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評述歷史人物3000字

評述歷史人物3000字

發布時間:2021-03-02 06:49:33

Ⅰ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1500字以上)

我始終認為,在三國時期魏蜀吳數十年的歷史進程中,蜀國名將魏延的謀反之說是一樁天大的冤案。
自從十餘年前開始閱讀《三國演義》的那天起,我的心中就不時地為魏延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悲劇性的結局感到憤怒與惋惜,隨著年齡與閱歷的不斷增加,隨著對生命意義的逐漸理解,在反復閱讀過《三國演義》以及《三國志》中有關描寫魏延的段落與細節之後,這種不平的感覺就愈發的強烈,在我的眼前,彷彿總是出現書中那位『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五綹長髯、威風凜凜、執刀跨馬、沖鋒突陣』的蜀國名將;在我的心中,總是想為這位『心高性烈、傲視同僚、熟曉軍機、久歷戎事、勤於謀略、善待士卒』的征西將軍鳴上一聲不平。
作為蜀國屈指可屬的猛將之一,魏延為劉備江山的建立可稱得起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三國演義》中魏延的第一次出現,正值劉備攜民渡江敗走襄陽之時,此刻的劉備可稱是一敗塗地狼狽萬分,身邊兵不過上千疲卒,將不過關羽張飛趙雲,後有曹操雄師追擊,前有蔡瑁張允刁難,可說是進退無路、存亡未卜。在這危亡時刻,挺身而出的是原本與敵對雙方基本無乾的魏延,就是憑著一顆男兒的血性之心,為了搭救劉備君臣和數十萬百姓,才不惜得罪蔡瑁張允這些*佞諂媚之輩,在襄陽城下與名將文聘大戰數十合,最後落得家人被殺隻身投奔長沙的下場。可以講,這員正直、勇猛又略帶魯莽的猛將的首次出現,即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然而,令魏延與讀者始料不及的是,正是這種完全發自內心的仗義之舉,後來卻成為諸葛亮認定其『腦後有反骨』的最初契因。
魏延的第二次出場,是在赤壁大戰之後,劉備攻略漢上九郡之時。當時,不可一世的關羽率兵襲取長沙,遭到了老將黃忠的頑強阻擊,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之地,又是心高氣傲、血性方剛的魏延為其解了圍。當時,為報答戰場上關羽的不斬之恩,三箭虛射的老將黃忠受到了太守韓玄的誤解,被綁赴刑場即將斬決。讀者看到此處,不禁為黃老將軍的生死捏了一把汗,就在千鈞一發之際,又是魏延激於義憤振臂而呼:「黃漢升乃長沙保障,殺漢升即殺長沙百姓也」,拔劍而起,斬了輕於殺戮的昏聵之輩韓玄,大開城門,迎接劉備大軍進入長沙。至此,我既為保存了後來的五虎大將之一而慶幸,也為魏延這員猛將終歸劉備帳下而興奮。
孰料,待等諸葛先生一到,首先令下的就是要斬有功無過的魏延,其理由是「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忠也,食其祿而弒其主是不義也」。看到這里,真正的使人為魏延感到不公!難道拋棄無能之主迎接明君的到來竟然是錯誤的舉動?難道就該看著昏庸之輩砍下天下名將的頭顱而無動於衷?每思於此我都不禁為魏延深呼一聲:冤哉文長!
幸虧,劉備不失為創業明智之主,念憶舊恩從諸葛先生刀下救了魏延。從此,劉備的帳下又多了一員東擋西殺、威風八面的猛將,魏延也得以在劉備帳下大顯身手施展自己的才華,數十年間沖鋒陷陣屢立奇功:取西川與黃忠共為先鋒,盡敗蜀中名將;戰東川助張飛屢破曹兵,箭射曹操面門;退蠻兵渡瀘水破孟獲苦戰數年,成就了諸葛先生七擒七縱之舉;出陳倉震魏將斬王雙歷任前鋒,效盡了拔山涉水先出後回之責……
終於,一代猛將輔弼明君成就了王霸之業,使昔日無寸土之地的劉備坐上了兩川之主蜀中之王的寶座,延續了後漢六十餘年的西隅江山。同時,一代明君幫助猛將遂卻了建功之志,使當年孤身投主的魏延完成了舉將封侯吐氣揚眉的心願,成為了坐鎮漢中,獨守一方的南鄭侯漢中太守征西大將軍。至此,我們不禁為劉備的慧眼識人與魏延的得遇明主、君主猛將之間的相得益彰而額手相慶。
然而,劉備未曾想到,魏延未曾想到,我們也未曾想到,無論魏延的功勞有多大,就是那一句主觀臆斷的『腦後有反骨』,最終還是造就了猛將魏延的一生悲劇,而這悲劇的策劃者和導演者恰恰是那位被劉備待之如師、為眾將奉之如神的著名賢相諸葛亮。
為了證明自己的預言沒有錯,這位昔日南陽的卧龍先生、今天蜀漢的武鄉侯,在劉備死後自己被劉禪尊為相父的十幾年中,運用手中所掌握的統軍大權,採取了一系列隱秘晦暗的手段,對魏延的正確建議與行動進行了多次的掣肘與壓制,使其在多年戰爭中積累的豐富作戰經驗根本無法得到發揮,難道不是嗎?
首出祁山,魏延根據形勢,大膽倡議,由自己帶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國的重鎮長安,這在當時的情況下,絕對不失為一條出奇致勝的妙計,因為此時鎮守長安與蜀軍對壘的既不是久歷戎行的大將軍曹真,也不是老奸巨猾的都督司馬懿,而是根本不知軍事的玩絝子弟夏侯懋,時機真是千載難逢。可惜,真是可惜,魏延的建議根本不被諸葛先生採納,假如諸葛先生採納了這條建議,也許三國的歷史就會重寫。
戰守街亭,事關北伐的勝敗,無論是作為統率全軍的主帥諸葛先生,還是擔任破敵掠陣的先鋒大將魏延,均明白此仗的份量。因此,當諸葛先生首發軍令的時候,魏延當先討令,願去街亭大戰司馬懿和張合,對於當時的蜀軍來說,前軍眾將中除去老將趙雲,就只有魏延有這個資格與本事討這支份量極重、關系極大的令箭。
然而,魏延又一次地被諸葛亮手中的權力所壓制,先鋒大將只落得個在山後紮寨負責接應的差使,派去守衛勝敗關鍵所在、此戰咽喉要道街亭的,竟然是那個早已被劉備看透,說明其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庸才馬謖,何必如此安排?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此君乃是孔明的心腹,為卧龍先生一手提拔,所以鎮守街亭如此大的功勞,無論如何孔明先生也是不會讓那勇猛善戰、自信自傲的魏文長染指。
只是可惜,這位馬謖將軍實在是不爭氣,為人剛愎自用,自以為熟知兵法,結果一上戰場只會照搬硬套,屯兵於山頂,一廂情願地幻想著以高擊低勢如破竹,結果根本行不通,水道被斷造成軍心大亂,只好收拾殘兵拚死突圍,多虧魏延接應,才算逃了一命,不僅丟失了軍事重鎮街亭,還讓諸葛先生受了天大的驚嚇,被迫唱了一出提心吊膽的空城計。
街亭之戰大敗,蜀軍的損失、統帥的失策,無疑使魏延這位久經沙場的猛將極其失望。因此,即便是卧龍先生揮淚斬了愛將馬謖,也無法在魏延的心目中重新樹立起對孔明先生用兵如神的信任。自此,對於諸葛先生所發的將令,魏延的態度開始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毫不懷疑變成了今日的將信將疑,甚至出言給予譏諷,這就更犯了諸葛先生的大忌。在先生眼中,『反骨之說』開始化為現實。
於是,在牽制掣肘的基礎上,諸葛先生開始用一種近似於無恥的手段對付這個不聽話的魏延,必置其於死地而後快。為了完成此舉,先生開始了深謀遠慮的計劃,上方谷一戰,諸葛亮在安排火攻的時侯,其實是計劃將司馬懿父子連同誘敵的魏延一齊燒死在山谷中的,這一點連羅貫中先生也不得不承認,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瓢潑大雨不僅救了司馬懿父子,也使諸葛亮致魏延於死地的計劃破了產,故此,先生只能是無奈地仰天而長嘆。
後人讀《三國演義》,多數不理解這位諸葛先生,為什麼只是認准了出祁山這條路,是平穩持重還是骨子裡膽小?這不得而知,但六次北伐均是無功而返卻是不爭的事實。前後數十年的征戰,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力,蜀國不但未能取得魏國的寸土之地,最後就連自己的統帥也被拖死在了五丈原秋風蕭瑟的寒夜裡。隨著司馬懿堅守不戰策略的逐步成功,困扎在渭河之濱五丈原上的諸葛先生日見計窮,蜀軍的銳氣被慢慢地拖光,先生的生命也開始走向結束。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諸葛先生還是沒有放棄除掉魏延的念頭,他不但強撐病體密切地注視著魏延的一舉一動,而且,開始悄悄地尋找、扶持幫助自己實現這個願望的黨羽與幫凶。於是,楊儀,這個不見其功的普通幕僚被委以了統軍重任;馬岱,這個蜀營當中的一勇之夫被密授了錦囊妙計,先生在去世之前,通過這一系列見不得人的小動作,終於完成了除掉這塊哽噎在心口上數十年『反骨』的最後部署。
諸葛先生死後,魏延還真的反了,他燒棧道阻靈樞抗拒命令,於是,就有了楊儀的陣前痛罵,有了馬岱的背後揮刀,在先生死後不久,這位在沙場上屢建奇功的南鄭侯漢中太守,蜀國的征西大將軍,最終被扣上了謀反的帽子,陣前被砍掉了頭顱。這下好了,勇猛無比又桀傲不遜的魏延死了,楊儀之輩的地位不再受到威脅,諸葛先生的遺願最終得以實現,蜀國上下似乎自此可以太太平平過日子。
其實,凡是認真讀過《三國演義》及《三國志》的人都可以看到,在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延的所作所為,他在抗拒的是什麼、反對的又是什麼,確實,他是討要過兵符,不接受退兵的命令,火燒了棧道阻擋了昔日的戰友,表面上形成了反叛的事實,因而被人理直氣壯地斬了首似乎沒有什麼可冤枉的。然而,如果僅僅就此即斷定魏延要反,實在是冤枉了九泉之下的魏將軍!大家切切不可忘記,在得知諸葛先生已死,由楊儀統率全軍的消息後,作為蜀營中資歷最久武功最強官階最高的前軍主將魏延,接到從前線退兵的命令時說過的是什麼?
總共兩句話,一句是:丞相雖死,但某還活著!豈可因一人之死廢國家大事?一句是:楊儀何等人也?大丈夫豈可被書生所制?
前面一句其聲其意無非就是:繼續北伐,完成統一的大業;後一句則體現出功勛卓著的魏將軍瞧不起楊儀這種無能之輩,根本不願意為其所左右而已,其實質不過是蜀國文臣武將之間的權力之爭,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故此,魏延只是這場權力之爭中的犧牲品罷了。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人投地,人必毀之,中國數千年形成的儒家傳統造就了這種容不得一人強於大眾的畸形心理,可以說,心高氣傲的魏將軍一生的悲劇即源於此。
魏延死後,蜀國上下朝堂之中確實少了一位桀傲不遜的人物,文臣武將之間確實保持了一種無爭無斗的短暫平和。但是,因此而成的嚴重後果也是如此的顯而易見——
從此,蜀國再沒出現過像魏文長般勇猛無敵沖鋒陷陣的棟梁之才,再也沒有了昔日那威震漢中獨擋一面的征西大將軍,面對強大的魏軍,面對昏庸的劉禪,面對凋零的將校,面對衰落的蜀國,統率大軍的姜維只能默默地咽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苦酒,勉為其難地獨自支撐著諸葛先生遺留下來的尷尬局面與殘破江山,筆者每讀至此,都不禁為蜀漢與魏延一悲!
好在上天是公正的,所謂離地三尺有神明,種種事實證明,無論是諸葛先生如何先入為主地斷定魏延腦有反骨日後必反,還是楊儀這些平庸之輩如何絞盡腦汁網羅罪證編織罪名,畢竟還是證據不足,底氣有虧,無法服人。嗚呼!一代名將,未倒在九死一生的戰場上,卻亡在了自己人背後揮起的刀下,這種不公的結局,足令天下有志之人哀之惜之慟之惋之。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倒是那個被諸葛亮委以重任的楊儀,在權力欲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曾經言到:早知若此,當初丞相死時,吾若以全軍投魏,何至有今日耶?
這一番話倒是真正地告訴了九泉之下的諸葛先生,到底是誰的腦後真的有反骨?!

Ⅱ 幫忙寫一份3000字的歷史人物論文 急求

歷史上,人們對於諸葛亮都有很高的評價。今天,本人斗膽也來談談我對諸葛亮的一些看法。
諸葛亮智。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後感覺盪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實在是智!
諸葛亮神。他雖身在草廬之中 ,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彷彿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於千里之外。實在是神!
諸葛亮義。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託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效死不渝,「鞠躬盡粹、死而後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銘!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是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唯一的遺憾恐怕就是沒能實現劉備的遺願了吧。以諸葛亮的才華與聰慧,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可悲啊!人無完人,諸葛亮也確實有不足,但這又有什麼關系呢?因為他實在是無愧於一個值得千秋贊頌的人。

千秋諸葛我評說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不說人盡皆知,至少讀過書的人都應該知道吧.說起諸葛亮,有誰的心中不是滿懷敬佩?千古的偉人,又有誰能與他相媲美?
諸葛亮的智慧流傳至今,從劉備三顧茅廬是的闊語藍圖到舌戰群儒的風采,從巧借東風的神機妙算到三氣周公謹的絕倫計謀,從去破蠻兵到七擒孟獲,從大破魏兵到造木牛流馬,直至戰死,諸葛亮依舊算好了將來,錦囊計一一應驗,嚇走魏都督的並非是那快諸葛亮的木相,而是那份無與倫比的計謀.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聰明的讓人難以忌妒,從古至今,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是何等的高.魏獎司馬懿曾驚嘆道:"天下奇才也!"我記得楊業有句話,叫"好男兒,當征戰沙場,馬革裹屍而還."的確,諸葛亮不動刀劍,卻馳騁於沙場,他的一生之中可曾有過一場敗仗?戰死沙場的英靈,也譜下了他一生的夙命.劉備之所以成為一代帝王,是有皇室的血統,更是有諸葛亮的輔佐,而他諸葛亮所依靠的,只是自己的智慧而已.用智慧與汗水寫下的,是不朽的歷史篇章,是流傳千古的佳話,是生命的奇跡在閃光.
諸葛亮,並未完成劉備的使命,也許,真的沒有真正完美無缺的人生.但諸葛亮不會有遺憾,即使最後三分天下皆姓曹那又能怎樣?天下是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給歷史以輝煌.即使後漢再次滅亡,諸葛亮的一生仍是成功的,因為後人給了他千古的不朽.就算是再過千秋,史冊上不變的,仍會是這個不朽的奇跡.

千秋諸葛我評說
早期「三國」說書人口中的諸葛亮,儼然一個「未遂宗教人士」,喜歡看星星(夜觀星象)、玩手指(掐算),自稱為「貧道」;其「經典舞台造型」,則通常為一個身穿八卦衫的落魄江湖術士。之後換上了丞相工作服,但閑著沒事也會站上土堆刮幾陣風。
事實上,在眾多的「三國」小說、戲曲中,諸葛亮都被嚴重地「神化」、「仙化」;其「功力」之深厚,甚至部分取代了天氣預報的作用。連《三國演義》也不能免俗,欲張孔明之智而「近乎妖」,過乎哉?宜過也。其實卧龍先生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終究是一個長著兩隻眼睛並需要適量睡眠的凡人而不是完人,終究犯過錯誤。 話說當年昭烈帝剛駕崩時,魏聚物路軍攻蜀。值此危難之際,我們的諸葛孔明卻稱病不朝,閉門在家,任憑朝野上下心急如焚,他老人家只管拄杖賞魚。直到後主親自拜謁「相父」的府第,他才不緊不慢地把自己的計劃告知劉禪。之所以這樣,無非為了顯示自己在蜀國的重要性罷了。這確非善舉,無怪太後驚乎「有負先帝委託之意也。」此後劉禪的權力被日益架空,朝廷的政權、君權皆為孔明所有,無論大小事務,諸葛亮事必躬親。這樣一來,阿斗的政治能力得不到鍛煉,久而久之,益發顯得扶不起了。偏偏此時,劉禪又不甘心於事事受「相父」指示,遍觀群臣,哪個不是丞相的好學生?這時候後主發現了宦官黃皓,於是他把黃公公當成自己的救命稻草,大加親信,這不能不說沒有諸葛亮的責任。
此外,當劉玄德欲攻吳時,諸葛不阻,是以有嘉陵之敗;對楊、魏之間的矛盾處理不當,以至後來魏延反而死,楊儀嬌縱,亦亡;錯用馬謖,遂失街亭;未選皓後繼者,使蜀國無人。此皆人所共知也,就不多講了。
盡管諸葛先生有種種不是,仍瑕不掩瑜,不失為蜀漢人民的好公僕。大家要辯證地看待他,啊,是吧?

Ⅲ 對歷史人物蔡元培的評價,字數3000字

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創者。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內、尚公、尚容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導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初步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新教育體制。蔡元培的教育實踐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大學的性質在於研究高深學問。他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將「學年制」改為「學分制」,實行「選科制」,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力主自學,校內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後,影響全國,以至有人稱他為自由主義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學辦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創辦愛國女校。蔡元培對近現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3.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眾的學者。

Ⅳ 求關於中國近現代上某一歷史人物的論文,3000字

關鍵詞:李鴻章,洋務運動,愛國
摘要:李鴻章作為一個影響了晚清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漢族官僚。可以說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悲劇人物。一生奔波勞累,是洋務運動中做事最多的的人。最後卻落得被時人、後人唾罵的賣國賊。今天,我們應該拋棄過去的偏見,全面客觀的看待這樣一個歷史人物。
「丈夫只手把吳鉤,義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位歷史學家曾經說過,晚清只要搞懂三個人,就可以把晚清歷史的樞紐、著眼點找到。這三個人是:慈禧,李鴻章,赫德。慈禧代表清王朝滿族貴族的最高統治者,太平天國後,清朝權力中心下移,地方漢族大員崛起。湘系,淮系,北洋。當中時間最長,做事最多的就是李鴻章。赫德代表洋人和西方勢力。這足見李鴻章的分量。
關於如何評價李鴻章,我想先從李鴻章對自己的評價入手,甲午戰爭使他一生事業名聲掃地,他也承認自己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沒想到甲午一戰,把我這個紙糊的燈籠給捅破了。現在我們一步一步來看。
首先,李鴻章並非出生於大地主大官僚家庭,他的祖先一直到他的祖父才有了兩傾地。李鴻章24歲就中了進士。過去有種說法,叫五十少進士,二十老明經。就是說五十歲能中進士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像小說范進中舉的人層出不窮。可以說李鴻章是很刻苦,而且理學修養很高。
在19世紀50年代,太平天國橫掃中國江南地區,清朝的「八旗」,「綠營」不堪一擊。是靠漢族大員的團練才將其平定。其中就包括李鴻章的淮軍。過去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被稱為是他的一項「罪證」。我認為這是因為受過去得意識形態影響,凡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就是反動勢力,尤其在文化的革命時期。凡是不「革命」 的就是反動的頑固派,而在那個時期「革命」其實是被理解成「造反」,只有造反才是對的,所謂「造反有理」。歷史作者梅毅(赫連勃勃大王)在他的新書《極樂誘惑———太平天國的興亡》中評價太平天國是世間的「禍胎」,沒有任何先進的東西可言。雖然很多起義者追隨太平天國,認為可以實現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的理想國。可惜「人們對天堂的渴望,往往導致其最終墮入地獄的深淵」。
經過了太平天國,捻軍兩次大規模的內戰後,李鴻章憑借軍事力量起來了。這時正值英法連軍火燒圓明園。讓李鴻章看到西方的船堅炮利,勢不可擋。他立刻對淮軍進行現代化改革,用現代兵器武裝,此後30年,淮軍基本充當了國防軍主力。又組建了北洋海軍,是中國現代化的一顆明珠。這兩支隊伍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和國防近代化的過程中,是應該肯定的。
趨新實物,是李鴻章的特點,他認識到中國應該建立自己的民族工業,不能只向外國人買兵器,所以他積極投身洋務,作為晚清五大洋務集團,拉開了近40年「洋務運動」「同光中興」的序幕(而且他也是謝幕者)。一方面,他辦實業,鐵路、海防都是他最早創辦的,另外他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電報也,據說創造了47個第一,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他同時看到光有造機器的的機器不行,還要有造機器的人和懂原理的人。於是他派遣留學生。近代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學堂,陸軍軍官,都是李鴻章派的,不過留學周期太長,而洋務急需人才,於是聘請洋人,聘請土籍科學家如徐壽、華恆芳等。另外設立翻譯官,翻譯了很多科學、軍事方面的書籍然後辦學堂,做了很多事情。在辦軍事工業後發現國不富就無法養兵。於是又辦民用工業,辦輪船招商局和洋人爭利,開煤礦。辦民用工業錢不夠用,他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官方出一股,民間資本出一股,總的是國家控股,官督商辦。這在當時是一個全新的體制。
事實上,李鴻章搞洋務是阻力重重的,很多人認為他大逆不道。比如造輪船,要大機器生產。當時很多頑固派就反對,而且勢力很大,認為立國之道在人心,在孔孟之道,不在於機器,那是奇技淫巧。以洋人為師就是亂我中華,就是用夷變夏。至於修鐵路,19世紀70年代初就提出來了,最後1889年慈禧下懿旨批准,在那麼緊急的情況下耽誤了20年。在期間李鴻章修了一條70公里的鐵路用來運煤,當時遭到反對。結果不敢跑蒸汽機車,而是用騾子在鐵軌上拉著跑。至於洋務運動需要的技術人才,在當時根本沒有人願意學,認為只有孔孟之道才是正道。比如嚴復就是想走功名之路,但後來父親死了,家裡很窮,他才進福州船政學堂。在洋務派和頑固派歷次的爭論中,頑固派總是把技術性的問題上升到道德層面,上升到違反孔孟之道。中國人有種泛道德化的傾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縱觀整個洋務運動,李鴻章克服了重重困難,中國才取得來之不易的一點點近代化的進步。由此觀之,李鴻章是個愛國士大夫。
李鴻章被指責最多的就是甲午戰敗,簽署中日《馬關條約》。李鴻章早就認識到了日本的威脅。1874年李鴻章就說「泰西雖強,尚在七萬里之外,日本則近在戶闥,視我虛實,誠為中國永遠大患。」他創立北洋水師時就指出「今日所以謀創水師不遺餘力者,大半為制御日本起見。」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下令不許出戰有諸多原因。首先是慈禧60大壽,不能被一場戰爭攪和。其次,他深知中國30年的軍事變革,不過是一座紙片糊的破房子,實際上不足以戰勝日本。其實李鴻章了解自己部隊的腐敗,之道不能打,只能養成猛虎在山之勢威懾日本。電視劇《走向共和》里李鴻章對榮祿說過一段話,雖然未必是歷史事實,但很精闢。他說自己不過是大清的裱糊匠,把一棟破屋子塗的很光鮮,有些小風小雨弄破了幾個洞再糊上就好了。但一旦遇上暴風雨,就免不了倒掉的結局。這個暴風雨就是日本。在百弊叢生的中國,他根本不能以一人之力補天,被日本戰勝是必然的。我們過去總提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可是不能說盛世的、革命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而屈辱的歷史就是幾個「竊國大盜」「賣國賊」創造的吧!李鴻章做了一個衰落國家的替罪羊。
至於後來的《辛丑條約》的簽訂,李鴻章沒有什麼責任,戰爭的挑起和整個過程李鴻章都沒有參與。他還和張之洞,劉坤一搞了個「東南互保」,保存了一點實力和中國經濟的命脈,一方面沒有徹底激怒洋人,另一方面使談判有了一點最起碼的本錢。
縱觀李鴻章的一生都在為國家奔波勞碌,為中國最早的現代化奠定基礎,盡自己說能強國,說他「賣國」其實是毫無道理的。
當然,李鴻章在強國的同時,也有許多錯誤和不足的地方。比如他搞軍事工業現代化,卻沒有對軍事體制尤其是陸軍進行多大的革新,沒有形成軍官團及其精神。還有就是他任人唯親,尤其是對同鄉的照顧。淮軍1300多名軍官中700多人是安徽人。再就是只重視對器物的變革,沒有進行政府體制的變革,沒有行政效率的提升。即使在淮系內部也沒有現代管理體制的樣子,還是古代幕府的延伸。
李鴻章作為一個新舊交替的任務,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的眼光來看待世界,一方面也沒有脫離出傳統的官僚作風,但是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在那樣一個時代,能夠做到他這點,我認為已經非常難得了。
通過對李鴻章的認識,我覺得今天的中國也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比如洋務運動時期搞的官督商辦,一百年後我們的改革也在用。我們今天的國有企業改革也是國家控股。這在改革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刺激民間資本的投入,可是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因為實際掌權的的仍然是官員,商人沒有發言權,導致企業仍然死氣沉沉,官商很難融合。洋務運動的官督商辦企業因此倒了,我們現在的改革如果不能再向前邁一步,實現私有制,那將是很危險的。再有就是只重器物層面的改革,而沒有對政治體制的改革,最終導致洋務運動的失敗,今天我們的改革至少也要消除那些政治方面一切限制經濟自由健康發展的東西。另外李鴻章的改革沒有系統的理論和指導思想,這使他在與頑固派的爭論中總是處於劣勢,最後這能自己低頭做事,所以不論做什麼都應該有系統的思想作支撐。還有李鴻章的變革是進入體制內的最高層進行的,這樣代價很小,如果是靠革命變革,那對人民和國家都會造成巨大破壞。再有李鴻章的軍事現代化變革也沒有組織軍隊的腐敗,直接造成了甲午戰爭的失敗,也是我們今天要注意的。最後,李鴻章對外國有一種恐懼的心裡,很「畏外」。我們今天在同外國打交道時應該挺起脊樑,據理力爭。對於個人來說,李鴻章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是先攻學歷資本,獲得後立刻轉向實力和道德資本,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也不能顛倒順序,這也是對於個人來說是要學習的。

參考文獻:
《中國政治制度史》
世紀大講堂——翁飛:李鴻章
雷頤——晚清變革的動力與空間
姜明——李鴻章與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

Ⅳ 求個3000字左右的中國歷史人物傳記~演講用。急!

李鴻章
說起晚清權臣李鴻章,人們總是會想到「賣國賊」、「千古罪人」這樣的評價。但是,當我們平心靜氣、理性來思考李鴻章所處時代大廈將傾的尷尬境地的時候,我們發現,李鴻章無法也不能承擔晚清對外交往失敗的悲劇後果。
理想與現實的兩難
中西沖突,是兩個獨立發展的文明體系的沖突。這樣的沖突既是局勢上的沖突,也是士大夫內在觀念的沖突。因此,晚清外交的兩難本質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困境。把李鴻章放到中西對比的世界環境中去評價,有助於深刻理解李鴻章和晚清的命運。處在中國傳統外交體制解體的歷史悲劇中,李鴻章是晚清中國官僚集團中較為清醒和理性地對待「千古變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圖建立中國對外關系的新的明確的原則和適應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滿著矛盾:他認識到時代變局需要中國變革,而又無法從體制上乃至文化上採取根本的變革;他實現了從崇拜皇權到推崇國權的政治價值觀的轉變,證明他本質上仍是一位現實主義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現實主義與晚清外交面臨的兩難:既要維護帝國的傳統外交體制??天朝禮治體系或朝貢體系的傳統理想,又要適應完全對立的現代民族國家的國際關系體系的現實,便構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
兩難之下,對李鴻章對外交涉的評價,必須對他的鮮明的時代意識予以充足的關注。客觀的說,在晚清權臣中,李鴻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鴻章對時局有明確的看法,並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變局」的命題。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摺中,多次強調,中外之局勢是「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深切認識到中國必須開放,與西方競爭。這才有了後來洋務運動的興起。
李鴻章的變局觀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徵,沒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就提不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命題,也就不會有對時局的冷靜思考。
塞防與海防之爭:李鴻章的現代海權意識
1875年,清廷內部出現塞防和海防之爭。當時清廷面臨著雙重危機:西部新疆幾乎完全喪失,東面日本正凱覦台灣。實際上這還牽涉到兩個問題,一是財政預算,二是國防思想的現代化。前一個問題又和左文襄(左宗棠)與李中堂(李鴻章)的個人權力有關。在愛國情操之外,兩人多少都有些本位主義,左宗棠督師西北,而新疆是西北要塞,力爭收復新疆自然是「份內」之事。而當時國家財政不可能同時打贏兩場戰爭。左宗棠後來出師新疆相當一部分還是靠自籌資金。不過,左宗棠比李鴻章的理論似乎更有煽動性,他主張塞防和海防並重。能否可行姑且不論,僅從政治斗爭上,他就比主張海防建設的李鴻章高出一籌。以恭親王奕 為主的朝廷中和了二者的爭論,李鴻章被委任為北洋大臣。而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的建設,是中國國防現代化的開始:一方面改變了傳統上注重內陸防禦的戰略,另一方面,現代化海軍的建設,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洋務運動)的重要契機,這一點,又是塞防論所不能達到的。另外,李鴻章認為日本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敵人,這一點對當今的中國人仍然具有警醒的價值。當然,如果把政策的重點完全放在海防上,也不一定能夠戰勝日本。畢竟,經過明治維新而走上現代國家之路的日本,無論在體制上、經濟上、戰略上,還是軍備上,都已經甩開清朝甚遠。
面對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清王朝首要和緊迫的任務是如何重新建立起有效的國家安全防禦體系。在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之後,究竟哪一方是國防戰略的重點,戰略重心應設立在什麼位置?這個問題引起了清王朝眾多政治家的廣泛爭論。這次爭論的結果初步改變了中國已經延續千年的國防戰略格局,對中國近代國防的重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這次國防大討論為轉機,近代中國的國防開始實現了戰略性的轉移??海防成為國防重心。這就是海防和塞防之爭的歷史價值。
左宗棠和李鴻章的觀點在當時具體的個案上發生了爭論,但並不能就此認為二人完全在長期的國防上持相反觀點。作為洋務派的重要人物,左、李二人在軍隊現代化上的觀點是一樣的。左宗棠大力創設和扶持福州船政局就證明了他的海防意識。而李鴻章也不是只搞海軍。
出訪歐美:鮮明的現代意識
《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為千夫所指,失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等職務。1896年2月,為祝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時也為「聯俄制日」,李鴻章作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出訪俄國。不久他便前往歐美做了一次環球訪問。《中俄密約》的簽字,使李鴻章相信「二十年無事,總可得也」,但實際卻開啟了列強爭相打開中國的大門。不過,對於這趟經歷,他得出的根本結論是:「至於根本計,尤在於變法自強。」
1896年6月他到達柏林。為討教強國之策,李鴻章專門趕到漢堡附近拜訪已經下台的俾斯麥。對於「東方的俾斯麥」的來訪,俾斯麥提供了建立強國的要訣: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顯然,這符合李鴻章的改革取向。但是,這並非是中國自強的根本之計。
1896年8月28日李鴻章抵達紐約。正在海濱度假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特地趕來會見李鴻章。紐約港到處掛起了大清帝國的龍旗,可謂禮炮轟鳴,萬人空巷,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禮遇」(《紐約時報》)。李鴻章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也展現了一個卓越的外交家的敏銳的國權意識和現代意識:
??他抨擊美國的排華法案。適逢美國國會已通過了排華法案《格利法》。李在抨擊這個法案時,「眼睛射出灼人的光芒」。他說,「排華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們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嗎?這不是自由!」
??他認識到國際經濟的互利性質。當記者問到對華投資時,李鴻章認為,在華投資是雙方互利的事,並表示清政府非常歡迎任何資本前來投資,建立當代工業企業。他同時說:「對於鐵路、電訊等事務,要由我們自己控制。我們必須保護國家主權,不允許任何人危及我們神聖的權利。」
??他對於婦女的教育問題表達了開明的立場。美國記者問及「閣下贊成婦女受教育嗎?」時,他說:「在我們清國,女孩在家中請女教師提供教育,所有有經濟能力的家庭都會雇請女家庭教師。我們現在還沒有供女子就讀的公立學校,也沒有更高一級的教育機構。這是由於我們的風俗習慣與你們(包括歐洲和美國)不同,也許我們應該學習你們的教育制度,並將最適合我們國情的那種引入國內,這確是我們所需要的。」
??他認識到報紙或者新聞媒體應該揭露真相。他說:「清國辦有報紙。但遺憾的是……清國的編輯們在講真話時十分吝嗇……由於不能誠實地說明真相,我們的報紙也就失去了新聞本身的高貴價值,也就未能成為廣泛傳播文明的方式了。」
這,就是李鴻章,一個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徘徊矛盾的人,一個處於夾縫中的人。戊戌變法的健將梁啟超曾評價李鴻章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也」。李氏認為自己不過是個「裱糊匠」。適逢內憂外患,從里到外都爛透了的清王朝,「裱糊匠」將一個破屋(清王朝)裝飾一新噓噓人尚可。偶有小風雨修修補補也能看得過去,但真的遇到大風雨,破屋必然原形畢露,又豈是一個半個「裱糊匠」所能補補貼貼支撐起來的呢?

Ⅵ 急求: l關於歷史人物的評論演講稿3000字 !!!!(像百家講壇那樣的) !!!!

勾踐

越王勾踐的祖先是夏禹的後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少康帝的兒子被封在會稽,恭敬地供奉繼承著夏禹的祭祀。他們身上刺有花紋,剪短頭發,除去草叢,修築了城邑。二十多代後,傳到了允常。允常在位的時候,與吳王闔廬產生怨恨,互相攻伐。允常逝世後,兒子勾踐即位,這就是越王。
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吳王闔廬聽說允常逝世,就舉兵討伐越國。越王勾踐派遣敢死的勇士向吳軍挑戰,勇士們排成三行,沖入吳軍陣地,大呼著自刎身亡。吳兵看得目瞪口呆,越軍趁機襲擊了吳軍,在檇李大敗吳軍,射傷吳王闔廬。闔廬在彌留之際告誡兒子夫差說:「千萬不能忘記越國。」
三年(前496),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操練士兵,將報復越國一箭之仇,便打算先發制人,在吳未發兵前去攻打吳。范蠡進諫說:「不行,我聽說兵器是凶器,攻戰是背德,爭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陰謀去做背德的事,喜愛使用凶器,親身參與下等事,定會遭到天帝的反對,這樣做絕對不利。」越王說:「我已經做出了決定。」於是舉兵進軍吳國。吳王聽到消息後,動用全國精銳部隊迎擊越軍,在夫椒大敗越軍。越王只聚攏起五千名殘兵敗將退守會稽。吳王乘勝追擊包圍了會稽。
越王對范蠡說:「因為沒聽您的勸告才落到這個地步,那該怎麼辦呢?」范蠡回答說:「能夠完全保住功業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夠平定傾覆的人,一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謙卑的;能夠節制事理的人,就會遵循地道而因地制宜。現在,您對吳王要謙卑有禮派人給吳王送去優厚的禮物,如果他不答應,您就親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給吳國。」勾踐說:「好吧!」於是派大夫種去向吳求和,種跪在地上邊向前行邊叩頭說:「君王的亡國臣民句踐讓我大膽的告訴您的辦事人員:勾踐請您允許他做您的奴僕,允許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吳王將要答應種。子胥對吳王說:「天帝把越國賞賜給吳國,不要答應他。」種回越後,將情況告訴了句踐。句踐想殺死妻子兒女,焚燒寶器,親赴疆場拼一死戰。種阻止句踐說:「吳國的太宰嚭(pī,坯)十分貪婪,我們可以用重財誘惑他,請您允許我暗中去吳通融他。」於是勾踐便讓種給太宰嚭獻上美女珠寶玉器。嚭欣然接受,於是就把大夫種引見給吳王。種叩頭說:「希望大王能赦免句踐的罪過,我們越國將把世傳的寶器全部送給您。萬一不能僥幸得到赦免,勾踐將把妻子兒女全部殺死,燒毀寶器,率領他的五千名士兵與您決一死戰,您也將付出相當的代價。」太宰嚭借機勸說吳王:「越王已經服服貼貼地當了臣子,如果赦免了他,將對我國有利。」吳王又要答應種。子胥又進諫說:「今天不滅亡越國,必定後悔莫及。句踐是賢明的君主,大夫種、范蠡都是賢能的大臣,如果句踐能夠返回越國,必將作亂。」吳王不聽子胥的諫言,終於赦免了越王,撤軍回國。
勾踐被困在會稽時,曾喟(kuì,潰)然嘆息說:「我將在此了結一生嗎?」種說:「商湯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圍困在羑(yǒu,有)里,晉國重耳逃到翟,齊國小白逃到莒,他們都終於稱王稱霸天下。由此觀之,我們今日的處境何嘗不可能成為福分呢?」
吳王赦免了越王,勾踐回國後,深思熟慮,苦心經營,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頭嘗嘗苦膽,飲食也嘗嘗苦膽。還說:「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他親身耕作,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從不穿有兩層華麗的衣服,對賢人彬彬有禮,能委屈求全,招待賓客熱情城懇,能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共同勞作。越王想讓范蠡管理國家政務,范蠡回答說:「用兵打仗之事,種不如我;鎮定安撫國家,讓百姓親近歸附,我不如種。」於是把國家政務委託給大夫種,讓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吳國作人質。兩年後吳國才讓范蠡回國。
勾踐從會稽回國後七年,始終撫慰自己的士兵百姓,想以此報仇吳國。大夫逢(páng,旁)同進諫說:「國家剛剛流亡,今天才又殷實富裕,如果我們整頓軍備,吳國一定懼怕,它懼怕,災難必然降臨。再說,兇猛的大鳥襲擊目標時,一定先隱藏起來。現在,吳軍壓在齊、晉國境上,對楚、越有深仇大恨,在天下雖名聲顯赫,實際危害周王室。吳缺乏道德而功勞不少,一定驕橫狂妄。真為越國著想的話,那越國不如結交齊國,親近楚國,歸附晉國,厚待吳國。吳國志向高遠,對待戰爭一定很輕視,這樣我國可以聯絡三國的勢力,讓三國攻打吳國,越國便趁它的疲憊可以攻克它了。」勾踐說:「好。」
過了兩年,吳王將要討伐齊國。子胥進諫說:「不行。我聽說勾踐吃從不炒兩樣好菜,與百姓同甘共苦。此人不死,一定成為我國的憂患。吳國有了越國,那是心腹之患,而齊對吳來說,只象一塊疥癬。希望君王放棄攻齊,先伐越國。」吳王不聽,就出兵攻打齊國,在艾陵大敗齊軍,俘虜了齊國的高、國氏回吳。吳王責備子胥,子胥說:「您不要太高興!」吳王很生氣,子胥想自殺,吳王聽到制止了他。越國大夫種說:「我觀察吳王當政太驕橫了,請您允許我試探一下,向他借糧,來揣度一下吳王對越國的態度。」種向吳王請求借糧。吳王想借予,子胥建議不借,吳王還是借給越了,越王暗中十分喜悅。子胥說:「君王不聽我的勸諫,再過三年吳國將成為一片廢墟!」太宰嚭聽到這話後,就多次與子胥爭論對付越國的計策,借機誹謗子胥說:「伍員表面忠厚,實際很殘忍,他連自己的父兄都不顧惜,怎麼能顧惜君王呢?君王上次想攻打齊國,伍員強勁地進諫,後來您作戰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您不防備他,他一定作亂。」嚭還和逢共同謀劃,在君王面前再三再四誹謗子胥。君王開始也不聽信讒言,於是就派子胥出使齊國,聽說子胥把兒子委託給鮑氏,君王才大怒,說:「伍員果真欺騙我!」子胥出使齊回國後,吳王就派人賜給子胥一把「屬鏤」劍讓他自殺。子胥大笑道:「我輔佐你的父親稱霸,又擁立你為王,你當初想與我平分吳國,我沒接受,事隔不久,今天你反而因讒言殺害我。唉,唉,你一個人絕對不能獨自立國!」子胥告訴使者說:「一定取出我的眼睛掛在吳國都城東門上,以便我能親眼看到越軍進入都城」於是吳王重用嚭執掌國政。
過了三年,勾踐召見范蠡說:「吳王已殺死了胥,阿諛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吳了嗎?」范蠡回答說:「不行。」
到第二年春天,吳王到北部的黃池去會合諸侯,吳國的精銳部隊全部跟隨吳王赴會了,唯獨老弱殘兵和太子留守吳都。勾踐又問范蠡是否可以進攻吳國。范蠡說:「可以了」。於是派出熟悉水戰的士兵兩千人,訓練有素的士兵四萬人,受過良好教育的地位較高的近衛軍六千人,各類管理技術軍官一千人,攻打吳國。吳軍大敗,越軍還殺死吳國的太子。吳國使者趕快向吳王告急,吳王正在黃池會合諸侯,怕天下人聽到這種慘敗消息,就堅守秘密。吳王已經在黃池與諸侯訂立盟約,就派人帶上厚禮請求與越國求和。越王估計自己也不能滅亡吳國,就與吳國講和了。
這以後四年,越國又攻打吳國。吳國軍民疲憊不堪,精銳士兵都在與齊、晉之戰中死亡。所以越國大敗了吳軍,因而包圍吳都三年,吳軍失敗,越國就又把吳王圍困在姑蘇山上。吳王派公孫雄脫去上衣露出胳膊跪著向前行,請求與越王講和說:「孤立無助的臣子夫差冒昧地表露自己的心願,從前我曾在會稽得罪您,我不敢違背您的命令,如能夠與您講和,就撤軍回國了。今天您投玉足前來懲罰孤臣,我對您將唯命是聽,但我私下的心意是希望象會稽山對您那樣赦免我夫差的罪過吧!」勾踐不忍心,想答應吳王。范蠡說:「會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吳國賜給越國了,越國難道可以違背天命嗎?再說君王早上朝晚罷朝,不是因為吳國嗎?謀劃伐吳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棄,行嗎?且上天賜予您卻不要,那反而要受到處罰。『用斧頭砍伐木材做斧柄,斧柄的樣子就在身邊。』忘記會稽的苦難了嗎?」勾踐說:「我想聽從您的建議,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范蠡就鳴鼓進軍,說:「君王已經把政務委託給我了,吳國使者趕快離去,否則將要對不起你了。」吳國使者傷心地哭著走了。勾踐憐憫他,就派人對吳王說:「我安置您到甬東!統治一百家。」吳王推辭說:「我已經老了,不能侍奉您了!」說完便自殺身亡,自盡時遮住自己的面孔說:「我沒臉面見到子胥!」越王安葬了吳王,殺死了太宰嚭。

Ⅶ 評價中國近代著名歷史人物(如林則徐)3000字左右

自己泡寫圖書館寫最好,網上摘抄其次,求人代勞也可,酬勞另算

Ⅷ 求一篇關於三國人物評析的論文3000字以上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聰明 狡猾 善於分析
赤壁之戰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靜,祁山之戰表明了他的機智,執著,忠心. 一、不貪權勢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聵無能缺德無才的阿斗,自己稱王稱帝,可以說上合天理,下順民心。但是,他對後主堅持執君臣之禮,決不擺相父架子。在一系列問題上都是以禮規勸、得後主同意才進行的。 二、不謀私利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在《誡子書》中,他提出了自己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他擇婦擺脫了郎才女貌的陋習,選擇了黃承彥的醜女。黃承彥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關於這樁婚事和黃氏的才美,《三國演義》在描述諸葛瞻戰死綿竹時曾有簡要的介紹,其敬仰之情溢於言表,對這位醜女給予了熱情的贊美。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他幾次發布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來敏、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他從蜀漢大業出發,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對那引起忠於蜀漢政權,又有真正才學的人,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台。劉備死後,他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人事調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勛、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卻無任何山頭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政治家,他心胸開闊,容人容物的雅量,擺脫個人好惡從事業出發選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過諸葛亮嚴厲處罰被削職為民的廖立、李嚴聽到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聲,他們被罷黜官職,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對他的死十分悲傷。這說明諸葛亮用人多麼公正。 五、謙恭待人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與他同齊名的龐統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雖然,水鏡先生說:「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說的重點仍在諸葛亮。諸葛亮高於龐統之處,不單在智謀才華,更重要的還在於品德胸懷。龐統心懷私念,妒忌孔明,驕兵輕放,急於求成,鑄成大錯,終身抱憾。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採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在《與杜微書》中說:「猥以空虛,統領貴州,德薄任重,慘慘憂慮。」在《又教與軍師名史與參軍掾屬》中稱:「任重才輕,故多闕漏。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功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以諫止;雖資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子始終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 諸葛亮不僅自謙,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說明願得別人誨教之誠心。平定南中,他採納了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言,並作為命令頒布全軍,強調南征,不能單靠武力鎮壓,還要靠智勝和從思想上瓦解叛軍,從而制定了對少數民族部落實行和撫政策。 六、治蜀有方

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孔明治蜀刑法頗嚴,他與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還擬出,《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科條。
孔明促進了蜀地農業的發展。他很重視都江堰水利工程,創設「堰官」專職管理,採用以農養戰、耕戰結合的政策,解決軍糧問題。諸葛亮對手工業也非常關注,恢復鹽鐵專營,並親到現場視察利用天然氣煮鹽的情況。並於城內設置「錦官」,專門管理。後世稱成都為「錦官城」,即源此。諸葛亮說:「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由於諸葛亮不僅是從征戰的角度推動生產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穩定人民生活著眼制定政策發展生產的,其結果蜀地是「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一片繁榮安定景象。 七、勤政為民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在《隆中對》中即提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種信念貫穿於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受命以後,夙夜憂慮,振興蜀漢,統一中國。 八、高風亮節

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過分的名位與特權。李嚴為曾慫恿諸葛亮加九錫,加爵稱王。諸葛亮不為所動,嚴詞拒絕:「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庭,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其高風亮節,堪稱典範。國家興衰高於個人榮辱,志高品潔,不為權欲所惑,不為名利所累,超凡脫俗。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人格之崇高,品德之純正,堪稱歷代忠臣良吏之典範。 綜上所述,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殫精竭慮,輔佐劉備興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提出了「跨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國方略。他儒法並用,以法治國,執法必嚴,賞罰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賢;他審時度勢,不斷的調整內政外交政策,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他重視農業生活,打擊豪強,安撫流亡,輕徭薄賦,發展社會經濟;他親率大軍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革新武器裝備,全力北伐。充滿智慧的他,發明了現代人為之驚訝的孔明燈和木牛流馬等。他的一生充滿了智慧,他也成為智慧的化身,他的智慧是寶貴的財富,成為振興中華民族不竭的動力源泉之一。

Ⅸ 評價歷史人物武則天的作文3000字

人物評價
總評
對於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占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鑒》,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占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惟不可否認的是,武後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其主政初期,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也公開與多名男性歡好,不以為恥,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後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
正面評價
打擊保守門閥世族
武則天對歷史發展做出的第一個貢獻是,她打擊了保守的門閥世族。武則天被立為皇後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後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個一個的都趕出了朝廷,貶逐到邊遠地區。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台標志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促進經濟發展
第二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武則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議「勸農桑,薄賦役」。在她掌權以後,又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她還注意地方吏治,加強對地主官吏的監察。對於土地兼並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古時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數據。
穩定了邊疆形勢。武則天執政後,邊疆並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佔了安西四鎮,吐蕃也不斷在青海一帶對唐展開進攻。北邊一度臣服的突厥叛亂並且和東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則天一方面組織反攻,恢復了安西四鎮,打退了突厥、契丹的進攻,同時在邊地設立軍鎮,常駐軍隊,並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廣到縣甘肅張掖,武威、內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薩爾一帶。以溫和的文化政策,接納多元文化的發展。對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婁師德,武則天特更致書嘉勉。書中特別指出,由於屯田,使得北方鎮兵的糧食「數年鹹得支給」。
推動文化發展
第三個貢獻是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唐人沈既濟在談及科舉制度時說到:「太後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太後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已成風」。沈既濟的這些話包含了豐富的內容。一是武則天重視科舉,大開志科。有一次策試制科舉人時,她親臨考場,主持考試。二是當時進士科和制科考試主要都是考策問,也就是申論。文章的好壞是錄取的主要標准。三是武則天用人不看門第,不問是否為高級官吏的子孫,而是看有否政治才能。因此特別注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選拔高級官吏。科舉出身做到高級官吏的越來越多。這就大大刺激了仕人參加科舉的積極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讀書學習的熱情。這就是沈既濟所說的「浸已成風」。開元、天寶年間「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社會風氣,就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動了文化的全面發展。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崔融、李喬都是這個時期涌現出來的。雕塑、繪畫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負面評價
另外武則天也有不少負面評價,岑仲勉說,「武後任事率性,好惡無定,終其臨朝之日,計曾任宰相七十三人」。其主政初期,由於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違反傳統的禮教,身為女子,竟然擁有不少男性嬪妃(稱為「男寵」),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後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但趙翼為武則天的私生活辯護,說:「人主富有四海,妃嬪動千百,後既為女王,而所寵幸不過數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後初不以為諱,而且不必諱也。」
武則天統治的缺失主要是丟失領土。 首先在686年主動丟棄了安西四鎮,在692年才派王孝傑收復。另外又在696年激起孫萬榮、李盡忠的叛亂,使武周期間契丹奚落入突厥人手中。安北都護府在高宗死時尚處在中國統治,而濫殺程務廷、棄用王方翼等名將更使東突厥復國。安北始終沒有再收復過。她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了。
另外如果說武則天用唐休璟、狄仁傑等是知人善用,那也只是修正以前的錯誤。武則天統治初期任用來俊臣、索元禮等酷吏,再加上以僧懷義等統兵,反映出她任人唯親的性格、用人並非是看才能的一面。到了晚年才有所改變。
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說:「漢之武帝、唐之武後,不可謂不明」,清代趙翼謂其為「女中英主」。

Ⅹ 求一份中國近現代歷史人物評析 ,3000字左右原創,謝謝!

虎門銷煙
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慶九年(1804)中舉。十六年中進士。曾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經世致用之學。二十五年起,先後外任浙江杭嘉湖道、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任上整頓鹽務、興辦河工、籌劃海運,採用勸平糶、禁囤積、放賑濟貧等措施救災撫民。後升任河東河道總督,親自實地查驗山東運河、河南黃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黃河由山東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蘇巡撫。江蘇旱澇災情嚴重,他上奏歷陳民間困苦,堅請緩征受災州縣漕賦;致力興修水利工程。為克服銀荒和利於貨幣流通,他反對一概禁用洋錢,提出自鑄銀幣的主張,為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十七年,升任湖廣總督。
當時,由於清朝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英國為扭轉在中英貿易中的逆差地位,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鴉片已成為嚴重弊害,黃爵滋上疏主張以死罪嚴懲吸食者。林則徐提出六條禁煙方案,並率先在湖廣實施。八月,他上奏指出,歷年禁煙失敗在於不能嚴禁。九月應召進京,力陳禁煙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十一月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十九年正月抵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他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傳訊洋商,令外國煙販限期交出鴉片,並收繳英國躉船上的全部鴉片。林則徐在給外國煙商的通知中說:「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在虎門將鴉片公開銷毀,並帶領大、小官員親自監督,20天中銷毀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的正義行動,是我國近代史上反帝斗爭中的光輝一頁,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史上第一個偉大勝利,這一壯舉,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增長了中國人民的鬥志。

閱讀全文

與評述歷史人物30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