隆二帝繼承和發展,並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
康熙帝在加強皇權的同時,也著手完善滿清官僚政治制度。有兩個現象值得特別注意:一是康熙九年八月將內三院改為內閣,從此內閣作為滿清法定中央政府、作為官僚政治的重要象徵,其地位穩定下來並一直存在到清末;二是康熙二十三年開始纂修《大清會典》。這是清代第一部重要的政典。《大清會典》於康熙二十九年完成,共162卷。從此,清朝官僚政治的運行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初步實現了政治運作的規范化。
[編輯本段]用人方面,任人唯賢
康熙任用了一大批敢於直言的清官。比如康熙二十六年,康熙說:「堯舜之世,府修事和,然且兢兢業業,不敢謂己治已安。漢文帝亦古之賢王,賈誼猶指陳得失,直言切諫。今但雲主聖臣賢,政治無闕,豈國家果無一事可言耶?」 他要求大臣們盡心職業,視國事如家事。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百姓富足
康熙認為「家給人足,而後世濟」,在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體現了他仁愛的一面。其一,是廢止「圈田令」,即廢止滿清貴族圈近京州縣田地的特權,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康熙在詔書上說:「自後圈佔民間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給還民間」,其二,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清初規定墾荒三年內免稅,以後改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墾荒田十年後征稅。這一政策刺激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使耕地面積迅速增加。其三,實行更名地政策。對於農民耕種的原先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詔農民可以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原種之人,令其耕種」,永為世業,號為「更名田」。這些農民成為自耕農。這一政策將直隸、山東、山西、湖廣、陝西、甘肅等地廢藩田改為民地,自耕農大量出現。其四,改革賦役制度。1646年(順治三年),清廷以明萬曆時舊籍為准,著手編纂《賦役全書》,到1657年(順治十四年)完成。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至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刪除全書上的田賦尾數,重新編成《簡明賦役全書》。為了防止地方官吏的私征濫派和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在催征辦法上也不斷改變,如從發給花戶「由單」到「串票」(二、三、四聯等串票),再到「滾單」等。
此外,康熙還重視興修水利,大力修治黃河,終將「淮黃故道,次第修復」,暫時緩和了黃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患的威脅,保證了百姓的耕種。
[編輯本段]軍事自衛,收復疆域
初步形成了剿撫並用的方針,即「亂則聲討,治則撫綏」(《清聖祖實錄》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憑天道,俯愜人情,以萬不得已而用兵」(《御制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認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清聖祖實錄》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遏制了沙俄的擴張,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武力平定割據台灣的鄭氏家族,使台灣回歸;康熙還親征新疆准噶爾,擊敗噶爾丹,使蒙古土爾扈特臣服清朝。
[編輯本段]文化昌盛,禮教復興
康熙強調興禮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詔說:「盛治之世,餘一餘三。蓋倉廩足而禮教興,水旱乃可無虞。比聞小民不知積蓄,一逢歉歲,率致流移。夫興儉化民,食時用禮,惟良有司是賴。」
在康熙倡導之下,編成了收字四萬七千多的《康熙字典》以及一百八十卷的《大清會典》,一百零六卷的《佩文韻府》,一百二十卷的《歷代題畫詩類》,九百卷的《全唐詩》,還策劃了一萬卷的《古今圖書集成》。
[編輯本段]對內安撫,民族團結
在對邊疆少數民族的關繫上,康熙帝以撫慰為主,加強了邊疆少數民族對滿清的向心力。比如土爾扈特蒙古雖然受到沙皇俄國的控制,但仍心向中央政府,多次派人奉表入貢。
在西藏問題上,康熙除了承繼順治帝冊封達賴政策外,還派兵於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間入藏,擊敗了占據西藏的准噶爾叛軍。此後,清政府分兵駐藏,並任命康濟鼐和頗羅鼐二人分理前後藏事務。
[編輯本段]康熙功績,可表萬世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復經濟,清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清初人口從明末的五、六千萬急劇下降,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人丁數字是1913萬,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為2462萬。這只是丁數,不是人口總數。
此外,根據官方統計數字,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墾田面積從1651年順治時期的2,90億畝增加到了7,30億畝。像拋荒嚴重的兩淮地區,至康熙中期已「無尺寸之荒蕪」。因遭三藩叛亂而更加殘破的雲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到康熙晚年也開墾無遺。相應的是糧食價格從順治時期的斗米二錢(銀) 在康熙年間降到了0.5到0.6錢(銀) 。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內亂,將台灣收回,使中國的疆土進一步擴大。當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為1300萬平方公里。
[編輯本段]平定三藩
所謂「三藩」,是指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來,他們各霸一方,形成幾股割據勢力。「三藩」都擁有大量武裝。特別是吳三桂,「功最高,兵最強」,積極儲將帥,習武備,使「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他們仗著自己日益壯大的力量,飛揚跋扈,不聽約束,給滿清以很大威脅。而且所耗軍費巨大。
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齣散布檄文,煽誘鼓動。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叛清。接著,福建耿精忠亦叛。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陷落,一時局面相當嚴重。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變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
叛亂消息傳到北京後,年輕的康熙帝對「三藩」之亂採取了堅決打擊的措施。在康熙運籌帷幄的指揮下,康熙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八旗兵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康熙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
1676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被迫投降。廣東的尚之信也於1677年投降。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平復。1678年八月,吳三桂死,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雲貴悉平。
此次平叛的勝利,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了滿清的統一。
[編輯本段]收復台灣
在三藩剛剛平定不久,割據台灣的鄭氏家族發生內亂。起因是1662年鄭成功病逝後,其子鄭經立。1681年,鄭經死後,其部將馮錫范等殺死了鄭氏的繼承人,改立鄭經次子克塽繼承延平王位。鄭克塽年幼,成為馮錫范的傀儡。康熙在此情況下,決心為了國家統一收復台灣。1681年七月,康熙下詔「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與將軍總督等統舟師進取澎湖、台灣」。
1683年,施琅率領戰艦三百,精銳水師二萬,進攻澎湖。經過七天激戰,清軍佔領了澎湖。不久,鄭克塽派人前來乞降,清軍進駐台灣。
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台灣、鳳山、諸羅),隸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統一管理下,台灣與大陸的關系更加密切。
[編輯本段]平定準噶爾叛亂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又分為准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清軍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歸附清朝,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各部,也與清政府關系密切。
厄魯特蒙古的准噶爾部,從17世紀中葉以後逐漸強盛起來。特別到噶爾丹為汗時期,勢力更加強大。他不僅統治了厄魯特四部,而且佔領了天山南路各回城,勢力達到青海、西藏地區。為了實現割據一方的野心,噶爾丹與正在對外擴張的沙俄勾結起來,於1688年春,對喀爾喀蒙古發動了突然進攻。在清政府的幫助下,噶爾丹暫時退兵。
1690年,噶爾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率二萬多騎兵,向內蒙古大舉進攻。 康熙帝曾先後於1690年,1696年和1697年三次親征,耗費糧餉無數才打敗了叛軍。最後,噶爾丹染病死去。
噶爾丹叛亂被粉碎以後,喀爾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來的居住地。清政府設置將軍和參贊大臣率兵駐守科布多和烏蘇雅台等重鎮,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地區的管理和統治。
此後,滿清政府又先後平息了噶爾丹的侄子阿拉布坦的叛亂,青海和碩特部羅卜藏丹津的叛亂和准部貴族阿睦爾撒納在伊犁發動的叛亂。並改西寧衛為西寧府,設立青海辦事大臣,分蒙古族為二十九旗,加強了對青海的管理;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參贊大臣、劣謨大臣、都統等,率兵分駐伊犁、塔城等地,鞏固了對天山北路的統治。
[編輯本段]遏制沙皇俄國的擴張
明末清初,沙俄在亞歐大陸上不斷向東擴張,並於17世紀中期侵入了中國黑龍江地區。沙皇多次遣使來華,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關系,但因俄國侵佔中國領土等問題而遭到清政府拒絕。此外,由於清初國內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紀80年代中期,康熙才對黑龍江地區的俄國據點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
俄國因內外問題一時無力在東方大規模用兵,遂希望議和,被康熙接受。1689年,中俄訂立了尼布楚條約,這是中國和近現代歐美國家簽訂的第一個條約。根據條約,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和直達於海的外興安嶺為中俄邊界,外興安嶺和烏第河之間土地的歸屬另行議定。這樣,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被確認為中國的領土。此後,俄國多次派遣使節和商隊來到北京,清政府還在北京建立了俄羅斯館供俄人
㈢ 求一篇《我最敬佩的近現代歷史人物》的歷史考試文章
舊貼寫新序,新瓶裝舊酒。這大概是傳說中的辯證法。不管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總體來說,也叫一個主義;不管是集體思想結晶,還是個人思想結晶,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才能叫毛 澤 東思想;不管叫曲線救國理論,還是叫大東亞共容理論,總體上也還叫賣國理論;
不管是與時俱進,還是與時俱退,社會總還在與時俱變……。所有的事物都在變,但不變的是,今天仍然是來紀念=============的誕辰。也許這就是信仰,也許這就是堅持,也許這就是……,
是毛 澤 東而不是別人,在舊中國法西斯專政的腥風血雨中,締造和領導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釋放中國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巨大歷史力量,徹底摧毀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終結了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的反動官僚階級統治,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將數萬萬中國人民從白色恐怖的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
是毛 澤 東而不是別人,砸碎了中國幾千男尊女卑的精神枷鎖,把中國婦女從男權社會的歧視中解放出來,結束了男性三妻四妾的畸形婚姻觀念,將婦女從裹腳的三寸金蓮痛苦中解放出來,徹底盪滌舊中國賣淫嫖娼等女性歧視現象,砸碎了性別歧視的精神枷鎖。從我國培養的女飛行員、女科學家,到工廠農村的鐵姑娘隊、政府部門的女性幹部……新中國的大地和藍天上,無處不見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身影。
是毛 澤 東而不是別人,揭示了階級社會「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的歷史真理,這振聾發聵的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巨聲,伴隨中國====的社會實踐,以摧枯拉朽之勢,徹底推翻了蔣介石的封建獨裁統治,將人民的權利還給了人民。人類歷史的演繹進程,必將進一步證實這個亘古不變的真理。
各國統治階級的頭上,始終高懸著一把人民反抗壓迫的利劍,從思想意義上講,毛 澤 東砸碎了統治階級為所欲為、奴役人民的精神枷鎖,使統治階級的統治過程中,必須考慮被壓迫人民的反抗臨界點。
是毛 澤 東而不是別人,發自心底的喊出了人類社會產生以來,「人民萬歲」的歷史強音。新中國從經濟基礎上,實現了中國政治和經濟上的真正民主,人民群眾史性的體會到了什麼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因為只有從經濟基礎上,徹底砸碎生產資料私有制對人民的剝削,才能從社會、政治等意識領域徹底砸碎壓迫人民的精神枷鎖。
煥發出巨大社會主義建設熱情的中國人民,凝聚成強大的社會進步力量,在短短二十多年時間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將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建設成為工業、農業、國防、科技、教育、體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綜合發展的強國,奠定了中國改革開放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
美國學者莫里斯·邁斯納指出:「盡管曾經存在著所有這些失敗和挫折,但是毛 澤 東時代是中國現代工業革命時期這一結論是不可避免的。曾經長期被輕蔑為「亞洲病夫」的中國,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小於比利時工業規模的工業開始,在毛 澤 東時代結束時,卻以世界上6個最大工業國之一的姿態出現了。
中國的國民收入在1952年~1978年的25年間增加了4倍,即從1952年的600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3000億元,而工業在增加的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例最大。人均國民收入指數(以不變價格計算)從1949年的100(1952年的160)增加到1957年的217和1978年的440。
在毛 澤 東時代的最後20年間(這是毛 澤 東的後繼者們評價不高的一個時期),而且連大躍進的經濟災難也估計在內,中國的國民收入在1957年至1975年期間翻了一番多——人均增加63%」。同一個資本主義國度的學者莫里斯·邁斯納指出:「如果沒有毛 澤 東時代發生的工業革命,80年代將找不到要改革的對象」。
是毛 澤 東而不是別人,讓夢想奴役人民的官僚資產階級及其附庸,詆毀毛 澤東是一個大寫的「獨裁」,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就會讓他們惡夢不斷,因為毛澤 東是人民的化身,用毛 澤 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群眾,是官僚資產階級及其附庸的終結者。
精英們,右派及走資派知道,只要毛 澤 東在中國的影響存在一天,他們就不能高枕無憂,他們隨時有被人民的力量所專政的可能。因此,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詆毀毛 澤東及其思想,但這註定是徒勞的,因為歷史由人民寫就,活在人民心中的人不會因詆毀而抹煞,相反,人民群眾對詆毀毛 澤東的反擊,只會進一步加深人民群眾對毛 澤東的崇敬及其思想的追隨。歷史進步的力量,終將佛去落在毛 澤東身上的所有塵埃!
是毛 澤東而不是別人,破滅了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驗證了「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正確論斷。從開國第一戰的抗美援朝,到抗美援越,到中蘇珍寶島戰爭,用毛 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以無往而不勝的歷史事實,揭露了帝國主義外強中乾的本來面目,贏得了新中國幾十年的和平建設環境。
毛 澤東他以「不怕鬼,不信邪」的戰略藐視,從事實上粉碎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強加給中國及其鄰國的霸權行徑,揭示了世界人民的正義力量,才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主宰力量。英國學者迪克·威爾遜指出:「對許多海外華人來說,毛 澤東是個英雄。他使中國站起來反抗外國的壓迫,特別是西方和俄國的壓力」。
是毛 澤 東而不是別人,把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性的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提煉出光耀千秋的毛 澤 東思想。他深入淺出的揭示了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外交等領域的實踐規律,為新中國和全人類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一掃人類社會實踐的黑暗,帶來了人類社會進步的曙光!毛澤 東思想,是人類社會思想寶庫的一盞耀眼明燈。在毛 澤 東辭世時,前法國總統德斯坦說:「由於毛 澤東的逝世,人類思想的一座燈塔熄滅了」。
是毛 澤東而不是別人,在身居人民領袖的「高位」時,仍然保持了勞動人民的樸素本色。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說:「(我們)是在他的書房裡會見的。那是一間陳設簡朴的房間,周圍擺滿了書和他伏案批閱的文件。
我之所以提到他個人的生活方式,是因為,毫無疑問,億萬中國人感到,他同他們過著同樣的日常生活」。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說:「毛的棕色皮鞋已經需要擦抽了,一雙紗襪鬆鬆地掉到了腳踝上。毛的家和其他高級官員的家庭夠不上台灣有人批評他們的「鋪張浪費。」
他的「享受」大致相當於長島一個事業順利的保險公司推銷員在較好的牧場式平房裡享受到的東西」。前西德基社盟主席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說:「我看到,疾病正在消耗他的體力,他的生活絕對簡朴」。
是毛 澤東而不是別人,在他辭世幾十年後的今天,仍然讓他的對手膽寒和敬佩。美國軍方說,美軍不怕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現代化,因為中國的武器裝備現代化永遠趕不上美軍的發展,他們害怕的,是中國軍隊的毛 澤東化。僅此一點,即可完整詮釋他的對手對毛 澤東的敬畏和尊重。因為他們知道,毛澤 東所代表的,是中國絕大多數人民高度凝聚的強大意志。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近藤邦康指出:「我很佩服《論持久戰》。
日本被中國打敗是當然的,這樣非常好的戰略著作在日本是沒有的。日本特資方面和科學技術方面都優於中國,武器優越於中國,但沒有這樣的以哲學為基礎的宏遠戰略眼光,日本沒有。日本的軍隊是速決戰,中國的戰略是持久戰,結果,日本被中國的持久戰打敗了」。
是毛 澤東而不是別人,在他辭世幾十年後的今天,仍然讓了解和不了解他及其思想的人為他爭論不休。因為毛 澤東三個字本身擁有太多內涵,不同立場的解讀,會產生不同的解讀結果。無論爭論的結果是什麼,改變不了毛 澤東畢其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事實。
毛 澤東是人不是神,我們不能按神學思維去衡量毛 澤 東,惡意詆毀毛 澤東的唾沫,最終將回落到詆毀者身上。詆毀毛 澤 東的噪音,必將隨歷史時空的推進而湮沒,因為,對一個砸碎人民的精神枷鎖,代表人民、正義、真理、人類社會進步方向和活在人民心中的偉人,必須在更大的歷史時空去感受、去驗證他的偉大與不朽!各領風騷三、五年的人和思想,決不是永垂不朽的毛 澤東及其思想!
是毛 澤東而不是別人,他的實踐屬於中國,他的思想屬於人類。我們來聽聽毛澤 東所劃分的「三個世界」的對他的評價。斯大林指出:「看來這是一位天才的統帥,……表現出了大無畏精神和雄才大略……中國將來是未來的世界革命中心,你們的毛 澤東同志就是世界革命的領袖。」
金日成說:「(毛 澤東一生)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生動典範,他為爭取中國人民革命事業、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解放事業和國際共產主義事業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一切」。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無論人們對毛有怎樣的看法,誰也否認不了他是一位戰斗到最後一息的戰士」。同樣是美國前總統的福特指出:「毛 澤東的著作給人類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確實是我們時代的一位傑出人物」。
美國中國問題專家R·特里爾說:「毛是20世紀的魅力超群的政治家。……他的經歷,足以使他成為馬克思、列寧、斯大林合為一體的中國革命的化身」。美國記者海倫·斯諾「他有很好的教養,內部是鋼,有堅強的抵抗力。
毛從來不是教條主義者。他是靈活的,願意變革和學習,而最重要的,是忍耐,一直到那個轉折點上。他等待著那個最低點,然後在車輪向上轉動時採取行動,不太早,也不太晚。他跟著歷史來引導歷史」。
英籍華人作家韓素音敘述:「毛並不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人物。他是一個完美的人,是全民族的代表,是人民和時代的化身。革命造就了毛,毛也造就了革命。毛的一生不僅是他個人的一生,而且也是中國整整一個歷史時期的象徵」。
法國前總統德斯坦指出:「現代社會變化很快,很多國家元首都被人忘記了,只有少數人仍被人所知。例如法國的戴高樂將軍,法國人卻知道他,敬重他、那麼在中國,毛 澤東也是一樣。另外,現代社會的國家領導人並不體現一種哲學思想。他們只是解決一些問題,諸如經濟、社會、軍事等等。
法國人卻認為毛 澤東體現了一種哲學思想,並且努力地把它付諸行動。這正是我們對政治的認識
㈣ 近代歷史上你最敬佩的人物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作文
我最敬佩的一位歷史人物
前些時間,我讀了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的第二部《萬國來朝》。這部作品主要以永樂帝朱棣以靖難為借口篡位為基礎,到朱祁鈺與朱祁鎮奪皇位為線索,描寫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令我佩服的便是永樂帝朱棣。
永樂帝朱棣,他當上了皇帝之後,百姓安居樂業,社稷平安無事,做了許多令老百姓滿意的事。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好皇帝,朱元璋雖沒有將皇位傳給他,但他還是爭取到了,朱棣一定會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他才是這個帝國最合適的統治者。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建文時期,那時北元常常來騷擾大明的邊境。朱棣即位後,恢復生產,社稷安穩。如有蒙古入侵,朱棣便會立即披上戰甲,跨上戰馬,沖上戰場,身先士卒。朱棣還有一個性格特點——要麼不做,要麼做絕。這樣一來,北元的阿魯台、瓦刺、朵顏三衛讓朱棣打得滿山遍野的跑,由於朱棣身先士卒,大大提升了士兵們的志氣。主子都上陣了,能不賣力嗎?同時,在永樂五年,朱棣干成了一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事——修書,這本書名曰《永樂大典》,是一部集天文地理、歷史文人於一體的網路全書。這真是功德無量!我們放眼望歷史,有哪一位皇帝能像朱棣一樣偉大呢?
這就是永樂大帝朱棣,一個優秀的皇帝。他盡到了一個皇帝的職務。相比其他皇帝,他做得更出色,更卓越。我敬佩他!
㈤ 作文 我最敬佩的近現代歷史人物 800字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孕育了不少的英雄人物:有抗金名將岳飛、有收復台灣的鄭成功、有誓與船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但我最敬佩的還是禁煙名將林則徐。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從小就天資聰穎,智力過人。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嘉慶三年(1798年),他14歲中秀才後就到福建著名的鰲峰書院讀書,受教於具有實學的鄭光策和陳壽祺。在父親和親友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嘉慶九年(1804年),林則徐參加鄉試,中第二十九名舉人。
林則徐雖然生性聰穎,但仕途並非一帆風順。開始時在張師誠當幕僚,直到31歲才中進士,殿試高居第二甲第四名,從此才踏上官宦之路。歷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陝甘總督等職。林則徐為官期間,整飭吏治,嚴懲貪贓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於言教」,他十分注意嚴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則,處處為人表率,保持「一切秉公辦理」的作風。他辦事兢兢業業,是當時官場中最廉明能幹、正直無私,最受群眾愛戴的好官。
林則徐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帶頭起來反抗西方殖民主義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愛國者。他領導的禁煙斗爭,向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對鴉片煙毒的深惡痛絕和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決心,表明中國人民是一個酷愛自由、不畏強暴的民族,也揭開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1858年,馬克思在所著鴉片貿易專論里就肯定了林則徐的這一禁煙壯舉。林則徐是一位不避風險、以身許國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英勇地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而且在遭受國內政敵陷害打擊的時候,仍然始終堅持愛國理念,從不動搖。他一生清廉自好,恪盡職守,興利除弊,銳意改革,發展經濟、關注民生。「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著名詩句,抒發了他決心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崇高思想感情。這種不顧個人得失的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正是中華民族歷經艱難終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為人們廣泛傳頌。
林則徐用心謀求興國之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中國近代啟蒙思想的先驅者。他十分注意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評價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對兒孫的教育也頗為獨特,他曾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讓子孫學會儉朴,讓子孫學會自立,讓子孫學會正確地對待財富。為了教育好子女,他做了「十無益」, 「十無益」既是林則徐自己的修行標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則。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 這是林則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寫了一幅對聯。這幅對聯形象生動,寓意深刻。上聯諄諄告誡自己,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把事情辦好,立於不敗之地;下聯砥礪自己,當官必須堅決杜絕私慾,才能像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挺立世間。林則徐提倡的這種精神,令人欽敬,為後人之鑒。
像這樣品性高尚而且胸懷祖國的人,焉有不喜歡之理?
㈥ 要《我最敬佩的歷史人物》的作文!急!
「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一句話道出了曹操的才能。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裡,經歷了無數戰爭的洗禮,不斷進行著朝代的更替,涌現了一批又一批英雄人物,演繹了他們血和淚的功績。
東漢末年,常侍誤國董卓弄權,黃巾軍紛起在這個置人民水深火熱的時代,在這個天怒人怨的時代,在這個渴望英雄的時代,在這個風起雲涌的時代,紛湧起眾多豪傑,曹操,一代英雄橫空出世。
《三國演義》的擁劉反曹曲解了他,戲劇中的白臉曹操醜化了他,真正懂他的人有多少,魯迅先生第一個站起來,為他翻案,道出了他是一個英雄,一代偉人毛澤東也道:「曹操是真男子」。曹操我敬佩你,我懂你!
處於三國鼎立的版圖中,他挾天子而令諸侯,占據了廣大中原,這些優勢都是他用命拼來的,位於常侍大常秋的祖父曹騰,看似給了他至上的出身,實令人瞧不起,用錢買來太尉一職的父親更使他為眾官不恥,他只有賭上性命用五色棒棒殺十常侍之一蹇碩的叔父以立威,然後以破黃巾軍而初露頭角,後任濟南相國,不畏權勢,為百姓除去濟南王一害,最終以五千軍「清君側」——討伐董卓,得以「挾天子而令諸侯」這才讓他有了一席落腳之地。但正由於此,是他名不正言不順,背上了國賊的罵名,他的遺憾只是不像劉備有好的祖宗蔭蔽、有像孫權一樣有好的父親為他鋪路而已。
如說劉備是禮賢下士的,那為什麼曹操有那麼多的謀臣?他發出《求賢令》,不看地位等級,「為賢是舉」,令許多埋沒的人才得以施展才華,他重英雄,識英雄、惜英雄;如說計謀,他並不輸諸葛亮,以《三國演義》中屢戰屢敗的他,何以占據中原如此廣大的領土呢?他經歷了官渡之戰、合肥之戰、潁州破黃巾軍之戰、徐州之戰、宛城之戰等等不勝枚舉。官渡之戰中,他在劣勢中,經正確的分析善於採納他人意見,揚長避短,擊潰了最大的敵人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東征西討,翦滅群雄,用短短十幾年把劉岱,張綉,陶謙,袁術,呂布,袁紹等人擠出了政治舞台;政治上,他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督促開荒,推行法制,提倡節約,使遭到巨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發展。
曹操你的智慧令我敬佩,曹操你的魄力令我敬佩,曹操你的不去令我敬佩!
曹操他的人生綻放了他的輝煌,他用他的努力,得到了令人仰慕的成就,他建起了屬於他的王國,載入了史冊永遠流傳。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㈦ 《我最敬佩的歷史人物》寫一篇作文600字
魯迅是中國的一顆璀璨明星,它是青年們永恆的導師,黑暗道路中的一團火焰,一個令敵人都敬佩的戰士。他用筆做武器,用文字作軍隊,向舊社會一次又一次地發起沖鋒。然而,若不是魯迅在休息的時候寫下了這本《朝花夕拾》,又會有幾個人知道他那童話般美麗,卻又充滿了傷感與無奈的過去呢?
只是一部魯迅的回憶錄,只寫了魯迅的回憶。然而,魯迅把這些看似毫無用處,只能被當成一種消遣的往事寫了下來,卻讓我們發現,讓我們明白,那些「瑣碎」的背後,其實隱含著太多的舊思想、太多舊社會的錯誤以及許許多多希望改革的有志青年的無奈。不單如此,啼笑皆罵的魯迅即使是在寫回憶錄,他也不會真正的休息。在「正人君子」和「青年人的領導者」面前,魯迅敢罵,魯迅要罵,他罵得酣暢淋漓,罵得人心舒暢;在守舊思想和軍閥勢力面前,魯迅善諷,魯迅定諷,他諷得對手無話可說,諷的邪惡有口難言。無論是什麼時候,魯迅都會讓那些誤導中國方向的人們,不,是「豺狼們」被打成「喪家的落水狗」。熟話說得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周家這位樹人,身上凝結了何止百年中有志之士的精神與力量啊,他分明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之中所有愛國之人、有心之士所凝聚而成的結晶,一束引領著中國青年向前,向著未來急速飛馳的強光。他在黑暗中用筆鋪成一條走向光明的五彩之路,用紙壘成一堵排開黑暗的堅實之牆;他在困頓中用心中的利刃劈開一道道明亮的缺口,用手中的盾牌抵禦一次次邪惡的反撲。縱然,他決定稍作休息,也會讓那些在黑暗中爬行的「毒蟲」不敢猖狂。
他,魯迅,是真正的革命戰士,一位不朽的樹人,一點不滅的光源!
篇一:評價歷史人物——千古一帝——秦皇贏政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來,人們對他的爭論不斷,褒貶不一。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他不僅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無道的暴君。人們可以眾說紛紜,百家爭鳴,但面對歷史我們必須還以尊重和客觀的態度。我認為秦始皇有對有錯,有功有過,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時代功大於過。
在連綿不絕的900年春秋戰國之亂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是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僅用短短的九年時間,橫掃天下,因而,我國第一位前無古人的皇帝橫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贏政,也是他首創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帝國之先河。軍事上,「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長城——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徵,2000多年過去了,她依然光彩奪目,巋然不倒,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每一位中華炎黃子孫世代引為驕傲;依然是他——秦王贏政,政治上,「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從而,結束「烽火連三月」的無休止爭戰,開辟了天下一統的曠世新局面;還是他——秦王贏政,文化上,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不也是空前絕後,蔚為壯觀嗎?他所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哪一件不引以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不是嗎?「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嬌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倍受偉大領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歷史人物中,秦始皇首當其沖。凡此種種,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可見一斑。
然而,輝煌一時的秦王朝大廈卻只短短的14年便轟然瓦解。「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是什麼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天下已定,「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的秦始皇,「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因而,由於秦王朝的暴政和不得人心,也為這位千古一帝的功過落下了重重的不光彩一筆和付出了秦王朝早早夭折的巨大代價。
「創業容易,守城難」。當冷靜思考秦始皇的是非功過的同時,我們客觀地分析便可知,如果沒有秦始皇的不顧當時的國力和不惜勞動人民的血汗,也就築就不了今天依然閃爍著的「萬里長城」、「秦兵馬俑」之中華民族精神輝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許會就此消逝不存,也許秦王朝還能再存在一個又一個14年。因此,對於歷史人物功過自可評說,但必須尊重歷史,盡可能還以歷史人物一個基本真實面目。
篇二:走進歷史人物——朱棣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明,有過繁榮,有過晦暗,也有過戰亂,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定的背景,在一些特定的時間里,各種人物,時代的偉人,橫空出世,應運而生。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復雜的背景下,像秦王嬴政,成吉思汗,毛澤東這些人都是當時所謂的「救世主」,而且都是家喻戶曉的名人。而我最感興趣的歷史人物莫屬朱棣了。
《明史》曾這樣記載:「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間完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使明朝發展到頂峰,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皇帝或永樂大帝。
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某網友對朱棣的評價是這樣的:
第一,他繼承了明太祖的事業,對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調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業建立在更鞏固的基礎上,把明朝的事業推向新的高度。第二,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明成祖是一個關鍵人物,他推動了中華民族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文化的進程。第三,明成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殘暴的一面。他的殘暴不僅僅體現在他奪取政權以後對於政治反對派的殘酷鎮壓和殺戮,也表現在他奪權以後建立的東廠對於全國政治、官僚隊伍加強控制,同時造成以後宦官擅權的弊病。第四,我們說永樂盛世是一個遠邁漢唐的盛世,但是這個盛世又是一個艱難的盛世,這個盛世是讓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得到的。
縱觀朱棣的一生,還是可圈可點的。明成祖即位後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疏通大運河;遷都並營建北京,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組織學者編撰長達3。7億字的網路全書《永樂大典》;設立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航行,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
而我個人對朱棣的評價是這樣的:
朱棣原本可以快樂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稱霸天下。而朱棣稱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奪當時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勢單力薄的力量,怎能對付南京朝廷數以百萬計的圍剿軍隊呢?再加上篡奪皇位本來就是大逆不道,但為了稱霸,朱棣不得不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難,要去解救皇帝」為由,發生了「靖難之役」。經過三年的奮戰,終於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稱王。
是朱棣創造了永樂盛世;是朱棣派鄭和完成了史無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謀士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網路全書——《永樂大典》。而這豐功偉業背後蘊含著許多故事,也顯示出朱棣的性格。在發動「靖難之役」時,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訓》來證明自己的合理。不過他很聰明,把其中的一句話「訓兵待命」給去掉了。從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謀。《永樂大典》的撰寫也說明了朱棣選用人才的獨特之處,一些沒有通過科舉考試的人,甚至來科舉考試也沒參加的人最終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為謀士。當然,朱棣也有殘忍的一面。他在請方孝孺寫詔書時,方孝孺拒不肯寫,朱棣被逼得是無可奈何,最終方孝孺被朱棣處以「誅滅十族」的懲罰。而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據記載這次是大屠殺殺了873人之多,悲慘、血腥的場面可想而知。不管怎麼樣,朱棣的功績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也正是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使中國蒙受巨大的虧損,陷入了閉關自守的狀態。
走進歷史人物,不僅加深了自己對古代的文明和事跡的了解,也豐富了自己的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篇三:古人不遠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古今以來,天下出現了數之不勝,但在我認為,最突出的還要非曹操莫屬了,他是《三國演義》中爭議比較多的一個人物,曹操在性格上的繁復、能力的全面、正邪的雜揉等諸方面,顯出其最難被人蓋棺論定的豐富和龐雜。使人難以捉摸,歷史上對他的看法也較有爭議,不過,在我看來曹操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詩人。
曹操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雖然沒當皇帝,但自196年迎獻帝都許,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東漢朝政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沒有名號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軍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漢末征戰群雄的戰爭中,他用兵用計,勝人一籌,多次取得勝利,尤其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曹操善於用人,招攬賢能之士,凡能治國用兵者,都盡力網羅,他手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人才濟濟。
曹操喜文學,其詩作慷慨悲涼,頗具感染力,不少名篇傳留至今。他與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對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曹操之所以成為歷史上傑出的人物,還由於他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在漢末天下大亂之時,他始終以漢相自居,堅持不稱帝。曹操晚年,已經占據了東漢十三州的九州,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但仍然執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孫權寫信勸他稱帝,曹操說:「是兒欲著吾爐火上邪!」意思是,這小子要把我放在爐火上烤!曹操始終不稱帝,並非他不願意當皇帝,只是他冷靜地分析了形勢,以天下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個人的慾望。曹操始終奉行漢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亂,他曾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不稱帝,雖然是一種政治謀略,但更主要的是出於自己的理想主義。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春秋時齊桓、晉文「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謂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稱贊周文王說:「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貢獻,臣節不墜。」曹操對周文王情有獨鍾,在很大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操,自然也有缺點,尤其是他的野心程度上是他的功業與周文王有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後世儒家美化為「聖德之君」,曹操卻被視為「漢賊」,周瑜就說曹操:「雖名托漢相,其實漢賊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敵,當然不會說曹操好話。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雖然有不少污點,但他的一生,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為吸引人才不遺餘力;為發展文化,精心創作。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體現了政治家的情懷。曹操始終是的理想主義者,又具有堅定的實踐精神。
我們應該剝去對曹操的種種歪曲之詞,還原真實的曹操。可以說,他是一位對中國歷史有重要貢獻的政治家,胸懷博大的理想主義者。用《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話說:「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操,自然也有缺點,尤其是他的野心:從「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錯,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錯,有句歇後語就就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為得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體現,他不急於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掙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可是智者千濾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意是他吃敗仗之原因。但是,曹操還是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而且也是我最佩服的歷史人物。
篇四:讓我感動的歷史人物
在我的腦海中,有許多印象深刻的歷史人物:劉邦、項羽、曹操、諸葛亮、岳飛、鄭成功、戚繼光……其中讓我最感動的,他便是生活在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諸葛亮姓諸葛,字孔明,道號卧龍先生,人稱卧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軍事家。他一生追隨劉備,多次為劉備打仗時出謀劃策,幫助劉備取荊州,得馬超,破許昌……一生為蜀國立下的功績不計其數,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為報答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由於大將魏延的不慎,在五十九歲時去世,死前留下了一個圖本和以後出事的應對措施,幫助蜀國在他死後仍然像以前那樣興旺了一陣子。
諸葛亮一生經歷過許多大的戰爭,且計謀大部分是諸葛亮出的。比如說草船借箭:周瑜心胸狹窄,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想方設法的要除掉諸葛亮。這時正值秋日,在許昌整頓了一年的曹軍現已精神煥發,准備駕船攻打江南。周瑜得知消息,本想全力抗曹,但是軍中卻缺少弓箭,周瑜便想出一計,讓諸葛亮趕造十萬支箭,若十日內沒有完成,便軍法處置。然而諸葛亮並沒有抱怨,而是說只需三日便可完工。周瑜嘲笑諸葛亮說大話,於是便任由他去了。
第二天,諸葛亮把從魯肅那裡借來的二十艘快船推入水中,船上插滿了草人,並下令向曹軍水寨進發。這一天正好有霧,曹軍的視線不好,錯把草人當成了士兵。霎時間,曹軍朝草船萬箭齊發,都射在了草人的身上。每條船上足足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上輕而易舉湊齊了十萬多支箭,周瑜啞口無言,計劃落空。
諸葛亮最令人感動的便是他對劉備的忠心。他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劉備疾病纏身的那一段時間里,諸葛亮對他的關懷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劉備死後,有才能的諸葛亮並沒有稱王稱帝之心,而是全力幫助後主劉禪帶兵打仗,管理國家大事,對待劉備的孩子就像對自己的親生兒子那樣,但是蜀國有才能的人都相繼死去,諸葛亮一個人獨木難支,難管朝政,最終死去。他在臨死時還在關心著國家大事。
諸葛亮這個令人感動的歷史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熠熠生輝,永遠不會被人忘卻。
篇五: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帶著逝去的時光,一去不復返,卻留下了讓世人傳頌千古的佳話傳說。
千古佳話永流傳
楚漢相爭,項羽大勢已去,處於敗局。此際,面對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凄然起舞,並忍淚和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她心中早已明了,項王大勢已去,自己只能成為項王的累贅,她不願自己落入敵手讓項王蒙羞受辱。她雖為一介女子,卻也知羞呀,也知恥啊,所以搶先一步自刎在項羽面前。
「霸王別姬」的美麗神話由此上演……
美人起舞離愁盡
她,在眾人離開他時不離不棄,情願以自己做代價,喚起項羽奮戰之鬥志:「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情願以一舞訣別霸王,自刎殉情,希冀勝利突圍。
生死離別前的那一舞,舞盡了天下女子的絕代風華;那一抹淚,流盡了世間女子的辛酸。那飄舞的絲綢,寫滿了離別的愁緒;那輕盈的體態,轉出了滿腔的哀怨。
佳人,離愁上心,相思白頭……
佳人帳下拭淚痕
「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英雄已末路,佳人何以堪?不過眨眼間,紅顏已散盡。終始虞姬是那殘弱無力的飛蛾,王是那焚盡世間所有的烈火。只不過,飛蛾的淚滴已滅不盡烈火,只能帳下拭淚,獨自承受……
後記:「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欄玉砌今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贊嘆虞姬的美麗,更驚異於她的痴情與知恥。但,我畢竟只是兩千多年後的一個旁觀者,對於歷史,我有太多太多的疑問,卻只能在迷惘中揣測,只能在歷史的車輪所留下的痕跡中去尋找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虞姬的蹤影……
篇六:古人不遠: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李清照
古人不遠,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李清照。
我手中捧著一杯清茶,佇立在窗前,看著夕陽西墜,紅艷的火燒雲。思緒射向了遠方,穿越了今朝繁華的都市,停留在李清照那宋詞文明的宋代。
我漫步走在宋朝的大街上,忽然一個清脆亮麗的響聲傳了過來:「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清新淡雅的詩詞令我心頭一陣喜悅,猛然想起,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有些淡淡哀傷的《一剪梅》。走近書堂,傳來孩子們稚嫩、純真的聲音:「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孩子們的聲音讓我聯想到了你當時作詩的樣子:陳舊的桌前擺放著兩杯美酒,酒中稍稍帶著那令人心悸的苦澀。此時,你不僅對人民感到深深的同情,也對國家的安危擔憂著。醉了,碎了,你詩興大發寫下了《醉花陰》。走近一個官僚門前,一個女兒嬌滴滴的走著,我不禁油然想起你的那句詩:「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兩句話,三個動詞,生動的寫出了宦官少女的矜持與天真。
我的思緒又從遙遠的詩句回到了現在。不僅因為你的詩成為我最喜愛的歷史人物,你對生活的執著與希翼,也令我折服。那時,你憑著學富五車的才氣成為了當時年代的一朵奇葩,但你不被那冷落的秋風吹下枝頭,依舊傲然的盡情綻放。但幸福卻隨著日暮漸漸閉合,相思之苦,逃亡之愁,成了你的生活主題。你憑著男兒都未有的英雄氣概,屹立在生活強者的巔峰。你詩中的淡淡憂傷的背後又是何等的堅強。你從不放棄手中的筆,哪怕只有一口氣在,也要用犀利的語言呼籲人們反抗金的殘暴侵略,保住大宋國土江山。你的詩也曾鼓舞著多少士兵重新振作,誓死抵抗侵略者。家,已不能回,心,已無處歸。你只能將這些苦難離愁化作一杯淡淡的清酒,獨自沉澱於腹中。你厭惡世俗的明爭暗鬥,淡泊名利,使你成為我一生最喜愛的典範。
李清照,我多想成為像你一樣的傳奇女子,一位愛國愛家,富有才華的女子。是你擎了一盞燈,照耀了我那顆孤獨、敏感的心,鼓勵我奮發向上,積極進取。一眨眼,手中的清茶涼了,夜幕漸漸降臨。我伸了個懶腰,坐到凳子上,閱讀著你意味深長的詩句……
篇七:竹林七賢」之嵇康
一.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譙郡(今安徽宿縣西南)人。稽康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仍勵志勤學,以至博學多才,文學、玄學、音樂等無不精通並成就非凡。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稱"嵇中散"。嵇康作為魏晉名士,是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
(一)人物事略
竹林七賢為了避開曹魏政治斗爭的鋒芒,他離開了京城,到山陽隱居了下來。當時,他和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交往過密,幾個人常常遊玩於竹林,世稱「竹林七賢」。
博才嵇康嵇康少時聰明好學,但是驕縱任性,遠邁不群,這種性格深深地影響了他的為人處世,史書上稱他少有奇才,博覽群書,無師自通,學識淵博。他愛好音樂,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高手。稽康的書法也很有名。造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眾鳥翱翔,群烏乍散。」他的詩也可以稱得上大家。
嵇康打鐵嵇康愛好打鐵,鐵鋪子在後園一棵枝葉茂密的柳樹下,他引來山泉,繞著柳樹築了一個小小的游泳池,打鐵累了,就跳進池子里泡一會兒。見到的人不是贊嘆他「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就是誇他「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從中可見其對生活的瀟灑姿態。
嵇康飲酒嵇康飲酒在當時也是很有名的。飲酒大醉,能夠忘掉世事,解除現實矛盾的繞。嵇康不但飲酒,還寫下了《酒會詩》,詩酒交融,讓人感覺到酒中有詩,詩中有酒。嵇康飲酒非常有節制,從不過量。他說:「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飲酒以逃避現實是暫時的,因為終究還是要醒來。所以這不是徹底解脫的辦法。
嵇康服葯嵇康服一種叫「五石散」的葯達到了痴迷的程度。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樣葯:石鍾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還配點別樣的葯。嵇康服葯一方面為了達到「轉弱為強」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減輕政治環境給他帶來的精神壓力。但這沒有給他帶來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服葯使他性格火爆,而且越來越厲害。在諸多矛盾面前,他陷人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廣陵散絕嵇康被司馬氏集團所殺,臨刑這天,嵇康要來一架古琴,調好後,開始彈《陵散》,霎時間,刑場上一片安靜,琴曲昂揚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悠長,縈回低囀。彈畢,嵇康長嘆一聲:「過去袁孝尼要跟我學《廣陵散》,我總是不肯教他,《廣陵散》今絕矣!」
嵇康與孫登嵇康常常到山中采葯,以至留連忘返,陶醉其中,在蘇門山中遇見孫登。孫登是大隱士,他對嵇康的提間不做任何回答。最後,稽康要離開了,他再一次間孫登:「先生竟無言乎?」孫登這次開口了,他說:「子識火乎?難乎免於今世。子無求乎!」孫登承認嵇康有才,但是又認為他識寡。所謂識寡,就是保身之道不足。孫登是當時的一位很有見識的隱者,其隱逸之舉,也是為了避免政治上的猜疑與迫害。嵇康說「今愧孫登」,就是因為沒有採納孫登的意見,未能及早隱居以致自蹈大禍的緣故。
篇八:歷史人物
光陰倒轉,恍惚之間我來到了那一天。
莽莽烏江印著如血的殘陽,一如你身上滴下的錚錚鐵水,那立拔山河的氣魄隨激流滾滾而去。
你是一個令我心痛的悲劇,雖然不似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卻是獨具一格的悲壯,天地之間好不蒼涼,千百年來無數文人騷客為你譜下詩篇,如果你聽得到那一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那麼你會慚愧嗎?
你是一代英才,但卻從不願從頭再來,你以為大丈夫就要無敵於天下,永立於不敗之地,你以為東山再起會讓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你錯了,錯得很離譜,離譜到根本不配做一個統領大半江山的霸王,只能永遠成為一個為後人留下遐想的神話,再也不能像雄鷹一樣傲視天下了。
你不會知道卧薪嘗膽後的甜美,結局使你註定成為一個為後人「景仰」的懦夫,榮辱成敗,不在一念之間,若當年的一切可以從來,我相信你能夠力挽狂瀾,其實並不是天要敗你,是你敗了你自己,或許這也是你最好的結局,歷史終究是歷史,你已經成為了過去。
你的愛與恨都隨著江水奔騰遠去了,如果你的靈魂真得還會有來世,我願化作你騎乘的駿馬,隨你殺敵而去。
哎,可歷史誰又能更改……
悲——哉——,項羽!項羽,悲——哉——!
對歷史人物的了如指掌才能寫出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佳作來,小作者平時對項羽資料的收集整理讓他在寫作時有了豐富的材料,全文以「悲」的基調來貫穿,悲哉,項羽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